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 (含详解)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19讲 植被和土壤 (含详解)
展开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19讲 植被和土壤 (含详解),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植被,土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六章 自然环境及其特征
第19讲 植被和土壤
新课标·内容要求
新课程·素养要求
新教材·对应节次
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必修1]5.1
山东二模卷第4~5、6~7题;北京卷第20(2)题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必修1]5.2
北京卷第20(3)题
一、植被
1.植被与环境
(1)植被分类
(2)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①植物可以改造其生长环境条件:裸地→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改造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更多种类植物生长→形成稳定的植被。
②天然植被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2.森林、草原与荒漠
(1)森林
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森林特征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终年高温、降雨丰沛
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多藤本、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湿润气候区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
落叶
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夏季炎热或温暖,冬季寒冷,降水适宜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亚寒
带针叶林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针叶林以松、杉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思考] 说出针叶树和阔叶树叶片形态和表面特征的主要区别。
提示 针叶树的叶形为针状,针叶表面附有很厚的角质层;阔叶树叶形扁平宽阔,有各种形状,多纸质或革质叶片。
(2)草原与荒漠
类型
分布
气候特征
植被特征
草原
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有的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温带草原
温带地区的大陆内部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夏绿冬枯,植被高度比热带草原低
荒漠
热带或温带的气候干旱地区
干旱,降水稀少
以旱生的灌木为主,也有些非旱生的短命植物
二、土壤
1.观察土壤
(1)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分类(按土壤质地)
类型
砂土
壤土
黏土
粒径大小
大
中
小
通气透水性
强
良
差
保肥性能
弱
良
好
土壤质地
松散
适中
黏重
是否易耕作
易
最易
不易
(3)剖面构造
①森林土壤剖面
②耕作土壤剖面
[连线] 请将下面的黏土、砂土和壤土,分别与相应的砂粒、黏粒含量及其手感用线连接。
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因素
作用
成土母质
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生物
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气候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地貌
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人类活动
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易误辨析] 有人认为,热带地区的土壤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有机质含量也要富。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提示 没有道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热带地区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降低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3.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
(2)养护
①对于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②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如采用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能力一 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例1] (2017·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解题步骤]
第(1)题:
第(2)题:
答案 (1)B (2)A
1.主要植被及其植物的形态特征
类型
植物及其形态特征
森林
多年生乔本植物为主,树型较高大,树冠呈伞状
灌丛
散布的耐旱灌木为主,植株多簇生,无明显主干
草原
旱生草本植物为主,冬季或干季大都枯萎
荒漠
植物稀少,叶子退化为刺,根深而叶稀疏
池塘
水生植物,叶子柔软而透明,带有通气组织
2.主要陆地植被类型及分布
森林主要包括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草原植被包括热带草原、温带草原和草甸等。荒漠包括热带、亚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其分布如下图所示:
3.我国主要陆地植被类型及分布
中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可划分为8个植被区域,如下图。
