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广元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新)及答案(九科)
2023广元广元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广元广元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元中学高2021级高二下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正史”中,《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影响深远。概略地说,大约中唐之前,人们甲班乙马,宋以后,人们劣固优迁。那么,唐宋间这个“史升汉降”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中古中国是个贵族社会,典雅渊懿的《汉书》符合贵族阶层爱好骈文的审美口味。唐以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地位因此快速上升。这个解释之外,胡宝国增加了史学内在理路的解释:这和史学从“重叙述”走向“重解释”的变化有关,《史记》贯穿了对历史的某种解释,当宋代以后人们逐渐重视历史解释的时候,《史记》自然就受到了推崇。在“史升汉降”的转折点上,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唐代的韩愈。韩愈对《史记》推崇备至,他本人“雄深雅健”的风格也和司马迁一脉相承。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回到司马迁时代,以《史记》为古文典范,由此开始了《史记》的复兴与地位提升。不过,精英人物在鉴赏品位上的引领固然重要,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则是文化变迁之基础,两者互动合拍才使某种品位成为主流阶层的文化标识。
历史思维的一个特点就是“据后以论前”,按历史哲学家阿瑟·丹托的看法,历史评论都是“据后以论前”的:立足于后面发生的事情,不断修正对前面发生事情的评价。当这个历史叙述不断延展,每一次加入新著作,都会使得已经在这段历史中的原有经典著作挪动位置——哪怕是一点点的挪动。胡宝国说:“宋代史家有追求会通的风气……他们从会通的角度看《史记》,自然会给司马迁以很高的评价。”到唐初为止,除《史记》之外,可以说还没有一部成功的通史,到唐宋后出现“三通”、《资治通鉴》等出色的通史著作,长于会通的《史记》随之更受重视;后世纪传体越是蓬勃发展,纪传体鼻祖《史记》的地位自然会越来越高。
《汉书》从来不是一本单纯的历史著作,它的背后有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定强盛的大一统王朝的加持。在班固看来,唐虞三代之所以能扬名后世,是因为有典籍记载其成功。从班固这个自我定位来看,《汉书》如同记载上古尧舜之事的《尧典》一样,是一个朝代的记功碑。一个王朝和一本史著相得益彰,这一情形在渗透着强烈批判精神的《史记》上是不存在的。中国历史至唐宋走出了一新境,到隋唐中国重归统一强盛,此后宋元明清诸王朝加入历史,足够长的历史就给人们呈现了更多的可能。对唐之后的人来说,可以羡汉也可以慕唐,还可以推赵宋,汉朝作为“典范王朝”的意义在人们心中因为唐宋等朝代的出现不再具有唯一性,《汉书》价值的下降某种程度上与此不无关联。
《史记》本为私书而《汉书》实为官书。《史记》称得上是古代最富有个人色彩的史书。班固在宫廷直接监控下以“官督私撰”的方式完成前汉兴亡史,书成之后又得到朝廷推广,成了历代封建王朝编纂官方史学的前驱。《史记》虽列正史之首,列朝统治者心中的正史范本显然是《汉书》而不是《史记》。唐朝后陈陈相因,益发衬出作为私人修史的《史记》的独立精神和个性风采。
(节选自章益国《“史升汉降”与史学史之延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但中唐之前人们喜欢《汉书》,中唐之后人们则更喜欢《史记》。
B. 社会阶层结构影响文化变迁,随着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符合贵族审美的《汉书》地位下降。
C. 与《史记》是单纯的历史著作不同,《汉书》有典范王朝的加持,《汉书》与汉朝历史相互成就。
D. 与《史记》不同,班固《汉书》的定位是王朝的记功碑,因而列朝统治者以《汉书》为正史范本。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介绍现象,再提出问题,然后纵向展开论证,符合认知的逻辑。
B. 文章介绍阿瑟·丹托“据后以论前”的观点,有助于在历史叙述中理解“史升汉降”。
C. 第三段引用胡宝国的观点,论证了《史记》长于会通的特点推动了其历史地位的提升。
D. 文章举出班固《汉书》创作和推广的史实,是为了说明《汉书》不是私书而是官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精英人物在鉴赏品位的引领或某种主流文化品位的形成上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迷信精英人物作用。
B. 据历史学“据后以论前”的观点,《史记》以后的每部新历史著作都会使《史记》地位越来越高。
C. 在寻求历史解释、建构史家批判精神、研究唐朝古文运动上,《史记》有比《汉书》更大的价值。
D. 梁启超把司马迁称为“史界太祖”,而以“作俑”之词加于班固,可以支撑“史升汉降”的观点。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A.“中唐之前人们喜欢《汉书》,中唐之后人们则更喜欢《史记》”错,原文是“大约中唐之前,人们甲班乙马,宋以后,人们劣固优迁”。
C.“《史记》是单纯的历史著作”说法错误,原文“《史记》为古文典范”说明其还有文学价值。
D.因果关系以偏概全。列朝统治者以《汉书》为正史范本,除班固对《汉书》的定位是王朝的记功碑,还有“官督私撰”的方式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纵向展开论证,符合认知的逻辑”错误,原文是横向展开原因分析。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都会使《史记》地位越来越高”有误,原文是“挪动位置”,不一定是提高,也可能是下降。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博物馆成为公众喜爱的文化“打卡”地,一些精品大展现场经常出现排长队的景象。但是线上展览的观展热度似乎远远不及线下。是什么阻挡了观展热情?
