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忠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
展开2022-2023学年重庆市忠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 下列几组物质中,即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的供能物质的是( )
A. 糖类、脂肪、维生素 B. 蛋白质、脂肪、无机盐
C. 糖类、脂肪、蛋白质 D. 蛋白质、水、无机盐
2. 馒头是我们的主食,其中的淀粉等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人体内参与淀粉消化的消化液有( )
A. 胃液、胆汁、胰液 B. 唾液、肠液、胰液 C. 胆汁、肠液、胰液 D. 唾液、胃液、肠液
3. 如图为人体部分消化器官的示意图,甲处阻塞,最可能发生的是()
A. 胰腺无法分泌胰液 B. 胃液无法分解蛋白质
C. 消化脂肪的功能下降 D. 吸收氨基酸的功能下降
4. 一位贫血患者患急性阑尾炎,到医院紧急救治,其血液常规化验单结果可能不在正常值范围的是( )
A. 红细胞、白细胞 B. 红细胞、血小板 C. 血浆、白细胞 D. 血小板、白细胞
5. 中医常通过“切脉”来推知体内各器官的健康状况;病人在医院打吊瓶时,针头插入的是手臂上的一条“青筋”。这里所说的“切脉”的“脉”和“青筋”分别是指( )
A. 动脉和神经 B. 静脉和动脉 C. 动脉和静脉 D. 动脉和毛细血管
6. 瓣膜保证了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方向是( )
A. 动脉→心室→心房 B. 心房→动脉→心室 C. 心房→心室→动脉 D. 心室→动脉→心房
7. 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这有利于( )
A. 肺的通气 B. 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C. 气体在血液里运输 D.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8. 肾动脉和肾静脉中的血液中相比,肾静脉中的血液( )
A. 氧少,尿素等废物少 B. 氧少,尿素等废物多
C. 氧多,尿素等废物少 D. 氧多,尿素等废物多
9. 夏日晴天中午,小明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刚走进电影院时和寻找到最前排16号座位时,眼球内瞳孔和晶状体的变化分别是( )
A. 瞳孔缩小,晶状体曲度由大变小 B. 瞳孔缩小,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
C. 瞳孔放大,晶状体曲度由大变小 D. 瞳孔放大,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
10. 当你在“打呵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其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 )
A. 鼓膜的振动 B. 听小骨的振动
C. 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受 D. 神经冲动的传导
11. 手指被扎,痛觉形成的部位是( )
A. 指尖 B. 效应器 C. 感受器 D. 大脑皮层
12. 某科学家曾做了如下实验:在饲养正常的蝌蚪的水中放入某种激素,发现蝌蚪提前发育成蛙,但蛙只有苍蝇大小.由此推断放入的激素是( )
A. 生长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肾上腺素 D. 胰岛素
13. 给小孩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的物质和小孩获得的免疫分别是( )
A. 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B. 抗原,特异性免疫
C. 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D. 抗体,特异性免疫
14. 传染病的特征是( )
A. 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死亡率较高 B. 有传染性,但不会死亡
C. 有的由病原体引起,有的由体虚引起 D. 都由病原体引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15. 预防接种是为了( )
A. 消灭病原体 B. 控制传染源 C. 切断传播途径 D. 保护易感人群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16. 如图所示,甲图是人体心脏剖面图,乙图是人体某处局部血管示意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用手捏时,心脏壁最厚的是图甲中的 ______ (填代号),与⑤相连的血管是 ______ (填结构名称)。
(2)血液只能由③→⑤而不能倒流是因为图中③和⑤之间存在着防止血液倒流的[④] ______ 。
(3)乙图中血液流动的方向是A→B→C,那么A是 ______ 血管。
(4)脚受伤后静脉注射的消炎药通过血液循环,至少 ______ 次经过心脏才可以到达患处发挥作用。
17. 如图是模拟呼吸运动的模式图,请观察并根据实验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装置中,玻璃钟罩代表 ______ 。
(2)用手向上顶起橡皮膜(如图甲),模拟的是 ______ (填“吸气”或“呼气”)状态;在实际呼吸过程中,人体在该状态时,呼吸肌处于 ______ 状态。
(3)人体通过呼吸运动,使胸廓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从而完成 ______ 气体与 ______ 气体的交换。
18. 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据图在横线上填出符合题意的人体器官或结构:
(1)反射弧由5部分组成,图中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是 ______ (用序号和箭头表示)。
(2)语文课上,你感觉到了尿意,面对着课堂精彩的诱惑,你坚持下课后才去厕所。这说明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要受 ______ 的控制。
(3)读完感人的故事,你流下了泪水。这种反应属于 ______ 反射。
(4)某人车祸成了植物人瘫痪在床,但他的呼吸和心跳等基础生命活动正常,那么能确定他还正常的中枢神经结构是 ______ 。
(5)若将④处切断,用针刺①,有无痛感? ______ (填“有”或“无”)。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9. 运动员的心理状况对运动成绩有一定的影响。为更好地备战2022年冬奥会,研究者以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作为检测指标,探究心理压力对运动员的影响。
