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页
    还剩5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本册综合教学设计,共5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出示课题, 教学目标,出示自学指导,学生看书,自学,效果检测,练习,布置作业,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单元
    图 形 的 变 换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 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和特征。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性和性质。
    2.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
    (1)欣赏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4)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五、练习:
    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旋 转
    教学内容:
    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设计:
    一、 出示课题,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例题3:例题4:
    先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1.课内练习:
    2.第6页2题。
    3.第9页4题、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旋 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 欣 赏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一、 出示课题,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
    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五、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欣赏与设计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 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练习课
    图片1 图片2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
    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1、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主题图,找出12的其他因数
    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
    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 2 、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重点和难点:
    1、是2 、5 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1、掌握 2 、 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观察
    (一)2 的倍数的特征。
    (二)5 的倍数的特征。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一)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说明: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二)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五、巩固反馈:
    1 、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 )个,5的倍数数有( )个。
    2 、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
    3 、个位是( )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 、用 0 , 7 , 4 , 5 , 9 五个数字组成 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 2 和 5 的倍数的数。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 、5 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倍数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
    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倍数特征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9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特征
    3的倍数什么特征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
    探究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1、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2、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3、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五、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六、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
    有三个或以上因数的数是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一)长方体的特征。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五、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五、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求长方体正方体棱长和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研究棱长和的计算。
    教学重点:
    1、长正方体的特征。
    2、棱长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棱长和计算方法。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研究棱长和的计算
    二、计算:
    1、小卖部要做一个长2.2米,宽40厘米,高80厘米的玻璃柜台,先要在柜台各边都安上角铁,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角铁?
    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长方体12条棱,分成3组,4个长、4个宽、4条高。
    40厘米=0.4米    80厘米=0.8米
    2.2×4+0.4×4+0.8×4还可以(2.2+0.4+0.8)×4
    问:根据是什么?
    2、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工人叔叔要在工人俱乐部的四周装上彩灯(地面的四边不装)。已知工人俱乐部的长90厘米,宽55厘米,高20厘米,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
    问:地面的四边不装,是指哪四条边不装?计算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是求几条边的长度和?
    独立计算
    练一练: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16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棱长和是多少厘米?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和是48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三、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所有棱长和72厘米,已知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2学雷锋小组为班里做一个节约箱,箱长5分米,宽长4分米,高长3分米。想一想应该怎样做?至少需要多大的纸板?
    四、作业:
    探究 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P33-3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 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量。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
    4. 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 , 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5. 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 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 , 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 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二、自主探索
    分组操作, 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并建立它们的联系。
    同学们, 现在请大家利用桌面上的长方体、剪刀 ,看看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展开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在展开图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
    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小组合作操作。
    三、各小组学生交流汇报结果。
    板书 :( 长×宽 + 长×高 + 宽×高 ) × 2 。
    板书:   (长×2+宽×2)       底面周长×高+长×宽×2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四、实践运用
    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说明 " 至少 " 的意思。
    独立计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给出课前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包装这个盒子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3、一个正方体礼品盒,棱长1.2分米,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想一想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五、评价体验 今天你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 学习上有什么收获 ? 你感受最深是什么 ?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六、、作业:
    1、看书
    2、实际测量
    长方体是一种很常见的物体, 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都可以看到长方体, 同学们在教室内找一个长方体并求出它的表面积。学生交流测量和计算的情况。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 + 长×高 + 宽×高 ) × 2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六
    教学目标:
    复习长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
    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表面积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
    1、长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表面积?
    二、基本练习:
    1、正方体的棱长是8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        )分米,表面积是(          )。
    2、一个长方体长2米,宽4分米,高4厘米,这个长方体棱长之和是(           )分米,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
    3、一个长方体的纸包装箱,长30厘米,宽和高都是20厘米。做10个这样的包装箱,需要纸板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4、有一个长方体的铁罩,长6分米,宽4.5分米,高4分米。做一个这样的铁罩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
    三、解决实际问题:(注意审题和方法的多样性)
    1、一座办公楼的门厅有4跟同样的长方体的水泥柱,长和宽都是4分米,柱高4米。在每根柱子的四壁刷上油漆,刷油漆的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分米?(计算出四个面的总面积)
    2、一个长方体的大衣柜,长0.9米,宽0.5米,高1.8米,在它的正面和左右两面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米?(三个面的面积)
    3、一个长方体罐头盒,长12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在它的四周贴上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
    4、一个游泳池,长50米,宽40米,平均深1.5米.在池底和四壁抹上一层水泥, 抹水泥的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用水泥4.5千克,共需要水泥多少千克?(先求五个面的面积和,再求水泥的重量。)
    5、装修一间居室,长和宽都是3.6米,高是2.5米,门窗面积10平方米。在居室四壁和顶棚都贴壁布,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居室是什么形状?求几个面的总面积?)
    四、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收获吗?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重点:
    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1、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总结
    1、 体积的意义。
    /2、体积单位: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练一练:选择恰当的单位:
    (1)、橡皮的体积用(        ),火车的体积用(      ),书包的体积用(         )。(2)、练习:
    ①说一说:测量篮球场的大小用(      )单位。
    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用(     )单位
    测量一只木箱的体积要用(     )单位。
    ②、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      ),表面积是(     ),体积是(       )。(你想怎样填?)
    ③、判断:一只长方体纸箱,表面积是52平方分米,体积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积大。(   )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课后反思: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推导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bh
    五、练习
    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读作a的立方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  
    六、小结:                         
    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研究。
    七、作业:
    课后反思:




