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28讲 城镇化与城乡景观 (含详解)
展开第28讲 城镇化与城乡景观
新课标·内容要求
新课程·素养要求
新教材·对应节次
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
1.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必修2]2.2
山东卷第5~6题;山东二模卷第14~15题;海南卷第1~3题;上海卷第14题
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必修2]2.3
天津卷第1题
一、城镇化
1.城镇化的意义
(1)城镇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主要标志
(3)意义
意义
表现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便于污染物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并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易误辨析] 城镇化速度快,城镇化水平一定高吗?说明理由。
提示 城镇化水平高低与城镇化速度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镇化速度快,但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2.世界城镇化进程
(1)时间演变: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图示
阶段
城镇化特点
A
初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B
中期阶段
城镇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城镇化问题
C
后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
晚
水平
高
低
速度
慢,出现人口回流现象
快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易误辨析] 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向乡村地区回流,说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倒退,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提示 不对。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向乡村地区回流的现象称为逆城市化,虽然逆城市化阶段人口向市外迁移,但其性质还是城市人口,并不从事农业活动,因此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并不是城镇化的倒退。
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问题及原因
问题
环境问题
社会问题
表现
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原因
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
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增加,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2)区域差异:目前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思考] 城镇化只会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吗?
提示 不是。合理的城镇化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过快的城镇化则会降低城市环境质量。
二、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具体体现
例证
乡村景观能够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
江西婺源月亮湾:“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
安徽宏村:村落水系不仅为村民提供了水源,而且调节了气温,创造了一种良好的人居环境。村中的祠堂、书院等,体现着当地的耕读文化
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
福建永定土楼:适宜聚族而居,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2.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具体体现
例证
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
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
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北京四合院在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
城镇的空间格局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思考] 中国的古城墙、欧洲的古城堡体现了当时什么样的地域文化特征?
提示 封闭性、防御性。
能力一 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例1] (2020·海南卷)下图所示地区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等,逐渐融入城镇生活。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8 000余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 )
A.多极化发展,不同等级城市同步扩张
B.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
C.多核心发展,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
D.多极多核,城镇分散发展
(2)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 )
A.城镇建设更加有序 B.地域文化特色更浓厚
C.对外开放程度更高 D.农业机械化水平更高
(3)新时代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措施有( )
①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②提高教育经费比重,扩大城镇教育规模 ③城乡统筹,加强就业培训 ④提高城市落户门槛,加强户籍管理 ⑤大力发展中小城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解题步骤]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答案 (1)B (2)A (3)C
