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精品解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精品解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
    精品解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
    精品解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精品解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卷
    高一生物学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兔长毛和卷毛是相对性状
    B. 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C. 不同环境下,生物的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D. 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存在的两个基因是等位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1、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隐性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不表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详解】A、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兔的长毛和卷毛不是同一性状,因此兔的长毛和卷毛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隐性性状在隐性基因纯合时会表现出来,B错误;
    C、生物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与环境共同决定的,因此在不同环境下,生物的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C正确;
    D、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存在的两个基因是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D错误。
    故选C。
    2. 孟德尔利用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被称为“遗传学之父”。下列叙述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相符合的是( )
    A. 从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B. 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中,F1的表型否定了融合遗传,也证实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C. “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属于孟德尔的假说内容
    D. “在研究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测交实验的结果是高茎:矮茎=30株:34株”属于演绎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有:①选用自花传粉的豌豆作实验材料;②先针对一对相对性状、后对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方法;③运用统计学方法;④选择多种植物作为实验材料,做了大量的实验,A正确;
    B、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中,F1的表型否定了融合遗传,但不能证实基因分离定律,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证实基因分离定律,B错误;
    C、孟德尔没有提出基因的概念,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提出基因、基因型和表型的概念,C错误;
    D、“在研究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测交实验的结果是高茎:矮茎=30株:34株”属于实验验证,D错误。
    故选A。
    3. 模拟实验和模型建构是生物学研究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每个小桶内两种颜色的小球数量可以不相等
    B.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分别从两个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由组合过程
    C.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活动中,若要制作3对同源染色体,则需3种颜色的橡皮泥
    D.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活动中,模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时至少需要2对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每个小桶内的两种颜色小球,模拟的是雌或雄生殖器官产生的生殖细胞的种类,理论上相等,所以两种颜色的小球数量必须相等,A错误;
    B、“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分别从两个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B错误;
    C、“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活动中,若要制作3对同源染色体,具有同源关系的两条染色体的颜色应该不同,则需2种颜色的橡皮泥,C错误;
    D、“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活动中,模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时至少需要2对染色体,才能模拟出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过程,D正确。
    故选D。
    4. 下列有关“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时需用高倍镜
    B. 用洋葱根尖制成装片,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C. 视野中能观察到的同源染色体分开的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
    D. 视野中能观察到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时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借助高倍镜能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进而确定细胞分裂所处的时期,A正确;
    B、洋葱根尖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而联会现象是减数分裂过程特有的现象,因此,用洋葱根尖制成装片,不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B错误;
    C、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此视野中能观察到的同源染色体分开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正确;
    D、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因此视野中能观察到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正确。
    故选B
    5.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维持生物体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一般是不同的
    B. 同一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一般是相同的
    C. 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和卵细胞的细胞核互相融合
    D. 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中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答案】C
    【解析】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3.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
