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共26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列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发生的场所完全相同B. 第一阶段反应完全相同
C. 均能产生 CO2D. 每个阶段反应均释放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1分子葡萄糖被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的还原型氢,释放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在线粒体基质中被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还原型氢;释放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型氢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
(2)无氧呼吸的二阶段:
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重新生成乳酸,一般植物细胞内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A、无氧呼吸全过程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而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第二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A错误;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反应完全相同,都是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还原型氢,B正确;
C、有些生物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例如乳酸菌,不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
D、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D错误。
故选B。
2. 下列哪个过程或场所不能产生ATP( )
A. 线粒体内膜B.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C. 无氧呼吸第二阶段D.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和少量的[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也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丙酮酸转化为酒精或者乳酸的过程并不产生能量。
【详解】A、线粒体内膜发生[H]和氧气的结合,释放大量能量,形成ATP,A不符合题意;
B、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与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 放少量能量,形成ATP,B不符合题意;
C、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该过程不产生ATP,C符合题意;
D、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发生光合作用光反应,该过程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为了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某同学将实验材料和用具按如图所示安装好。以下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乙两组实验探究的分别是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的呼吸方式
B. 甲组加入质量分数为10%NaOH溶液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CO2
C. 将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滴入A瓶中会变成灰绿色,证明有酒精产生
D. 乙组中B瓶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的目的是耗尽B瓶中的O2以形成无氧环境
【答案】C
【解析】
【分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详解】A、甲组接橡皮球通气,乙组密闭,说明甲、乙两组实验探究的分别是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的呼吸方式,A正确;
B、甲组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CO2,排除空气的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干扰,B正确;
C、应从B瓶取少量液体,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溶液鉴定有无酒精产生,溶液变成灰绿色,证明有酒精产生,C错误;
D、乙组中B瓶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的目的是消耗B瓶中的O2,以形成无氧的环境,保证通入澄清石灰水的二氧化碳是无氧呼吸产生的,D正确。
故选C
4. 贮藏蔬菜水果时,最适宜的贮藏条件是( )
A. 无氧、低CO2浓度和零下低温B. 高氧、低CO2浓度和零下低温
C. 低氧、高CO2浓度和零上低温D. 无氧、高CO2浓度和零上低温
【答案】C
【解析】
【分析】水果贮藏保鲜时的条件:低氧(抑制无氧呼吸)、高CO2浓度(抑制有氧呼吸)和零上低温(抑制酶的活性);无氧时,水果无氧呼吸积累较多的酒精而损害细胞,使水果品质下降;零下低温使得水果细胞因结冰而冻坏.
【详解】贮藏水果,要降低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在零上低温条件下,呼吸酶活性降低;高CO2、低氧状态下,细胞有氧呼吸弱,无氧呼吸受到抑制,整个细胞呼吸强度处于最低状态下,可以有效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但若温度低于零度,则会冻伤水果。因此水果储藏保鲜时,降低呼吸作用的环境条件是高CO2、低O2、零上低温。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存储水果的方法,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另外注意粮食存储时的条件:低氧(抑制无氧呼吸)、高CO2浓度(抑制有氧呼吸)、低温(抑制酶的活性)和干燥.
