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版语文六上 第六单元(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版语文六上 第六单元(教案)01
    部编版语文六上 第六单元(教案)02
    部编版语文六上 第六单元(教案)03
    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上 第六单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六上 第六单元(教案),共34页。

    第六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保护环境”为主题,依次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号召人们要爱护环境,珍爱地球家园。《古诗三首》中,《浪淘沙》(其一)写出了黄河九曲的姿态及其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气势,诗人由此展开联想、发挥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江南春》以轻快的文字,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自然风景和烟雨蒙蒙中南朝的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书湖阴先生壁》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家的庭院内外洁净清幽的环境,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赞美了主人的朴实勤劳,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青山不老》展示一位老人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三黑和土地》通过平实的语言,简洁的句式,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对赖以生存的支柱——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诚挚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口语交际”要求我们联系生活学会协商解决问题以及正确发表自己的意见;“习作”部分则要求我们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写一份倡议书提出自己的建议;“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1.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浪淘沙》(其一)。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词大意,感受诗词之美。
    3.能抓住关键句,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
    4.体会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5.和别人协商事情时,要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尊重不同意见。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有理有据。
    6.能掌握倡议书的基本格式,就关心的问题写份倡议书。
    7.了解、积累传统文化常识,感受中国文化。

    重点
    1.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浪淘沙》(其一)。
    3.能抓住关键句,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
    4.体会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难点
    1.和别人协商事情时,要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尊重不同意见。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有理有据。
    2.能掌握倡义书的基本格式,就关心的问题写份倡义书。

    《古诗三首》2课时
    《只有一个地球》2课时
    《青山不老》1课时
    《三黑和土地》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18 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围绕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编排了《浪淘沙》(其一)、《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古诗。《浪淘沙》(其一)描写了黄河源远流长、波涛汹涌的雄伟气势,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的感情。《江南春》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秀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和神往。《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清幽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的爱国情感,但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诗句走近诗人内心,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上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拓展,引领学生在情感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阅读古诗,读通、读顺诗句;然后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如想象画面、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等读懂诗中的景物人情,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大意;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并指导学生背诵。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词的大意,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评读、悟读,并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情景,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词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诗,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激发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
    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词的大意,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黄河、江南美景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描写自然的古诗。

    2课时


    第一课时


    1.掌握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浪淘沙》(其一),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

    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理解《浪淘沙》(其一),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同学们还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相当有画面感。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三首古诗也描绘了大自然的风光,我们先来听一听,想一想它们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板书课题,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
    ②同桌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适时指导:
    涯:“厂”里面的两个“土”不要写成“士”。
    莺:“冖”宜长,盖住下面的“鸟”。
    ③借助课本注释或者工具书了解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
    ④想想这三首古诗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读三首古诗,教师相机指导读正确。
    (3)同桌间互相读,互相正音。
    (4)齐读,读出节奏。
    (5)学生再读三首古诗,边读边想,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画出自己觉得好或难以理解的字词。
    2.播放视频资料,感受黄河的气势,引入新课。
    过渡:看着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们感受到了什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有无数诗人歌颂她。那么诗人刘禹锡笔下的黄河有着怎样的风采和神韵呢?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3.板书:《浪淘沙》(其一)。
    (1)学生齐读诗题,结合课前预习和课本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浪淘沙:唐代曲名,由刘禹锡、白居易创造。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作词牌名。“浪淘”的意思是“波浪淘洗”。)
    (2)了解诗人。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适时提示学生注意刘禹锡的为官经历,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出示资料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浪淘沙》(其一)。
    (1)读懂诗歌,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交流质疑。
    (2)教师出示黄河远景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2.学生简要概括诗意。(指名学生回答)
    示例:九曲黄河弯弯曲曲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腾而来。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到天上的牛郎织女家。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味古诗描绘的意境,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1)品读第一、二句诗,教师提问,指导朗读。
    思考:自古黄河就与“磅礴气势”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黄河的磅礴气势?(九曲黄河、浪淘风簸。)
    朗读提示:读出黄河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力量美。
    (2)品读第三、四句诗,教师提问,指导朗读。
    思考:①品评“上”字。这个字用得好吗?可否改为“到、过、去”?(“上”能给人一种勇往直前、知难而进的联想,用其他字则不会。)
    ②假设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去到了牵牛织女的家,想象一下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如:男耕女织、互敬互爱。)
    朗读提示:最后一句要由激昂转为平缓悠长,读出其中的憧憬之感。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最欣赏诗中哪一句所描绘的画面。
    2.拓展阅读《浪淘沙》组诗中的其他几首,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举行配乐朗读比赛。
    2.想象画面,结合板书,学生试背。
    3.延伸拓展,丰富积累。
    (1)课外搜集描写黄河的古诗词。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名诗,读一读。