    【详解】A、同一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一般染色体数相同(都是体细胞的一半),A错误;
    B、同一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由于基因的自由组合,染色体组成一般是不同的,B错误;
    C、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卵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其实质是细胞核和卵细胞的细胞核互相融合,C正确;
    D、受精卵中的细胞核遗传物质(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D错误。
    故选C。
    6. 摩尔根和他的学生用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他们用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发现F1全为红眼,又将F1雌雄果蝇交配获得F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F1中的雌果蝇和雄果蝇均能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
    B. F2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比例接近3:1,说明眼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C. F2雌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果蝇全部为白眼,说明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 白眼雄果蝇与F1雌果蝇杂交,后代雌雄个体中红眼、白眼个体均各占一半
    【答案】C
    【解析】
    【分析】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发现F1全为红眼,说明红眼为显性,白眼为隐性;将F1雌雄果蝇交配获得F2,F2中雌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果蝇中白眼:红眼=1∶1。
    【详解】A、假设控制果蝇红眼、白眼的基因分别用W、w表示,亲本的基因型为XWXW、XwY,F1中的雌果蝇和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WXw、XWY,F1中的雌果蝇和雄果蝇均能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A正确;
    B、F1中的XWXw、XWY进行杂交,F2的基因型为XWXW、XWXw、XWY、XwY,F2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比例接近3∶1,说明眼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B正确;
    C、F2雌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果蝇一半为红眼,一半为白眼,C错误;
    D、白眼雄果蝇(XwY)与F1雌果蝇(XWXw)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WXw:XwXw:XWY:XwY=1:1:1:1,即后代雌雄个体中红眼、白眼个体均各占一半,D正确。
    故选C。
    7. 如图所示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图多表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该图示基因在遗传上不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C. 深红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为等位基因
    D. 果蝇的该条染色体上一共含有8个基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分析图形可知,图中控制多个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表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
    B、单独分析该图中每一个基因及其对应的等位基因在遗传上都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B错误;
    C、深红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因此互为非等位基因,C错误;
    D、图示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因此果蝇的该条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个数将多于8个,D错误。
    故选A
    8. 下图表示果蝇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及其基因分布,其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XB的子细胞,则在正常情况下,同时产生的另外三个子细胞的基因型是(  )

    A. aXB、AY、AY B. aXB、aY、aY
    C. aXB、aY、AY D. AY、aXB、aXB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故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该果蝇中含有异型性染色体X和Y,故该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XBY。
    【详解】分析题意可知,基因型为AaXBY的果蝇,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XB的子细胞,另外三个子细胞中有一个与该子细胞的基因型是aXB,另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Y,故同时产生的另外三个子细胞的基因型是aXB、AY、AY,A正确。
    故选A。
    9. 下列关于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均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B.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C.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不能在体细胞中表达
    D.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伴性遗传。
    【详解】A、有些生物体细胞中没有性染色体,如豌豆,A错误;
    B、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B正确;
    C、不同的细胞里面的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体细胞中也有性染色体,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体细胞中也会选择性表达,C错误;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与人类红绿色盲有关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B。
    10.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果蝇不同,雌性个体的两条性染色体为ZW,雄性个体的两条性染色体为ZZ。羽毛的芦花对非芦花是显性性状,且控制该性状的一对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下列通过子代羽毛的特征就可以直接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的杂交组合是( )
    A. 非芦花(♀)×纯合芦花(♂)
    B. 芦 花(♀)× 非芦花 (♂)
    C. 非芦花(♀)×杂合芦花(♂)
    D. 芦 花(♀)×杂合芦花(♂)
    【答案】B
    【解析】
    【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为ZW,雄性为ZZ,设控制芦花的基因为B,则对于羽毛颜色性状,群里内的基因型为ZbZb、ZBZB、ZBZb、ZbW、ZBW。
    【详解】A、已知羽毛的芦花对非芦花是显性性状,且控制该性状的一对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设控制芦花的基因为B,则非芦花(♀ZbW)×纯合芦花(♂ZBZB),子代无论雌雄(ZBZb、ZBW)都为芦花,无法根据子代羽毛的特征直接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A错误;
    B、芦花(♀ZBW)× 非芦花 (♂ZbZb),子代雌性(ZbW)都是非芦花,雄性都是芦花(ZBZb),可根据子代羽毛的特征直接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B正确;
    C、非芦花(♀ZbW)×杂合芦花(♂ZBZb),子代无论雌雄都是芦花∶非芦花=1∶1,无法根据子代羽毛的特征直接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C错误;