5. 甲、乙两图都表示密闭容器中某植物以葡萄糖为底物进行呼吸作用时CO2和O2的含量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a氧浓度对应乙图中的A点
B. 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8倍
C. 乙图中C对应氧浓度下最适合储藏植物器官
D. 甲图中氧浓度为d时没有酒精产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甲图用柱形图表示了呼吸作用中氧气吸收量和二氧化碳释放量之间的关系,氧浓度为a时,细胞只释放CO2不吸收O2,说明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b、c时CO2的释放量大于O2的吸收量,说明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d时,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相等,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乙图用曲线图表示了随氧气浓度的增加呼吸作用的变化,A点时只进行无氧呼吸。贮藏植物器官应选择CO2产生量最少即细胞呼吸最弱时(图甲中的c点、图乙中的C点)的氧浓度。
【详解】A、据分析可知,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只进行无氧呼吸,对应乙图中的A点,A正确;
B、甲图中氧浓度为b时,CO2释放量为6、O2吸收量为2,说明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过程消耗O2量与产生的CO2量相等,因此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2,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4,根据有氧呼吸物质变化关系:1C6H12O6~6CO2,可推断出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1/3;根据无氧呼吸中物质变化关系:1C6H12O6~2CO2,可推断出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2,则此时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6倍,B错误;
C、贮藏植物器官应选择CO2产生量最少即细胞呼吸最弱时(图甲中的c点、乙图中C点)的氧浓度,C正确;
D、据分析可知,甲图中氧浓度为d时,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没有酒精产生,D正确。
故选B。
6. 下列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色素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导致色素带的位置不同
B. 研磨绿叶时不加CaCO3,则滤纸条上四条色素带变窄的比例相同
C. 实验结果中得到的四条条带在滤纸条上自上而下依次变宽
D. 与成熟叶相比,幼叶做实验材料得到的叶绿素a、b的条带较窄
【答案】D
【解析】
【分析】1、色素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几种化学物质的作用:(1)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2)层析液用于分离色素。(3)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4)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
3、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A、利用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的原理来分离色素,从而使色素带的位置不同,A错误;
B、CaCO3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因此研磨绿叶时不加CaCO3,则滤纸条上四条色素带变窄的比例不相同,B错误;
C、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C错误;
D、与成熟叶相比,幼叶所含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较少,做实验材料得到的叶绿素a、b的条带较窄,D正确。
故选D。
7. 在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卡尔文循环中,唯一催化CO2固定形成C3的酶被称为Rubisc。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Rubisc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
B. 激活Rubisc需要黑暗条件
C. Rubisc催化CO2固定需要ATP
D. Rubisc催化C5和CO2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CO2的固定:CO2+C52C3
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详解】A、Rubisc参与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暗反应,暗反应场所在叶绿体基质,故Rubisc存在于叶绿体基质中,A错误;
B、暗反应在有光和无光条件下都可以进行,故参与暗反应的酶Rubisc的激活对光无要求,B错误;
C、Rubisc催化CO2固定不需要ATP,C错误;
D、Rubisc催化二氧化碳的固定,即C5和CO2结合生成C3的过程,D正确。
故选D。
8. 探索光合作用原理的研究历程中,许多科学家设计了巧妙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恩格尔曼的实验证明了水绵光合作用主要利用红光和蓝紫光
B. 离体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称作希尔反应
C. 鲁宾和卡门通过检测氧元素的放射性证明释放的O2中的氧来自H2O
D. 卡尔文探明了碳反应阶段CO2中的碳转化为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937年,英国科学家希尔发现,在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中加入三价铁盐或其他氧化剂(悬浮液中有H2O,没有CO2),在光照下可以释放出氧气。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详解】A、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发现好氧细菌主要分布在红光和蓝紫光照射的地方,该实验证明了水绵光合作用主要利用红光和蓝紫光,A正确;
B、离体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称为希尔反应,B正确;
C、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示踪法证明释放的O2中的氧来自H2O,氧元素没有放射性,C错误;
D、卡尔文利用同位素示踪法探明了暗反应阶段CO2中的碳转化为有机物中碳的途径,D正确。
故选C。
9. 依据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来自水
B. 光反应只能在光照条件下进行,暗反应只能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C. 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均有NADPH和ATP产生
D. 光合作用中固定CO2的是一种三碳化合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
(1)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产生[H]和氧气,ADP和Pi 结合形成ATP。
