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2023高三考前测试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在不改变城市现状空间结构条件下,城市实际通勤距离与通过置换通勤者的职住地位置而得到的理论最小通勤距离之间的差值叫作过剩通勤。下表示意广州与欧美部分城市过剩通勤比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 | 实际通勤距离/km | 理论最小通勤距离/km |
费城 | 7.21 | 2.36 |
夏洛特 | 7.69 | 4.09 |
利物浦 | 4.8 | 2.2 |
广州 | 5.2 | 1.23 |
1. 上表所示城市中,过剩通勤率最低的是( )
A. 费城 B. 夏洛特 C. 利物浦 D. 广州
2. 近年来,广州的过剩通勤率不断提高,主要是因为( )
①地铁通车里程延长②交通拥堵加剧③城市建成区扩大④人口增速减慢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过剩通勤率是实际通勤距离与理论最小通勤距离的差值与实际通勤距离的比值,计算公式为:过剩通勤率=(实际通勤距离-理论最小通勤距离)/实际通勤距离×100%。通过计算得知,过剩通勤率费城约67%,夏洛特约47%,利物浦约54%,广州约76%。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2题详解】
过剩通勤率提高,即实际通勤距离与理论最小通勤距离之间的差值在不断扩大,反映了市民通勤距离不断延长,主要是因为地铁通车里程的延长,降低了通勤时间成本,从而使得远距离通勤越来越多,①正确;同时,城市建成区的扩大,也为远距离通勤提供了条件,③正确。交通拥堵加剧、人口增速减慢都可能使人口向城市中心居住,导致实际通勤距离缩短,可能导致过剩通勤率下降,②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点睛】过剩通勤是城市实际通勤与通过改变通勤者职住地位置而得到的理论最小通勤之间的差值(在不改变城市空间结构现状条件下)。 过剩通勤率=(实际平均通勤距离一理论最小通勤距离)/实际平均通勤距离×100%。
预制菜是一种运用标准化作业,对菜品原料进行简化制作,经过包装、加热或蒸炒等方式,就能直接食用的便捷菜品。其具有即食、即热、即烹、即配等特点。追溯历史,美国预制菜行业起源于1940年,日本则起源于1950年。经过数十年发展美日均成长出在全球极具影响力的大型预制菜企业。近年来我国预制菜市场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一批分散型的中小企业。图示为预制菜及上下游行业结构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 下列因素中对预制菜行业影响较小的是( )
A. 原料 B. 市场 C. 运输 D. 技术
4. 与美、日等国相比,我国预制菜企业集中度低、规模较小的原因主要是( )
A. 饮食文化多样 B. 冷链流通地域性明显
C. 市场相对分散 D. 原料供应本地化为主
【答案】3 D 4. A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预制菜是一种运用标准化作业,对菜品原料进行简化制作”可知,原料对预制菜行业影响较大,且只是对菜品原料进行简化制作,技术含量小,A错误,D正确;材料“其具有即食、即热、即烹、即配等特点”可知,预制菜需要快速及时的运送到市场,市场和运输对其影响较大,BC错误。所以选D。
【4题详解】
我国预制菜企业集中度低、规模较小,其成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各地饮食习惯不同,企业需要根据各地市场需求调整食材搭配,确定产品类型,A正确;预制菜采用速冻或真空包装,为了保鲜,长途冷链物流成本较高,影响了预制菜在不同地域之间的流动性,B错误;近年来我国预制菜市场发展迅速,C错误;行业原料供应本地化可以降低成本,促进预制菜产业的发展,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城市化推进,催生生活方式变迁,显著特征是家庭用餐频次减少,转而针对社会团餐和外卖的需求增加,团餐和外卖是预制菜应用的重要场景。社会成本居高,倒逼餐饮门店引入预制菜以提升运营效率以及降低成本。餐饮连锁化以产品规模化和标准化作为前提,因而也强化了餐饮业对于预制菜加工和配送的普遍依赖程度。
碳汇是指自然环境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面积广大,因其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在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区青海省门源县某观测站(101°E)各季节CO₂浓度的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一天中碳汇效果最佳时,该地接近( )
A. 光照最强 B. 气温最高 C. 湿度最大 D. 气压最高
6. 图中曲线代表秋季的是( )
A. a B. b C. c D. d
7.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碳汇能力( )
A. 一直升高 B. 一直下降 C. 先升后降 D. 先降后升
【答案】5. B 6. C 7. D
【解析】
【5题详解】