    D、芦花(♀ZBW)×杂合芦花(♂ZBZb),子代芦花个体中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根据子代羽毛的特征直接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D错误。
    故选B。
    11. 已知果蝇长翅和小翅、红眼和棕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不考虑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现有两只果蝇杂交,杂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长翅红眼:小翅红眼:长翅棕眼:小翅棕眼=3:1 :3:1,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长翅性状为显性,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 红眼性状为显性,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 若长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 若子代棕眼均为雄性,则该对相对性状中红眼为显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长翅和小翅这对相对性状:两只果蝇杂交→长翅:小翅=3:1,说明长翅是显性性状,小翅是隐性性状。
    分析红眼和棕眼:两只果蝇杂交→红眼:棕眼=1:1,无法判断眼色的显隐性。
    【详解】A、由分析知,长翅为显性,但是无法判断是否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红眼和棕眼的显隐性,B错误;
    C、子代两种性状都没有表现出与性别有关,根据题中信息无法判断染色体位置,C错误;
    D、若子代棕眼均为雄性,则控制颜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为XbXb和XBY,子代XBXb和XbY,则该对相对性状中红眼为显性,D正确。
    故选D。
    12. 下列关于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S型肺炎链球菌的菌落是粗糙的,R型菌的菌落是光滑的
    B. 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整合到R型菌DNA中后会改变其嘧啶比例
    C. 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并与R型菌混合培养后,培养基上无S型菌
    D. 该实验证明了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活的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S型肺炎链球菌能产生多糖类的荚膜,因而菌落是光滑的,R型菌不能产生多糖类的荚膜,因此,菌落是粗糙的,A错误;
    B、格里菲思提出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其实质就是DNA,S型菌的DNA整合到R型菌的DNA上其嘧啶碱基和嘌呤碱基的比例都不会发生改变,仍各占1/2,B错误;
    C、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DNA的功能丧失,将导致活的R型菌不能转化为S型菌,因此,培养基上无S型菌,C正确;
    D、该实验证明了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选C。
    13. 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可以用乳酸菌代替大肠杆菌
    B. 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的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来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C. 在35S标记的噬菌体实验中,发现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原因是保温时间过长
    D.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的大肠杆菌,在新形成的部分噬菌体中检测到32P
    【答案】D
    【解析】
    【分析】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在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不可以用乳酸菌代替大肠杆菌,因为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A错误;
    B、噬菌体为病毒,不具有独立的代谢功能,不能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T2噬菌体,B错误;
    C、在35S标记的噬菌体实验中,发现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原因是搅拌不充分,使带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外壳没有和细菌分离进入到沉淀物中,C错误;
    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的大肠杆菌,由于大肠杆菌提供的合成噬菌体的原料没有放射性,再加上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在新形成的部分噬菌体中能检测到32P,D正确。
    故选D。
    14. 研究人员从患病小鼠体内发现一种新病毒,为探究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研究人员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并分别向四组小鼠注射等量的该病毒的核酸提取液和RNA酶混合液、该病毒的核酸提取液和DNA酶混合液、该病毒的核酸提取液、生理盐水,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四组小鼠,观察小鼠的患病情况。下列关于该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甲、乙、丙组均为实验组,丁组为对照组
    B. 若甲组小鼠不发病,乙、丙组小鼠发病,则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为DNA
    C. 若甲、丁组小鼠不发病,乙、丙组小鼠发病,则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中含有碱基T
    D. 若甲、丙组小鼠发病,乙、丁组小鼠不发病,则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为DNA
    【答案】D
    【解析】
    【分析】病毒为非细胞生物,专性寄生物,没有独立的代谢系统,其结构简单包括核酸和蛋白质,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据此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详解】A、该实验中甲、乙为实验组,丙、丁组为对照组,其中丁作为空白对照,A错误;
    B、若甲组小鼠不发病,说明该病毒的核酸被RNA酶水解,而乙、丙组小鼠发病,则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B错误;
    C、若甲、丁组小鼠不发病,乙、丙组小鼠发病,则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其中含有碱基U,C错误;
    D、若甲、丙组小鼠发病,乙、丁组小鼠不发病,说明其中的病毒核酸为DNA,起到了遗传物质的作用,则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为DNA,D正确。
    故选D。
    15.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DNA分子的结构模型,两位科学家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关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中磷酸和含氮碱基交替排列构成基本骨架
    B. 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相连
    C. 不同DNA分子中(A+G)/(T+C)的值不同
    D. 每个含氮碱基均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脱氧核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其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T-A、G-C。
    【详解】AB、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其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A错误,B正确;
