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展开2022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古诗文。(36分)
1.(12分)默写。
(1) ,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知困。 。 (《礼记•虽有嘉肴》)
(4)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5)临近毕业,小李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 , ”鼓励同学们坚守志向,迎接挑战。
2.(24分)阅读下面诗文,完成问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感滩头说憧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无?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曹刿论战(节选)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丙)谢翱传(节选)
宋濂
①谢翱,字皋羽,福之长溪①人。父钥,著《春秋衍义》《左氏辨证》传于时。翱世②其学,有大节,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③,长揖军门④,著咨事参军。
②及宋亡,天祥被执以死,翱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东。严有子陵台,孤绝千丈。翱抉酒以登,设天祥主⑤荒亭隅,弄拜跪伏。酹⑥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悲思不可遏,乃以竹如意击石,竹石俱碎。元乙末,以肺疾作而死。年四十七。
③赞曰:翱一布衣尔,未尝有爵位于朝,徒以被天祥之知,翱不负天祥,肯背国藏?翱盖天下之士也。
(选自《宋濂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释】①长溪:福建省霞浦县。②世:继承。③开府延平:在延平地区开设府署。④长揖军门:投拜军营,文天祥抗元,谢翱曾率乡兵来投,任咨议参军。 ⑤主:死者的牌位。⑥酹:以酒浇地作祭奠。
(1)初三教材中选用了宋濂的另一篇文章《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
②翱一布衣尔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谢翱三次大声痛哭,又再次下拜行礼,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B.谢翱多次大声痛哭,又再次下拜行礼,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C.谢翱多次大声痛哭,又拜了两次,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D.谢翱三次大声痛哭,又拜了两次,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5)阅读甲诗丙文,谢翱祭拜文天祥亡灵的原因是: ;阅读乙丙两文,谢翱和曹刿的共同点是: (以上两空都用自己的话回答)
(6)下列对诗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诗格调悲壮,气贯长虹;丙文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读来感人至深,
B.甲诗直抒胸臆表明诗人的志向:乙文主要运用对比和对话形式刻画人物。
C.从乙文和丙文中可以看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依靠百姓,取信于民。
D.从诗文中可见,文天祥、曹刿、谢翱都具有共同的精神品质。
二、现代文。(34分)
3.(16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国潮何以成为世界风尚
①曾几何时,年轻人对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洋节”趋之若鹜。近年来,这些节日已悄然降温。相反,当下青年群体追逐国潮的时尚正在悄然兴起。
②国潮中的“国”特指中国。主要聚焦于文化领域。以中国在历史发展中沉积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几千年来熔铸形成的民族精神为内核,包含着中国艺术、中国美学的审美趣味。“潮”是指一种流行趋势与时尚动向,是众人争相热爱某种事物所形成的一种风尚。
③国潮热是对传统文化的重塑与传播。从历史逻辑上看,这股风潮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其不仅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而且又便传统文化融合了现代科技,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充分展现了内在魅力;从现实逻辑上看,国潮的传播增强了文化的社会塑造功能,增强了中国对世界文化潮流的引领力。
④国潮热的产生有其内生原因。它是当代国人的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是国民确立文化身份、寻求文化认同的情感所寄。早年韩潮、日潮、欧美潮席卷中国之时,正是国人渴望与国际接就之际,他们追逐的不仅是国外的新鲜文化,重是对富格生活水平的向往。如今的年轻一代雨长在大国崛起的时代,拥有了前所木有的强国自信。此时他们渴求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充分彰显自己的民族身份,而国潮的出现就成了一个绝佳载体。