(1)人体消化道内,淀粉的分解起始于______,这是由于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
(2)分别在施加心理压力前、后取受试者的唾液,进行如下实验。
1号试管 | 2号试管 | |
加入淀粉液 | 2毫升 | 2毫升 |
滴加碘液 | 2滴 | 2滴 |
加入唾液 | ? | 施加心理压力后,受试者的唾液2毫升 |
温度条件 | 37℃ | ? |
① 1号试管“?”处应加入______。设置1号试管在本实验中起到______作用。
②2号试管“?”处的温度条件应该是______℃。
③观察,记录并比较1号和2号试管蓝色褪去时间,若结果为______,则说明施加心理压力使受试者唾液淀粉酶的含量增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同时这三类物质也是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
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约70%)主要来自糖类;
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也能提供能量;
维生素既不是构成组织的主要原料,也不是供应能量的物质,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
无机盐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原料。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维生素既不是构成组织的主要原料,也不是供应能量的物质。
故选:C。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2.【答案】B
【解析】解:淀粉在消化道的消化过程是: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因此人体内参与淀粉消化的消化液有唾液、肠液和胰液。
故选:B。
唾液中只含有唾液淀粉酶、胃液中只含有胃蛋白酶、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是能乳化脂肪、肠液和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淀粉的消化过程和参与的消化液。
3.【答案】C
【解析】解: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够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对脂肪起乳化作用,进行物理性消化,所以体内的甲处(胆管)发生阻塞,胆汁将不能注入十二指肠,因此消化及吸收营养物质功能中,最可能发生的是消化脂肪的功能下降。
故选:C。
肝脏分泌胆汁,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解答即可。
掌握胆汁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4.【答案】A
【解析】解:贫血指的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因此如果患贫血,应该是RBC(红细胞)和HGB(血红蛋白)的值偏低;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功能。如果身体的某个部位发炎,白细胞的数目就会大大增加去吞噬发炎部位的病菌。因此,一个慢性贫血患者突患急性阑尾炎,其化验结果可能在正常值范围之外的是红细胞、白细胞。
故选:A。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贫血是因血液内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的含量少。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因此缺铁或缺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都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进而引起贫血,所以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丰富的食物。
关于贫血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是经常考查的内容,学生应对此知识点充分理解并重点记忆。
5.【答案】C
【解析】解:脉搏即动脉的搏动。心脏收缩时,由于输出血液冲击引起的动脉跳动。正常人的脉搏和心率一致。医生可以根据脉搏诊断疾病。切脉一般取近手腕部的桡动脉。
人体内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动脉一般埋藏在身体较深的部位,不易从体表中看到,静脉有的埋藏较深,有的埋藏较浅,在体表容易看到,呈“青色”,俗称“青筋”。因此“切脉”的“脉”和“青筋”分别是指动脉和静脉。
故选:C。
脉搏即动脉搏动,随着心脏有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相应的出现扩张和回缩,在体表浅动脉上可触到搏动;血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脉搏的概念以及知道血管的分布特点。
6.【答案】C
【解析】解: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使血液由心房流向心室。在心室和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朝向动脉开,保证了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所以心脏瓣膜保证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心房→心室→动脉。
故选:C。
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即心室与动脉相连,心房与静脉相连。如图所示:
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7.【答案】B
【解析】解: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也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故选:B。
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该题利于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8.【答案】A