1.城镇化进程及差异
(1)时间差异
(2)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
晚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缓慢(甚至停滞)
快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市人口比重
大小
大
较小
原因
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一般较低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城镇化表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镇化现象
城镇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2.城镇化的不同阶段
(1)郊区化
(2)逆城镇化
(3)再城镇化
1.(2020·山东卷)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 )
A.安庆—池州 B.合肥—巢湖
C.亳州—阜阳 D.芜湖—铜陵
(2)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 )
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
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
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
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推进同城化需要两个城市相邻,而且公路客流相向流动且强度大。合肥和巢湖两地相邻且互为首位客运流向,B正确。第(2)题,合肥和南京是分属于两个省份的省会城市,合肥是安徽省的中心地。一般来说,面对同等级别城市,人们会就近选择,但受行政联系等因素的影响,省内各地的人口流动往往和省内的中心地联系更紧密,人口流动更频繁,C正确。
能力二 城镇化进程图的判读(24类基础图像专项突破17)
[例2] (2020·江苏卷)下图为“某小镇空间格局演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该小镇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产业结构 B.人口素质
C.环境质量 D.交通方式
(2)“现代拓展区”的建立有利于( )
A.减轻自然灾害 B.提高环境容量
C.保护传统地域文化 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解题步骤]
答案 (1)D (2)C
1.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的判读
第一步,读数值,可推断城镇化水平高低。例如上图,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高,在70%以上。
第二步,读曲线斜率,可推断速度快慢。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中期阶段后期斜率变小,城镇化速度逐渐减慢。
第三步,从上图中发现,有两个转折点,可将城镇化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第四步,观察整条曲线,可分析趋势。城镇化水平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城镇化水平有逐步提高的趋势,但后期将在高位趋于平缓。
2.城区面积变化图的判读
第一步,读数量变化。比较乙图和丙图,可发现丙发展阶段城镇数量较多,增加了两个新的城镇。
第二步,读形态变化。对比丙图和丁图,可发现从丙阶段到丁阶段,城镇占地面积扩大,逐渐发展成团状。
第三步,读图例及其他信息,推测城镇人口的变化。对比甲、乙、丙、丁四个阶段,可推断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镇面积不断扩大;城镇发展形成城市群;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3.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的判读
第一步,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例如上图,横坐标表示与市中心距离,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曲线反映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第二步,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城镇化发展阶段。例如,b图和a图相比,b图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距离市中心8 km处人口密度增加,反映b时期,该城镇进入郊区化阶段。
第三步,比较市中心数值变化,可推断城镇化水平高低。例如,比较a图和c图,前者市中心人口密度在120千人/km2以上,而后者在120千人/km2以下,表示从a图发展阶段到c图发展阶段,市中心人口逐渐下降,人口逐渐向郊区迁移。
2.(2019·4月浙江卷)随着产业升级发展,外资研发中心相继进入我国。下图为2000~2016年外资研发中心在上海市空间布局演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2000~2016年外资研发中心在上海市空间布局演化的特点是( )
①空间差异扩大 ②从城市核心区向郊区迁移 ③大分散,小集中 ④从城市核心区向远郊扩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6年,影响外资研发中心在上海市空间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有( )
①地价 ②劳动力 ③集聚 ④市场规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2000年外资研发中心集中分布在城市核心区和近郊区,远郊很少,空间差异很大,到了2016年外资研发中心在上海核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都大量分布,呈现从城市核心区向远郊扩散的趋势,2016年分布较2000年更均衡,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①错误、③④正确;2000~2016年城市核心区外资研发中心数量也在明显增加,无法说明外资研发中心从城市核心区向郊区迁移,②错误。第(2)题,上海市近郊区和远郊区的地价要比核心区低,2016年外资研发中心在近郊区和远郊区大量布局,地价应是外资研发中心布局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①正确;外资研发中心需要高端人才,对劳动力数量需求较少,②错误;外资研发中心在小范围内相对集聚,便于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协作交流,③正确;外资研发中心并不直接生产产品,市场规模对其布局的影响较小,④错误。故选A。
能力三 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利弊
