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部编版语文六上 第三单元(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六上 第四单元(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六上 第五单元(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六上 第六单元(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六上 第八单元(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上 第七单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六上 第七单元(教案),共28页。
第七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体会“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其中《文言文二则》中,《伯牙鼓琴》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表现了音乐的魅力及伯牙、子期之间令人动容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告诉我们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京剧趣谈》由两篇小短文组成,介绍了京剧表演在道具使用方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点以及在动作造型方面的独特之处,向我们展示了京剧的魅力。“口语交际”通过聊聊书法,引导学生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习作”部分要求我们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拿手好戏。“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1.掌握本单元重点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伯牙鼓琴》。
3.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
4.采用分点说明等方法,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5.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6.掌握多种做课堂笔记的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戏曲有关的词语、积累与艺术有关的成语;学习修改说明书。
重点
1.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伯牙鼓琴》。
3.采用分点说明等方法,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4.掌握多种做课堂笔记的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戏曲有关的词语、积累与艺术有关的成语;学习修改说明书。
难点
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
2.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文言文二则》2课时
《月光曲》2课时
《京剧趣谈》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22 文言文二则
课文选取了两则精美的文言文《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中华优秀古典诗文,体会音乐、绘画的魅力,并从中受到启迪。《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的故事。《书戴嵩画牛》通过讲述杜处士与一个牧童讨论戴嵩画的一幅画,告诉我们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通过品读重点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加深理解。然后结合人物对话和表现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想象情境,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最后结合资料袋,交流阅读感受,体会人物情感,感受艺术魅力,完成背诵。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知己”的涵义,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
2.明白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难点
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师:多媒体课件,音乐《高山流水》。
学生:搜集伯牙、锺子期和戴嵩的相关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掌握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通过了解伯牙、锺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体会“知己”的涵义,感悟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难点
1.通过了解伯牙、锺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2.体会“知己”的涵义,感悟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古曲《高山流水》)听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很自然地就想起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伯牙鼓琴》,一同见证伯牙和子期之间令人艳羡的情谊吧!(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①不认识的字可以查阅工具书,或请教同学老师。
②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不理解的生字。
③读通句子,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3)课件出示会写的字,教师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哉:“戈”字的后两笔要注意先撇后点。
巍:上下结构,“禾”末笔变捺为点。
曝:右下部不要写成“水”。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①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②联系上下文;③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3.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2)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子期,弹高山流水。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2.品味相遇知音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出示词语,学生齐读。(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知音)。“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声还有谁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出示补充资料。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4.质疑探讨,升华情感。
(1)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断绝了什么?
(2)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试背全文。
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伯牙鼓琴
第二课时
1.能借助注音读准字音,借助注释读通文意。
2.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3.读通课文,明白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重点
1.能借助注音读准字音,借助注释读通文意。
2.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难点
读通课文,明白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背诵《伯牙鼓琴》。
2.过渡:《伯牙鼓琴》带我们重温了一段动人的知音故事,也让我们欣赏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音乐能将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澎湃化为音符,震撼人的心灵。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看一幅画,大家猜想一下,这幅画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3.板书课题,结合相关知识,指导朗读课题。
二、多样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注音和注释,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用“/”画出长句子的停顿。把课文通读两遍。
(2)同桌互相听读,讨论、修正读得不准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把有疑问的地方圈出来。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老师范读。
4.学生熟读课文。
三、合作交流,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边自由朗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讨论后将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全班交流。
3.师生互动做小游戏:游戏对答。
游戏规则: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教师说出现代文翻译,由学生说出对应着文中哪句话,回答最快且准确、回答最多的小组获胜。
示例:(师)拍手大笑。——(生)拊掌大笑。
(师)这是不能更改的。——(生)不可改也。
(师)处士笑了,认为他说得对。——(生)处士笑而然之。
4.小组合作,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5.小组内成员汇报,教师适时出示文字。
四、精读课文,领悟主题
1.默读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感受人物形象。
(1)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请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词句,并尝试表演。
(2)杜处士对《牛》图“尤所爱”,请你想象一下他的表现,试着描述一下。
①他可能这样夸赞这幅画:……
②他可能这样爱惜这幅画:……
(3)牧童“拊掌大笑”是什么样子的?试着演一演,边读边表现出牧童的神态和动作。
(4)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你觉得他是怎样笑的?试着写一写杜处士的表现和话语。
2.提出问题,可自己思考,也可与同桌交流。
(1)牧童是怎样评价戴嵩的《牛》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牧童的观点:谬矣。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大胆质疑。)
(2)杜处士听了牧童的话有什么反应?由此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处士笑而然之。”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学生齐读牧童的话,抓住牧童的神态、动作、语言来想象画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
3.再读课文,思索故事所呈现的道理。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2)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呈现。(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要有务实精神,不可凭空乱想。)
4.提出问题,激发质疑精神。
(1)请学生读一读课后注释。
(2)教师结合注释,解释牛角斗时的真实情况。
(3)教师可播放牛相斗时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感受。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也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
1.“我”是杜处士: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书画……
2.“我”是牧童:我是牧童,今天放牛回来,发现村里的杜处士正在晾晒他的书画宝贝……
3.“我”是苏轼:我是苏轼,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四川有个杜处士,特别喜爱书画……
书戴嵩画牛
拊掌大笑 尤所爱
牧童——斗牛图——处士
谬矣 (掉尾而斗) 然之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文言文的教学要注意对字词的理解,读不懂就不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懂是关键,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文注释的作用,让学生读懂文言文说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感悟情境,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但这次我对文言文阅读时的停顿指导不够,今后在这方面有待加强。
23 月光曲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既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关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学生通过学习《伯牙鼓琴》一文,初步体会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那么,学习本课之后,相信学生对音乐艺术会多一分了解,感受也会更深一层。因此教学本课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去讨论。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文中蕴含的意境美、人情美。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三次对话,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了解他“又弹一曲”的原因。再结合课后第二题,聚焦第9自然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意境,并简单描述“看到”的景象,感受乐曲的美妙,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最后背诵积累。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初步学习分辨实物和联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赏析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师:《月光曲》的音乐,课文中有关描写《月光曲》的图片和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关于贝多芬和《月光曲》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一、谈话导入,引入情境
师:上一节课,同学们欣赏了古筝曲《高山流水》,这节课老师再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钢琴曲。(播放《月光曲》片段)你们知道关于这首曲子背后的美丽传说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针对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做标记。
(2)小组内同学交流,提醒同学读字音、写字形时的注意事项。
2.出示词语卡,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3.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讲读课文第1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2)引发质疑:文中为什么用“传说”这个词语呢?
2.引导学生划分文章段落。
(1)第1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过渡。)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第2~10自然段。)
(3)那么课文能分成几个部分?试着划分一下,概括段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叙述了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穷鞋匠兄妹俩演奏。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讲了贝多芬奔回客店,记录曲子。
3.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画出不懂的地方。
(2)用心感悟课文中人物、环境及音乐带给我们的体验,阅读过程中有问题随时提出来。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1.了解贝多芬创造《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2.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3.深情朗读、背诵第9自然段,感悟联想、想象的妙处。
重点
1.了解贝多芬创造《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2.深情朗读、背诵第9自然段,感悟联想和想象的妙处。
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初步感知完成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①贝多芬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②《月光曲》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的曲子。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关爱。)
3.过渡: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月光曲》的?这首曲子到底有多美?让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
2.教师动情描述,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
师: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美的画面: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以及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户,而且从窗户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当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时,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的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一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悠扬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竟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有哪位同学回答一下?
3.自读、提问、解疑。
(1)自由阅读第3~8自然段,在课文的相关地方写上令自己困惑的问题,运用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2)学生展示自己刚才在自读时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视,随机点拨,并归纳出共性问题在全班交流解决。
(3)多媒体显示预设问题。
问题一: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使他要弹奏给穷鞋匠兄妹俩听?
①学生反复模拟试读兄妹俩的对话,想象他们的神情、语气。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贴;读出哥哥对妹妹的内疚和关怀。
②想象自己就是贝多芬,听到穷鞋匠兄妹俩的对话,自己会怎么想?
示例:在这样僻静的地方,这样简陋的茅屋里边,竟然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音乐;但是他们肯定没有钱买音乐会的入场券,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满足他们小小的愿望。
问题二: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她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问题三: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后又弹一曲?
