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阶段性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展开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生物学科期末阶段质量检测
一、单选题
1. 下列有关孟德尔的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F1自交后,F2出现绿圆和黄皱两种新性状组合
B. 对F2每一对性状进行分析,比例都接近3∶1
C. F2的性状表现有4种,比例接近9∶3∶3∶1
D. F2中雌雄配子组合方式有4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纯合的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子一代全是黄色圆粒YyRr,其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YR:Yr:yR:yr=1:1:1:1,子二代中黄色圆粒(Y_R_):黄色皱粒(Y_rr):绿色圆粒(yyR_):绿色皱粒(yyrr)=9:3:3:1。
【详解】A、F1自交后,F2出现绿圆和黄皱两种新性状组合,与亲本的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不同,A正确;
B、F2中,黄色:绿色=3:1,圆粒:皱粒=3:1,B正确;
C、F2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C正确;
D、F2中雌雄配子组合方式有4×4=16种,D错误。
故选D。
2. 如图为某生物细胞中 2 对同源染色体上 4 对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下列选项中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是( )
A. 和 B. 和
C. 和 D. 和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由题图可知,A、a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符合题意;
BCD、由题图可知,A、a与C、c,A、a与B、b,C、c与D、d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间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比较DNA和RNA的分子组成,正确的是( )
A. 部分碱基相同,五碳糖不同
B. 碱基完全相同,五碳糖不同
C. 部分碱基不同,五碳糖相同
D. 碱基完全不同,五碳糖相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分析可知,组成DNA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碱基为A、C、G、T,组成RNA的五碳糖是核糖,碱基为A、C、G、U。故二者部分碱基相同,五碳糖不同。A正确。B、C、D不正确。
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DNA和RNA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方式是( )
①通过控制全部激素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②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③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④通过控制全部核糖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①基因不能通过控制全部激素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①错误;
②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②正确;
③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的性状,③正确;
④基因不能通过控制全部核糖的合成控制生物体,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④错误。
综上所述,②③正确,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 杂合体雌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导致新的配子类型出现,其原因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 )
A. 基因重组 B. 染色体重复 C. 染色体易位 D. 染色体倒位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及意义,尤其是基因重组的类型,再结合题干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即可。基因重组的两种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可知,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型的基因重组,进而导致配子具有多样性。 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要注意区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易位,前者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交叉交换,后者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片段。
6. 下列关于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中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决定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B. 在基因突变基础上的基因重组形成同种生物后代的多样性
C. 多种基因、细胞和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
D.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形成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2.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是按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3.生物多样性种类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A、基因中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决定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A正确;
B、在基因突变基础上的基因重组形成同种生物后代的多样性,B正确;
C、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共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C错误;
D、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形成生物的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以及形成过程,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7. 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遗传系谱图。Ⅲ1和该病的致病基因携带者结婚,其后代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A. 7/24 B. 7/20 C. 1/4 D. 1/3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分离定律,考查分离定律的应用,根据图中双亲正常,女儿患病,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设正常基因为A,致病基因为a,则Ⅱ2的基因型为1/3AA、2/3Aa,Ⅱ3的基因型为Aa,二者婚配,后代中AA概率为(1/3)×(1/2)+(2/3)×(1/4)=1/3,Aa概率为(1/3)×(1/2)+(2/3)×(1/2)=1/2,Ⅲ1表现正常,Aa的概率为(1/2)/(1/3+1/2)=3/5,AA的概率为2/5,和该病的致病基因携带者Aa结婚,其后代中不携带该病致病基因的个体AA所占比例为(3/5)×(1/4)+(2/5)×(1/2)=7/20,选B。
