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年上海市长宁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年上海市长宁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01
    2022年上海市长宁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02
    2022年上海市长宁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03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年上海市长宁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上海市长宁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现代文,综合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上海市长宁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文言文。(35分)
    1.(12分)默写。
    (1)少小离家老大回,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2)   ,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2023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1017—1073)逝世950周年。周氏后人决定把《爱莲说》中的两句话“   ,   ”镌刻在修葺一新的纪念碑上面,以颂扬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精神。
    2.(23分)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问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
    孟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丙】不苟取
    胡汲仲先生长孺①,号石塘,特立独行,刚介有守。赵松雪尝为罗司徒奉钞百锭②,为先生润笔③,请作乃父墓铭。先生怒曰:“我岂为宦官作墓铭邪!”是日,先生正绝粮,其子以情白,坐上诸客咸劝受之,先生却愈坚。观此,则一毫不苟取于人,从可知矣,故虽冻馁有所不顾也。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注释】①胡长孺(1249—1323)元诗人。字汲仲,号石塘。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②赵松雪:即赵孟頫,号松雪道人,元代著名书画家。罗司徒:即罗源,被元朝拘获的南宋宦官,后事元,官至徽政使加大司徒。③润笔:稿费。
    (1)【甲】诗作者文天祥是    (朝代)人,【乙】文作者孟子则生活在    时期。
    (2)解释【丙】文加点的词语。
    ①则一毫不苟取于人    
    ②故虽冻馁有所不顾也。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得之则生/行道之人弗受
    B.万钟于我何加焉/则一毫不苟取于人
    C.此之谓失其本心/其子以情白
    D.为宫室之美/为先生润笔
    (4)对【丙】文画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坐上诸客咸劝受之,先生却愈坚。
    A.坐在上面的几位客人都奉劝他接受(润笔),先生拒绝得更加坚决。
    B.座位上的几位客人都奉劝他接受(润笔),可是先生坚决拒绝。
    C.座位上的几位客人都劝慰他接受(润笔),先生拒绝得更加坚决。
    D.坐在上面的几位客人都劝慰他接受(润笔),可是先生坚决拒绝。
    (5)孟子所说的“本心”,文天祥则表述为“   ”。在【丙】文中,胡汲仲先生拒收巨额“润笔”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表现了胡汲仲先生“   ”的品德。可见,这样的“本心”是一脉相承的,它是古代中国主流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
    (6)【丙】文是记叙文,叙述简洁,描写生动,寥寥数语就生动刻画了主人公的形象。请参照上述对【丙】文的简析,选择【甲】诗或【乙】文进行简析。
    二、现代文。(35分)
    3.(18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我们的体温是被真菌“逼上梁山”的吗?
    ①研究表明,维持越高的体温就要消耗越多的能量,那么,为何人类会出现更高的体温呢?对此,生物学家提出了一个比较被学界认可的答案:保持较高的体温很可能是为了抵御致命的真菌。
    ②在近10亿年的时间里,真菌一直都是地球生命故事的主角之一,甚至多细胞动植物与它们相比都是后来者。而在多细胞动植物兴起后,真菌侵蚀了几乎所有物种:植物叶子上有真菌,根部有真菌;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携带着数以千计可感染疾病的真菌病原体;甲虫、蚂蚁和白蚁等昆虫都会培养真菌。
    ③然而,在生物界横行无阻的真菌,唯独在恒温动物这里遭遇了顽强抵抗。生物学家发现,入侵人体的真菌数量惊人的少。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几种毛癣菌,可以引发足癣。还有肺囊虫,可以使人类免疫系统受损并引发肺炎。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肺囊虫只能温顺地生活在我们的肺里,只有在肺部温度下降(所谓的受“风寒”)时才出来作乱。
    ④无独有偶,人类并非唯一不受真菌困扰的物种,绝大多数哺乳类动物和鸟类很少受到真菌的骚扰。尽管它们所接触的真菌种类超过4000种,但长在哺乳类动物身上的只有不到500种,并且大部分不会致病。对鸟类的研究同样显示,几乎没有什么真菌引发的鸟类疾病,而大多数鸟类的体温比哺乳类动物的更高。
    ⑤这种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一幅新的自然界图景——恒温动物并不是自主选择了较高的体温,而是被真菌等病原体“逼上梁山”,不得不维持高体温,用这种升温的方法遏制无处不在的病原体入侵。事实上,并非我们所有的机体细胞都能适应这种高温。
    ⑥所以,人类采取“高体温策略”其实并非自愿。那么,在一个真菌等病原体较少、免疫机制不需要那般活跃的环境中,我们的体温是否会自主地降下来呢?