⑤国潮热折射出的不仅是国人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更彰显出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国际地住的持续提升。国潮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流行风尚,追根溯源是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正是中国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为国潮这一“献实力”的展示提供了强有力的“硬实力”支撑,加上时代青年的深度参与,国潮得以蓬勃兴起、蔚然成风。
⑥国潮热现象为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表达与创新性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
⑦我们要注重文化的时代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时尚形式充分展现文化产品本身内蕴的精神内涵。文化如果停留于过去的形式,就容易成为过去式的陈列与摆设。要想使传统文化在当下焕发新机与活力,就必须对其赋予断时代的色彩与样式。
⑧要注重文化的通俗性,让文化贴近人民、贴近生活。文化_____需要阳春白雪,_____要做到雅俗类赏。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亲近大众:必须坚持人民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不能与大众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致便曲高和寡、无人应和。
⑨我们要注重文化的国际性,主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广泛包容性的特质,崇尚“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等理念。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与气度消化外来文化,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中推陈出新。
⑩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增强文化自信,拓宽国际视野,提升文化活力。在守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续写中华民族文化的新浑煌。
(1)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⑧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所以
B.与其……不如
C.不仅……更
D.虽然……但是
(2)文章围绕“国潮热”从三个层次进行论述,请作简要概括。
①
②
③
(3)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4)有人认为:文章第⑨段可以删去,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
4.(18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花园里的植物课
①要过年了,日常生活的节奏就自然被中断。比如家中存的旧报纸、空饮料瓶,平时觉得碍事了,拨一下电话,小区收废品的夫妻就会登门来取,早一天晚一天都没关系。若在年跟前大意了,迟一天电话,便会得到“哎呀,我们已经回家过年了”的回音儿。而转年开工的信号,也是首先看到他们的身影在小区出现。北方的春暖花开,要到三四月份。那时,小区里会再出现一类人的身影,就是为我们打理花园的花工。这些年来打理小区的花工肯定不止一拨,我也记不住,但有一个花工例外,我不仅记住了他,而且他还成为我第一个植物启蒙老师。
②我喜欢花花草草,没事就在花园拍些花草。一天,经过一排海棠树,猛听到头顶一声断喝:拍什么拍?我一惊,只见树丛间冒出一张皱巴巴的窄条脸来。正是他站在木架台上,手拿一把剪枝刀,脸上挂着笑意,原来是在跟我开玩笑。这是我们接触的开始。
③别看我们小区花园不大,但将里面的植物认清,也不是一年两年的功夫,有一次他拿小区角落里两棵树考我,我说不就是椿树吗?他说叫火炬。我将信将疑,一树绿叶子,火炬在儿?他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果真到了秋天,某天散步时望向它们,果实高挂,一树的火红,其形状可不是一枚枚火炬吗?又一次,他新栽了小苗,拿来考我。劈头就问,好像很喜欢看我犯蒙的样子。之后他便启发,“你经常吃它的果实,知道吗?”见我实在猜不出,他便道:桑树苗啊。这类突如其来的考问多了,让我也不得不变得上心起来。在微博上记、在书里查,待他再出考题,我已能迅速作答。他便一笑:哦,这些个你记得啊。还真像位老师。慢慢地,一闭眼,小区里的植物就在我脑海中形成一个植物图谱,植物名也认得越来越多。我服了。
④什么时候剪枝,什么时候浇水,怎样让果树落果,怎样让那些不结果的景观树看起来好看,他都门儿清。花园在他的打理下妥帖着呢,桃树年年结一树小桃,“比大桃甜多了”,他痛快地说,带一种欢畅劲儿。
⑤他的离开,事先没有任何征兆。某天,一队人马突然就进了花园,又是翻地又是整枝。后来渐渐发现,这些人到底和他不一样,他们干一通活后就微。缺了这天天看护的功夫,那棵结桃的树身上爬满了蚧壳虫,看着好一阵心疼。不由得想起他。
⑥这样的外来工走了,就很难再见。谁能想到今年节后,我刚开始上班,竟与他遇上。那天心里有事,回家气闷,就想外面透透气。刚入花园小径,一个穿黑皮夹克的人站在了面前,我冲口而出:你回来了?他说,没回来,朋友叫过来玩两天。现在哪干活呢?没有,马上要去找。干嘛不继续干这个?不是干得挺好吗?我得我个能挣钱的活儿。什么活儿?翻沙子吧……
⑦我顿了顿,这听来可是个重体力活啊,他一个看着奔五的人,人精瘦精瘦,能拿起来吗?何况一条腿还不利落。会很累吧?我只能这样提醒。那没办法啊,这两年家里走了三个亲人,他们生病都借了钱,如今得还。他顿了一下又说:我可不像别人那样,借着钱还心里踏实。
⑧原来他离开,有这个原因。每一个外来工身后,都可能有一个沉甸甸的家庭,以及各种各样的背负。你悠着点儿。不行了再干老行当。那还回这里吗?不回了。我明天要走了,你还不知我姓什么吧?我说不知啊,还真不知。他认真地说,我姓董。你是干什么的?我呀,也很辛苦的,天天对着电脑爬格子。哦,是作家,明儿一早就走了,以后,还真不定能见上呢。他话锋一转,笑着补一句;人挪活,树挪死。我服了。
