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全真模拟(一)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全真模拟(一)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考全真模拟一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思想的书面表达,必出之以特定的文体;而文体,作为有意味的形式,会对思想的表达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经学的注疏、子学的论著和论体文,以及集部的论、辩、策、议等,这些文体集中承担了说理议论的功能。它们渊源有别,体制各异,承载了思想表达的不同诉求。一个思想家,在不同文体中所表达的思考,会有值得关注的差异:而同一个思想潮流中,不同的思想家,往往有不同的文体偏好。由此折射其思考路径的分殊。从大的范围来讲,各种文体在历史上的兴衰起落。也常常与思想潮流的演变相伴随。
长期以来,思想史所关注的思想史料,都没有“文体个性”:而文体学的讨论,又往往忽视说理议论的思想表达文体。中国思想史和文体传统的丰富内涵,也国此受到障蔽。对古代思想表达的文体传统进行梳理,显然有其念义。从更大的意义上讲,古人极为关注“文””道”关系,中国思想在“文”的丰富传统中展开,而“文”亦需结合思想的曲折,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对思想与文体之关联的讨论,其实也是对“文道”关系的反思。
冯友兰先生曾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比较少正式的哲学著作。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哲学史资斜,大多是为别的目的而写的东西,或者是别人所记录的他们的言说,可以说是东鳞西爪。”这也导致了中国古代思想表达文体的庞杂多样。为了讨论的集中和深入,不妨以汉唐子学中论著和论体文这两类篇制规整、且在思想上发挥重要影响的文体为核心,展开观察。
汉唐子学论著在体制上渊源于《荀子》,在思想表达格局上,与荀于哲学的“连圣”特征有内在联系。汉唐子学论体文与《荀子》亦有渊源关系,在中古时期受到佛教的影响。成为高度理论思辨化的文体。
宋代理学兴起,汉唐子学论著和论体文趋于衰落,议论性解经文体流行。这种新的思想表达文体格局,传达了鲜明的“拟圣”精神,与儒家思孟学派的文体表达传统有密切联系。在这个思想表达文体形式历史演变的大背景下,才可以更好理解,追求“文以明道”的韩柳古文,何以在近一千年的时间中,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近代以来的论文,以逻辑化和体系化为核心,企面取代了传统思想表达文体形式。山河大异、风景顿殊的新文体,能否真正传达中国思想的精髓?简单的“能”或“不能”。都不足以回答这个复杂的问题。近代的思想表达文体形式,无疑受到外来学术的影响,但绝非简单的舶来品。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思想著述格局的显著差异,展示了思想表达文体近代转型的复杂历程:而近代学水体制的创建,以及独特的以“史”为重的学科传统的形成,对思想表达文体形式的近代转型,影响甚深。近现代的论文,是古今中西的交融,既反映了现代学术转型的要求,也与中国思想表达的传统密切相关。
(摘编自刘宁《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经学注疏、子学论体文等文体,承载了思想表达的诉求。
B. “文”的内涵需要结合思想的曲折来理解,这使思想在“文”的传统中得以展开。
C. 从思想表达文体形式历史演变的大背景着手。更能理解韩柳古文的文学价值。
D. 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人著述里的思想,主要是受到了外来学术的影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设问提出论题后,接着剖析了文体与思想家、思想潮流之间的复杂关联。
B. 文章基于研究现状指出,对古代思想表达的文体传统进行梳理,具有双重意义。
C. 文章以汉唐子学两种文体作为核心,论证了论著与述圣、论体文与拟圣的联系。
D. 文章针对近现代的论文能否真正传达中国思想精髓的问题,做出了辩证的分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荀子所擅长的思想表达文体的差异,折射出儒家不同学派思考路径的分殊。
B. 冯友兰认为,古代哲学论述“东鳞西爪”般的存在导致了思想表达文体的庞杂多样。
C. 汉唐子学论体文在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之后,发展成一种高度理论思辨化的文体。
D. 近现代论文不再使用传统思想表达文体形式,但仍与中国思想表达传统密切相关。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这使思想……”逻辑关系错误,原文第三段“中国思想在‘文’的丰富传统中展开,而‘文’亦需结合思想的曲折”,“而”表明前后为并列关系。选项“这使”变为条件关系。
C.“更能理解韩柳古文的文学价值”张冠李戴,原文第六段“才可以更好理解,追求‘文以明道’的韩柳古文,何以在近一千年的时间中,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更好理解”的对象是“何以在近一千年的时间中,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并不是“韩柳古文的文学价值”。
D.“主要是受到了外来学术的影响”错,原文最后一段为“无疑受到外来学术的影响”。“无疑”只是明确康有为等人的思想和外来学术的影响有关系,但并不能理解成“主要”。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C.“论证了……论体文与拟圣的联系”错,从第六段中“议论性解经文体流行。这种新的思想表达文体格局,传达了鲜明的‘拟圣’精神”可知,文章论证了“议论性解经文体与拟圣的联系”,而不是“论体文与拟圣的联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B.“冯友兰认为”张冠李戴,原文第四段为“冯友兰先生曾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比较少正式的哲学著作。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哲学史资斜,大多是为别的目的而写的东西,或者是别人所记录的他们的言说,可以说是东鳞西爪。’这也导致了中国古代思想表达文体的庞杂多样”可知,“这也导致了中国古代思想表达文体的庞杂多样”是作者的观点,不是冯友兰的观点,冯友兰只是提到了“东鳞西爪”的问题。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洁①访谈录
荒林②
荒林:从一种社会理想的追求到个体的追求,变化是非常大的。你开始时是比较有社会责任感的写作,比方写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的时候,你还是比较重视社会问题的。
张洁:中国知识分子通常会有这种情结。
荒林:你写的时候很关注社会的状况吗?