    C、不同的DNA双链A=T,C=G,A+G=T+C=1,因此不同DNA分子中(A+G)/(T+C)的值相同,C错误;
    D、DNA分子中的含氮碱基与脱氧核糖相连,不与磷酸相连,D错误。
    故选B。
    16. 在搭建DNA分子结构模型的实验中,若有表示4种碱基的塑料片共18个,其中4个C,4个G,5个A,5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26个;脱氧核糖塑料片40个;磷酸塑料片100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能搭建出含有40个脱氧核苷酸的DNA片段
    B. 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9个碱基对
    C. 能搭建出47种DNA分子模型
    D. 能搭建出一个含7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结构:①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②DNA分子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基本骨架。③DNA分子两条链的内侧的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并以氢键互相连接。DNA复制是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详解】ABD、设能搭建的DNA分子含有n个碱基对(需要n个连接物),则每条链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的数目为2n-1,共需(2n-1)×2个,已知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有26个,(2n-1)×2=26,则n=7,所以只能搭建出一个7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7个碱基对(题干共有9个碱基对),能搭建出14个脱氧核苷酸的DNA片段,AB错误,D正确;
    C、由于C、G、A、T的数量有限,故不能搭建出47种DNA分子模型,C错误;
    故选D
    17. DNA复制是在为细胞分裂进行必要的物质准备。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复制均在细胞核内进行
    B. DNA复制与染色体复制是分别独立进行的
    C. 1个DNA分子复制1次产生4个DNA分子
    D.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的准确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关DNA分子的复制,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DNA复制过程为:(1)解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3)形成子代DNA分子:延伸子链,母链和相应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2、特点:(1)边解旋边复制;(2)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3、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2)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4、准确复制的原因:(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提供精确模板;(2)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准确地进行。
    【详解】A、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含有DNA,DNA复制可以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进行,A错误;
    B、在真核细胞中,细胞核内的DNA位于染色体上,DNA的复制与染色体复制是同时进行的,不是分别独立进行的,B错误;
    C、1个DNA分子复制1次产生2个DNA分子,C错误;
    D、DNA复制时要严格碱基互补配原则,保证了复制的准确性,D正确。
    故选D。
    18. 科学研究发现,未经人工转基因操作的番薯都含有农杆菌的部分基因,而这些基因的遗传效应促使番薯根部发生膨大产生了可食用的部分,因此番薯被人类选育并种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农杆菌和番薯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B. 农杆菌基因自然转入番薯细胞属于基因重组
    C. 农杆菌和番薯的基因都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
    D. 农杆菌和番薯的基因都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详解】A、农杆菌和番薯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这是密码子的通用性,A正确;
    B、农杆菌这些特定的基因转入了番薯细胞,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
    C、农杆菌和番薯的基因中4种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特定的,C错误;
    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农杆菌和番薯的基因都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正确。
    故选C。
    19. 囊性纤维病(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模板链中缺失了AAA或AAG三个相邻碱基,从而使CFTR蛋白在第508位缺少苯丙氨酸,导致肺部功能异常,引发呼吸道疾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控制CFTR蛋白合成的基因仅存在于肺部细胞
    B. 该变异缺失3个碱基,属于基因突变
    C. 推测苯丙氨酸的密码子为AAA或AAG
    D. 该病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①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有的情况下,一个基因与多个性状有关,一个性状也可能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精细地调节生物的性状。
    【详解】A、控制CFTR蛋白合成的基因存在于所有的细胞中,A错误;
    B、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该变异缺失3个碱基,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
    C、由于基因的模板链上缺失AAA或AAG三个碱基,会导致缺少苯丙氨酸,所以编码苯丙氨酸的密码子为UUU或UUC,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囊性纤维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模板链中缺失了AAA或AAG三个相邻碱基,从而使CFTR蛋白在第508位缺少苯丙氨酸,导致肺部功能异常”,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错误。
    故选B。
    20. 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下列有关表观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柳穿鱼对称花型和不对称花型的遗传属于表观遗传
    B. 表观遗传修饰有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
    C. 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D. 生物表观遗传现象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DNA的甲基化:生物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
    【详解】A、两株柳穿鱼的花形态结构不同,但该性状相关基因的序列相同,说明柳穿鱼对称花型和不对称花型的遗传属于表观遗传,A正确;
    B、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是基因组表观遗传修饰的两种重要形式,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影响表型,B正确;
    C、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现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C错误;
    D、生物表观遗传现象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表型,D正确。
    故选C。