    浪淘沙(其一)
        浪淘风簸   直上银河
    (写实) (想象)
    气势磅礴 牛郎织女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分析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3.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抒发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浪淘沙》(其一)。
    2.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浪淘沙》(其一)一诗,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两首古诗,去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的风光。
    二、学习《江南春》,掌握方法
    1.揭示诗题,简介作者。
    (1)教师板书诗题:江南春,学生讨论题意。(江南的春天。)
    (2)简介作者。
    2.出示江南春天的美景图,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描绘看到的图片。(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词语。)
    3.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诵读研讨,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3)检查学习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读,相机正音,直到读正确为止。
    ②指名读全诗,进行比较评价。在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4.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勾画诗中描写的景物,标注难点。
    (2)四人一组,交流学习。
    (3)学习前两句诗——晴景,写今。
    ①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②说说这两句诗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景物。(听觉——莺啼;视觉——绿、红、水村、山郭、酒旗;触觉——风。)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描写的景色。(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树掩映着红花;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④这两句诗描绘的春景有什么特点?(明媚、有声有色、充满生机。)
    (4)学习后两句诗——雨景,怀古。
    ①体会情感基调:这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还是愉悦的吗?(教师补充介绍背景知识)
    ②理解背景知识后,再读这两句诗,感悟诗人的担忧。
    ③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再读全诗。(读出作者的赞叹之中隐含的哀愁,学生先试读,再指名读。)
    5.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1)播放视频。(欣赏歌曲《江南春》。)
    (2)再读诗歌,背诵诗歌,读出江南春日的美好和作者的无限神往。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过渡到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2.解诗题,明背景。
    (1)诗题:“书……壁”意为“在……墙壁上写诗”,与我们学过的苏轼《题西林壁》一诗中的“题……壁”是一个意思。
    (2)课件出示诗作背景。
    3.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3)了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对偶这一修辞手法。(“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送青来”。这种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就是对偶。)
    (4)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学过的运用对偶修辞手法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
    4.再读诗歌,明意悟情。
    (1)教师复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的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青青的秀色送入眼帘。)
    (2)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思考:你觉得湖阴先生是个怎样的人?(高洁、富有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热爱自然……)
    (3)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①自由读诗,思考下列问题:
    A.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B.本首诗中哪一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诗人描写景物,赞美主人的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你感受到了吗?说说诗人借写湖阴先生的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交流汇报。
    A.“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B.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庭院内、外清幽的美景,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5.熟读诗歌,感悟诗韵。
    (1)指名读背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6.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1)在想象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为《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2)教师拓展《秋词》《书湖阴先生壁》(其二)。




    诗人在创作时,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认为只要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深藏于字里行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而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韵味。学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19 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关于地球的诸多知识;文中还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就已经接触过多篇说明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绝大多数同学熟练掌握了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对说明文的结构及语言特点也都有所了解。对于“环境保护”这一类的主题,学生在社会宣传、校内活动、科学课以及课外阅读中都有比较广泛的接触,所以学生在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方面较为容易,在理解体会“结论是如何一步步得出的”这一论证方法上有点难度,需要教师的指导。

    教学时,可以围绕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发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吁,了解课文大意。然后通过抓关键句,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梳理行文思路,了解课文是怎么一步步得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个结论的;最后,还可以联系实际提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的问题,引导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生活当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作者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4.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与同学交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与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2.抓住关键词体会句子含义,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明白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义。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环保意识。
    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课文是如何一步步得出“保护地球”这一结论的。

    教师:搜集有关地球的图片及介绍性文字。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

    2课时
    第一课时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重点体会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
    理解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重点体会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有一个谜语:“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己变,每天能行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你们能猜到谜底是什么吗?(板书:地球)
    2.面对人类的家园——地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从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预习情况。同桌间互查,小组轮读。
    (1)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读音,教师正音。
    (2)教师指导书写汉字。
    裹:“果”要写得小一些、扁一些。
    慷:最后四笔是点、提、撇、捺,不要写成“水”。
    基:撇、捺要舒展,包住下面的“土”。
    (3)出示词语卡,学生朗读,并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出示自读提示)
    (1)抓住关键句来理解。在说明文中往往有一些说明主要内容的句子,它们多位于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处。
    (2)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小组内交流讨论。
    2.全班合作解疑。
    文章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
    (1)地球的美丽——“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2)地球的渺小——“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3)地球资源有限——“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4)地球是唯一的,人类目前无法移居到其他星球——“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3.感受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1)课件展示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图片,学生结合课文自由描述地球的外观。(晶莹的球体;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2)理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这句话。(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表现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喜爱之情。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旧知,阅读第2自然段,体会地球的“渺小”。
    过渡:在本册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中,有一段文字显示了地球之小,同学们还记得吗?(课件出示相关段落)请大家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再结合本课第2自然段,说说地球的“小”。
    (4)出示例句,学生指出说明方法。
    ①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列数字)
    ②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作比较)
    4.概括大意,初解课题。
    (1)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联系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为什么课题说“只有一个地球”?
    (3)师生合作,概括课文内容。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课后搜集更多关于地球的资料。
    2.通过网络了解全球生态环境的现状,感受地球面临的巨大危机。


    第二课时


    1.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2.抓住关键词体会句子含义,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课文是如何一步步得出“保护地球”这一结论的。
    4.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与同学交流。