点拨:“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懂音乐的人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4.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再分角色朗读第5~7自然段的对话。
皮鞋匠: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意外、吃惊。)
贝多芬: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平静、肯定。)
盲姑娘: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激动、兴奋。第一个“您”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第二个“您”是做出了判断,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贝多芬: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高兴、真诚。)
5.想象情景,升华感情。
(1)课件出示探究问题: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闻名的《月光曲》?(景——莱茵河畔的农家小院、烛光熄灭、月光融融、清幽雅静。情——兄妹情深、对音乐艺术的无限向往、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2)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谈谈《月光曲》的内容,体会情境,感知文中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
①学生读语段,想象画面。
②交流语段中的“变”,指导朗读。
交流:月亮的变化(升起——越升越高——穿过微云。)
大海的变化(微波粼粼——卷起巨浪——汹涌澎湃。)
朗读指导:语气由轻到重,语速由慢到快,语调由轻柔徐缓到激昂。
③用简易画创设情景,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微波粼粼。
教师:(边画边说)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引导学生注意“水天相接”。)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幽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此时他的心情比较平静。)
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风卷浪涌。
教师: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微云是什么?这里说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里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这时贝多芬的琴声比开始时怎样?(节奏加快,曲调变得激昂。)
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教师: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亮?从哪儿知道的?(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此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节奏又是怎样的?(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节奏也越来越快。)
④思考:皮鞋匠所想象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恬静”,眼睛“睁得大大的”,可见她也陶醉在了音乐所创设的画面中。)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并结合画面展开背诵。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启发想象,说一说。
教师:当音乐停止,贝多芬悄悄离开后,盲姑娘和哥哥终于从音乐世界回到了现实世界,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将你想象到的用对话的形式说一说,同桌之间合作。
2.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1)引导对比:可试着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2)教师播放贝多芬的其他名曲,如《致爱丽丝》《欢乐颂》,学生静静倾听,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3)学生配乐读自己写下的文字,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
月光曲
《月光曲》是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经典音乐之一,它那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的音乐爱好者。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等句子都体现了《月光曲》的巨大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充分朗读来体会课文的美妙意境,然后借助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引导学生切身体会《月光曲》美妙的旋律,从而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无穷的魅力,受到音乐美的熏陶。
24* 京剧趣谈
《京剧趣谈》由两篇与京剧相关的小短文组成,介绍了京剧表演在道具使用方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点以及在动作造型方面的独特之处。作者徐城北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这篇课文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当前小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认知甚浅,因此对京剧没有兴趣。所以在本节课前先让学生搜集资料,以学生自我展示为主,感受京剧的传统魅力。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再用大量的图片、影片、声音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京剧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师生可以先围绕各自对京剧的了解进行一次简单的交流,再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提示自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了解京剧的一些特点,感受京剧的魅力。教师也要适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课后继续了解京剧,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知识与技能】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了解关于京剧的常识。
2.在小组交流过程中,理解京剧的“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热爱。
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难点
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师:多媒体课件,京剧视频片段。
学生:课前搜集京剧相关资料信息。
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说起中国的国粹,有些同学可能会想起京剧。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每一位中国人无不为此而感到骄傲与自豪!这节课,我们就走近京剧,了解一下京剧的艺术特色。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篇
1.简单介绍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京剧的了解。
3.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1)将课文读正确,不回读,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学习,也可以问问同桌。
(2)想一想课文主介绍了京剧的哪两个方面。(道具和表演方式。)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细读《马鞭》
1.快速阅读《马鞭》,试着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分为两个部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马鞭成为舞台道具的原因和使用的妙处;第二部分为第2~3自然段,由马鞭拓展开来,介绍了其它实在的道具和虚拟的道具。)
2.学生默读《马鞭》第1自然段,根据表格圈画相关信息。
3.反馈交流。
马鞭,出现原因,好处1.古人时常骑马,舞台太小,无法表现。
2.演员怕真马失去控制。,1.符合中国的美学。
2.可以展现骑马人的姿态。
3.拥有表演的自由。
4.本身具有装饰的美。 4.研读“好处”。
(1)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①引导学生感受自由:指名读,关注“可以……可以……可以……可以……”体会表演的自由。
②学生朗读体会。
(2)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①指名读,谈感受。
②交流反馈。
5.体会京剧中的道具艺术。
(1)文中除了讲到“马鞭”这种虚拟道具,还讲到了哪些虚拟道具?是怎样过渡到对这些道具的介绍的?找出文中的过渡句。(“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
(2)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圈出文中介绍的道具,再给道具分类。
实在道具:马鞭、鞋底、酒杯、酒壶
虚拟道具:马、针线、饭菜
可实在可虚拟:饭碗
(3)同桌交流京剧中道具的艺术特色。
(4)教师小结:通过《马鞭》,我们知道了京剧表演中善于运用虚拟的场景让人想象到真实画面,也就是“虚实相生”。
(二)趣谈《亮相》
1.过渡:了解了京剧中道具的使用情况后,我们再来看看“亮相”。
2.指名分段朗读《亮相》一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画,指出朗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3.教师出示相关视频资料:亮相。
4.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圈画自己觉得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先在小组内交流,若还不能理解再在班上提出来共同探讨。
(1)第1自然段中有几个加了引号的字,如“杀”“醒”“完”,这里的引号表示什么?(这里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因为舞台上的“杀”“醒”“完”都是虚拟的,不是真实的,所以要加上引号。)
(2)文中讲了哪两种“亮相”?分别在什么场景中出现?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找出相关语句完成下面表格。
亮相,场景,种类,与现实的冲突,好处打得不可
开交时,,哪个先“醒”了,对方不就“完”了吗? ,动态的
亮相 (3)第3自然段中有这样几句话:“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您说得太对了,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还保留着。”你读完这几句话后有什么感觉?你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这几句话仿佛一问一答,观众说出他的疑问,作者解答对方的疑问。两个反问句写出了观众的吃惊,这其实也是我们的疑问:耍兵器似乎和京剧的情节没有多大关系,为什么要这样呢?经过作者的解答,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京剧自发展初就延续下来的,不仅使京剧表演更加精彩、有可观性,也显示了人物的英雄气概。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文章语言的通俗、亲切、自然。)
5.交流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6.小结:通过学习《亮相》,我们发现京剧表演艺术,还有着动静结合的特点。
四、创设小舞台,趣味表演
1.出示几个关键词,同桌之间或小组内可以自己演一演。
2.邀请几名同学上台表演。(教师提前准备一些道具更好,如马鞭、鞋底、酒壶酒杯、假兵器等。)
京剧趣谈
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聊聊书法”,书法是我们的国粹,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视。这次口语交际旨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欣赏书法艺术的美,受到书法美的熏陶,培养热爱书法这门艺术的兴趣。
书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平时也会听到一些关于书法家的故事,这些都为学生进行这次口语交际打了基础,但让学生在繁杂的内容中有条理地表达对书法的看法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课前可指导学生准备相关图片、实物等,为这次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生对书法的熟悉程度不一,教学时,教师应先在课前让学生确定交际话题,明确交际要求,然后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为交流作准备。在课堂上,要设计好个人及小组的活动方式及内容,让全班同学都能有机会参与交流。在全班交流时要注重互动环节的设计,老师要及时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
【知识与技能】
1.能围绕有关书法的话题展开交流,分点说明,有条理地表达。
2.能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流。
【过程与方法】
1.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古代著名书法家和名家作品。
2.交流时表述要清楚,可结合图片、实物等资料,让讲述更加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交际过程中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
交流时,能分点说明,有条理地表达,并能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
难点
在交际过程中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师:了解《兰亭集序》的相关资料,做介绍前的准备。
学生:1.确定自己想要交流的话题,搜集相关资料。2.按照交流内容,自由组合小组,4~6人为一组。
1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书法是我们的国粹,它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视。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学过书法,五年级时,我们就接触了欧阳询和颜真卿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聊聊书法吧!
2.课前,大家都做了一些准备,谁来说说你今天打算和大家交流有关书法的什么内容?(学生畅所欲言,主动表达。)
二、欣赏《兰亭集序》,总结交流方法
1.出示《兰亭集序》,指名说说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
2.有关《兰亭集序》,同学们课前都查阅了相关资料,谁愿意来介绍一下?