张洁:也不是,就是因为一种感动,或是说动心。
荒林: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张洁:不太真实。对小说来说,没有一个具体、真实的故事,不过是某个契机给你一种创作的启发、冲动,然后你尽力挖掘。
荒林:当时你的写作冲动就是因为感动吗?
张洁:古今中外的作家就这么两类,一类是先有感动、动心,然后去挖掘:比如,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创作冲动等等;另一类是先有理念,然后去寻找故事、细节。
荒林:你觉得你属于哪一类?
张洁:我想可能是第一类吧。我不会先有理念,然后找一个故事、细节往里填充。
……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问一个为什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时候会想上好几天,想不通是怎么回事,然后豁然开朗。
荒林:豁然开朗就开始写作是吗?
张洁:我写作从来没有提纲,但脑子里每时每刻都在想我的小说。连《无字》我都没写过写作提纲,只想第一部写什么,第二部写什么,哪一章写什么,然后坐下来写。写作提纲对我没什么用,根本不会照着它去写。经常是最早的设想和后来的写作根本不是一回事,最早的创意和写成的小说相差十万八千里。因为不断地否定自己,所以最后写成的故事和最初的设想完全不一样。
荒林:我觉得《无字》特别具有思辨理性,女主人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是谁?”,她一直在分析身边的人和世界,始终在分析之中。
张洁:就像一个个庭审,将人物反复拿来审问,其实也包括在拷问自己,因为你很多事情闹不懂。某些地方有人说我重复,其实我是有意如此,就像交响乐,主旋律会在每个乐章中不断出现。《无字》中的很多段落都是我有意的、不断的重复,但人们没看出来,我是白费心机了。
荒林:当把写作本身当作思索过程的时候,和讲故事是有些区别的。
张洁:思索是一个过程,不是惟一的,但是相当重要的过程,我不喜欢说惟一,决定每一件事物的因素都十分复杂,我们所说的只能是其中之一,我特别喜欢“之一”这两个字。
荒林:你会不会觉得正因为是“之一”,思索就成了一个永远的开放的过程,你的人物也永远在过程之中?
张洁:如同有人说我成功,我也不喜欢这个词,因为“成功”这个词是完成时态,创作、人生都没有完成时,除非你死了。但那只能叫停止,并不等于完成。
荒林:由于是思索型的写作,人物和事情都在过程之中,因此能发现你的写作,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之间,思考的过程和痕迹清晰可见。从写作的结构来说,是你的思考变了。
张洁:《无字》以后,我的写作技巧的确有了提高,包括我的语病都得到很大的纠正。我不是学文学出身,看书为了快也不那么认真仔细地学习,所以语病相当严重,尤其是第一稿《沉重的翅膀》,简直一塌糊涂。但是通过《无字》12年的训练,每天都在那里磨,现在再写小说,不像过去那么困难了。
荒林:最初由于感动而写作,想到的是社会责任感;现在你写作,关心的是写作的过程,人物的成长。你对于写作技巧越来越有唯美的追求。像你刚才谈到《无字》的音乐性,就穿透了故事本身。
张洁:一个好艺术家,终其一生追求的是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永远不可能达到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但是哪怕接近一点,也算进步。你每天都在努力。每天希望接近它一点。如果你觉得今天比昨天修改得更好一点,更接近你的感觉,那就是一个进步。所以我说自己每天都在成长。
(选自《文艺争鸣〈存在与性别,写作与超越——张洁访谈录〉》,有删改)
【注】①张洁(1937~2022),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中国作协理事,两次获茅盾文学奖。②荒林,原名刘群伟,时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创作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话题,张洁表示这源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情结,但自己的创作不是基于对社会状况的关注,而是来自社会问题引发的创作冲动。
B. 被问到小说创作的发端时,张洁认为作家的创作类型决定了作品的建构方式,而自己创作的关键在于产生创作冲动和启发后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探求。
C. 关于小说创作的方式,张洁更强调勤于思索,认为写作提纲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因为作家不会照着提纲去写,最初的设想和完成的作品往往相差甚远。
D. 关于作品《无字》的相关讨论,张洁表示该作品不仅是她进行创作实践的平台,也是她提升创作技巧的阶梯,但仍然没有实现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荒林作为提问者,关心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期望可以复原作家的创作过程,探寻创作方式,从而分析文学的规律和作家的发展变化。
B. 荒林作为对谈的一方,对张洁的作品非常熟悉,在交流过程中随时进行总结和点评,从而营造了对谈氛围,引导对话逐步深入地展开。
C. 从张洁的创作发展来看,从最初因感动而写作到后来的追求唯美,反映出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作家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的成长过程。
D. 张洁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家,更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能冷静对待自己的成就,对自己写作上的重复、语病等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