⑨是的,我们的因缘仅限于一段时间,彼此都觉得对方很清闲,脑子不用搁事。但这都只是我们留给对方的一面而已。每一种职业、每一种生活都有它的不容易,但我们往往只在意自己那部分。只有近前一个人,也把他的这一面敞开,才好像能对照出来自己那份。
⑩如此与自己生活轨迹不同的人,终完还是会出现了又隐去。不过,出现过,终究还是不一样。毕竟,因为这花园里的植物课,我已精进不少,再到花开草长,我肯定会想起他,当然,也会想想自己的生活。
(1)第④段加点词“妥帖”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3)下列对第⑤段作用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表现董师傅的离去使“我”感到意外,为此心中充满不舍和牵挂。
B.与第④段形成对比,表达“我”对那“一队人马”行为的不满。
C.反衬出董师傅对待工作尽心尽力、认真负责的精神品质。
D.段尾“不由得想起他”,为下文“我”和董师傅的意外相遇埋下伏笔。
(4)文中第③段和第⑧段都有“我服了”一句,其原因不同。请简要分析。
第③段:
第⑧段:
(5)联系全文,请说说标题“花园里的植物课”的妙处。
三、综合运用。(20分)
5.(20分)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XX 中学文学社举办“名著中的少年”主题活动,活动分为以下四个板块,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要求你朗诵艾青于1940年创作的《刈草的孩子》这首诗,你认为正确的朗诵语调应是 ,请简要说说理由。
A.高亢
B.低沉
C.激昂
D.平直
夕阳把草原燃成遇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
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什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2)活动要求寻找名著中少年的身影并整理成一张表格,请你完善这张表格。
作品
少年
推介词
《红星照耀中国》
红小鬼们
红小鬼们担任司号员、勤务兵,拿起枪杆参加战斗,他们是一群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少年,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①
阿廖沙
②请用恰当的复句表述
(3)学校文学社将组织一场主题演讲比赛,下列不属于策划演讲比赛必备环节的两项是
A.搜集资料,撰写演讲稿。
B.推选主持人,撰写串场词
C.组成评委会,制定评选细则。
D.安排演讲顺序,保证选手依序演讲。
E.培训演讲选手,提升演讲技巧。
F.评出奖项,公布比赛结果。
(4)活动中,你读了《简•爱》一书,对小简•爱的精神品质印象深刻。请选取一个角度,联系自身实际,写一段 80 字左右的阅读感受。
四、写作。(60分)
6.(60分)请以“这,才是收获”为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不得抄袭。
2022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古诗文。(36分)
1.(12分)默写。
(1)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 (《礼记•虽有嘉肴》)
(4)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5)临近毕业,小李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 三军可夺帅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鼓励同学们坚守志向,迎接挑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秋风萧瑟(重点字:瑟)
(2)谁家新燕啄春泥(重点字:啄)
(3)然后能自强也
(4)千里共婵娟(重点字:婵)
(5)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24分)阅读下面诗文,完成问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感滩头说憧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无?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曹刿论战(节选)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丙)谢翱传(节选)
宋濂
①谢翱,字皋羽,福之长溪①人。父钥,著《春秋衍义》《左氏辨证》传于时。翱世②其学,有大节,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③,长揖军门④,著咨事参军。
②及宋亡,天祥被执以死,翱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东。严有子陵台,孤绝千丈。翱抉酒以登,设天祥主⑤荒亭隅,弄拜跪伏。酹⑥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悲思不可遏,乃以竹如意击石,竹石俱碎。元乙末,以肺疾作而死。年四十七。
③赞曰:翱一布衣尔,未尝有爵位于朝,徒以被天祥之知,翱不负天祥,肯背国藏?翱盖天下之士也。
(选自《宋濂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释】①长溪:福建省霞浦县。②世:继承。③开府延平:在延平地区开设府署。④长揖军门:投拜军营,文天祥抗元,谢翱曾率乡兵来投,任咨议参军。 ⑤主:死者的牌位。⑥酹:以酒浇地作祭奠。
(1)初三教材中选用了宋濂的另一篇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 适逢