首先,在电脑或手机屏幕上欣赏文物、浏览展厅,与身临其境面对实物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艺术震撼是不一样的。线上展览受到观展设备、展示程序、网络环境等因素影响,操作不便捷、画面不清晰、切换不流畅,都会让观展体验大打折扣。
其次,线上展消弭了空间感,也隐去了观展同伴,参观者难以直观地感受展厅布置的精美、展线设计的巧妙,在观展过程中也没有伙伴可以交流,相应地减少了一些乐趣。
线上展览存在不少局限,但它也有自己的优势。它在云端持续开放,没有闭展时间,让亿万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参观。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文物图像可以多角度清晰显示,让观众看到一些现场看不到的细节。独自观展省去了排队、拥挤的烦恼,能让人更专注地欣赏文物。
线上展和线下展在很多方面都有显著差别,因此,线上展不应是简单地把线下展览搬到网上,而是要对展览进行延伸、拓展,甚至“再创作”。从三维到二维,少了空间的束缚,线上展览可以打破原有展线设置,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观展线路和更丰富的展示内容。线下展览无法实现的检索、细读等功能,在网络平台都可以实现,以更好地满足文博“发烧友”(线上观展核心人群)的需求。
线上展览还应在增强互动性上做文章。博物馆要改变“我展你看、我说你听”的传统思路,让观众更多地参与其中。线上展可以借鉴网络游戏的方式,带给观众生动有趣的体验。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文物报社、全国近30家博物馆与腾讯“博物官”合作推出《2020“生肖之力”创意文物H5》,将线下举办的《庚子鼠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展》转化为可以互动参与并分享给朋友的网络小游戏,让人眼前一亮。
一个优秀的线上展览,需要扎实的研究、整理、策划工作为基础,同时也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持。博物馆一方面要修炼内功,另一方面可以和先进的网络科技公司开展合作。随着文博机构不断探索创新和跨界合作的深化,线上展览必将绽放更多精彩。
(摘编自吉光《线上展览靠什么“圈粉”》)
材料二:
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受众,敦煌文化如何更好地面向社会,适应当下,打造时代新坐标,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命题。而文物数字化、“数字敦煌”项目建设、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汇集,正是我们对该命题的重要探索与实践。特别是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莫高窟等石窟不得不停止对外开放,如何让广大群众在家也能体验、欣赏敦煌艺术,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资源,推出了“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数字敦煌’精品线路游”、“敦煌文化数字创意”、“精品展览”等一系列线上“云展览”活动,有效推动了文物数字化,为新时代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提供了新思路。
“云游敦煌”让用户可以“云”参观敦煌艺术,利用腾讯云的技术优势,可以看到敦煌石窟艺术的细节,仿佛进入真实洞窟。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科技+文化”的方式,让千年传统文化“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与大众产生互动。与此同时,“云游敦煌”小程序也在QQ上线,让大量年轻人宅家上课之余可以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
除了一系列线上“云展览”,我们还尝试用音乐、游戏、文创产品等形式,结合数字科技融合线上线下。让古老的敦煌文化释放新的活力。让文物“活”起来,走进人们的生活,使其成为引领时代风尚、构筑时代美学、满足美好生活的新动能。
线上数字化展览和线下展览是相辅相成的,可以“比翼齐飞”。前者加速了信息传播,用户也能够打破时空界限,以更低的成本观展。同时拥有线上和线下两个展览渠道,能够取得信息发布更广、内容传递更深、互动形式更多、展览效果更持久的效果。这对我们下一步持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都有所启发。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既给文博界带来挑战,也推动我们进一步广泛运用人工智能、虚拟漫游等新技术,借助5G和云计算带来的高速率的传输,进一步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多渠道传播敦煌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
(摘编自赵声良《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
材料三:
“云游博物馆”,并非简单直接地将线下展览、博物馆搬到网上,相关方需要在视觉呈现、展品设计、观众互动等方面整体设计,这些都需要资金、人才等的支持。目前来看,与一些起步快、资金相对充足的大型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在这轮数字化发展中还有提升空间。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就指出,博物馆管理和运营更加智慧化、定制化和科学化,特别需要一大批既懂博物馆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参与。由于项目周期更长、科技含量更高,智慧博物馆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人才。
互联网时代,创意显得更为重要。与知名的大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可以在创意上下功夫,做好观众的互动和体验,增加用户黏性。这方面,国外博物馆的做法值得借鉴。荷兰阿勒姆的弗兰斯·哈尔斯博物馆有着新奇的线上展厅。观众除了观赏画作外,还能参与一些颇具巧思的互动小游戏。新的视角、新的创意,无疑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摘编自王珏《博物馆数字化进程加快》)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线上观展让观众身临其境,与面对实物的线下观展相比,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艺术冲击力更令人震撼。
B. 线上展览在观展过程中减少了与伙伴交流的乐趣,但也省去了排队、拥挤的烦恼,能专注地欣赏展品。
C. 打造优秀的线上展览,研究、整理等只是基础工作,更重要的是跟网络公司合作以寻求强大的技术支持。
D. “云游敦煌”让用户“云”参观敦煌艺术,仿佛进入真实洞窟,但是作为微信小程序,忽视了年轻用户群体。
5. 下列说法中,与上述三则材料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线上博物馆应该有个性,不能变得“千馆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观展需求。
B. “云游”给公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突破了传统旅游形式的局限,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使游客足不出户就能拥有“诗和远方”。
C. 要加速文化的数字化转型,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存、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留下来、活起来。