4.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是环境的一面镜子,植物的种类与分布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植被的主要功能: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1.(2017·10月浙江卷)下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地河谷剖面图。该河谷两侧山坡植被景观截然不同,一侧植被茂盛,另一侧植被稀疏。完成下题。
该地河谷植被茂盛的一侧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①侧,光照较强 B.②侧,热量较多
C.①侧,蒸发较弱 D.②侧,降水较多
答案 C
解析 在我国西北地区,水分条件是限制植被生长的主导因素。因气候较干旱,该地河谷两侧应该降水都很少;而在河谷的南岸(①侧),因是背阳地带,属于阴坡,热量条件相对较差,蒸发量小,水分条件好,植被比河谷的北岸(②侧)茂盛。
能力二 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例2] (2016·10月浙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下图为欧洲西部局部略图。图中甲区域为欧洲西部著名的小麦产区,其典型土壤是棕色森林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
从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甲区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原因。
[尝试自解]
[解题步骤]
答案 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气候湿润,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成土母质与土壤
2.生物与土壤
3.气候与土壤
4.地貌与土壤
5.时间:决定土壤的发育进程。
6.人类活动
2.(2017·4月浙江卷)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2)图示区域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因素。第(2)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故A正确。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故B错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故C错误。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故D错。
[情境设置] 北京四季分明,秋色尤佳(图1)。金秋时节,银杏叶黄,黄护染红,令人感怀。因为华北春秋多大风,公园和景区在入秋后园林工人都要及时清扫林下落叶和荒草,这也让一些游客觉得遗憾。图2示意北京气温和降水状况。
[设问角度]
(1)简述北京森林景观的季节差异。
(2)有人建议园林管理部门在入秋后合理保留落叶和荒草。你是否赞成,请表明态度并阐释理由。
[素养体现]
人地协调观
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考查落叶对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的影响
综合思维
从时间变化的角度描述森林景观的季节差异,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保留落叶和荒草的理由
地理实践力
通过描述树木的景观变化,体现生活中对树木的观察与思考
[我的答案] (1)
(2)
[我的设问]
[参考答案] (1)季节差异:春季(气温回升)枝芽萌发,新叶飘绿;夏季(高温多雨)树木生长旺盛,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秋季(气温下降)树叶变色(金黄色、红色等),树木开始落叶;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气温较低)树叶大多落尽,阔叶树只剩下树枝和树干。
(2)赞成:(落叶、荒草是秋季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优化公园景区秋季休闲和旅游环境,延长秋景欣赏时间,满足市民与游客需求,增加游客量(体现公共场所功能);减少园林工人清扫工作量,减少管理和运营成本;利于保持土壤湿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扬尘;为一些动物提供栖息、越冬场所等。不赞成:秋天风大,天气干燥,容易引发火灾;落叶和荒草随风飘扬,破坏环境整洁,不利于人身健康;落叶和荒草腐败后易滋生病虫害等。
视角一 从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我国不同地区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1.(2018·4月浙江卷)土壤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完成下题。
下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山东半岛温带森林 B.大兴安岭西侧草原
C.西双版纳热带森林 D.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
答案 B
解析 在气温和降水条件适中的温带草原地区,最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正确答案为B。
视角二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樟树的生长条件及分布
2.(经典真题·全国卷)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下图,完成下题。
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中材料可知,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③地由于地势高,年平均气温低,不适合樟树生长,④地位于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过高,也不适合樟树生长。图中①地虽然温度适合,但由于位于沿海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多,不可能形成樟树的集中分布区,故排除①地。B项正确。
视角三 从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火山对植被的影响
3.(经典真题·全国卷)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1)~(2)题。