②翱一布衣尔 平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谢翱三次大声痛哭,又再次下拜行礼,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B.谢翱多次大声痛哭,又再次下拜行礼,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C.谢翱多次大声痛哭,又拜了两次,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D.谢翱三次大声痛哭,又拜了两次,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5)阅读甲诗丙文,谢翱祭拜文天祥亡灵的原因是: 感念文天祥的知遇之恩,敬佩文天祥舍生取义的人格。 ;阅读乙丙两文,谢翱和曹刿的共同点是: 都是平民,都爱国 (以上两空都用自己的话回答)
(6)下列对诗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C
A.甲诗格调悲壮,气贯长虹;丙文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读来感人至深,
B.甲诗直抒胸臆表明诗人的志向:乙文主要运用对比和对话形式刻画人物。
C.从乙文和丙文中可以看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依靠百姓,取信于民。
D.从诗文中可见,文天祥、曹刿、谢翱都具有共同的精神品质。
【分析】【参考译文】
(甲)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乙)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丙) 谢翱,字皋羽,福建长溪人。他的父亲谢钥写了《春秋衍义》《左氏辨证》,流行于世。谢翱继承了他的学识,具有高远宏大的志节。正赶上丞相文天祥在延平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让谢翱暂时代理谘事参军。
等到南宋灭亡以后,文天祥被俘而死,谢翱悲痛难忍,只身在浙江以东地区游荡。浙江桐庐建有东汉时期的严子陵台,威严高耸达千丈。谢翱带着酒登临高台,在台上荒亭的一角设立文天祥的牌位,举手行了两遍礼,然后跪倒在地。祭奠完毕,多次嚎啕痛哭,又拜了两遍礼才站起身。谢翱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就用竹如意敲击着身边的岩石(来为文天祥招魂),竹如意与石头都碎了。第二年乙未年间,谢翱因为肺病发作而死,时年四十七岁。
我称颂评价他说:谢翱不过是一介平民,在朝中不曾有什么高官爵位,只因为受到了文天祥的知遇,谢翱不辜负文天祥的知遇,难道会辜负国家吗?谢翱可以说是才德非凡之士。
【解答】(1)本题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①句的句意:正赶上丞相文天祥在延平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会:正赶上,适逢。
②句的句意:谢翱不过是一介平民。布衣:平民。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果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照现代语序疏通,如果遇到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本句重点词:狱,案件。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4)本题考查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本句的关键词:三,多的意思;再,又,据此判断正确答案。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甲诗中可以看出文天祥具有舍生取义、宁死不屈的爱国之心。根据丙文“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长揖军门,著咨事参军”可知,文天祥对谢翱有知遇之恩,据此可归纳答案。由乙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翱一布衣尔……肯背国藏”可知两人都是平民且有爱国之心。
(6)从丙文并看不出战争的胜利取信于民。
答案:
(1)送东阳马生序
(2)①适逢 ②平民
(3)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我)一定用诚心(合理裁决)。或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4)C
(5)感念文天祥的知遇之恩,敬佩文天祥舍生取义的人格。都出身平民,都有爱国之心。
(6)C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二、现代文。(34分)
3.(16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国潮何以成为世界风尚
①曾几何时,年轻人对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洋节”趋之若鹜。近年来,这些节日已悄然降温。相反,当下青年群体追逐国潮的时尚正在悄然兴起。
②国潮中的“国”特指中国。主要聚焦于文化领域。以中国在历史发展中沉积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几千年来熔铸形成的民族精神为内核,包含着中国艺术、中国美学的审美趣味。“潮”是指一种流行趋势与时尚动向,是众人争相热爱某种事物所形成的一种风尚。
③国潮热是对传统文化的重塑与传播。从历史逻辑上看,这股风潮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其不仅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而且又便传统文化融合了现代科技,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充分展现了内在魅力;从现实逻辑上看,国潮的传播增强了文化的社会塑造功能,增强了中国对世界文化潮流的引领力。