    ⑦美国学者朱莉•帕森内特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美国人的体温平均每10年下降0.03℃。19世纪初出生的男性,体温比现在男性的高了0.59℃;而女性的体温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已下降了0.32℃。这意味着,现在美国人的平均体温约为36.6℃,而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37℃。
    ⑧帕森内特说:“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在微生物学意义上,我们与过去的人差别很大。由于出现了疫苗和抗生素,现代人较少感染病菌,所以,我们的免疫系统不像过去那么活跃,身体组织也不易发炎。”
    ⑨在躲过了与我们缠斗数百万年的“宿命之敌”的骚扰后,一场全人类的“低烧”似乎也在退去。
    (1)标题中引号的作用是    
    (2)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不能删除,为什么?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近10亿年的时间里,真菌都是地球生命故事的主角之一。
    B.第③段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真菌在生物界横行无阻。
    C.标题交代了说明对象,并用问句形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人类的平均体温,会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而有所下降。
    (4)请简述第⑨段不能删掉的理由。
    (5)下面这段文字可以放入文中哪一段后面?请说明理由。
    而那些体温略低的少数哺乳动物,似乎都更易感染真菌。鸭嘴兽就是一例,它们体温略低,仅有32℃。同样的,在北美,冬眠蝙蝠也容易被真菌入侵,引发白鼻子综合征,导致发病死亡。
    放入文中第    段段后面,理由是    
    4.(17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①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②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我不知道。
    ③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④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充满了诗情画意。
    ⑤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地寻觅、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⑥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⑦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迁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⑧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⑨我究竟来自何方?
    ⑩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插队落户”的地方,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⑪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⑫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⑬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⑭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⑮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⑯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⑰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lì)得柔(rèn)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根据括号里的拼音写出汉字。
    磨(lì)    得柔(rèn)    而坚实起来。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地名
    (该地)景物特点
    它与“我”的关系
    “我”对它的情感
    概括全文内容
    广东新会
    ①   
    祖籍地
    ②   
    ⑥   
    洛舍
    生机盎然
    外婆家
    ③   
    杭州
    温馨湿润
    ④   
    隔膜猜疑
    北大荒
    ⑤   
    插队地
    无比亲切
    (3)说说第⑨段的作用。
    (4)请结合文章标题、内容与作者情感,对第⑯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故乡是自己的父母和祖辈生活过的地方。
    B.故乡是自己出生成长并曾经奋斗的地方。
    C.故乡是自己心灵要寻求净化的精神家园。
    D.故乡是A、B、C三层意思的叠加与总和。
    三、综合运用。(20分)
    5.(20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某中学广播电台本学期推出一档午间节目《聆听》。
    每期节目中,将邀请一位同学扮演一位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某位人物。节目通过主持人访谈形式,呈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生平,并引领听众走进其内心世界。
    节目宗旨,是试图消除学生与经典文学作品的隔膜,激发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1)作为节目策划人,请你为本档节目设计一条宣传语。(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表格的节目信息不完全匹配。请你重组并以小写字母填在表格下方的横线上。
    嘉宾名
    节目主题
    主要事迹提问
    作者
    a.简•爱
    d.自我•坚守
    g.是什么支持着您在病榻上坚持口述创作?
    j.【清朝】
    吴敬梓
    b.范进
    e.生命•淬炼
    h.中举之后,周围人对您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k.【英国】
    夏洛蒂•勃朗特
    c.保尔•柯察金
    f.笔墨•沉浮
    i.在舅母家寄养的生活对您一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l.【苏联】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第一期:a    
    第二期:b    
    第三期:c    
    (3)请你为“生命•淬炼”这期节目的“生平提问”环节再拟一个问题。
    (4)第四期节目嘉宾为鲁滨逊。以下作为节目主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书写•回归
    B.成功•重塑
    C.诗意•悠然
    D.远航•冒险
    (5)节目编导将下面这句话作为四期节目的结语:
    上帝借由各种途径使人变得孤独,好让我们可以走向自己。
    ——赫尔曼•黑塞
    你在聆听了上述四期节目之后,一定很有感触。请你从四位嘉宾中选择一位,结合人物一次重要的人生经历,谈谈他经受了怎样的“孤独”?他走向的“自己”是什么?