读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区青海省门源县某观测站各季节CO₂浓度的日变化图可知,各季节CO₂浓度一天中的最小值出现在当地时间14:00左右,接近一日气温最高时,B正确;一天中正午12点光照最强,A错误;图文材料中无CO₂浓度与湿度、气压的关系,C、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由图可知,当植被覆盖率高时,光合作用强,吸收的二氧化碳多,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低,所以二氧化碳平均浓度最高的a曲线应该是植被覆盖率最低的冬季;夏季植被覆盖率最高,午后光合作用最强,二氧化碳浓度最低,故d曲线是夏季;春季因高寒草甸区,植被处于恢复阶段,植被覆盖率不如秋季高,因此b曲线为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春季,c曲线为秋季。综上所述,C正确,ABD与题意不符,故选C。
【7题详解】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首先表现为凋落物加速分解,固碳能力下降,但又会因为生长条件改善,草甸生长旺盛,固碳能力提高,因此碳汇能力先降后升,D正确,ABC错。故选D。
【点睛】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
石冰川是由岩石碎块和冰体组成的舌状或叶状堆积体,其表面是厚达0.5~5米的岩石碎块。石冰川主要分布在全球高海拔的山地,会在重力和冻融作用下缓慢向山下移动。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8. 构成石冰川的岩石碎块( )
①棱角分明②大小均匀③多为基岩风化崩解④多为流水搬运堆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9. 岩屑堆的形成过程是( )
A. 冰川运动——碎屑堆积——吸纳碎屑——冰体融化
B. 吸纳碎屑——冰体融化——冰川运动——碎屑堆积
C. 冰川运动——吸纳碎屑——冰体融化——碎屑堆积
D. 碎屑堆积——冰川运动——吸纳碎屑——冰体融化
10. 石冰川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弱于冰川,是因为石冰川( )
A. 内部冰体的储量较冰川少 B. 分布区的气温比冰川更低
C. 表面岩石碎屑有隔热作用 D. 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更高
【答案】8. A 9. C 10. C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石冰川是由岩石碎块和冰体组成的混合体,岩石碎块棱角磨圆度相对较弱,棱角分明,①正确;石冰川分布区海拔高,冻融作用强烈,其裸露的基岩在强烈的风化作用下逐渐崩解,形成大小不一的岩石碎块,②错误,③正确;构成石冰川的岩石碎块主要是在重力和冻融作用下移动,④错误。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择A。
【9题详解】
岩屑堆主要是石冰川在重力作用下滑落过程中,将岩体碎屑带到低处,冰川融化后,岩屑堆积而成,其本质是冰碛堆积物,所以其形成过程应该为冰川运动—吸纳碎屑—冰体融化—碎屑堆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显示,石冰川主要由岩石碎屑层和冰岩混合层组成,且岩石碎屑层覆盖在冰岩混合层上方,这样表层岩石碎屑就阻隔了冰岩混合层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起到了隔热效果,使得石冰川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弱于直接裸露在外的冰川,故C正确;读图可知,石冰川内部冰体的储量较冰川多,二者的海拔相差小,气温差异小,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更高,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冻融作用主要见于冰川作用区、高山区和冻土区。
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表征,不同的耕作措施会影响有机碳的分解和转化,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最终影响土壤肥力。研究人员选取吉林公主岭、山西寿阳、河北廊坊、山西临汾4个试验点,对比分析传统耕作和免耕两年后土壤表层(20厘米以上)和下层有机碳含量(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在4个试验点中,免耕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A. 黑土下层最弱 B. 褐土表层最强 C. 潮土表层最强 D. 黄绵土下层最弱
12. 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提高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其原因是( )
①秸秆还田增加碳输入量
②免耕土壤紧实度高,利于微生物活动促进碳循环
③免耕土壤孔隙度较小,降低了有机碳的分解速率
④免耕土壤的持水性能较好,能减少因风蚀水蚀造成的碳损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11. D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由图可知,黑土表层免耕的有机碳含量比传统耕作的要多很多,而黄绵土下层二者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较小,因此免耕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黄绵土下层最弱,黑土表层最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秸秆通常被保留在土壤表面,而不是被翻入土壤。秸秆是植物的有机物质,含有大量的碳。当秸秆还田时,其中的碳逐渐分解并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结合形成稳定的有机碳,从而增加土壤表层的有机碳储量,①正确。