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上 22《文言文二则》课件PPT+教案+音视频素材
展开22 文言文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 会写“哉、巍”等6 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 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交友的传统价值观。(教学难点)
4.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写“哉、巍、弦”3 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 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进一步了解
中国古代交友的传统价值观。
教学过程
Ⅰ 音频激趣,导入新课
1. 播放音频,导入新课。
(1)从单元首页我们知道,本单元的课文都和艺术相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美、经典的古筝曲子!(课件播放音频)告诉老师,你从这首曲子里听出了什么声音?(流水的声音)
(2)这首古筝曲子的名字是《高山流水》。它是我国古代十大古曲之一。这首曲子的背后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2. 课件出示文中人物及《吕氏春秋》的简介。
Ⅱ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读准),相互纠正。
“锺”发翘舌音,“汤”在文中读“shāng”,“复为鼓琴者”中的“为”读“wèi”。
3. 借助注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 根据故事内容,读好长句子。
方/ 鼓琴/ 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 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 鼓琴,汤汤乎/ 若流水。”
点拨:读好句子中的“乎”很重要。我们可以根据语句的情感用重读或慢读等方法读出重音。
5. 用上面的方法读好下面的语句。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正确的停顿如下:
锺子期/ 死,伯牙/ 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琴,以为/ 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6. 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遵循“领扶放”的原则,让学生把学到的读好文言文的方法付诸实践并巩固内化,提升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
7. 指导书写:哉、巍、弦。
Ⅲ 品读课文,体会艺术之美
1. 师:伯牙的琴声表达了他怎样的想法?锺子期听后又说了些什么?下面让我们边读课文边画出描写伯牙弹琴时内心的想法的语句和锺子期听到琴声后说出的话。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描写伯牙弹琴时内心的想法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锺子期听到琴声后说出的话。
3. 全班交流。
(1)指名说出描写伯牙弹琴时内心的想法的语句。
①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②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2)边读边思考:你读了这两句话分别会想到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读了第①句,我仿佛看到了巍峨的高山,读了第②句,我仿佛看到了汤汤的流水。
(3)锺子期听后又说了些什么呢?请找出文中描写锺子期听到琴声后说出的话。
①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②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4)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预设:第①句: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
第②句: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5)把这几句话连起来想一想:你读了这些句子之后 ,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巍峨的高山,蜿蜒绵亘,气势磅礴;滔滔不绝的流水,浩浩汤汤地一直奔流到海。
(6)这气势磅礴的高山与流水,我们应该怎样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
预设:重读“巍巍乎”,语速稍缓,语调拉长,读出高山的蜿蜒绵亘。朗读“若流水”的时候语速稍急,读出流水的迅急。
Ⅳ 拓展提升,感悟知音情谊
1. 师:正是因为锺子期能够听懂伯牙通过琴声表达出来的情志,所以两个人才成为知音,即好朋友。虽然友谊是美好的,但是结局却令人悲伤。下面我们再读一读课文,感悟知音之间的情谊。
(1)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锺子期死了。伯牙知道后把琴摔了,再也不弹琴了。
(2)伯牙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请再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锺子期死了,世上再也没有人能够听懂他的琴声了,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使他这样做。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你从伯牙的做法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预设:我感受到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
(4)结合“资料袋”进一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了解中国古代交友的传统价值观。
2. 师总结:伯牙将自己的情志融入琴声,锺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可见他们心意相通。伯牙在锺子期死后,毁琴断弦,不复鼓琴,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锺子期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像伯牙、锺子期这样的朋友我们称之为“知音”。
3. 课件出示关于知音的诗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 课后作业:(1)抄写《伯牙鼓琴》中的生字。(2)背诵《伯牙鼓琴》。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写“锦、曝、矣”3 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过程
Ⅰ 欣赏作品,激趣导入
1.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我国古代十大古曲之一的《高山流水》,今天,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国画作品吧!(课件出示国画图片)告诉老师,你从这几幅国画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景物栩栩如生。
2. 师:那么画家画的画会不会出现和现实生活不相符的情况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课文《书戴嵩画牛》。(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
“书”是书写的意思。题目的正确读法是:书/ 戴嵩画牛。这里的“书”与《回乡偶书》《书湖阴先生壁》中“书”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书写”的意思。
3. 课件出示作者苏轼及文中人物的简介。
Ⅱ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读准),相互纠正。
“处”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三声。“处士”本指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后来也指未做官的士人。
“好”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四声,“喜欢”的意思。
“曝”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pù”,意思是“晒”。
3. 根据故事内容,读好下面的长句子。注意停顿。
(1)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点拨: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这句话中的两个“轴”的意思不同,“一轴”中的“轴”是量词。“锦囊玉轴”中的“轴”是指卷轴。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根据句子的意思,这句话的正确停顿如下:
有戴嵩《牛》/ 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2)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
根据句子的意思,这句话的正确停顿如下: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 搐入两股间,今/ 乃掉尾而斗,谬矣。
4. 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斗牛图》,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5. 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句话中的“奴”和“婢”分别指的是什么人?