[例3] (2019·江苏卷)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
A.10~15千米 B.15~20千米
C.20~25千米 D.25~30千米
(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解题步骤]
答案 (1)B (2)C
1.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利影响
(2)有利影响: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绿化环境,如铺透水砖、建设雨水花园、增加绿地,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2. 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利影响
影响
成因
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限量达标排放
固体垃圾污染
城镇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等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2)有利影响
要素
影响
人口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结构
①城市化过程能够带动广大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②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交流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2020·上海卷)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大城市缓解污染的措施有( )
①增加就业机会 ②优化产业结构 ③实行垃圾分类 ④扩大住房面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增加就业机会会吸引更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从而加重城市的环境污染,①错误;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可以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比重,从而缓解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②正确;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有利于减少城市垃圾的产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③正确;扩大住房面积会吸引更多人口进入城市,加重城市环境污染,④错误。故选B。
能力四 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例4] (经典真题·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以上四幅图片所示景观反映了不同类型的天津地域文化。
据图片信息概括,天津地域文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形成天津地域文化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
[尝试自解] ________ ________
[解题步骤]
答案 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类型多样) 河海交汇(沿河靠海)
1.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景观
地域文化体现
举例
农业生产景观
农业结构、耕作方式、农田景观、生产流程与场景
东北黑土地的商品粮基地、云南哈尼族梯田、内蒙古草原牧业、新疆山地牧场等
乡村聚落景观
人口、聚落分布、房屋建筑与布局
东北黑土地的屯子、云南傣族竹楼,黄土高原窑洞、北方的四合院、内蒙古的蒙古包等
2.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上的体现
景观
地域文化体现
举例
建筑格局(布局)
庄严雄伟、整齐对称;曲折变化,灵活多样;“山水城市”
杭州、济南等“山水城市”;北京的中轴线对称;美国的市中心摩天大楼与周围的建筑物错落有致
建筑物风貌
建筑物外观、结构,体现的不同的建筑风格
我国古代的宫殿建筑、南方私家园林建筑、国外的哥特、巴洛克等建筑风格
城乡传统建筑、历史文化街区
古代建筑遗址、有代表性的文化古城与街区
广州、厦门、海口等城市的骑楼老街;凤凰古城、平遥古城、北京故宫
文化艺术
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
哈尔滨冰雪节、北京天坛、曲阜孔子文化艺术节、广州五羊雕塑
4.(2018·天津卷)读图文资料,回答(1)~(2)题。
表 2016年四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表
城市名称
人口数量(万人)
城市面积(平方千米)
经济总量(万亿美元)
东京
1 351
2 155
0.95
巴黎
1 060
2 845
0.74
纽约
833
798
0.90
伦敦
978
1 738
0.52
(1)依据图表信息,对四城市地域文化的正确推断是( )
A.东京众多的星级餐厅,是构成该市地域文化的主体
B.巴黎地域文化的标志是美术馆、电影院屏幕总量最多
C.纽约人喜爱观赏戏剧,是该市地域文化的特征之一
D.伦敦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体现为外籍学生、博物馆多
(2)四城市相比,经济功能比文化功能突出的一组城市是( )
A.东京、纽约 B.纽约、伦敦
C.东京、巴黎 D.巴黎、伦敦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东京星级餐厅多只能说明到东京旅游观光、就餐的人数多,星级餐厅并不是其地域文化的主体,A错;电影院屏幕属于文化设施,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有,不属于巴黎地域文化的标志,B错;剧院也属于文化设施,纽约剧院多反映了当地人喜爱观赏戏剧,是该市地域文化的特征之一,C对;外籍学生多,是文化交流形成的,不属于伦敦地域文化特色,D错。第(2)题,由表可知,东京和纽约经济总量都比较大,说明其经济功能较伦敦、巴黎更为突出。伦敦、巴黎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但由图中可知两城市中图书馆、文化遗产等建筑较多,反映城市文化功能较突出。
[情境设置] 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借助“绿色缓冲区”,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三个大城市,乌得勒支、哈勒姆、莱顿三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的小城市联系起来,形成绿心状城市群。
[设问角度]
(1)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有哪些优越性?