【解析】解:肾动脉进入肾脏后经过反复分支形成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形成肾小球,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又在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又分支形成毛细血管,包绕在肾小管外面,这些毛细血管又汇集成肾静脉;从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在沿这条路线流经肾小球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和尿酸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尿酸等废物减少;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与组织细胞发生了物质交换,组成肾小管的细胞利用血液运来的氧气和养料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扩散到血液,即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肾静脉的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氧气减少,养料减少。故肾动脉和肾静脉中的血液成分相比较,肾静脉的血液中氧气少,尿素等废物少,养料少,二氧化碳多。
故选:A。
此题考查了两种血管中成分的变化。结合尿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肾脏作为一个一般器官,其正常的生命活动,要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和养料,所以血液流经肾脏后氧气和养料都会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肾脏作为一个排泄器官,要将流经肾脏的血液中的一些代谢废物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所以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中的废物会减少。
本题既要注意肾脏自身的代谢活动,又要注意肾脏形成和排出尿液的功能,不然容易错选。
9.【答案】D
【解析】解:小明从阳光强烈的室外进入光线很弱的电影院内,瞳孔为适应室内的光线会逐渐扩大,以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这样才能看清室内的物体;同时,小明在寻找座位号时,是在看近处的物体,这时,晶状体的曲度要由小逐渐变大.
故选:D
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控制瞳孔扩大和缩小的是虹膜内的平滑肌,强光下瞳孔缩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眼睛通过睫状体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瞳孔大小的调节是为了保证进入眼球内部的光量保持适度;晶状体曲度的调节是为了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10.【答案】A
【解析】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人的口腔通过咽鼓管与中耳相连,中耳中的鼓膜能接受声波刺激,可产生振动。“打呵欠”会影响鼓膜的振动。
故选:A。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咽鼓管连接咽与鼓室,当外界有巨大声响时,可以捂耳或张嘴是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
11.【答案】D
【解析】解: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完成缩手反射.同时脊髓内的神经中枢还把神经冲动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
故选:D
形成痛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缩手反射和形成痛觉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脊髓和大脑皮层.
12.【答案】B
【解析】解:甲状腺激素促进动物的生长和发育;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用含有甲状腺激素制剂的饲料喂蝌蚪,结果蝌蚪提前发育成小青蛙,说明甲状腺激素能够蝌蚪的发育,缩短其发育时间.
故选:B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幼年时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过多会患巨人症;甲状腺激素幼年时分泌过少会患呆小症;胰岛素分泌不足会患糖尿病.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
13.【答案】B
【解析】解:注射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相应病原体的抗体,因此给小孩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抗原,不是抗体。
给小孩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体内的淋巴细胞能产生抵抗脊髓灰质病毒的抗体,该抗体只对脊髓灰质病毒有免疫作用,因此小孩获得的免疫是特异性免疫。
故选:B。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3)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
(4)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5)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抗原、抗体和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14.【答案】D
【解析】解: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由于病原体的分布比较广和散播能力比较强,所以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容易流行也很难治愈。
故选:D
本题考查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解答时可以从传染源的概念特点方面来切入。
从传染病的概念中可以看出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15.【答案】D
【解析】解: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计划免疫的目的是有计划地给人注射或口服疫苗,使人在不得病的前提下,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产生对该种病原体的免疫作用,避免相应传染病的感染.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看,增强了易感人群的抵抗能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所以,“预防接种”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故选:D.