    重点
    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难点
    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课文是如何一步步得出“保护地球”这一结论的。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复习检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知道了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是美丽而渺小的。作者是用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这些知识的呢?(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相信同学们在以后介绍事物的时候,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将事物介绍清楚。
    2.引入新课。
    (1)过渡: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向我们描述了宇航员遨游太空时所见到的地球,我们也看了一些地球的图片。我记得同学们在欣赏文字和图片时发出了不少感叹,大家能说说当时的感受吗?(地球真美啊!地球真像宇宙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2)设疑: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时也有感叹,大家能把宇航员的感叹找出来读给老师听听吗?(指名读第8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自豪而又担忧的感情。)
    (3)质疑:地球的可爱仅仅是因为它看上去美丽壮观吗?宇航员的担忧是多余的吗?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进一步感悟地球的“可爱”,从“自然资源有限”的角度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学生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问题:
    (1)地球用哪些资源养育了人类?(讨论交流后板书:自然资源——矿产、水、土地、生物)
    (2)文中哪句话生动地写出了地球的慷慨无私?(“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自然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吗?课文在说明这一点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自然资源不是无穷无尽的,如矿产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会有枯竭的一天。这里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讨论交流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感受地球是“容易破碎”的,领悟“忧虑”之情。
    (1)提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课文是从“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和“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两方面来写的。)找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关键字词,感受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及严重后果。
    (3)教师引入其他资料,或让学生交流他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感受地球所承载的重负与压力。
    3.从“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1)学生自读第5~7自然段,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
    (2)结合相关句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很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则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既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4.再次体会课题的深意,提升情感。
    过渡:由我们刚才的讨论来看,宇航员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板书:精心保护。)这是因为这个美丽可爱、为人类无私奉献的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有一个”。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宇航员的话,体会地球的美丽与脆弱,感受地球的珍贵。
    (1)结合全文理解宇航员的感叹。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说地球“容易破碎”是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是灾难性的。“同时”提醒人们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破碎”,所以我们要懂得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
    (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入体会课题的含义。
    三、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
    1.说一说:读下面的句子时,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
    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乱砍滥伐、乱倒垃圾、无节制开采、大肆捕杀、乱排乱放导致水资源及大气受到污染等现象。)
    2.设计环保宣传语。
    (1)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2)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
    (3)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课文从“地球的样子”“地球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和“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介绍地球,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由谈体会和感受,通过在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适时地补充有关知识:我国的森林资源危机及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0* 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苦,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后代,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学生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能认识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对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了解甚少,因此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1.导入新课时,可以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相关音像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
    2.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感悟其含义。
    4.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2.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过程与方法】
    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重点
    知道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难点
    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感受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现在我们跟随本文的作者梁衡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去了解他的故事。(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整体初读,概括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老人信息卡片。

    2.综合卡片信息和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人物+事件”的方式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感人事件,梳理主要内容。(讲述了晋西北的一位老人,为了守住那方水土,植树造林15年,在环境恶劣的晋西北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
    三、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感悟奇迹
    1.引导学生默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梳理出三个问题:
    ①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②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③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结合前两个问题,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学习。
    3.组织集体汇报交流。
    4.默读课文,说说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①思考,读着这段话,你的脑海里会出现哪些词语来形容它?
    ②指导朗读:想象画面去朗读,自由练读,齐读。
    (2)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思考:读着这句话,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引导学生聚焦一连串的数字“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交流。)
    ②联系比较:你知道“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我们学校吗?
    ③指导朗读: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十五年的艰苦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也是满山遍野的绿。让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这种奇迹吧!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①思考: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到、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 如臂如股”“劲挺”“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体会植树造林的作用;抓住老人说的话,感受老人对植树造林的坚守与奉献。)
    ②指导有感情朗读,体会老人创造的了不起的奇迹。
    5.奇迹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被创造出来的?
    (1)引导学生学习第2自然段,读懂大环境的险恶。
    ①抓住关键句“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如此险恶的地方”引导阅读思考: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是怎样的?
    交流一:关注关键词。如,“这是中国的晋西北”“肆虐”“怪物盘踞之地”等体会地理环境的恶劣。
    交流二:关注历史记载。如,“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等体会气候环境的可怕。
    交流三:补充视频“大风沙”,直观感受气候环境恶劣。
    ②小结: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大环境:险恶”。
    (2)学习第3自然段,读懂小环境的艰辛。
    ①抓住关键句“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引导阅读思考:院子所处的小环境是怎样的?
    交流一:关注老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俭朴、单调的生活。
    交流二:关注三个典型事例——五位老汉离世、老伴过世、女儿三番五次接他享福遭拒。
    ②展开想象:他还会遇到哪些难事?
    ③小结: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小环境:艰辛”。
    6.创设语境,感悟精神。
    了解了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你有什么话想对老人说呢?
    四、交流研讨,奇迹延续,感悟精神
    1.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引导学生聚焦课文最后一句话。
    3.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进行汇报。
    课件出示: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觉得“不会老”指什么?
    ①结合文中描写青山的句子,抓语句谈体会:不老的是青山,因为山上的树,会越来越多,年年长大,常青常绿。
    ②结合以前山沟的大环境的恶劣,对比谈体会:山沟前后变化,看出如今青山的环境是越来越好,是不会老的。
    (2)问题:这青山上的绿树,这绿色的奇迹,又是谁,凭着什么创造的呢?
    ①老人凭着自己的双手,更是凭着自己默默奉献的精神创造的。
    ②老人凭着要造福子孙后代坚定的信念等。
    4.小结:青山不老,不老的是青山,那片绿是永恒的,代代常绿。更是老人无私奉献和造福后代的精神永存。(板书:无私奉献、造福后代)
    五、撰写颁奖词,升华情感,课外延伸
    1.出示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颁给杨善洲老人的颁奖词。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1)读一读,这段颁奖词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组织汇报交流分享。
    2.仿照表达的特点试着为本课的山野老农写一段颁奖词。
    3.搜集植树造林感人事迹读一读。

