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展开历史科二年级(艺术类)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奉太宗之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了南北诸多经学家的见解,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五经正义》的编纂
A.确立了儒学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B.成为宋代理学思想创立的先声
C.适应了当时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 D.遏制了各派学说的融合与发展
2.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分两场,第一场按学科门类考试,第二场以经史命题,“观其学识,以宗旨纯正,文笔明畅为合格”。考试分一二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再分配官职。此举旨在( )
A.开启近代教育改革 B.融入现代文明
C.加快立宪运动步伐 D.削弱革命力量
3.有学者认为,罗马法学家只是通过限定法律规则的范围,来指望达到将希腊的分类与概括的方法用作裁判案件的理性基础,就像希腊哲学家从来不曾打算将辩证法仅仅用来论证法律判决和规则,罗马法学家也从来不曾想把他们逻辑一致的裁判天赋转化为一种哲学体系。由此可见( )
A.罗马法体现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B.罗马法学家具有明显的务实取向
C.古希腊继承并发展了古罗马文化
D.希腊哲学制约罗马法律体系完善
4.《资治通鉴》记载:“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这一记载表明( )
A.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隋炀帝夸耀国家富强
C.隋朝社会经济发展空前繁荣 D.戏曲深受各酋长喜爱
5.13世纪末,法国国王腓力四世设立了以巴黎“巴列门”为中心的王室法院作为专职机构,逐渐削弱、限制和取代原有的封建领地和教会等各种地方共同体的司法管辖权。这一措施( )
A.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 B.导致王权与教权分裂
C.推动行政司法的分离 D.消除了封建领主特权
6.据下表可推断,宋朝
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
年代 | 农业税(万贯) | 非农业税(万贯) | 农业税:非农业税 |
至道末年(997年) | 2408.1 | 1567.3 | 60:40 |
天禧末年(1021年) | 2641.2 | 3874.0 | 40:60 |
熙宁十年(1077年) | 2021.3 | 5117.2 | 28:72 |
A.财政困难始终存在 B.人地矛盾异常尖锐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赋税制度脱离实际
7.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化
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 B.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
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 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
8.1934年初,中央苏区通过建立由广州到瑞金的秘密交通线和在苏州成立中华商业公司,积极开展西药运输和采购工作,仅三个月就采购了价值20万银元的西药。中央苏区的努力( )
A.彻底突破了国民党的军事封锁 B.为坚持革命战争提供医疗保障
C.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D.提高了根据地的医学教育水平
9.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B.《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C.有利于南方和北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发展 D.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10.开辟新航路给西班牙带来巨额财富,据估计,1545—1560年间,西班牙从拉丁美洲运回的黄金,每年平均为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但巨额财富并未给西班牙带来新的发展,西班牙在17世纪迅速走向衰落。下表表明西班牙衰落的经济原因最有可能是
16世纪60—70年代西班牙国家财政预算开支简表
A.军费开支耗空了财富
B.经济建设投入不足
C.通货膨胀现象严重
D.宫廷王室的奢侈生活
11.下图为南宋朱熹创建的朱子社仓。社仓的设立说明
A.民间参与社会救济 B.政府重视保障民生
C.宗族救助开始兴起 D.地方加强粮食保管
12.唐人译佛经,尽量用周孔之教和老庄之道来比附佛教,把“涅架”译为“无为”,把“释迦牟尼”译为“能仁”。道家主张“容乃大”,儒家主张“和而不同”,象李白、杜牧这样的儒家大师也主张儒道兼修。由此可知唐朝
A.三教矛盾已经化解 B.三教并立相互影响
C.儒家处于绝对优势 D.政教合一维护统治
13.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中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 )
A.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度 B.背离了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
C.忽视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 D.保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多样性
14.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宋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气节。对这种民族精神产生影响的思想是( )
A.黄老之学 B.董仲舒新儒学 C.佛道思想 D.理学思想
15.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与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合作修订历法、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深刻地认识到几何学在数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当中的基础作用。此外,利玛窦还绘制并交付刊印《坤舆万国全图》等多幅世界地图,具体介绍了全球地理知识。这些事件反映出( )
A.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B.中国传统科技已走向衰落
C.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D.西学改变了国人思想认识
16.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曰:“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上述言论,反映这一思想家( )
A.主张限制君权 B.倡导以法治国 C.崇尚民本思想 D.注重法道交融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被有些学者誉为“小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贾思勰认为农业科技可以为国家“开其资财之道”,因而发展农业生产对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晋年间的《孙子算经》在序言中强调数学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与实用性,并认为“向之者富有余;背之者贫且窭(穷)”。魏晋南北朝时期总共编制了23部新历法,这一时期的历法多产与其体现各统治者的权威以及现固其统治地位的实用与功利目的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印刷术及火药武器技术等在元代西传,促进了西方国家的科技进步。各种西域药物、医法输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医学宝库。今存明初刻《回回药方》,即为元人所译阿拉伯医书。元代还设有回回司天台,以扎马鲁丁为提点,吸收了不少西域天文学者在其中工作。扎马鲁丁带来的一套西域仪象,包括浑仪、天球仪、地球仪等7种,对郭守敬研制天文仪器启发颇多。波斯、阿拉伯天文历法、数学、医药学、史地等各类书籍也于元时大量传入中国,仅秘书监所存即达百余部,其中包括蒙哥进行研究的欧几里得几何学著作。另外,旭烈兀西征时,曾带去不少中国炮手、天文学家、医生等,这些人后来多留居波斯。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价值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价值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中外科技交流的特征。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
