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届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三考前质检历史试题(一)含答案
展开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届高中毕业班考前质检(一)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陶寺中期遗址发现了储藏用的窖穴群和类似后世的“王陵寝庙”区。其中,有一座大墓长5米、宽3.6米,随葬装有漆木柄的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观象台,可以测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准确时间。据此推知
A.文明产生具有多元特征 B.公共权力机构的成熟
C.国家初始形态逐步具备 D.旧石器文化较为发达
2.公元前49年,汉宣帝下诏,认为“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要求“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相乱”。汉宣帝的做法旨在
A.完善选官制度 B.加强对官员的考核
C.建立监察体系 D.减轻农民赋役负担
3.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治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梁武帝还修建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以其父母命名,他每月都亲自去祭拜。这说明
A.梁武帝倡导儒家思想 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南朝时三教合归于儒 D.五代时期社会动荡
4.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下诏,要求京城的基层官员在“冬巡”时将老疾孤幼等人统一送至福田院安置,并下发“贫子钱”作为福田院日常运营经费。“贫子钱”的主要来源是内藏库、左藏库和中书省这几个中央机构。这反映了当时
A.医疗卫生体系日趋完备 B.民间救济得到官方的支持
C.战争频繁导致流民增加 D.朝廷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
5.《明史》载,“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宗守仁者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变化反映了
A.自我意识的觉醒 B.文化权力的下移
C.传统文化的转型 D.专制思想的弱化
6.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1861年太平天国颁布法令“至于业户固贵按亩输粮,佃户尤当照额完租……倘有托词延宕,一经控迫,抗租与抗粮同办,各宜禀遵无违”。这一变化反映了
A.农民运动缺乏群众基础 B.绝对平均主义难以实现
C.天平天国政策朝令夕改 D.传统农耕经济受到冲击
7.1895年,严复提出,民迫不得已而立君与臣,是想让君臣担当“卫民”的职责,而非只是让他们收税征粮,作威作福。这说明严复
A.支持推翻君主制度 B.反对儒学思想
C.意图革新国家制度 D.倡导三权分立
8.1935年,有人认为“逃避了现实躲向‘天鹅’‘人鱼’等的乐园里去,这是安徒生童话的特色。”还有人认为“处于苦难的中国,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忘记现实,一味飘飘然的钻向神仙贵族的世界里。”这些观点反映了
A.东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B.中华传统文化地位逐步提升
C.儿童教育受到政府的关注 D.民族危机影响教育价值取向
9.1950年6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国营商业机构应在乡村建立据点,“以免一有风吹草动,货币便从乡村卷回城市”。于是,国营商业机构在各地纷纷设立农副土特产公司,恢复购销路线;中央还组织私商下乡收购土产。上述举措
A.推动了人民币成为国家法定货币 B.发挥了乡村市场的主导作用
C.结束了全国物价连续暴涨的局面 D.促进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10.从1985年起,国家对企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进行了工资制度改革。企业的工资改革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把职工的工资同本人肩负的责任、贡献和成绩密切结合起来。这反映了
A.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 B.按劳分配原则的形成
C.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D.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
11.8世纪中期至9世纪中期,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柏拉图和新柏拉图派的大部分著述,都被翻译成了阿拉伯语;12世纪,西班牙的学者们把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由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这一现象
A.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B.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繁荣
C.促进了古希腊文化的传承发展 D.加速了西欧文艺复兴进程
12.1535年,英王亨利八世成立了检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皇家委员会。委员会迫使两所大学交出从前从教皇那里获得的特许状以及所有的“教皇契据”、大学地产和其他财产清单。这一做法
A.使新教成为英国国教 B.加快大学世俗化进程
C.促进城市教育的兴起 D.使大学成为科研中心
13.近代欧洲,各种方言逐步兴起并不断在文学表达方面加以运用;若干国家的教会脱离了天主教会;西欧一些王朝建立并巩固了几个“同质化”的独立大国——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这些现象反映了
A.民族主义思想 B.社会主义思想 C.自由主义思想 D.民权主义思想
14.1844年,英国女工在棉纺织工厂里占56.25%,在毛纺织工厂里占69.5%,在丝织工厂和纺麻工厂里占70.5%。1851年调查显示,英国约有25000名女子从事家庭教师工作,主要服务于以工厂主、银行家、商人等为核心的中产阶级家庭。这表明,英国
A.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B.社会转型推动思想解放
C.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D.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分化
15.1929年,苏联最大的钢铁厂破土动工,其中有美国公司参与规划设计,有250名美国人直接参与建设。同期,苏联另外两大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札波罗热钢铁厂也是美国援建的。这表明当时苏联
A.坚持新经济政策的方向 B.把握机遇解决技术问题
C.冲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D.致力改善国内工业布局
16.1992年9月,第十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强调,不结盟国家要求建立的是基于和平、安全、经济和社会公正的世界新秩序,并要求国际社会通过“公开和建设性的对话”建立新的关系。据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A.加速了两极格局的解体 B.提高了第三世界的政治地位
C.聚焦了发展中国家发展 D.瓦解了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张謇在南通完成了一项整体性的社会改造“工程”。它们是:以大生纱厂为核心,以棉纺织为主体,包括工业、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金融贸易等企业;以通州师范为核心,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包括高等教育、普通中小学、专门技艺学校等教育机构和设施;以通海垦牧公司为起点,以黄海垦殖为主体,包括大丰等垦殖公司和农会、水利会、棉业试验场等;以南通地方社会福利为中心内容的各类事业——医院、图书馆、博物馆、气象台、公园、育婴堂、养老院等。