(2)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素养体现]
人地协调观
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考查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体现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
综合思维
从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绿心城市的特点,以及我国城市规划需要借鉴的地方
[我的答案] (1)
(2)
[我的设问]
[参考答案] (1)大面积的农田、绿地有利于改善都市区的生态环境;环状生态格局利于控制城镇规模,疏散城市职能;减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2)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城市病。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结合具体区域实际情况,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的精髓,开展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和建设。
视角一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我国城市群和城镇化的发展
1.(2020·江苏卷)城市群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支撑全国经济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建设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下图为“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
A.成熟型城市群分布于东部沿海
B.成长型城市群分布于中部地区
C.培育型城市群分布于西部地区
D.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
(2)符合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定位的是( )
A.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B.“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性枢纽
C.联系各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
D.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高地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成熟型城市群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京津冀和川渝等地区,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均有分布,A错误。成长型城市群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地,跨越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B错误。培育型城市群主要分布在福建、黑龙江、吉林、山西、甘肃、内蒙古、云南、贵州等地,跨越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C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信息可知,我国城市群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D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天山北坡城市群位于“一带一路”线路的重要节点上,是“一带一路”线路上重要的综合性枢纽,B正确。天山北坡城市群在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等方面相对较低,并不会定位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A错误。天山北坡城市群与其他城市群相距较远,不便于与其他城市群联系,C错误。天山北坡城市群位于新疆北部,该地技术较落后,科技人才缺乏,交通不便,不具备形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先行高地的条件,D错误。
视角二 从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角度考查新建城市的目的和作用
2.(2015·海南地理,10~12)埃及沙漠广布,人口、城市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首都开罗人口约1 800万,是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5年3月,埃及宣布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兴建新首都。新首都作为政治中心,规划容纳500万居民,提供175万个长期工作职位。下图为埃及略图。据此回答(1)~(3)题。
(1)推测埃及兴建新首都的首要目的是( )
A.平衡地区发展 B.提升国家形象
C.分散开罗人口 D.吸引国际投资
(2)与开罗以北地区相比,在开罗以东地区建设新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农业发达 B.用地充足
C.基础设施完善 D.交通便利
(3)埃及新首都提供的长期工作职位,所属的主要部门为( )
A.农业 B.制造业
C.建筑业 D.服务业
答案 (1)C (2)B (3)D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信息“埃及沙漠广布”可知,埃及大部分地区生存条件较差,人口稀少,导致人口“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首都开罗人口约1 800万”,据此推测,埃及兴建新首都的首要目的是分散开罗人口。第(2)题,新首都选址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气候干燥,人口稀少,农业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条件差,但是用地较为充足。第(3)题,埃及新首都定位为埃及的政治中心,所提供的长期工作职位最有可能属于服务业部门。
视角三 从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角度考查城镇化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3.(2016·海南卷)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比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 D.五环与六环之间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3)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1)C (2)B (3)A
解析 第(1)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比在1.00时最为平衡。细读图例,北京职住比最为平衡的区域在图中0.95~1.00,即四环与五环之间。故选C。第(2)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通达度好,形成典型商业区。由于城区出现各种城市问题,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人口开始向市中心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所以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故选B。第(3)题,分析得出,北京环线职住比差异加大,说明产业集中在城区,人口居住在外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比如交通拥挤等问题。所以采取应对措施有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或者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减少就业人群出勤距离,缓解交通拥挤等。故选A。
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2019·山东济南三模)经过多年探索,四川成都在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并取得显著效果。其中“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每个小组团一般不超过50户,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 m2。下图为成都新农村综合体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新农村综合体“小规模”体现的是( )