(1)介绍王羲之。
(2)介绍《兰亭集序》的美。
(3)补充王羲之的故事。
3.讨论怎样表达更有条理,更生动。
(1)梳理同学们发言内容,重新排顺序,交流表达有条理的方法。
(2)讨论如何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可以提前准备《兰亭集序》的照片;可以补充介绍有关王羲之的小故事等。)
4.结合学生发言,梳理出可以让发言有条理的好办法。
(1)分点说明。
(2)画思维导图,让大家听得更明白。
(3)先说观点再举实例。
三、聊一聊,交流话题
1.确定分组。
(1)小组规模: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
(2)分组依据:学生按讨论内容结成小组,便于交流,便于共同研讨。如,喜欢书法家的故事的同学为一组,准备鉴赏书法作品的为一组,讲述自己书法之路的为一组等等。
2.明晰评价标准。
内容,等级能有条理地表达,★★★ ★★ ★能借助图片,实物等,讲述更生动,★★★ ★★ ★能就听众感兴趣的话题做深入交谈,★★★ ★★ ★ 3.在小组中交流书法。
(1)每人轮流讲,听者根据标准评价。
(2)推荐小组代表,参加班级交流会。
(3)小组共研,帮助发言人丰富交流内容,使发言更有条理,更生动。
4.在全班中交流书法。
(1)各小组代表轮流讲,先由推荐人进行推荐,然后发言人开始交流,发言后观众根据标准评价。
(2)鼓励发言人与观众就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流。可以向发言人就感兴趣的话题提问。可以就感兴趣的话题做补充,如补充资料,补充故事等。可以就感兴趣的话题谈谈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观点。
5.教师总结。
本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有二:一是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学习有条理地表达,如可以分几点来说明,也可以清楚地分开层次来说明;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深入交谈,让别人听懂自己了解的内容。二是聊一聊关于书法的话题,在交流中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书法家以及他们的一些传说或故事;欣赏一些书法作品,从感官上感受书法作品的美;谈一谈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和学习书法的好处。在教学中,我感到了自己的不足,整节课当中,对书法知识的指导过多,对交际的指导少了一些。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本次习作的题目是“我的拿手好戏”。教材中通过罗列贴近学生生活的“十八般武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确定自己的拿手好戏是什么,然后指导学生向大家分享自己关于拿手好戏的一些故事,最后有条理、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地将所讲的故事写下来。
六年级的学生生活比较丰富,能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经过三年的练习,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习作方法,并积累了一些习作经验。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习作主题文从字顺地把习作写清楚,写完整。但是在进行细致描写的时候不够灵活,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指导。
本次习作的话题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教材中的提示,打开自己的思路,确定自己要写的拿手好戏是什么;然后回想拿手好戏的练成过程及期间发生的故事,明确写作要点;再仿照教材中给的例子,列出写作提纲;最后根据提纲完成习作,做到顺序清楚、重点突出。写完后,要围绕句子是否通顺、重点部分是否具体,再进行修改。
【知识与技能】
1.写一写自己的拿手好戏,说说这个拿手好戏是怎样练成的,有哪些想要分享的故事。
2.能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写完之后能修改自己的习作。
3.在作文赏评课上朗读自己写的习作,说说自己喜欢的习作以及理由。
【过程与方法】
1.仿照例子列提纲,写自己的拿手好戏,语句通顺。
2.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写出感受和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拿手好戏练成的不易,体验习作的快乐,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热爱习作的感情。
重点
1.仿照例子列提纲,写自己的拿手好戏,语句通顺。
2.能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写之后能修改自己的习作。
难点
能围绕“练成拿手好戏的故事”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体验。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明确自己的拿手好戏,表演给家人、同学看。
2课时
第一课时
1.说说自己的拿手好戏是什么以及怎样练成的,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2.仿照例子,列出写作提纲。
重点
说说自己的拿手好戏是什么以及怎样练成的,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难点
仿照例子,列出写作提纲。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展示拿手好戏:由学生指定语文课本中的任意一个精彩段落,老师一分钟背熟,并当场激情朗诵。
2.师:大家敢不敢跟老师比一比,露一手自己的拿手好戏呢?
3.学生自评,教师小结:果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生可畏”啊,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很精彩。接下来一起看看大家都有什么拿手好戏吧。(板书课题)
二、打开思路,确定内容
1.阅读教材上的文字,给这四组技艺归类。
跳舞,唱歌,画画,变魔术——文艺类
剪纸,捏泥人,做标本,做航模——手工类
挑西瓜,做面包,炒拿手菜——生活类
吹口哨,玩魔方,钓鱼——游戏类
2.给教材上的四类拿手好戏补充内容。
文艺类:钢琴,书法,小提琴……
手工类:折纸,陶艺,布艺……
生活类: 洗袜子,叠衣服,包饺子……
游戏类: 下棋,跳房子,九连环……
3.补充教材上四类以外的拿手好戏。
体育类:打篮球,踢足球,游泳……
其他:电脑技巧,DIY技术……
4.学生分享自己的拿手好戏。
(1)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拿书好戏。一个同学说完后,大家给予点评,根据对他的了解,说说他说的是不是他的拿手好戏。
(2)全班交流,小组长汇报本组同学的拿手好戏是什么。
三、联系生活,明确要点
过渡:同学们都确定了自己的拿手好戏了,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拿手好戏写好,介绍给大家呢?请大家继续阅读教材中的第二段文字,想一想,本次习作在内容方面的要点是什么。
1.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第二段文字,根据提示,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梳理。
(1)拿手好戏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练成的。结合典型事例来写。(板书:精选内容)
(2)写作时要先安排好材料,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来写。(板书:按顺序写)
(3)详略要得当,重要的内容要详写,不重要的内容要略写。(板书:详略得当)
四、构思结构,列出提纲
1.阅读教材上的习作提纲,师生交流提纲的写法。
(1)阅读课本上的习作提纲,对如何列提纲有一定的认识。
(2)师生交流习作提纲的主要内容和写法。
明确:习作提纲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
①题目。
②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简要地写出习作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中心思想。
③结构安排。这是习作提纲的主要部分,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A.安排好材料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以简洁的文字或小标题的形式按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起来。
B.确定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标明“详”“次详”“略”。重要部分再说明如何写,可用简洁的文字或小标题标明写的是什么。
(3)提纲的形式不固定,可以用条款式,也可以用结构图式。如课本上的提纲还可以转换成下面的形式:
题目:《三招挑西瓜》
主要内容:“我”的拿手好戏是挑西瓜。
中心思想:“拿手好戏”也有不灵的时候,还得多多训练。
结构安排:
一、“我”是怎样练成挑西瓜的拿手好戏的。(略写)
二、周末和同学郊游时挑西瓜、吃西瓜的趣事。(详写)
A.“我”用“看、听、拍”三招,自信地挑了两个大西瓜。(次详)
B.第一个西瓜很好,得到同学的夸赞,“我”很得意。(次详)
C.第二个西瓜没熟,“我”很尴尬——拿手好戏演砸啦!(详)
2.学生依照课本中的例子,列出自己的习作提纲。
(1)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相机指导。
(2)列好提纲后同桌间互相交换看一看,指出问题,再修改。
我的拿手好戏
精选内容 按顺序写 详略得当
第二课时
1.挑选学习拿手好戏过程中感触最深、最有趣的情境再现出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详略得当,把自己练成拿手好戏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3.同桌之间互评习作,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4.感悟拿手好戏练成的不易,体验习作的快乐,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热爱习作的感情。
重点
详略得当,把自己练成拿手好戏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难点
挑选学习拿手好戏过程中感触最深、最有趣的情境再现出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各自的拿手好戏。请同学们回忆回忆,谁介绍的练成拿手好戏的过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他(她)当时是怎么介绍的呢?
2.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随机引导。
二、依照提纲,完成初稿
1.学生结合自己的提纲,完成初稿。
(1)注意课本上提到的习作要求:重点部分写清楚;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2)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可以不完全参照提纲,可以适当修正提纲。
2.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留意佳作和有问题的习作。
三、合作评改,修改誊写
1.学生完成初稿后,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课件出示自改要求)
(1)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看看重点部分是不是写清楚了。
(2)找出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并修改。
(3)修改不通顺的句子,把句子改具体、生动。
2.交换习作,小组合作评改。(课件出示互改要求)
(1)相互交换习作,用心品读别人的习作。
(2)找出别人习作中的优美词句、精彩事例,写出评价意见。
3.师生共评。
(1)指名上台读自己的作文。
(2)师生评议。
点评重点:①详略得当,事例典型;②描写细腻,有真情实感;③开头、结尾有特色。
4.例文欣赏。
(1)请学生朗读例文,思考:例文的中心是什么?
(2)例文的中心能否符合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不是写自己做的事?是不是写最拿手的事?
(3)例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
(4)例文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5)从哪几个方面写具体的?