(2)暗反应阶段: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在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成五碳化合物,同时ATP水解成ADP和Pi。
【详解】A、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来自水,A正确;
B、光反应只能在光照条件下进行,暗反应有光和无光时都能进行,B错误;
C、光反应阶段产生 NADPH和ATP,而暗反应不产生,C错误;
D、光合作用中固定CO2的是一种五碳化合物,D错误。
故选A。
10. “气孔”位于绿色植物叶片外表皮上,可以打开和关闭,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气体)交换的门户。夏天的中午,棉花植株会关闭气孔以减少水分散失。此时,棉花植株的光合作用是怎样的
A. 中午温度高,光照强,所以光合作用速率增强
B. 气孔关闭抑制了CO2的固定,所以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C. 气孔关闭抑制了叶绿素吸收光能,所以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D. 叶片内水分储存多,可以促进水的光解,所以光合作用速率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光照强度主要通过影响光反应影响光合速率,二氧化碳浓度主要通过影响暗反应影响光合速率,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活性影响光合速率。
【详解】夏天的中午,温度过高,蒸腾作用太强,气孔关闭以减少水分散失,气孔关闭会影响二氧化碳的固定,进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1. 下列相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夜间给蔬菜大棚适当降温可减少有机物消耗,提高产量
B. 施用农家肥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可为农作物提供更多CO2
C. 蔬菜大棚选用蓝紫色或绿色的塑料膜做顶,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
D. 农业生产中“正其行,通其风”是为了提高CO2的供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农业生产以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1、控制光照强度的强弱;2、控制温度的高低;3、适当的增加作物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详解】A、温度通过影响光合作用酶和呼吸作用酶的活性来影响绿色植物的有机物的净积累,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夜间适当降低温度有利于减弱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提高有机物的净积累量,从而提高作物产量,A正确;
B、农家肥含有大量微生物和有机物,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提供更多CO2,提高作物光合作用强度,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B正确;
C、植物几乎不吸收绿光,大棚薄膜最好用无色透明的,使得植物吸收更多的光,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C错误;
D、农业生产中“正气行,通其风”是为了提高二氧化碳的供应,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D正确。
故选C。
12. 某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过程中部分含碳化合物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其中①~⑤表示相应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两个C3不是同一种物质B. 过程①不消耗ATP,②消耗ATP
C. 过程③④⑤中均有ATP的生成D. 图中所示过程仅③④发生在人体细胞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图中①表示由CO2转化为C3,所以①表示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②表示由C3转变为(CH2O)和C5,所以②表示C3的还原,③表示由(CH2O)转变为C3,所以表示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④表示由C3转变为CO2,所以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⑤表示由C3转变为CO2和酒精,所以表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产酒精和CO2。
【详解】A、分析图可知,图中C3分别表示光合作用过程中,固定二氧化碳生成的一种三碳化合物分子和呼吸作用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C3H4O3),所以图中两个C3不是同一种物质,A正确;
B、图中①表示由CO2转化为C3,所以①表示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该过程不消耗ATP,②表示由C3转变为(CH2O)和C5,所以②表示C3的还原,该过程需要消耗光反应提供的ATP,B正确;
C、图中③表示由(CH2O)转变为C3,所以表示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④表示由C3转变为CO2,所以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⑤表示由C3转变为CO2和酒精,所以表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产酒精和CO2,其中③④中均有ATP的生成,⑤无ATP的生成,C错误;
D、图中①②表示暗反应过程,⑤表示无氧呼吸产酒精和二氧化碳过程,人进行无氧呼吸产乳酸,所以图中所示过程仅③④发生在人体细胞中,D正确。
故选C。
13. 植物的光合作用受CO2浓度、温度与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为在一定CO2浓度和适宜温度条件下,测定的某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a点所示条件下,该植物的叶肉细胞内能够产生ATP的部位只是线粒体
B. 该植物叶片的呼吸速率是5 mg/(100 cm2叶·h)
C. 在一昼夜中,将该植物叶片置于c点光照条件下11 h,其余时间置于黑暗中,则每100 cm2叶片一昼夜中CO2的净吸收量为45 mg
D. 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若将温度提高到30 ℃的条件下(原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不变),则图中b点将向右移,c点将向左下移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点时光照为0,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对应的值为呼吸作用强度;c点为光饱和点对应的净光合速率,而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在温度改变时,温度改变了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
【详解】A、a点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能产生ATP,所以该植物的叶肉细胞内能够产生ATP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A错误;
