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三十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展开绝密★启用前
乌市第三十六中学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
期末历史试卷高二年级 问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30小题 ,每题 2分 ,共计60分 )
1.《尚书·牧誓》记载,当年武王伐纣,在发起总攻前以“西土之人”统帅的身份,
“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举行隆重的战前誓师动员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无道、失德行径,称自己的伐商之举是“惟恭行天之罚”。周武
王此举意在( )
A.依靠血缘宗法维护统治 B.构建海内一统的理想蓝图
C.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 D.消除社会底层的敌对情绪
2.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 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
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3.战国时期的封君,大多徒有虚名。许多封君在封邑内既无统治权,又不能长期世
袭;封君在封邑内必须奉行国家统一的法令,封君的封邑亦有被收回的可能。这反映
出当时( )
A.君主至尊权威地位确立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社会变革进程逐渐加速 D.各国的变法比较彻底
4.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
是( )
选项 | 材料 | 结论 |
A |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 |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 区 |
5.战国初期,中原诸夏视秦人为夷狄,战国晚期秦人的“夷狄”标签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秦人
的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封建制度已经崩溃 B.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
C.政治局面动荡不安 D.华夷观念仍根深蒂固
6. “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
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 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7.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 )
A.君权削弱 B.中央集权 C.吏治腐败 D.豪强崛起
8.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典籍对周公的记述表。据表中内容可知,新兴的士阶层
借助周公( )
典籍 | 记载 |
《尚书大传》 | (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 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
《墨子·贵义》 | 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漆(七)十士 |
《孟子·离娄 下》 |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 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
A.重建礼乐秩序 B.构建理想政治
C.倡导重儒风尚 D.恢复贵族政治
9.西周汲取前朝灭亡教训,提出“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其中“德”
包括敬天、敬宗、保民三方面,尤其要“怀保小民”。这反映出西周( )
A.统治思想的理性色彩增强 B.注重对小农经济的保护
C.利用宗法制维护民众利益 D.仁政思想受到高度重视
10.春秋战国时代,君主作出重大抉择时,会根据多名占卜官员的意见,以少数服从
多数的方式进行决议。战国游士多敢于和君主分庭抗礼,君主也往往以平等态度相待。
材料旨在说明( )
A.统治方式带有迷信色彩 B.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
C.君主权力受到较大限制 D.游士敢于挑战君主权威
11.《左传》记载,秦穆公将女儿怀嬴嫁给流亡的晋国公子重耳。怀嬴执匜为重耳盥
洗,重耳洗手后没有等怀嬴递上手巾,而是随意甩掉手上的水,触怒了怀嬴。她斥责
重耳:“秦晋匹也,何以卑我。”重耳赶忙道歉赔罪。这一故事反映了春秋时期
( )
A.外交礼仪受国家实力影响 B.贵族阶层重视礼仪氛围较浓
C.贵族男女的地位相对平等 D.“礼崩乐坏”已成为普遍现象
12.秦朝除规定了丞相总理财政经济事务,收阅各地的“上计”之外,还首创了由御
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御史大夫的属官柱下史负责审阅各郡县、各部
门呈送的有关户口、垦土及钱谷出入的上计报告。这一制度的实行( )
A.加强了对地方的财政管控 B.强化了三公之间的分权制衡
C.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D.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13.如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这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
( )
记载 | 出处 |
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 | 《汉书·儒林传》 |
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 《汉书·成帝纪》 |
博士“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 | 《汉官六种》 |
A.是治国思想多元化的表现
B.反映了儒学受到挑战的现实
C.是文学艺术大发展的因素
D.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
14.西汉建立后,刘邦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荚钱重三铢,只及秦钱的四分之一,其文仍为“半两”。吕后二年(公元前 186年)曾“行八铢钱”,文帝时
“更铸四铢钱”,其文皆仍“半两”,铸币权时放时收。由此可推知西汉时期( )
A.社会现实影响货币政策 B.形成钱重与钱文不一的传统
C.民间铸币利于国家稳定 D.币制改革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15.公元39年,光武帝刘秀下令度田,命令州郡官吏核检豪强地主控制的耕地和隐匿的人口。此举遭到刺史太守和豪强地主的抵制和对抗,刘秀下令停止度田。刘秀对豪
强地主的让步( )
A.有利于扩大统治的基础 B.导致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C.为政治危机埋下了祸患 D.致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16.下表反映了不同时期对商鞅变法的总体评价,这体现了( )
