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语文2024高考文言虚词种类知识讲解(共七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语文2024高考文言虚词种类知识讲解(共七类)01
    高中语文2024高考文言虚词种类知识讲解(共七类)02
    高中语文2024高考文言虚词种类知识讲解(共七类)03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2024高考文言虚词种类知识讲解(共七类)

    展开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种类
    一、代词
    代词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
    表示第一人称的代词有:吾、予、余、我。例如:
    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第二人称
    表示第二人称的代词有:汝(女)、而、尔、若、乃。例如:
    ①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经·卫风·氓》)
    第三人称
    表示第三人称的代词有:之、其、彼、厥。例如:
    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注意:“之”作宾语时,可指代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例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②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谦称
    称自己的名字,或用“臣”“仆”“愚”“不才”等,妇女用“妾”,国君用“孤”“寡人”。例如: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②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出师表》)
    ③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
    ④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敬称
    表示敬称的代词有;大王、将军、君、公、公子、陛下、阁下、足下、子、先生、大人,卿等。例如:
    ①唯大王命之。(《荆轲刺秦王》)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人称复数
    将“辈”“属”“侪”“族”“徒”等同放在人称代同后面,表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同后加“一类"“这些”等词对译。例如: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②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柳敬亭传》)
    ③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
    ④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2.指示代词
    用来指示和标识人或事物的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近指代词
    近指代词有:是、此、斯、兹、之、然。译成“这”“这个”“这里”“这样”。例如:
    ①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集序》)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远指代词
    远指代词有:彼、夫、其。译成“那”“那个”。例如:
    ①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旁指代词
    旁指代词:他。可译成“别的”“其他的”。例如:
    ①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虚指代词
    虚指代词有:或、某。例如:
    ①或曰,此东海也。(《登泰山记》)
    ②汝忆否?四五年前事夕,喜会语曰:“与使春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妻书》)
    无定指代词
    无定指代词有;莫,九,译成"没有谁“没有曝样东西”。例如:
    故方其盛也,毕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帝。(《五传史伶官传序》
    疑问代词
    (1)代人
    代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例如:
    ①王曰“谁可使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代事物
    代事物的疑问代词有;何、胡、奚、曷。例如: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井序)》)
    ②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并序)》)
    (3)代处所
    代处所的疑问代词有:安、焉。例如:
    ② 沛公安在?(《鸿门宴》)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副词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1.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性质、状态或动作所达到的程度的副词,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心理活动的动词。
    (1)轻微度
    表示程度轻微的副词有:少、稍、略。译成“稍"“略微”“丝毫”。例如:
    ①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②夫妻心稍慰。(《促织》)
    (2)加深度
    表示程度加深的副词有:愈、益、弥、更、尤。译成“更加”“尤其”。例如: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③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记》)
    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
    (3)极高度
    表示程度极高的副词有:最、极、甚、殊、太、至、大、绝、特、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极”“太”“非常”“分外”“特别”等词。例如:
    ①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②而君畏匮之,恐惧殊甚。(《廉颇蘭相如列传》)
    2.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或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的范围的副词。修饰动词,作状语。
    (1)表总括
    表示总括的副词有:悉、皆、尽、咸、俱、举、毕、凡、胜。例如:
    ①珍宝尽有之。(《鸿门宴》)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袋禅山记》)
    (2)表仅限
    表示仅限的副词有: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仅”“单独”“只是”。例如:
    ①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答司马谏议书》)
    ②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3)表共同
    表示共同的副词有:共、同、并、相。例如:
    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3.时间副词
    时间副词是表示动作发生、持续与时间有关的副词。
    (1)过去、向来
    a.表示“已经”“曾经”意思的有:既、已、曾、尝。例如:
    ①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b.表示“以前”“当初”“过去”意思的有:向、初、曩(náng)、始、昔。例如:
    ①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
    ②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孔雀东南飞(并序)》)
    ③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
    c.表示“常常”“经常”“向来”意思的有:常、素、雅、恒。例如:
    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②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2.正在、变化
    (1)表示"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适、会。例如: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苏武传》)
    (2)表示“一会儿”“片刻”等短暂时间意思的有:俄、旋、寻、顾臾、未儿、无何、既而、斯须。例如:
    ①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③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可叹》)
    (3)表示“突然”“急忙”“立刻”等时间紧迫、急剧意思的有:急、遽、卒然、立、即。例如:
    ①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
    @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促织》)
    (4)表示“将要”“接近”意思的有:将、且、行将。例如: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表示“终于”“终了”等最终结果意思的有:终、卒、竟。例如:
    ①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促织》)
    ②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屈原列传》)
    4.语气副词
    语气副词是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1)表肯定、确认
    ①表示肯定、确认的副词有:必、诚、信、固、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实在”“果真”。例如: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列传》)
    (2)表否定、禁止
    表示否定的语气副词有:不、弗、未、非、靡、亡,否。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否定动作行为或状态,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没有”。例如:
    a.得之则生,弗得则斯。(《鱼我所欲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②.表示禁止的语气副词有:勿、毋、莫、无。用于祈使句,表禁止或不同意,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例如:
    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齐桓晋文之事》)
    b.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3)表推测、估量
    表示推测、估量的副词有: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几乎”“可能”。例如: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②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4)表反诘
    表示反诘的副词有:岂、宁、庸、其。译为“难道”“哪里”。例如: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五代史伶官传序》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5.频率副词
    频率副词是表示动作发生的频率的副词。
    (1)表经常、多次
    表示“常常”“往往”“一再”“再三”“多次”意思的有:屡、数、辄、每、频、累。例如:
    ①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②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2)表重复
    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含重复意思的有:复、又、再、更、亟(qi)例如: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6.谦敬副词
    谦敬副词是表示自己谦卑和对对方恭敬的副词,无实在意义。
    (1)表谦卑
    表示谦卑的副词有:窃、辱、伏惟。例如:
    ①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并序)》)
    (2)表恭敬
    表示恭敬的副词有:幸、敢、请、敬、谨。例如: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②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鸿门宴》)

