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19 整体性-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微专题19 整体性-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解析版),共9页。
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微专题19 整体性【考点梳理】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联系(1)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2)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水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大气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土壤坡陡,易水土流失;坡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生物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3)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大气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生物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水、地形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岩石地壳表层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4)生物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2.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2大功能 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自然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功能生产功能稳定功能概念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自然要素的功能自然环境拥有的,各个自然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好题精练】一、单选题北川河流域位于黄河上游祁连山生态保护区内,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人工造林。2019年,某研究小组在此区域间距3.7km、靠近坡顶且海拔基本一致但植被覆盖度不同的天然状态位置布置土壤水分监测点D1、D2,下图为D1、D2区域6—8月土壤剖面含水率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有关D1、D2区域说法正确的( )①D1区域植被覆盖率高②D1区域土壤含水率从上到下呈微弱增加趋势③D2区域植被覆盖率高④D2区域土壤含水率从上到下呈微弱增加趋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造成D1区域土壤在120—350cm深度出现干层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下渗量 C.植被耗水 D.降水量【答案】1.B 2.C【解析】1.由图可知,100cm的土层深度,D1区域土壤含水量明显多于D2区域,植被的覆盖率D1高于D2区域,植被对水源的涵养较好,①正确,③错误;由图可知,D2区域土壤含水率从上到下呈微弱增加趋势,④正确,②错误;即B正确,故选B。2.造成D1区域土壤在120—350cm深度出现干层,主要是6-8月,气温较高,植被蒸腾作用强,通过根部的吸收水分较多,导致120—350cm水分大量减少,土层变干,C正确;太阳辐射对深层影响小,A错误;下渗主要集中在表层,B错误;降水量差别不大,D错误,故选C。黑土,是世界公认最肥沃的土壤。吉林省梨树县正处于世界“三大黑土带”和“黄金玉米带”的松辽平原腹地,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但在十几年前却不得不面对一系列问题:高产的背后是黑土的退化,耕层变薄。为了保护黑土,梨树县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终于找到了用“宽窄行种植,秸秆全覆盖”来保护黑土地的方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梨树县种植玉米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A.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B.夏季多雨,雨热同期C.风调雨顺,旱涝较少 D.冬季温和,冻土浅薄4.玉米秸秆全覆盖的方法,对黑土的保护作用有( )A.扩大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 B.防风蚀水蚀,增加黑土有机质C.减少秸秆燃烧,防治雾霾天气 D.利于免耕休耕,恢复土壤肥力【答案】3.B 4.B【解析】3.由材料信息并所学知识可知,梨树县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玉米的种植和生长,B正确。