D. 在博物馆热中,还需要一些“冷思考”:如何让博物馆成为培养公民意识的舞台?如何让观众热情跨越走马观花式的参观?
6. 博物馆线上展览有哪些优势?如何进一步提高线上展览的质量?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B 5. D
6. 第一问:①打破观展的时空限制,观众可以自由参观;②借助数字技术,可以看到线下看不到的细节;③打破原有展线设置,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观展线路和更丰富的展示内容;④发挥网络平台检索、细读等功能,更好地满足线上观展核心人群的需求。
第二问:①加强创意设计,增强互动性,注重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②提供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支持。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相关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线上观展让观众身临其境,……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艺术冲击力更令人震撼”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在电脑或手机屏幕上欣赏文物、浏览展厅,与身临其境面对实物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艺术震撼是不一样的”,线下获得的审美体验、艺术震撼更强烈。
C项,“更重要的是跟网络公司合作以寻求强大的技术支持”理解错误。由原文“需要扎实的研究、整理、策划工作为基础,同时也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持”可知,原文只是说“同时”也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持,并没有说谁更重要。
D项,“忽视了年轻用户群体”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云游敦煌’小程序也在QQ上线,让大量年轻人宅家上课之余可以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可见并未忽视年轻用户群体。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如何让博物馆成为培养公民意识的舞台?如何让观众热情跨越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与材料观点不符。三则材料均未涉及这两个问题,只谈了博物馆数字化问题。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解答博物馆线上展览有哪些优势,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线上展览的质量。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分析第一个问题:
材料一,“博物馆线上展览的优势”:“它在云端持续开放,没有闭展时间,让亿万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参观”概括为:打破观展的时空限制,观众可以自由参观。
“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文物图像可以多角度清晰显示,让观众看到一些现场看不到的细节”概括为:借助数字技术,可以看到线下看不到的细节。
“线上展览可以打破原有展线设置,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观展线路和更丰富的展示内容”直接提取本题的答案即可。
“线下展览无法实现的检索、细读等功能,在网络平台都可以实现,以更好地满足文博‘发烧友’(线上观展核心人群)的需求”概括为:发挥网络平台检索、细读等功能,更好地满足线上观展核心人群的需求。
第二个问题:
答题区间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如材料二中“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资源,推出了‘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数字敦煌精品线路游’、‘敦煌文化数字创意’、‘精品展览’等一系列线上‘云展览’活动”可概括为:加强创意设计,增强互动性,注重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
结合材料三中的“由于项目周期更长、科技含量更高,智慧博物馆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概括为:提供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支撑。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龙须巷 韦名
龙须巷虽然数百年出不了龙,却因县衙所在,永不贫瘠。巷里的人也多得教化,民风淳朴。
解放后衙门里面是公社,外面是派出所,一般人轻易不会到。1960年的夏天,我和几个小朋友却齐齐进了派出所。
1960年的龙须巷,路面还是清一色油麻石,走在上面梆梆响。但那时,更响的是肚子,一天到晚,我们肚子咕咕响。见了路上像番薯一样的石块,眼睛都发直。巷子里的大人开始有人脚浮肿如水桶,我们小孩子个个皮包骨,面黄肌瘦。
“我找到吃的啦!”那天,高个子猴神秘兮兮地把我们几个叫在一起。
猴是我们这群孩子的头,他告诉我们,每三天有个外地人挑着两筐东西经过龙须巷,“我侦察过了,他挑的可是豆箍,能吃!”