    四、写作。(60分)
    6.(60分)先阅读下面一首短诗:《热爱生命》。然后从诗中选择一个词或词组,填在题目的横线上使其完整。
    我不去想最终是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行,就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是否遇见彩虹,既然钟情于飞翔,就勇敢地拥抱蓝天。
    我不去想是否有冷嘲热讽,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顺利还是艰难,只要热爱生命,所有的都在自己手中。
    题目:心有所信,方能_____
    要求:
    (1)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不得使用本试卷中出现的材料。

    2022年上海市长宁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35分)
    1.(12分)默写。
    (1)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2)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2023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1017—1073)逝世950周年。周氏后人决定把《爱莲说》中的两句话“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镌刻在修葺一新的纪念碑上面,以颂扬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精神。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1)乡音无改鬓毛衰(注意“鬓”的书写)
    (2)商女不知亡国恨
    (3)会挽雕弓如满月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注意“濯”“涟”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23分)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问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
    孟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丙】不苟取
    胡汲仲先生长孺①,号石塘,特立独行,刚介有守。赵松雪尝为罗司徒奉钞百锭②,为先生润笔③,请作乃父墓铭。先生怒曰:“我岂为宦官作墓铭邪!”是日,先生正绝粮,其子以情白,坐上诸客咸劝受之,先生却愈坚。观此,则一毫不苟取于人,从可知矣,故虽冻馁有所不顾也。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注释】①胡长孺(1249—1323)元诗人。字汲仲,号石塘。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②赵松雪:即赵孟頫,号松雪道人,元代著名书画家。罗司徒:即罗源,被元朝拘获的南宋宦官,后事元,官至徽政使加大司徒。③润笔:稿费。
    (1)【甲】诗作者文天祥是  宋 (朝代)人,【乙】文作者孟子则生活在  战国 时期。
    (2)解释【丙】文加点的词语。
    ①则一毫不苟取于人  索取 
    ②故虽冻馁有所不顾也。  所以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得之则生/行道之人弗受
    B.万钟于我何加焉/则一毫不苟取于人
    C.此之谓失其本心/其子以情白
    D.为宫室之美/为先生润笔
    (4)对【丙】文画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C 
    坐上诸客咸劝受之,先生却愈坚。
    A.坐在上面的几位客人都奉劝他接受(润笔),先生拒绝得更加坚决。
    B.座位上的几位客人都奉劝他接受(润笔),可是先生坚决拒绝。
    C.座位上的几位客人都劝慰他接受(润笔),先生拒绝得更加坚决。
    D.坐在上面的几位客人都劝慰他接受(润笔),可是先生坚决拒绝。
    (5)孟子所说的“本心”,文天祥则表述为“ 丹心 ”。在【丙】文中,胡汲仲先生拒收巨额“润笔”的原因是  事主罗司徒是宦官兼贰臣(叛臣),为人所不齿。 (用自己的话回答),表现了胡汲仲先生“ 特立独行,刚介有守 ”的品德。可见,这样的“本心”是一脉相承的,它是古代中国主流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
    (6)【丙】文是记叙文,叙述简洁,描写生动,寥寥数语就生动刻画了主人公的形象。请参照上述对【丙】文的简析,选择【甲】诗或【乙】文进行简析。
    【分析】译文:
    【甲】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四年的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
    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
    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