在公元8世纪的安史之乱时,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
公元12世纪,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随着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占据中国大陆中北部,大批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
明朝初年,由于连年战乱屠戮、北人南迁,北方的人口从全国户数的四成,降低到不足一成半,千里沃土化为废墟。中国北方经济衰败,而江南则人满为患。作为统治者,朱元璋发动声势浩大的移民,命令他的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开垦、守卫。
“填出康乾盛世”:三藩之乱平息之后,清朝政府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应科举。一对夫妇,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有可作为丁壮劳力的儿子,再加拨四亩。每户给银十二两,作为定居的置产费用。于是移民蜂拥而至,那一次浩大的移民,被称为“湖广填四川”。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因素。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口迁移呈现的典型特征?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06年7月,西德、南德16个邦国的代表在已黎签署了议定书,承认拿破仑为其保护人。作为“保护人”,拿破仑直接废除了这些占领区的封建领主制度,取缔了农民的代役租、徭役和各种封建贡赋;在法律上领主丧失了对他们的农民的一切合法管辖权,农民变成了国家属下的人民,获得活动、迁移和结婚的自由;这些地区采用法国的度量衡,实行贸易自由。拿破仑对他的统治威斯特伐利亚王国的兄弟哲罗姆说:“人民一旦尝到了一个明智而开明政府的好处后,谁还会希望恢复普鲁士的专制制度呢?”1804年后,随着《拿破仑法典》的全面推广,这里成为法国革命原则渗透的地区,一些新的司法概念,如陪审制度、公开审讯等也开始进入当地居民的新生活。
(1)根据材料,概括拿破仑统治德意志占领区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拿破仑战争对德意志占领区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与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共振起伏、互动互进、休戚相关的。从方式与途径的视角而言,文化交流与传播既有牧歌式的和平交往,如人群迁徙、商业往来等;也有暴力性的碰撞冲突,如刀光剑影的战争往往使人类文化面临断裂、毁坏等危机,同时这种暴力冲实在客观上也为不同文化碰撞和调适提供了历史契机。
根据以上材料提取有关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高二-艺术类-历史】
1.C
解:从材料中被唐王朝颁布为经学的标准解释可以看出,这有利于提升儒学的政治地位,进而巩固大一统的局面,C正确;A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排除;材料与理学无关,B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因为儒学具有发展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排除。故选C。
2.D
解:20世纪初,清政府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考试内容除各学科外,还注重经史,再根据考试结果授予相应的官职,目的是将留学生纳入统治集团,防止他们走向革命道路,D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教育改革,排除A项;融入现代文明非此举主要目的,排除B项;晚清预备立宪运动始于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解:材料“罗马法学家也从来不曾想把他们逻辑一致的裁判天赋转化为一种哲学体系”体现的是罗马法学家并未将法学逻辑转化为哲学体系,说明罗马法学家务实性特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且该观念与自然法有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学家的务实性,非希腊哲学制约罗马法律体系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解:根据题干材料“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终月而罢,所费巨万”可知,材料描述了隋炀帝穷奢极欲,以此向诸蕃酋长夸耀国家富强,B项正确;“诸蕃酋长”反映的是隋朝的对外关系而非民族关系,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隋炀帝穷奢极欲,隋朝社会经济发展空前繁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戏曲深受各酋长喜爱题干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解:法国国王设立王室法院作为专职机构,“削弱、限制和取代原有的封建领地和教会等各种地方共同体的司法管辖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教会势力,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A项正确;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司法权,无法体现行政司法的分离,排除C项;D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解:据“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可知,宋朝非农业税的比重逐渐上升,而非农业税的主要来源是商业,这说明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宋朝赋税结构的变化,未能看出整个财政的困境,排除A项;人地矛盾指的是人口急剧增长,而土地增长速度明显慢于人口的增长,人均占有土地少的情况。而材料主要涉及农业税、非农业税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宋朝赋税结构,并未提及赋税制度,排除D项。
7.B
解:根据材料“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城市化是西方列强侵略而被动进行,缺乏足够的内驱力,并且始终在传统与近代之间徘徊,保留大量的保守因素,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B项正确;根据材料“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彻底性,没有强调其空间地域上的特点,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曲折和不彻底性,没有强调移植西方城市化模式的问题,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没有对不同城市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的结论,D项错误。
8.B
