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展开4.谁先迎来黎明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4课。本课与教科书中的第2课、第3课一起完成了课程标准里的“13.1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学段目标。此前,通过哥白尼学说已经知道了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周期是24小时,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本课的内容则落在“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自转形成了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上。
本课通过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按不同方向转动“地球”,观察谁先迎来黎明。再通过“地球椅”体验活动,结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事实,推理得出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运动。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之后,结合“人体地球”的模拟实验,就能知道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即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最后,再利用地球模型进行一次模拟实验,验证我们推理出来的结论,巩固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在几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认识:①有较为丰富的相对运动经验,如汽车与窗外树木的相对运动关系,有这样的基础,根据“地球椅”实验推理出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就容易得多。②学生对北京与乌鲁木齐的位置有所认识,能在地球仪上快速找到它们。③能在地球仪上分清东西南北。但经了解这些基础认知都是学生比较欠缺的,所以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前概念情况及教学条件提供一些设备及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2.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2.能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是科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模拟实验证明地球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转,然后得出北京比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的结论。
难点:“地球椅”实验条件要求较高,不容易获得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生活体验不足,影响相对运动的理解,进而影响学生理解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西向东转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剪成合适大小)、双面胶、红色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大记录表、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看图引入。
播放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提问:“地球不停地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
学生回答问题。
2.过渡。
谈话: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有先后的,那么,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哪座城市先迎来黎明呢?
设计意图:在问题抛出后,学生必定认为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不同的。有这个共认,研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二、探索
活动一:谁先看到“太阳”
1.猜测。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
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
3.模拟实验。
实验组:小组成员手拉手围成圈模拟地球,一位学生贴“北京”“东”纸片,一位学生贴“乌鲁木齐”“西”纸片。在围成圈的地上,中心画点模拟地轴,外面画圈模拟自转轨道,一位同学站在圈外,举着红色圆卡纸模拟太阳。请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记录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记录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
观察组:记录实验结果。
4.研讨“谁先迎来黎明”。
观察组成员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班级大记录表上记录结果。
5.小结。
如果地球自西向东转,北京先迎来黎明;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只有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才能知道谁先迎来黎明。
设计意图:这是个实验推理过程,层层铺垫,每一环节都需要学生认知到位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学生得先清楚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座城市的位置关系,才能进行模拟实验。只有进行了模拟实验才会发现得先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才能知道谁先迎来黎明。
活动二:转椅体验活动
1.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坐在汽车上看到两边车窗外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
车向东,树木向西;车向西,树木向东。
2.让学生说出坐在转动的椅子上,看到的周围物体是什么运动规律。
椅子自西向东转,周围的景物会自东向西转;椅子反转,景物就会自西向东。
3.“地球椅”模拟实验。
一位学生举着红色圆卡纸代表“太阳”,一位学生坐在椅子上,教师转动椅子,学生说出“太阳”的运动方向。
4.推理: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东升西落的,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并汇报。
5.小结: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并且形成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
6.研讨: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经过“地球椅”的模拟实验以及相对运动规律的推理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推理出谁先迎来黎明。
活动三:利用地球模型验证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1.改进实验条件。
在地球模型上,用反光小圆片贴在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
2.明确实验方法。
手电筒模拟太阳,让地球模型自西向东旋转。观察贴在北京位置的小圆片和贴在乌鲁木齐位置的小圆片哪个在照射下先闪烁。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4.研讨: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用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验证上一环节推理出的结论,这是科学推理常见的研究过程,也是科学家常用的实验方法。
活动四:集体研讨
1. 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你是如何知道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2.小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现象,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因此地球自转一周,地球上的每个位置只迎来一次黎明。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解决地球自转周期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24小时。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也形成了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
【板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聚焦于“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模拟实验-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实验验证”的思维探究过程,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转周期,以及自转形成了太阳这一天体的东升西落。
本课教材设计了3个活动。一是模拟实验,利用人体围成的“地球”,研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明确地球自转方向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二是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中相对运动的特点,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再用“地球椅”验证我们的推测;三是根据确认后的地球自转方向,在地球仪上模拟验证谁先迎来黎明。三个活动环环相扣,且要求学生每进行一次推理,都要用模拟实验验证,充分发挥了模拟实验法在研究宇宙领域问题时的优势,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意识。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在自转,且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地球上生活在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虽然学生没有亲身观察的证据,但是生活常识会让大家认为不同地方迎来日出的时间是不一样的。那么研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由于本节课学生要进行三个模拟实验,故教师应引导生明确实验目标,观察要细致,保证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才能保证各个环节的层层推进。
活动2推理地球自转方向时,学生已经具有“我坐在运动的车上,旁边静止的树会向后运动”等相对运动的生活经验。对于直线类的相对运动,学生较容易理解,但坐在地球椅上旋转是一个曲线运动,要让学生观察太阳是“自西向东运动”还是“自东向西运动”是有一定难度的。故教师应在尽量保证更好的实验效果,且应提示学生在转的过程中哪边是东、哪边是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l 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l 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科学探究目标:
l 能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l 能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l 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l 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l 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是科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难点: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结合生活实践,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材料准备】
打印好的“北京(东)”,“乌鲁木齐(西)”,双面胶,正反面都写有“东”、“西”的大字,写有太阳的红色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地球仪,银色圆片贴纸。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引导: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同吗?