6.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荒林评价张洁“把写作本身当作思索的过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C 5. D
6. ①从写作源头看:在创作冲动的基础上思考,直到豁然开朗;不列提纲,不断进行自我否定。
②从写作内容看:创作追求思辨理性,借助小说人物的塑造来传达对社会现实和自身的审问。
③从写作结果看:思索不会随着作品终结,而是一个永远开放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认为写作提纲没有什么实际价值”错误。依据原文“写作提纲对我没什么用”可知,张洁只是陈述自己的创作方式,并不是否认“写作提纲”价值。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D.“对自己写作上的重复、语病等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错误。由原文“某些地方有人说我重复,其实我是有意如此,就像交响乐,主旋律会在每个乐章中不断出现。《无字》中的很多段落都是我有意的、不断的重复,但人们没看出来,我是白费心机了”可知,张洁在作品中的“重复”是有意的,并不是“不足”。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写作源头看:结合“张洁:我想可能是第一类吧。我不会先有理念,然后找一个故事、细节往里填充。……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问一个为什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时候会想上好几天,想不通是怎么回事,然后豁然开朗”可知,在创作冲动的基础上思考,直到豁然开朗;结合“张洁:我写作从来没有提纲,但脑子里每时每刻都在想我的小说。连《无字》我都没写过写作提纲,只想第一部写什么,第二部写什么,哪一章写什么,然后坐下来写。写作提纲对我没什么用,根本不会照着它去写。经常是最早的设想和后来的写作根本不是一回事,最早的创意和写成的小说相差十万八千里。因为不断地否定自己,所以最后写成的故事和最初的设想完全不一样”可知,不列提纲,不断进行自我否定。
从写作内容看:结合“荒林:我觉得《无字》特别具有思辨理性,女主人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是谁?’,她一直在分析身边的人和世界,始终在分析之中”可知,创作追求思辨理性,借助小说人物的塑造来传达对社会现实和自身的审问。
从写作结果看:结合“张洁:一个好艺术家,终其一生追求的是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永远不可能达到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但是哪怕接近一点,也算进步。你每天都在努力。每天希望接近它一点。如果你觉得今天比昨天修改得更好一点,更接近你的感觉,那就是一个进步。所以我说自己每天都在成长”可知,思索不会随着作品终结,而是一个永远开放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豆杉——灾祸与福祉
祁云枝
是那首著名的古诗,把我领到园子里的一棵红豆杉下。
刚刚毕业,学植物学专业的我,忙着把书本上的名字和大地上的草木一一对应。我找到了胸牌是“红豆杉”的大树。羽毛状精致的叶子,纷纷用光亮的浓绿,摇晃我的惊喜。当红艳艳的果实映入眼帘时,心底有个声音却说,王维绝不是手执这种果实,吟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尽管,这种红果,配得上一首首好诗的赞美。
红果比黄豆大点,像袖珍灯笼,更像小口大肚的杯子。润泽的红色杯子里,盛放着一粒褐色尖顶的果实,傍着墨绿的羽状复叶,齐刷刷地举杯,像是在集体庆祝。这红色肉质的杯子,植物学上称之为假种皮,是鸟儿取食的灯塔。它莹泽如玉,一触即破,继而会流出鲜红色微甜的液汁。这样长相的果子,当然不易采撷,自然,也难以记挂相思,它比思念腐烂得更快。
这红豆杉举出红艳艳的杯子,是要和我碰杯吗?不久,我便悲哀地认为,它们是在为自己的同类祭奠。
在云南林业系统供职的大学同学告诉我,“紫杉醇”的消息一出,他们家乡的红豆杉最先被荼毒。他说,当地人像疯了似的,为了一公斤一元的收购价,纷纷把手伸向生长了几百上千年的红豆杉。他去山里做调查时,看见到处是运送树皮的马帮和拖拉机。村民剥下一堆树皮,就估一下重量,看能换多少钱。无论是大树还是粗不过手腕的小树,无一幸免。若是遇上高大植株,村民够不着树干顶端的树皮,就用锯子放倒大树来剥。刚刚伐倒的红豆杉,截面鲜红色,是鲜血的颜色,干枯后逐渐变黑。
顽强的红豆杉,剥皮后叶子一两年内都不掉落,只是叶色由绿转黄。千山万壑中,体无完肤的红豆杉,看起来依旧挺拔。白花花的树干顶端,金黄的叶子在风中摇摆,恍若凄美的经幡。那两年,红豆杉分布最密集的滇西横断山区,春夏秋冬,黄叶成片,像群山中游荡着的黄色魂魄,触目惊心。
村民剥皮,树皮贩子收购,加工厂生产半成品,合资企业提纯,最后流向国际市场。这个利益链,只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就一寸寸绞杀了滇西北漫山遍野的红豆杉。曾经蓊郁的群山山脉,满目疮痍,终成荒山废墟。树皮贩子从山区一元收来的树皮,拉到丽江后价格变为每公斤十元,拉到大理后能卖十五元,到昆明后又涨到二十五元。获利最大的是加工企业,他们从树皮中提取紫杉醇,销往美国后价格最高达每公斤二百万美元。之后,国际市场上,紫杉醇的价格持续飙升,最高时曾卖到天价一克两千美元。
红豆杉中紫杉醇的含量,其实非常低,仅为百分之一左右。有人算过一笔账,提取一公斤紫杉醇,意味着大约四千棵生长超过五十年的红豆杉遭殃。其时,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对红豆杉已经立法保护,药源地,便瞅准了中国。
2001年7月,云南最大的一株红豆杉被剥皮。这株红豆杉的树龄四五千年,胸径两米六,需要六七个人才能合抱。村民刘某用了四天时间,剥下四五百斤树皮,卖了四五百块钱。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看到《南方周末》上的这则消息时,我的心和树一样痛,身体里似有无数愤怒和疼痛的石子猛撞,却无处投掷。我该把石头投向谁?
