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连云港灌南县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PDF含答案
展开灌南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打破了‘黑屋子’的困境”错误,根据材料一第4段的内容可知,鲁迅等人的文学作品确实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并未打破“黑屋子的困境,文中说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中国已经打破了那个没有窗户的铁的黑屋子的困境”。
2.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共有的"错误,材料一第1段说的是”他们或幸灾乐祸,或麻木绝望,或漠不关心”,说明这三种表现存在于不同的人身上,并非所有“看客"共有的。B项,“鲁迅小说中的普通的底层民众都会嫉妒或心理不平衡”扩大了范围,材料一第2段说的是“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往往是普通的底层民众……他们看不惯别人的成功与收获……一层又一层地加固”,故应是鲁迅小说中的“看客”。D项,“目的是呼吁全盘西化以自救”错误,材料二第3段最后一句说的是“当启蒙知识分子们主张全盘西化时,鲁迅……以文化本我立场、永恒的‘看'和怀疑的精神思索中国自救的道路,可见其目的是思索中国自救的道路,并非“呼吁全盘西化以自救”。
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是“看客”的表现,并不能反映“看客”产生的客观原因。A.B.C三个选项分别对应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限民言三个方面。
4.[答案]①首先点明论题,即鲁迅笔下的"看客"及其警示作用。(1分)②然后分析问题,先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阐述“看客"产生的原因,再指出“看客”现象在当今社会的危害。(2 分)③最后解决问题,指出确立民主制度、宣传平等思想才能挽救“看客”群体。(1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分析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述的,即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材料一第1段先点明论述的话题-——鲁迅笔下的“看客”,然后阐述他对“看客”的批判和“看客”给人的警示作用。第2段开始分析问题,分别从主观(“看客”自身心理病态)与客观(封建专制制度的禁锢)两个方面阐述“看客”产生的原因。第3段先提出如何解决问题的疑问,然后阐述“看客”的存在对当今社会依然有着严重的不良影响。最后一段从如何换救病态的“看客”群体这一问题入手,先讲述了旧社会以鲁迅为代表的思想家进行的思想启蒙,然后点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制度、思想等方面做出的努力。
5.[答案]①图片采用近景描绘的方法,从“看客”的照面切入,使“看客”的自我显现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形成读者与“看客“、“看客"与阿Q“看”与“被看”的对立,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发读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反思。
②图片以简洁的线条描绘"看客"狂热的眼神、表情,传神地表现了“看客”愚味、麻木和嗜血的特征,突出了“看客”作为专制主义文化的肉身化显现、专制主义思想的代言人的本质。
③图片重点突出了斜挎的刺刀和插在阿Q脖子里的亡命牌,既烘托出行刑前的阴冷的氛围,也象征着封建专制制度对百姓思想的威慑,增强了批判性。(答出一点给2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阿Q正传》中对阿Q被杀前的描写和材料二的内容谈谈对丁聪配图的理解,这需要梳理材料二的内容,同时结合描写文字准确解读配图的内容及寓意,然后将两者结合起来。材料二主要涉及画家共享文学与图像,使“看客”的自我显现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在统觉共享下自我显现的"看客"形象烛照传统文化的建构,“看客”的特征和本质及其与专制主义文化的关系,鲁迅探求中国自救道路的努力等内容。而对于配图,则需要从图片的主体一“看客”、观看的对象——阿Q、画面的背景——刺刀和亡命牌等方面进行解读,并结合题中所给的《阿Q正传》中的片段进行分析。最后将材料二的内容与描写文字和配图对照整理即可组织出答案。
6.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D.“表现三边地区的苍凉风景”说法错误。根据后文“他说外人以为三边无色无香,其实那是错了。‘你瞧,绿的沙柳、红的盐蒿、粉的牛儿草、白的盐、黄的沙,这三边的土地是最有五颜六色,是最有香有甜的’”可知,此处表现的是三边地区景色的多姿多彩,而非苍凉。故选D。
7.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A.“以‘我’的思亲与孤独贯穿全文”说法错误。文章只在开头和结尾写到了“我”的思亲与孤独,并未贯穿全文。B.“先抑后扬,形成鲜明的反差”说法错误。由文中“我们走到一个镇落里,这个镇落显得很大,有回民,有汉民,分两片屋舍:一处汉民,建筑分散中但有联络;一处回民,建筑对仗里却见变化”可知,文章写沙漠深处镇落民居的特点,是想表现镇落之大,没有先抑后扬,也不能和前文形成反差。D.“刚健”说法错误。刚健的语言风格特点是刚健有力,气势雄壮,本文的语言质朴自然,并没有“刚健”的特点。故选C。
8.①描写了蒙、汉、回各民族热闹、和谐的市场景象;②形成了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③表现了当地民族融合、物阜民丰的世俗生活气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内容角度:由文中“这个镇子在两日之后,便是汉、回、蒙一年一度的盛大交易会”“交易会,其场面可谓热闹,有北京王府井的拥挤,却比王府井更气势;有上海南京路的嘈杂,却比南京路更疯野”可知,作者描写交易会时所用的大量堆叠同类的词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蒙、汉、回各民族热闹、和谐的市场景象。