“怎么才能弄到?”猴这一提醒,大家都记起了这么一个人,可挑担的是个壮小伙,不好下手。
“大家听我的。”猴成竹在胸,咬着大伙的耳朵详说。
煎熬两天后,是挑担人经过龙须巷的日子。我们按照猴的部署,早早到位。
后晌午,挑担人来了。当他进入我们的预定区域后,猴给山羊使了个眼色。
山羊是我们这群人里跑得最快的一个。按照猴的计划,山羊找到机会,从挑担人筐里抽出一柄豆箍,然后狂奔,甩开挑担人。在挑担人追赶山羊的时候,其他人一哄而上,每人拿走一柄豆箍,分散跑开……
不得不说,猴的计划是一个完美的计划。山羊得手了,挑担人果然中计,放下担子,狂追山羊。
我们一哄而上,拿了东西又一哄而散。
我们得手了!山羊却未能脱身:山羊被“俘”了——被挑担人送到龙须巷派出所。
失手的山羊,供出全盘计划和全部参与人。
我们全都落在了迷瞪眼的手里。
迷瞪眼是派出所的一名胖警察,话不多,长着个刀疤脸。据说是打日本鬼子时落下的伤疤。迷瞪眼是有名的狠角色,他的狠招,龙须巷里传得很神乎。即抓住了人,先是一瞪。迷瞪眼的一瞪,眼里放青光,就像一把利刃,能把被抓的人剜得心虚发毛。再是一吼,“老实从宽,抗拒从严!”这八个字,从迷瞪眼的嘴里吼出,字字如炮弹,打得屋里的蜘蛛网都会乱颤。一瞪一吼还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一拍。迷瞪眼一拍,简直是地动山摇。这三招都还不行,那就用最后一招——上手段。龙须巷里传他的手段很多,但谁也不知道迷瞪眼上的什么手段——没人经历过。
许是有狠角色迷瞪眼在,许是龙须巷本就民风淳朴,迷瞪眼一年到头没多少案子可办。
落到了迷瞪眼手里,我们料想一定没有好果子吃,吓得面如死灰。
“把拿走的豆箍都交回来!”迷瞪眼一瞪,我们个个都把头垂到了裤裆里。
“同志,他们是抢不是拿!”挑担人纠正迷瞪眼。
“是你办案还是我办案?”迷瞪眼瞪了挑担人一眼。
挑担人嘴张了张没再说,脸却憋得通红。
“听到没有?赶紧把拿走的豆箍交回来!”迷瞪眼不看挑担人,朝我们吼,“再等待处理。”
除了山羊,我们赶紧离开派出所,去找刚刚藏起来的战利品——六柄黑黑硬硬的豆箍完完整整交回派出所。
“还有这个。”迷瞪眼指着挑担人刚才连人带赃带回的一柄豆箍,“点点数,齐了没有?”
“齐啦。”
“齐了还不走?”迷瞪眼吼叫挑担人。
“他们,他们……”看着吓人的迷瞪眼,挑担人欲言又止。
“他们会得到处理的!”迷瞪眼不耐烦了,转过身对着站了一墙的我们吼道,“罚你们一周劳动改造。一周后回来派出所报到!”
挑担人满意地挑着担子走了。一墙的芦柴棍齐刷刷低垂着头。
1960年的夏天,这是我第一次进衙门里的派出所,第一次和小伙伴们接受劳动改造。这一年,我六岁。
迷瞪眼给我们安排的劳动改造是到一片旱地,帮派出所拔花生。
那是一周幸福的劳动改造,尽管头上烈日炎炎,每个人都汗流浃背,但我们像掉进油缸里的老鼠,每天花生吃得饱饱的。
一周后花生拔完了,劳动改造也到期了。我们齐齐到派出所,向迷瞪眼报到。
“滚!”迷瞪眼好像忘了我们的事,迷瞪着眼,大声喊着,赶我们走。
清一色的油麻石,梆梆声四起。
“您还记得我们当年偷豆箍的事吗?”多年后,我回到龙须巷,专门去看迷瞪眼。
“是啊。”迷瞪眼很老了,眼睛更加迷瞪,人却异常清醒,一会反问我,“花生,好吃吗?”
我双手紧紧握着迷瞪眼的手,一个劲点头:“这是您老当年刻意安排的劳动改造?”