④国潮热的产生有其内生原因。它是当代国人的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是国民确立文化身份、寻求文化认同的情感所寄。早年韩潮、日潮、欧美潮席卷中国之时,正是国人渴望与国际接就之际,他们追逐的不仅是国外的新鲜文化,重是对富格生活水平的向往。如今的年轻一代雨长在大国崛起的时代,拥有了前所木有的强国自信。此时他们渴求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充分彰显自己的民族身份,而国潮的出现就成了一个绝佳载体。
⑤国潮热折射出的不仅是国人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更彰显出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国际地住的持续提升。国潮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流行风尚,追根溯源是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正是中国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为国潮这一“献实力”的展示提供了强有力的“硬实力”支撑,加上时代青年的深度参与,国潮得以蓬勃兴起、蔚然成风。
⑥国潮热现象为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表达与创新性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
⑦我们要注重文化的时代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时尚形式充分展现文化产品本身内蕴的精神内涵。文化如果停留于过去的形式,就容易成为过去式的陈列与摆设。要想使传统文化在当下焕发新机与活力,就必须对其赋予断时代的色彩与样式。
⑧要注重文化的通俗性,让文化贴近人民、贴近生活。文化_____需要阳春白雪,_____要做到雅俗类赏。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亲近大众:必须坚持人民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不能与大众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致便曲高和寡、无人应和。
⑨我们要注重文化的国际性,主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广泛包容性的特质,崇尚“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等理念。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与气度消化外来文化,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中推陈出新。
⑩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增强文化自信,拓宽国际视野,提升文化活力。在守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续写中华民族文化的新浑煌。
(1)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⑧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C
A.因为……所以
B.与其……不如
C.不仅……更
D.虽然……但是
(2)文章围绕“国潮热”从三个层次进行论述,请作简要概括。
① “国潮”的定义及当下“国潮热”的本质。
② “国潮热”产生的内生原因。
③ “国潮热”带来的重要启示。
(3)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让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时尚形式展现其内蕴的精神内涵,在当下焕发新机与活力。
(4)有人认为:文章第⑨段可以删去,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
【分析】文章第以藕断引出论题“国潮热”,第②③段阐述了“国潮”的定义及当下“国潮热”的本质。第④⑤段阐述了“国潮热”产生的内生原因。第⑥到⑨段阐述了“国潮热”带来的重要启示。最后一段深化论点,总结全文。
【解答】(1)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要注重文化的通俗性,让文化贴近人民、贴近生活”可知后一句应为递进关系。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阅读全文可知文章第②③段阐述了“国潮”的定义及当下“国潮热”的本质。第④⑤段阐述了“国潮热”产生的内生原因。第⑥到⑨段阐述了“国潮热”带来的重要启示。据此理解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句子含义。“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可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时尚形式充分展现文化产品本身内蕴的精神内涵”“要想使传统文化在当下焕发新机与活力,就必须对其赋予断时代的色彩与样式”等句子来理解,概括可得:让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时尚形式展现其内蕴的精神内涵,在当下焕发新机与活力。