修辞角度:由文中“那一排一摆小吃,荞面拉条、豆面丢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酸、辣、汪、煎,五味俱全;那菜市上一筐一车,二尺长的白菜、淡黄的萝卜、乌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葱,六色尽有;那农具市上的铜的挂铃、铁的镢、钢的锨,叮、咣、铿、锵,七音齐响”等句子可知,本段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大量堆叠“荞面拉条、豆面丢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酸、辣、汪、煎”等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了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
主题角度:由“荞面拉条、豆面丢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二尺长的白菜、淡黄的萝卜、乌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葱”“铜的挂铃、铁的镢、钢的锨”“头戴红缨,脖系铃铛,背披红毡”等堆叠的词语可知,作者是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交易会上物品种类的丰富,表现了当地民族融合、物阜民丰的世俗生活气象。
9.放蜂人让“我”找到了书写三边的角度:①放蜂人的身份,转变了“我”外来者的观察视角;②放蜂人的讲述,启发了“我”描写三边的情感立场;③尝了三边的蜜之后,“我”确定了选材角度和写作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告辞了放蜂人,突然之间,几天来混混沌沌的思想,沉淀的沉淀了,清亮的清亮了,一时觉得有角度来做我的文章了”表明放蜂人让“我”找到了书写三边的角度:
由文中“相坐攀谈,放蜂人来自江南,年年都来,来数月方去。他说外人以为三边无色无香,其实那是错了”可知,放蜂人也是一个来自江南的外来者,但正是这样的身份,才让他清楚地知道外人对三边是有误解的,这转变了“我”外来者的观察视角;
由文中“他说外人以为三边无色无香,其实那是错了。‘你瞧,绿的沙柳、红的盐蒿、粉的牛儿草、白的盐、黄的沙,这三边的土地是最有五颜六色,是最有香有甜的’”可知,在放蜂人的眼中和心里,三边是色彩绚烂的,让人难以忘怀的,放蜂人的这番讲述,也启发了“我”描写三边的情感立场,所以后文写到“只盼望什么时候了,我要和我的亲人、更多的朋友能一块再走走三边,那该又是何等美事呢”;
由文中“他说外人以为三边无色无香,其实那是错了。‘你瞧,绿的沙柳、红的盐蒿、粉的牛儿草、白的盐、黄的沙,这三边的土地是最有五颜六色,是最有香有甜的’”“尝尝那蜜,果然上品,荔枝蜜没有它香醇,槐花蜜没有它味长”“告辞了放蜂人,突然之间,几天来混混沌沌的思想,沉淀的沉淀了,清亮的清亮了,一时觉得有角度来做我的文章了”可知,尝了三边的蜜之后,“我”对三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而让“我”确定了选材角度和写作内容。
10.C 11.B 12.D
13.(1)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那样,种完后就像丢弃了一样不再管它,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
(2)现在自己做了官,接受了老百姓的钱财,却在他们的事情上怠惰,这样的人普天之下到处都是。
14.相同点:都传达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对百姓充满了爱护和同情。不同点:文本一强调的是官吏们不可繁政扰民,而应让百姓休养生息;材料二强调的则是官员的职责,要求其做人民公仆,为民服务。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假若雇一个干活的人在家里,他接受了你的报酬,不认真替你干活,而且还盗窃你的财物,那么你必然很恼怒而赶走、处罚他。现在天下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而百姓却不敢发泄自己的愤怒来责罚他们。
“货器”是一个词,指财物,不能分开,应在“器”后断开,排除BD;
“肆其怒”后面不应断开,“与”是并列连词,“黜罚”和“怒”都是“肆”的宾语,排除A。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错在“爱护之意”。“字”是养育之意。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错在“认为虽然老百姓是官吏的仆人”。柳宗元的话“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意思是官吏们是老百姓的仆役,并不是来役使老百姓的。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莳”,栽种;“置”,丢弃;“天者”,天性,习性。
(2)“直”,钱财;“怠”,怠惰;“然”,这样。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相同点:结合“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可知,都传达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对百姓充满了爱护和同情。
不同点:结合“见长人者好烦其令……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可知,文本一强调的是官吏们不可繁政扰民,而应让百姓休养生息;
结合“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可知,材料二强调的则是官员的职责,要求其做人民公仆,为民服务。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不过是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凡是按树木的本性种植,它的本性是:树木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根周围的捣土要紧实。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就不再管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拳曲着,又换了生土;给树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爱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来望望。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植的树都不如我。我又哪里有什么特殊本领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唤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增加我们的生产,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文本二:
河东人薛存义将要启程,我把肉放在盘子里,把酒斟满酒杯,追赶而送他到了江边,请他喝,请他吃,并且告诉说:“凡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他们的职责吗? (他们是)老百姓的仆役,并不是来役使老百姓的。凡是靠土地生活的人,拿出田亩收入的十分之一来雇佣官吏,目的是让官吏为自己主持公道。现在自己做了官,接受了老百姓的钱财,却在他们的事情上怠惰,这样的人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哪里只是不认真?甚至还盗窃老百姓的财物。假若雇一个干活的人在家里,他接受了你的报酬,不认真替你干活,而且还盗窃你的财物,那么你必然很恼怒而赶走、处罚他。现在天下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而百姓却不敢发泄自己的愤怒来责罚他们,为什么呢?情势不同啊。情势不同而道理一样,我们的老百姓该怎么办?有明于事理的人,能不惶恐并害怕吗?”
【答案】15.D
16.《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
《宾至》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流露出诗人的清高性格,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D.“在致歉中隐含着诗人有客而来的喜悦”理解错误,“再拜”可见客人有一定的身份,但一个“难”字明显表现出诗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一首由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尾联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
第二首尾联意思是你要是真的不嫌这野外没有好酒好菜,以后高兴时还可以来看看我的小园里芍药花开。“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这是客套话,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再结合前文“老病人扶再拜难”“漫劳车马驻江干”可知,诗人品性高洁,对前来的贵宾敬而远之。
17.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酌,凫,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0分)
18.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既"与“而且"不搭配,考虑原句中“版画的刀法韵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之间为并列关系,可将“而且“改为“又",据此排除A.C两项:二是成分残缺,"形成"后缺少介词"与",据此排除D项。故选B。
19.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前句"手拿莲花,怀抱鲤鱼"与上文“年画《莲年有余》”可知,应是先取其谐音,后有寓意,据此排除A、C两项。且根据常识可知,应先“成为年画中的经典”,然后才会"广为流传",排除B项。故选D。
20.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杨柳青年画"比作“活化石”“百科全书”。A项,把柳叶比喻成”碧玉”,把柳条比喻成”绿丝绦",运用了比喻。B项,"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运用了对偶:”无边"“不尽”则运用了夸张。C项,“商女““后庭遗曲”运用引用修辞,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代指女子,这三句运用了典故。D项,"落红"代指“落花”,运用了借代:“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感情,运用了拟人。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21. (示例]①无须额外食用功能性食物;②能够产生的效果很小;③想靠功能性食物保持身体健康;(每处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结合横线后的标点可确定,该处所填语句是对上文的总结,且该空所在句子为整个文段的总领句,由"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都能均衡摄入"与下文"这些功能性食物”可以得出,该处可填”无须额外食用功能性食物"之类的语句。②处,结合横线前的句子可知,该处的陈述对象为“这些功能性食物”依据后文”甚至可以说没有效果”可知,该处所填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应与之类似并构成递进关系,故该处可填"能够产生的效果很小"之类的语句。③处,结合前句”这也表明了“可以确定,该处所在语句为上文的总结句,根据上文“功能性食物里的一些人体所需元素含量微不足道”“因此,食用功能性食物,只是一种看似具有科学性的精神上的自我……,得更有效果",以及横线后"是不具有可行性的"可知,该处可填"想靠功能性食物保持身体健康“一类的语句。
22. (示例](1)食用功能性食物,难道不只是一种看似具有科学性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吗? (2分)