(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A.海拔高 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由经纬网及海陆分布状况判断图示区域属于马来群岛的一部分,该区域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所以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第(2)题,据材料可知,K岛屿与大陆上的热带雨林相比,K岛没有种源和光照优势,海拔高也不是恢复植被的优势,火山灰可形成肥沃的土壤,利于植被生长。
视角四 从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角度考查针叶林的生长条件和冻土的差异
4.(2020·北京卷)下图为奥地利某村景观及当地气温、降水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林线是由于低温、土壤等条件限制而不能生长森林的界限。该村附近的林线海拔大约2 070米。
(1)指出该村林线附近的森林植被类型,说明该植被生长的大致月份及主要依据。
冻土是指温度在0 ℃以下的土壤,冻土层厚度与积雪等地表覆盖状况密切相关。下图示意某年该村相邻的甲、乙两地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
(2)比较甲、乙两地冻土层的差异,说明主要原因。
答案 (1)针叶林;约 4 月至 10 月;月平均气温较高,满足林木的生长条件。
(2)甲地比乙地冻土层薄且持续时间短,甲地积雪较厚,利于土壤保温。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林线是由于低温、土壤等条件限制而不能生长森林的界限”可知,该村林线附近的森林分布海拔相对较高,应属于针叶林;根据材料可知,林线是由于低温、土壤等条件限制而不能生长森林的界限,结合该村落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可知,4~10月平均气温相对较高,满足森林的生长条件,应该是该针叶林生长的大致月份。第(2)题,两地冻土层的差异可从时间差异、空间差异(即是冻土层的空间厚度)两个角度说明。原因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冻土层厚度与积雪等地表覆盖状况密切相关,所以原因是甲地地表积雪更厚,地表积雪减少了土壤热量的散失,有利于土壤保温,从而使得甲地的冻土层较薄。
视角五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长白山植被丰富的原因
5.(2018·4月浙江卷)读我国东北地区局部略图,完成下题。
与图中同纬度地区相比,说明丁地植物种类丰富的原因。
答案 降水较多,植物种类丰富;相对高度大,山地垂直自然带多;人类活动少破坏小。
解析 与图中同纬度地区相比,丁地降水较多,因此植物种类丰富;该地相对高度大,山地垂直自然带多;同时,要考虑人为因素,该地处于自然保护区,受人类活动破坏小,生物种类丰富。
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2021·湖南五市十校10月大联考)“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安徽省的黄山(30.18°N、118.14°E)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黄山松针叶粗短,干曲枝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更奇特的是,松树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黄山松,往往树龄上百年,甚至数百年。下图示意黄山的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黄山山麓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 )
A.针叶林 B.阔叶林
C.硬叶林 D.混交林
2.与黄山松千姿百态、生长缓慢最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地形和温泉 B.温泉和气候
C.岩石和气候 D.岩石和云海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黄山位于安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麓的自然带与当地水平带一致,因此对应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选B。第2题,在缺少水土的峭壁岩缝间,发育不良,形成黄山奇松。松树分布的海拔高,气温低,且水土条件差,因此生长缓慢,故选C。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 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 b 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4.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第4题,甲图淋溶层最厚,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乙图淋溶层最薄,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丙图淋溶层适中,是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该地区发育着草原土壤。森林表层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草原土壤,下部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少,可以判断I为草原土壤,故选D。
(2020·淄博二模)土壤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山地不同植被群落8月份某时段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影响不同植被群落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随时间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壤水分 B.土壤温度
C.光照强度 D.地下生物量
6.图示时段红松阔叶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峰值明显滞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枯枝落叶少 B.根系发达
C.树冠茂盛 D.树干高大
答案 5.B 6.C