(4)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第⑨段主要论述了中华文化要主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本文的论述重在强调国潮热是民族文化自信提升的体现和对世界风尚的引领。如果从这角度来理解,可以删去。但是国潮要成为世界风尚,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就必须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又不可以删去。此题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C
(2)①“国潮”的定义及当下“国潮热”的本质。②“国潮热”产生的内生原因。③“国潮热”带来的重要启示。
(3)让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时尚形式展现其内蕴的精神内涵,在当下焕发新机与活力。
(4)可以删去。本文的论述重在强调国潮热是民族文化自信提升的体现和对世界风尚的引领。而第⑨段主要论述了中华文化要主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显然与全文论述的主要内容不符,删去后,论述更严密,行文更简洁。
不可删。国潮要成为世界风尚,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就必须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因此第⑨段提出的注重文化国际性,主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观点,是全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丰富了论述的内容。因此不能删去。
【点评】要想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次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的理解。
4.(18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花园里的植物课
①要过年了,日常生活的节奏就自然被中断。比如家中存的旧报纸、空饮料瓶,平时觉得碍事了,拨一下电话,小区收废品的夫妻就会登门来取,早一天晚一天都没关系。若在年跟前大意了,迟一天电话,便会得到“哎呀,我们已经回家过年了”的回音儿。而转年开工的信号,也是首先看到他们的身影在小区出现。北方的春暖花开,要到三四月份。那时,小区里会再出现一类人的身影,就是为我们打理花园的花工。这些年来打理小区的花工肯定不止一拨,我也记不住,但有一个花工例外,我不仅记住了他,而且他还成为我第一个植物启蒙老师。
②我喜欢花花草草,没事就在花园拍些花草。一天,经过一排海棠树,猛听到头顶一声断喝:拍什么拍?我一惊,只见树丛间冒出一张皱巴巴的窄条脸来。正是他站在木架台上,手拿一把剪枝刀,脸上挂着笑意,原来是在跟我开玩笑。这是我们接触的开始。
③别看我们小区花园不大,但将里面的植物认清,也不是一年两年的功夫,有一次他拿小区角落里两棵树考我,我说不就是椿树吗?他说叫火炬。我将信将疑,一树绿叶子,火炬在儿?他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果真到了秋天,某天散步时望向它们,果实高挂,一树的火红,其形状可不是一枚枚火炬吗?又一次,他新栽了小苗,拿来考我。劈头就问,好像很喜欢看我犯蒙的样子。之后他便启发,“你经常吃它的果实,知道吗?”见我实在猜不出,他便道:桑树苗啊。这类突如其来的考问多了,让我也不得不变得上心起来。在微博上记、在书里查,待他再出考题,我已能迅速作答。他便一笑:哦,这些个你记得啊。还真像位老师。慢慢地,一闭眼,小区里的植物就在我脑海中形成一个植物图谱,植物名也认得越来越多。我服了。
④什么时候剪枝,什么时候浇水,怎样让果树落果,怎样让那些不结果的景观树看起来好看,他都门儿清。花园在他的打理下妥帖着呢,桃树年年结一树小桃,“比大桃甜多了”,他痛快地说,带一种欢畅劲儿。
⑤他的离开,事先没有任何征兆。某天,一队人马突然就进了花园,又是翻地又是整枝。后来渐渐发现,这些人到底和他不一样,他们干一通活后就微。缺了这天天看护的功夫,那棵结桃的树身上爬满了蚧壳虫,看着好一阵心疼。不由得想起他。
⑥这样的外来工走了,就很难再见。谁能想到今年节后,我刚开始上班,竟与他遇上。那天心里有事,回家气闷,就想外面透透气。刚入花园小径,一个穿黑皮夹克的人站在了面前,我冲口而出:你回来了?他说,没回来,朋友叫过来玩两天。现在哪干活呢?没有,马上要去找。干嘛不继续干这个?不是干得挺好吗?我得我个能挣钱的活儿。什么活儿?翻沙子吧……
⑦我顿了顿,这听来可是个重体力活啊,他一个看着奔五的人,人精瘦精瘦,能拿起来吗?何况一条腿还不利落。会很累吧?我只能这样提醒。那没办法啊,这两年家里走了三个亲人,他们生病都借了钱,如今得还。他顿了一下又说:我可不像别人那样,借着钱还心里踏实。
⑧原来他离开,有这个原因。每一个外来工身后,都可能有一个沉甸甸的家庭,以及各种各样的背负。你悠着点儿。不行了再干老行当。那还回这里吗?不回了。我明天要走了,你还不知我姓什么吧?我说不知啊,还真不知。他认真地说,我姓董。你是干什么的?我呀,也很辛苦的,天天对着电脑爬格子。哦,是作家,明儿一早就走了,以后,还真不定能见上呢。他话锋一转,笑着补一句;人挪活,树挪死。我服了。
⑨是的,我们的因缘仅限于一段时间,彼此都觉得对方很清闲,脑子不用搁事。但这都只是我们留给对方的一面而已。每一种职业、每一种生活都有它的不容易,但我们往往只在意自己那部分。只有近前一个人,也把他的这一面敞开,才好像能对照出来自己那份。
⑩如此与自己生活轨迹不同的人,终完还是会出现了又隐去。不过,出现过,终究还是不一样。毕竟,因为这花园里的植物课,我已精进不少,再到花开草长,我肯定会想起他,当然,也会想想自己的生活。
(1)第④段加点词“妥帖”在文中的意思是 (在他的精心打理下),花园里的植物按自身的规律生长,呈现勃勃生机。
(2)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3)下列对第⑤段作用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A.表现董师傅的离去使“我”感到意外,为此心中充满不舍和牵挂。
B.与第④段形成对比,表达“我”对那“一队人马”行为的不满。
C.反衬出董师傅对待工作尽心尽力、认真负责的精神品质。
D.段尾“不由得想起他”,为下文“我”和董师傅的意外相遇埋下伏笔。
(4)文中第③段和第⑧段都有“我服了”一句,其原因不同。请简要分析。
