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甘肃省白银市大成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白银大成学校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二)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已知mRNA片段中有30个碱基,其中A+C共有12个,则其对应基因中G和T共有多少个()
A. 12 B. 18 C. 24 D. 30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真核细胞的转录在细胞核完成,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原料是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翻译在核糖体上进行,原料是氨基酸,需要tRNA识别并转运氨基酸,翻译过程中一种氨基酸可以有一种或几种tRNA,但是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详解】基因是双链的,所以碱基数目是mRNA中碱基数目的2倍,因此基因中应该有60个碱基。又因为基因中A=T C=G A+C=T+G=碱基总数的50%,即G和T的数目占全部碱基数目的50%,所以G和T的数目是30个。
故选D。
2. 关于如图所示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的真核生物细胞内可发生①②③过程
B. 噬菌体进行①过程,需在含有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的溶液中进行
C. 图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过程是①②③④⑤
D. 细胞中①④过程的发生都需要解旋酶
【答案】BD
【解析】
【分析】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题图分析:图示为中心法则图解,其中①为DNA分子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翻译过程;④为逆转录过程;⑤为RNA复制过程。
【详解】A、在正常的真核生物细胞内可发生的过程是DNA分子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即图中的①②③过程,A正确;
B、噬菌体是病毒,其遗传物质是DNA,不能独立生存,需要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不能在含有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的溶液中进行,B错误;
C、图中①②③④⑤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
D、①过程是DNA分子复制,需要解旋酶的催化,④过程是RNA复制,RNA是单链结构,不需要解旋酶,D错误。
故选BD。
3. 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患血友病的男孩,其双亲基因型不可能是( )
A. XHXH和XhY B. XhXh和XHY
C. XhXh和XhY D. XHXh和XhY
【答案】A
【解析】
【分析】已知血友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儿子的致病基因来自母亲,可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可推测亲本的基因型。
【详解】若患血友病的男孩的基因型是XhY,其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母亲,即母亲至少有一个致病基因,所以母亲的基因型是XHXh或XhXh,但是不可能是XHXH;男孩患病与父亲无关,因为他从父亲那获得的是Y染色体,所以父亲的基因型可以是XHY或XhY,A符合题意。
故选A。
4.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下列相关叙述涉及基因重组的是( )
A. 俗语“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B. 基因重组是同源染色体分开导致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
C. 编码淀粉分支酶基因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而成为皱粒基因
D.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重组: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2、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3、意义: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解】A、“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说明亲子代之间存在的差异,而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而言,亲子代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A正确;
B、基因重组研究的是非等位基因的重组,而不是等位基因的关系,B错误;
C、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而成为皱粒基因,这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
D、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错误。
故选A。
5. 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同一生物个体不同的细胞中DNA、mRNA、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互不相同
B. 红细胞的形成与基因表达有关而与细胞分化无关
C. 胡萝卜叶肉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后不具全能性
D. 细胞分化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同一个体的不同种类细胞中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所以不同细胞中mRNA和蛋白质不同,但DNA相同,A错误;红细胞的形成与基因表达有关,与细胞分化也有关,B错误;胡萝卜叶肉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后具有全能性,C错误;分化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6. 下列关于基因对性状控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白化病患者体内缺乏酪氨酸酶,体现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B. 同一株水毛茛在空气和水中的叶形不同,体现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C. 原发性高血压与多对基因表达产物有关,体现基因与基因相互作用控制同一性状
D. 抗生素阻止细菌内tRNA和mRNA的结合,体现抗生素可通过影响转录而影响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也受环境的影响,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通过相互作用精细地调控着生物的性状。
2、基因既可以通过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A、白化病患者由于缺乏酪氨酸酶影响了色素的合成,而导致性状发生改变,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性状,A正确;
B、同一株水毛茛的细胞内遗传物质相同,但是在空气和水中的叶形不同,体现了性状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B正确;
C、原发性高血压与多对基因表达产物有关,体现该性状与多对基因有关,因此该性状体现了基因与基因共同作用控制性状,C正确;
D、抗生素阻止细菌内tRNA和mRNA的结合,从而会影响翻译的过程,D错误。
故选D。
7. 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下列现象与表观遗传无关的是( )
A. 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存在微小差异
B. 一个蜂群中,蜂王和工蜂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它们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截然不同
C. 两株柳穿鱼,除了花的形态结构不同,其他方面基本相同
D. 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育的两个男孩,一个色觉正常,一个患红绿色盲
【答案】D
【解析】
【分析】1、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2、表观遗传学的主要特点:(1)可遗传的,即这类改变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能在细胞或个体世代间遗传。(2)可逆性的基因表达调节,也有较少的学者描述为基因活性或功能。(3)没有DNA序列的改变或不能用DNA序列变化来解释。
【详解】A、同卵双胞胎遗传物质相同,在相同的环境下,在外貌特征上也会有微小的差异,属于表观遗传,A不符合题意;
B、一个蜂群中的蜂王和工蜂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其遗传物质相同,但它们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截然不同,表观遗传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不符合题意;
C、两株柳穿鱼,除了花的形态结构不同,其他方面基本相同,遗传物质相同,花的形态结构不同的原因是表观遗传现象,C不符合题意;
D、人类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育的两个男孩,一个色觉正常,一个患红绿色盲,说明女性为红绿色盲携带者,与表观遗传现象无关,D符合题意。
故选D。
8. 下列关于对蛋白质的翻译过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以细胞中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
B. 以核糖体RNA作为遗传信息模板
C. 以转运RNA为氨基酸的运输工具
D. 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ATP)和tRNA,据此答题。
【详解】A、翻译的原料是细胞质中游离的氨基酸,A正确;
B、翻译的模板是信使RNA,B错误;
C、翻译过程中需要tRNA转运氨基酸,C正确;
D、翻译过程能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D正确。
故选B。
【点睛】
9. 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细胞中不正常的基因
B. 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以促进细胞凋亡