红豆杉躲过了二百五十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却躲不过人的欲望。古老宁静的植物,无论生命多么长久,身材如何高大,在会使用工具的文明人面前,也脆弱单薄。山民们大锯一响,生长了几百上千年的红豆杉,在一分钟内,生命便戛然而止。
树木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乐彼之园,爰有树檀”(《诗经·鹤鸣》)。当人类的进化尚处于早期的的猿人阶段时,红豆杉已高大葳蕤,是猿人纵跃攀缘、增智栖身的场所。而当人在森林的滋养中野性渐失、理性渐长,林木最大的受益者,却恩将仇报,成为最具杀伤力的凶手。
其实在1999年9月,红豆杉就迎来了立法,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严禁采伐、运输和买卖。但是,自1992年始,八九年间,我国西南红豆杉种群已经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分布在滇西横断山区中的三百多万棵红豆杉,绝大部分已被剥皮致死。
红豆杉,也叫紫杉,国际公认的濒危树种,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世界红豆杉储量的一半,分布在我国的云贵、江浙、广西、福建等地,西北也有少量分布。
春天来了,这里的红豆杉却躺在血泊里,永远看不到了。
动物学家迈克·米兰曾经说过,保护大兀鹰及其同属,并不在于我们多么需要大兀鹰,而在于拯救它们,需要人类必要的品质,因为我们正需要这些品质,来拯救我们自己。
是的,和红豆杉一样亟待拯救的,还有人类自身的品性。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以“那首著名的古诗”引入,并结合王维《相思》具体诗句来表达对初见红豆杉的欣喜,为下文情感变化作铺垫。
B. 文章耗费大量笔墨描写红豆杉产业加工过程,反复强调每一阶段的价格变化,旨在揭露资本侵蚀下人心的腐化与变异。
C. 文章援引《诗经·鹤鸣》中的诗篇原文,在朴实的叙述中增添古典文化元素,意在描绘一幅自然和谐的原始生态图景。
D. 文章引用《南方周末》的消息报道,以新闻的典型性凸显出红豆杉命运之不幸,也使得作者的悲愤之感来得合情合理。
8. 作者的这篇文章入选杂志时在栏目中被称为“生态散文”,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9. 通常而言,对事物的科普说明应放在文章的开头,但本文在谈论红豆杉时,却在接近结尾处才对其进行科普说明。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能否放在开头?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D 8. ①选材上:文章通篇围绕红豆杉来写,通篇立足于生态学。如文中对植物学、林业系统、横断山区、荒山废墟等要素的描写,无不指向生态方面。
②语言表达上:文章行文方式灵活多变,不显拘束。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风格隽永、蕴藉。
③主旨上:文章通过红豆杉表达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旨。
9. 不能放在开头。
①从文体角度看:本文是一篇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若将画线部分放在开头,则是按一般说明文的逻辑行文,失去了作为散文的特色。
②从表达效果看:文章先不点出红豆杉的现实处境,而是在客观叙述了其种种遭遇后才道出它的濒危程度与储量情况,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③从语言风格看:画线部分语句风格客观、平静,更加适合放在文中或文末解释说明,若置于开头则不如首段文字轻巧灵活,吸引读者。
④从上下文关系看:开头谈的是作者初遇红豆杉,对其不甚了解,若将画线部分放在之前则显得矛盾;画线部分与其上一段风格接近,承接自然。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
D.“以新闻的典型性”错误,“典型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此处应改为“新闻的真实性”。“典型性”则是指通过典型化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这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大特点,新闻不具有这一特点。原文中引用《南方周末》的消息报道,属于新闻,不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选材上,文章围绕红豆杉来写,通篇立足于生态。依据“学植物学专业的我,忙着把书本上的名字和大地上的草木一一对应。我找到了胸牌是‘红豆杉’的大树。羽毛状精致的叶子,纷纷用光亮的浓绿……它莹泽如玉,一触即破,继而会流出鲜红色微甜的液汁”“在云南林业系统供职的大学同学告诉我”“那两年,红豆杉分布最密集的滇西横断山区,春夏秋冬,黄叶成片,像群山中游荡着的黄色魂魄,触目惊心”“分布在滇西横断山区中的三百多万棵红豆杉,绝大部分已被剥皮致死。……春天来了,这里的红豆杉却躺在血泊里,永远看不到了”可知文中从植物学、林业系统、横断山区、荒山废墟等要素的描写,无不指向生态主题。
语言表达上,依据“在云南林业系统供职的大学同学告诉我……”“红果比黄豆大点,像袖珍灯笼,更像小口大肚的杯子。润泽的红色杯子里,盛放着一粒褐色尖顶的果实……它莹泽如玉,一触即破,继而会流出鲜红色微甜的液汁”“看到《南方周末》上的这则消息时,我的心和树一样痛,身体里似有无数愤怒和疼痛的石子猛撞,却无处投掷”“树木是人类最早的家园,……而当人在森林的滋养中野性渐失、理性渐长,林木最大的受益者,却恩将仇报,成为最具杀伤力的凶手”可知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同时语言风格隽永、蕴藉。它区别于一般的科普说明文,行文方式灵活多变,不显拘束。
主旨上,依据“和红豆杉一样亟待拯救的,还有人类自身的品性”可知文章的主旨是生态环境保护,再依据“当红艳艳的果实映入眼帘时,心底有个声音却说,王维绝不是手执这种果实,吟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树木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乐彼之园,爱有树檀’(《诗经•鹤鸣》)。……而当人在森林的滋养中野性渐失、理性渐长,林木最大的受益者,却恩将仇报,成为最具杀伤力的凶手”可知文章巧妙地将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旨与细腻诗意的语言特色有机融合,说理而不显生硬,抒情但不失内涵。两相结合,文质兼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不能放在开头。
