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金卷03-备战高考地理模拟卷(北京专用) 试卷 0 次下载
- 黄金卷04-备战高考地理模拟卷(北京专用) 试卷 0 次下载
- 黄金卷05-备战高考地理模拟卷(北京专用) 试卷 0 次下载
- 黄金卷06-备战高考地理模拟卷(北京专用) 试卷 0 次下载
- 黄金卷08-备战高考地理模拟卷(北京专用) 试卷 0 次下载
黄金卷07-备战高考地理模拟卷(北京专用)
展开备战高考地理模拟卷(北京专用)
黄金卷07
(本卷共20小题,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
第22届世界杯足球赛于2022年11月21日至12月18日在卡塔尔举行。读卡塔尔及周边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晨昏线与赤道夹角变大 B.晨昏线与南极圈交点变近
C.昏线与赤道交点向东移 D.晨线与赤道交点向东移
2.与北京相比,卡塔尔首都多哈在一年中( )
A.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较大 B.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较大
C.日出方位偏转幅度较小 D.正午太阳方位变化较小
【答案】1.B 2.C
【解析】1.根据材料世界杯举办期间2022年11月21日至12月18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晨昏线与赤道夹角变小,晨昏线与南极圈交点变近,A错误B正确;因地球向东自转,晨、昏线与赤道交点均向西移,CD错误;故选B。
2.与北京相比,卡塔尔首都多哈纬度较低,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较小,A错误;回归线到极圈之间各地冬至日与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约为47°,多哈与北京的纬度位于北温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均为47度,B错误;多哈与北京均位于北温带地区,且纬度差距不大,不会发生极昼极夜现象,日出方位都在偏东方向,两地日出方位偏转幅度较小,C正确;多哈与北京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两地在一年中正午太阳都在正南方向,正午太阳方位没有变化,D错误。故选C。
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和海水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推断,该地( )
A.甲断层形成时间晚于三叠纪 B.岩层①与②的形成环境相同
C.侏罗纪气候干旱,植被稀少 D.石炭纪发生过数次海陆变迁
4.乙处地质构造的主要形成过程最可能是( )
A.侵蚀搬运一断裂下陷一固结成岩 B.固结成岩—岩浆喷出一地壳抬升
C.地壳抬升一侵蚀搬运一岩浆侵入 D.固结成岩一挤压拱起一风化侵蚀
【答案】3.D 4.D
【解析】3.阅读该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可知,三叠纪地层覆盖在断层之上,说明甲断层形成时间早于三叠纪,A错误;岩层①为松散砂砾石层,岩层②为黑色泥岩层,两者颗粒物大小不同,松散砂砾石层多为河湖相沉积物,泥岩层多为湖湘沉积,两处形成环境不同,B错误;侏罗纪地层形成煤层,说明植被茂盛,推知气候湿润适宜植物生长,C错误;从海水深度变化图可知,石炭纪该地海陆变化频繁,膏盐沿、松散砂砾石层、黑色泥岩交替出现,D正确。故选D。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乙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主要受到挤压拱起,不是由于火山活动形成,形成过程中不会出现岩浆喷出、岩浆侵入,BC错误;首先固结成岩,沉积岩地层形成;接着受水平内力挤压拱起,形成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影响,易被风化侵蚀;最后沉积物覆盖,D正确,断裂下陷,形成地堑,A错误。故选D。
5.图为某年连续两日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2日到3日( )
A.①地气压升高,持续晴朗 B.②地经历暖锋过境,阴雨连绵
C.③地吹偏东风,风力减小 D.④地下沉运动为主,气流辐散
【答案】A
【详解】由图可知,10月2日①地气压为1040-1045hPa,3日①地为1045-1050hPa。①地气压升高,且为高压中心,持续晴朗,A正确;②地经历冷锋过境,B错误;③地吹西南风,C错误;④地为低压中心,气流以辐合上升运动为主,D错误。故选A。
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疏松多孔。东祁连山某区域海拔2800-4000米范围内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当地阳坡、阴坡土壤容重随海拔发生较大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阳坡、阴坡土壤容重差异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坡度 B.土壤厚度 C.土壤水分 D.成土母质
7.推测随海拔升高,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 )
A.整体升高 B.先升高后降低 C.整体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答案】6.C 7.B
【解析】6.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所以土壤水分越多,则土壤容重越小。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整体而言,阴坡的土壤容重更小。该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阴坡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小,土壤蒸发小,土壤水分含量较阳坡更多,土壤容重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水分的差异,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阴阳坡地形坡度、土壤厚度以及成土母质的差异,因此排除ABD。故选C。