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不丰富;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容易发生旱涝灾害;冬季寒冷,有冻土分布且较厚,ACD错误。故选B。4.由所学知识可知,玉米秸秆全覆盖在黑土表层,可减少流水、雨水和风力对土壤的侵蚀,保存水分;腐烂的玉米秸秆可以补充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A错误 ,B正确。减少秸秆燃烧,防治雾霾天气不是对黑土的保护,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C错误。玉米秸秆全覆盖属于免耕,不是休耕,D错误。故选B。卤泊滩位于陕西省中部,属古咸水湖干涸后形成的低洼盆地。在过去,该地以漫灌淋盐的方式进行盐碱地治理,却因难以向外排盐始终未获成功。21世纪初,该地在农田周围种植防风林,田块间挖设蓄水沟渠(旱季沟渠水可回补农田),沟渠内种植水生植物,形成"工程一生物—农业"综合治理模式,新增万亩高产耕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该地漫灌淋盐未能成功治理盐碱地,主要是因为( )A.位于低洼盆地 B.夏季蒸发旺盛 C.灌溉水盐度高 D.土壤含盐量高6.推断该地在蓄水沟渠内种植水生植物主要是为了( )A.降低蓄水沟渠水位 B.减少作物病虫害 C.降低沟渠水体盐度 D.提高生物多样性7.除治理盐碱化外,该地采用"工程--生物--农业"综合治理模式还有利于( )A.农业机械耕作 B.减轻水土流失 C.提高复种指数 D.改善局地气候【答案】5.A 6.C 7.B【解析】5.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卤泊滩位于古咸水湖形成的低洼盆地,漫灌淋盐是通过大水漫灌的方式将盐分稀释并排出,该地位于低洼盆地,水不易排出,盐分仍累积在盆地底部,故未能成功治理,A选项正确。夏季蒸发旺盛是盐碱地出现的原因之一,漫灌淋盐是通过稀释地表盐分,将盐分淋走与夏季蒸发旺盛关系并不大,B选项错误。灌溉农田的水多为淡水,咸水灌溉与事实不符,C选项错误。土壤含盐量高,通过漫灌淋盐也会慢慢稀释盐分,但材料说未能成功治理,表示这种方式未能起到效果,故与土壤含盐量高关系不大,D选项错误。故选A。6.卤泊滩位于陕西中部,长期受盐碱制约,在田块间挖蓄水沟渠,可以储存大量的灌溉用水,在水渠中种植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可以有效的将盐分转化, 从而降低沟渠水体的盐度,对降低蓄水沟区的水位作用相对较小,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种植水生植物不能减少作物病虫害,二者不产生关联,B选项错误。水生植物的增加的确能够提高生物多样性,但这并不是在盐碱地沟渠种植水生植物的主要目的,排除D选项。故选C。7.该地在农田周围种植防风林,田块间挖设蓄水沟渠,田地被森林和沟渠分割成小区块,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工作,A选项错误。通过增加防风林和蓄水沟渠,可以大大的降低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影响,B选项正确。复种指数与该地的热量有关,增加增加防风林和蓄水沟渠不能提升本区的热量,不能提高复种指数,C选项错误。增加防风林和蓄水沟渠,对气候的改变相对较小,不影响本区整体的气候的变化,D选项排除。故选B。潴育化是一种主要的成土过程,主要发生在直接受地下水浸润的土层中,由于地下水雨季升高,旱季下降,土层干湿交替,在土壤浸水时,铁锰被还原迁移,土体水位下降时,铁锰氧化淀积,形成一个有锈纹锈斑,黑色铁锰结核的土层。潜育化是指受地下水或渍水引起土壤处于水饱和状态,只要满足淹水、有机质存在、缺氧条件,厌氧微生物适时而生,潜育化就可能发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最容易发生潜育化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江西的鄱阳湖 B.长江三角洲的稻田 C.横断山区的林地 D.华北平原的旱田9.与潴育化相比,潜育化( )A.有机质更贫乏 B.土壤矿物化减弱 C.农作物产量更高 D.土壤生物活动较强10.为应对土地潜育化,可以( )①耕地开沟排水②水旱轮作③添加熟石灰④充分利用熟制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8.B 9.B 10.A【解析】8.由材料可知,潜育化的形成需要具备长期水淹、有机质存在、缺氧的条件,要求土壤地下水位较高,湖泊和稻田满足条件,但湖泊有机质含量少于稻田,B正确。故选B。故选B。9.由材料可知,潴育化是浸水和非浸水交替进行,而潜育化是持续淹水,故潜育化无氧呼吸作用强,有机质分解少,有机质较丰富,A错误;因无机质分解弱,故土壤矿物化减弱,B正确;因无氧呼吸作用强,土壤生物活动弱,进而导致农作物减产,C,D错误。故选B。10.由“潜育化是指受地下水或渍水引起土壤处于水饱和状态”可知,耕地开沟排水和水旱轮作可以避免土壤长期水淹,从而减缓潜育化,①②正确;增加熟石灰可改良土壤酸性,对浸水及无氧呼吸影响不大,③错误;充分利用熟制,尤其是水田,将加剧潜育化,④错误,故选A。横断山区积雪覆盖率受多种气象因子影响,其中部分因子在不同地形部位与积雪覆盖率的相关性差异显著甚至截然相反。例如,低海拔地区,降水量与积雪覆盖率呈负相关,高海拔地区,降水量与积雪覆盖率呈正相关;在南坡,风速与积雪覆盖率呈正相关,在北坡,风速与积雪覆盖率呈负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在低海拔地区,降水量越大,积雪覆盖率越低,主要是因为( )①雨水向积雪传热②雨水侵蚀积雪③雨水阻隔热量交换④积雪反射率增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夏季,横断山区北坡风速与积雪覆盖率呈负相关的原因可能是( )A.