    练 习                           
    教学内容:
    练习
    教学目标:                             
    1、在理解了长正方体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求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计算公式。    
    2、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计算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公式。                        
    2、逆向思维的题可以用方程方
    教学难点:
    几何知识与一般应用题的综合题。
    教学设计:
    一、 复习:
    1.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及字母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二、新授: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怎样求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                      底面积
    所以长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 =sh   
    三、 巩固练习:
    1、长方体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V=sh       24×5=120(立方厘米)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5厘米,横截面的面积是0.06平方厘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理解横截面积的含义,体会长方体不同放置,说法各不相同。
    出示另一种计算方法:长方体体积=横截面积×长
    3、家具厂订购500根方木,每根方木横截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长3米。这根木料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理解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要一致。但不可能相同。
    4、练一练 
    (1)、一块长方体的木板,体积是90立方分米。这块木板的长是60分米,宽是3分米。这块木板的厚度是多少分米?                                 (2)、一根长方体水泥柱,体积是1立方米,高是4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                              (选择方法解答)                             
    1、学校要修长50米,宽42米,的长方形操场。先铺10厘米的三合土,再铺5厘米的煤渣。需要三合土和煤渣各多少立方米?                             
    2、有一块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宽和高都是5厘米的长方体钢材,求长方体钢材的长。           
     3、用15根规格完全相同的木板堆成一个体积是3.6立方米的长方体。已知每根木板宽0.3米,厚0.2米,求每根木板的长。                             
    四、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体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目标:
    在认识体积单位,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学习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学习计算重量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计算物体的重量。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
    1、计算体积用           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填空:

    1厘米    1平方厘米     1立方厘米
         单位       单位          单位
    说一说:计算长度用     单位,计算面积用     单位,计算体积用      单位。
    1米=(   )分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分米=(   )厘米    1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二、新课:
    1、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1×1=1立方分米。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棱长改用厘米作单位: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
    底面积是1平方分米,也就是100平方厘米,利用体积的计算公式100×10=1000平方厘米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能告诉大家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根据上面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1×1=1立方分米
    棱长改用厘米作单位: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
    (3)小结: 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4)练习:
    5立方米=(    )立方分米
    1.5立方米=(     )立方分米
    24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125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3.6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填表
    50×30×40=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3、一块长方体的钢板,长2.5米,长1.6米,厚0.0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7.8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
    钢板的体积:2.5×1.6×0.02=0.08(立方米) 0.08立方米=80立方分米
    钢板的质量(比重×体积=质量):  7.8×80=624(千克)
    答:这块钢板的体积是80立方分米,质量是624千克。
    求物体的质量公式为:比重×体积=质量     注意前后单位是否统一。
    三、巩固练习:
    1、一块正方体的钢板,棱长是20厘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8.9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
    20厘米=2分米  2×2×2=8(立方分米)8.9×8=71.2(千克)
    2、一根长方体钢材,长4.8米,横截面是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根钢材重多少千克?
    3、一块长方体铁板重468千克,又知铁板长2米,宽1.5米,厚2厘米。每立方分米的铁板重多少千克?(列方程解答)
    四、作业:
       容积                            
    教学内容:容积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 、纸杯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 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
    ②1升     =      1立方分米        
    1000毫升         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 cm3  )
    练一练:
    1.8L=(    )mL    3500mL=(    )L      15000cm3 =(      )mL=(     )L
    1.5dm3 =(     )L
    (4)小组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 =40(立方分米)   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
    4、提高题:p55、16
    五、作业:

    单元复习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使学生对长正方体的有关概念掌握得更加牢固。
    2、进一步掌握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3、体积单位的进率。
    复习重点: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体积单位的进率。
    复习用具:长正方体的学具。
    复习过程:
    一、复习单元的主要内容:(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问:看到课题你能想到到哪些知识?
    1、特征及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集合图)
    2、表面积:怎样求长正方体的表面积?(说出公式)
    3、体积和容积:
    (1)、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容积单位:一般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时用:升、毫升。
    (3)、体积和容积的计算:(说出公式)
    二、练习:
    1、填空:
    (1)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不同,表面积是物体      的大小,体积是物体所占      的大小。
    (2)、表面积和体积所用的计量单位不同,计量表面积用      单位。常用的单位有     、
         、     ;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计量物体体积用      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相邻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
    (3)、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不同。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      或         。 计算长方体的表面是                 ;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            或                。
    (4)、 一个正方体,棱长是8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场之和是               ;表面积是          ;体积                。  
    (5)、一个长方体,长2米,宽5分米,高0.4分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体积是           。
    (6)、一根长方体材料,宽3分米,厚2厘米,体积是0.12立方米。这根木材的长是      ,放在地上占地面积最大是                      。
    2、判断:
    (1)、长方体中可以有两个相同的面是正方形。   (  )
    (2)、长方体中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  )
    (3)、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  )
    (4)、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一定不完全相同。     (  )
    (5)、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最少要用8个这样的正方体。 (  )                   
    (6)、长方体中有四个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  )
    (7)、当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时,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就相同。    (  )
    3、选择正确答案:
    (1)、  3.05立方米=(         )
    A   305立方分米   B 3050立方分米  C30.5立方分米
    (2)、  4560立方分米=(            )
    A、4.56升   B、4560升   C、4.56立方米
    三 、作业: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得以巩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复习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得以巩固。
    复习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复习过程:
    一、准备: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上一节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
    2、拿出火柴盒,汇报侧量长宽高的结果。
    外套:长4.5厘米、宽3.5厘米、高1.5厘米
    内盒:长4.3厘米、宽3.4厘米、高1.4厘米
    3、小组活动:
    根据以上条件,想一想可以求什么?(摆放的位置,求哪些面) 只列算式。
    商标面在上、磷面在上、非磷面在上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如:求磷面的总面积,求外套至少用多少平方厘米,
    求内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厘米,求怎样设计内盒最合理(最省料),求火柴盒的容积,求火柴盒的体积等。
    二、研究:(先摆,互相说,列式。)
    1、把火柴盒最大的面相对,拼成一个长方体。求新长方体的表面积。(还可以怎样拼成一个长方体?)
    如果10盒火柴包成一包,怎样码放最省包装纸?( 小组合作摆一摆)
    如果用长45厘米,宽30厘米,高15厘米的硬纸盒装,能装火柴多少盒?(讨论一下怎样求。)
    三、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
    四、巩固练习:
    1、学校要靠墙修一个长4.5米,宽3.5米,高1.5米的长方体领操台,要在领操台的表面(四个面)抹一层水泥,求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学校有一个长43分米,宽34分米,深5分米的沙坑,沙坑内沙面离坑口1分米。求沙坑内沙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若每立方分米沙子重1.4千克,长满这个沙坑需要沙子多少千克?
    3、一列火车有容积相同的车厢20节,每节车厢从里面量长13米,宽2.5米,装煤的高度是1.2米。这列火车每次运煤多少立方米?(独立完成:先求体积,再求20个这样的体积。)13×2.5×1.2×20=78(立方米)
    补充问题:
    (1)、每立方米煤重1.4吨,这列火车共运煤多少吨?(质量=比重×体积)
    1.4×78=109.2(吨)
    (2)、这批煤由甲乙两个运输队全部运走,甲队运的吨数是乙队运的2.5倍。两队各运多少吨?
    分析:,甲队运的吨数是乙队运的2.5倍。
    想: 甲乙运的和是3.5倍的数,109.2吨就是甲乙的和。
    乙: 109.2÷(2.5+1)=3.12(吨)
    甲: 3.12×2.5=7.8(吨)
    4、一个正方体水箱的容积是125立方分米,把这一满水箱水全部注入到一长方体水箱内。已知长方体水箱长10分米,宽5分米,这个水箱内的水深多少分米?
    你想怎样解答?独立完成,汇报。
    方法一:解:设这水箱内的水深是X分米。
                 10×5X=125
                    50X=125
                      X=125÷50
                      X=2.5
           