C.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遗传信息有所不同
D. 原癌基因突变或过量表达或抑癌基因突变都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2、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A、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细胞中正常的基因,A错误;
B、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以抑制细胞的不正常增殖,可促进细胞的凋亡,B正确;
C、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因此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遗传信息有所不同,C正确;
D、细胞发生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掌握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 面细胞分别处于什么时期,此时细胞中各有几个染色体组( )
A. 减数分裂Ⅰ后期 4个、有丝中期2个、有丝后期4个、减数分裂Ⅱ后期2个
B. 减数分裂Ⅰ后期 2个、有丝中期2个、有丝后期4个、减数分裂Ⅱ后期2个
C. 减数分裂Ⅰ后期 2个、减数分裂Ⅱ中期2个、有丝后期4个、减数分裂Ⅱ后期2个
D. 减数分裂Ⅰ后期 2个、有丝中期1个、减数分裂Ⅱ4个、减数分裂Ⅱ后期2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分布在赤道板的两侧;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第一个细胞,同源染色分离,为减数分裂Ⅰ后期 ,含2个染色体组;第二个细胞存在同源染色体,并且着丝点分布在赤道板上,为有丝中期,含2个染色体组;第三个细胞存在同源染色体,并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为有丝后期,含4个染色体组;第四个细胞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并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为减数分裂Ⅱ后期,含2个染色体组,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1. 下列各图中有几个染色体组、每组有几条染色体( )
A. 3个3条、2个3条、4个1条 B. 3个3条、3个2条、1个4条
C 3个3条、3个2条、4个1条 D. 3个3条、2个3条、1个4条
【答案】B
【解析】
【分析】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判断:①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②细胞中有几种形态的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几条染色体。
(2)根据生物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可简记为“同一英文字母无论大写还是小写出现几次,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详解】据图分析,第一个细胞中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3条,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总共由3种形态,每组有3条染色体;第二个细胞中同一英文字母无论大写还是小写出现3次,就含有3个染色体组,每组有2条染色体;第三个细胞中同一英文字母无论大写还是小写出现1次,就含有1个染色体组,每组有4条染色体,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2. 如图为某作物新品种的育种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获得新品种的过程所运用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B. 过程③④⑤育种方式的优点是缩短了育种年限
C. 过程⑤不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E幼苗
D. 图中育种过程中基因重组只发生在过程③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①过程为杂交,②过程为自交,③过程为减数分裂,④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⑤过程为植物组织培养并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可育植株。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过程①②获得新品种的育种方式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
B、过程③④⑤获得新品种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缩短了育种年限,B正确;
C、E幼苗由花药离体培养得来,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可育植株,C错误;
D、花药中的花粉是减数分裂产生的,所以过程③可发生基因重组,过程②也存在减数分裂,可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3. 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一个种群中64%为BB的个体,16%为Bb的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的基因频率是( )
A. 25% B. 32% C. 50% D. 72%
【答案】D
【解析】
【详解】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1)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的总数/种群中该等等基因的总数×100%。(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根据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2)可知本代中B=64%+1/2×16%=72%。根据遗传平衡定律,由于该群体随机交配,故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子代中B的基因频率与亲代相同,也为72%。
故选D。
14. 单倍体植株矮小,育种工作者获得单倍体植株常用的方法是( )
A. 用花药进行离体培养 B. 用叶肉细胞进行离体培养
C. 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D. 用X射线照射萌发的种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单倍体育种植物育种手段之一,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如花药离体培养等)诱导产生单倍体植株,再通过某种手段使染色体组加倍(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从而使植物恢复正常染色体数。
【详解】A、单倍体育种的第一步就是,利用花粉(花药)进行离体培养,A正确;
B、用叶肉细胞进行离体培养的过程仅仅属于植物组织培养,不是单倍体育种,B错误;
C、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属于多倍体育种的方法,C错误;
D、用X射线照射萌发的种子,导致基因突变,属于诱变育种的方法,D错误。
故选A。
15. 导致人类发生镰刀型贫血症的最根本原因是( )
A. 缺氧时,红细胞呈镰刀型
B. 血红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
C. 合成血红蛋白的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
D. 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导致合成的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被替换所致。
【详解】导致人类发生镰刀型贫血症的最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即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发生改变,直接原因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
故选D。
16. 基因重组的过程发生在( )
A. 不同品种嫁接过程中 B. 有性生殖过程中 C. 受精作用过程中 D. 体细胞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重组的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详解】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即基因重组的过程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中,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7. 图为太平洋岛屿鸟类的分布情况,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乙岛的鸟是S鸟的迁移后代。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生活在甲岛的所有L鸟构成一个种群
B. S鸟体色的差异是由于定向变异造成的
C. 生活在不同岛屿的鸟类与生存环境协同进化
D. 乙岛环境会使S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分析题意可知,S、L为两种鸟,二者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详解】A、生活在甲岛的所有L鸟为同一个物种在同一区域的所有个体,构成一个种群,A正确;
B、S的体色差异为变异,而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C、生活在不同岛屿鸟类的性状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生存环境选择鸟类的性状,同时鸟类的性状影响着其生存环境,二者协同进化,C正确;
D、乙岛的生存环境选择S鸟种群的性状,导致其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
【点睛】
18.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有有利变异才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
C. 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的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 地理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不一定是有利变异,A错误;
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定向地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B正确;