B、图中可以看出,光照强度为0时a点对应的值即为呼吸速率,是5mg/(100cm2叶•h),B正确;
C、图中可得,在c点光照下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10mg/(100cm2•小时),则每100cm2叶片一昼夜中CO2的净吸收量=光照时净光合作用总量-黑暗时呼吸作用量=10×11-5×13=45mg,C正确;
D、若将温度提高到30℃的条件下,光合作用酶活性下降,光合速率下降,而呼吸作用酶活性上升,呼吸速率上升,因此要达到光补偿点,必须光照增强,即b点右移,而净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总量-呼吸作用量,此值将减小,c点左下移,D正确。
故选A。
14. 下图表示连续分裂细胞的两个细胞周期。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A. a和b为一个细胞周期B. c段结束,DNA含量增加一倍
C. 遗传物质平分发生在d段D. 抑制DNA合成,细胞将停留在b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是细胞分裂的准备阶段,在细胞分裂期前。据图可分析a是分裂间期、b是分裂期、c分裂间期、d是分裂期。
【详解】据图可分析a是分裂间期、b是分裂期、c分裂间期、d是分裂期,A正确;c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B正确;d是分裂期,1个细胞将平均分裂成均等2个细胞,C正确;抑制DNA合成,细胞将停留在间期,即a或c段,D错误。故选:D。
15. 如图是某动物体内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所示细胞的细胞核内有4条染色质
B. 图示细胞有丝分裂的顺序是甲→丁→乙→丙
C. 若某药物可抑制纺锤体形成,则它作用于图丙所对应时期
D. 开始出现染色体的是丁时期,染色体转变成染色质的是丙时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间期;,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有8条染色体;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丁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
【详解】A、图乙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可知该动物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故图甲所示细胞的细胞核内有4条染色质,A正确;
B、图示细胞有丝分裂的顺序是甲间期→丁前期→乙后期→丙末期,B正确;
C、纺锤体形成于前期,若某药物可抑制纺锤体形成,则它作用于图丁所对应时期,C错误;
D、开始出现染色体是丁前期,染色体转变成染色质的是丙末期,D正确。
故选C。
16. 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开始时,如果它的染色体数为N,DNA含量为Q,则该细胞分裂后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含量分别是( )
A. N和QB. N/2和Q/2C. N和Q/2D. N/2和Q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前后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核DNA的含量是保持不变的。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粒的分裂使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而其他时期的染色体数目同正常情况一样。
2、有丝分裂间期进行了DNA分子的复制,其含量在前、中、后期都比正常情况多一倍,到了末期由于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核DNA的含量又恢复正常。
【详解】有丝分裂的分裂期是从前期开始,由于进入分裂前期时核DNA和染色体已经完成了复制,但染色体的着丝粒没有分开,数目没有加倍。因此前期细胞内核DNA数是体细胞的两倍,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故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N,核DNA的含量为Q/2,经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核DNA数、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7. 选取洋葱根尖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如图为该实验的主要步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步骤甲表示解离,其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B. 步骤乙的主要目的是除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
C. 步骤丙表示染色,常用的试剂是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D. 在低倍镜下找到分生区后,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继续观察
【答案】D
【解析】
【分析】1、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制片的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其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分开来,便于观察;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体着色;压片的目的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分散开,便于观察。
2、高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的细胞后,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的既清晰又较亮,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详解】A、图中步骤甲表示解离,其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A正确;
B、步骤乙为漂洗,其主要目的是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便于染色,B正确;
C、步骤丙表示染色,常用的试剂是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等碱性染料,C正确;
D、在低倍镜下找到分生区后,将其移到视野的中央再转动物镜换用高倍镜继续观察,D错误。
故选D。
18. 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所有体细胞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B. 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产生差异
C. 细胞分化仅发生于早期胚胎形成的过程中D.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细胞的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基础和实质(1)分化的基础:每个细胞都含有一套与受精卵完全相同的染色体,即携带有本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2)分化的实质:是在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合成特异性蛋白质的过程,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已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不再分裂,A错误;
