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09讲《文言实词、虚词推断》讲学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09讲 文言实词、虚词推断(原卷版).docx
    • 【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09讲 文言实词、虚词推断(解析版).docx
    【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09讲 文言实词、虚词推断(原卷版)第1页
    【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09讲 文言实词、虚词推断(原卷版)第2页
    【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09讲 文言实词、虚词推断(原卷版)第3页
    【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09讲 文言实词、虚词推断(解析版)第1页
    【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09讲 文言实词、虚词推断(解析版)第2页
    【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09讲 文言实词、虚词推断(解析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09讲《文言实词、虚词推断》讲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09讲《文言实词、虚词推断》讲学案,文件包含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09讲文言实词虚词推断解析版docx、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09讲文言实词虚词推断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09讲 文言文基础知识
    实词、虚词推断

    1. 熟练掌握初高中教材文言文高频考试实词含义,学习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2. 养成背诵课内文言文的习惯,熟读记诵,积累文言知识。


    文言实词
    1.以形断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我们可以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涉”字,意为步行过河,左边是“氵”,表明“涉”字意义与水有关;右边是“步”,“步”字上下部分各代表一只脚。据此,我们就可推断出“七岁而能涉”(苏轼《日喻》)、“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刻舟求剑》)中的“涉”字的意思了。
    2.由音推义
     文言词语中通假字与本字有着一定的语音关系,即字音相同或声韵的部分相同。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用本字义来推断所通之字的意思。如: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②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屈原列传》)
      其中的“倍”和“反”,分别与“背”“返”的读音相同,它们是通假关系,由本字“背”“返”可推断“倍”“反”分别为“背叛”“返回”的意思。
    3.根据结构度义
      词语的语法功能各有不同,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如:
    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屈原列传》)
     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其中“信张仪”为动宾结构,“信”当为动词,是“相信”的意思;“信臣精卒”为并列的偏正结构,“信”当为形容词,是“诚实可靠的”的意思。
    4.根据语境度义
      判定多义的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特定含义,就要根据该词语上下文的意思来考虑。如“伐”字,有“攻打”“打败”“砍伐”“夸耀”“功业”等义项,要确定“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中的“伐”为何意,既要分析这句话,又要把它放到原文中去看,由此可知这是上官大夫在楚王面前说屈原居功自傲,“伐”应是“夸耀”的意思。
    5.对称句式互解
      文言句式大都比较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而前后句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推断词义。如: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族”可根据其对应的同义词“灭”推断为“族灭”的意思,“逸豫”可根据其对应的反义词“忧劳”推断为“安逸享乐”的意思。
    衔接点二 古诗文阅读|非常完美
    6.双音词互解
      文言中的某些单音词在演进的过程中加上一个同义语素就变成了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这为我们推断文言词义提供了依据。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题目中的“报”和“书”,在现代汉语中构成了“回报”“书信”的同义语素合成词,根据其互解关系,可推断“报”就是“回”的意思,“书”就是“信”的意思。
    7.联系成语
      成语大都与古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我们可以借助熟悉的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如: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两句中的“速”和“拔”,可以根据成语“不速之客”和“出类拔萃”的“速”和“拔”推断,分别为“招致”和“超出”的意思。
    8.联系课文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大多已出现过。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如2012年大纲全国卷第8题B项“奋力大呼,得贼乃已”中的“已”,题中解释为“停止”,可联系课文《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的“已”来准确解读并判定其意义。
    考点二 文言虚词
    1.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语境交代了写文章的目的,其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句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怎么”。
    ④圣心备焉。(《劝学》)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2.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在句末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将军之谓也”,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3.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
      ①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构成对称,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4.语法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的。如: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句中“其”不作句子成分,可译为“难道”。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该句语法结构,主语是“相如”,“持璧却立”是连动结构,作谓语,故句中“因”的用法为副词,应作“于是”“就”解。
    5.代入检验法
      将判断出来的意思代入句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说明理解准确。如“而”“且”表承接、转折,若判断为承接,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说明判断不准确。


    文言文阅读,在中考、高考中都会涉及,常考的考点有: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既可以直接命题,又可以在翻译中体现落实,在具体语境中考查。
    (4) 考查材料选择以史传为主,材料通俗,主人公为正面人物,传主品质与当前社会价值观相吻合,篇幅不长,650字左右。