教师提问引导:那么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引出课题并板书。
学生活动:提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由已知到未知,从旧知识中提出新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模拟实验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先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明确两者的地理位置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明确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
教师活动:介绍模拟实验的实验目标、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实验开始前两个地区要均处于黑夜中。
学生活动:明确本实验目的:观察当地球“自西向东转”和“自东向西转”时,两个城市谁先看到太阳?各小组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中。发现由于地球转动方向不同,两个城市迎来黎明的先后就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是完成本实验和模拟实验3的基础,教师可以在PPT上标出方向盘供学生参考。为了便于学生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一是在学生身上贴北京(东)、乌鲁木齐(西)的纸片,二是在实验记录单上用箭头注明了圆圈的转动方向。由于该实验要求部分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圈,一人手拿红色球形灯,部分人观察并记录,故可以将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实验,一组观察,然后对调角色再次进行实验,保证全班的参与感。根据记录的实验结果,学生可以得出结论:要想知道谁先迎来黎明,得先知道地球自转方向。
3.推理分析
教师引发学生思考:我们站在地球上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地球的自转,更别说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了。能不能根据其他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推理分析呢?比如: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太阳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但其实太阳并没有运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常识,指出“明确地球自转方向”的方法,引出“相对运动”这一概念。
教师提问引导:当我们坐在向前/后/东/西运动的小车上,会看见窗外的树木往哪个方向运动?当我们坐在旋转的椅子上,周围静止的景物会怎么运动?
学生思考:当我们坐在向前/后/东/西运动的小车上,会看见窗外的树木往后/前/西/东方向运动;当我们坐在旋转的椅子上,周围静止的景物也会往反方向旋转。从而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当我们坐在运动的物体上,周围静止的景物会向反方向运动。
教师提问引导:那么我们在地球上观察到原本不动的太阳东升西落,说明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呢?
学生思考:运用相对运动的概念,推理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多次举例强化,帮助其归纳出“相对运动”中“相反”这一规律。从而将其应用于解释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不动的太阳“东升西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地球椅”实验验证自己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猜想,介绍实验目的是通过地球自转观察到太阳的东升西落,讲述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实验开始前地球椅上的人看不到太阳。
学生活动:明确“地球椅”实验目的;分小组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小组一个同学坐在“地球椅“上,左手拿正反面写有”东“字的纸片,右手拿”西“,另一个同学用手举着红色圆卡纸,代表太阳;使地球椅背对着太阳,将地球椅分别自西向东、自东向西转动,观察太阳的运动方向:从哪边升起,哪边落下。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模拟实验前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保证实验结果的有效性。让学生左手拿正反面写有”东“字、右手拿正反面写有”西“的纸片,一有助于座椅按某一方向转动,二有助于座椅上的同学观察太阳的运动情况:从哪个方向出现,从哪个方向消失。
4.得出结论
教师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刚刚的实验结果,你认为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当地球椅自西向东转时,能看到太阳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当地球椅自东向西转时,能看到太阳西边升起东边落下,所以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论证观点的能力。
5.实验验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地球仪再次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介绍实验目的,讲述实验步骤,强调实验要求:在实验记录单上,先在白色圈上用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再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明确实验目的:一是验证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二是弄清楚自转一周过程中一个地区迎来多少次黎明。明确实验步骤: 先将反光小圆片贴在地球仪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上,再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一个同学让地球模型按照正确的方向旋转,另一个同学从“太阳”的位置进行观察。
设计意图:在实验前让学生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实为检测学生对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掌握情况,这也是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得到有效实验结果的基础。通过再次进行模拟实验,验证了学生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巩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板书设计(生成)】
【板书说明】
【学生记录单设计】
【班级记录表设计】
【其他说明】
实验记录单
班级: 姓名:
模拟实验1:看看谁先迎来黎明
实验步骤
1、 大家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
2、 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在他右手边的一个同学贴上“侮辱木齐”和“西”的纸片,代表“乌鲁木齐”;3、再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将两个地区处于黑夜中按照以下两种方式转动,看看谁先迎来黎明。
实验过程
自西向东
自东向西
实验结果
先迎来黎明
先迎来黎明
我的发现
“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与 有关
模拟实验2:“地球椅”转动
实验步骤
小组一个同学坐在“地球椅“上,左手拿正反面写有”东“字的纸片,右手拿正反面写有”西“的纸片,另一个同学用手举着红色纸片,代表太阳;
使地球椅背对着太阳,将地球椅分别自西向东、自东向西转动,观察太阳的运动方向:从哪边升起,哪边落下。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太阳的运动方向是 升 落
太阳的运动方向是 升 落
我的结论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模拟实验3:在地球模型上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
实验步骤
1、 先将反光小圆片贴在地球仪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上。
2、 再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将两个地区处于黑夜中。
3、 一个同学让地球模型按照正确的方向旋转,另一个同学从“太阳”的位置进行观察。
实验过程
在白色圈上用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实验结果
1、 先迎来黎明, 后迎来黎明。
2、 地球自转一周,一个地区迎来 次黎明。
我的发现
由于地球是 自转的,所以 (东边或西边)地区更早
迎来黎明。
第4课 谁先迎来黎明