“龙须巷民风淳朴!”迷瞪眼答非所问。
温煦的阳光照进龙须巷,斑驳迷离。一群小孩远远从阳光中跑来,巷里梆梆的响声依旧十分清脆。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反复提及故事发生的年份,强调了时代的特殊性,为迷瞪眼对孩子们做出的特殊处罚提供了背景。
B. 小说多处设置悬念,如开篇“我进了派出所”,猴布置计划时的“咬着耳朵详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迷瞪眼对孩子们用特殊的方法予以爱护,对挑担人却缺乏耐心、态度冷淡,体现了该人物爱憎分明的特点。
D. 小说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又多处使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轻松幽默,生动活泼,读来饶有趣味。
8. 请以迷瞪眼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9. 小说以一个场景结尾,有什么样的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7. C 8. ①典型化的动作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正面描写。如迷瞪眼说话前总是“一瞪”,说话时总是“吼”,言语威严干脆,表明他的刚硬果断。(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答任一点,或从细节描写角度作答,均可)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如龙须巷里对迷瞪眼的传闻,“我们”和“挑担人”对他的态度,表明他带给人的强大威慑力。③欲扬先抑(对比)。先写迷瞪眼的“凶狠”和后文他刻意安排“劳动改造”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了他的温暖柔软,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9. ①用眼前的温暖实景收束全篇。将现实与过往叠加,耐人寻味。②呼应前文。照应了前文多处“梆梆响声”的描写,在结构上使前后相互勾联或照应。③深化主题。依旧清脆的“梆梆响声”象征了在人情温情的呵护下,淳朴的民风得以保持。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体现了该人物爱憎分明的特点”错误。孩子们抢夺豆箍本身就是错的,被卖豆箍的人送到派出所,迷瞪眼却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保护了孩子们,并不是要体现他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对挑担人并非“憎”。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手法的把握能力。
本文有对迷瞪眼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迷瞪眼抓到人之后先是一瞪,然后再是一吼,言语威严干脆,表明他作为一名警察的刚硬果断。
第九段写到我们落到了迷瞪眼的手里,然后写到龙须巷里对迷瞪眼的传闻,然后在审案过程中“我们”被吓得面如死灰,“挑担人”的脸憋得通红等,通过“我们”和“挑担人”对迷瞪眼的态度,表明他带给人的强大震慑力,这是通过他人的表现来塑造主人公形象,属于侧面描写。
文章先写龙须巷对于迷瞪眼的传闻,说他是个狠角色,而后文写到他用拔一周花生这种特殊的方式对我们给予爱护,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他的温暖柔软,使人物形象更生动,属于先抑后扬。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看所分析的段落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把握段落的内容,最后从结构、主旨、阅读效果的角度对段落的效果进行分析。
文章的尾段描写了一个温暖的场景,温暖的阳光照进龙须巷,一群小孩远远从阳光中跑来,将眼前的实景和多年前的回忆进行叠加,耐人寻味。
结尾段写到巷里梆梆的响声依旧十分清脆,而文中第二段和而二十五段都写到巷里的这种声音,从结构上来说上下文相互照应,前后相互勾连。
文中最后温暖的场景的描写,清脆的梆梆响声都象征了民风的淳朴,表明在人情温暖的呵护下,淳朴的民风得以保持,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款?”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成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曰:“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B. 燕案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C. 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D. 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燕太子质于秦”中的“质”指“见面礼”,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君不如肉坦伏斧质请罪”的“质”含义不同。
B. “令库具车”中的“具”指“准备”,与《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中的“具”含义相同。
C. “请因孺子而行”中的“孺子”指儿童。现有时会用“孺子牛”借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例如“一颗赤子心,甘为孺子牛”。
D. “请为张唐先报赵”中的“报”与《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中的“报”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信侯为了攻打赵国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后来又请张唐到燕国做相国,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有利的条件。
B. 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此时甘罗表示愿意冒死劝说张唐,文信侯虽有怀疑,但最终同意了他的建议。
C. 甘罗首先拿张唐和武安君对比谁的功劳大,接着又拿应侯与文信侯对比谁更专权,让张唐意识到不听命于文信侯的严重后果,最后成功地说服了张唐。
D. 张唐答应入燕为相后,甘罗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为张唐清除障碍。甘罗只有十二岁,却能想出奇计,使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多座城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2)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答案】10. A 11. C 12. B
13. (1)您还是让我去试一试,为什么急着呵斥我呢!”
(2)赵国攻打燕国,得上谷三十六县,分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燕不相互欺侮的原因,别无他故,只是为了攻伐赵国,扩张河间地盘而已。现在大王若能送给我五座城邑去拓展河间之地,就能使秦国遣还太子丹,并且联合强大的赵国一道攻打弱小的燕国。
“故”为名词,原因,“无异故”动宾结构,宾语后需断开,排除BD;
“请归燕太子”中“燕太子”作“归”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而燕太子质于秦’中的‘质’指‘见面礼’”错误。第一个“做人质”,第二个“斧子”。句意: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
B.“含义相同”错误。第一个是“准备”,第二个是“工具”。句意:让人准备车马。/对内确立法律制度,以耕作纺织为主要事务,修建防守打仗的器械。
C.正确。句意:那我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
D.“含义相同”错误。第一个为“前往,到……去”;第二个“答复,回信”。句意:让我先去赵国替张唐打通关节。/找可以作为信使去秦国回信的人。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愿意冒死劝说张唐”错,根据原文“甘罗曰:‘臣行之’”可知,甘罗只是表示可以说服张唐,“冒死”之说并无根据,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其”,还是;“试臣”,让我去试一试;“奚”,为什么;“遽”,急忙。
(2)“与”,给;“什一”,十分之一的土地。
参考译文:
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在燕国作大臣,经过三年努力,燕太子丹入秦国成为人质。文信侯又请秦人张唐到燕国作相国,想联合燕国攻伐赵国,来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必须在赵国取道,能抓到我的赵国人,就授予他方圆百里土地的奖赏。”文信侯很不高兴地令他退下。少庶子甘罗问:“君侯为什么这般不高兴呢?”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到燕国做了几年工作,使太子丹入朝为质。(一切就绪了),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为相,他竟推辞不去。”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文信侯厉声斥道:“我亲自出马他尚且不肯前往,你又怎么能让他前往呢?”甘罗辩解说:“项橐七岁时就当孔子的老师,我今年已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去试一试,为什么急着呵斥我呢!”