    青山不老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另外一个特点是课堂动静结合,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21* 三黑和土地


    《三黑和土地》这首诗洋溢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写出了土地改革运动后,做了土地主人的农民大众翻身的喜悦和高涨的劳动热情。全诗十五节,采用写实的创作笔法,写出了农民三黑翻地、耙地,累了在地头歇息这些农村的劳动生活场景,同时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了“农民一有了土地”之后那种极度喜悦的心情,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和憧憬新的美好生活。

    这首诗的创作年代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体悟诗中三黑对待土地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提供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把握诗歌大意。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自主阅读,把握诗歌大意,明确诗歌写了三黑的哪些事情;再抓住具体画面,让学生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并带着这种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阅读链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土地的新感受。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2.能说出自己对土地的新感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品悟,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重点
    通过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情感,体会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难点
    能说出自己对土地的新感受。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1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
    2.简介苏金伞,学生初步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4.朗读课文,想象画面,互读互评。
    5.朗读提示: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6.自读课文,梳理思路,适当批注。
    (1)出示自读提示: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待丰收。)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第1~3节,写了“农民一有了土地”之后那种极度喜悦的心情。第4~15节,从四个方面写三黑有了土地后的喜悦心情:细致耙地、忆逮蝈蝈、展望未来,内心感到幸福。)
    (2)小组交流汇报,展示批注和小标题,合作互评。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师生共学诗歌第一部分,感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1)学生快速默读诗歌第1~3节,思考:哪节诗清楚地告诉我们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第1节诗。)
    (2)师生共同品读第1节诗。
    ①理解“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的含义。(表示农民真正做了土地的主人后,期盼着土地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②你从第1节诗中的“一……就”中体会到了什么?(“一……就”表现出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渴望,反映了他们得到土地后激动、兴奋的心情。)
    (3)学生反复品读第2、3节诗,感受农民有了土地后的欢喜心情。
    ①多种形式读,读中感悟。如:分组朗读、想象画面读、配乐朗读等。
    ②赏析这两节诗。(这两节诗都用“恨不得”开头,起到重复强调的作用,将农民急切地想到土地上劳作的心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③有人说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写三黑的,所以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个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我不赞同这个说法,三黑正是这许许多多普通农民中的一员,所有的农民都如三黑一样,热爱土地,憧憬新的美好的生活。这为下文具体写三黑的表现和心理打下了基础。)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感受三黑对待土地和劳作的态度。
    (1)读一读,想一想,理解句子,在小组交流。
    ①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方面形象地表现出三黑把地耙得非常平整,表明他现在劳作的认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三黑欣赏自己的劳作成果时的得意。)
    ②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地比作软床,形象地表现出了土地的松软,侧面表现出三黑内心的喜悦。)
    ③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三黑把麦籽儿拟人化,进一步说明土地的松软,同时流露了三黑希望庄稼能在这块土地上好好地生长的愿望。)
    (2)教师解决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
    ①第4节诗中的“就是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指农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挚爱着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满怀希望。)
    ②三黑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土地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三黑把“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我从中感受到当农民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他们劳作更认真、更积极了。)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10~12节,感受三黑现在与以往的不同。
    (1)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体会其表达效果。(“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这个比喻句中的本体是荞麦花,喻体是白霎霎的一片雪,一方面写出了荞麦花的颜色和形态,另一方面表现出了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从侧面说明了三黑对土地的感情。)
    (2)找出文中描写三黑过去和现在不同的生活和心理的句子,比较阅读,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理进行了对比,从这个对比中可感受到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后的幸福生活。)
    4.学生朗读第13~14节诗,思考并解答下列问题。
    (1)三黑有什么打算?(跟人合伙,种好庄稼,收获更多。买毛驴、送公粮,驮着老伴看闺女、上东庄。)
    (2)你从三黑的打算中感受到了什么?
    (3)试着分析三黑有这样的打算的原因。(三黑的这种打算是农村进行土地革命以后出现的新情况,是农民更加积极劳动和对生活充满希望的表现。)
    5.学生朗读第15节诗,找出点明中心的诗句。(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1)结合课文内容,深入理解“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句话。
    (2)教师总结,深化主题。
    (3)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也对土地产生了感情,非常热爱它。)
    (4)引入《在希望的田野上》,对比拓展阅读。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2.学生分组交流学习收获。



    《三黑和土地》描写了三黑得到土地后感到无比高兴的心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和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再通过我的点拨指导,学生在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本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意见不同怎么办”,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面对不同意见时,可以采用协商的办法解决。教材从现实需要出发,提出本次口语交际的任务和要求。一个事例是“春节到底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一个是“要路还是要树”。从说的角度要求学生要确定自己的角色,阐述自己的主张,做到有理有据;从听的角度提出听到不同意见要“换位思考”,还要“积极沟通”。最后提示了本次交际活动的两个要点:一是听的时候全面、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二是尊重对方,态度平和,以理服人。