5.修改自己的习作并誊抄。
四、召开故事会
1.以小组为单位,欣赏组内习作,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及理由。
2.推选小组内的好文,准备召开班级故事会。
(1)各小组的推荐人推荐本组的好文,并说明理由。
(2)各小组被推荐人朗读自己的习作。
3.评选班级“最佳小作家”和“创编小达人”。
让学生介绍、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难度小,容易把握,但要学生用文字的形式写下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今天上完课,我有了新的感受和体会。学生们能说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并能够与其他人交流,特别是在创设的情境中交流的欲望非常强烈,也能够按照写作提纲来构思,但到具体写作的时候,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在写故事的时候不能抓住动作、心理将故事写具体、生动,往往都是三言两语简单带过。今后在教学中我要注意多指导描写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
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通过展示做笔记的好处,增强学生做笔记的意识以及学会怎样做课堂笔记。“词句段运用”首先罗列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与戏曲有关的词语,要求学生理解并交流它们的意思。然后通过一位同学根据说明书做错了小台灯的事,要求学生根据图片修改说明书中说得不清楚的地方,培养学生把话说清楚,让别人听明白的能力。“日积月累”部分则展示了与音乐、绘画、书法、文学等艺术相关的成语,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对与“艺术”相关的知识背景、审美和品鉴能力有可能不足,会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六年级的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展开想象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但如何将自己感受到的和想象到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养成做课堂笔记的好习惯,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1.可以让学生参照自己的笔记本交流自己平时是怎么做课堂笔记的,以及从中获得了哪些心得,再结合教材中的内容交流自己的心得。
2.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先直观地理解在戏曲中的意思,再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引用时的意思。
3.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找出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的错误,学会把不清楚的地方改正过来。
4.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内容和生活实际了解成语的意思,不理解的成语,学生可以先在小组中进行初步解疑。对于不好理解、生活中不常用到的成语,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的方法来理解。必要时教师可以提供自己查找的资料,结合成语的背景知识给学生进行讲解。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记课堂笔记的好处,学会记课堂笔记,养成记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
2.了解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并选一两个说句子。
3.了解“高山流水、天籁之音”等12个成语的意思,并背诵积累。
【过程与方法】
对照图片,修改说明书,练习把话写清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2.体会戏曲和汉语表现力的美妙。
重点
1.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交流它们的意思,并选取一两个词语说句子。
2.能结合图片修改“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练习把话写清楚。
难点
交流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并养成做课堂笔记的好习惯。
教师:戏曲表演视频片断。
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课前查字典或有关资料。课堂笔记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知道记笔记的好处,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2.掌握一些与传统戏曲有关的词语,了解其含义,并灵活运用。
重点
掌握一些与传统戏曲有关的词语。
难点
交流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并养成做课堂笔记的习惯。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学霸”这个词吗?它是什么意思?(生回答)对,学霸就是学习超级厉害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习有方法。我这里就有一些学霸的笔记,大家看一看,他们的笔记有些什么特点?(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我们班同学做的课堂笔记,大家也来看一看吧!大家会发现,他们的笔记做得非常工整,有详有略,囊括的内容也比较多。有了这样的课堂笔记,课后复习才会事半功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课堂笔记的事。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上的内容,概括其中提到的做笔记的方法。
(1)注意泡泡中的提示文字,结合笔记内容与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交流内容,注意要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来说。
交流示例:
生1:课堂笔记是要记下教学内容的中心,也就是老师讲的重要内容。(板书:中心记录法)
生2:当我们有了疑问,需要继续思考,或者需要查找资料的,都可以用各种符号如直线、曲线等记录下来。(板书:符号记录法)
生3:在听课或读书时,如果有了自己的想法,可以用批注的形式写在旁边。(板书:联想记录法)
生4:在听课或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整理,可以把有关知识归纳成一个个有次序的“框架”,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如记录文章的脉络。(板书:框架记录法)
2.小结:做课堂笔记的方式、方法并非固定不变,同学们在课堂学习中要灵活采用。
3.根据刚才总结的方法,我们以《月光曲》一课为例,结合着自己的课堂笔记,看看如何加工整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
(1)学生可翻看一下自己在课本或笔记本上做的课堂笔记,看看其中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小组内交流。
(2)学生反馈交流情况,师生梳理总结。
①课后“趁热打铁”,对照书本、笔记及时回忆有关的内容。(板书:忆)
②一般老师讲课的速度要比我们记录的速度快,于是笔记就会出现缺漏、省略等情况。我们要在“忆”的基础上,及时做修补。(板书:补)
③仔细查看笔记,修改错字、错句及其他不够确切的地方。(板书:改)
④用序号梳理好笔记的先后顺序使笔记有“条理性”;省略无关紧要的笔记内容,使笔记有“简明性”。(板书:编、舍)
⑤以文字或符号等划分笔记内容的类别。例如,哪些是字词类,哪些是作家与作品类,哪些是问题质疑、探讨类……为分类摘抄做好准备。(板书:分)
4.小结: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行为可以播种习惯,习惯可以播种性格,性格可以播种人生”。让我们养成做课堂笔记的好习惯吧,它一定会让我们受用无穷!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同学们,通过第七单元的学习,我们走进了艺术的殿堂,感受了艺术的魅力,知道了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可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的一些词语也与戏曲有关呢!
2.课件出示课本中第112页的词语,学生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3.理解词义,有不懂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1)联系生活,理解“亮相、压轴、对台戏”等词语。
(2)借助工具书,了解“行当、行头、科班出身”等词语意思。
(3)出示图片,理解“唱白脸、花架子、粉墨登场”等词,说引申义。
4.学生选一两个词语,先自己说句子,再全班汇报。
5.出示其他词语,学生记下来,课后查一查含义,试着积累。
没谱 打下手 不搭调 铆劲 挑大梁
四、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思考自己以前做课堂笔记时存在的问题,在今后改正。
(2)搜集更多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语文园地
中心记录法 符号记录法
联想记录法 框架记录法
忆→补→改→编、舍→分
第二课时
1.修改说明书,练习把话写清楚。
2.理解“高山流水、天籁之音”等成语的意思,并背诵积累。
重点
理解“高山流水、天籁之音”等成语的意思,并背诵积累。
难点
能结合图片修改“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练习把话说清楚。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可以说,玩具是每个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好伙伴。那么大家回忆一下,你们有没有制作或拼装过一些玩具呢?如果我们要拼装或制作玩具,必须要参考一样什么东西?对,就是说明书。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份说明书,看根据这个说明书能制作出什么样的玩具。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1.研读说明书。
(1)学生阅读课本上的“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边读边想象制作过程。
(2)研读“材料”部分。
①指名读材料部分,思考:说明书给我们介绍了四种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地方介绍得不够清楚、明白?
②学生自主研读,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③学生在书上批注存在问题。
(3)研读“做法”部分。
①指名读做法,边听边想象每一步骤的画面。
②思考:说明书给我们介绍了制作小台灯的三个步骤,如果让你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困难或疑惑?
A.第一步:在半个乒乓球中间钻个小洞,当灯罩。(疑问:如何钻小洞?钻多大的洞?)
B.第二步:在瓶盖中间钻个小洞,从洞中穿进铅丝,铅丝一端弯一点儿,钩住盖底。在靠近洞的盖面和盖底处用橡皮泥把铅丝粘牢。(疑问:铅丝是从盖面穿进还是从盖底穿进?)
C.第三步:把铅丝的另一端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把洞的两边粘牢。铅丝的头上用红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疑问:铅丝的另一头是从里面还是从外面插进乒乓球的小洞里?)