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土壤通常不进行深度翻耕,因此土壤的孔隙度相对较小。这种情况下,土壤中的有机碳会受到较少的氧气供应,降低了有机碳的分解速率。相比于深度翻耕的土壤,免耕土壤中的有机碳更容易保持在土壤中,从而增加土壤表层的有机碳储量,③ 正确。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助于改善土壤的持水性能,使土壤更能保持水分。这对于减少土壤的风蚀和水蚀有很大的帮助。当土壤发生风蚀和水蚀时,土壤中的有机碳也会随之流失。因此,免耕技术的持水性能改善有助于减少风蚀和水蚀造成的碳损失,从而增加土壤表层的有机碳储量,④正确。免耕土壤紧实度高,不利于微生物活动,不利于促进碳循环,②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土壤有机碳, 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含量即为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根据微生物可利用程度分为易分解有机碳,难分解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
传统飞地经济模式基本都是由发达地区在欠发达地区设置产业空间,而“创新型反向飞地(下图)”的“飞向”相反,且产业不同。“创新型反向飞地”通过飞地园区产业模式与飞行路径创新,逐渐成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可行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创新型反向飞地中“飞地楼宇”内的主导产业是( )
A. 资金主导型产业 B. 营销产业 C. 资源密集型产业 D. 创意产业
14. 结合图1可推知( )
A. 发达地区创新高地地位下降 B. 欠发达地区摆脱了创新低位
C. 飞地产业开发与生产呈现分离 D. 飞地产业多分布在市郊开发区
【答案】13. D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结合图片可知,创新性反向飞地中“飞地楼宇”内主要是提供创新人才,因此飞地楼宇应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结合选项,创意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D正确;资金主导型产业、营销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都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ABC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结合图片可知,发达地区创新高地地位会进一步上升,A错误;欠发达地区只是负责生产,因此创新地位并没有提升,B错误;飞地产业开发位于发达地区,生产位于欠发达地区,因此开发与生产呈现分离,C正确;飞地产业中的创新产业大多分布在城市中心,而不是市郊开发区,D错误。故选C。
【点睛】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土地、水源、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
2023年1月,天津市津南区再生水利用及水生态综合修复工程全部完工。下图为该工程微污染水处理示意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该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 雨季滞洪、蓄洪,减轻洪涝灾害 B. 提供水源,满足生产、生活用水
C. 改善水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D. 增加碳汇,实现区域碳中和目标
16. 在水生态综合修复中,应( )
A. 引进外来优势物种 B. 栽种多层次水生植物
C. 扩大水产养殖规模 D. 安装监测水量的设备
【答案】15. C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该工程为再生水利用及水生态综合修复工程,因此主要目的是改善水质,使水资源可以再生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C正确。而雨季滞洪、蓄洪,减轻洪涝灾害、 提供水源,满足生产、生活用水、增加碳汇,实现区域碳中和目标都不是主要目的,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引进外来优势物种可能导致生物入侵,A错误;栽种多层次水生植物有利于水质净化,B正确;扩大水产养殖规模会加剧水污染,C错误;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水质,因此应安装监测水质的设备,D错误。故选B。
【点睛】该再生水利用及水生态综合修复工程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和处理,相对污水处理厂,不需要建设厂房设施和使用药物,污水处理成本较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3年1月13日,海关总署发布全年粮食进口数据。2022年粮食进口量占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的21.4%。粮食进口数量整体下滑,但进口成本增加,大豆仍然是占比最大的粮食进口品种,占比62%。下图为近五年我国粮食进口数量和金额统计图。