(教材P29~30)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谁先迎来黎明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2.知道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2.能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是科学。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认识相对运动,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难点:理解相对运动,感受地球的自转。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地球仪、双面胶、红色圆卡纸、手电筒、小圆片贴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学生活动手册、科学记录单一张。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提问: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不停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说说你的理由。(预设:会,因为大家都是8点钟上课;不会,因为结合生活实际发现,我们这里天亮时,有的地方还处在黑夜。)
2.揭题: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有先后的。北京和乌鲁木齐是我国两座重要的城市,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两座城市谁先迎来黎明。(板书:谁先迎来黎明)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一:北京和乌鲁木齐,哪座城市先看到太阳
1.提问:要探索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看到太阳,我们首先得了解这两座城市的地理位置。(教学提示:出示地球仪。)大家能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两座城市吗?它们的相对位置是怎样的?(预设:能。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
探索
与研讨
1. 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小组模拟地球自转,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探索二:理解相对运动,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1.提问: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我们能判断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吗?(预设:不能,证据不足。)
2.过渡:是的,目前证据不足。其实,在科学研究中,常常通过观察周围事物来研究自身的运动。我们一起来分析几个生活中的现象,看能不能对寻找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有所帮助。
(1)我们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预设:树木向后运动。) (2)我们坐在转动的转椅上,如果转椅顺时针(自东向西)运动,那么我们看到周围景物是怎么转动的?(预设:周围景物逆时针转动。)
(3)假设我们现在坐在地球这个“大转椅”上,能看到日月星辰是怎么运动的?由此我们能推断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吗?[预设:我们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或自东向西或顺时针),由此可以推断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
3.交流: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预设:北京。根据之前的模拟实验,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现象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将学生带入地球的视角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根据相对运动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三:在地球模型上再次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
1. 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小组按要求完成模拟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2.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
小组1:北京先迎来黎明。因为在理解相对运动后,我们可以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上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北京位于乌鲁木齐的东边,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
主持人: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要多长时间?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
小组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因为地球自转一周,每个地区只能迎来一次黎明,而我们生活的城市每天也只有一次黎明,所以可以推理得出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即24小时。
主持人:大家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
其他小组:没有。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拓展
与小结
1.小结: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24小时。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东边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早于西边地区,北京位于乌鲁木齐的东边,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
2.拓展: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还有更多的现象值得我们去发现和探索。大家课后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地球除了自转还有哪些特点。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上一课学生通过再次做模拟实验知道了昼夜交替的原因,虽然实验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却发现了新的问题——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本课就这个问题展开探究。
在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中,由于该实验需要较大的空间才能让“地球”转起来,可以选择到操场做实验,并安排好各组的位置。由于人数较多,任务分配也会出现混乱,学生在分配任务时难免出现组长大包大揽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在巡视时建议学生多做几次,换不同的组员进行尝试。在转椅上进行实验时,学生会因为好玩加快转椅转动速度,此处需要注意安全,并提醒学生速度过快不利于观察。
在本课结束时,对最近三课进行一个回顾,其内容都与地球运动方式有关。可以建议学生进行课外探索,为接下来地球公转的学习作铺垫。
课后
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22第三题。
三、选择题。
1.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是由于( )产生的。A.太阳自转 B.地球自转 C.地球公转
2.利用( ),我们可以观察并确认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
A.世界地形图 B.地球仪 C.地球结构模型
3.当中国春节联欢晚会结束的时候,美国纽约的人们可能正在( )。
A.深夜睡觉 B.吃早饭 C.吃午饭
4.下图中最先看到日出的地点是( )。
5.地球上不同的地方迎来黎明的时间存在差异,其原因在于( )。
A.地球的自转运动
B.地球的公转运动
C.地球表面受热不同
参考答案
三、1.B 2.B 3.C 4.A 5.A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4.谁先迎来黎明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4课。本课与教科书中的第2课、第3课一起完成了课程标准里的“13.1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学段目标。此前,通过哥白尼学说已经知道了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周期是24小时,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本课的内容则落在“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自转形成了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上。