③学生在课本上批注存在的问题。
2.修改说明书。
(1)根据刚才的交流,教师归纳总结:①材料和工具介绍不全,材料的规格交代得不清楚;②制作的步骤交代得不清楚。
(2)仔细看看课本上小台灯的插图,对照说明书看一看,想想是哪一步没有写清楚,在说明书中把没写清楚的一步画出来。
(3)指名说一说图中的小台灯错在哪里。(铅丝的另一端究竟是从乒乓球的外面插入小洞,还是从乒乓球的里面插入小洞?图中的问题正出在这一步。)
(4)寻求修改方法。
过渡:图中的小台灯安装有误和说明书写得不够清楚有关系。大家能把说明书修改得更加清楚、明白吗?怎样修改?四名同学一组,小组内交流。
①材料和工具介绍不全,材料的规格交代得不清楚:可用补充法、列数字交代。(如铅丝的长度、粗细,瓶盖的直径等。)
②制作的步骤交代得不清楚:语言要严谨,容易出错的地方要格外注意。
(5)出示修改后的范例。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成语,学生读一读,不理解的查词典或与同学交流。
2.指名读一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3.观察这些词语的共同点,试着将它们分类。
(1)与音乐有关:高山流水 天籁之音 余音绕梁 黄钟大吕
(2)与舞蹈有关:轻歌曼舞
(3)与书法有关:行云流水 笔走龙蛇
(4)与绘画有关:惟妙惟肖 画龙点睛 妙笔生花 栩栩如生
(5)与手工技艺有关:巧夺天工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4.了解成语背后的典故。
四、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2.课后再搜集一些与艺术相关的词语,把它们写在课本“日积月累”的词语后面,记一记、抄一抄。
语文园地
修改说明书:规格明确 步骤具体 语言严谨
成语: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手工技艺
在教学时,我创设情境,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课堂笔记的,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学生调动了平时的学习积累,积极地说出了自己的做法,丰富了交流的内容。“词句段运用”部分有两项内容。第一部分是同学们相互交流一组与戏曲有关的词语,教学时注意适时地补充拓展戏曲知识,让学生理解艺术之美。第二部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错误,并学会自己去改正错误。“日积月累”这部分,让学生始终站在“主角”的位置,正确读写、理解成语,不断地发现这些成语的妙处,体验发现的乐趣。
第七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体会“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其中《文言文二则》中,《伯牙鼓琴》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表现了音乐的魅力及伯牙、子期之间令人动容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告诉我们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京剧趣谈》由两篇小短文组成,介绍了京剧表演在道具使用方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点以及在动作造型方面的独特之处,向我们展示了京剧的魅力。“口语交际”通过聊聊书法,引导学生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习作”部分要求我们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拿手好戏。“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1.掌握本单元重点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伯牙鼓琴》。
3.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
4.采用分点说明等方法,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5.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6.掌握多种做课堂笔记的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戏曲有关的词语、积累与艺术有关的成语;学习修改说明书。
重点
1.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伯牙鼓琴》。
3.采用分点说明等方法,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4.掌握多种做课堂笔记的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戏曲有关的词语、积累与艺术有关的成语;学习修改说明书。
难点
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
2.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文言文二则》2课时
《月光曲》2课时
《京剧趣谈》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22 文言文二则
课文选取了两则精美的文言文《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中华优秀古典诗文,体会音乐、绘画的魅力,并从中受到启迪。《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的故事。《书戴嵩画牛》通过讲述杜处士与一个牧童讨论戴嵩画的一幅画,告诉我们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通过品读重点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加深理解。然后结合人物对话和表现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想象情境,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最后结合资料袋,交流阅读感受,体会人物情感,感受艺术魅力,完成背诵。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知己”的涵义,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
2.明白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难点
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师:多媒体课件,音乐《高山流水》。
学生:搜集伯牙、锺子期和戴嵩的相关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掌握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通过了解伯牙、锺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体会“知己”的涵义,感悟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难点
1.通过了解伯牙、锺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2.体会“知己”的涵义,感悟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古曲《高山流水》)听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很自然地就想起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伯牙鼓琴》,一同见证伯牙和子期之间令人艳羡的情谊吧!(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①不认识的字可以查阅工具书,或请教同学老师。
②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不理解的生字。
③读通句子,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3)课件出示会写的字,教师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哉:“戈”字的后两笔要注意先撇后点。
巍:上下结构,“禾”末笔变捺为点。
曝:右下部不要写成“水”。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①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②联系上下文;③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3.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2)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子期,弹高山流水。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2.品味相遇知音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出示词语,学生齐读。(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知音)。“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声还有谁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出示补充资料。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4.质疑探讨,升华情感。
(1)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断绝了什么?
(2)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试背全文。
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伯牙鼓琴
第二课时
1.能借助注音读准字音,借助注释读通文意。
2.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3.读通课文,明白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重点
1.能借助注音读准字音,借助注释读通文意。
2.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难点
读通课文,明白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背诵《伯牙鼓琴》。
2.过渡:《伯牙鼓琴》带我们重温了一段动人的知音故事,也让我们欣赏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音乐能将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澎湃化为音符,震撼人的心灵。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看一幅画,大家猜想一下,这幅画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3.板书课题,结合相关知识,指导朗读课题。
二、多样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注音和注释,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用“/”画出长句子的停顿。把课文通读两遍。
(2)同桌互相听读,讨论、修正读得不准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把有疑问的地方圈出来。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老师范读。
4.学生熟读课文。
三、合作交流,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边自由朗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讨论后将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全班交流。
3.师生互动做小游戏:游戏对答。
游戏规则: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教师说出现代文翻译,由学生说出对应着文中哪句话,回答最快且准确、回答最多的小组获胜。
示例:(师)拍手大笑。——(生)拊掌大笑。
(师)这是不能更改的。——(生)不可改也。
(师)处士笑了,认为他说得对。——(生)处士笑而然之。
4.小组合作,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5.小组内成员汇报,教师适时出示文字。
四、精读课文,领悟主题
1.默读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感受人物形象。
(1)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请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词句,并尝试表演。
(2)杜处士对《牛》图“尤所爱”,请你想象一下他的表现,试着描述一下。
①他可能这样夸赞这幅画:……
②他可能这样爱惜这幅画:……
(3)牧童“拊掌大笑”是什么样子的?试着演一演,边读边表现出牧童的神态和动作。
(4)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你觉得他是怎样笑的?试着写一写杜处士的表现和话语。
2.提出问题,可自己思考,也可与同桌交流。
(1)牧童是怎样评价戴嵩的《牛》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牧童的观点:谬矣。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大胆质疑。)
(2)杜处士听了牧童的话有什么反应?由此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处士笑而然之。”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学生齐读牧童的话,抓住牧童的神态、动作、语言来想象画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
3.再读课文,思索故事所呈现的道理。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2)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呈现。(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要有务实精神,不可凭空乱想。)
4.提出问题,激发质疑精神。
(1)请学生读一读课后注释。
(2)教师结合注释,解释牛角斗时的真实情况。
(3)教师可播放牛相斗时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感受。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也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
1.“我”是杜处士: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书画……
2.“我”是牧童:我是牧童,今天放牛回来,发现村里的杜处士正在晾晒他的书画宝贝……
3.“我”是苏轼:我是苏轼,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四川有个杜处士,特别喜爱书画……
书戴嵩画牛
拊掌大笑 尤所爱
牧童——斗牛图——处士
谬矣 (掉尾而斗) 然之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文言文的教学要注意对字词的理解,读不懂就不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懂是关键,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文注释的作用,让学生读懂文言文说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感悟情境,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但这次我对文言文阅读时的停顿指导不够,今后在这方面有待加强。
23 月光曲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既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关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学生通过学习《伯牙鼓琴》一文,初步体会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那么,学习本课之后,相信学生对音乐艺术会多一分了解,感受也会更深一层。因此教学本课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去讨论。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文中蕴含的意境美、人情美。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三次对话,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了解他“又弹一曲”的原因。再结合课后第二题,聚焦第9自然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意境,并简单描述“看到”的景象,感受乐曲的美妙,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最后背诵积累。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初步学习分辨实物和联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赏析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师:《月光曲》的音乐,课文中有关描写《月光曲》的图片和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关于贝多芬和《月光曲》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一、谈话导入,引入情境
师:上一节课,同学们欣赏了古筝曲《高山流水》,这节课老师再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钢琴曲。(播放《月光曲》片段)你们知道关于这首曲子背后的美丽传说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针对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做标记。
(2)小组内同学交流,提醒同学读字音、写字形时的注意事项。
2.出示词语卡,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3.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讲读课文第1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2)引发质疑:文中为什么用“传说”这个词语呢?
2.引导学生划分文章段落。
(1)第1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过渡。)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第2~10自然段。)
(3)那么课文能分成几个部分?试着划分一下,概括段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叙述了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穷鞋匠兄妹俩演奏。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讲了贝多芬奔回客店,记录曲子。
3.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画出不懂的地方。
(2)用心感悟课文中人物、环境及音乐带给我们的体验,阅读过程中有问题随时提出来。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1.了解贝多芬创造《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2.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3.深情朗读、背诵第9自然段,感悟联想、想象的妙处。
重点
1.了解贝多芬创造《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2.深情朗读、背诵第9自然段,感悟联想和想象的妙处。
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初步感知完成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①贝多芬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②《月光曲》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的曲子。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关爱。)
3.过渡: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月光曲》的?这首曲子到底有多美?让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
2.教师动情描述,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
师: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美的画面: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以及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户,而且从窗户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当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时,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的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一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悠扬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竟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有哪位同学回答一下?
3.自读、提问、解疑。
(1)自由阅读第3~8自然段,在课文的相关地方写上令自己困惑的问题,运用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2)学生展示自己刚才在自读时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视,随机点拨,并归纳出共性问题在全班交流解决。
(3)多媒体显示预设问题。
问题一: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使他要弹奏给穷鞋匠兄妹俩听?
①学生反复模拟试读兄妹俩的对话,想象他们的神情、语气。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贴;读出哥哥对妹妹的内疚和关怀。
②想象自己就是贝多芬,听到穷鞋匠兄妹俩的对话,自己会怎么想?
示例:在这样僻静的地方,这样简陋的茅屋里边,竟然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音乐;但是他们肯定没有钱买音乐会的入场券,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满足他们小小的愿望。
问题二: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她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问题三: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后又弹一曲?