解析 第5题,根据图中提供的地方时信息,可知中午前后气温高时排放通量大,而其他时段气温较低,排放通量小,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中都和气温的变化影响有关,因此影响不同植被群落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随时间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土壤温度,B正确。气温越高,土壤水分越少,越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和根系呼吸,A错误;一个地区在某时段内的光照强度一般不会发生改变,因此C错误;生物量是植物长时间生长积累的,是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共同作用积累出来的,因此地下生物量与土壤CO2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第6题,红松阔叶林枯枝落叶不比其他植被少,A错误;根系发达,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应该较大,排放量峰值应该提前,B错误;树冠茂盛,将遮挡阳光,地面接收光照较少,土壤温度上升慢,将导致土壤中微生物和根系生物活动最高强度滞后,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峰值滞后,而其他枝叶较少的植物地表接收光照强,土壤温度上升快,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峰值将更早,C正确。树干高大并不影响地面获得光照,对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影响也较小,D错误。故选C。
(2020·潍坊二模)2019年10月28日,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正式揭牌,为国内首条正式向社会开放的国家森林步道示范段。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全长2 330千米。下图示意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路线。据此完成7~8题。
7.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全线森林占比70%,其最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8.人们发现,与太行山西坡相比,同纬度同一森林植被类型在东坡分布的海拔较低,原因可能是东坡( )
A.降水多,气温高 B.降水少,气温高
C.降水多,气温低 D.降水少,气温低
答案 7.A 8.C
解析 第7题,太行山位于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其最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正确;我国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B错;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50°N~65°N范围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地区,C错;针落混交林不是最典型的植被类型,D错。第8题,太行山东坡处于我国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更多,排除B、D;同一森林植被类型对气温、降水的要求相当,对于同一纬度地区的太行山,同一森林植被类型在东坡分布海拔更低,表明同一海拔,太行山东坡气温偏低,西坡气温偏高,所以西坡(夏季风背风坡)同东坡(夏季风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致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东坡(迎风坡),所以西坡同一森林植被类型分布海拔高于东坡,A错,C正确。
(2020·泉州单科质检)砖红壤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环境下;燥红土发育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赤红壤又称为砖红壤性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具有红壤与砖红壤的过渡性质;下图示意海南岛的土壤类型及年降水量分布。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甲、乙、丙、丁各自代表的土壤类型分别为( )
A.砖红壤、燥红土、赤红壤、水稻土
B.水稻土、燥红土、砖红壤、赤红壤
C.赤红壤、砖红壤、燥红土、水稻土
D.燥红土、砖红壤、赤红壤、水稻土
10.黄壤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与红壤属同一纬度带。图中e地区发育黄壤的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海拔高气温较低
C.光照热量更充足 D.森林覆盖率较高
答案 9.D 10.B
解析 第9题,图中显示,甲区域年降水量最少,属较干热地区,材料信息表明,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发育燥红土,因此甲代表燥红土;乙区域为降水量较多、海拔较低的沿海平原地区,属湿热地区,多热带季雨林,材料信息表明,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环境下发育砖红壤,因此乙代表砖红壤;图中显示,丙位于海南岛中部,黄壤分布区的附近,而黄壤是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形成,表明海南岛中部海拔较高,形成亚热带森林环境,材料信息表明,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发育赤红壤,丙应代表赤红壤;图中显示,丁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平原地区,多水田农业,在人们耕作熟化作用形成水稻土,因此丁代表水稻土。综上所述,D正确。第10题,黄壤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与红壤属同一纬度带。海南岛纬度大多低于20°N,属于热带地区,热带地区发育了亚热带土壤,表明当地气温相对于岛屿其他地区较低。图中显示,e地为多条河流的发源地,由此推测e地应地势高,海拔高则气温较低,可能出现亚热带气候特征,因此在图中e地区发育黄壤,B符合题意。如果e地纬度低、气温较高,就不应该在热带地区出现亚热带地区的土壤,排除A。如果e地光照、热量更充足,就不应该在热带地区出现亚热带地区的土壤,排除C。森林覆盖率较高,与发育黄壤关系不大,排除D。
(2021·山东省第一次联考)红砂是柽柳科红砂属小灌木,具有较强的集沙力和极强的耐旱、耐碱性。下图示意甘肃某地不同坡向不同分级的红砂分布情况。根据株高、冠幅分级,Ⅳ级株高最高、冠幅最大,I级株高最矮,冠幅最小。该地西北坡物种种类较多。据此完成11~12题。
