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辅导课件古代诗歌鉴赏6.2.2
展开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辅导课件古代诗歌鉴赏6.2.2,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点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题型特点】对诗歌形象的把握,考生容易犯概括不全和理解有误两方面的错误。1.概括不全,即不能筛选出诗歌中所有的形象,可能会遗漏人、事、景、物、理中的一项或几项;或者不能对某一形象进行全面概括,比如对某景物形象的概括,可能会遗漏一点或几点。
2.理解有误,即对形象的特征和体现的意义理解有偏差,对形象进行分析时没有联系诗歌内容或者分析不到位等。
【解题策略】四个角度鉴赏诗歌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抒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等等。因此,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无论是诗人形象,还是诗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乃至意境意象,都要结合诗歌的背景,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
2.分析描写,抓住特征。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人、事、物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既可以正面渲染,也可以侧面烘托。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都必须准确地抓住形象的特征,以此来体会形象的内在品质。因此,在阅读鉴赏诗歌、分析诗歌形象时,要注意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其特征。
3.立足意象,聚焦对应。诗歌意象与诗人情感有着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如:
4.体察意图,合理联想。古人写诗时,通常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身世际遇,展开联想;有些事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象定位,如松柏、寒梅、孤鸿等,这也为我们分析形象提供了依据。
【以例说法】【典例文本】【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汉寿城春望①刘禹锡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田中牧竖②烧刍狗③,陌上行人看石麟④。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⑤,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本诗是作者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所作。②牧竖:牧童。③刍狗:用草扎成的狗,供祭祀之用。④石麟:古代贵族墓前的石兽。⑤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东瀛,指东海。
【怎样读文】 第一步,利用选项信息,快速疏通诗意 第二步,“四角度”读懂诗歌 1.看标题,初判题材。 由“春望”一词可看出此诗为登临诗。 2.析注释——了解背景,提取信息。 注释①交代诗人被贬的经历。注释②③④可帮助理解诗句的内容。
3.读正文——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 首联描写了汉寿城的荒凉;颔联写“牧竖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颈联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尾联阐明了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
4.正文翻译成品: 春天来了,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正长满荆榛。 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
经过雷电轰击,华表已经半毁。由于积满灰尘,碑文仅可辨认。 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
【解题导引】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榛之类景物越多,越显汉寿城的荒凉。B.颔联写牧竖、行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机;颈联写华表、碑文,表现出汉寿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框架,前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的景象。D.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的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积极思想。
☞【这样解】判断选项有关“形象”内容的正误,就要从形象的全面性和解读的精准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A项 →对应的是诗歌首联的内容,表述与原诗相符。
B项→对应的是诗歌颔联、颈联的内容。颔联主要描写的形象有人物(“牧竖”“行人”)、事物(“刍狗”“石麟”)。此联中的“牧竖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墓周围环境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行人看石麟”于“陌上”,是因为荆榛莽莽,没有可以观赏的景物,只有古墓前的石兽尚可注目而已,从而更衬托出汉寿城的荒凉。颈联描写的形象主要是事物
(“华表”“碑文”),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
C项 →是对诗歌的结构特征和前三联描写景物的总体概述,“铺陈汉寿城的景象”符合前三联形象的特征。D项 →对应的是诗歌尾联的内容,分析尾联情感内容,要关注“东瀛”之“变”和“还成要路津”体现的意义,即兴废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种思想具有积极意义。答案:B
★2.本诗与杜甫的《春望》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比较两诗在形象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这样解】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分析两首诗所描写的形象: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首诗的相同点在于“春景”,不同点是战后还是战中,“物”——汉寿城(地方)/国都,“诗人形象”——没有直接描写/直接描写,“情感”——汉寿城的昔盛今衰,对大唐江山的忧虑/诗人年老体衰、思念家乡、担忧国家。战后和战中、地方和国都的不同是考生容易忽略的地方。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通过描写丛生的杂草,表现了所望之地的荒芜、破败和凄凉。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中的场景,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战后的景象,描写了战后的荒祠古墓、野草荒树、牧竖行人等。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主要描写了诗人在残破的国都中的生活
状态;《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描写了汉寿城的荒凉。③《春望》刻画了一个年老体衰、思念家乡、担忧国家的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描写了汉寿城昔盛今衰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大唐江山的忧虑。
【考场方略】 一、运用两步骤、五方面全面概括诗歌形象 把握诗歌形象,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把诗歌的形象细化为“人、事、景、物、理”5个方面,“人”指作者或抒情、叙事的主人公,“事”指事件,“景”指自然景物或意象,“物”指具体的物件,“理”指诗歌表达的哲理。
第二步:筛选诗歌中所有有关5方面的词语,细致分析这些词语体现的形象特征。 比如【例2】中《汉寿城春望》的首联,从景物的角度,要筛选出“野草”“荒祠”“古墓”“荆榛”等,再分析提炼形象特点。
二、从特征、情感两个角度正确理解形象体现的意义 形象体现的意义可以分为两个角度。 第一,形象本身的特征,比如景物营造的意境、人物体现的性格特征、事物表现的意义等;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辅导课件古代诗歌鉴赏6,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纵览,命题探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辅导课件古代诗歌鉴赏6.3,共2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辅导课件古代诗歌鉴赏6.2,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