    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乙】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丙】胡长孺字汲仲,号石塘,不随波逐流,性格刚正不阿。赵孟頫(号松雪道人)曾替罗司徒拿百锭钞给他作润笔,请他为罗司徒父亲某宦官撰一篇墓志铭。胡大怒说:“我是为宦官作墓志铭的人吗!”这天胡家正揭不开锅,儿子把这事告诉大家,在座的人都劝胡收下钱,胡坚持不肯答应。可见,他是一个从不苟取的人,由此可知。所以即使受冻饿之苦而不改变。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常识。【甲】诗作者文天祥是宋朝人,【乙】文作者孟子则生活在战国时期。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不向人索取一丝一毫的不当得利。取,索取;
    ②句意:所以。所以即使受冻饿之苦而不改变。故,所以。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之:它/的;
    B.于:对于/从;
    C.其:他的/他的;
    D.为:为了/作为。
    故选:C。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诸,各位。咸,都。愈,更加。句意:座位上的几位客人都劝慰他接受(润笔),先生拒绝得更加坚决。
    故选:C。
    (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孟子所说的“本心”,文天祥则表述为“丹心”。在【丙】文中,胡汲仲先生拒收巨额“润笔”的原因是事主是个宦官,表现了胡汲仲先生“特立独行,刚介有守”的品德。可见,这样的“本心”是一脉相承的,它是古代中国主流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
    (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甲】是一首七律,是文天祥于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该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格调沉郁悲壮,形象鲜明,感情炽烈,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乙】是议论文,逻辑严密,说理精当。整句与散句相结合,运用了比喻、排比与反问的修辞方法。
    答案:
    (1)①宋;②战国。
    (2)①索取;②所以。
    (3)C
    (4)C
    (5)丹心 事主罗司徒是宦官兼贰臣(叛臣),为人所不齿。特立独行,刚介有守
    (6)示例一:【甲】是七律,全诗格调沉郁悲壮,形象鲜明,感情炽烈。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示例二:【乙】是议论文,逻辑严密,说理精当。整句与散句相结合,“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比喻、排比与反问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二、现代文。(35分)
    3.(18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我们的体温是被真菌“逼上梁山”的吗?
    ①研究表明,维持越高的体温就要消耗越多的能量,那么,为何人类会出现更高的体温呢?对此,生物学家提出了一个比较被学界认可的答案:保持较高的体温很可能是为了抵御致命的真菌。
    ②在近10亿年的时间里,真菌一直都是地球生命故事的主角之一,甚至多细胞动植物与它们相比都是后来者。而在多细胞动植物兴起后,真菌侵蚀了几乎所有物种:植物叶子上有真菌,根部有真菌;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携带着数以千计可感染疾病的真菌病原体;甲虫、蚂蚁和白蚁等昆虫都会培养真菌。
    ③然而,在生物界横行无阻的真菌,唯独在恒温动物这里遭遇了顽强抵抗。生物学家发现,入侵人体的真菌数量惊人的少。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几种毛癣菌,可以引发足癣。还有肺囊虫,可以使人类免疫系统受损并引发肺炎。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肺囊虫只能温顺地生活在我们的肺里,只有在肺部温度下降(所谓的受“风寒”)时才出来作乱。
    ④无独有偶,人类并非唯一不受真菌困扰的物种,绝大多数哺乳类动物和鸟类很少受到真菌的骚扰。尽管它们所接触的真菌种类超过4000种,但长在哺乳类动物身上的只有不到500种,并且大部分不会致病。对鸟类的研究同样显示,几乎没有什么真菌引发的鸟类疾病,而大多数鸟类的体温比哺乳类动物的更高。
    ⑤这种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一幅新的自然界图景——恒温动物并不是自主选择了较高的体温,而是被真菌等病原体“逼上梁山”,不得不维持高体温,用这种升温的方法遏制无处不在的病原体入侵。事实上,并非我们所有的机体细胞都能适应这种高温。
    ⑥所以,人类采取“高体温策略”其实并非自愿。那么,在一个真菌等病原体较少、免疫机制不需要那般活跃的环境中,我们的体温是否会自主地降下来呢?