于是甘罗拜见张唐,问他:“您认为您的功勋比武安君如何?”张唐说:“武安君战功赫赫,不可胜数;攻城略地,不可胜数。我张唐的功勋不如武安君。”甘罗问:“您果真自知功劳不及武安君吗?”张唐答道:“我确实知道。”甘罗又问:“应侯在秦国掌权的时候,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权势更大?”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侯权势大。”甘罗问:“您果真知道应侯不如文信侯吗?”张唐说:“我确实知道。”甘罗说:“应侯想攻打赵国,可武安君阻拦他,应侯在距离咸阳七里处绞死武安君。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您却不肯前往,我不知道您身死何地啊!”张唐沉吟道:“那我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他让人准备车马盘缠,择日起程。甘罗又去跟文信侯说:“请君侯替我备五辆车子,让我先去赵国替张唐打通关节。”
于是甘罗去见赵王,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甘罗问道:“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入秦为质的事吗?”赵王说“我听说了。”甘罗又问道:“大王听说张唐将到燕国为相的事了吗?”赵王说:“我听说了。”甘罗分析道:“燕太子丹到秦国,燕国就不敢背叛秦。张唐在燕为相,秦国也不会欺辱燕国。秦、燕相亲,就是为了伐赵,赵国就危险了。秦、燕不相互欺侮的原因,别无他故,只是为了攻伐赵国,扩张河间地盘而已。现在大王若能送给我五座城邑去拓展河间之地,就能使秦国遣还太子丹,并且联合强大的赵国一道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邑来拓展河间之地,秦国也让太子丹归燕。赵国攻打燕国,得上谷三十六县,分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王禹偶: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③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寓情于景,因情绘景,风格清丽,感情质朴,一改宋初词坛的艳冶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词境。
B. 起首“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先抑后扬,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然而却无损于它的秀丽景色。
C. 词的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承上阕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写空中。
D. 词中交替运用比喻手法和衬托手法,层层深入,含吐不露,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15.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包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试分析。
【答案】14. D 15. ①凌云壮志的豪情:下阕中,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应当有凌云壮志,抒发了自己想建功立业、实现伟大抱负的愿望。②知音难觅的孤独:王禹偁屡受贬谪,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样展翅高飞,感受到知音难觅的抑郁和客居异乡的孤独。③壮志难酬的苦闷:词人目送雁去,想起自己的抱负志向,不由得思潮翻滚,发出了“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的喟叹,含蓄而凝练地表达了自己报国济民的远大抱负和无人理解、屡遭贬谪的怅然苦闷心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运用比喻手法和衬托手法”错误,应是比拟和衬托手法。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这首词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雨景,含蓄地表过了用世的抱负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愁闷。词的上阕写凭栏望远,雨中的江南景色依旧非常美丽。词的下阕着重抒情。“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写空中: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词人仰望天空,只见天边鸿雁连缀成行,展翅奋飞。大雁成群奋飞,充满了生机,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应当有凌云壮志,抒发了自己想建功立业、实现伟大抱负的愿望;同时,充满生机的燕群也反衬出了词人的仕途失意和孤独寂寞。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词人目送雁去,想起自己的抱负志向,不由思潮翻滚,发出了“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的喟叹,含蓄而凝练地表达了自己报国济民的远大抱负和无人理解、屡遭贬谪的怅然苦闷心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小石潭记》中,借游鱼侧面表现潭水空明澄澈见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描写月光与竹柏的影子,想象清奇,趣味盎然。
【答案】 ①. 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 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 金戈铁马 ④. 气吞万里如虎 ⑤. 庭下如积水空明 ⑥. 水中藻、荇交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依、戈、庭、藻、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美方接连爆出经济大雷之后,世界各国的资本都感到深深的恐慌,这个时候,美元无疑已经成为了一个烫手山芋,现在各国资本的当务之急,是要想尽办法逃离美方的金融市场。如若不然,到时候美方爆出更大的经济危机,那就会让人 ① 。