第③段: 董师傅丰富的园艺知识、实践经验,他的教学方式促使“我”认真学习植物学知识并取得了成效,这些让“我”对他从怀疑到信服。
第⑧段: 面对生活中的不幸,董师傅依然能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尊严地生活,让“我”佩服。
(5)联系全文,请说说标题“花园里的植物课”的妙处。
【分析】本文通过记叙向花工学习的经历,赞扬了花工董师傅丰富的园艺知识、实践经验和能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尊严地生活的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依据“什么时候剪枝,什么时候浇水,怎样让果树落果,怎样让那些不结果的景观树看起来好看,他都门儿清”,(在他的精心打理下),花园里的植物按自身的规律生长,呈现勃勃生机。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依据“果实高挂,一树的火红,其形状可不是一枚枚火炬吗?”,比喻、反问,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火炬树的形状和色彩,突出了董师傅的话被事实印证后“我”的惊喜之情。
(3)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
ABC.正确。
D.有误。“为下文‘我’和董师傅的意外相遇埋下伏笔”错,依据“这样的外来工走了,就很难再见。谁能想到今年节后,我刚开始上班,竟与他遇上”,说不上是伏笔,只是“意外”。
故选:D。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依据第③段“慢慢地,一闭眼,小区里的植物就在我脑海中形成一个植物图谱,植物名也认得越来越多。我服了”,董师傅丰富的园艺知识、实践经验,他的教学方式促使“我”认真学习植物学知识并取得了成效,这些让“我”对他从怀疑到信服。依据第⑧段“他话锋一转,笑着补一句;人挪活,树挪死。我服了”,面对生活中的不幸,董师傅依然能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尊严地生活,让“我”佩服。
(5)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标题。依据“我喜欢花花草草,没事就在花园拍些花草……这是我们接触的开始”“在微博上记、在书里查,待他再出考题,我已能迅速作答。他便一笑:哦,这些个你记得啊。还真像位老师”,交代了“我”和董师傅交往的地点和内容。“课”的含义丰富:依据“慢慢地,一闭眼,小区里的植物就在我脑海中形成一个植物图谱,植物名也认得越来越多”,一是让“我”学到了植物学知识;依据“那没办法啊,这两年家里走了三个亲人,他们生病都借了钱,如今得还。他顿了一下又说:我可不像别人那样,借着钱还心里踏实”“他话锋一转,笑着补一句;人挪活,树挪死”,二是让“我”从身边的外来务工人员身上学到了敬业、乐观的人生态度;依据“每一种职业、每一种生活都有它的不容易,但我们往往只在意自己那部分。只有近前一个人,也把他的这一面敞开,才好像能对照出来自己那份”“如此与自己生活轨迹不同的人,终完还是会出现了又隐去。不过,出现过,终究还是不一样。毕竟,因为这花园里的植物课,我已精进不少,再到花开草长,我肯定会想起他,当然,也会想想自己的生活”,作者通过董师傅写一群人,通过写他们来反思自己的生活。
答案:
(1)(在他的精心打理下),花园里的植物按自身的规律生长,呈现勃勃生机。
(2)比喻、反问,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火炬树的形状和色彩,突出了董师傅的话被事实印证后“我”的惊喜之情。
(3)D
(4)要点:第③段:董师傅丰富的园艺知识、实践经验,他的教学方式促使“我”认真学习植物学知识并取得了成效,这些让“我”对他从怀疑到信服。第⑧段:面对生活中的不幸,董师傅依然能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尊严地生活,让“我”佩服。
(5)要点:交代了“我”和董师傅交往的地点和内容。“课”的含义丰富:一是让“我”学到了植物学知识;二是让“我”从身边的外来务工人员身上学到了敬业、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通过董师傅写一群人,通过写他们来反思自己的生活。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三、综合运用。(20分)
5.(20分)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XX 中学文学社举办“名著中的少年”主题活动,活动分为以下四个板块,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要求你朗诵艾青于1940年创作的《刈草的孩子》这首诗,你认为正确的朗诵语调应是 B ,请简要说说理由。
A.高亢
B.低沉
C.激昂
D.平直
夕阳把草原燃成遇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
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什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2)活动要求寻找名著中少年的身影并整理成一张表格,请你完善这张表格。
作品
少年
推介词
《红星照耀中国》
红小鬼们
红小鬼们担任司号员、勤务兵,拿起枪杆参加战斗,他们是一群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少年,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① 《童年》
阿廖沙
②请用恰当的复句表述
(3)学校文学社将组织一场主题演讲比赛,下列不属于策划演讲比赛必备环节的两项是 AE
A.搜集资料,撰写演讲稿。
B.推选主持人,撰写串场词
C.组成评委会,制定评选细则。
D.安排演讲顺序,保证选手依序演讲。
E.培训演讲选手,提升演讲技巧。
F.评出奖项,公布比赛结果。
(4)活动中,你读了《简•爱》一书,对小简•爱的精神品质印象深刻。请选取一个角度,联系自身实际,写一段 80 字左右的阅读感受。