    21. 人乳头瘤病毒(HPV)侵入宿主细胞后,将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导致宿主细胞发展为癌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HPV属于病毒致癌因子,只能在活细胞内繁殖
    B. 宿主细胞癌变后具有细胞增殖失控的特点
    C. 感染HPV的宿主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癌细胞易分散转移
    D.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正常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癌变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A、人乳头瘤病毒(HPV)侵入宿主细胞后,将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导致宿主细胞发展为癌细胞,因此HPV为病毒为病毒致癌因子,且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A正确;
    B、人乳头瘤病毒(HPV)侵入宿主细胞后,将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导致宿主细胞发展为癌细胞,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B正确;
    C、癌细胞膜表面上的糖蛋白会减少,所以癌细胞容易扩散转移,因此,感染HPV的宿主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表现出癌细胞易的特点,C正确;
    D、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多次发生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D错误。
    故选D。
    22. 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B.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会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重组
    C. 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一定会导致表达的蛋白质失去活性
    D. 只有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才属于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因而会引起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但不会改变基因的种类,A错误;
    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会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重组,B正确;
    'C、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后不一定会导致性状的改变,C错误;
    D、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属于染色体变异,不只发生在生殖细胞中,也会发生在体细胞中,D错误。
    故选B。
    23. 研究表明,婴儿21三体综合征与父亲的关系不大,约95%的21三体综合征都源于高龄母亲卵子形成过程中的异常。下列关于21三体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适龄生育有助降低21三体综合征发生的概率
    B. 羊水检查可初步排查婴儿是否患有21三体综合征
    C. 禁止近亲结婚可避免婴儿21三体综合征的发生
    D. 可能是减数分裂形成卵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异常导致
    【答案】C
    【解析】
    【分析】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异常分离使体细胞中有3条21号染色体导致的疾病,属于单个染色体数目异常。
    【详解】A、约95%的21三体综合征都源于高龄母亲卵子形成过程中的异常,故适龄生育有助降低21三体综合征发生的概率,A正确;
    B、21三体综合征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可通过检查染色体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21三体综合征,所以羊水检查可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21三体综合征,B正确;
    C、近亲结婚主要避免隐性遗传疾病的发生,不能避免21三体综合征的发生,由题意可知,应提倡适龄结婚方能有效避免该疾病,C错误;
    D、减数分裂形成卵子时同源染色体异常分离可能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异常,D正确。
    故选C。
    24. 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
    B. 制作临时装片的程序:选材→固定→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C. 用甲紫溶液固定细胞的形态,用卡诺氏液对染色体染色
    D.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加倍
    【答案】A
    【解析】
    【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
    1.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详解】A、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因而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本实验中制作装片的过程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制片4个步骤,B错误;
    C、剪取低温诱导处理后的根尖,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固定细胞形态,甲紫溶液可以将染色体染成深色,C错误;
    D、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只有极少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加倍,D错误。
    故选A。
    25. 某兴趣小组进行“调查人类的遗传病”课题研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对象最好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B. 可利用多个患病家系的调查数据,计算其发病率
    C. 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且调查群体要足够大
    D. 若调查结果是男患者远远大于女患者,则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A、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A正确;
    B、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B错误;
    C、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C错误;
    D、若调查结果是男患者远远大于女患者,则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错误。
    故选A。
    26.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基因组学家斯万特·帕博,以表彰他对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的发现。斯万特·帕博从一块四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骨头中测序了一段线粒体DNA,与当代人类和黑猩猩的DNA比较表明,尼安德特人是遗传上与众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证据及推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尼安德特人与当代人类和黑猩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等,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间接证据
    C. 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可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
