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水循环》知识点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447464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湘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知识点总结
湘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水循环》知识点
展开第2单元 水的循环 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1课 雾和云1.雾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的特点:在雾中待久了,衣服会湿漉漉的。3.雾一般发生在气温较低的早晨。4.水汽充足的江面、湖面的雾更浓、更大。5.雾是水蒸气变的。6.雾多发生在较冷的秋冬季节。7.云不只是发生在温度较低的秋冬季节,8.云是水蒸汽在高空中变成的。9.一般情况下,气温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摄氏度。10.云和雾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后凝成的很多小水滴或小冰晶漂浮在空气中形成的。雾在低空,云在高空。11.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等漂浮在空中,使空气浑浊,能见度大大降低的现象,霾是黄色,橙灰色的。第2课 雨和雪雨和雪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降水现象。云是水蒸气遇冷变的。有乌云不一定就有雨。乌云一般压得比较低。乌云中的水蒸气,凝结得多了,就会变得更重。雨的形成模拟实验推测:盛有冰块的金属圆盘的作用,相当于让水蒸气在空中遇冷。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当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的时候,就会向下降落,形成雨。为了加快云中小水滴的增长速度,人们发明了增雨火箭。增雨火箭中的碘化银药粉作用可加快小水滴的凝结。雪是固态水的一种形式,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及其聚合物(雪团)组成。当低空温度在0℃以下时,高空云层的温度会更低,云中的水汽可以直接凝成小冰晶及小雪花,当这些雪花增大到相当程度,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就会从云层里降落下来,成为雪。大自然的各种降水形式: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附着在地面或物体上的小水珠;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或物体上;冰雹常见于夏季或春夏之交,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或更大的冰粒,在强对流天气条件下形成。雹灾是中国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10.气象部门发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时,中小学校、幼儿园必须停课。11. 夏天下冰雹而冬天不下。冰雹的形成需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充足的水蒸气,②强对流空气。冬天气温太低,没有足够的上升湿热气流能将小冰粒托住,并让它们变大。第3课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大自然中的水的三态变化:气态的水蒸气,固态的冰,液态的水。蒸发后的水蒸气变成云,而云是会漂移的。云带来了降水,而水在地表能流动。温度很低时,会冰雪皑皑,温度升高时,冰雪会融化。蒸发、降水、流动这三者是相互有关系的。6.水循环的模拟实验:用热盐水(40℃)模拟海洋,用倒扣一个空碗,模拟陆地。7.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8.形成水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9.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10.水循环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