    对于本次的口语交际,学生是有基础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本次口语交际的提升点更侧重于“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学会换位思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让学生亲身体验换位思考,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材料,了解协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角色阐述各自的看法;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掌握-些协商的方法,明白协商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学会和别人协商事情,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2.学会尊重别人不同的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
    3.表达观点时,语言要简洁明了,有理有据。

    重点
    1.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2.表达观点时,语言要简洁明了,有理有据。
    难点
    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

    教师:制作情境表演所需的“嘉宾卡”。
    学生:根据选择的问题情境设计调查记录单,结合相关方采访人群,了解他们的观点。

    1课时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不一样,生活的经历也不同,这就注定在面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时,大家的观点也不一样,那么有了不同的观点或意见时应该怎么办呢?(交流、沟通、协商……)
    2.在协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有礼貌、说明原因、求得谅解……)相信在今天的课堂上,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二、小试牛刀,提炼方法
    1.阅读课本中的两个事例,理清因果关系,注意事例中的问句。
    (1)阅读事例,抓住关键信息。(引导学生阅读时抓住关键词句,如“浓浓的年味”和“喜庆气氛”是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好处,“在环保、安全等方面带来很多问题”是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坏处,“不断摇摆”是对此问题有争议、态度不坚定。“拓宽城市道路,促进经济繁荣”是砍树的好处,“砍树容易栽树难”是说修路破坏了环境,不值得。)
    (2)阅读“相关方”,根据不同的角色思考他们的观点,小组交流。
    (3)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①每个成员自选一个角色。
    ②从这个角色出发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③讨论结束后,总结协商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
    (4)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梳理总结或是进行适当的补充。
    2.阅读课本中的小贴士,明确交流时的注意事项。
    三、情景实战,落实方法
    1.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则材料进行讨论。
    (1)选择相同材料的同学四人一组,小组成员分别选择一个角色。
    (2)根据所选角色,准备自己的观点。可以在脑海中思考,也可以拿纸笔写下,写出提纲或要点。
    (3)小组内交流。可以让一名同学简单记录下交流内容。交流完后大家再想一想:需要修正自己的观点吗?自己有没有被其他同学的意见说服?对这个问题能达成一致意见并找到解决的方法吗?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后的结果。
    四、演一演,入情入境
    1.教师创设情境,组织表演。
    (1)准备工作:搬几张桌椅到教室前方,呈弧形摆放。
    (2)邀请同学们上前表演,可以小组推荐,也可以自告奋勇。
    (3)为同学分发嘉宾卡,如“普通市民”“环卫工人”“消防队员”“鞭炮厂工人”等。
    (4)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进行准备。
    (5)表演开始。教师作为节目主持人,要把握好节奏,贯穿起整个讨论会。
    2.交流示例。
    普通市民:我家在前几年春节时还会燃放烟花爆竹,但这两年因为规定市内不准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度过了两个安安静静的春节。我觉得确实少了点年味,没有以前热闹。春节燃放鞭炮的习俗沿袭了千年,就这样丢掉我觉得好可惜,而且孩子们估计都读不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意思了。
    消防队员:春节期间我们消防中心一直严阵以待、提心吊胆。燃放烟花爆竹极易引发火灾,即使是一个小火星也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春节是一个合家欢乐的日子,而乐极生悲是最可悲的事情。所以我是支持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
    环卫工人:大家在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候估计想不到我们环卫工人是守着扫帚过年的吧!大街上的垃圾、碎屑无处不在,为了让大家过个干净的春节,我们过年几乎都是不休息的。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垃圾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打扫起来很费劲。如果春节期间大家都不燃放烟花爆竹,我们的工作就轻松多了。
    鞭炮厂工人:燃放烟花爆竹危害确实多,但对于我们鞭炮厂来说,一年一度的春节是我们生产的商品的主要销售时间,我们每年就靠这段时间获得一些额外的收入。鞭炮厂养活了不少家庭。其实这些年我们也在创新,想生产一些污染少,甚至是无污染的产品,如冷烟花或电子烟花爆竹,也确实是想为保护环境做一份贡献。
    3.活动结束,教师点评学生们的表演,其他同学也可以就表演发表自己的看法。

    意见不同怎么办
    说:发表观点,有理有据
    听:准确把握,态度平和,换位思考,积极沟通

    由于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并引导学生课前进行有目的的采访,因此对一件事会出现不同的意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所以课堂上需要选择相关方进行角色扮演时比较顺利,发表意见的同学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倾听的同学也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个人认为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愉悦,教学效果突出。
    习作:学写倡议书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学写倡议书,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针对生活中一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或自己关心的其他问题发出倡议,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环境密切相关,懂得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让学生把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此次习作是加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的好教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进行了三年的习作练习,写作能力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按自己的想法把一件事写清楚、写完整。写倡议书虽是学生初次接触,但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有了书信、便条的写作基础,根据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情况,掌握倡议书的格式是本次习作教学的重点。同时,教师要从语言风格、内容安排上引导学生明白该如何写一份倡议书。