价值维度 | 主要代表 |
“富强王治” | 法家《商君书》《韩非子》 |
“富国强邦” | (近代)钱穆《国史大纲》、张荫麟《中国史纲》 |
“阶级服务” | (新中国)主张变法顺应了经济变革要求 |
A.历史认识的阶级性 B.历史评价的时代性
C.历史解释的主观性 D.史料实证的复杂性
17.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操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
料反映出( )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18.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
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第3 页共8 页 ◎ 第4 页共8 页
19.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宋)
A.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血缘→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20.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
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
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
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
21.一方面是魏晋时期文人向往清静无为、回归自然;另一方面是汉末形成的“处士横议”之风,在魏晋之际演变为清议,并内化为文士的一种生活方式。影响魏晋士人
言行的主要因素是( )
A.儒家思想的熏陶 B.佛教思想的传入
C.社会动荡的刺激 D.统治者的提倡
22.良渚文化的都邑城池、宫殿神庙、献祭神坛、权贵陵墓、大型聚落、水利工程、玉作坊群、玉制礼器乃至原始文字的发现,可以表明( )
A.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得到证实 B.良渚文化与仰韶文化南北呼应
C.远古时期国家的雏形已经出现 D.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23.秦统一前,“属邦”是管理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中央机构,同时还下辖这些地区的地方县治;至公元前214年后,蒙恬北逐匈奴,所设陇西郡和北地郡接管了最后的少数民族县治。至此,“属邦”成为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这说明秦朝
( )
A.郡县治理体系不断加强 B.大一统实现民族大交融
C.分化事权强化君主权力 D.地方官吏行政能力提升
24.汉武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下列属于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有( )
- 推恩令 五经博士 刺史制度 九品中正
- 大一统 中外朝制 黄老无为 均输平准
- 盐铁官营 尊崇儒术 党锢之祸 凿空西域
- 河西四郡 贤良方正 春秋决狱 算缗告缗
25.“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26.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27.在距今约5 500—4 000年前的福建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壶、豆等陶器与赣
江、鄱阳湖流域的山背遗址同类器物相似。粤东地区乃至珠江三角洲口岸有类似昙石山文化的遗存,也有良渚式的玉琮。这体现了( )
A.良渚文化源远流长 B.南北方文化广泛交融
C.中原文化影响深远 D.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28.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
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29. 东周时期,把文化高的地区即周礼地区称为夏,把文化低即不遵守周礼的人或族称为蛮、夷、戎、狄。例如,杞国朝鲁国,用夷礼,杞被贬称为夷;后来杞国朝鲁国用周礼,杞又得称为诸夏。这种现象( )
A.加剧了民族间冲突与对抗 B.有利于文化认同与民族交融
C.体现出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D.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30.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二、 简答题 (本题共计 3小题 ,共计40分 )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随着西周的毁灭,封建体制的解体,演变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传统制度的崩溃,以及与其配合的伦理价值体系的破坏,导致了当时整个中国的大震撼……一时
思潮起伏,汹涌澎湃,波澜壮阔,出现了两座文化高峰,开创了我国学术思想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摘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常有儒生弟子传承。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
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
有文学入仕之正途。
——据《汉书·儒林传》、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不仅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经略边疆的意义。(6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两座文化高峰”,并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时期学术局面形成的地位和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
影响。(1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第7 页共8 页 ◎ 第8 页共8 页
乌鲁木齐市第三十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答案(含答案): 这是一份乌鲁木齐市第三十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答案(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论述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三十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三十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主观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