C、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错误;
D、地理隔离不一定进化,地理隔离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D错误。
故选B。
19. 下列四种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中,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是( )
A. 化石证据 B. 比较解剖学证据 C. 胚胎学证据 D. 细胞生物学证据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很多,其中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
【详解】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化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A正确。
故选A。
20. 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 )
A. 用进废退学说 B. 自然选择学说
C. 过度繁殖学说 D. 生存斗争学说
【答案】B
【解析】
【分析】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内容有: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其核心学说就是自然选择学说。
【详解】A、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进化学说,A错误;
BCD、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都包含在自然选择中,所以B正确,CD错误;
故选B。
【点睛】
二.填空题
21. 一万多年前,内华达州比现在湿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之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在各湖泊中生活的锵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鳉鱼)。如图为内华达州1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
(1)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____________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a、b鳉鱼之间存在__________,它们属于两个________(填“物种”或“种群”):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3)在5000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二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甲、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水草甲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则乙水草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倍体产生的原因)
(4)如果C湖泊中鳉鱼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其为一对相对性状,黑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则浅灰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____,aa个体约占_____。
【答案】(1) ①. 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②.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遗传变异)
(2) ①. 生殖隔离 ②. 物种 ③. 基因多样性
(3)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四倍体水草乙
(4) ①. 50% ②. 25%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种群是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叫基因库;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小问1详解】
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基因库,故D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小问2详解】
虽然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所以a、b两湖的鳉鱼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C、D两湖的鳉鱼还是同一个物种,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体现的是基因多样性。
【小问3详解】
根据甲、乙的基因完全相同,染色体数乙是甲的二倍,且乙的植株较硕大,说明乙是由甲经过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即乙是四倍体,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四倍体水草乙。
【小问4详解】
根据A的基因频率为50%,可知a的基因频率也为1-50%=50%,群体中AA的个体占(50%)2=25%,Aa的个体占2×50%×50%=50%,aa的个体占(50%)2=25%。
22. 中心法则掲示了生物遗传信息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a、b、c、d所表示四个过程依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需要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回答)。
(3)a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分裂的________________ 期。
(4)在真核细胞中,a和b两个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
(5)能特异性识别信使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呈三叶草结构的________________,它所识别和转运的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
(6)RNA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途径有(用类似本题图中的形式表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DNA复制 ②. 转录 ③. 翻译 ④. 逆转录 (2)c (3)间(S)
(4)细胞核 (5) ①. tRNA(转运RNA) ②. 氨基酸
(6) ①. ②.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中心法则图解,其中a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b表示转录过程,c表示翻译过程,d表示逆转录过程,e表示RNA的复制过程。其中d和e过程只能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小问1详解】
图示a表示DNA复制过程,b表示转录过程,c表示翻译过程,d表示逆转录过程。
【小问2详解】
tRNA能转运氨基酸,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因此两者共同参与的是翻译过程,即图中c。
【小问3详解】
DNA复制发生在真核细胞分裂间期的S期。
【小问4详解】
a为DNA复制过程,b表示转录过程,在真核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
【小问5详解】
tRNA能转运氨基酸,其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的密码子之间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即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小问6详解】
RNA病毒有两种,其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途径为:① ;②。
23. 基因重组有多种类型,完成下列有关总结。
(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的_______期,_____基因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的_______期,_______基因的交换导致基因重组。
(3)基因重组改变的是_______(填“基因种类”或“基因型”)。
【答案】(1) ①. 后 ②.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
(2) ①. 前 ②.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
(3)基因型
【解析】
【分析】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即基因重组的过程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小问1详解】
自由组合型,是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从而导致基因重组。
【小问2详解】
交叉互换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交换,从而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小问3详解】
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能产生大量的变异类型,但只产生新的基因型,不产生新的基因。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大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一)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大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一)生物试题,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大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大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生物试题,共4页。
精品解析:甘肃省白银市大成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甘肃省白银市大成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