【点睛】本题计算时容易出错的点:
(1)把Ⅲ1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当做1/2,把Ⅲ1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当做1/3。
(2)计算后代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的概率时,只考虑Ⅲ1的基因型为Aa。
8. 某基因型为Aa的果蝇(2n=8)体内的一个细胞增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示细胞为第一极体
B. 图示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C. 若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则甲极一定有两个A基因
D. 图示细胞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过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示细胞含有Y染色体,应为雄果蝇体内的一个增殖细胞,因此不可能为第一极体,A错误;图示细胞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级,含有8条染色体,与果蝇体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目相同,据此可推知: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正确;甲极含有的2条1号染色体,是由1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再经过着丝点分裂形成,在没有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若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则甲极一定有两个A基因,C错误;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过程,D错误。
【点睛】据染色体数目判断细胞分裂方式:假设某种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含有2N条染色体,有1个细胞不含染色单体,且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级。若该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4N,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若该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N时,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9. 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染色体数量为20条)所有DNA分子的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A. 中期20、后期20 B. 中期10、后期20 C. 中期20、后期10 D. 中期10、后期10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于玉米体细胞的每条染色体的DNA双链都被32P标记,所以本题关键是要搞清楚染色体上DNA的变化;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称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由题可知,亲代的DNA分子(含10对同源染色体)都被32P标记,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 的培养基中培养,复制一次后,每个DMA分子都是一条链含32P,另一条链含31P,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个DNA中,一个DNA分子既含有32P又含有31P ,另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31P,所以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中期,细胞中共有20条染色体,且这20条染色体都被标记,因为这20条染色体含有40条染色单体,且其中有半数(即20条)被标记,所以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为40条,但被标记的染色体数目为20条,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故选A。
10. 在体外用14C标记半胱氨酸—tRNA复合物中的半胱氨酸(Cys),得到*Cys—tRNACys,再用无机催化剂镍将其中的半胱氨酸还原成丙氨酸(Ala),得到*Ala—tRNACys(如图,tRNA不变)。如果该*Ala—tRNACys参与翻译过程,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一个mRNA分子上不可以同时合成多肽被14C标记的肽链
B. 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配对由tRNA上结合的氨基酸决定
C. 新合成的肽链中,原来Cys的位置会被替换为14C标记的Ala
D. 新合成的肽链中,原来Ala的位置会被替换为14C标记的Cys
【答案】C
【解析】
【分析】1、翻译过程中,一个mRNA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相同肽链的翻译过程,这样可以提高翻译的效率。
2、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两者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配对。
3、分析题图:*Cys-tRNACyS可以被无机催化剂镍还原成*Ala-tRNACys。
【详解】A、一个mRNA分子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A错误;
B、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配对是由二者的碱基序列决定的,B错误;
CD、由于半胱氨酸在镍的催化作用下还原成丙氨酸,但tRNA未变,所以该*Ala—tRNACys参与翻译时,新合成的肽链中原来Cys的位置会被替换为14C标记的Ala,但原来Ala的位置不会被替换,C项正确,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题中和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1. 如图四个精细胞,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配子出现的原因是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所致
B. A、a与B、b两对非等位基因在产生配子过程中,遵循 自由组合定律
C. ④配子出现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片段易位所致
D. ①②③④四个精细胞可能由同一个精原细胞产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详解】A、据图分析,①配子中右侧的染色体d部分来自非同源染色体,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错误;
B、图中A、a与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④配子出现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C错误;
D、从图中基因及染色体的关系来看,Ab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B基因在另一条与之同源的染色体上,而D,d基因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①②③④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如图D 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精子的形成过程,重点考查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明确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不发生交叉互换时,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精细胞含有相同的染色体组成,再结合题图选出正确的答案。