    本次习作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写一份格式正确、内容清楚的倡议书。 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些现象,做好问题的收集与归类,为写作倡议书积累素材。接着,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结合教材范例和批注,了解倡议书,学习如何写倡议书。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照样子写一份倡议书。最后,修改倡议书,并根据倡议对象,在适合的地方发布出来。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倡议书,明确倡议书的格式,掌握怎么写倡议书。
    2.能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清楚。
    3.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说理和建议。
    【过程与方法】
    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
    掌握倡议书正确的格式。写清倡议的内容,使自己的想法得到支持。
    难点
    能就自己关心的社会现象书写一份倡议书。

    教师:准备提供的范文样本。
    学生:课前对自己倡议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调查。

    2课时
    第一课时


    1.知道什么是倡议书,明确倡议书的格式,掌握怎么写倡议书。
    2.发现生活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通过交流掌握倡议书的写作方法。

    重点
    知道什么是倡议书,明确倡议书的格式,掌握怎么写倡议书。
    难点
    发现生活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通过交流掌握倡议书的写作方法。

    一、回顾导入,引出主题
    1.回顾旧知,引起思考。
    导入语:《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这两篇有关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课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大家来谈一谈这几篇课文带给你的触动和体会吧!(学生发言。)
    2.小组交流,进行资料展示。
    (1)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谈一谈身边环境污染的情况。
    (2)教师展示准备的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图片。
    小结:通过大家的展示和汇报,可以看出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了,你们刚刚汇报的那些想法和点子也特别实用,那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些问题呢?今天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结合自己对身边环境问题的了解,写一写这些不良的现象,写一篇倡议书,呼吁身边的人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为打造美好的家园做一份贡献,好吗?(板书课题:学写倡议书)
    二、研读范例,交流方法
    1.自主学习,明确要求。
    (1)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习作范文,明确倡议书的格式。
    (2)检查自学效果,完成自主学习单。
    填一填:
    1.倡议书要写清楚存在的________及产生的________和解决的________。
    2.倡议书的格式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
    倡议书与书信在格式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3)学生发言后,教师就倡议书的格式和内容进行小结。
    ①标题。写在第一行的中间,可以写出所倡议的内容,如“×××倡议书”;也可以直接写“倡议书”。标题要鲜明,有概括性。
    ②称呼。换行顶格写,写清楚是向谁提出倡议。
    ③正文。写清楚倡议的具体内容,如果有几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分段来写。
    ④落款。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的名称或个人的姓名,并署上发倡议的日期。
    ⑤语言。语言简洁、语气委婉。
    2.出示一份格式不正确的建议书,再次巩固格式。
    给六年级同学的倡议书
    同学们:
    寒冷的冬季已经来临,为了你们的健康,学校已经开始将课间操改为跑操,你们中有的同学怕累,就故意想出各种理由不进行锻炼。为了你们每天坚持跑操不偷懒,我倡议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1.每天无论什么天气都要跑操。
    2.不许以任何理由不跑操。
    3.跑操中不准交头接耳。
    同学们,冬季跑操这段时间,我要求你们都参加锻炼,让大家一起锻炼吧!
    董老师
    2021年12月1日
    (1)比较倡议书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倡议书存在问题和提出倡议、解决问题三者要有机结合,倡议表述要具体清晰,合理可行,语言简洁,语气委婉。
    (2)小组内交流,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
    三、交流问题,提出建议
    1.学生结合课前小调查,交流身边的环境现状及建议。
    现象或问题,原因分析,倡议学校,教室里没人,灯开着,缺乏节能意识,专人负责关灯
    ……,……,……家庭,垃圾直接扔
    进垃圾桶,垃圾分类认识不够,学会垃圾分类……,……,……社会,交通堵塞,道路拥挤,
    管理不善,红绿灯时间不合理
    ……,……,……,……  2.根据调查报告,相互补充倡议书上的内容和建议。
    3.思维碰撞,突破难点。
    (1)教师根据学生的倡议提出不同的主张,学生反驳,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2)师生在争辩中寻求正确答案:倡议书不仅仅满足个人的需求,更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
    (3)这么多的现象,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呢?
    4.梳理倡议,有序表达。
    (1)小组合作学习。
    (2)评改:如果是单条倡议,聚焦问题是否清楚,是否对应问题的分析;如果是一组倡议,比较倡议与倡议之间的内容是否重复。
    (3)小组合作修改,完善倡议。
    (4)确立习作提纲。(以白色污染为例。)
    写清存在的问题(指出白色污染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对白色污染缺乏紧迫感)——提出解决问题的倡议(分点罗列)——提出号召和希望。

    学写倡议书
    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格式规范、正确

    第二课时


    1.能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清楚。
    2.根据同学、老师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习作。在合适的地方发布倡议书。