A.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原则
B.合理用地,保护耕地原则
C.民生优先,宜居建设原则
D.传承文化,合理发展原则
2.新农村综合体的田园景观显著不同于城市景观,这反映了( )
A.不同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
B.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经济水平差异
C.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生活水平差异
D.城市地域空间设计水平领先农村地域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小规模”要求在山地、丘陵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严格控制人均用地,体现了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第2题,农村和城市景观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2020·河南名校联考)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增加
C.降水量增加 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
4.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
①减少土壤侵蚀 ②补充地下水 ③增加下渗量 ④解决城市洪灾 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 B.④⑤
C.③④ D.②③
答案 3.D 4.D
解析 第3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地表硬化,植被减少,因而在雨季时,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第4题,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建有绿化带和渗水道路,有利于增加下渗量,补充地下水,减轻城市洪灾;城市集雨管网有利于缓解城市缺水问题。
(2020·河北衡水模拟)下图反映了世界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含预测)。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世界两类地区城镇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50~1965年期间,两类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差不大
B.目前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依然很快
C.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镇化水平接近发达地区
D.目前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
6.由图可知( )
A.该时期内,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下降
B.未来城镇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
C.发达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
D.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数量发达地区多于欠发达地区
答案 5.D 6.B
解析 第5题,图中显示,目前发达地区城镇人口比例超过80%,欠发达地区城镇人口比例还不到60%。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故D项正确。1950~1965年期间,发达地区城镇人口比例约60%,欠发达地区城镇人口比例约20%,两类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故A项错误。目前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仍然在增长,但是进程缓慢,故B项错误。读图可知,预计至2025年时,发达地区城镇人口比例接近90%,欠发达地区城镇人口比例接近60%,城镇化水平差异依然较大,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第6题,读图可知,全世界城镇人口居住在欠发达地区的比例增加迅速,而居住在发达地区的比例在迅速下降,所以未来城镇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故B项正确。该时期内,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仍然在缓慢增长,而不是下降,故A项错误。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仍然在缓慢增长,城镇人口数量也在缓慢增加,故C项错误。目前世界城镇人口居住在欠发达地区的比例超过居住在发达地区的比例,所以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数量发达地区少于欠发达地区,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读百年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示意图,回答7~8题。
7.沈阳目前处于城镇化的(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郊区化阶段
8.沈阳城市的发展给当地的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是( )
A.城区蒸发量增大 B.生物多样性增加
C.地表径流量增大 D.郊区粮食种植面积增大
答案 7.B 8.C
解析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沈阳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可以判断其城镇化处于中期阶段。第8题,城镇化的发展使地表硬化面积增大,会导致城区蒸发量减小,生物多样性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大;城市发展使得郊区花卉、蔬菜等种植面积增大,粮食种植面积减小。
(2020·滨州三模)三元里村临近广州火车站,地理位置优越。村内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改革开放后,村民们自建了很多楼房。2002年,三元里村被列入广州市首批城中村改造试点,之后的十几年,三元里村改造的方式基本都是朝着全面改造的方向进行,但是进度缓慢。直到2019年,三元里村的改造模式选择了新方向——“微改造”,即通过对建筑进行局部拆建、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对城中村及旧城街区进行改造(如下图)。据此完成9~10题。
9.三元里村村民们自建楼房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自家居住面积 B.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C.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D.保持村落景观统一
10.三元里村采用“微改造”的方式进行城中村改造有利于( )
A.增加土地面积 B.缓解人口老龄化
C.保护文化资源 D.减少地表水下渗
答案 9.B 10.C
解析 第9题,据材料可知三元里地理位置优越,外来人口众多,因此村民自建很多楼房,主要目的是为了出租房屋以增加居民收入,B正确。增加自家居住面积与吸引外来人口定居,并非自建楼房主要目的,A、C错误。村民自建楼房无法保持村落景观的统一,D错误。第10题,据材料可知微改造即是对建筑进行局部拆建、功能置换、修缮保留,主要目的是为了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城中村和旧街区。进行微改造无法增加三元里村的土地面积,A错误。对于该地的改造并不涉及人口的迁移和引入,因此无法缓解其人口老龄化问题,B错误。三元里村内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其通过微改造可以保护历史文化资源,C正确。地表水下渗与其微改造之间无直接联系,D错误。
(2021·山东省第一次联考)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目前该城市群已拥有呼和浩特、包头两座大城市和鄂尔多斯、榆林两座中等城市,常住人有1 138.4万,城市化率达69.3%,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下图为呼包鄂榆城市群简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二产业比重大 B.城市生态环境优良