材料二:2021年中国进口玉米2835万吨,主要来自美国和乌克兰,其中美国玉米占70%,乌克兰玉米占29%。2023年1月7日,一艘载有6.8万吨巴西玉米的货轮,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自巴西桑托斯港运抵广东麻涌港。下图为巴西主要的玉米产区分布示意图。
(1)归纳2018~2022年我国粮食进口的主要特点。
(2)简析2023年我国从巴西进口玉米主要原因。
(3)说出巴西玉米种植的主要分布地区,简析其优势条件。
(4)简析巴西玉米出口我国选择海洋运输的主要优势。
【答案】(1)对外依存度较高,粮食进口量较大;粮食进口整体呈上升趋势,2022年略有下降;进口均价呈上涨趋势;进口粮食品种大豆占比最大;进口国比较单一。
(2)我国玉米需求量大;过去主要从美国和乌克兰进口,进口渠道比较单一;受战争等因素影响,出口国玉米出口和种植都受到一定影响;巴西地处南半球,粮食生产可以错开季节,可以有效实现互补;进口渠道多元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3)主要分布在巴西的东南部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分条件好;离东南沿海港口近,有利于玉米出口。
(4)海运运载量大;运费比较便宜;巴西离我国距离远;玉米运输的时效性要求不高;玉米出口数量大,选择海运可以降低运费。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粮食进口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和特点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中近五年我国粮食进口数量和金额统计图可以看出,2018~2022年我国粮食进口的主要特点为对外依存度较高,粮食进口量较大;趋势上看,粮食进口整体持续上升,2022年略有下降;价格方面,进口均价呈上涨趋势;粮食种类上,进口粮食品种大豆占比最大;进口源的选择上,进口国比较单一。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2021年中国进口玉米2835万吨,主要来自美国和乌克兰”进行分析,我国玉米需求量大,而过去主要从美国和乌克兰进口,进口渠道比较单一,对于粮食安全的保障上不利;同时,近期受战争等因素影响,出口国玉米出口和种植都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乌克兰玉米产量将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地理位置上看,巴西地处南半球,粮食生产可以错开季节,可以有效实现互补,加强对于粮食进口的保障;最后,进口渠道多元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小问3详解】
结合巴西主要的玉米产区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出,产地主要分布在巴西的东南部,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易于耕作;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分条件好,水热组合利于玉米生长发育;产地距离东南沿海港口近,有利于玉米出口,减少运输成本,提高竞争力。
【小问4详解】
选择海洋运输的主要优势主要从海运本身独特的优势入手,海运运载量大;运费比较便宜;加上巴西离我国距离远,选择成本低的方式运输,可以提高竞争力;同时,玉米耐储存,运输的时效性要求不高;玉米出口数量大,选择海运可以降低运费。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高寒草句是在寒冷的环境条件下发育在高原和高山的一种草地类型。高寒草甸约占青藏高原草地的46.7%,是我国草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及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影响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面临着严峻退化问题,其中16.5%的草地退化为“黑土滩”,植被和土壤均呈现出不同的退化趋势。
材料二:图1显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句生物量的变化。图2显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粒径分布百分比。
(1)指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对生物量和土壤颗粒的影响
(2)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严重退化的原因。
(3)针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案】(1)高寒草甸地下生物量随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呈显著下降趋势,地上生物量随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呈缓慢下降趋势;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土壤黏粒、粉粒含量逐渐降低,砂粒含量则逐渐增加,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呈现粗质化趋势。
(2)气候变化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加剧土壤沙漠化,影响草地植被生长;过度放牧与草地不合理利用等因素导致优良牧草数量减少,地上生物量减少,加剧土壤退化和沙化;地上生物量减少使得通过生物循环进入地下的养分减少,导致高寒草甸进一步退化。