    重点
    能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清楚。
    难点
    根据同学、老师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习作。在合适的地方发布倡议书。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习作要点。
    (1)结合课前调查,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
    (2)注意倡议书的格式和内容。
    (3)注意语言上的特点,写清“向谁倡议、为什么倡议、倡议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上节课列的写作提纲进行习作,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二、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学生完成初稿后,小组内互相交流,采用互评的方式,推荐每组典型习作,组织全班学生赏析。
    2.结合习作要点,出示评价表,梳理例文突出优点,提出修改建议。
    评价指标,评价星级格式是否正确,☆☆☆☆☆
    反映的问题是否清楚,☆☆☆☆☆
    语句是否通顺,☆☆☆☆☆
    语言是否得体,☆☆☆☆☆习作优点:修改建议:  (1)说一说每篇习作的优点,为习作写一段评语。
    (2)讨论修改建议,记录在评价表中。
    (3)填写评价表(自评和互评相结合)。
    3.选出一篇倡议书范文准备参加班级评议。
    4.对照教师和同学的评议,修改倡议书。
    三、佳作展示,拓展活动
    1.把自己修改好的习作誊抄在作文本上。
    2.先在小组内评选最佳习作,再在班级内选择最佳习作。把最佳习作展示在班级的习作园地,供大家学习。
    3.课后可把优秀倡议书发布在合适的地方,如校园的公告栏、小区的布告栏、网络论坛等。



    由于本次习作教学前,我重视引导学生调查
    身边存在的一些现象,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内容比较具体、真实。在学生初步完成倡议书写作后,我发现大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能针对自己关心的事情提出可行性强的建议。这次倡议书写作活动有实际教育意义,既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以学习古诗词时,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作为交流主题,旨在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词句段运用”先是要求学生读懂一段话,概括主要内容,抓住作者要表达的观点。然后联系实际生活选择最佳乘车路线,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日积月累”部分则是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的“五行”“五谷”“五音”“五彩”各指什么,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已经有了实际经验,并且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对于了解古诗词含义具备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梳理总结学习古诗词方法还需要引导。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阅读一段话并了解一段话中所讲述的内容不是问题,但在读懂的基础上提炼出观点并将其表达清楚有一定难度。
    认真阅读图片及文字叙述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并完成任务,学生会很感兴趣。但缺少全面了解信息,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
    积累中国文化,了解一些传统文化是什么、有什么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没有困难,但为什么包括这些,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需要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发掘。

    1.“交流平台”主要以具体诗句为例讨论理解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画面,联系文化知识等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2.学生自读句段,了解大意。教师再引导学生抓住“为了”“因为”等关键词以及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把握这段话要表达的观点。
    3.指导学生先阅读材料,然后围绕“从站牌和提示语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进行交流、反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出发点、目的地、时间要求等关键信息,梳理、选出小林同学最佳的出行方案。
    4.先让学生借助字典确定读音,然后通过联系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以及实物观察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的大致意思,再反复朗读,积累成诵。

    【知识与技能】
    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归纳理解古诗词意思的方法。
    2.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3.了解“五行”“五谷”“五音”“五彩”各指什么。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抓住关键句的方法,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重点
    1.能结合自己学过古诗词,梳理,归纳理解古诗词的意思的方法。
    2.了解“五行”“五谷”“五音”“五彩”各指什么。
    难点
    1.能通过抓住关键句的方法,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2.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教师:古诗词。
    学生:搜集传统文化常识中与数字“五”有关的词语。

    2课时
    第一课时


    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归纳理解古诗词意思的方法。
    2.运用抓住关键句的方法,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重点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归纳、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
    难点
    运用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一、回顾古诗,交流学法
    1.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现在我们请三位同学来背诵这三首古诗。(指名背诵)
    2.古诗贯穿小学的每个阶段,大家在学习古诗时都积累了哪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呢?(借助插图、了解背景及诗人、联系生活、大胆想象等。)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文字,结合自己学习诗词的体会,交流其中提到的学习方法。(注释、想象、传统文化知识。)
    (1)请学生概括其中提到的几种方法,并结合已学过的诗词说一说。
    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比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旧时茅店社林边”一句,“茅店”“社林”是什么?如果不结合注释,我们是很难理解正确的。
    ②通过想象体会有画面感的诗句。比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充满奇丽的想象,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浮现出这一生动的景象,以更好地理解“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意思。
    ③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比如《江南春》一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果熟悉魏晋南朝崇尚佛教的历史,就不难理解诗中蕴含历史感和朦胧感了。
    (2)课件出示有代表性的诗词,请学生试着用以上提及的几种方法来品读。
    ①课件出示《过故人庄》。
    ②学生交流欣赏诗词的方法。
    交流示例:
    生1:虽然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但再读这首诗,我发现还是有些字词很难理解,比如“鸡黍”“郭”“轩”“场圃”“桑麻”,还好我做了笔记,我再结合注释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了。
    生2:诗人的朋友的家所处的环境非常优美,我读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时,闭上眼睛想象了一下,仿佛看到了村边绿树环绕,城外青山连绵不断,画面感极强。
    生3:我知道古代重阳节有登高望远、赏菊饮酒的习俗,所以诗人便和朋友约好在重阳日再相聚,一起饮酒赏菊。
    2.师生共同交流其他理解诗词的好方法。
    3.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补充介绍理解古诗词意思的其他方法。
    (1)反复诵读。
    (2)结合诗人的经历、时代背景。
    (3)留心标题,领悟情感。
    (4)抓住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去理解诗词,如送别诗中常用“柳”表达思念。
    (5)留心诗歌中描写景物的色彩,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
    (6)寻找诗眼。
    4.引导学生总结收获,小结学习成果。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教师提示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词句段运用”第1小题。
    2.自主阅读这段话,说说每句话说了什么?(第1句说明种花草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环境更舒适。第2句承上启下将树木花草比喻成“绿色卫士”。第3句交代树木花草的作用,人们赋予其“城市之肺”的称号。第4句解释树木花草能成为城市之肺使得环境舒适的原因。)
    3.同桌间互相交流,找出这段话中的关键句。
    4.学生汇报交流结果。(引导学生抓住“为了”明确这句话是说明种植花草的目的,抓住“因为”理解这句话是在解释给予花草树木以“绿色卫士”和“城市之肺”称号的原因。所以这段文字的关键句应该是第2句。)
    5.学生结合关键句尝试着概括这段话的观点。(树木花草是城市的“绿色卫士”。)
    6.结合更多实例,学习寻找关键句、通过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的阅读方法。
    (1)明确关键句的含义和类别。(关键句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引领性,在形式上表现为总领句、总起句、过渡句、哲理句等。)
    (2)结合课内语段,让学生尝试抓住关键句概括主要观点。
    语段一:课文第11课《故宫博物院》第2自然段。
    语段二:课文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第2自然段。
    (3)结合本单元课文,体会寻找关键句的好方法——结合课题。
    ①板书课题《只有一个地球》和《青山不老》。
    ②学生分成小组,分别寻找两篇课文中与课题相关的关键句。
    ③汇报所找的句子,若不全面或有错误,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或纠正。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注释、想象、传统文化知识