7.根据材料可知,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疏松多孔,有利于水分下渗和土壤蓄水,所以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容重较低。图示信息显示,随着海拔升高,土壤容重先降低后升高,表明土壤有机质先升高后降低,有机质来源于植被的枯枝落叶,所以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覆盖率先升高后降低,B正确,ACD错。故选B。
水华是淡水中藻类大量繁殖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当水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氢、磷等)和合适的水温时,藻类就会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巢湖位于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该湖入湖水系众多,水体环境相对封闭,水体更新周期长,水华多发。下图示意巢湖分区及入湖河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推测巢湖水华最严重区域位于( )
A.中巢湖北部 B.中巢湖东南部 C.东巢湖东部 D.西巢湖西北部
9.相比9月,7、8月巢湖水华较轻,原因可能是7、8月( )
①治理力度加大②高温抑制藻类生长③降水稀释营养物质④排放到巢湖的污水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8.D 9.B
【解析】8.西巢湖西北方向河流注入的多,从陆地上带来的氮磷钾多,加之西北的河流上游有大城市合肥,排放的含氮磷钾的的生产生活污水多,故西巢湖的西北区域水华严重,D正确;从中巢湖、东巢湖注入的河流少,盐分注入少,水华较西巢湖轻,ABC错误。故答案选D。
9.相比9月,7、8月巢湖水华较轻,原因是7月、8月气温高,对藻类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同时7月、8月较9月降水多,稀释作用强,氮磷钾的含量较少,②③正确;治理力度、排放的污水没有月份差异,①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
预制菜是以各类农、畜、禽、水产品为原辅料,经预选、调制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半成品或成品。一般需要在冷链条件下贮存或运输,经简单加热或烹饪后即可食用,图为预制菜产业链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影响预制菜加工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原料 B.市场 C.交通 D.科技
11.预制菜产业发展对农村地区的主要影响有( )
A.人口外迁加速 B.环境质量提高 C.交通条件改善 D.撂荒土地增多
【答案】10.A 11.C
【解析】10.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预制菜是以各类农、畜、禽、水产品为原辅料,经预选、调制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半成品或成品,对农产品进行规模化加工,制成成品菜或半成品菜,因此靠近原料产地,获取丰富且新鲜的食材,便于规模化加工,A正确;市场、交通、科技也是影响预制菜加工的因素,但不是影响布局的主导因素,排除BCD。故选A。
11.根据材料可知,预制菜加工对农村地区来讲增加经济收入,人口外迁减少,排除A;人类活动增加,农业活动增加,撂荒土地减少,但是农业生产排放废弃物,容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排除BD;在农村地区进行规模化加工,在冷链条件下运输到市场,农村交通条件改善,C正确。故选C。
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的海冰进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冰退(海冰较常年减少)会导致海峡水流通量增加,北上水流减少。冰进则相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南极大陆附近海域的海冰面积9月达到最大,2月达到最小,据此可推断( )
A.海水结冰速度9月最快,2月最慢 B.海水融冰速度总体上比结冰速度快
C.海水融冰速度9月最快,2月最慢 D.海水结冰速度总体上比融冰速度快
13.德雷克海峡发生冰退时,短期内将导致( )
A.赤道向南极输送的热量增加 B.澳大利亚东岸暖流势力增强
C.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缩小 D.南美大陆西岸地区降水减少
【答案】12.B 13.C
【解析】12.海冰面积大小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南极大陆附近海域的海冰面积在9月达到最大,2月最小,说明海冰面积累积,在9月份面积达到最大值,2月份为南半球夏季,融化的面积最大,留下来的海冰面积达到最小值,不能说明9月、2月结冰速度、融冰速度为极值,AC错误。9月份海冰面积最大,到2月份海冰面积最小,为融冰期,耗时约5个月,而结冰期为2-9月,时长约7个月,所以海水结冰速度总体上比融冰速度慢,海水融冰速度总体上比结冰速度快,B正确、D错误。故选B。
13.德雷克海峡发生冰退时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海峡西侧水位降低,北上水流减弱,则秘鲁寒流势力减弱,导致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变小,C正确;赤道与南极地区的热量交换减弱,A错误;东澳大利亚暖流减弱,沿岸地区降水减少,B错误;秘鲁寒流减弱,南美洲大陆西岸地区降水量增加,D错误。故选C。
2022年8月22日吕宋岛以东洋面生成台风“马鞍”。下图为台风“马鞍”路径预报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吕宋岛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C.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15.23日08时至24日08时马尼拉风向的变化为( )