12. 如图表示自Q点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 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Q后基因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 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 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 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使得该种群产生了适应性变异
D.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Q后基因A的频率逐渐升高,基因a的频率逐渐降低,说明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A正确;1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P点时两曲线相交,说明A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B正确;生物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在特定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具有适应该环境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增多而被选择下来得以生存,C错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 如图表示发生在某类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酶1为_____________,酶3为______________。图为原核细胞的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
(2)亲代DNA共有含氮碱基900对,其中一条单链(A+T):(G+C)=5:4,复制一次需游离的胸腺嘧啶_____________个。
(3)翻译的过程中,一个mRNA上可同时连接多个核糖体,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
(4)图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填“向左”或“向右”)。
(5)当某些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分子难与模板链分离时。会形成RNA—DNA杂交体,这时非模板链、RNA—DNA杂交体共同构成R环结构,R环结构的形成往往与DNA中某种碱基对的数量有关。推测该片段可能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____碱基对,使mRNA不易脱离模板链,R环的形成还会降低DNA的稳定性,从而引起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RNA聚合酶 ②. DNA聚合酶 ③. 转录、翻译同时进行
(2)500 (3)加快蛋白质的合成速度(少量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4)向左 (5) ①. G-C ②. 基因突变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左侧为DNA,在图示右上方出现两个DNA分子,说明此时DNA在复制,则酶2为解旋酶,酶3为DNA聚合酶;在图示的右下方有mRNA,说明正在进行转录,则酶1为RNA聚合酶;图示中还可以看到多个核糖体与mRNA结合且形成了多条肽链,表示正在进行翻译,且该过程中边转录边翻译,因此该生物为原核生物。
【小问1详解】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酶1催化转录过程,该酶为RNA聚合酶,酶3催化DNA的复制过程中子链的形成,故酶3为DNA聚合酶。图中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说明图为原核细胞的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
【小问2详解】
亲代DNA分子共有含氮碱基900对,其中一条单链(A+T)∶(G+C)=5∶4,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双链中(A+T)∶(G+C)=5∶4,所以A+T=1 000(个),在双链DNA分子中,A=T=500(个),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复制一次需游离的胸腺嘧啶(2-1)×500=500个。
【小问3详解】
翻译的过程中,一个mRNA上可同时连接多个核糖体,这样可以加快蛋白质的合成速度,使少量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小问4详解】
根据肽链的长度可知,图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由右向左。
【小问5详解】
由于C-G之间有3个氢键,A-T之间有2个氢键,因此R环结构中可能含有较多的G-C碱基对,使mRNA不易脱离模板链,R环的形成还会降低DNA的稳定性,从而引起基因突变。
14. 茶尺蠖(茶尺蠖的幼虫)是我国茶树的主要害虫,影响茶叶的产量。请回答问题:
(1)E病毒对茶尺蠖具有较高的致病力。研究E病毒对生活在甲、乙两个不同地域茶尺蠖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如图1。对甲、乙两地茶尺蠖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如图2。
①据图1分析,_______________地的茶尺蠖对E病毒更敏感。
②图2显示,两地茶尺蠖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由于长期_______________隔离导致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别,使得甲、乙两地茶尺蠖颜色深浅和________________存在差异。
(2)基于上述研究。推测甲、乙两地茶尺蠖为两个物种。为验证推测,将甲、乙两地的茶尺蠖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
F1
亲本组合
受精卵数量(只)
卵孵化率(%)
幼虫到化蛹的天数(d)
羽化率(%)
雌雄比例
组合一
甲地茶尺蛾×甲地茶尺蛾
180
96
17
54
1:0.9
组合二
乙地茶尺蛾×乙地茶尺蛾
206
100
17
52
1:0.9
组合三
甲地茶尺蛾×乙地茶尺蛾
65
48
13
33
1:0.1
注:羽化是指由蛹发育为成虫的过程
①据表可知。与组合一、组合二相比。组合三受精卵数量、卵孵化率均__________________;茶尺蠖以茶树叶为食,且食量较大,组合三中幼虫到化蛹的时间短,使蛹的重量________________,羽化率低,最终导致F1个体数量下降,且出现畸形。
②组合三中F1雌雄比例失调,羽化时间不同步,难以配对,不能产生F2,说明两地茶尺蠖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
③上述分析结果________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推测。
【答案】(1) ①. 甲 ②. 地理 ③. 翅的大小
(2) ①. 下降 ②. 减轻 ③. 生殖隔离 ④. 支持
【解析】
【分析】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指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生殖隔离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小问1详解】
①由图1可知,甲地茶尺蠖感染E病毒后,死亡的时间早,死亡率高,说明对E病毒更敏感。②图2显示,两地茶尺蠖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但颜色深浅和翅的大小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是长期的地理隔离所致。