(3)加强对退化草地的保护治理,建立人工草地;合理放牧;科学施肥补种。
【解析】
【分析】该大题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为材料设置试题,下设三个小问,涉及草原退化的表现、草原退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结合问题,依据图1可以得出随着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草甸地上生物量在缓慢下降,地下生物量显著下降;依据图2可以得出。随着草甸退化过程中,土壤黏粒、粉粒含量逐渐降低,沙粒含量逐渐增加,草甸土壤砂质化趋势逐渐加重。
【小问2详解】
草原退化原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结合材料,本题中草甸退化的原因主要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草甸水分蒸发加剧,进而影响草甸植被生长,加剧土壤沙化,地下生物量的减少影响土壤养分,进一步导致草甸的退化;再结合人类放牧等活动引起的草甸退化。
【小问3详解】
草甸退化的治理,可以建立保护区,加强对退化草地的保护治理、合理放牧、对草甸进行播种施肥,建立人工草地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草原退化的原因:自然原因:(1)气候变异;(2)沙质土壤;(3)气候变化。人为原因:(1)过度开垦;(2)过度放牧;(3)过度樵采;(4)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意大利威尼斯地处地中海北部边缘的潟湖中(潟湖是被沙嘴、沙坝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是陆上河流与海水共同作用的产物)。潟湖又与海水相连通,水位受海水潮汐涨落影响大。为减少威尼斯的洪水威胁,早期意大利政府将很多汇入潟湖的河流改道外流。近年来,意大利斥巨资在威尼斯潟湖与外海之间设置三道水闸,采用摇动浮起闸门方案(需要时闸门可升起阻断洪水,不需要时落下沉入水底)。2021年2月末,受暖高压等因素影响,威尼斯的水位波动下降,以至于城中河道出现干涸,人们惊呼威尼斯水乡风光不再。下图为威尼斯区域图和水闸景观图。
(1)分析图示早期沙坝的形成过程。
(2)分析该城市河道出现干涸现象的自然原因。
(3)分析河流改道对潟湖水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4)说明摇动浮起闸门方案相比传统高水闸的优点。
【答案】(1)河流入海携带了大量泥沙;入海后水流扩散、坡度降低,又受海水(顶托)作用影响,流速减慢,搬运能力降低;泥沙在沙坝处堆积而成。
(2)该时期受暖高压控制,降水少,河水补给少;海水落潮低潮时,水位较低,潟湖湖水外泄,水位下降。
(3)有利影响:汇入的泥沙量减少,潟湖不易淤积;不利影响:淡水汇入减少,湖水盐度升高,水生生物生境变化,部分生物消失(或生态破坏):净化速度变慢,污染加重。
(4)摇动浮起闸门非洪灾时在水下,不会破坏自然风景;有利于湖水与海水之间的交换,降低湖水水质恶化风险;对航运影响小,降低对社会、经济活动不利影响。
【解析】
【分析】本题以威尼斯区域图和水闸景观图为材料,涉及沙坝的形成过程、摇动浮起闸门方案相比传统高水闸的优点、河流改道对潟湖水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沙坝是一端与陆地相连,一端伸入海中的长条形海底垄岗地形,沙坝的形成与搬运和沉积作用有关,沙坝主要由砂组成,沙坝生长到一定高度后,可以露出水面。读图可知,该地区有多条河流注入海洋,河流携带着大量泥沙入海,入海后水流扩散、坡度降低,这些泥沙又受海水的顶托作用影响,流速减慢,搬运能力降低,逐渐沉积下来,堆积形成早期沙坝。
【小问2详解】
意大利威尼斯地处地中海北部边缘的潟湖中。由材料可知,该时期受暖高压控制,暖高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通常是干燥的,降水少,蒸发旺盛,河水补给少;潟湖又与海水相连通,水位受海水潮汐涨落影响大,海水落潮时水位较低,潟湖湖水外泄,水位下降;由材料可知,为减少威尼斯的洪水威胁,早期意大利政府将很多汇入潟湖的河流改道外流,河水注入减少,在干旱天气下,加剧了河道的干涸程度。综上所述,该地区河道干涸与降水少、潟湖湖水外泄、河流改道外流有关。
【小问3详解】
河流改道意味着河水汇入潟湖的水量减少,改为外流到海洋中,这样做的有利影响是减少了汇入潟湖的泥沙量,潟湖不易淤积。不利影响可从湖水盐度、水质等方面分析,河流改道会导致淡水汇入减少,湖水盐度升高,从而可能导致水生生物的生境变化,部分生物消失(或生态破坏);河水汇入减少,湖水与外界水体交换减少,净化速度变慢,污染加重,水质变差。
【小问4详解】
由材料可知,摇动浮起闸门需要时闸门可升起阻断洪水,不需要时落下沉入水底,该方法可以尽量减少对自然风景的破坏;与传统高水闸相比,该水闸能够保持湖水与海水之间的交换,净化湖水水质,保护湖内水生生物;相对于传统高水闸,该水闸对航运交通的影响较小,航道通行效率高,对当地社会、经济活动影响较小。
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 地理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 地理试题及答案,文件包含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地理docx、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地理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辽宁省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辽宁省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