B、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变,B错误;
C、细胞分化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只是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C错误;
D、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对机体是有利的,D正确。
故选D。
19. 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体只有高度分化的体细胞才具有全能性
B. 人体成熟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体现出全能性
C.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由一个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
D. 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成功培育证明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详解】A、植物体内几乎所有的体细胞都具有全能性,A错误;
B、人体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具有遗传物质,因此没有全能性,B错误;
C、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根本原因是细胞具有该生物生长发育的全套的遗传物质,C正确;
D、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成功培育证明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仍具有发育的全能性,D错误。
故选C。
20. 关于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凋亡是细胞在特定条件下的被动死亡过程
B. 细胞死亡就是细胞坏死
C. 细胞坏死受基因调控
D. 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它是一种程序性死亡。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细胞坏死是指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如极端的物理化学因素或严重的病理性刺激的情况下,由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是不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详解】A、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由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细胞编程性死亡,A错误;
B、细胞死亡包括凋亡和坏死等方式,B错误;
C、细胞坏死是指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如极端的物理化学因素或严重的病理性刺激的情况下,由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正常的细胞死亡,C错误;
D、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D正确。
故选D。
21. 下列关于细胞衰老与凋亡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衰老的过程是组成人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B. 细胞凋亡的根本原因是各种基因都停止表达
C. 细胞自噬与溶酶体有关,可能诱导细胞凋亡
D. 细胞凋亡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衰老的特征:(1)水少: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2)酶低: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3)色累: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4)核大: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透变: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2、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就是个体衰老;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不是一回事,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结果。
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人体由多细胞构成,人体衰老的过程是组成人体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A正确;
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在表达,B错误 ;
C、 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细胞自噬与溶酶体有关,可能诱导细胞凋亡,C正确;
D、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是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D正确。
故选B。
22. 关于细胞衰老的机制,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假说,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很容易产生自由基
B. 自由基攻击蛋白质、磷脂、DNA等生物分子,可以引起细胞衰老
C. 端粒是染色体两端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
D. 端粒DNA序列随细胞分裂而变长,导致细胞衰老
【答案】D
【解析】
【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在生命活动中,细胞不断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很容易产生自由基,A正确;
B、自由基攻击蛋白质、磷脂、DNA等生物分子,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磷脂时可以产生更多自由基,进而引起细胞衰老,B正确;
D、端粒是染色体两端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只存在于真核细胞中,C正确;
D、端粒DNA序列随细胞分裂而变短,在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端粒内侧的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就会受到损伤,使细胞活动渐趋异常,导致细胞衰老,D错误。
故选D。
23. 下列关于衰老细胞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多种酶的活性降低B. 物质运输功能增强