【小问2详解】
①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与组合一、组合二相比,组合三受精卵数量、卵孵化率均下降;茶尺蠖以茶树的叶为食,且食量较大,组合三中幼虫到化蛹的时间短,使蛹的重量减轻,羽化率低,最终导致F1个体数量下降,且出现畸形。②根据题意,组合三中F1雌雄比例失调,羽化时间不同步,难以配对,不能产生F2,说明两地茶尺蠖出现了生殖隔离。③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知,支持甲、乙两地茶尺蠖为两个物种的推测。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隔离的类型和作用,理解生殖隔离的含义和作用,学生能够利用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菜作物,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意义重大。油菜的杂种一代会出现杂种优势(产量等性状优于双亲),但这种优势无法在自交后代中保持。杂种优势的利用可显著提高油菜籽的产量。
(1)油菜具有两性花,去雄是杂交的关键步骤,但人工去雄耗时费力,在生产上不具备可操作性。我国学者发现了油菜雄性不育突变株(雄蕊异常,肉眼可辨),利用该突变株进行的杂交实验如下:
①由杂交一结果推测,育性正常与雄性不育性状受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在杂交二中,雄性不育为________性性状。
②杂交一与杂交二的F1表现型不同的原因是育性性状由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3个基因(A1、A2、A3)决定。品系1、雄性不育株、品系3的基因型分别为A1A1、A2A2、A3A3。根据杂交一、二的结果,判断A1、A2、A3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________。
(2)利用上述基因间的关系,可大量制备兼具品系1、3优良性状的油菜杂交种子(YF1),供农业生产使用,主要过程如下:
①经过图中虚线框内的杂交后,可将品系3的优良性状与________性状整合在同一植株上,该植株所结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
②将上述种子种成母本行,将基因型为________的品系种成父本行,用于制备YF1。
③为制备YF1 , 油菜刚开花时应拔除母本行中具有某一育性性状的植株。否则,得到的种子给农户种植后,会导致油菜籽减产,其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①. 一 ②. 显 ③. A1对A2为显性,A2对A3为显性 ④. 雄性不育 ⑤. A2A3;:A3A3=1:1 ⑥. A1A1 ⑦. 母本中育性正常个体自交后代为纯合子,产量低于杂合种子,故去除育性正常个体
【解析】
【分析】分析遗传图:杂交一中,雄性不育植株与品系1杂交,F1全部可育,F1自交产生的F2中育性正常:雄性不育=3:1,说明育性正常与雄性不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杂交二中,由于雄性不育植株与品系3逐代杂交始终出现雄性不育性状的植株,所以雄性不育为显性性状。
【详解】(1)①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杂交试验一的结果说明育性正常与雄性不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杂交试验二的结果说明雄性不育为显性性状。
②根据题意分析,已知杂交一与杂交二F1表现型不同的原因是育性性状由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3个基因(A1、A2、A3)决定的,且品系1、雄性不育株、品系3的基因型分别为A1A1、A2A2、A3A3,则根据杂交一的结果判断,说明A1对A2显性;根据杂交二的结果判断,说明A2对A3显性。
(2)①据图分析,经过图中虚线框内的杂交后,可将品系3(A3A3)的优良性状与雄性不育(A2A2)性状整合在同一植株(A2A3)上,该植株与品系3(A3A3)杂交所结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2A3:A3A3=1:1。
②将上述种子种成母本行,将基因型为A1A1的品系1种成父本行,用于制备YF1(兼具品系1、3优良性状的油菜杂交种子)。
③为制备YF1,油菜刚开花时应拔除母本行(A2A3:A3A3)中育性正常的植株,否则得到的种子给农户种植后,会导致油菜籽减产,其原因是母本中育性正常个体自交后代为纯合子,其产量低于杂合子。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实质,了解杂交试验的过程以及判断相对性状的方法,能够根据两组杂交试验判断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的对数以及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16. 近些年,研究人员在雌性哺乳动物细胞减数分裂研究中有一些新发现,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部分染色体未标出,“o”代表着丝粒)。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细胞②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此时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经常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常规”减数分裂相比,“逆反”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对大量样本的统计研究,发现了染色体的分配规律如图2所示,染色体的这种分配规律及其生物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初级卵母细胞 ②. 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缠绕并交换部分片段) ③. MⅠ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MⅡ同源染色体分离 ④. 卵细胞获得重组染色体的概率高,后代具有更多变异性(具有更大的基因多样性),为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子代群体对环境有更大的适应性,有利于进化)
【解析】
【分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体单体分离。
【详解】(1)图1为雌性哺乳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此细胞②的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经常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2)由图1可知,常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主要特征是M I同源染色体分离,M II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但是“逆反”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主要特征是M I姐妹染色单体分开,M II同源染色体分离。
(3)由图2可知,雌性哺乳动物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卵细胞获得重组染色体的概率高,获得非重组染色体的概率低,通过受精作用,使得后代具有更多的变异性,为进化提供更丰富的原材料。
【点睛】熟记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主要特点,再结合题意作答便可。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一)生物+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一)生物+Word版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一)(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一)(Word版附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一)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一)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