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猫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猫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二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6课《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学习摘录,完成情节梳理,理清“我”的思想、情感的前后变化;(一、二课时)(重点)
2. 通过文本细读,研读写猫的语段,掌握概括事物特点的技巧;(第一课时)
3. 分析文中串联情节的关键语句,了解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第一课时)
探究本文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反思与悲悯,培养学生关爱弱小,善待生命的品质。(第二课时)(难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归纳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直接导入: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郑振铎先生的《猫》,一起走进这一家人与“猫”的故事。(1分钟)
任务一:起“猫”名(4分钟默读,2分钟方法指导,8分钟展示)
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 结合课后练习一表格“来历”“性情”“外形”等内容,进行圈点勾画,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只猫起一个“名字”。(此环节借鉴黄厚江老师的教学设计)
【任务支架】
1. 圈点勾画:
(1)自定义符号标识。
按照个人的习惯和对符号的感觉,读者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词句使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比如波浪线、横线、三角号、重点号、圆圈、方框、箭头等。
(2)阅读时持笔待用。
笔沿字走,与目光所及保持同步,以此提高阅读效率。
(3)明确圈点勾画内容。
①按照提示要求进行圈划。
②动词、修饰性词语(形容词、副词)、圈划表明顺序的词语。
③圈划段落中心句、反复出现的词句。
④速写段落旁批。
2.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___只猫,结合文章第___段的“___”这句话,我给他起名叫“___ ”的句式回答。
备选名:
第一只猫:小活泼、小滚滚、花球猫
第二只猫:小黄猫、小黄毛、小活泼、黄皮皮
第三只猫:小忧郁、小忧忧、小可怜
(老师一定要熟悉文本,紧扣内容辨析,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考点1:物象特点概括方法
(1)关注形象的外在特征,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2)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分析形象的表达技法,如象征、想象、联想等常用修辞手法。
任务二:寻“猫”踪(2分钟跳读,2分钟同桌讨论,8分钟展示)
1.每一只猫都有它的特点,或顽皮、或可爱、或忧郁,这些猫的结局如何?
明确:
第一只猫:“哥哥,小猫死了!”
第二只猫:“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第三只猫:“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结局:病死;丢失;死亡(亡失)
2.面对三只猫的亡失,“我”的情感态度是有明显不同的,请划记出相关语句,体味文中情感,并做圈点批注。
明确:“我”的心情:
第一只: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小侣,不要紧——不太在意;
第二只:预警——怅然,愤恨,诅骂——我们所爱的东西——在意,难过,但也只是将猫看作是“东西”
第三只:更难过的多,懊悔,自责,遗憾,愧怍——看重
任务三:叹“猫”生(3分钟小组合作学习,5分钟呈现,2分钟小结)
面对三只猫的结局,文章中有这样四个句子与之呼应,请结合情节,谈谈这些句子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有作用?
句1:文章开头写,“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句2: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句3: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句4: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明确:
第一句话总领全文,为下文几只猫的亡失作铺垫;
第二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了铺垫。
第三句话表示第二只猫丢失后,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的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第四句话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拓展了文意,也对全文作了总结。
考点2:句子的作用
(1)内容——情感相关(2)结构——情节相连
小结:三次养猫,三次亡失,情趣不同,心情也不同,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一件平淡的家庭琐事,有酸辛,有伤感,更有一份悔恨与愧怍!
第二课时
导入:我们发现,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我”“更难过得多”,是因为面对“芙蓉鸟被害案”,现在让我们重新聚焦这场案件,完成案件梳理。(1分钟)
任务一:替“猫”调查(4分钟圈点勾画,8分钟呈现,2分钟总结)
1.案发前后,第三只“猫”的表现如何?
①案发前的表现:
A.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B. 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追问:哪些词会让“我”觉得就是这只猫是凶手。
②案发后的表现:
A.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B.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比较:去掉“似乎”“好像”“我以为”前后的效果。
2.案发前后,周围有哪些人?分别有怎样的表现?
明确:
(1)我的表现:武断、暴力,妄下断语(主观臆断)
①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②我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唔”便逃到屋瓦去了。
③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地还没有快意。
(2)我的妻子:怀疑,推卸责任
①从始至终,都认为这只猫会吃鸟。
②“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3)三妹:毫不关心猫的近况
(4)张妈:保持沉默
朗读:“一定是猫,一定是猫!”“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任务支架】词语删减,品析效果,以读促悟。
考点3:品味词句的表达效果。
1.联系语境与上下文,明确内涵,体会深层含义。
2.联系写作背景,明确作者的意图。
任务二:替“猫”辩护(独立完成3分钟+5分钟展示+2分钟引导)
1.无论第三只猫有多么的委屈,它却能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唔”便逃到屋瓦去了。假如你就是第三只猫,选择一个你想倾诉的对象,为自己尝试进行一次辩护。
(1)主人:
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只是您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2)三妹……
(3)张妈/李妈……
2.追问:他们会听你的辩解吗?
明确:无论是谁,其实都不会听。
我的武断、妻子的怀疑、三妹“最喜欢”猫(仅仅只是玩偶)
因为,在人眼里不过“是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任务三:替“人”忏悔(15分钟)
1.文章中还有多少只“猫”,他们的命运如何?
(1)舅舅那里三四只猫,正要送给人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2)吃了第二只黄鸟的黑猫,逃过露台。(猜测他的命运,被打死……被饿死……)
2.文中还有没有和“猫”一样存在的物或人?
(1)鸟:因为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所以买来听叫声;被猫吃掉,很难过,却只是去关注谁吃了鸟,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2)张妈:面对“我”妻子的诘问,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明确:郑振铎写猫,亦是对人的写照,无论是“猫”“鸟”“人”,在这个复杂的关系网中,我们每个人都曾成为“人”,但是每个人也可能成为那只孤独、无言的“猫”。
3.本文是一篇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寄寓着作者对于人性的思考,我们须关注“猫”的隐喻,才能理解作者想表达的主题。
考点4:小说主题——关注物象的隐喻
“就是要把自己真实的面目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卢梭谈写《忏悔录》目的
郑振铎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
——预习导语
总结:文中的猫象征了一切微小生命和弱势的人们。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郑振铎对弱小的生命和人们充满了同情,与其说是对猫的愧疚,不如说是对生命充满悲悯。因为,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不要让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成为人的死亡,任何一只猫的亡失都成为人的亡失……学会对生命的尊重与悲悯!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猫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猫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文导入,逼真描写,形象生动,巧用伏笔,结构严谨,鲜明对比,中心突出,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猫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步认知,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内容,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