点拨:“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懂音乐的人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4.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再分角色朗读第5~7自然段的对话。
皮鞋匠: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意外、吃惊。)
贝多芬: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平静、肯定。)
盲姑娘: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激动、兴奋。第一个“您”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第二个“您”是做出了判断,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贝多芬: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高兴、真诚。)
5.想象情景,升华感情。
(1)课件出示探究问题: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闻名的《月光曲》?(景——莱茵河畔的农家小院、烛光熄灭、月光融融、清幽雅静。情——兄妹情深、对音乐艺术的无限向往、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2)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谈谈《月光曲》的内容,体会情境,感知文中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
①学生读语段,想象画面。
②交流语段中的“变”,指导朗读。
交流:月亮的变化(升起——越升越高——穿过微云。)
大海的变化(微波粼粼——卷起巨浪——汹涌澎湃。)
朗读指导:语气由轻到重,语速由慢到快,语调由轻柔徐缓到激昂。
③用简易画创设情景,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微波粼粼。
教师:(边画边说)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引导学生注意“水天相接”。)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幽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此时他的心情比较平静。)
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风卷浪涌。
教师: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微云是什么?这里说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里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这时贝多芬的琴声比开始时怎样?(节奏加快,曲调变得激昂。)
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教师: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亮?从哪儿知道的?(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此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节奏又是怎样的?(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节奏也越来越快。)
④思考:皮鞋匠所想象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恬静”,眼睛“睁得大大的”,可见她也陶醉在了音乐所创设的画面中。)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并结合画面展开背诵。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启发想象,说一说。
教师:当音乐停止,贝多芬悄悄离开后,盲姑娘和哥哥终于从音乐世界回到了现实世界,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将你想象到的用对话的形式说一说,同桌之间合作。
2.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1)引导对比:可试着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2)教师播放贝多芬的其他名曲,如《致爱丽丝》《欢乐颂》,学生静静倾听,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3)学生配乐读自己写下的文字,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
月光曲
《月光曲》是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经典音乐之一,它那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的音乐爱好者。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等句子都体现了《月光曲》的巨大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充分朗读来体会课文的美妙意境,然后借助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引导学生切身体会《月光曲》美妙的旋律,从而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无穷的魅力,受到音乐美的熏陶。
24* 京剧趣谈
《京剧趣谈》由两篇与京剧相关的小短文组成,介绍了京剧表演在道具使用方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点以及在动作造型方面的独特之处。作者徐城北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这篇课文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当前小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认知甚浅,因此对京剧没有兴趣。所以在本节课前先让学生搜集资料,以学生自我展示为主,感受京剧的传统魅力。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再用大量的图片、影片、声音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京剧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师生可以先围绕各自对京剧的了解进行一次简单的交流,再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提示自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了解京剧的一些特点,感受京剧的魅力。教师也要适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课后继续了解京剧,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知识与技能】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了解关于京剧的常识。
2.在小组交流过程中,理解京剧的“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热爱。
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难点
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师:多媒体课件,京剧视频片段。
学生:课前搜集京剧相关资料信息。
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说起中国的国粹,有些同学可能会想起京剧。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每一位中国人无不为此而感到骄傲与自豪!这节课,我们就走近京剧,了解一下京剧的艺术特色。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篇
1.简单介绍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京剧的了解。
3.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1)将课文读正确,不回读,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学习,也可以问问同桌。
(2)想一想课文主介绍了京剧的哪两个方面。(道具和表演方式。)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细读《马鞭》
1.快速阅读《马鞭》,试着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分为两个部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马鞭成为舞台道具的原因和使用的妙处;第二部分为第2~3自然段,由马鞭拓展开来,介绍了其它实在的道具和虚拟的道具。)
2.学生默读《马鞭》第1自然段,根据表格圈画相关信息。
3.反馈交流。
马鞭,出现原因,好处1.古人时常骑马,舞台太小,无法表现。
2.演员怕真马失去控制。,1.符合中国的美学。
2.可以展现骑马人的姿态。
3.拥有表演的自由。
4.本身具有装饰的美。 4.研读“好处”。
(1)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①引导学生感受自由:指名读,关注“可以……可以……可以……可以……”体会表演的自由。
②学生朗读体会。
(2)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①指名读,谈感受。
②交流反馈。
5.体会京剧中的道具艺术。
(1)文中除了讲到“马鞭”这种虚拟道具,还讲到了哪些虚拟道具?是怎样过渡到对这些道具的介绍的?找出文中的过渡句。(“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
(2)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圈出文中介绍的道具,再给道具分类。
实在道具:马鞭、鞋底、酒杯、酒壶
虚拟道具:马、针线、饭菜
可实在可虚拟:饭碗
(3)同桌交流京剧中道具的艺术特色。
(4)教师小结:通过《马鞭》,我们知道了京剧表演中善于运用虚拟的场景让人想象到真实画面,也就是“虚实相生”。
(二)趣谈《亮相》
1.过渡:了解了京剧中道具的使用情况后,我们再来看看“亮相”。
2.指名分段朗读《亮相》一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画,指出朗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3.教师出示相关视频资料:亮相。
4.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圈画自己觉得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先在小组内交流,若还不能理解再在班上提出来共同探讨。
(1)第1自然段中有几个加了引号的字,如“杀”“醒”“完”,这里的引号表示什么?(这里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因为舞台上的“杀”“醒”“完”都是虚拟的,不是真实的,所以要加上引号。)
(2)文中讲了哪两种“亮相”?分别在什么场景中出现?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找出相关语句完成下面表格。
亮相,场景,种类,与现实的冲突,好处打得不可
开交时,,哪个先“醒”了,对方不就“完”了吗? ,动态的
亮相 (3)第3自然段中有这样几句话:“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您说得太对了,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还保留着。”你读完这几句话后有什么感觉?你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这几句话仿佛一问一答,观众说出他的疑问,作者解答对方的疑问。两个反问句写出了观众的吃惊,这其实也是我们的疑问:耍兵器似乎和京剧的情节没有多大关系,为什么要这样呢?经过作者的解答,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京剧自发展初就延续下来的,不仅使京剧表演更加精彩、有可观性,也显示了人物的英雄气概。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文章语言的通俗、亲切、自然。)
5.交流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6.小结:通过学习《亮相》,我们发现京剧表演艺术,还有着动静结合的特点。
四、创设小舞台,趣味表演
1.出示几个关键词,同桌之间或小组内可以自己演一演。
2.邀请几名同学上台表演。(教师提前准备一些道具更好,如马鞭、鞋底、酒壶酒杯、假兵器等。)
京剧趣谈
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聊聊书法”,书法是我们的国粹,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视。这次口语交际旨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欣赏书法艺术的美,受到书法美的熏陶,培养热爱书法这门艺术的兴趣。
书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平时也会听到一些关于书法家的故事,这些都为学生进行这次口语交际打了基础,但让学生在繁杂的内容中有条理地表达对书法的看法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课前可指导学生准备相关图片、实物等,为这次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生对书法的熟悉程度不一,教学时,教师应先在课前让学生确定交际话题,明确交际要求,然后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为交流作准备。在课堂上,要设计好个人及小组的活动方式及内容,让全班同学都能有机会参与交流。在全班交流时要注重互动环节的设计,老师要及时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
【知识与技能】
1.能围绕有关书法的话题展开交流,分点说明,有条理地表达。
2.能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流。
【过程与方法】
1.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古代著名书法家和名家作品。
2.交流时表述要清楚,可结合图片、实物等资料,让讲述更加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交际过程中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
交流时,能分点说明,有条理地表达,并能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
难点
在交际过程中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师:了解《兰亭集序》的相关资料,做介绍前的准备。
学生:1.确定自己想要交流的话题,搜集相关资料。2.按照交流内容,自由组合小组,4~6人为一组。
1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书法是我们的国粹,它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视。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学过书法,五年级时,我们就接触了欧阳询和颜真卿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聊聊书法吧!
2.课前,大家都做了一些准备,谁来说说你今天打算和大家交流有关书法的什么内容?(学生畅所欲言,主动表达。)
二、欣赏《兰亭集序》,总结交流方法
1.出示《兰亭集序》,指名说说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
2.有关《兰亭集序》,同学们课前都查阅了相关资料,谁愿意来介绍一下?