(1)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计划免疫即接种疫苗,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16.【答案】⑤ 主动脉 房室瓣 动脉 2
【解析】解:(1)用手捏时,心脏壁最厚的是图甲中的⑤左心室,这与它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流程长的特点相适应,与⑤左心室相连的血管是主动脉。
(2)血液只能由③→⑤而不能倒流是因为图中③左心房和⑤左心室之间存在着防止血液倒流的④房室瓣,它使血液由心房流向心室而不能倒流。
(3)乙图中血液流动的方向是A动脉→B毛细血管→C静脉,那么A是动脉血管。
(4)血液循环途径如图:
静脉注射消炎药后,药物随着血液的流动达到患处的路线为: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脚部动脉→脚部周围的毛细血管→患处,所以血液要经过2次心脏。
故答案为:
(1)⑤;主动脉;
(2)房室瓣;
(3)动脉;
(4)2。
图中①主动脉、②肺动脉、③左心房、④房室瓣、⑤左心室、⑥右心房、⑦右心室,A动脉、B毛细血管、C静脉。
掌握心脏、血管的结构功能及血液循环途径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胸廓 呼气 舒张 肺内 外界
【解析】解:(1)图中小气球代表的是肺,玻璃管代表的是气管,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钟罩代表的是胸廓。
(2)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图甲中膈肌顶部升高,肺缩小,表示呼气,图乙中膈肌顶部下降,肺扩张,表示吸气。
(3)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做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吸气和呼气)实现的。
故答案为:
(1)胸廓
(2)呼气;舒张
(3)肺内;外界 (顺序可换)
1、上图所示为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图中气球代表肺,橡皮膜代表膈。甲表示呼气,乙表示吸气。
2、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呼气时,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据此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吸气呼吸时膈肌胸廓肺的状态。
18.【答案】①→②→③→④→⑤ 大脑 条件(复杂) 脑干 有
【解析】解:(1)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和⑤效应器。
(2)排尿反射是生来就有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的非条件反射,脊髓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反射活动要受到大脑的控制,因此语文课上,你感觉到了尿意,面对着课堂精彩的诱惑,你坚持下课后才去厕所,是排尿反射受到大脑的控制,排尿反射不能完成。
(3)读完感人的故事,你流下了泪水。理解故事的内容,说明由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的参与才能完成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条件反射(复杂反射)。
(4)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因此,某人车祸成了植物人瘫痪在床,但他的呼吸和心跳等基础生命活动正常,那么能确定他还正常的中枢神经结构是脑干。
(5)若某人④处已断,用针刺①处,①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②传入神经传到③神经中枢,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因此有感觉,但是反射弧不完整,因此无反射活动。
故答案为:
(1)①→②→③→④→⑤
(2)大脑
(3)条件(复杂)
(4)脑干
(5)有
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19.【答案】(1)口腔
(2)①施加心理压力前受试者的唾液2ml;对照;
②37;
③2号试管颜色褪去时间少于1号试管
【解析】解:(1)人们在进食时口腔周围的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内含有消化淀粉的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2)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要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要以唾液为变量设置①对照实验,因此,在1号试管里“?”处应施加心理压力前受试者的唾液2ml,这样就与2号试管形成了一组以施加心理压力前、后取受试者的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设置1号试管在本实验中起到对照作用。
②2号试管“?”处的温度条件应该是37℃,因为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受温度的影响,37℃接近人的体温,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能力最强。
③观察,记录并比较1号和2号试管蓝色褪去时间,若结果为2号试管颜色褪去时间少于1号试管,则说明施加心理压力使受试者唾液淀粉酶的含量增加;若结果为2号试管颜色褪去时间等于1号试管,则说明施加心理压力使受试者唾液淀粉酶的含量没有变化;若结果为2号试管颜色褪去时间大于1号试管,则说明施加心理压力使受试者唾液淀粉酶的含量减少。
故答案为:(1)口腔
(2)①施加心理压力前受试者的唾液2ml;对照;②37;③2号试管颜色褪去时间少于1号试管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
关键是熟练掌握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的实验。
2022-2023学年重庆市大足区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大足区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重庆市巴南区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巴南区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重庆市南川区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南川区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