因此,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世界60多个国家的资本 ② ,想尽办法通过各种公开或秘密的渠道逃离。然而对于当前的资本而言,逃离或许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寻找一个相对安全的避风港。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海南封关的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所谓封关,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境内关外”的模式进行监管,从而形成一个特殊的海关监管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货物可以免征关税进出,因此从这个区域进入或者出口到其他地区,就需要按照正常的海关程序办理、缴纳报关手续和关税。目前,全世界各大自贸港,比如新加坡、迪拜、香港等,都采取类似的运作模式。海南作为岛屿型省份,天生就是一个封闭的地理单元,进行全岛封关运作可以说具有 ③ 的优势。
普通人对这项政策感受最深的就是免税品“买买买”,但海南自贸港建设显然不只是“离岛免税”这么简单。海南封关的同时,香港也在时隔八年之后重启了投资移民的计划。在这个时候打开国门,不仅是为了推进高质量对外开放,迎接海外华人和自家的企业回家避险,更是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避风港”。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7. ①措手不及/猝不及防/惊慌失措/手足无措/手足失措
②各显神通/八仙过海/不约而同/闻风而动
③得天独厚/天时地利
18. 修改后句子:在这个区域内,货物可以免征关税进出,但是从这个区域进入或出口到国内其他地区,则需要按照正常的海关程序办理报关手续和缴纳关税。
19. 喻体“避风港”,本体“海南自贸区”。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海南自贸港在目前国际形势下对各国资本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中国经济开放合作的魄力与担当。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指没有准备的话,面对美方爆出更大的经济危机就会没办法应对,可填“措手不及”“猝不及防”“惊慌失措”“手足无措”“手足失措”。措手不及:指事情突然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猝不及防: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惊慌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手足无措: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手足失措: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极其惊慌。
第二空,对应“想尽办法”,可填“各显神通”“八仙过海”“不约而同”“闻风而动”。各显神通:比喻在各自工作中显身手。八仙过海: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却完全一致。闻风而动:一听到风声,就立刻起来响应。
第三空,语境从地形和地理位置说海南岛的优势,可填“得天独厚”“天时地利”。得天独厚:独具特殊的优越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也指人的天赋、机遇非常好。天时地利:有利的时令和气候和有利的地势。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关联词误用导致不合逻辑,此处和前面句子为转折关系,应把“因此……,就”改为“但是……,则”。
二是搭配不当。应将“办理”搭配“报关手续”,“缴纳”搭配“关税”,改为“办理报关手续和缴纳关税”。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句中本体为“海南自贸区”,喻体为“避风港”。“避风港”本指供船舶躲避大风浪的港湾,现也比喻逃避斗争、躲避矛盾的场所。此处把海南自贸港比喻为避风港,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海南自贸港在目前国际形势下对各国资本安全的重要性,中国主动要对各国资本安全加以庇护,表明了中国经济开放合作的魄力与担当。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保持坐姿安静地听他人讲话,想做到这件事需要两个条件: ① 。如果不能专注,人很难保持安静;如果不能抑制冲动,人很难保持不动。难以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这正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的特征。有研究表明,位于脑干的“蓝斑核”正与这两者的功能相关。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改变小鼠的基因,使其蓝斑核区域分化出在光照下产生反应的细胞。这样一来,就可以从外侧对小鼠头部照射不同的光,从而 ② 。研究发现,在让小鼠做需要集中注意力来获取食物的任务时, ③ 可获取食物;与此相反,蓝斑核活性被抑制的小鼠则难以获得食物。这是因为,蓝斑核活性较弱的小鼠不能安静地等待指示食物位置的信息,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这项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对于需要注意力的行为来说,蓝斑核扮演了“司令部”的角色。
20.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B. “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C. 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D. 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树苗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把它称作“焦桐”。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0. C 21. ①专注和抑制冲动 ②调节蓝斑核区域活性的强弱 ③蓝斑核活跃的小鼠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司令部”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的”“矢”引号都是表示强调,着重指出作用。
B.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C.“插曲”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D.“焦桐”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如果不能专注,人很难保持安静;如果不能抑制冲动,人很难保持不动”可知这里所说的“两个条件”是指:专注和抑制冲动,故可填“专注和抑制冲动”。