本课通过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按不同方向转动“地球”,观察谁先迎来黎明。再通过“地球椅”体验活动,结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事实,推理得出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运动。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之后,结合“人体地球”的模拟实验,就能知道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即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最后,再利用地球模型进行一次模拟实验,验证我们推理出来的结论,巩固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在几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认识:①有较为丰富的相对运动经验,如汽车与窗外树木的相对运动关系,有这样的基础,根据“地球椅”实验推理出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就容易得多。②学生对北京与乌鲁木齐的位置有所认识,能在地球仪上快速找到它们。③能在地球仪上分清东西南北。但经了解这些基础认知都是学生比较欠缺的,所以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前概念情况及教学条件提供一些设备及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2.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2.能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是科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模拟实验证明地球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转,然后得出北京比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的结论。
难点:“地球椅”实验条件要求较高,不容易获得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生活体验不足,影响相对运动的理解,进而影响学生理解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西向东转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剪成合适大小)、双面胶、红色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大记录表、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看图引入。
播放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提问:“地球不停地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
学生回答问题。
2.过渡。
谈话: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有先后的,那么,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哪座城市先迎来黎明呢?
设计意图:在问题抛出后,学生必定认为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不同的。有这个共认,研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二、探索
活动一:谁先看到“太阳”
1.猜测。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
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
3.模拟实验。
实验组:小组成员手拉手围成圈模拟地球,一位学生贴“北京”“东”纸片,一位学生贴“乌鲁木齐”“西”纸片。在围成圈的地上,中心画点模拟地轴,外面画圈模拟自转轨道,一位同学站在圈外,举着红色圆卡纸模拟太阳。请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记录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记录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
观察组:记录实验结果。
4.研讨“谁先迎来黎明”。
观察组成员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班级大记录表上记录结果。
5.小结。
如果地球自西向东转,北京先迎来黎明;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只有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才能知道谁先迎来黎明。
设计意图:这是个实验推理过程,层层铺垫,每一环节都需要学生认知到位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学生得先清楚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座城市的位置关系,才能进行模拟实验。只有进行了模拟实验才会发现得先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才能知道谁先迎来黎明。
活动二:转椅体验活动
1.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坐在汽车上看到两边车窗外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
车向东,树木向西;车向西,树木向东。
2.让学生说出坐在转动的椅子上,看到的周围物体是什么运动规律。
椅子自西向东转,周围的景物会自东向西转;椅子反转,景物就会自西向东。
3.“地球椅”模拟实验。
一位学生举着红色圆卡纸代表“太阳”,一位学生坐在椅子上,教师转动椅子,学生说出“太阳”的运动方向。
4.推理: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东升西落的,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并汇报。
5.小结: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并且形成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
6.研讨: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经过“地球椅”的模拟实验以及相对运动规律的推理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推理出谁先迎来黎明。
活动三:利用地球模型验证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1.改进实验条件。
在地球模型上,用反光小圆片贴在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
2.明确实验方法。
手电筒模拟太阳,让地球模型自西向东旋转。观察贴在北京位置的小圆片和贴在乌鲁木齐位置的小圆片哪个在照射下先闪烁。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4.研讨: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用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验证上一环节推理出的结论,这是科学推理常见的研究过程,也是科学家常用的实验方法。
活动四:集体研讨
1. 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你是如何知道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2.小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现象,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因此地球自转一周,地球上的每个位置只迎来一次黎明。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解决地球自转周期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24小时。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也形成了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手册对教材的三个探究活动都有对应的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记录。活动一,当“地球”转动方向是自西向东时,北京先看到“太阳”;当“地球”转动方向是自东向西时,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活动二,当“地球椅”由西向东转时,观察到“太阳”东升西落;当“地球椅”由东向西转时,观察到“太阳”西升东落。结合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是东升西落的,可以确定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活动三,学生按自西向东模拟实验时,实验结果是北京先迎来黎明。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2.斜面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2.斜面教案,共2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材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六年级上册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科学六年级上册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案及反思,共2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材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5.影长的四季变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5.影长的四季变化教学设计,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材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