C. 细胞呼吸明显加快D. 细胞核的体积变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1、人体是多细胞个体,细胞衰老和死亡与人体衰老和死亡不同步,而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衰老的细胞,一小,一大,一多,三少,一小是体积减小,一大是细胞核体积增大,一多是色素增多,三低是酶的活性降低,物质运输功能降低和新陈代谢速率降低。
【详解】A、衰老细胞中多种酶的活性降低,新陈代谢减弱,A正确;
B、衰老细胞中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新陈代谢速率降低,B错误;
C、细胞衰老时,细胞呼吸速率减慢,C错误;
D、衰老细胞的细胞体积减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D错误。
故选A。
24.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属于其研究过程中“演绎”的是( )
A. 测交预期结果高茎∶矮茎接近于1∶1
B. 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 测交结果为87株高茎、79株矮茎
【答案】A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若F1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则测交的预期结果为高茎∶矮茎≈1∶1,这属于“演绎”过程,A正确;
B、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这属于提出的假说,B错误;
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属于提出的假说,C错误;
D、测交结果为87株高茎、79株矮茎,属于实验验证阶段,D错误。
故选A。
25. 马的黑色与棕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黑色马与棕色马交配的不同组合及结果如下
①黑×棕→1匹黑
②黑×黑→2匹黑
③棕×棕→3匹棕
④黑×棕→1匹黑+1匹棕
根据上面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黑色是显性性状,棕色是隐性性状
B. 棕色是显性性状,黑色是隐性性状
C. 交配的不同组合中的黑马和棕马肯定都是纯合子
D. 无法判断显隐性,也无法判断哪种马是纯合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产生的后代数目少,存在偶然性,所以①组虽然是表型不同个体交配,后代出现一种表型,但无法判断显隐性,②③组是相同表型个体交配,后代只有和亲本表型相同个体,无法判断显隐性,④组只能说明一个亲本是隐性纯合子,一个是显性杂合子,但无法判断什么性状是显性,综合分析D正确。
故选D。
【点睛】考查显隐性的判定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6. 现有一对性状表现正常的夫妇,已知男方父亲患白化病,女方父母正常,但其妹妹也患白化病。那么,这对夫妇生出一个正常的孩子,该孩子为携带者的概率为( )
A. 1/4B. 2/5C. 1/2D. 3/5
【答案】D
【解析】
【分析】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这对基因表示。
【详解】若控制白化病的基因用A、a表示,据题意可知,男方父亲患白化病(aa),因此表现正常的男方基因型为Aa;又由于妻子的弟弟也患白化病(aa),因此妻子的双亲基因型均为Aa,则表现正常的妻子的基因型为1/3AA,2/3Aa,则这对夫妇生出正常孩子携带着概率为=(1/2×2/3+1/2×1/3)/(1-1/6)=3/5,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7. 下列甲图为不完整的呼吸作用示意图,乙图为线粒体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甲图中X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E代表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
(2)甲图中C、D阶段发生的场所依次对应于乙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
(3)通过A阶段产生E物质的反应属于________。甲图中产能最多的是________阶段,该阶段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
(4)小麦植株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会出现烂根而死亡,原因是根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产生的物质有________,该物质可以使________由蓝变绿再变黄。
【答案】(1) ①. 丙酮酸 ②. 酒精和CO2
(2) ①. ② ②. ①
(3) ①. 无氧呼吸 ②. D ③. 线粒体内膜
(4) ①. 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②. CO2 ③. 溴麝香草酚蓝溶液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表示呼吸作用,ACD表示有氧呼吸、AB表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X是丙酮酸,E是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乙图是线粒体的结构图,①②③分别是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外膜。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已知,甲图中X代表的物质是丙酮酸,E代表的物质可能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小问2详解】
甲图中C、D阶段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依次是线粒体基质(图乙中的②)和线粒体内膜(图乙中的①)。
【小问3详解】
A到E表示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和CO2,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的能量最多,对应图甲的D,该阶段发生的场所在线粒体内膜。
【小问4详解】
小麦长时间浸泡会出现烂根而死亡,原因是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同时还会产生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进行检测,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8. 下图是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①、②和③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ATP。
(2)⑤过程为_______阶段,此阶段的色素分布于叶绿体的_______上。⑤过程发生的场所在________。
(3)⑥过程为_________阶段,该过程发生的场所在______________。
(4)植物在夏季正午时分会有光合午休现象,此时④会_______、⑦会_______(填减少或增加)
(5)据图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O2 ②. NADPH
(2) ①. 光反应 ②. 类囊体薄膜 ③.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3) ①. 暗反应 ②. 叶绿体基质
(4) ①. 减少 ②. 增加
(5)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氧气,②是NADPH,③是ATP,④是C3,⑤是光反应,⑥是暗反应,⑦是C5。
【小问1详解】
根据光合作用的过程可知,①表示氧气,②是NADPH,③是ATP。
【小问2详解】