    ⑦美国学者朱莉•帕森内特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美国人的体温平均每10年下降0.03℃。19世纪初出生的男性,体温比现在男性的高了0.59℃;而女性的体温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已下降了0.32℃。这意味着,现在美国人的平均体温约为36.6℃,而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37℃。
    ⑧帕森内特说:“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在微生物学意义上,我们与过去的人差别很大。由于出现了疫苗和抗生素,现代人较少感染病菌,所以,我们的免疫系统不像过去那么活跃,身体组织也不易发炎。”
    ⑨在躲过了与我们缠斗数百万年的“宿命之敌”的骚扰后,一场全人类的“低烧”似乎也在退去。
    (1)标题中引号的作用是  特殊含义 
    (2)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不能删除,为什么?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在近10亿年的时间里,真菌都是地球生命故事的主角之一。
    B.第③段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真菌在生物界横行无阻。
    C.标题交代了说明对象,并用问句形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人类的平均体温,会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而有所下降。
    (4)请简述第⑨段不能删掉的理由。
    (5)下面这段文字可以放入文中哪一段后面?请说明理由。
    而那些体温略低的少数哺乳动物,似乎都更易感染真菌。鸭嘴兽就是一例,它们体温略低,仅有32℃。同样的,在北美,冬眠蝙蝠也容易被真菌入侵,引发白鼻子综合征,导致发病死亡。
    放入文中第  ④ 段段后面,理由是  所给段落介绍了体温略低的少数哺乳动物,似乎都更易感染真菌。第④段说明了绝大多数哺乳类动物和鸟类很少受到真菌的骚扰。二者从正反两方面,共同说明了第③段“在生物界横行无阻的真菌,唯独在恒温动物这里遭遇了顽强抵抗”这一现象。 
    【分析】文章第①段提出“保持较高的体温很可能是为了抵御致命的真菌”这一科学推断。第②—⑤段通过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了真菌在生物界横行无阻,在恒温动物这里却遭到顽强抵抗,以此进一步说明恒温动物被被真菌等病原体逼得不得不维持高体温。第⑥段承上启下。第⑦⑧段通过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资料等说明方法,说明了“在一个真菌等病原体较少、免疫机制不需要那般活跃的环境中”,我们的体温会自主地降下来。最后一段照应标题,指出现代人不需要维持高温抵御真菌的侵害,体温也会不断下降,收束全文。
    【解答】(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引号的常见作用有表示引用、强调、特殊含义、特定称谓等,“逼上梁山”原意是“《水浒传》中林冲和众多英雄好汉均因被逼而上梁山造反”,在此处指的是人类的体温被真菌逼得升高,引号的作用为特殊含义。
    (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几乎”的意思是“差不多”,并非全部,表明真菌侵蚀了大部分物种而不是所有物种,因此不能删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注意在文中找到与选项内容相关的语句,仔细甄别判定说法是否正确。
    ACD.正确。
    B.有误,第③段说明的内容是真菌在恒温动物这里遭遇了顽强抵抗。
    故选:B。
    (4)本题考查语段作用。解答此类问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作答,既分析语段本身传达的信息,也要分析语段与其上下文的关系。第⑨段在内容上表明在一个真菌等病原体较少、免疫机制不需要那般活跃的环境中,人类的体温正在不断下降,在结构上起到了照应标题,收束全文的作用。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问题时,既要理清原文的段落内容,也要弄明白材料的中心意思,以此判定材料适合放在文中的哪个位置。本题材料说明了“体温略低的少数哺乳动物,似乎都更易感染真菌”,文章第④段说明了“绝大多数哺乳类动物和鸟类很少受到真菌的骚扰”,两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在生物界横行无阻的真菌,唯独在恒温动物这里遭遇了顽强抵抗”。
    答案:
    (1)特殊含义
    (2)“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表限制,真菌侵蚀了大部分的物种,如果去掉就变成真菌侵蚀了所有物种,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B
    (4)内容上,明确指出我们现代人不需要维持高温抵御真菌的侵害,体温也会不断下降;结构上,作为全文结尾,回应了文章标题中的问题。
    (5)第④段后面。理由:所给段落介绍了体温略低的少数哺乳动物,似乎都更易感染真菌。第④段说明了绝大多数哺乳类动物和鸟类很少受到真菌的骚扰。二者从正反两方面,共同说明了第③段“在生物界横行无阻的真菌,唯独在恒温动物这里遭遇了顽强抵抗”这一现象。
    【点评】分析语段的作用是阅读题常考题型之一,解题时要注意全面分析,既要考虑语段内容上传达出了哪些关键信息,也要联系语段和标题、前后文的关系,分析它们在结构上的作用。
    4.(17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①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②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我不知道。
    ③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④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充满了诗情画意。
    ⑤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地寻觅、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⑥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⑦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迁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⑧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⑨我究竟来自何方?