A.由东北风转为偏北风 B.由西南风转为偏南风
C.由偏南风转为东南风 D.由偏北风转为西北风
【答案】14.A 15.B
【解析】14.菲律宾吕宋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小板块)的交界处,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5.23日08时马尼拉地处台风中心南偏西,结合地转偏向力,吹西南风,24日08时马尼拉位于台风中心东南,结合地转偏向力,吹偏南风,B正确,排除ACD;故选B。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清水河流域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生态环境脆弱,水源不稳定。下图为宁夏清水河流域简图,下表为清水河流域不同时期主汛期降雨量变化率、泉眼山水文站年均输沙量及水库和淤地坝建设数量。
时期(年) | 主汛期降雨量变化率(%) | 泉眼山年均输沙量(亿吨) | 时期(年) | 水库建设数量(座) | 淤地坝建设数量(座) |
1980~1989 | -18 | 0.18 | 1980~1989 | 9 | 18 |
1990~1999 | 21 | 0.45 | 1990~1999 | 14 | 13 |
2000~2009 | -10 | 0.25 | 2000~2009 | 10 | 239 |
2010~2015 | -7 | 0.09 | 2010~2012 | 0 | 26 |
注:主汛期降雨量变化率指某时段主汛期降雨量与多年平均主汛期降雨量的比值,正值表示增加趋势,负值表示减少趋势。
(1)绘制泉眼山1980~2015年年均输沙量统计图,概括输沙量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原因。(7分)
清水河上游固原市黄土丘陵广布。当地采用生物谷坊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生物谷坊以具有一定间隔的柳桩为框架,将装有不同粒径砂砾的砂袋堆放其中,置于沟谷底部,上面可种植红柳等耐旱植物。下图为生物谷坊截面示意图。
(2)说明生物谷坊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要作用。(4分)
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工程以中卫市黄河右岸浅层地下水为水源,向海原、固原等地供水,计划2023年底基本贯通。
(3)简述供水工程贯通后对清水河流域发展的影响。(4分)
【答案】(1)绘图如下:
特点:1980~1999年输沙量增多,2000~2015年输沙量减少。
原因:1990~1999年该流域主汛期降雨量增大;2000年以后该流域主汛期降雨量减小;水库、淤地坝建设数量增加等。
(2)柳桩、砂袋可固定和拦挡松散固体物质移动,降低河流流速,减少地表侵蚀;种植红柳,增加植被覆盖率,利于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拦蓄泥沙,改善水质等。
(3)对全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调控,缓解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短缺问题,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提升水质,改善和保护流域水环境;维护流域生态安全等。
【分析】本题以清水河流域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河流输沙量的影响因素,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分析,供水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1)据图表信息可知特点是1980~1999年输沙量增多,2000~2015年输沙量减少。原因推测是在1990-1999年期间,河流的流域内到雨季时,降水量大,河流汇水量多。2000年后此处雨季的降水量减少,并且随着水库和淤地坝的建设,对河流水的拦截,使得河流水量下降。据图中的泉眼山年均输沙量以十年为一时间段的数据,绘制泉眼山1980~2015年年均输沙量统计图,如下:
(2)生物谷坊包括柳桩、砂袋、红柳。柳桩、砂袋可固定和拦挡松散固体物质移动,拦截水中漂浮物,拦截泥沙,泥沙淤积在沟底,并逐渐台阶化,为利用沟道土地发展生产创造条件,同时降低河流流速,减少地表侵蚀;种植红柳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植被具有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改善水质等功能,减轻山洪或者泥石流危害。
(3)供水工程贯通后,直接可以缓解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短缺问题,同时有利于对全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调控。水资源短缺是限制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供水工程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区域水资源增多将会产生一系列生态效益,如提升水质,改善和保护流域水环境,维护流域生态安全等。
17.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
密云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是首都生态涵养区。密云水库是北京重要水源地。天门山风景区位于密云区北部,景区中的“天门山岩壁”是国家级花岗岩地质景观(下左图)。嵌于峭壁上的“天门洞”(下右图)海拔800余米、高约60米、宽约40米,是华北地区目前发现最大的东西通透的穿山岩洞,天门山也由此得名。
(1)简述密云水库的生态作用。(6分)
(2)说明“天门山岩璧”的形成过程。(3分)
日出时,太阳光芒从天门洞中穿过,形成快速移动的光柱(下右图),这种景象被称为“天门神光”。
(3)结合所学,说明“天门神光”光柱移动的原因。(2分)
【答案】(1)调节气候;调节径流;增加生物栖息地;净化水质等。