    D. 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说明人与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的祖先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A、由题意“尼安德特人是遗传上与众不同的物种”可知,尼安德特人、当代人类和黑猩猩是三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
    B、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B错误;
    C、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可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亲缘关系越近,则DNA序列和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越高,C正确;
    D、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说明人与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的祖先,D正确。
    故选B。
    27. 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因)与环境(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列与适应及其形成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B. 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C. 适应具有相对性,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D.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会过早死亡,不能留下后代
    【答案】D
    【解析】
    【分析】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普遍性(1)含义:生物体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生物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2)原因:自然选择。
    2、相对性的原因: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详解】A、可遗传的变异是适应形成的前提,定向的环境变化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
    B、适应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即是生物的结构特性与环境的适应性,也包括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B正确;
    C、适应具有相对性,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是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C正确;
    D、适应具有相对性,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可能由于环境突然改变,而成为有利变异,而不会过早死亡,也能留下后代,D错误。
    故选D。
    28.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也是一个繁殖单位。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
    A. 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
    B. 一片草原中的全部成年梅花鹿
    C.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水生植物
    D. 我国东北长白山北部地区的全部东北豹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详解】A、一个湖泊中的鱼包括多个物种,因此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不属于种群,A错误;
    B、一片草原中的全部成年梅花鹿,没有包含所有的梅花鹿,不属于种群,B错误;
    C、一个池塘中的全部水生植物包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C错误;
    D、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我国东北长白山北部地区的全部东北豹,D正确。
    故选D。
    29.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大熊猫是其设计原型。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现在一个较大的熊猫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60%,b的基因频率为40%,不考虑突变、迁移及自然选择,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自然选择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大熊猫的基因型
    B. 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BB的基因型频率为36%
    C. 大熊猫种群中所有个体的B和b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D. 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A、在自然选择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大熊猫的表型,A错误;
    B、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BB的基因型频率为60%×60%=36%,B正确;
    C、该动物种群中全部基因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而不仅仅是该动物种群中全部B和b的总和,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错误。
    故选B。
    30. 海芋的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毒素碱,在遭受啃食时,毒素碱的合成量会增加。某种萤叶甲会先在叶片上画圆圈,切断传递毒素碱的叶脉通道,再取食圆圈内的叶片,从而降低毒害。海芋叶被取食后,留下大小不一的孔洞,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海芋在暴风雨中被折断的可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导致叶片出现孔洞的这种变异为海芋种群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 萤叶甲独特取食策略的形成,是毒素碱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C. 海芋的毒素碱防御体系和萤叶甲取食策略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 萤叶甲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还会受到其他物种和环境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协同进化可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也可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种,可遗传变异可以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详解】A、叶片出现孔洞是由于萤叶甲的取食,不属于可遗传变异,因此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
    B、萤叶甲这种独特的取食策略,是对毒素碱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可体现环境对其定向选择作用,B正确;
    C、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会发生协同进化,因此海芋的毒素碱防御体系和萤叶甲取食策略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和物种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这些因素强加给种群时,种群会产生自然适应,也就是基因频率会出现变化,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31. 某种茄子的花色(由A、a控制)和果皮颜色(由B、b和D、d控制)是茄子育种的关键性状,已知B基因的表达可抑制D基因表达而使得茄子果皮呈紫色。为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人员选用纯合子P1~P6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亲本杂交
    F1表型
    F2表型及数量(株)
    实验1
    P1(白花)×P2(紫花)