解: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可得出主要结论: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建立商业公司,大量采购、运输药物,为坚持革命战争提供了医疗保障,B项正确;据所学,1934年是红军长征前夕,中央苏区没能彻底突破国民党的军事封锁,排除A项;战争期间大量购买医药不能促进经济发展,排除C项;运输、采购药物与医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解:根据材料“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及所学知识可得,南方水稻和小麦都种植,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D项正确;“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江东地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南方种植小麦和水稻不能得出南方和北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发展,说法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解:依据材料可知,16世纪60-70年代西班牙国家财政预算中用于经济建设部分仅有1%-2%,这说明西班牙衰落的经济原因是经济建设投入不足,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军费支出占西班牙国家财政预算的2%-28%,并未占有绝大比重,因此军费开支不是西班牙衰落的经济原因;C选项错误,依据表格无法得出通货膨胀的信息;D选项错误,依据表格可知,宫廷开支仅占西班牙国家财政预算的4%-13%,因此宫廷开支不是西班牙衰落的经济原因。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A
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佘仓是一种以民间力量为主, 兴办一种互助性质备荒仓储方式,因此社仓的设立说明民间参与社会救济,A正确,BCD排除。故选A。
12.B
解:唐人用周孔之教和老庄之道来比附佛教,反映了唐朝三教并立相互影响,故选B;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教合一”,排除D。
13.B
解:据题意可知,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最终是为了实现经济目的,并不是为了真正的保护世界遗产,因此背离了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B项正确;这种做法不符合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因此不是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度,排除A项;这一做法是只注重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并没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和多样性,排除CD项。故选B项。
14.D
解:依据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知,这体现了社会担当、济世;根据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这体现了民族气节,综合起来,这些思想与理学提倡的济世、民族气节相似,可见这种民族精神受到理学思想影响,D项正确;黄老之学盛行的时间是战国至两汉时期,题干涉及的时间是两宋时期,排除A项;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人,题干涉及时间是两宋时期,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题干中的信息体现的是两宋的理学思想,佛道思想虽然影响理学思想的产生,但是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解:根据材料信息“徐光启与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合作修订历法、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利玛窦还绘制并交付刊印《坤舆万国全图》等多幅世界地图,具体介绍了全球地理知识”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西方自然科学传入中国,A项正确;明代处于传统科技总结阶段,出现一批著名科学家和科技总结性巨著,排除B项;题干材料信息体现的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处于起步阶段,“日益加强”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西方科技,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解:根据材料“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可知,该思想家认为,法令是民之命,是治国的根本,这应该是法家思想的言论,倡导以法治国,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以法治国思想,没有体现限制君权以及民本思想,排除A项和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道家思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7.(1)价值观:追求社会性;讲究实用性。
原因:巩固政权的需要;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传统科技思想的影响。
(2)特征:双向交流;领域广泛;交流频繁;影响深远。
18.(1)主要流向:①内地迁往边疆;②少数民族内迁;③北民南迁;④华人外流;⑤外族内流。
(2)因素:
政治:政局(社会稳定或动荡)、政府(统治阶级专制或土地兼并严重会导致被迫迁移)、政策(出于政治、经济或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战争。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地区农业发展状况;交通便利与否;人地矛盾;谋生状况。
自然:自然灾害、资源丰富程度文明:文明吸引力或文明的先进与否(少数民族内迁)。
人口:地区人口压力。
(3)特征:①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19.(1)举措:废除封建领主制度,解放广大农民;给予农民广泛的自由权利;统一度量衡,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全面推广《拿破仑法典》。
(2)影响:打击了德意志占领区的封建势力;促进了德意志占领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德意志占领区传播了民主与自由思想;有利于德意志占领区资产阶级法律体系的建立。
20.
观点:文化的交流传播与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共振起伏。
阐述:15世纪之前的世界文化交流与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世界逐步联系为一个整体,各洲之间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文化交流与商品贸易随之扩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革新,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更加广泛,在经济领域内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贸易进一步增长。随着人类文明逐步由分散走向一个整体,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更加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综上,文化的交流传播与人类文明的整体化进程共振起伏,两者相互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双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双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共5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杜佑《通典·食货典》记载隋朝,以下是我国古代关于疫病的认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吉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文件包含江西省吉安市2022-2023年度下学期市统测高二历史试题docx、2023吉安卷高二下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