    ⑩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插队落户”的地方,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⑪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⑫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⑬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⑭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⑮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⑯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⑰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lì)得柔(rèn)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根据括号里的拼音写出汉字。
    磨(lì)  砺 得柔(rèn)  韧 而坚实起来。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地名
    (该地)景物特点
    它与“我”的关系
    “我”对它的情感
    概括全文内容
    广东新会
    ① 充满诗情画意 
    祖籍地
    ② 陌生茫然 
    ⑥ 作者借助对四个与自己都有关联的“故乡”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故乡”的情感变化。试图从中表达自己对故乡独特的理解。 
    洛舍
    生机盎然
    外婆家
    ③ 魂牵梦系 
    杭州
    温馨湿润
    ④ 出生地 
    隔膜猜疑
    北大荒
    ⑤ 遥远寒冷 
    插队地
    无比亲切
    (3)说说第⑨段的作用。
    (4)请结合文章标题、内容与作者情感,对第⑯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故乡是自己的父母和祖辈生活过的地方。
    B.故乡是自己出生成长并曾经奋斗的地方。
    C.故乡是自己心灵要寻求净化的精神家园。
    D.故乡是A、B、C三层意思的叠加与总和。
    【分析】本文作者借助与自己有关联的“故乡”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故乡”的情感变化,表达出“我”对故乡的陌生感,抒发了追寻第二故乡——精神家园的感悟。
    【解答】(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磨砺(mó lì):摩擦使锐利,比喻磨炼。柔韧(róu rèn):柔软而有韧性。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第一、二空。根据“广东新会”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④⑤段。第一空,根据第④段尾句,可提取“诗情画意”填空。第二空,根据第⑤段“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地寻觅、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可概括为“陌生茫然”填空。
    第三空。根据“外婆家”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⑥⑦段,根据第⑦段中“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可提取“魂牵梦绕”填空。
    第四空。根据“杭州”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⑧段,根据“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可概括为“出生地”填空。
    第五空,根据“北大荒”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⑩至⑭段。根据第⑭段“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可概括为“遥远寒冷”填空。
    第六空,要求概括全文内容。作者通过对四个自己曾经的“故乡”景物的描述,写出了作者起对“故乡”的理解,是指一个单纯的地域(如祖籍)﹔后来,作者发现,故乡是自己曾经留下奋斗足迹的地方﹔最后,作者认为,故乡是精神家园。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变化,表现了自己对故乡的思索和独特见解。
    (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
    第⑨段,“我究竟来自何方”,单独成段引起读者的思考。联系上下文,根据第⑧段中“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可知此段用疑问的语气强烈地表达出“我”对故乡的陌生感;引出下文第⑩段“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的描写,为第⑰段“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埋下了伏笔,表达了作者追寻第二故乡——精神家园的感悟。
    (4)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第⑯段画线句,“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这里的故乡并非通常所说的地域意义上的故乡。在作者笔下,故乡不断地变化着,新会、洛舍、杭州、北大荒这些都成了作者美好的回忆。根据文章结尾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可知在作者的笔下“故乡”不只是单纯的地方,更多的是指“精神家园”,一个能够安放情感的地方。故乡“随行而动,因情而生”只要能安放自己的情感,那就会处处无家而又处处家,现代人为了理想和生活常常背井离乡,根本没有固定的故乡,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了精神家园就是故乡。因此“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意思是:故乡是自己心灵要寻求净化的精神家园。
    故选:C。
    答案:
    (1)砺 韧
    (2)①充满诗情画意 ②陌生茫然 ③魂牵梦系 ④出生地 ⑤遥远寒冷 ⑥作者借助对四个与自己都有关联的“故乡”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故乡”的情感变化。试图从中表达自己对故乡独特的理解。
    (3)用反问的修辞(或疑问句式),独句成段、承上启下,强烈表达出“我”对故乡的陌生感,呼应第②段和第⑦段问句,引出下文追寻第二故乡——精神家园的感悟。
    (4)C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三、综合运用。(20分)
    5.(20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某中学广播电台本学期推出一档午间节目《聆听》。
    每期节目中,将邀请一位同学扮演一位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某位人物。节目通过主持人访谈形式,呈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生平,并引领听众走进其内心世界。
    节目宗旨,是试图消除学生与经典文学作品的隔膜,激发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1)作为节目策划人,请你为本档节目设计一条宣传语。(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表格的节目信息不完全匹配。请你重组并以小写字母填在表格下方的横线上。
    嘉宾名
    节目主题
    主要事迹提问
    作者
    a.简•爱
    d.自我•坚守
    g.是什么支持着您在病榻上坚持口述创作?