气流抬升水汽凝结放热 B.气流下沉增温C.大风吹散坡面积雪 D.大风破坏稳定的大气层结构13.与该地区积雪覆盖率始终呈正相关的气象因子是( )A.气温 B.太阳辐射 C.相对湿度 D.气压【答案】11.A 12.B 13.C【解析】11.低海拔区域,气温较高,雨水比积雪温度高,热量向积雪传递;同时雨水对积雪有一定的侵蚀作用,导致积雪融化,①②正确;雨水会促进热量交换,加快积雪融化,③错误,排除CD;积雪表面反射率高,但降水量增大不会导致积雪反射率增大,④错误,排除B。故选A。12.横断山区夏季盛行西南风(偏南风),该山区北坡是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风速越大,焚风影响范围越广,积雪覆盖率越低,故选B;由于北坡是夏季风的背风坡,因此气流抬升说法错误,A错误;大风吹散坡面积雪反而会增加积雪覆盖率,C说法错误;大风破坏稳定的大气层结构会使得对流运动显著从而容易出现降雪,会增大积雪覆盖率,因此D说法与题意不符。故选B。13.气温越高,积雪覆盖率越低,A错误;太阳辐射越强,越有利于积雪融化,B错误;相对湿度越大,空气越潮湿,越有利于积雪保存,C正确;海拔升高,气压降低,温度下降,积雪覆盖率上升,D错误。故选C。埃尔埃希多地区(下图示意)年降水量约300mm,曾是西班牙经济落后地区。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当地大力发展温室大棚种植蔬菜,逐渐成为”欧洲的蔬菜之都”。他们创新改良沙石土壤结构,使土壤剖面呈现出了下层黏土、中间层有机肥、表层沙土的“三明治”结构新土壤,并且夏季会给棚顶刷上白石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该地区在农业生产中普及温室大棚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光照的利用率 B.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C.减轻病虫害的威胁 D.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15.与改良前的沙石地相比,改良后的“三明治”结构新土壤的显著优点是( )A.透水通气好 B.储存热量多 C.土壤温差小 D.保水保肥强16.夏季,农民在温室棚顶刷上白石灰,主要目的是( )A.减少大棚内的水分散失 B.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保持棚内温度C.反射太阳辐射,降低棚内温度 D.增大温室的比热容,减慢增温的速度【答案】14.B 15.D 16.C【解析】14.据材料可知,该地年降水量300毫米,水源是限制该地发展的重要因素,故之前曾经济落后。温室大棚使棚内相对封闭,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损耗,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B正确;温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光照,光照利用率下降,A错误;在该地使用温室大棚减与病虫害关系不大,C错误;图示可以看出,建立温室大棚区域地形较平坦,降水较少,水土流失不严重,D错误。故选B。15.下层黏土透水通气性能差,A错误;表层沙土升温快降温快,土壤温差增大,不利于热量储存,B、C错误;改良后的“三明治”结构的新土壤,下层黏土可有效防止水的下渗,中间层有机肥使土壤肥力得到保障,表层沙土覆盖利于水分下渗到中间层,土壤水分得到保持,D正确。故选D。16.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在温室棚顶刷白石灰,可反射削弱太阳光照,降低棚内温度,C正确;温室棚相对封闭,水分散失较少,棚顶刷上白石灰与保持棚内水分散失系不大,A错误;夏季炎热,无需保持棚内温度,B错误;石灰是岩石的产物,与水体相比比热容小,D错误。故选C。二、综合题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天山南麓气候干旱,高山冰雪融水量有限。随山势的降低,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浅层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柽柳为该地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根系较深,耗水量较大,植株下土壤中的水肥状况均优于灌丛间的空旷地带。下图示意天山南麓局部区域地形区及植被分布。(1)分析与扇缘带相比,山前洪积平原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原因。(2)分析柽柳灌丛植株下土壤中的水肥状况均好于灌丛间空旷地带的原因。(3)柽柳灌丛对防止沙漠扩张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提出该地区为保障柽柳灌丛生长可采取的合理措施。【答案】(1)与扇缘带相比,山前洪积平原地势较低,地下水埋藏较深,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浅根系的草本难以生长,只适合深根系的柽柳灌丛生长。随着柽柳灌丛的增多,灌丛间的空旷地带扩大,土壤水分蒸发量增大,使其地表愈加干旱,其他植物难以生长。(2)柽柳灌丛侧向枝条多、树冠面积大,能截留降水,遮挡阳光,减少蒸发,提高灌丛植株下土壤水分含量,枯枝落叶为灌丛植株下的土壤提供较多有机质。(3)(柽柳灌丛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分,故需保障柽柳灌丛生长所需的水量。)