第二空,根据后文“蓝斑核活性被抑制”“蓝斑核活性较弱”可知,前文“这样一来,就可以从外侧对小鼠头部照射不同的光”的目的是通过照射不同的光使得小鼠头部产生不同的蓝斑核区域活性,故可填“调节蓝斑核区域活性的强弱”。
第三空,根据后文“与此相反,蓝斑核活性被抑制的小鼠则难以获得食物”可知,前面能获得食物的应是蓝斑核活性较强的小鼠,故可填“蓝斑核活跃的小鼠”。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山是树之基,无山则树失去依托难以扎根;树是山之表,无树则山体裸露于狂风烈日下,易风化和被暴雨洗刷。
高山有好水,涧水润万物;无山则水难以积储,只能匆匆而过;无水则山少了灵性,笨拙而显呆滞。
山体储水而万木生,万木葱茏而云雾绕。
神奇的大自然,总能教给我们很多人生道理。上面的材料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山水相依,合作共赢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人格中仁义礼智信的“质”与得体的言谈举止这一“文”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文质彬彬”的理想境界。自然山水也遵循同样的道理。只有山,显呆滞;只有水,觉空浮。唯山水相依、彬彬合度,才见灵动秀美。人生也相似,单打独斗是难以有所作为的,唯有合作共赢,方能如山水相依,开拓出一片天地。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山与水的相逢和彼此成就,就如同山与水有意的合作,相互映衬之下达到了共赢的效果。事实上,不同的事物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劣,单个的事物很难进行自我补足,只有不同的事物互相补充,互相以彼之长补我之短,才能达到更和谐的境地。生物学中有一种共生关系: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氨盐,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营养,二者相互依赖,最终豆科植物产量提高,根瘤菌也顺利生存繁衍。在这一过程中,二者彼此成就,缺一不可,诠释了合作共赢的意义。合作的双方,如同帆遇到了风,能一起轻快地到达远方。
是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合作,集众人之力,达成更大的目标。历史上唐太宗从谏如流,魏征直言敢谏,最终成就了一段“明主贤臣”的佳话;伯乐识千里马,千里马被重用,而伯乐也因识人而流芳千古;鲍叔甘居管仲之下,两人通力合作终辅佐齐桓公成一代霸主。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同样也要学会合作,与同学、伙伴共同进步,彼此成就。
中华文明素来是“尚和”“尚群”的文明,几千年薪火相传,合作的精神、辩证的思想依然熠熠生辉。老子写道:“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一语道出“有”与“无”之间相互依存、借助对方从而发挥各自效用的关系。丝绸之路连接中西,在“尚和”“尚群”思想的影响下,中西的物资和文化得以交流融合,双方物质文化的交流又使得彼此的文明进一步发展繁荣。“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依山而居,龙伏水而栖,山、水又因仙、龙出名而富有灵韵,展现出古人眼中山与仙、水与龙之间彼此成就的合作共赢。.
如今,中国仍秉承合作共赢的精神,与世界各国家、各民族携手合作,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更促进了世界的和平。
山与树与水相互依托,成就彼此;让我们也以合作共贏的胸襟气度相互合作,相互成就。如此,世界才更加和谐美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关键词有三个—“山、树、水”,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成全,学生需要从“山、树、水”呈现出的表象,揭示其中的道理,以此类比拓展,联系生活,完成写作。
寓意类作文的寓意一般具有多义性,学生在审题上会觉得有难度,需要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探究关键词的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再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联系现实,准确立意。从这三步骤入手,才能拨得云开见月明,通过作文审题立意,探讨人生、生命、自然、社会。
这则材料反复表述三者关系,其实核心反映的就是“山、树、水”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材料最核心的道理就是世间万物相互依存,要特别注意这个“相互性”,那么我们写作就应该用这个道理,类比拓展,联系生活,来证明这个道理。
这个命题的理念就是考查考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材料给出了三个“山、树、水”相关的概念,适宜的气候条件,即山和水,可以让一棵树迅速成长,而成长的树经过量的积累,形成森林,又可以让山更加稳固,更能涵养水源,如此三个因素进入良性循环,整个生态越来越好。反之,则进入恶性循环。命题以这种逻辑关系为思维的工具,让考生思考包含有这种逻辑关系的生活现象,表达自己的认识。显然,这个命题把真实的生活情境、思辨能力两个因素完美地内含于其中。
这道题审题时容易出现失误,如有很多同学只抓材料第一句话“山是树之基,无山则树失去依托难以扎根”,然后围绕“基础”的重要性去谈。一些同学还有可能能从整体把握材料,但提炼的道理比较笼统,无法有的放矢地论证。很多同学将材料的道理理解为事情之间存在普遍联系,但这个联系具有多样性,只讲联系,比较抽象。
具体写作时可从两方面分析思考,如由山、树、水两两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引发对人生的启示:人与人应守望相助,和谐共生;人与人应该互相成就、互利共赢,而不是互相拆台。由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出重视自己,也不轻慢他人。每个人都是社会大网中的一格,既缺一不可,又需同心协力;既不自大,也不轻贱任何一员。聚合每一个网眼,社会可拧成一股绳;撑起每一个网格,宇宙尽数收纳网中。
立意:
1.智者不会“失其所与”。
2.相互成就,共创佳境。
3.美美与共,和谐相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广元广元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广元广元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广元广元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