    第二课时


    1.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2.了解“五行”“五谷”“五音”“五彩”各指什么。

    重点
    提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积累中国古典文化知识,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继续学习“词句段运用”
    1.谈话引入:同学们平时是怎么上学的?有自己乘坐公交车来上学的吗?(学生举手示意。)能跟大家说说你每天是怎么乘坐公交车的吗?请把乘车时间、路线跟大家说说。
    2.阅读课本第2小题中的图文,读完后用笔圈画出重点信息。
    (1)交流关键字词和信息。(“温泉镇”“早上9点以前”“宋家洼”。)
    (2)弄清小林同学的乘车要求,交流关键字词和信息。(从温泉城到宋家洼;早上9点以前到达。)
    3.采用排除法确定乘车方案。
    (1)阅读泡泡框中的提示文字,读懂其中的信息。
    (2)同桌交流共有几种乘车方案,再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3)汇报交流。
    交流示例:
    生1:我看了三个公交站牌上的首班车时间,763路首班车是9点,很显然可以把它排除在外,因为小林希望9点以前到达外婆家,搭这路车肯定不行。
    生2:排除了763路,86路和65路车都不能从温泉镇直达宋家洼,所以只能换乘。小林可在温泉镇乘坐65路车,在四通桥站或桐荫街站下车,再换乘86路车到达宋家洼站。这是两种乘车方案。
    生1:可是如果在四通桥站下车换乘86路车的话,就要再坐四站路才能到达宋家洼站,公交车停靠的站点越多,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所以最好在桐荫街站换乘86路车,这样只用再坐一站就到宋家洼了。
    4.学生结合乘坐公交车的经验,说说乘坐公交车还需注意什么。(教师适时补充)
    示例:(1)注意站牌上的箭头指向,指向哪边就表示公交车去往哪个方向。
    (2)看清公交车上的数字,不要上错车。
    (3)注意线路改动的通知。
    (4)注意车上的站点广播提示,不要坐过站。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导入语: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读了不少古诗词,大家是不是还意犹未尽呢?那么现在请大家再齐读下面这些诗句,读完后请大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诗句,学生齐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2.通过字典读好“日积月累”中的各种事物的读音。
    3.字词解释: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我国古代思想家试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则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
    [五谷]五种谷物,古书上有不同的说法,如稻、麦、黍、菽、稷或稻、黍、稷、麦、豆,总之是泛指粮食作物。
    [五音]我国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古代叫作宫、商、角、徵、羽。
    [五彩]原指黄、青、赤、白、黑五种颜色,后泛指各种颜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土、木、火、金、水。
    4.展示“五谷”图,学生连线猜“五谷”。

    5.发现特点延伸积累。
    (1)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需要积累的文化知识很多。这次的日积月累知识丰富,你从中发现什么特点?有什么疑问吗?(都有“五”这个数字,这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联系?)
    (2)数字“五”的寓意解读。(“五”在阳数中处于居中的位置,有调和之意。中国自古就有“六”是阴数,“九”是阳数之说。“五”代表阴阳平衡,在象征天地之气的洛河图里,“五”在中心,足见“五”是一个支配天地之气的数字。)
    (3)学生通过查看词典,找到更多用“五”来概括事物类别或种类的词语,依照课本中的例子进行概括,可以加以解释。
    示例: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的教学,我以生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交流平台”部分,我的重点是教学生学会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从自己平常的学习经验出发,谈自己的学习体会。然后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最后理解一首课外古诗,验证自己的学习效果。“词句段运用”有两项内容,一是从一段话中提炼观点,二是学习选择合适的乘车路线。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言,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仅积累了知识,而且学到了学习方法。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上 第六单元(教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