保证生态用水,适时适量引水灌溉柽柳灌丛;修剪柽柳灌丛树冠,减少水分蒸腾;铺设草方格,增加截水量与下渗量,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解析】本题以天山南麓局部地形图及植被分布图为材料,涉及区域地理条件、土壤的影响因素、荒漠化的防治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1)与洪积扇扇缘带相比,山前冲积平原其位置更靠下游,从地势来看,其地势更低,地下水的埋藏也更深,因靠近沙漠,浅层土壤的含水率较低,浅根系的草本植物在此处是难以生长的,只能适合深根系的柽柳灌丛类的生长。而柽柳灌丛的大量增多,冠丛间的空隙地带不断扩大,本区位于西北内陆地区,蒸发旺盛,土壤水分的蒸发量较大,使其地表会变得更加干旱,浅层土壤的含水率进一步降低,其他植物更加难以生长。(2)柽柳属于深根性植物,其枝条多,树冠面积较大,具有很好的涵养水源的能力,能够截留降水;同时由于树冠面积大,能够有效的遮挡阳光,进一步的减少蒸发,提高柽柳灌丛植株下的土壤的表层含水量。而柽柳灌丛的枯枝落叶,又为土壤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有机质,增加了土壤的肥力。(3)本区位于天山南麓,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柽柳与灌丛类生长主要限制因素仍为水分条件,为了使柽柳灌丛更好的生长,首先需保证本区生态用水的水量,适时适量的引水灌溉,以提高柽柳灌丛的存活率。修剪柽柳灌丛的树冠,减少其树冠的面积,也能够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进而减少水分流失。还可铺设草方格,进一步的增加截水量与下渗量,减少土壤表层的流失。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芦笋是石刁柏的幼苗,主要有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未出土呈白色的称为白笋,出土后呈绿色的称为绿笋。其对温度的适应性很强,同时耐旱怕涝,适于种植在土壤疏松、透气性良好的肥沃土壤中。芦笋营养价值丰富,素有“蔬菜之王”的美誉,而且一次种植成功后可连续收割15~20年,深受农民喜爱。据了解,为实现脱贫,宁夏吴忠市同心县下马关镇窖坑子村自2017年开始,依托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采取集约化种植、节水滴灌的方式在沙地上发展旱地芦笋种植产业。目前已建成基地约2000亩,每亩平均收益5000多元,并带动周边农民在家门口就业。(1)夏季该地种植芦笋时,出现过白笋变绿现象,请分析其中原因。(2)简析当地沙质土壤对芦笋种植的有利影响。(3)简述当地选择芦笋种植作为脱贫产业的原因。【答案】(1)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夏季气温较高,可能会造成土壤开裂;阳光从裂缝进入,白笋受到阳光照射后变绿。(2)沙质土壤透水透气性好,利于芦笋生长;沙质土壤疏松,利于芦笋扎根生长;沙质土壤利于增加昼夜温差,利于芦笋养分的积累。(3)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等适合芦笋的种植;芦笋营养价值高,市场价值高,经济效益好;芦笋一次种植可连续收割多年,产出效益好。【解析】本题以宁夏吴忠市同心县种植芦笋为材料,涉及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土壤、农业区位条件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1)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材料中提到“未出土呈白色的称为白笋,出土后呈绿色的称为绿笋”,说明白笋是地下部分。再根据生物学常识可知,白笋变绿需要接受阳光照射,那么阳光必须进入地下。结合当地的气候可知,该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当地可能会出现因炎热干旱导致土壤开裂的情况,阳光通过裂缝照入地下,导致芦笋地下部分变绿,便是白笋变绿的现象了。(2)本题考查沙质土壤的特性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芦笋耐旱怕涝,适于种植在土壤疏松、透气性良好的肥沃土壤中,沙质土壤土质疏松、透水透气性好,利于植物根系伸展,利于芦笋扎根生长。沙质土壤比热容较小,可以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植物养分的积累。(3)本题考查农作物选择的原因。由“芦笋营养价值丰富,素有‘蔬菜之王’的美誉,而且一次种植成功后可连续收割15~20年,深受农民喜爱”可知,芦笋的产出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比较高;“依托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采取集约化种植、节水滴灌的方式在沙地上发展旱地芦笋种植产业”,说明当地的自然条件比较适合种植芦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微专题02 热力环流-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解析版),共15页。
这是一份微专题18 河流地貌-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解析版),共18页。
这是一份微专题05 锋面系统-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解析版),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