从文体角度看:本文是一篇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画线部分是对红豆杉的科普说明,若放在开头,则是按一般说明文的逻辑行文,失去了作为散文的特色。
从表达效果看:依据“在云南林业系统供职的大学同学告诉我……当地人像疯了似的,为了一公斤一元的收购价,纷纷把手伸向生长了几百上千年的红豆杉……红豆杉分布最密集的滇西横断山区,春夏秋冬,黄叶成片,像群山中游荡着的黄色魂魄,触目惊心……国际市场上,紫杉醇的价格持续飙升,最高时曾卖到天价一克两千美元”“2001年7月,云南最大的一株红豆杉被剥皮。这株红豆杉的树龄四五千年,胸径两米六,需要六七个人才能合抱。村民刘某用了四天时间,剥下四五百斤树皮,卖了四五百块钱”可知文章没有先点出红豆杉的现实处境,而是客观叙述了其种种遭遇,之后“自1992年始,八九年间,我国西南红豆杉种群已经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分布在滇西横断山区中的三百多万棵红豆杉,绝大部分已被剥皮致死。……世界红豆杉储量的一半,分布在我国的云贵、江浙、广西、福建等地,西北也有少量分布”才道出它的濒危程度与储量情况,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从语言风格看:画线部分语句从生长环境、储量、分布等方面客观、平静进行说明,更加适合放在文中或文末解释说明,若置于开头则不如首段文字“是那首著名的古诗,把我领到园子里的一棵红豆杉下。……王维绝不是手执这种果实,吟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尽管,这种红果,配得上一首首好诗的赞美”轻巧灵活,吸引读者。
从上下文关系看:依据“刚刚毕业,学植物学专业的我,忙着把书本上的名字和大地上的草木一一对应”可知开头谈的是作者初遇红豆杉,对其不甚了解,而画线部分却是从专业角度将其生长环境、储量、分布等方面进行说明,若将画线部分放在之前则显得矛盾;且上一段“其实在1999年9月,红豆杉就迎来了立法,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严禁采伐、运输和买卖。但是,自1992年始,八九年间,我国西南红豆杉种群已经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分布在滇西横断山区中的三百多万棵红豆杉,绝大部分已被剥皮致死”属于科普语言,画线部分与其风格接近,承接自然。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祐四年冬,时应举人特多,开封府投牒者至数百,国子监及诸州不在焉。及出榜,而宰相陈尧佐之子博古为解元,参知政事韩亿子孙四人皆无落者,故嘲谤群起。然韩琦、王拱辰实司试事,非有所私也。甲申,忻、代、并三州言地震,坏庐舍,覆压人畜,忻州尤甚,吏民死者万九千七百馀人。自是河东地震连年不止。乙酉,命侍御史程戡往并、忻州安抚。右司谏韩琦上疏曰:“今北道数郡,继以地震,或者上天孜孜遣告,俾思边塞之为患乎。望自今严饬守臣,密修兵备,审择才谋之帅,悉去懦弱之士,明军法以整骄怠之卒,丰廪实以增储偫之具。”旬馀,琦复上疏曰:“近闻分遣中使遍诣名山福地,以致请祷,是未达寅畏之深旨也。臣窃以为祈祷之法,必彻乐减膳,修德理刑,下诏以求谠言。是以天意悦穆,转为福应。愿陛下法而行之。”庚寅,以龙图阁学士张逸知益州。逸凡四至蜀,谙其民风。会岁旱,逸使作堰,壅江水溉民田,自出公租减价以赈。民初饥,多杀耕牛食之,犯者皆配关中,逸奏:“民杀牛以活将死之命,与盗杀者异;若不禁之,又将废穑事。今岁小稔,请一切放还,复其业。”报可。先是京师地震,直史馆叶清臣上疏言:“仲淹等以言事被黜天下齰舌不敢议朝政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仲淹既徙润州,谗者恐其复用,遽诬以事,帝亟命置之岭南。参知政事程琳辨其不然,仲淹讫得免。自仲淹贬而朋党之论起,朝士牵连而出,语及仲淹者皆指为党人;琳独为帝开说,帝意解,乃已。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仲淹等以言事被黜/天下齰舌不敢议朝政/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
B. 仲淹等以言事被黜/天下齰舌不敢议/朝政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
C. 仲淹等以言事被黜/天下齰舌不敢议/朝政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
D. 仲淹等以言事被黜/天下齰舌不敢议朝政/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子监,封建社会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或最高学府。它是官署,又有国子学性质。
B. “非有所私也”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私”字意思不同。
C. 河东,古代指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如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就因为是河东人。
D. “知益州”与“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知”字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景祐四年的科举考试后,许多人对录取结果不满意,原因是两个重要官员的子孙金榜题名,但这次考试并没有人们猜测的作弊行为。
B. 忻州、代州、并州发生地震的消息传到京城,右司谏韩琦认为这是上天警告北方边境将有外敌入侵,发生战事,建议朝廷做好整军选帅之事。
C. 叶清臣认为天下人不敢议论朝政,与范仲淹等人被贬黜关系很大,所以上疏请皇帝认真反思此事,之后范仲淹等人都被调到了京城附近。
D. 自从朋党之说出现,很多朝廷大臣受到了牵连,人们大多不敢谈论有关范仲淹的事,只有参知政事程琳对皇帝多加开导,使其不再纠结。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窃以为祈祷之法,必彻乐减膳,修德理刑,下诏以求谠言。
(2)仲淹既徙润州,谗者恐其复用,遽诬以事,帝亟命置之岭南。
【答案】10. D 11. B 12. B
13. (1)臣私下里认为祈祷的方法,一定是撤去音乐减少饭食,修养品德,管好刑法,颁下诏书来寻求正直的言论。
(2)范仲淹调任到润州后,进谗言之人害怕他又被重用,就拿事情来诬告他,皇帝立即下令把他贬到岭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范仲淹等人因为上书言事而被罢黜,天下人咋舌不敢议论朝政,快要两年了。希望陛下深深地自我责备,尽数延揽忠直敢言人,或许圣明威严的上天会对下体察,吉祥的征兆能前来汇集。
“朝政”做“议”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忠直敢言之士作做“详延”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排除A。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两句中的‘私’字意思不同”错误,含义相同。