(2)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形成山地,外力风化、侵蚀,崩塌剥落形成岩壁。
(3)地球自转形成太阳的东升西落。
【分析】本题以密云水库和天门山为材料,涉及水库的生态功能、天门山地貌成因以及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密云水库属于湖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湖泊水蒸发,能够增加空气湿度,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水库可以调节径流量,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能够为水生生物和湿生生物提供生存环境,增加生物栖息地,提高生物多样性;湖泊具有促进污染物沉降、净化水质的作用。
(2)根据材料信息“是国家级花岗岩地质景观”可知,该地主要为花岗岩,是岩浆活动,导致岩浆侵入冷却,形成花岗岩;之后发生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形成山地;后经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导致岩石坍塌,剥离之后形成岩壁。
(3)根据材料信息“日出时,太阳光芒从天门洞中穿过,形成快速移动的光柱”可知,“天门神光”光柱移动是由于日出现象形成的,是由于地球自转导致的太阳东升西落导致的。
18.吉林省素有“黑土地之乡”的美誉。图为吉林省及周围省区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长春市由于长期高强度犁耕开发,黑土层厚度变薄,耕地质量下降。目前,长春市在粮食收割后,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秸秆覆盖在田地,实施对耕地的保护。
(1)简述长春实施秸秆还田在保护耕地中的作用。(4分)
长春是东北的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最早的汽车工业基地。
(2)说明长春成为重工业基地的优势自然条件。(4分)
【答案】(1)秸秆覆盖可减弱风蚀和水蚀作用,减少土壤破坏,减轻黑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秸秆还田利于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减轻土壤污染。
(2)煤铁石油等矿产能源丰富,水源充足,土地平坦广阔。
【分析】本大题以吉林省及周围省区简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生产、工业区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阐释地理事物、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素养。
【详解】(1)秸秆覆盖返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秸秆还田利于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减轻土壤污染,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秸秆覆盖可减弱风蚀和水蚀作用,减少土壤破坏,减轻黑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减少使用化肥;秸秆覆盖返田有利于保水保墒,在干旱年份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增产效果明显。
(2)工业基地发展条件,主要从资源、水源、土地等因素分析。接近煤、石油产地,燃料充足。接近铁矿产地,工业原料丰富。地处松花江流域内,有丰富的水源。地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工厂建设成本低,工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好。
19.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徐州是我国重要交通枢纽(下图)。《“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将徐州纳入资源型地区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重点扶持徐州发展制造业,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徐州采取措施将沉降严重的采煤塌陷地,变成国家湿地公园,并发展装备与智能制造业。徐州正在从过去的“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转变,从“一煤独大”向“徐州智造”迈进。下表为徐州产业结构比例。
年份 | 第一产业比例(%) | 第二产业比例(%) | 第三产业比例(%) |
2016 | 9.3 | 43.3 | 47.4 |
2018 | 9.4 | 41.6 | 49.0 |
2020 | 9.8 | 40.1 | 50.1 |
(1)绘制徐州产业结构变化图,概括徐州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7分)
(2)简述徐州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举措。(6分)
【答案】(1)徐州产业结构变化图,如图所示:
第一产业占比小,基本稳定,占比略有上升;第二产业占比大,但比例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是主导产业,占比逐步上升。
(2)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体系建设,发挥交通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发展等;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等;把生态修复放在首位;加快推进采煤沉陷区的治理;积极治理水环境等。