(1)介绍王羲之。
(2)介绍《兰亭集序》的美。
(3)补充王羲之的故事。
3.讨论怎样表达更有条理,更生动。
(1)梳理同学们发言内容,重新排顺序,交流表达有条理的方法。
(2)讨论如何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可以提前准备《兰亭集序》的照片;可以补充介绍有关王羲之的小故事等。)
4.结合学生发言,梳理出可以让发言有条理的好办法。
(1)分点说明。
(2)画思维导图,让大家听得更明白。
(3)先说观点再举实例。
三、聊一聊,交流话题
1.确定分组。
(1)小组规模: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
(2)分组依据:学生按讨论内容结成小组,便于交流,便于共同研讨。如,喜欢书法家的故事的同学为一组,准备鉴赏书法作品的为一组,讲述自己书法之路的为一组等等。
2.明晰评价标准。
内容,等级能有条理地表达,★★★ ★★ ★能借助图片,实物等,讲述更生动,★★★ ★★ ★能就听众感兴趣的话题做深入交谈,★★★ ★★ ★ 3.在小组中交流书法。
(1)每人轮流讲,听者根据标准评价。
(2)推荐小组代表,参加班级交流会。
(3)小组共研,帮助发言人丰富交流内容,使发言更有条理,更生动。
4.在全班中交流书法。
(1)各小组代表轮流讲,先由推荐人进行推荐,然后发言人开始交流,发言后观众根据标准评价。
(2)鼓励发言人与观众就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流。可以向发言人就感兴趣的话题提问。可以就感兴趣的话题做补充,如补充资料,补充故事等。可以就感兴趣的话题谈谈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观点。
5.教师总结。
本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有二:一是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学习有条理地表达,如可以分几点来说明,也可以清楚地分开层次来说明;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深入交谈,让别人听懂自己了解的内容。二是聊一聊关于书法的话题,在交流中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书法家以及他们的一些传说或故事;欣赏一些书法作品,从感官上感受书法作品的美;谈一谈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和学习书法的好处。在教学中,我感到了自己的不足,整节课当中,对书法知识的指导过多,对交际的指导少了一些。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本次习作的题目是“我的拿手好戏”。教材中通过罗列贴近学生生活的“十八般武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确定自己的拿手好戏是什么,然后指导学生向大家分享自己关于拿手好戏的一些故事,最后有条理、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地将所讲的故事写下来。
六年级的学生生活比较丰富,能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经过三年的练习,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习作方法,并积累了一些习作经验。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习作主题文从字顺地把习作写清楚,写完整。但是在进行细致描写的时候不够灵活,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指导。
本次习作的话题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教材中的提示,打开自己的思路,确定自己要写的拿手好戏是什么;然后回想拿手好戏的练成过程及期间发生的故事,明确写作要点;再仿照教材中给的例子,列出写作提纲;最后根据提纲完成习作,做到顺序清楚、重点突出。写完后,要围绕句子是否通顺、重点部分是否具体,再进行修改。
【知识与技能】
1.写一写自己的拿手好戏,说说这个拿手好戏是怎样练成的,有哪些想要分享的故事。
2.能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写完之后能修改自己的习作。
3.在作文赏评课上朗读自己写的习作,说说自己喜欢的习作以及理由。
【过程与方法】
1.仿照例子列提纲,写自己的拿手好戏,语句通顺。
2.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写出感受和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拿手好戏练成的不易,体验习作的快乐,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热爱习作的感情。
重点
1.仿照例子列提纲,写自己的拿手好戏,语句通顺。
2.能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写之后能修改自己的习作。
难点
能围绕“练成拿手好戏的故事”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体验。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明确自己的拿手好戏,表演给家人、同学看。
2课时
第一课时
1.说说自己的拿手好戏是什么以及怎样练成的,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2.仿照例子,列出写作提纲。
重点
说说自己的拿手好戏是什么以及怎样练成的,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难点
仿照例子,列出写作提纲。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展示拿手好戏:由学生指定语文课本中的任意一个精彩段落,老师一分钟背熟,并当场激情朗诵。
2.师:大家敢不敢跟老师比一比,露一手自己的拿手好戏呢?
3.学生自评,教师小结:果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生可畏”啊,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很精彩。接下来一起看看大家都有什么拿手好戏吧。(板书课题)
二、打开思路,确定内容
1.阅读教材上的文字,给这四组技艺归类。
跳舞,唱歌,画画,变魔术——文艺类
剪纸,捏泥人,做标本,做航模——手工类
挑西瓜,做面包,炒拿手菜——生活类
吹口哨,玩魔方,钓鱼——游戏类
2.给教材上的四类拿手好戏补充内容。
文艺类:钢琴,书法,小提琴……
手工类:折纸,陶艺,布艺……
生活类: 洗袜子,叠衣服,包饺子……
游戏类: 下棋,跳房子,九连环……
3.补充教材上四类以外的拿手好戏。
体育类:打篮球,踢足球,游泳……
其他:电脑技巧,DIY技术……
4.学生分享自己的拿手好戏。
(1)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拿书好戏。一个同学说完后,大家给予点评,根据对他的了解,说说他说的是不是他的拿手好戏。
(2)全班交流,小组长汇报本组同学的拿手好戏是什么。
三、联系生活,明确要点
过渡:同学们都确定了自己的拿手好戏了,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拿手好戏写好,介绍给大家呢?请大家继续阅读教材中的第二段文字,想一想,本次习作在内容方面的要点是什么。
1.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第二段文字,根据提示,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梳理。
(1)拿手好戏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练成的。结合典型事例来写。(板书:精选内容)
(2)写作时要先安排好材料,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来写。(板书:按顺序写)
(3)详略要得当,重要的内容要详写,不重要的内容要略写。(板书:详略得当)
四、构思结构,列出提纲
1.阅读教材上的习作提纲,师生交流提纲的写法。
(1)阅读课本上的习作提纲,对如何列提纲有一定的认识。
(2)师生交流习作提纲的主要内容和写法。
明确:习作提纲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
①题目。
②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简要地写出习作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中心思想。
③结构安排。这是习作提纲的主要部分,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A.安排好材料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以简洁的文字或小标题的形式按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起来。
B.确定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标明“详”“次详”“略”。重要部分再说明如何写,可用简洁的文字或小标题标明写的是什么。
(3)提纲的形式不固定,可以用条款式,也可以用结构图式。如课本上的提纲还可以转换成下面的形式:
题目:《三招挑西瓜》
主要内容:“我”的拿手好戏是挑西瓜。
中心思想:“拿手好戏”也有不灵的时候,还得多多训练。
结构安排:
一、“我”是怎样练成挑西瓜的拿手好戏的。(略写)
二、周末和同学郊游时挑西瓜、吃西瓜的趣事。(详写)
A.“我”用“看、听、拍”三招,自信地挑了两个大西瓜。(次详)
B.第一个西瓜很好,得到同学的夸赞,“我”很得意。(次详)
C.第二个西瓜没熟,“我”很尴尬——拿手好戏演砸啦!(详)
2.学生依照课本中的例子,列出自己的习作提纲。
(1)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相机指导。
(2)列好提纲后同桌间互相交换看一看,指出问题,再修改。
我的拿手好戏
精选内容 按顺序写 详略得当
第二课时
1.挑选学习拿手好戏过程中感触最深、最有趣的情境再现出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详略得当,把自己练成拿手好戏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3.同桌之间互评习作,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4.感悟拿手好戏练成的不易,体验习作的快乐,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热爱习作的感情。
重点
详略得当,把自己练成拿手好戏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难点
挑选学习拿手好戏过程中感触最深、最有趣的情境再现出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各自的拿手好戏。请同学们回忆回忆,谁介绍的练成拿手好戏的过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他(她)当时是怎么介绍的呢?
2.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随机引导。
二、依照提纲,完成初稿
1.学生结合自己的提纲,完成初稿。
(1)注意课本上提到的习作要求:重点部分写清楚;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2)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可以不完全参照提纲,可以适当修正提纲。
2.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留意佳作和有问题的习作。
三、合作评改,修改誊写
1.学生完成初稿后,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课件出示自改要求)
(1)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看看重点部分是不是写清楚了。
(2)找出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并修改。
(3)修改不通顺的句子,把句子改具体、生动。
2.交换习作,小组合作评改。(课件出示互改要求)
(1)相互交换习作,用心品读别人的习作。
(2)找出别人习作中的优美词句、精彩事例,写出评价意见。
3.师生共评。
(1)指名上台读自己的作文。
(2)师生评议。
点评重点:①详略得当,事例典型;②描写细腻,有真情实感;③开头、结尾有特色。
4.例文欣赏。
(1)请学生朗读例文,思考:例文的中心是什么?
(2)例文的中心能否符合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不是写自己做的事?是不是写最拿手的事?
(3)例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
(4)例文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5)从哪几个方面写具体的?