预设:耕,是耕种的意思,做耕种这项工作的是农民,所以“奴”指的是耕田的农民。织,是织布的意思,婢,是使女,女仆,所以“婢”指的是织布的女佣。
(2)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预设:这句话说明做事要向内行的人请教,要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真面目。
(3)牧童为什么“拊掌大笑”?杜处士“笑而然之”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牧童之所以“拊掌大笑”是因为他在放牛的时候看到两头牛打架都是夹着尾巴的。而戴嵩画的这幅画上两头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打架。所以牧童“拊掌大笑”。牧童的笑是不假思索的笑。
杜处士“笑而然之”的原因是:他认为牧童是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的角度出发来评价这幅画,可信度极高。所以他认可牧童的看法。杜处士的笑是淡然处之、虚心接受的笑。
6. 齐读课文。
7. 指导书写:锦、曝、矣。
Ⅲ 再读课文,尝试讲故事
1. 师:讲故事一般是指用自己的话把某个故事讲述给别人听。本课就是一则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我们怎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呢?
2. 自读课文,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故事讲清楚,同桌之间交流。
3. 想象补白,丰富故事的情节,把故事讲具体。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根据课文内容,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展开想象,对课文进行补白。如,可以抓住“好书画”,想象杜处士是怎么表现的;可以抓住“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想象他吃饭的时候是怎样的、睡觉的时候又是怎样的;还可以想象牧童“拊掌大笑”时的情态和话语;想象“处士笑而然之”时,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通过这些想象补白,引导学生把这个故事讲具体。
4. 换位思考,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立场出发来讲。
本课我们可以分别从牧童、杜处士和作者的角度出发来讲这个故事。尝试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来试着讲给大家听。
5. 全班交流。
预设1 :从牧童的角度出发讲故事。
一天我在放牛的途中看到杜处士在晒他收藏的画。其中有一幅画中画的是两头在打架的牛。我看到这幅画之后忍不住哈哈大笑。杜处士不解地问我:“牧童,你为什么发笑呢?”我说:“这幅画画的是两头牛在打架。牛在打架的时候尾巴是紧紧地夹在两条腿之间的,而这幅画里尾巴却是翘着的。这幅画画的是错的。”杜处士听了后,笑了笑,觉得我说得很有道理。古人说:耕田种地的事情要向农民请教,织布的事情要向织布的女佣请教。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预设2 :从杜处士的角度出发讲故事。
有一天,我在院子里晒自己收藏的名画。这时有个牧童从我家门前路过,看到我晒的画之后,拍手大笑起来。我感到很纳闷,就走过去,问牧童:“牧童,你为什么拍手大笑呀?”牧童指着戴嵩的《斗牛图》说:“这幅画画的是两头牛在打架。我平时在放牛的时候看到两头牛打架时,尾巴都是紧紧地夹在两腿之间的。这幅画却画成了牛尾巴翘着在打架。这幅画画错了,所以我才拍手大笑。”我听了之后,笑了笑,接受了牧童的说法。古人曾教导我们说:耕田的事情要请教耕田的农民,织布的事情要请教织布的女佣。这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
预设3 :从作者的角度来讲故事。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四川有个杜处士喜欢收藏名人字画。有一天,他正在院子里晒自己收藏的古画。一位牧童从他门前走过,看到了院子里晒的《斗牛图》之后,拍手大笑。杜处士不知道牧童为什么发笑,就走过去问:“牧童,你为什么拍手大笑呀?”小牧童说:“我平时放牛的时候,看到两头牛在打架时尾巴都是紧紧地夹在两条腿中间的。你看那幅画上打架的两头牛的尾巴却是翘着的。这难道不值得发笑吗?”原来牧童是认为戴嵩的画画错了。杜处士笑了笑,接受了牧童的说法。是呀,古人说耕田的事情需要请教种田的农民,织布的事情需要请教织布的女佣,这道理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呀。
6.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了讲这个故事,同学们做得都很好。大家回家后把这个故事也讲给家人听听吧!
【设计意图】从不同的角度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7.课后作业:(1)抄写《书戴嵩画牛》中的生字。
(2)用自己的话把《书戴嵩画牛》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伯牙(弹琴) 锺子期(听琴)
志在太山 巍巍乎若太山 高山流水
伯牙鼓琴 志在流水 汤汤乎若流水 知音难觅
破琴绝弦 去世
牧童 牛斗 尾搐入两股间
耕当问奴
书戴嵩画牛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织当问婢
杜处士 笑而然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我在教学《伯牙鼓琴》时,首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句子描绘的画面,从而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艺术之美。在读好长句子的教学中,通过教给学生读好长句子的方法到领着学生读到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读好长句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读好文言文的能力。
2. 教学《书戴嵩画牛》时,我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让学生从牧童的话和杜处士的态度中,再一次加深了对“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理解与领悟。
不足之处: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在体会艺术之美时,应始终把“读”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地读,来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中流露出来的艺术之美。这两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