【分析】本大题以徐州产业结构变化为材料设计实体,涉及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特点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可持续发展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评价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根据表格信息绘制折线图(或柱状图均可)。徐州产业结构变化图,如图所示:
根据表格信息结合折线图可知,徐州第一产业比重占比偏小,但基本保持稳定,略有上升;第二产业比重达到40%以上,占比较大,但比例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是本区域的主导产业,占比在逐渐上升,达到50%以上。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徐州曾经以资源为基础,发展本地产业结构,现如今,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优化本区域产业结构;结合材料可知,本区域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交通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发展;同时,加强生态恢复,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对曾经资源开采沉陷区进行综合治理,积极治理水环境等。综合以上措施促进徐州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
20.某地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结合图文资料,论述该地区形成“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的地理意义。(7分)
【答案】这样的空间布局遵循当地的自然特征(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协调山—林—田—村—水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林”:山地陡坡种植人工林,可以有效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田”:山地缓坡为农田,既可以利用山上下来的水源灌溉,也可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肥力。同时离村庄较近,方便村庄农民种地。“村”:村落位于海拔较低的山脊上,受山洪影响较小,聚落接近河流,方便人们的生活取水。这样的布局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扬长避短,既有利于当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且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还能满足当地农民基本的生存、发展农业自给自足的需求。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分析】本题以太行山南段东麓乡村分布格局为背景,涉及居民点空间布局及其意义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该题目为论述题,该空间格局的意义必然是人地和谐的体现,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对当地产生的地理意义,可以从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生态意义三个角度回答山、林、田、村、水五个方面,当地位于太行山脉,为温带季风气候,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一方面使得生产生活效益更高,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其中山地陡坡的人工林地有效涵养水源,净化水体,利于当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缓径流速度,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肥力,还可以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村落靠近河流,取水方便。村落与河流临近,便于取水和水运;农田位于山地坡度较小处,减少水土流失,且与村落相邻,便于农业生产,水源供给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村落的人畜粪便为农田提供肥料,农田解决了当地人的粮食问题,有利于村落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则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减弱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发展当地经济,满足当地农民基本的生存、发展农业自给自足的需求,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黄金卷08-备战高考地理模拟卷(北京专用): 这是一份黄金卷08-备战高考地理模拟卷(北京专用),文件包含黄金卷08-备战高考地理模拟卷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黄金卷08-备战高考地理模拟卷北京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黄金卷06-备战高考地理模拟卷(北京专用): 这是一份黄金卷06-备战高考地理模拟卷(北京专用),文件包含黄金卷06-备战高考地理模拟卷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黄金卷06-备战高考地理模拟卷北京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黄金卷05-备战高考地理模拟卷(北京专用): 这是一份黄金卷05-备战高考地理模拟卷(北京专用),文件包含黄金卷05-备战高考地理模拟卷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黄金卷05-备战高考地理模拟卷北京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