“非有所私也”中的“私”,偏私;句意:并没有偏私。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私”,偏爱;句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C.正确。
D.正确。
“知益州”的“知”,管理;句意:让龙图阁学士张逸去管理益州。
“何以知燕王”的“知”,知道,了解;句意:从哪里了解燕王的呢?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右司谏韩琦认为这是上天警告北方边境将有外敌入侵,发生战事”错误,此意于文无据。由原文“今北道数郡,继以地震,或者上天孜孜遣告,俾思边塞之为患乎”可知,韩琦只是说朝廷应该考虑边塞可能发生灾患之事。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窃”,私下;“以为”,认为;“彻”,撤去;“理刑”,管好刑法;“党言”,正直的言论。
(2)“徙”,调任;“谗者”,进谗言之人;“遽”,就;“遽诬以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遽以事诬”;“亟”,立即。
参考译文:
景祐四年冬天,那时参考科举考试人特别多,开封府投交申请自荐的人达几百人,国子监和诸州的人们还不算在内。等到贴出录取文告,宰相陈尧佐的儿子博古被评为解元,参知政事韩亿的子孙四个人都没有落榜,所以各种嘲讽就出来了。然而韩琦、王拱辰实际主持了考试录取的事情,并没有偏私。甲申这一天,忻州、代州、并州都报告发生了地震,毁坏了庐舍,压死了人畜,忻州尤其严重,吏员百姓死了一万九千七百多人。从此河东地区连年地震,没有停过。乙酉这一天,朝廷派侍御史程戡前往并州、忻州安抚百姓。右司谏韩琦上疏说:“如今北方几个郡,相继发生地震,或许是上天孜孜不懈地发出警告,使朝廷思考边塞可能有的灾患之事吧。希望从现在起严肃告诫守臣,秘密修整兵械装备,慎重选择有才干谋略的帅才,把懦弱的人全都罢掉,严明军法来整治骄横怠惰的士兵,充实仓廪来增加物资储备以供需用。”十多天后,韩琦又上疏说:“最近听说朝廷分别派遣宦官到各地的名山福地,来做请求祈祷之事,这是没有明白恭敬戒惧的真正含义呀。臣私下里认为祈祷的方法,一定是撤去音乐减少饭食,修养品德,管好刑法,颁下诏书来寻求正直的言论。因为这个,上天就会愉悦和乐,把灾祸转为福报。希望陛下效法这个而去践行。”庚寅这一天,让龙图阁学士张逸去管理益州。张逸总共四次到蜀地,熟悉那里的民风。恰逢岁旱,张逸让百姓筑作堰坝,堵塞江水灌溉民田,自己拿出国家的粮食降低价格来赈济百姓。百姓刚遇饥荒时,多有杀掉耕牛来吃的,犯了禁止杀牛的法令的人都会被发配到关中。张逸奏:“百姓杀牛来救将要饿死的人的命,与偷盗杀牛不同;可是如果不禁止杀牛,又会荒废种庄稼的事。今年年成较好,请把所有被发配的人放回来,恢复他们的生业。”朝廷回复表示可以。在这之前,京城地震。在史馆任职的叶清臣上疏说:“范仲淹等人因为上书言事而被罢黜,天下人咋舌不敢议论朝政,快要两年了。希望陛下深深地自我责备,尽数延揽忠直敢言的人,或许圣明威严的上天会对下体察,吉祥的征兆能前来汇集。”奏章交上去不几天,范仲淹等人都得以调到京城附近。范仲淹调任到润州后,进谗言之人害怕他又被重用,就拿事情来诬告他,皇帝立即下令把他贬到岭南。参知政事程琳分辩说范仲淹不会这样,范仲淹最终被免予处罚。自从范仲淹被贬而朋党之议论出现,朝廷大臣受连累而被贬出京,凡谈到范仲淹的人都被指为朋党;单单程琳对皇帝进行开导,皇帝的怒气才消散,事情才算停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济州过赵叟家宴(节选)
王维
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
荷锄修药圃,散帙眼农书。
上客摇芳输,中厨情野蔬。
夫君第高饮,景晏出林闾。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四两句描写主人的日常生活,富有田园情趣,赵叟的隐者形象跃然纸上。
B. 第六句写赵叟以农家普通菜蔬招待客人,可见主人的真诚质朴,照应了题目。
C. 最后两句既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又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
D. 诗歌巧妙地选取了几个生活场景,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重要特点。
15. 《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请结合黛玉的观点,赏析本诗开头两句。
【答案】14. C 15. ①开头两句用“深巷”“斜晖”“门”“柳”等寻常所见之景,写出赵叟远离尘嚣的静美生活环境;②“闲”“高”“疏”等平常之语,流露出主人恬淡闲适的人生追求,极富意趣,暗示出其隐者身份;③于平淡之语中表达出对主人隐居生活的欣赏之情,立意初现。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错,最后两句意思是,友们都只管在客厅里畅快痛饮,直到日暮时才离开乡野里门。诗人赴赵叟家宴,很欣赏主人的隐居生活,主要表达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没有对仕宦生活的厌倦。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写赵叟每日所见,深巷里的夕阳斜照之情景,深巷里的夕阳斜照,透过高高的、稀疏的柳枝,洒在小巷里,营造出了静美的氛围;
“深”“静”“闭”“疏”这些描写景物状态的词语,让我们联想到赵叟日常生活,悠闲而舒适,极富田园情趣。流露出主人高洁的品行与美好的生活情趣。
本句语言朴实平淡,但营造了幽美的意境,隐含了隐居生活的情趣,立意高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表明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则万物时刻都在变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
【答案】 ①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②.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③. 总角之宴 ④. 言笑晏晏 ⑤. 怀旧空吟闻笛赋 ⑥. 到乡翻似烂柯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曾、瞬、角、宴、闻、赋、翻、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密歇根大学,郑作新在学校博物馆欣赏着来自世界各地 ① 的动植物标本,突然,一只颈部围裹着扇状金棕色羽毛、肚皮通红、长长的尾巴上桂黄和褐色波状斑相间呈现的美丽大鸟映入眼帘。这不是栖息于中国腹地的“金鸡”——红腹锦鸡吗?它也被誉为宝鸡,只产于中国,飞翔于秦岭渭水之间,相传陕西宝鸡的地名就是由此而来。明明是中国的“宝鸡”“金鸡”,却由瑞典生物学家林奈于1758年发现,并依国际惯例以拉丁文命名。这深深刺激着血气方刚的郑作新,他立志撰写中国人自己的鸟类研究专著。