⑤能吸收、利用光能,是光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色素分布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光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小问3详解】
⑥为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
【小问4详解】
某些植物在夏季正午时分会有光合午休现象,是由温度过高,植物关闭部分气孔,二氧化碳供应减少,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不变,故会造成④C3减少,⑦C5增加。
【小问5详解】
据图分析,光合作用过程主要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两个过程中需要光照、水、二氧化碳等,此外化学反应需要酶的催化,酶的活性受温度等影响。
29. 图甲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曲线图,图乙为有丝分裂各时期图像(顺序已打乱)。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可表示为一个完整细胞周期的是_____段,分别指出图乙中①~⑤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细胞分裂的正确排序是_________。其中染色单体形成于图_____,消失于图_____。
(3)若甲、乙两图表示同一种生物的细胞分裂,则图甲中的2n=_____。
(4)研究染色体数目和形态最好的是图甲中的_____段,对应图乙中的_____时期,此时细胞内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数量之比为_____。
【答案】(1) ①. F→L ②. 细胞板 ③. 核仁 ④. 纺锤丝(体) ⑤. 染色体 ⑥. 细胞壁
(2) ①. c→e→d→a→b→f ②. c ③. a
(3)6 (4) ①. C→D(或I→J) ②. d ③. 1∶2∶2
【解析】
【分析】分析甲图:甲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曲线图,其中OA和FG表示G1期;AB和GH表示S期和G2期;BC和HI表示前期;CD和IJ表示中期;DE和JK表示后期;EF和KL表示末期。分析乙图:a细胞处于后期;b细胞处于后末期,其中①是细胞板;c细胞处于间期,其中②是核仁;d细胞处于中期,其中③是纺锤体,④是染色体;e细胞处于前期;f细胞处于末期,其中⑤为细胞壁。
【小问1详解】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因此图甲中0F或FL段可表示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图乙中,①是细胞板,②是核仁,③是纺锤丝,④是染色体,⑤是细胞壁。
【小问2详解】
根据试题分析,图乙中细胞分裂的正确排序是c(有丝分裂间期)→e(有丝分裂前期)→d(有丝分裂中期)→a(有丝分裂后期)→b(有丝分裂末期)→f(有丝分裂末期)。染色单体形成于间期c,消失于后期a。
小问3详解】
由图乙可知,该生物为2n=6,有6条染色体体,对应DNA中的2n也为6。
【小问4详解】
研究染色体数目和形态最好在有丝分裂中期,是图甲中的CD和IJ段,图乙中的d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此时细胞内染色体,DNA、染色单体之比为1:2:2。
30. 如图表示干细胞A形成B、C、D三种细胞的情况。请据图回答:
(1)B细胞仍然保持着其特有的_________和________能力,细胞A到细胞C的过程是由_______控制的。
(2)A形成D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这种过程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__________,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3)细胞A分化成细胞D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D细胞是正在衰老的细胞,则细胞中结构⑧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分裂 ②. 分化 ③. 基因
(2) ①. 细胞分化##分化 ②. 专门化
(3)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干细胞A形成B、C、D三种细胞的过程,其中D细胞是成熟的组织细胞,结构①是线粒体,②是内质网,③是核糖体,④是染色质,⑤是核仁,⑥是核膜,⑦是高尔基体,⑧是细胞膜。
【小问1详解】
B细胞为干细胞,仍然保持着其特有的分裂和分化能力;C细胞正在凋亡,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叫细胞编程性死亡。
【小问2详解】
A形成D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稳定性差异,因此该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能够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小问3详解】
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小问4详解】
图中⑧是细胞膜,衰老细胞的相关特征有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1. 某植株红果和黄果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用A/a表示。杂交情况如下图所示,根据遗传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显性性状为________,F2中X表示的表现型是________。
(2)F1红果自交后代出现红果和黄果,该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亲本红果基因型是________。F2中红果基因型是________,其中纯合子的比例________。
(4)F2中红果相互交配,后代出现红果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1) ①. 红果 ②. 黄果
(2)性状分离 (3) ①. Aa ②. AA、Aa ③. 1/3
(4)8/9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F1红果自交后代出现黄果,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红果相对于黄果为显性性状,且F1红果的基因型为Aa,则P中红果的基因型为Aa。P中、F1中和F2中黄果的基因型均为aa,F2中红果的基因型为AA或Aa。
【小问1详解】
由于红果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所以红果、黄果中显性性状是红果。由于黄果为隐性性状,所以F2中X表现的性状依然是黄果。
【小问2详解】
F1红果自交后代出现红果和黄果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小问3详解】
亲本属于测交,红果性状为显性,则亲本红果的基因型是Aa。F2中红果的基因型为AA或Aa,F2红果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3。
【小问4详解】
F2中的红果的基因型是1/3AA、2/3Aa,相互交配出现黄果的概率为2/3×2/3×1/4=1/9,则红果的概率为1-1/9=8/9。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十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90分钟;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有关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第三营养级,第四或更高营养级,A错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