    紫花
    紫花(78)、白花(26)
    实验2
    P3(白果皮)×P4(紫果皮)
    紫果皮
    紫果皮(83)、绿果皮(21)、白果皮(7)

    (1)由实验1可知,茄子花色中_________是隐性性状,F2紫花茄子中杂合子所占比是_________。
    (2)由实验2可知,B、b和D、d两对基因位于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
    实验2F2中紫果皮的基因型有_____种,让F2中绿果皮茄子都自交,子代表型及数量比为_________。
    (3)为确定花色与果皮色基因之间的位置关系,现利用P5(白花白果皮)和P6(紫花紫果皮)植株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
    组别
    亲本杂交
    F1
    F1与白花白皮测交结果(株)
    实验3
    P5(白花白果皮)×P6(紫花紫果皮)
    紫花紫果皮
    亲本类型(30):紫花紫果皮(20)、白花白果皮(10)
    非亲本类型(50):紫花绿果皮、紫花白果皮、白花紫果皮、白花绿果皮
    根据实验3测交结果,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的图中标出等位基因A、a与另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____。
    【答案】(1) ①. 白花 ②. 2/3
    (2) ①. 两##2 ②. 子二代中紫果皮:绿果皮:白果皮=12:3:1,符合9:3:3:1的变式 ③. 6 ④. 绿果皮:白果皮=5:1
    (3)
    【解析】
    【分析】1、分析表格:实验1紫花与白花杂交,子一代全为紫花,子一代自交,紫花:白花=3:1,说明紫花为显性性状,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2、实验2白果皮与紫果皮杂交,子一代全为紫果皮,子一代自交,紫果皮:绿果皮:白果皮=12:3:1,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两对相对性状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紫果皮为双显性个体,白果皮为双隐性个体。
    【小问1详解】
    分析表格:实验1紫花与白花杂交,子一代全为紫花,子一代自交,紫花:白花=3:1,说明紫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子一代紫花的基因型是Aa,F2的基因型为AA:Aa:aa=1:2:1,F2紫花(A_)中杂合子所占比是2/3。
    【小问2详解】
    实验2白果皮与紫果皮杂交,子一代全为紫果皮,子一代自交,紫果皮:绿果皮:白果皮=12:3:1,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两对相对性状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紫果皮为双显性个体,由于B基因抑制D基因,表现为紫色,所以紫果皮为B_D_、B_dd,绿果皮为bbD_,白果皮为bbdd,实验2F2中紫果皮的基因型有2×2+2=6种,F2中绿果皮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DD:bbDd=1:2,让F2中绿果皮茄子都自交,F3中绿果皮茄子的比例为1/3+2/3×3/4=5/6,白果皮茄子的比例为2/3×1/4=1/6,F3中表型及数量比为绿果皮:白果皮=5:1。
    【小问3详解】
    纯合白花白果皮的基因型是aabbdd,纯合紫花紫果皮的基因型有AABBDD或AABBdd,分别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是AaBbDd或AaBbdd,均表现为紫花紫果皮。F1与白花白皮(aabbdd)测交,实际所得数据得到紫花绿果皮,说明亲本紫花的基因型是AABBDD,根据前面已知B/b与D/d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结合亲本的基因型可知,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A和B连锁,a与b连锁,则F1产生的配子原本是ABD和abd,但在产生配子时若发生了交叉互换,则形成了Abd、AbD、aBD、aBd四种重组型的配子,其中AbD与abd结合形成的是紫花绿果皮个体。若A和D连锁,a和d连锁,则F1产生的配子原本是ABD和abd,F1产生配子时,发生了交叉互换,产生了重组型的Adb、AdB、aDb和aDB的配子,其中AbD与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abd结合形成紫花绿果皮个体。基因位置关系如图:

    32. 下图为某雌性动物(染色体数为2m)细胞增殖过程中某物质数量变化的曲线图和细胞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表示细胞内_________数量变化,该动物进行该种分裂方式的场所是_________。
    (2)细胞A的名称为_________,与之相对应的曲线线段是_________(以横轴上的数字段表示)。
    (3)细胞B中是否有同源染色体?_________(填“是”或“否”)。
    (4)细胞C中有四分体_________个,C细胞最终能形成_________个成熟生殖细胞。
    (5)在曲线为4时,该物质数量的变化是由于_________,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答案】(1) ①. 核DNA ②. 卵巢
    (2) ①. 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②. 4~5 (3)否
    (4) ①. 2##两 ②. 1##一
    (5)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引起的。
    【解析】
    【分析】曲线图分析:1-3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3-4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4-5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5-6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形成配子。A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B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C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小问1详解】
    曲线图中的物质的含量加倍一次,且数量变化表现为逐渐积累的过程,因而代表的是核DNA的变化,同时还可看出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数目减半,因此,曲线中的该物质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核DNA含量变化;由于该动物是雌性的,因此发生该减数分裂过程的场所是卵巢。
    【小问2详解】
    图中显示,细胞A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表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对应于曲线图在的4~5段。
    【小问3详解】
    细胞B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没有姐妹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对应于曲线图中5~6段。。
    【小问4详解】
    细胞C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两个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为初级卵母细胞,其经过减数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3个极体最终都退化了,因此只能产生1个成熟的生殖细胞。
    【小问5详解】
    在曲线为4时,即DNA含量由4m变为2m,发生该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引起的。
    33. 下图为某种真核细胞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①过程需要的酶有_________,完成②过程需要_________等物质(至少答出两种)从细胞质进入到细胞核。
    (2)翻译时需要tRNA_________氨基酸,核糖体沿mRNA移动直至读取到____,肽链合成才告终止。若图中前体蛋白的一条肽链由30个氨基酸组成,则控制它合成的基因片段至少有_________个碱基。翻译时一条mRNA会与多个核糖体结合,最后得到的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3)图中所示生理过程的完成需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有_________(填序号)。
    (4)用某种生物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中的RNA含量显著减少,由此推测该种生物碱抑制的过程最可能是__________(填序号)。
    【答案】(1) ①. 解旋酶、DNA聚合酶 ②. RNA聚合酶、核糖核苷酸、ATP