C.农业基础条件好 D.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12.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会( )
A.减轻土地荒漠化的威胁
B.使城市功能区数量减少
C.促使城市数量显著增加
D.利于加强产业分工合作
答案 11.A 12.D
解析 第11题,呼包鄂榆城市群所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推动地区城镇化,使得该地区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A正确;第二产业比重大,环境污染问题相对严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一般,B错;该区域气候较干旱(注意图中多沙漠),农业基础条件差,C错;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但相比于工业发展而言,交通条件不是该地区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D错。第12题,区域城市群的统一规划和建设,有利于区内各城市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区内各城市的产业分工与协作,D正确;该区域生态环境较脆弱,气候偏干旱,城市群的建设可能会加大土地荒漠化的威胁,A错;城市群的建设使得城市功能区趋于完善,城市功能区数量并不会减少,B错;城市群的建设可能会促进各城市规模扩大,使得区内城市逐渐连片,但城市数量并不会显著增加,C错。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浙江金华兰溪市西部的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村落的中心为钟池,一半水塘一半陆地,两面各设一口水井,形成极具象征意义的鱼形太极图(图1)。诸葛村地貌以丘陵和山谷盆地为主,村落地势较高,村外有溪流。居住区顺应地形建在山坡上,围绕崇信堂、雍睦堂、尚礼堂等祠堂形成多个居住片区,居住片区之间隔着农田和水塘(图2)。
图1
图2
(1)诸葛村外侧有溪流,村内却人工开挖了许多水塘和井,试分析原因。
(2)说明诸葛村居住片区分散建在山坡上的益处。
(3)古村落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有价值的旅游资源。近年来,诸葛村旅游业发展迅速。请围绕乡村旅游为诸葛村经济发展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
答案 (1)村落地势较高,村外溪流难以汇入;人工开挖水塘和井为村民提供生产、生活、消防用水,且能调节小气候。
(2)居住片区建在山坡上,少占农田和水塘,并且能减少涝灾;居住片区分散布局,利于采光和空气流通。
(3)加强文物保护;规范旅游管理;完善景区服务设施;保护古村落生态环境。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诸葛村地貌以丘陵和山谷盆地为主,村落地势较高,村外有溪流”可知,村落地势较高,使得村外溪流难以汇入,而村内的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用水,因此人工开挖水塘和井,保证村民生产、生活、消防用水;并且,水塘和井属于人工湿地,能调节小气候,改善居住环境。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居住区顺应地形建在山坡上,围绕众多祠堂形成居住片区,居住片区之间隔着农田和水塘。因此,居住片区分散布局在山坡上,能够减少农田和水塘的占用,当地位于浙江省,夏季高温多雨,水塘属于人工湿地,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减少了农田和水塘的占用,可以减少涝灾对居住区的影响;其次,居住片区分散布局,各片区之间留有通风廊道,有利于促进空气流通,且居住区布局较分散,有利于居住区采光。第(3)题,注意关键信息“围绕乡村旅游”。首先,古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应加强法律法规的落实,规范旅游管理,加强对文物保护;其次,该地为村落,服务设施有限,应加强和完善景区服务设施的建设;最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要加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评价区域旅游承载力,控制游客规模。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20世纪50~70年代的发展,使北京从一个消费城市变成一个工业化城市。改革开放后,北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北京已被确定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宜居城市”。
图1 北京城市空间变化图
图2 北京人口数量变化图
(1)依据图1,分别说出第Ⅱ、Ⅲ阶段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最快的方向。
(2)简述图1、图2中能直接反映出的北京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3)说明北京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答案 (1)第Ⅱ阶段:向北(或西北)。第Ⅲ阶段:向东。
(2)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利: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不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高犯罪率),社会保障压力,地价上涨,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环境污染加剧。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的图例分析: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为第Ⅱ阶段:向北,第Ⅲ阶段:向东。第(2)题,本题考查城镇化的标志。城镇化标志有:城市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指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图中反映北京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第(3)题,本题考查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从社会利弊影响看,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但城市化易造成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高犯罪率),道德风气日下,社会保障压力快速加压,社保缺口难于填补。对经济的影响看,作为区域发展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提高又促进城市发展;促使生产方式、聚落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变化;城镇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带动广大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弊端:城镇化容易导致城市的地价上涨,成本上升。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粮食进口率逐渐增高,使得人口大国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这不利于我国国家发展和政局稳定。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22讲 城乡空间结构和景观(练透):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22讲 城乡空间结构和景观(练透),文件包含第22讲城乡空间结构和景观练习原卷版docx、第22讲城乡空间结构和景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22讲 城乡空间结构和景观(讲通):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22讲 城乡空间结构和景观(讲通),文件包含第22讲城乡空间结构和景观讲义原卷版docx、第22讲城乡空间结构和景观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8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8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