【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朗读技巧的分析。《刈草的孩子》出自《艾青诗选》,作者是艾青。该诗,似乎没有运用什么技巧,只是把《刈草的孩子》刈草时情景如实地写出来就是了。没有什么渲染,没有什么夸张,没有什么象征,朴实得犹如草,所以可用“平实”的语调来朗诵。
故选:B。
(2)本题考查名著的掌握。根据积累可知“阿廖沙”出自高尔基的《童年》,用恰当的复句表述,可结合阿廖沙的经历以及人物精神来表述即可。
(3)本题考查演讲比赛环节的理解。因为是“策划演讲比赛环节”,可知“搜集资料,撰写演讲稿”不是必备的,可以即兴演讲;“培训演讲选手,提升演讲技巧”也不是必备的,只要观点明确,有针对性,有情感,不用培训也可。
故选:AE。
(4)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人物的精神品质:人格独立、具有反抗精神。适当引述,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或学习、生活体验来谈,观点鲜明,语言通顺即可。
【解答】答案:
(1)B
(2)《童年》随母亲投奔到外祖父家,尽管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过早地被外祖父赶到了丑恶的“人间”,但他始终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逐渐成长为一个善良、坚强、勇敢、正直的少年。
(3)AE
(4)示例:简•爱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虽经历不幸却热爱生活,并把爱带给每个需要她的人。为了自己爱的信念,平等真实纯粹的爱,甚至毅然放弃渴望已久的唾手可得的爱情。简•爱的一生,虽然谈不上轰轰烈烈,却是平凡而不平庸。她充满智慧和爱心,让自己的生命流光溢彩。人不因为美丽而可爱,却因为可爱而美丽。
【点评】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多练习。
四、写作。(60分)
6.(60分)请以“这,才是收获”为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不得抄袭。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以“这,才是收获”为题,写一篇作文。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得运动之乐,品山水之趣,赏艺术之美……最重要的是享青春之快乐,感生活之美好,悟成长之收获。“收获”意味着获得。选择立意的时候要力求新颖,比如在大家都选择“物质”获得的时候,有同学另辟蹊径,选择“精神”获得,回避了撞车现象。因为有“这”,所以要铺垫一下“收获”前的情况或者状态,这部分应该略写。然后,围绕“为什么”要“收获”展开情节,或者写自己“收获”之后是“怎么做”的,这一部分要详写。最后再适当地点一下题。我们应该重点写“为什么收获”以及“怎样的惊喜”,而不能只强调了“收获什么”,把写作的对象确定错了。
【解答】
这,才是收获
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人生中必定经历风雨,或大或小,或猛烈或轻缓。不必害怕风雨,那是黎明的预兆,那是彩虹的起点。我在风雨中成长,风雨让我收获了顽强。
我就好似一棵树苗,要风雨的洗礼,才能成长,才能坚忍不拔。
那是一场我始料不及的暴风雨,没有林荫,没有雨伞,没有遮蔽。我第一次一个人面对这样的风雨,耳边萦绕着“你失败了,你输了,你考差了”。在800米的终点,我呆坐着,目光呆滞。脑子里如一场电影一样,循环播放着我的跑步成绩。“三分四十五秒”,登记成绩的老师轻蔑地说。我怔住了,我不相信,我不能相信。我仿佛掉下了万丈深渊,我被失败冲刷着。我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眼泪如雨滴一样,“吧嗒,吧嗒”的往下掉。小树苗仿佛被暴风雨,硬生生地连根拔起似的。
怎么可能?在我陷入黑暗时,一双大手环抱住我,安慰道“这只是个意外,相信自己”。我像个木偶一样被人抱着,使不出一点力气。突然,内心里一个强烈的声音咆哮着,嘶吼着,不要自甘堕落,不要放弃。我忽地清醒,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教室,放声大哭。最后,再让我大哭一次。小树苗又被悉心地种植回去,无微不至地照料。在风雨中,茁壮成长。
风雨,不是成长的阻碍;风雨,不是没有就没有的;风雨,不是每次都可以预知的。要在风雨中成长,才会有更加发光发亮的机会。
小树苗经受住一次又一次风雨,是风雨使它成长,是风雨让它更有勇气面对未来。
一路成长,一路收获。风雨,是你教会我什么是坚强;风雨,是你让我一次次突破黑暗,找到属于我的彩虹;风雨,是你让我成长。
【点评】本文引用歌曲开篇,引出主题;又把“我”比喻成一棵风雨中的小树苗,形象生动地叙述了这场风雨中“我”由开始的痛苦、伤心、绝望再到后面的坚强、勇敢地面对这次失败,由此一步步点出了主题。最后小结提升“风雨是你让我成长”,催人迎难而上。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8/4 18:56:30;用户:李超;邮箱:lichao317807156@126.com;学号:19716718
2021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这是一份2021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综合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现代文,综合运用,学“同行者”精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默写,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问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根据要求,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