1930年回国后,郑作新得知武夷山深处有一个鸡犬相闻的 ② ——小镇挂墩,堪称鸟的王国。他从邵武出发,一路打听,越层峦,穿密林,渡山涧,涉小溪,战风雨,跌倒了爬起,再跌倒再爬起,双脚肿痛,两臂晒红,走了七八天终于抵达挂墩,搜集到大量鲜活资料。新中国成立后,郑作新亲率科考队,走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③ ,以林为家,与鸟为伴。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十年来,他撰写了《中国鸟类分布名录》《中国经济鸟类志》等专著。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7. ①琳琅满目(各种各样、各式各样等)
②世外桃源
③风餐露宿(栉风沐雨)
18. 一只美丽大鸟映入眼帘——颈部围裹着扇状金棕色羽毛,肚皮通红,长长的尾巴上桂黄和褐色波状斑相间呈现。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由横线前的“来自世界各地”与后面的“动植物标本”推断出应填“琳琅满目(各种各样、各式各样等)”。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各种各样、各式各样:形容种类、样式多。
②根据“武夷山深处”“鸡犬相闻”可推断出该空填“世外桃源”。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③由横线前的“郑作新亲率科考队,走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及横线后的“以林为家,与鸟为伴”推断出应填“风餐露宿(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长句,长的原因是主语中心词“大鸟”有多个定语。这样,将这个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需要将定语摘出来,让每个定语单独成句。
需要摘出来单独成句的定语有三个,即“颈部围裹着扇状金棕色羽毛”“肚皮通红”“长长的尾巴上桂黄和褐色波状斑相间呈现”。这三个定语,可以放在宾语中心词“眼帘”后面,“眼帘”与这三个定语之间用破折号连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五好友围坐火炉旁煮茶,茶香氤氲;再搭配上现烤的红薯、桔子、板栗,氛围感十足。围炉煮茶本是美事一桩,但如在封闭的室内进行,极易引发安全问题。
在室内使用炭火围炉煮茶,炭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轻度一氧化碳中毒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四肢无力、恶心、呕吐、轻度意识障碍、嗜睡…… ① ,会危及生命。 ② ,氧气含量会不断下降,积聚二氧化碳。当室内含氧量低至10%以下时,也可能危及生命。
而围炉煮茶的质量也参差不齐,相关套餐价格在电商、团购平台上出售从几十元左右到一两百元不等。点燃的炭炉时有火星溅出,炭烧时间过长、炉子外表面温度过高,都可能引起周边可燃物燃烧。“才烧了两次,底盘就烧出一个洞来,桌子都烫坏了。”在一名买家晒出的照片中,铸铁炭火烤炉底部的洞清晰可见。
此外,一些经营围炉煮茶的商家默认顾客了解围炉煮茶的程序, ③ ,顾客想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19.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21. 为了安心舒适地围炉煮茶,请针对上文内容,拟写两条安全提示标语。要求:每条不超过20字,且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19. 而围炉煮茶工具(用具、产品)的质量也参差不齐,相关套餐在电商、团购平台上的出售价格从几十元到一两百元不等。
20. ①若不及时救治 ②即使充分燃烧 ③没有给予必要的安全提醒
21. 参考示例:①“隐患在于明火,安全系于开窗”;②“产品质量要重视,安全提示莫忽视”;③“围炉通风要注意,隔热防燃莫大意”等。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存在以下语病:
一、“围炉煮茶”和“质量”搭配不当,可改为“围炉煮茶工具(用具、产品)的质量”;
二、“相关套餐价格在电商、团购平台上出售”语序不当,可改为“相关套餐在电商、团购平台上的出售价格”。
即原句可改为“而围炉煮茶工具(用具、产品)的质量也参差不齐,相关套餐在电商、团购平台上的出售价格从几十元到一两百元不等。”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空前“轻度一氧化碳中毒”和空后“会危及生命”可知,此处是说如果轻度一氧化碳中毒后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所以可填“若不及时救治”。
②处,根据文意可知此段是说明在室内使用炭火围炉煮茶,炭燃烧情况的两种可能及产生的不良后果,第一种燃烧情况是不充分燃烧;根据空后“氧气含量会不断下降,积聚二氧化碳”可知,第二种燃烧情况是充分燃烧。所以此空可填“即使充分燃烧”。
③处,根据空前句“一些经营围炉煮茶的商家默认顾客了解围炉煮茶的程序”和空后句“顾客想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可知,这里是指商家以为故可知道围炉煮茶的安全要求,没有给予必要的安全提醒,实际顾客不知道安全要求,所以可填“没有给予必要的安全提醒”。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标语并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标语一般采用对偶修辞手法,对偶的修辞手法指的是在一个句子中,将两个或更多的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连接起来,使它们字数一致,在形式或意义上互相呼应,形成一种平衡的结构。
根据第一段“围炉煮茶本是美事一桩,但如在封闭的室内进行,极易引发安全问题”可知,煮茶的安全隐患是明火和封闭的环境,所以开窗有一定的安全性。所以可写标语“隐患在于明火,安全系于开窗”。
根据原文第三段“点燃的炭炉时有火星溅出,炭烧时间过长、炉子外表面温度过高,都可能引起周边可燃物燃烧”和第四段“一些经营围炉煮茶的商家默认顾客了解围炉煮茶的程序”“顾客想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可知产品质量和商家提醒都关系着煮茶的安全,所以可写标语“产品质量要重视,安全提示莫忽视”。