11.与Ⅰ级红砂相比,Ⅳ级红砂( )
A.树龄相对较低 B.所占比重高
C.西坡个体数多 D.集沙能力强
12.该地西北坡物种种类较多主要是因为( )
A.光照更强 B.水分适宜
C.积温更高 D.土壤肥沃
答案 11.D 12.B
解析 第11题,级别越高,株高越高、冠幅越大,因此Ⅳ级红砂比Ⅰ级红砂树龄老,A错;与Ⅰ级红砂相比,Ⅳ级红砂在图中所给的所有坡向当中数量都较少,所占比重低,B、C错;级别越高,株高越高、冠幅越大,根系越发达,集沙能力更强,D正确。第12题,该地为西北干旱区,水分是制约多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西北坡为阴坡,光照较弱,积温更低,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故有更多的物种能够生存,并不是西北地区土壤更为肥沃,A、C、D错,B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20·聊城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成。理想土壤按容积计,矿物质的45%,有机质约5%,水分和空气各25%左右。垄作历史悠久,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通过起垄可以改变土壤构成比例。不同地区的农民结合当地区位条件,选择垄台或垄沟种植作物,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2015年宁夏海原县在旱作区推广全膜垄作技术(右下图为“垄沟种植”),全膜垄作技术是甘肃农技部门经过多年研究推广的一项新型抗旱耕作技术。
(1)根据材料信息和图例,在下图中绘制理想土壤的构成图。
(2)与平作相比,简述垄台种植的优点。
(3)解释宁夏海原县采用全膜垄作技术的理由。
答案 (1)下图
(仅标注图例,无文字说明,也可)
(2)垄台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土壤空隙较大,垄台能增加地表面积,增大受光范围,提高昼夜温差;垄沟利于排水和灌溉,且便于管理;垄台使植物根部土壤不易板结,植株基部培土较高,可防倒伏。
(3)当地降水较少,垄沟能增强集雨效果,利于抗旱保墒;薄膜覆盖能有效抑制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薄膜覆盖,保护土壤,减少风力侵蚀。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理想土壤按容积计,矿物质的45%,有机质约5%,水分和空气各25%左右,按此比例画图即可。第(2)题,通过起垄可以改变土壤构成比例,垄台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土壤空隙较大;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垄台能增加地表面积,增大受光范围,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可提高昼夜温差;低凹的垄沟利于排水和灌溉,且便于管理;垄台土质疏松,使植物根部土壤不易板结,植株基部培土较高,可防倒伏。第(3)题,宁夏海原县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当地降水较少,垄沟能增强集雨效果,增加下渗,利于抗旱保墒;薄膜覆盖能有效抑制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保证土壤湿度;该地气候干旱,风沙侵蚀严重,薄膜覆盖,保护土壤,减少风力侵蚀。
14.(2020·济宁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丹霞梧桐在“中国物种红色目录”中被列为极危等级,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属于落叶小乔木,树干挺拔,根系特别发达。通过对狮子岩-阳元山景区(图1)的初步调查发现,受生存环境与种间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丹霞梧桐在丹霞山顶和山麓地带极少分布,反而在丹霞崖壁上成群散布较多(图2)。根据这一分布规律,可以推测更大范围区域丹霞梧桐分布的可能地带。
图1
图2
(1)推测丹霞梧桐在图1椭圆部位分布较多而周围分布较少的主要原因。
(2)分析丹霞梧桐根系特别发达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地势陡峭,多丹霞崖壁,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或答周围的景区山顶和山麓地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多);丹霞崖壁土壤、水分条件差,具有竞争优势的其他植物难以生存(或答周围的山顶和山麓地带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具有竞争优势的其他植物生长较多)。
(2)固定树身,维持本身的生长发育;最大限度地吸收水分和养分,以适应崖壁干旱、贫瘠的环境。
解析 第(1)题,“受生存环境与种间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丹霞梧桐在丹霞山顶和山麓地带极少分布,反而在丹霞崖壁上成群散布较多”,影响丹霞梧桐的主要因素是生存环境与种间竞争等因素。图甲椭圆部位等高线密集,属于丹霞崖壁,地势陡峭,多丹霞崖壁,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而周围的景区山顶和山麓地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多;丹霞崖壁土壤、水分条件差,具有竞争优势的其他植物难以生存,周围的山顶和山麓地带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具有竞争优势的其他植物生长较多。第(2)题,丹霞崖壁土壤、水分条件差,具有竞争优势的其他植物难以生存,丹霞梧桐在丹霞崖壁上成群散布较多,崖壁风力大,丹霞梧桐根系特别发达,可以固定树身,维持本身的生长发育;丹霞崖壁土壤、水分条件差,根系特别发达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水分和养分,以适应崖壁干旱、贫瘠的环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练透),文件包含第16讲植被和土壤练习原卷版docx、第16讲植被和土壤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讲通),文件包含第16讲植被和土壤讲义原卷版docx、第16讲植被和土壤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54讲 中国地理概况 (含详解),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