    5、一个正方形的铁板(如图),从四个顶点个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后,所剩下部分正好焊接成一个正方体铁皮盒。(铁皮厚度忽略不计。)
    (1)这个铁皮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这个铁皮盒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3)原来铁皮的面积是多少?
    6、有一个长方体玻璃缸,长3分米,宽2分米。放入一块不规则的石头后水深1.5分米,捞出这块石头后,水面下降了0.5分米。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3,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并能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的一部
    分,能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能根据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书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学会真分数,假分数及带分数的互化;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根据分数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课时安排:
    1,分数的意义 ……6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 ……4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
    4,约分和通分 ……4课时
    5,整理和复习 ……2课时










    1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原因,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母,分子及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使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原因,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学习、掌握感知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1,提问:A,大家知道分数吗 谁能说一个分数
    B,你能举个实例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吗
    2,探究深化,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填空.
    ①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 );4份是它的( )/( ).
    ② 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
    ③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 )/( );3份是它的( )/( )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4,并涂上阴影.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3/8,并涂上阴影.
    3,小结.
    我们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学生,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 把它叫做单位 "1".
    板书: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比赛:请两位同学站起来.
    提问:A,这两位同学是这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B,这两位同学是两组人数的------- 这两位同学是全班人数的-------
    四,家作
    1,P88 .1,2
    2,P89 .3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课后反思:























    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目标:
    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进一步理解分数单位.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理解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
    正确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进一步理解分数单位.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学习、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进一步理解分数单位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2,操作.
    (1)拿出正方形的纸用折叠的方法表示它的3/8;5/8
    (2)拿出长方形的纸用折叠的方法表示它的5/8;7/8
    二,探究新知,激发思维
    1,读分数.
    1/4 4/5 1/7 8/9 1/15 12/17 30/19 63/37
    板述:读分数时,应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写分数.
    三分之一 四分之三 五分之二 六分之一 六分之五
    四十分之一 十八分之十三 三十分之一 四十五分之三十七
    板述:写分数时,应先写分母,再划分数线,最后写分子.
    3/5,1/2,13/15,19/36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分别由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组成
    小结.
    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P88 .做一做
    五,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P89 .1
    2,P89 .5
    提问:问题所表示的分数意义是什么
    六、课后反思: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的数感培养,以及与除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
    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设计: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学习、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1,P90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提问:A,试一试,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用除法计算:1÷3=0.333……(米)
    用分数表示: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
    是1/3米.
    B,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
    (从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管的长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关系.)
    板书: 1÷3= 1/3
    C,从这个等式中,我们发现:当1÷3所得的商除不尽时,可以用什么数来
    表示 也就是说整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谁来表示
    2, P90 .例3: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课件3]
    (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B,同理,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板书: 3÷4= 3/4
    (2)操作检验(分组进行)
    ① 把3个同样大小的圆看作3块饼,分一分,看每个孩子究竟能分得多少块饼
    ② 反馈分法.
    提问:A,请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第一种分法:把3块饼一块一块地分,每个孩子分得每个饼的1/4,共得3个1/4 块,也就是3/4块.)
    (第二种分法:把三块饼叠在一起分,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1/4的 ,拼起来相当于一块饼的3/4 ,也就是3/4 块.)
    B,比较这两种分法,哪种简便些
    ※ 把5块饼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小结提问:A,观察上面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板书: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B,你能举几个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的例子吗
    C,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算式来表示所有的例子
    板书: a÷b=b/a (b≠0)
    D,b为什么不能等于0
    4, 看书P91 深化.
    反馈: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和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五、重点指导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5÷8 24÷25 16÷49 7÷13 9÷9 c÷d
    2,口算.
    7÷13=( )÷9= 1/2=( )÷( ) 8/13=( )÷( )
    3, 7/10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1÷21表示两个数( ),还可以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四,全课小结
    当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时,它门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由于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因此,我们只能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故此,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整数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数,那么,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2:1÷3=0.333……(米)=1/3(米) 例3:3÷4= 3/4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a÷b=b/a (b≠0)
    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六、课后反思: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应用 总45(电39)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以及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名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名数之间的互化的实质理解.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以及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学习、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以及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5÷6 14÷25 12÷12 18÷35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
    12÷35=( )/( ) ( )÷( )=4/7
    ( )÷( )=a/b 8÷( )=( )/9
    ( )÷17=7/( ) 1÷( )=( )/d
    3,把5个饼分给9孩子吃,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 [课件3]
    4,小新家养鸡30只,养鸭10只.养的鸡是鸭的几倍
    5,填空.
    30分米=( )米 180分=( )小时
    五、重点指导
    1, P91 .例4: (1)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2)17分是几分之几时
    思考:A,这两题与复习题有什么区别 有什么相同
    B,第(1)题要把分米数改写成米数应该怎么办 怎样计算
    板书: 3÷10=3/10(米)
    C,第(2)小题是要将什么改写成什么 怎样求得
    板书: 17÷60=17/60(时)
    ※ P91 .做一做
    2, P92 .例5: 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的鹅是鸭的几分之几
    (1)提问:A,用谁作标准 该怎样计算
    B,与复习题对比,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
    (2)归纳.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都用除法计算,除数都作标准数,得到的商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都不能写单位名称.
    ※ P92 .做一做
    习前提问:说说用什么作标准数
    六、家作.
    P93 .5,8
    课后反思:


    分数的大小比较 总46(电40)
    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和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会熟练地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能在实践中进行运用.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加深对分数意义和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会熟练地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学习、掌握分数意义和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会熟练地比较分数的大小.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P94 .例6: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1)设问:A,图中的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分别是多少
    B,从图上比较2/3与1/3,哪个大 哪个小
    C,如果没有图形供观察,那么怎样比较2/3与1/3的大小
    (想:2/3是2个1/3,1/3是1个1/3,所以2/3>1/3)
    板书: 2/3>1/3
    D,第二组图中用括号表示的线段用分数表示分别是多少
    E,看图比较,谁大于谁
    F,若没有参照图,你会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板书: 2/51/3 3/81/3 2/51/3 3/8 3/5 > 2/5
    4,P97 .11
    习前分析:想想,括号里填的这个分母与8和3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 ∵ 1/8 < 1/7 < 1/6 < 1/5 < 1/4

    相关教案

    2021学年1 观察物体(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1 观察物体(三)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故事导入,活动交流,探究新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 观察物体(三)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 观察物体(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

    小学数学9 总复习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9 总复习教学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动画导入,激发兴趣,回忆梳理,构建网络,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