    一、(2021·宜宾中考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饮泉亭记
    [明]刘 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 “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 “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1.下列关于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出刺广州 出:出任
    B.终当不易心 易:容易
    C.遏邪说 遏:遏制
    D.人命之修短系乎天 修:长
    2.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司马氏有廉臣焉  焉:兼词,“于是”。
    B.夫君子以身立教  以:介词,用。
    C.大丈夫之心  之:助词,的。
    D.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 而:连词,来。
    3.把下列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
    ②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
    【答案】1. B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C、D项正确,B项有误。句意: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易:改变。故选B。
    2. A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和用法。A项有误,句意: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焉: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B、C、D项正确。故选A。
    3.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或,有人;然,对的。句意为:有人指责他矫情,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②中重点词语有:驱,逼迫;临,面对。句意为: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滚水似火焰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
     答案:①有人指责他矫情,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
     ②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滚水似火焰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
    【参考译文】
      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名叫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经过贪泉饮水,赋诗说:“古人说此水,饮一杯值千金。如果让伯夷、叔齐来饮,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后来吴隐之最终以其廉洁自律而终其一生。后人称道廉洁之士时,也一定会称(他)为“吴刺史”。元代宪副吴君任职广西时,把(贪泉边)的亭子命名为“饮泉”,是钦慕吴刺史的(缘故);而宪副的廉洁,最终可与吴刺史相提并论。
      至正十四年,宪副的孙子吴以时,拿着以前的征士京兆杜伯原所写的“饮泉亭”三个字,来征求我的意见(向我求取文章)。我过去看过前人谈论吴刺史饮泉的事,有人指责他矫情(或“故作姿态”“掩饰真心”),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君子用自身的行为来树立榜样,能用来培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的,(大家)都应当看到并且学习,又怎么可以指责并讥讽他呢?
      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上天决定的,不可以凭借人力争取就能得到的。然而做恶事或善事,却是由自己决定的。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假如那里有(一口)泉水,说是喝了的人会死,我却奋发那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冒死饮用,死亡不是我能决定的,而怀抱必死的念头而勉强饮用,这就是矫情,这是没有好处而是沽名钓誉,那么君子就会指责并且不去做这样的事。大丈夫的心胸,要用仁义充实,要用礼仪确立,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汤似火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那难道是一勺水所能惑乱和改变的吗?
      人们喜好名利,都是被外物所蛊惑,(好名与好利)只要有一样,那么(他)的操守就不能稳固,因而外物就能够改变他了。像吴刺史这样的人,我知道他绝不是矫情来沽名钓誉的人,只因为他深知道义,明智而自信,忠心实意,所以(他)饮了泉水来昭示世人,让人知道贪婪与廉洁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借助外物的(力量)的,让那些表面上追求名声然而内心贪婪污浊的人,不能用借口来减轻自己的罪过,这就是所说的扶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真的是能够使愚顽的人开启心智,使懦弱的人变得自立,他的功绩不在伯夷、叔齐之下啊。
    (2022·新高考1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
    “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王之蔽”的“蔽”是“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与“赵蔽”的“蔽”不同。
    故选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故选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解析】(1)“岁”,年;“熟”,有收成,丰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办。
    (2)“折节”,屈服于别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
    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
    【解析】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尝君游说赵王和燕王的语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
    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
    如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夯实基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右备容臭(香气) 强作蛾眉(借指女子)
    B.与之论辨(同“辩”,辩驳) 持汤沃灌(热水)
    C.请广于君(增广、扩充)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朝廷)
    D.长跪而谢之(感谢) 天下缟素(穿白色丧服)
    【答案】D
    【解析】D项中“谢”应解释为“道歉”。 故选D。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B.援疑质理(询问)
    C.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D.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重点实词的含义。D项中“使”的意思是“出使”。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今虽耄老,未有所成
    C.仓鹰击于殿上 D.四支僵劲不能动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通假字的使用。A项“辟”通“避”,C项“仓”通“苍”,D项“支”通“肢”。所以选B。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去国怀乡
    C.上下一白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答案】B
    【解析】B.“去”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反”。故选B。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贤者能勿丧耳。
    B.行道之人弗受。         而不知人之乐。
    C.安陵君其许寡人。        潭中鱼可百许头。
    D.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如土石何
    【答案】B
    【解析】A项的“者”解释为:判断句式的标志/……的人。意义不同; B项的“之”解释为:助词,的。相同;C项的“许”解释为:答应/大约,左右。不同;D项的“其”解释为:他(人)/那么。故选B。
    6.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B.宫室之美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C.安陵君其许寡人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何以战
    【答案】A
    【解析】A.表转折,却;B.助词,的/代词,代指马生;C.表示祈使语气/代词,他的;D.介词,把/介词,凭,凭借。故选A。

