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笔算除法_人教新课标
展开
这是一份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笔算除法_人教新课标,共2页。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笔算除法人教新课标 1、尝试教材重组后的欣喜。教学预设时,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于例1(42÷2=)的口算并不困难,如果先让学生学习这一题的笔算方法,学生体会不到笔算的必要性,并很容易将竖式的格式写成,基于以上思考,我将教材中的例1与例2教学顺序对调了一下,先学习口算难度高的例2(52÷2=),再学习口算比较容易的42÷2=,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笔算竖式的必要性,在口算起来有困难,不太方便时,让学生思考用什么办法?当学生答出用估算与笔算时,很自然引出笔算学习的必要性。在课堂上,学生不能很快口算出81÷3=、52÷2=时的无奈与焦急,引起探索新知的热情和欲望,学习的主动性很高。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明白了笔算除法的算理,习得了正确的竖式书写格式。再辨析了尝试题中的错误书写格式后,让他们直接用笔算的形式计算42÷2=,避免了传统教学中要再次分小棒进行操作理解算理所消耗的课堂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笔算出商也是21时,自然将口算与笔算统一起来了。2、探索算用结合的情境。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所提供的情境具有现实意义也要经过提炼的,只有这样,其材料的信息含量会比较高。“计算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Produced By 大汉网络大汉版通发布系统教材提供的学习情境图是同学们的植树图,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在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中也有数学问题,从而引出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但是教材只是提供三、四年级的植树图,从知识的前后完整性来看显得有些单薄,为此,将主题图进行改造与拓展,添加五六年级的植树情境,既复习上节课的口算90÷3,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笔算的算理中。又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解决综合应用这一题可以有多种方法,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在这过程中学生再一次运用所学的新知,达到算用结合的和谐。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3、引导学生实现从算理到算法的过渡。新课标效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尽管教材中没有概括出计算法则,但学生应形成一个基本的笔算除法的学习策略,知道在做笔算除法时,一般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应有一个合理的演算顺序。因此,教学时,很有必要通过直观操作与笔算竖式相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多少,课堂上即时生成有多种方法都能得到每一份是26根。其中很多学生采用以下这两种分法:A、.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把1捆拆成10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5根。再把2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根。5+1=6,20+6=26根。(这种分法需要分三次,体现在竖式上也很麻烦。) B、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将1捆拆开和2根合在一起再平均分两份(这种方法只要分两次,能与除法竖式的演算过程结合起来)。在第一次试教时,我没有评析A种,直接讲解B种方法,进行演示竖式,少部分学生只是跟随老师的思路一起模仿着学,造成独立练习时脱离直观操作与教师指导显得无从下手。这确实是一种遗憾。后来我把这两种方法“将错就错”地尝试在竖式上体现出来,适时结合竖式演算进行引导优化,学生肯定会觉得后一种分法是生成竖式的最合理的方法。接着教师再指导全班学生采用这种分法试试,并说说分的过程。同时也能突出“十位上余下的数与个位数合并后再除以除数”这一层算理,讲解竖式演算顺序时学生的形象思维无疑会更清晰。学生的直观操作方法多样化,有些方法虽然也能解决问题,但对于理解算理时无多大的意义,教师应实行必要的优化。就如上述两种方法虽然都是先分整捆,再分单根,可对于理解笔算除法算理时却不一样,后一种直观操作与学生的数学形象思维有直接的联系,形象思维在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中有重要的作用,在原始数学概念的形成中,要经历数学思维,而这一思维的先导是形象思维。为此,动手实践活动要与数学思维紧密联系,要具有足够的思维含量,在活动中,要依据相应的教学要求及时选择有意义的直观操作活动,做好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化。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三年级下数学听课反思笔算除法_人教新课标,共2页。
这是一份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笔算除法_人教新课标,共5页。
这是一份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平均数_人教新课标,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