    j.【清朝】
    吴敬梓
    b.范进
    e.生命•淬炼
    h.中举之后,周围人对您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k.【英国】
    夏洛蒂•勃朗特
    c.保尔•柯察金
    f.笔墨•沉浮
    i.在舅母家寄养的生活对您一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l.【苏联】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第一期:a  dik; 
    第二期:b  fhj; 
    第三期:c  egl 
    (3)请你为“生命•淬炼”这期节目的“生平提问”环节再拟一个问题。
    (4)第四期节目嘉宾为鲁滨逊。以下作为节目主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书写•回归
    B.成功•重塑
    C.诗意•悠然
    D.远航•冒险
    (5)节目编导将下面这句话作为四期节目的结语:
    上帝借由各种途径使人变得孤独,好让我们可以走向自己。
    ——赫尔曼•黑塞
    你在聆听了上述四期节目之后,一定很有感触。请你从四位嘉宾中选择一位,结合人物一次重要的人生经历,谈谈他经受了怎样的“孤独”?他走向的“自己”是什么?
    【分析】(1)本题考查宣传语的拟写。拟写宣传标语要结合宣传活动的主题“阅读经典文学”,然后简洁、凝练的语言进行宣传,可以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有宣传的气势即可。
    (2)本题考查名著的掌握。解答此题需要充分掌握名著的基本知识和内容,据此进行排列重组即可。
    (3)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需理解和掌握 名著的内容,据此进行提问,比如:向保尔提问的话,可以问,完成《暴风雨所诞生的》对您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
    (4)本题考查名著主题的理解。《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作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的故事。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在岛上生活了28年2个月零19天后,最终得以返回故乡。据此理解进行选择即可。
    故选:D。
    (5)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及主题的理解。“上帝借由各种途径使人变得孤独,好让我们可以走向自己”在文章中可以理解为在生活中人物所遇到的挫折或者磨难,然后在自己的努力下,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结合名著人物的经历以及身上的精神品质进行阐述即可。
    【解答】答案:
    (1)示例:听他发声,知他何为;聆听一番话,读懂一本书。
    (2)第一期:dik;
    第二期:fhj;
    第三期:egi
    (3)示例:完成《暴风雨所诞生的》对您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
    (4)D
    (5)示例1:保尔•柯察金的“孤独”可指朱赫来离开,他失去了精神上的领路人的“思想孤独”,也可指冬妮娅不理解保尔的追求,这种不被周围人理解、无知音的“精神孤独”;也可指独自经受病魔考验,筑修铁路的孤独......他走向的“自己”是将国家利益放于第一位,选择为革命事业献身,始终坚持理想,实现了自我的生命价值与人生追求。
    示例2简•爱的“孤独”是她寄人篱下,被亲眷恶劣对待,无相知好友的“亲情孤独”,也可指她知道罗切斯特已有妻子的情况下,毅然独自出走的“爱情孤独”。(圣约翰的求婚仅为帮助其进行传教亦为“情感孤独”)。她走向的“自己”是拥有平等、纯粹爱情及精神自由。(具有坚持自我,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特点)
    示例3:范进的“孤独“是来自周围人的嘲讽、轻蔑、无人支持。尽管他屡败屡战,但依然为人所轻视。多年在无望的现实中,为了实现所处阶层的上升而独自挣扎。他所实现的“自己”是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尽管成功,但其目标确立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压制,局限于个人生活改善。
    示例4:鲁滨逊在荒岛上独自一人,他的“孤独”是远离了文明世界,遇到困难他必须自己设法解决,如他自己动手搭建房屋,自制陶器等。他走向的“自己”有顽强意志,更有对生命的重塑,对生命本质的再思考。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写作。(60分)
    6.(60分)先阅读下面一首短诗:《热爱生命》。然后从诗中选择一个词或词组,填在题目的横线上使其完整。
    我不去想最终是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行,就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是否遇见彩虹,既然钟情于飞翔,就勇敢地拥抱蓝天。
    我不去想是否有冷嘲热讽,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顺利还是艰难,只要热爱生命,所有的都在自己手中。
    题目:心有所信,方能_____
    要求:
    (1)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不得使用本试卷中出现的材料。
    【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热爱生命》是现代诗人汪国真创作的诗歌,是一首富含励志色彩的抒情体新诗。此诗以成功、爱情、奋斗和未来四个肯定的回答,阐释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此诗表达了对生命、生活以及一切有意义的事的热爱,以及对于生命的一种不屈服,不退缩,勇敢面对的精神。诗作里溢出的热爱,其实是个过程、是一种追求,“风雨兼程”“拥抱蓝天”“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这些都是体现热爱的种种表现。热爱生命,不是因为想要获得而去热爱,而是因为热爱而最终获得。参考题目:心有所信,方能远行;心有所信,方能成功。我们既然选定了目标,就要义无反顾,就要永远向前,决不回头,去享受这个奋斗过程所带来的欢乐和满足,去体会生命的真正的价值。
    【解答】
    心有所信,方能前行
    心中有了明确目标,才能使我们明确前进方向,避免我们浑浑噩噩、荒废人生。
    不知道现在的学者会不会因为自己的作品被报社退回而自暴自弃呢?我想至少在以前有一个人是不会的,他就是海明威。酷爱写作的海明威曾经一连写了12个短篇小说,寄出去后被全部退回,由于生活窘迫,遭到母亲的反对,深爱着他的妻子也离他而去,遭受家变的海明威并没有因此浑浑噩噩,虚度年华,“要做一流作家”的志向也没有改变,终于写出了《太阳照常升起》《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等名篇。试想一下,如果海明威当时放弃了要当作家的目标,自暴自弃,那么他又怎么可能写下如此多的名篇佳作,获得诺贝尔奖呢?
    目标明确,能给我们带来勇敢奋进的动力,激发我们无穷的潜力。李时珍,脚穿草鞋、身背药篓、翻山越岭、访医采药,历时27年写成了《本草纲目》,只因为他发现前人的医学书籍中有许多错误。于是李时珍就立志写一部规范的医学著作,也由此激发了他对医学的潜力,使得《本草纲目》成为人们口中的佳话,得以流芳百世。
    目标明确,能使我们战胜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使我们变地坚定、执着。读完《史记》后,大家知道司马迁为什么会写《史记》吗?其实,司马迁的父亲一直有个心愿,希望自己可以写一部通史,可至死都不能了却心愿,只能将这个重担托付给儿子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司马迁排除万难,决定写《史记》了,但由于遭奸人所害,司马迁遭受了宫刑。在面对因宫刑而产生的痛苦与磨难前,司马迁仍为了自己的目标前进着,奋斗着,终于写出了第一部通史,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如果当时司马迁失去了目标,那么怎么可能会有《史记》对后世的影响呢?又怎么会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名呢?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又比如立下诺言“我要比洋人强”、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杨振宁;引导人类走向丰衣足食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正是因为他们有了目标,所以才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收获成功。
    心有所信,方能前行,让我们都带着目标上路,能使我们不至于在迷茫时迷失方向,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那么你将会采集到人生道路上的那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点评】本文标题就是作者的观点。在正文部分作者采用了分——总的结构,分别从目标与人生的关系、目标与前进的动力的关系、目标与生活的艰难险阻的关系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在论证过程中,作者主要选取典型事例,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论据充分。同时使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增强了论证效果。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8/4 18:56:29;用户:李超;邮箱:lichao317807156@126.com;学号:19716718
    相关试卷

    2024年上海市长宁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上海市长宁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共6页。

    2021年上海市长宁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这是一份2021年上海市长宁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现代文,综合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上海市长宁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上海市长宁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