根据第一段“围炉煮茶本是美事一桩,但如在封闭的室内进行,极易引发安全问题”和第三段“点燃的炭炉时有火星溅出,炭烧时间过长、炉子外表面温度过高,都可能引起周边可燃物燃烧”可知,通风和隔热都关系着煮茶安全,所以可写标语“围炉通风要注意,隔热防燃莫大意”。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毕淑敏在《造心》一文中写道:“心可以很硬,超过人世间已知的任何一款金属。心可以很软,如泣如诉,如绢如帛。心可以很有韧性,千百次的折损委屈,依旧平整如初。心可以很脆,一个不小心,顿时香销玉碎。”
心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坚硬与柔软、顽强与脆弱看似矛盾,却又都归属于同一颗心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成长的旅途中,我们该如何做好“心灵建设”?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建设心灵,精彩人生
在成长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大有小,有的人能顺利解决,而有的人则因此停滞不前。这之间差的,或许就是一个强大的心灵。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自己的“心灵建设”呢?
正如毕淑敏所言,心是很硬的,超过人世间已知的任何一款金属;心也可以是很软的,如泣如诉,如绢如帛。如果能够做到柔软而不脆弱,坚硬而不死板,那么您将拥有一个强大的心灵。
做好心灵建设,我们需要不被外界所干扰。北大数学学神韦东奕就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好榜样。他是比学霸还厉害的学神,他淳朴的外表与其强大的数学能力形成巨大反差,在网络上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热议。有人曾质疑过在这样热烈的讨论下,他是否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他用行动来打消了这样的质疑,每天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宿舍一条直线,意在将数学发挥到极致。在这个经济水平上升如此快速的时代,他不同于其他年轻人较容易沉迷于物质享受,而是更注重于精神世界。有着这样一个强大的心灵,他在数学界发光发热,解决了许多数学难题。
做好心灵建设,我们需要有灵活的思维。天才少女谷爱凌也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她热爱滑雪,但也十分重视学业。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她就运用周末时间,驱车4小时前去滑雪场练习,日复一日,她学会在车上换衣服、学习、吃饭……“自助者天助之”,她凭借着如此灵活运用时间的优势,连续获得世界级运动奖项的奖牌,并成功收到了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的成功并不是靠着外界的帮助,而是靠着她不懈的心灵建设。坚韧顽强的心灵,助力她实现自己的梦想。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以他们为榜样,铸就强大的心灵世界。只有我们拥有了一颗强大的心灵,我们才有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去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就在2023年的3月18日,武大的樱花谢绝了游客们,专门为一群英雄绽放,他们就是从抗疫前线归来的勇士们。他们用柔软的心,安慰了多少颗慌张的心;用坚硬的心,抗住多少次艰难险阻……他们是最美的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好心灵建设,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非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第一段文字为毕淑敏《造心》中的一段文字:心可以坚硬如铁,也可以柔软如帛;心可以顽强坚韧,也可以异常脆弱。第二段文字指出心灵对人类的重要性,其特点看似矛盾却又统一,最后引导考生思索:如何做好“心灵建设”。
材料中心的四个特点是——硬、软、韧性和脆,这几个特性之间两两相对,可以划分成两组——“硬”“韧性”为一组,象征的是刚强,坚硬;“软”“脆”为一组,象征的是柔软,脆弱。二者看似矛盾对立,实则是相互补充,合为一体。写作时,需要考生就矛盾对立中找到平衡或和谐之处,明确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具体而言,“坚硬与柔软”“顽强与脆弱”可以是先后关系、因果关系、共存关系等,是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在写作时不能只谈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我们该如何做好‘心灵建设’”引发考生对成长过程中“自我心灵建设”这一主题的思考。即在成长的旅途中,我们如何看待“心”的四大属性问题——坚硬与柔软,顽强与脆弱。它们是辩证统一的,考生要明白不同场合、情景,所持有的属性也不应相同。对于生活中的苦难,我们需要练就一颗坚硬无比的心灵与之对抗;而对待生活中的美好、弱者、他人的不幸,我们需要温柔以待。对于现实的挫折与无奈,我们需要一颗默默承受的坚韧的心灵,同时也应懂得呵护自己的内心,适当释放自身的压力,因为心灵并非无坚不摧。这里体现了一种思辨性。
从“认识与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来谈,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内心应是坚硬与顽强的;在面对美好和他人时,内心应是柔软与脆弱的。也可以分析心灵的四个特性之间的逻辑关系。还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来谈,首先分析心灵的几个特性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分析我们如何利用心灵的这些特性来做好自我的“心灵建设”。
立意:
1.一刚一柔,向阳而生。
2.心之所向,柔软亦坚强。
3.以温柔之心做人,以坚韧顽强处事。
4.呵护内心,致其坚韧。
5.于脆弱中成就坚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全真模拟(一)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
这是一份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四)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一次全真模拟语文试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