    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
    C.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虽然这样,但是,接受的封地是从先王那里,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轻易交换! )
    D.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真的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答案】C
    【解析】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虽然”,即使这样。故C项错误。

    【综合运用】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曹刿论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2)公将鼓之( )
    (3)虽千里不敢易也( )   (4)今日是也(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此庸夫/之怒也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臣未/尝闻也 D.下视/其辙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填写下面表格。(3分)
    人物
    人物性格特点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曹刿


    唐雎




    【答案】1.(1)虚报(2)击鼓进军(3)交换(4)这样(每空1分)   2.B    3.B   
    4.(1)可你违背寡人,(是因为)轻视寡人吗?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判断。
    5.
    人物
    人物性格特点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曹刿
    深谋远虑(远谋)
    语言描写
    唐雎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本题中,“加”,动词,虚报;“鼓”,名词活用作动词,击鼓进军;“易”,动词,交换;“是”,古今异义,这,这样。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句意分析。
    A.也:表疑问语气/表肯定语气;
    B.者:……的人/……的人;
    C.安:动词,养/副词,表反诘,怎么;
    D.于:从/在;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A.此庸夫之怒也: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主谓之间要停顿,故正确停顿为:此/庸夫之怒也;选项错误;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谓宾之间要停顿,停顿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选项正确;
    C.臣未尝闻也:我未曾听说过。主谓之间要停顿,故正确停顿为:臣/未尝闻也;选项错误;
    D.下视其辙: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要有停顿,故正确停顿为:下/视其辙;选项错误;
    故选B。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注意关键词:
    (1)而:表转折,可是;逆:违背;轻:动词,轻视;
    (2)狱:古今异义,案件;虽:表假设,即使;以:用;情:实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两文在刻画人物时,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可根据文章中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甲文,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面对秦王的“不悦”“怫然怒”,唐雎并没退步:先是反唇相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然后又用三个排比句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最后唐雎“挺剑而起”,紧逼秦王,于是秦王精神防线完全被摧毁,只有缴械投降。从这一番唇枪舌剑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唐雎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威武不屈。乙文,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描写来看,鲁庄公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因此从曹刿肯定战前要做到“取信于民”这一政治准备来看,体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
    【点睛】参考译文:
    甲: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乙: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2022·贵州黔东南中考)(二)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④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⑤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③冠履:鞋子和帽子。④为:愿意。⑤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舍生而取义者 万事皆贵于义也
    B. 故不为苟得也 何故
    C.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贵义于其身也
    D. 人皆有之 断子之手足
    2.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C.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甲文在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论点后,运用比喻论证,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论述。
    B. 甲文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是心”,相对于“贤者”来说,普通人容易丧失。
    C. 乙文论证的中心观点是“万事莫贵于义”。
    D. 甲、乙两文都是关于“义”与“利”的论述,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
    4. 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答案】
    1. C 2. C 3. A
    4. (1)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做呢?
    (2)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义:名词,道义/名词,正义;
    B.故:连词,所以/名词,缘故;
    C.是:代词,这/代词,这;
    D.之:代词,这种(本性)/助词,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鱼”“我所欲也”是比喻之一,分为主谓两部分;“熊掌”“亦我所欲也”是比喻之二,分为主谓两部分;“二者不可得兼”是假设,“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是结论。据此可断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A.甲文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从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提出“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然后运用对比论证,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进行正反论述。因此本项中“运用比喻论证,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论述”错误;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如使:假如,假使;甚:超过;则:那么;辟:同“避”,躲避;为:做;
    (2)则:就;若:如;身:生命。
    【乙参考译文】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相关学案

    【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3讲《文言文翻译》讲学案:

    这是一份【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3讲《文言文翻译》讲学案,文件包含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3讲文言文翻译解析版docx、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3讲文言文翻译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2讲《文言文断句》讲学案:

    这是一份【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2讲《文言文断句》讲学案,文件包含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2讲文言文断句解析版docx、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2讲文言文断句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1讲《文言文特殊句式》讲学案:

    这是一份【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1讲《文言文特殊句式》讲学案,文件包含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1讲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版docx、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1讲文言文特殊句式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