——摘编自伍贻业《张謇与南通“近代化”模式》
材料二
江苏南通一带位于长江三角洲持续沉降区的北部,受长江冲积作用,渐由沙洲涨接成陆,60%以上为土质疏松的沙土和壤土。自明代棉花传入后,特殊的土质条件,加上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使南通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棉花植作区;同时,境内密布的河网系统又为棉花贸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使南通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棉花集散区。
——摘编自羌建 马万明《江苏南通地区近代棉花生产的发展研究》
材料三
南通地区盛产棉花,乡人以土纺土织为业,但是“近来外洋纺织机器盛行,洋纱洋布,销售日广,本纱土布,去路滞减。乡人穷极思变,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以致洋纱倒灌内地,日甚一日。查计现在(1895年)南通地区,每日可销洋纱二十大包,已合机器一万锭之数。若寖增不已,不出十年,必尽变为洋纱之布。民间膏血,耗夺无形。”
——摘编自冯小红《再论张謇与南通纺织业现代化》
(1)结合材料一,概括张謇在南通创办的整体性社会改造“工程”的特点。(6分)
(2)运用唯物史观解读张謇的成功之路。(8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这是一幅著名画家关山月创作的作品。此作描绘的是一位妇女聚精会神读信的瞬间,关山月将创作意图隐藏在画的细节之中,妇女胸前佩戴的是“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证章”,表明了她是中苏友好协会会员的身份。该协会是当时最大的全国性群众组织,曾配合抗美援朝运动做了大量的工作。婴儿背带绣有“□□”字样表达了妇女内心最热切的愿望(注:试题编者遮盖了这两个字)。画家以工写结合的手法,表现了一个温馨感人的画面,紧紧扣住了时政热点。
《一封家书》(1953年)
请写出作品中被遮盖的两个字,并说明理由。(要求:结合历史实际,作出合理推断,逻辑清晰,理由充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三次能源革命简表
| 开始时间 | 能源构成 | 主要参与国家 |
第一次 | 18世纪末19世纪初 | 煤炭 | 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 |
第二次 | 20世纪初 | 煤炭、电能、原油 | 美国、西欧、日本、俄国等 |
第三次 | 20世纪末 | 原油、煤炭、电能、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 | 美国、西欧、日本、苏联、中国、印度等 |
——摘编自史丹等《论三次能源革命的共性与特性》
材料二
1975年美国通过了节能法案,对汽车每加仑汽油的最低行驶里程作出规定;西欧各国纷纷采取节能措施,如汽车减速、航班减少;1980年,通过限制室内温度等措施,西方国家取暖用油普遍下降。1975—1985年间,世界煤炭需求量增加了27%,天然气需求量增加了24%。到1989年,核电已占全世界发电总量的17%。在1990年的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38.6%、煤炭27.28%、天然气21.6%、水电6.72%、核电5.73%。
——摘编自刘波等《石油与20世纪的变迁》
(1)结合材料一,概括能源革命的特点。(4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能源革命带来的启示。(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 中国 | 外国 |
14~15世纪 |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
16世纪 |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 |
17世纪 |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届高中毕业班考前质检(一)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答案 | C | B | A | D | A | B | C | D | D | A | C | B | A | C | B | C |
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
17.(14分)
(1)发展近代工业;普及教育;重视地方社会福利;体现儒家的民本思想;注重工业、教育、福利制度三者协同发展。(6分)
(2)南通濒江临海的地理区位优势,为南通近代纺织业及农垦事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洋纱的冲击又为南通近代棉纺织业的启动创造了前提和背景;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洋务运动的开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等社会因素的刺激;张謇积极投身近代实业建设并取得成功。(8分)
18.(14分)
示例
文字:和平
理由:
(1)中国人民渴望和平。近代以来,中国屡遭侵略,尤其是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极大地破坏了国内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
(2)世界各国需要和平。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带来巨大破坏,核战争威胁人类安全。
(3)国家建设需要和平。新中国成立后需要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
(4)中国极力维护和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抗击美帝国主义。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同等评分。
19.(12分)
(1)与产业革命同步进行,具有阶段性;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试图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参与主体越来越多)(4分)
(2)原因:西方国家遭遇传统能源危机;第三次科技革命;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
(6分)
(3)树立能源安全意识,不能过分依赖外国的能源供给;推动产业革新,调整能源结构;节能意识。(2分)
20.(12分)
示例:
论题: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
阐述: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均发生在15世纪,前者比后者早近100年。郑和的船队船只多,船体大,比较先进;哥伦布船队船只少,船体小,相对落后。郑和下西洋与所到之国和平交往,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在美洲进行屠杀和掠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欧;明朝着力以和平的方式处理对外关系,西欧国家则更多采用暴力和战争。同一时期的两种航海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影响。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同等评分。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高一历史试卷docx、高一历史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文件包含2答案解析高三历史20231docx、2答案解析高三历史20231pdf、1试题高三历史20231docx、1试题高三历史20231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