5.修改自己的习作并誊抄。
四、召开故事会
1.以小组为单位,欣赏组内习作,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及理由。
2.推选小组内的好文,准备召开班级故事会。
(1)各小组的推荐人推荐本组的好文,并说明理由。
(2)各小组被推荐人朗读自己的习作。
3.评选班级“最佳小作家”和“创编小达人”。
让学生介绍、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难度小,容易把握,但要学生用文字的形式写下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今天上完课,我有了新的感受和体会。学生们能说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并能够与其他人交流,特别是在创设的情境中交流的欲望非常强烈,也能够按照写作提纲来构思,但到具体写作的时候,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在写故事的时候不能抓住动作、心理将故事写具体、生动,往往都是三言两语简单带过。今后在教学中我要注意多指导描写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
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通过展示做笔记的好处,增强学生做笔记的意识以及学会怎样做课堂笔记。“词句段运用”首先罗列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与戏曲有关的词语,要求学生理解并交流它们的意思。然后通过一位同学根据说明书做错了小台灯的事,要求学生根据图片修改说明书中说得不清楚的地方,培养学生把话说清楚,让别人听明白的能力。“日积月累”部分则展示了与音乐、绘画、书法、文学等艺术相关的成语,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对与“艺术”相关的知识背景、审美和品鉴能力有可能不足,会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六年级的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展开想象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但如何将自己感受到的和想象到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养成做课堂笔记的好习惯,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1.可以让学生参照自己的笔记本交流自己平时是怎么做课堂笔记的,以及从中获得了哪些心得,再结合教材中的内容交流自己的心得。
2.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先直观地理解在戏曲中的意思,再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引用时的意思。
3.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找出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的错误,学会把不清楚的地方改正过来。
4.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内容和生活实际了解成语的意思,不理解的成语,学生可以先在小组中进行初步解疑。对于不好理解、生活中不常用到的成语,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的方法来理解。必要时教师可以提供自己查找的资料,结合成语的背景知识给学生进行讲解。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记课堂笔记的好处,学会记课堂笔记,养成记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
2.了解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并选一两个说句子。
3.了解“高山流水、天籁之音”等12个成语的意思,并背诵积累。
【过程与方法】
对照图片,修改说明书,练习把话写清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2.体会戏曲和汉语表现力的美妙。
重点
1.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交流它们的意思,并选取一两个词语说句子。
2.能结合图片修改“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练习把话写清楚。
难点
交流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并养成做课堂笔记的好习惯。
教师:戏曲表演视频片断。
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课前查字典或有关资料。课堂笔记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知道记笔记的好处,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2.掌握一些与传统戏曲有关的词语,了解其含义,并灵活运用。
重点
掌握一些与传统戏曲有关的词语。
难点
交流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并养成做课堂笔记的习惯。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学霸”这个词吗?它是什么意思?(生回答)对,学霸就是学习超级厉害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习有方法。我这里就有一些学霸的笔记,大家看一看,他们的笔记有些什么特点?(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我们班同学做的课堂笔记,大家也来看一看吧!大家会发现,他们的笔记做得非常工整,有详有略,囊括的内容也比较多。有了这样的课堂笔记,课后复习才会事半功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课堂笔记的事。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上的内容,概括其中提到的做笔记的方法。
(1)注意泡泡中的提示文字,结合笔记内容与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交流内容,注意要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来说。
交流示例:
生1:课堂笔记是要记下教学内容的中心,也就是老师讲的重要内容。(板书:中心记录法)
生2:当我们有了疑问,需要继续思考,或者需要查找资料的,都可以用各种符号如直线、曲线等记录下来。(板书:符号记录法)
生3:在听课或读书时,如果有了自己的想法,可以用批注的形式写在旁边。(板书:联想记录法)
生4:在听课或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整理,可以把有关知识归纳成一个个有次序的“框架”,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如记录文章的脉络。(板书:框架记录法)
2.小结:做课堂笔记的方式、方法并非固定不变,同学们在课堂学习中要灵活采用。
3.根据刚才总结的方法,我们以《月光曲》一课为例,结合着自己的课堂笔记,看看如何加工整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
(1)学生可翻看一下自己在课本或笔记本上做的课堂笔记,看看其中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小组内交流。
(2)学生反馈交流情况,师生梳理总结。
①课后“趁热打铁”,对照书本、笔记及时回忆有关的内容。(板书:忆)
②一般老师讲课的速度要比我们记录的速度快,于是笔记就会出现缺漏、省略等情况。我们要在“忆”的基础上,及时做修补。(板书:补)
③仔细查看笔记,修改错字、错句及其他不够确切的地方。(板书:改)
④用序号梳理好笔记的先后顺序使笔记有“条理性”;省略无关紧要的笔记内容,使笔记有“简明性”。(板书:编、舍)
⑤以文字或符号等划分笔记内容的类别。例如,哪些是字词类,哪些是作家与作品类,哪些是问题质疑、探讨类……为分类摘抄做好准备。(板书:分)
4.小结: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行为可以播种习惯,习惯可以播种性格,性格可以播种人生”。让我们养成做课堂笔记的好习惯吧,它一定会让我们受用无穷!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同学们,通过第七单元的学习,我们走进了艺术的殿堂,感受了艺术的魅力,知道了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可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的一些词语也与戏曲有关呢!
2.课件出示课本中第112页的词语,学生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3.理解词义,有不懂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1)联系生活,理解“亮相、压轴、对台戏”等词语。
(2)借助工具书,了解“行当、行头、科班出身”等词语意思。
(3)出示图片,理解“唱白脸、花架子、粉墨登场”等词,说引申义。
4.学生选一两个词语,先自己说句子,再全班汇报。
5.出示其他词语,学生记下来,课后查一查含义,试着积累。
没谱 打下手 不搭调 铆劲 挑大梁
四、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思考自己以前做课堂笔记时存在的问题,在今后改正。
(2)搜集更多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语文园地
中心记录法 符号记录法
联想记录法 框架记录法
忆→补→改→编、舍→分
第二课时
1.修改说明书,练习把话写清楚。
2.理解“高山流水、天籁之音”等成语的意思,并背诵积累。
重点
理解“高山流水、天籁之音”等成语的意思,并背诵积累。
难点
能结合图片修改“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练习把话说清楚。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可以说,玩具是每个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好伙伴。那么大家回忆一下,你们有没有制作或拼装过一些玩具呢?如果我们要拼装或制作玩具,必须要参考一样什么东西?对,就是说明书。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份说明书,看根据这个说明书能制作出什么样的玩具。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1.研读说明书。
(1)学生阅读课本上的“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边读边想象制作过程。
(2)研读“材料”部分。
①指名读材料部分,思考:说明书给我们介绍了四种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地方介绍得不够清楚、明白?
②学生自主研读,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③学生在书上批注存在问题。
(3)研读“做法”部分。
①指名读做法,边听边想象每一步骤的画面。
②思考:说明书给我们介绍了制作小台灯的三个步骤,如果让你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困难或疑惑?
A.第一步:在半个乒乓球中间钻个小洞,当灯罩。(疑问:如何钻小洞?钻多大的洞?)
B.第二步:在瓶盖中间钻个小洞,从洞中穿进铅丝,铅丝一端弯一点儿,钩住盖底。在靠近洞的盖面和盖底处用橡皮泥把铅丝粘牢。(疑问:铅丝是从盖面穿进还是从盖底穿进?)
C.第三步:把铅丝的另一端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把洞的两边粘牢。铅丝的头上用红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疑问:铅丝的另一头是从里面还是从外面插进乒乓球的小洞里?)
③学生在课本上批注存在的问题。
2.修改说明书。
(1)根据刚才的交流,教师归纳总结:①材料和工具介绍不全,材料的规格交代得不清楚;②制作的步骤交代得不清楚。
(2)仔细看看课本上小台灯的插图,对照说明书看一看,想想是哪一步没有写清楚,在说明书中把没写清楚的一步画出来。
(3)指名说一说图中的小台灯错在哪里。(铅丝的另一端究竟是从乒乓球的外面插入小洞,还是从乒乓球的里面插入小洞?图中的问题正出在这一步。)
(4)寻求修改方法。
过渡:图中的小台灯安装有误和说明书写得不够清楚有关系。大家能把说明书修改得更加清楚、明白吗?怎样修改?四名同学一组,小组内交流。
①材料和工具介绍不全,材料的规格交代得不清楚:可用补充法、列数字交代。(如铅丝的长度、粗细,瓶盖的直径等。)
②制作的步骤交代得不清楚:语言要严谨,容易出错的地方要格外注意。
(5)出示修改后的范例。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成语,学生读一读,不理解的查词典或与同学交流。
2.指名读一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3.观察这些词语的共同点,试着将它们分类。
(1)与音乐有关:高山流水 天籁之音 余音绕梁 黄钟大吕
(2)与舞蹈有关:轻歌曼舞
(3)与书法有关:行云流水 笔走龙蛇
(4)与绘画有关:惟妙惟肖 画龙点睛 妙笔生花 栩栩如生
(5)与手工技艺有关:巧夺天工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4.了解成语背后的典故。
四、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2.课后再搜集一些与艺术相关的词语,把它们写在课本“日积月累”的词语后面,记一记、抄一抄。
语文园地
修改说明书:规格明确 步骤具体 语言严谨
成语: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手工技艺
在教学时,我创设情境,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课堂笔记的,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学生调动了平时的学习积累,积极地说出了自己的做法,丰富了交流的内容。“词句段运用”部分有两项内容。第一部分是同学们相互交流一组与戏曲有关的词语,教学时注意适时地补充拓展戏曲知识,让学生理解艺术之美。第二部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错误,并学会自己去改正错误。“日积月累”这部分,让学生始终站在“主角”的位置,正确读写、理解成语,不断地发现这些成语的妙处,体验发现的乐趣。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