(2)食用功能性食物,不能不说只是一种看似具有科学性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3分)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考生熟悉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句的句式特点,反问句就是用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双重否定句就是用含有两个否定词的句式,否定两次表示肯定的意思。(1)反问句表达式一般为“难道……等。一个反问等于一重否定,变化句式时一般需要“反问+否定",才能保证语意不变。把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为反问句,应该表述成"食用功能性食物,难道不只是一种看似具有科学性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吗?"或者是“食用功能性食物,不是只是一种看似具有科学性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吗?"之类的句子。
(2)双重否定句一般需要添加两个否定副词“不",也可以用“没有“无”等近义词。把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为双重否定句,应该表述成“食用功能性食物,不能不说只是一种看似具有科学性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之类的句子。
四、写作(60分)
【写作指导】
命题材料可分为两部分。材料第一部分引用名人名言与相关事迹,从读书、文化、创业两个角度出发,指出创新与守正各自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们之间辩证统的密切关系。材料第二部分则运用宋代心学家陆九渊“六经注我,手我注六经”的名言,将国学传统与时代问题巧妙结合。今文经学派采取“六经注我”的方式,以解读经典中的“微言大义”为借口,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知,不拘泥于经典本身,对各家的思想学说都有所吸收借鉴。古文经学派,认为“六经皆史”,所以要严谨考据,非常重视名物训诂和考证,虽然对认识历史有帮助,但是过程繁琐枯燥,称为“我注六经”。通过不同观点的罗列,暗示考生注意“守正创新”这一中心主题。
写作任务和要求一谈自身对 “守正创新”这一主题的看法。这是考生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写作的核心。此外,题目明确提示“结合材料内容”,考生要概括出每段材料的对应方向,并适当加以延伸。如: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我们应当遵循内心的选择,不断突破外在条件的限制,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在遵循社会规则的同时大胆创新,从而充分体现出自己的发散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参考立意]
1.需要创新,更要坚守正道;/
2.守正创新时代,青年奋发图强;/
3.守正之余,创新必不可少;
4.守正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5.争做时代青年,需要遵循守正创新之道;
6.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不可分割;
7.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
8.恪守正确的原则,主动求变。
【范文借鉴】
守正与创新齐飞,青年共时代一色
宋代心学家陆九渊在《语录》中有言:“六经注我。”不由感慨先生真乃有大智慧者也。“六经注我”,立足正道,便可用各家的思想学说证明自己的观点,惠其学说,进而能有所创新。
我们以史为鉴,审视当下:时代浪潮汹涌,国际局势复杂,要破愚暗以明斯道,需要守正创新,更需要青年人的担当与努力。
是故我言:大美中华之未来,应是“守正与创新齐飞,青年共时代一色”。
秉守正创新之力,护文化传承之路。
坚守盛唐风采与少女灵动,开创高科技舞美场景,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坚守文物历史底蕴,开创憨态可掬的拟人化形式,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引发热议;坚守博物馆初心,开创独特的文创产品与“元宵灯会”,古老的紫禁城重燃活力……“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伟人之语,犹在耳畔。唯有秉守正创新之力,方可为文化传承保驾护航。
秉守正创新之力,赶品牌发展之潮。
国潮汹涌,澎湃华夏。一些老字号在坚守产品品质的基础上,通过推出“小字号”、卡通形象和潮流体验店,实现“老树开新花”,成了新时代的市场经济“弄潮儿”。内联升不仅推出副线潮流品牌“大内联升”,还通过合作市场、潮流IP推出联名产品;同仁堂延伸出新零售品牌“知嘛健康”,关注“朋克养生”,营造新消费场景。国潮的兴起、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市场规则和商品品质的坚守,也离不开对高新科技和时代潮流的利用。诸君,时代已至,未来已来,且守正创新赶“潮”去。
秉守正创新之力,怀青年担当之心。
百年之前,青年梁启超高呼“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时代巨幕訇然中开;改革开放,“十万人才下海南”,将创业的激情和坚守的秩序播撒于曾经荒芜的小岛;小康路上,有秦玥飞、黄文秀,守乡土初心,借农业科技,让金麦穗与赶车谣遍地生长;今朝中国,属于我辈青年,有灵活头脑、开放思想,更有家团情怀、胸中大义!时代更迭,担当星火不灭;守正创新,共谱华夏新篇!
局势莫测,守正创新不改大国本色;时代在变,青年征途应是星辰大海!守正与创新齐飞,青年共时代一色,而这,正是行进中的你我最大的底气,亦是神州大地未来最美的模样。(884字)
【亮点借鉴】
1.结构整齐,思路清晰。文章引经据典,巧妙点题,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分别从文化、经济、青年三个角度阐释对“守正创新”的认识与思考,且在论述段段尾重复分论点,无论是文章整体还是段落部分,都做到了首尾照应,论证思路一目了然。
2.论证有力,语言优美。文章在论证时,古今事例和名人名言皆有涉及,素材丰富且贴合主题,有效地证明了论点。修辞方面多用排比,让文章富有气势;语言方面长短句相互搭配,让行文富于变化。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不可复制的,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高二期中试卷pdf、高二语文试卷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连云港灌南县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连云港灌南县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