    (2) ①. 转运
    ②. 终止密码子
    ③. 180 ④. 相同 (3)①②④⑥⑦⑧ (4)②⑦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⑥过程为DNA复制,②、⑦过程为转录,④、⑧过程为翻译。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①过程是由核DNA复制的过程,首先需要解旋酶将DNA双链解开,然后再DNA聚合酶的参与完成子链合成。
    ②过程为转录,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核糖核苷酸、ATP等条件,这些物质需要从细胞质运输到细胞核。
    【小问2详解】
    tRNA具有识别和运输氨基酸的能力,在翻译时起作用,核糖体沿mRNA移动直至读取到终止密码子时,肽链合成才告终止。
    若图中前体蛋白的一条肽链由30个氨基酸组成,则控制它合成的基因片段至少有30×6=180个碱基。
    翻译时一条mRNA会与多个核糖体结合,由于模板相同,最后得到的多肽链上氨基酸序列相同。
    【小问3详解】
    图中的①核DNA复制,②转录,④翻译,⑥线粒体DNA复制,⑦线粒体DNA转录和⑧线粒体中的翻译都需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
    【小问4详解】
    用某种生物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中的RNA含量显著减少,②、⑦过程为转录,转录是以DNA为模版合成RNA的过程,故推测该种生物碱抑制的过程最可能是②、⑦。
    34. “卵子死亡”是我国科学家新发现的一种人类单基因遗传病,是PANX1基因突变引起的PANX1通道异常激活,加速了卵子内部ATP的释放,卵子出现发黑、萎缩、退化的现象,最终导致不育,该基因在男性个体中不表达。某女子婚后多年未孕,经检测为该病患者,上图为该女子(4号)的家庭遗传系谱图,基因检测显示,1、4、6号含有致病基因,2、3、5号不含致病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PANX1基因对性状控制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由上述材料可知,_________供应不足是“卵子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2)该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判断理由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号与4号能否生出正常孩子?回答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号与正常女性结婚,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
    【答案】 ①.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②. ATP(或能量) ③.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④. 4号含有致病基因,其母亲2号不含致病基因,因此4号体细胞中同时含有致病基因和正常基因,表现为患者,所以该病是显性遗传病;若该病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5号应该也是该病患者,与事实不符 ⑤. 不能,4号是“卵子死亡”患者,表现为不育 ⑥. 1/4
    【解析】
    【分析】基因通过中心法则控制性状,包括两种方式:(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1)PANX1基因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PANX1通道异常激活引起的,故其对性状的控制方式为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该病“加速了卵子内部ATP的释放”,故ATP(或能量)供应不足是“卵子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2)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则1号的致病基因可以传给5号,则5号含有致病基因,与题意不符;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4号的致病基因来自1号和2号,则2号应含有致病基因,与题意不符;1号含致病基因,5号不含致病基因,则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3)3号与4号不能生出正常孩子,因为4号是“卵子死亡”患者,表现为不育。
    (4)若控制该病的基因为A、a,则6号基因型为Aa,6号与正常女性aa结婚,后代Aa基因型的概率为1/2,若为患病个体,则需为女性,故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2)×(1/2)=1/4。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基因控制性状的两条途径及实例,明确遗传病的判断方式,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5. 松花江是黑龙江的支流之一,在其上游黑龙江段生活着许多珍贵的鱼类,例如史氏鲟鱼。长江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江,长江的中华鲟鱼野生型已经很是稀少。回答有关进化的问题。
    (1)自然条件下,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鲟不会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二者在空间上存在_________。
    (2)对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两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44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1.5%,这些差异属于_________多样性层次,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_的结果。
    (3)在对史氏鲟的某一理想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鱼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方向由_________决定。
    【答案】(1)地理隔离
    (2) ①. 基因     ②. 协同进化   
    (3) ①. 否    ②. 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4) ①. 种群   ②. 突变和基因重组      ③. 自然选择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是生物协同进化,通过协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小问1详解】
    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鲟属于不同的水域,所以存在地理隔离导致无法基因交流。
    【小问2详解】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题中信息显示,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两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片段序列有44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1.5%,这种不同的变异类型属于基因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协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小问3详解】
    在对史氏鲟的某一理想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1-10%-70%=20%,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10%+20%×12=20%,d的基因频率为1-20%=80%;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所占的基因频率为1-4%-64%=32%,D的基因频率为4%+32%×12=20%,d的基因频率为1-20%=80%,在这一年中该动物群体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没有发生进化。
    【小问4详解】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相关试卷

    精品解析:河北省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河北省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勒县一中等3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勒县一中等3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