    三、介词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语。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根据功能,介词可分为表处所、表时间、表原因、表对象、表凭借、表被动等用法。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有:于、以。
    1.于
    (1)“于”是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介词,现代汉语中各类介词的用法,“于”几乎都可承担。例如: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于,引进动作处所,表所在,译为“在”。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于,引进处所,表所从,译为“从”“由”。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于,引进范围,表示“在……中”。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引进缘由,相当于“因为”“由于”。
    ⑤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于,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向”。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给”。
    ⑦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于,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
    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于,引进陈述对象,译为“对于”。
    ⑨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于,引进时间,译为“到”。
    ⑩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于,引出比较的事物,可译为“比”。
    ⑪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于,引出主动者,表被动,译为“被”。
    (2)“于”的宾语如果是表处所的词,“于”有时可省略。例如:
    ①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张衡传》)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过秦论》)
    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于)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
    (1)引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依据,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凭”“靠”“根据”“按照”。例如:
    ①请以剑舞(《鸿门宴》)以,引出凭借的工具,译为“用”。
    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以,引出凭借的身份,译为“凭”。
    ③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吕氏春秋·察今》)以,引出动作行为的根据,译为“根据”。
    ④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以,引出凭借方式,译为“按照”。
    (2)引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城予赵,即“予赵城”,“以”的这种用法实际上起了把宾语提前的作用。
    (3)引出动作行为产生的缘由,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4)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在”“从”。例如: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5)“以”的宾语上文已出现,有时省略。
    例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
    (6)介词“以”也可省略。例如:
    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

    四、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和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1.并列关系
    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有:与、及、而、且、则、且……且……、既……且……。例如: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层进关系
    表层进关系的连词有:而、且、尚……况……、非惟……亦抑……、非独……亦……。例如: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菊相如列传》)
    3.选择关系
    表选择关系的连词有:如、抑、其、或、非……则……。例如:
    ①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盛》)
    ②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祭十二郎文》)
    4.承接关系
    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有:而、乃、则、遂、即、于是、然后。例如: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5.转折关系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有:而、然、但、则、乃、顾、虽。例如: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功学》)
    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泰师》)
    6.因果、目的关系
    常用连词有:以、为、故、是故、是以。例如: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②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颐臾》)
    7.假设关系
    常用连词有:若、苟、令、使、则、虽、向使、假令。例如: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奏师》)
    ②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8.修饰关系
    “而”“以”常用于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二者的修饰关系。译成“地”或不译。例如:
    ②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五、助词
    助词在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是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1结构助词
    (1)之
    (1)定语的标志,译成“的”或不译。例如: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补语的标志,译成“得”或不译。侗如,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种树郭橐驼传》)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例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例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2)所
    “所”常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表示人、事物、处所等,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有三种情况:
    a.如果“所”字结构里的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没有出现,“所”具有指代作用。例如: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所闻,即“所知道的事”,“闻”的宾语“事”没有出现,便由“所”指代。
    b.如果“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等在动词后面出现了,这个“所”字结构便作定语,修饰后面的人或事物。例如: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所佩,“佩”带上了宾语“玉玦”,“所佩”作“玉玦”的定语。
    c.如果“所”字结构后出现“者”,可看作“者”字结构,其指代作用由“者”承担。例如: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所好者,即“所喜欢的事情”。“者”指代“事情”,“所好”作“者”的定语。
    2.语气助词
    (1)陈述语气
    ①也
    “也”可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但它的基本用法是在表达上述各语气的同时,对某种事物或情况表示肯定和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吧”“吗”等。例如: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也,用在谓语后,与“者”呼应,表判断。
    b.明星荧荧,开妆镜也。(((阿房官赋》)也,用于陈述句末,表肯定的陈述语气.
    ②矣
    用于句末,表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的变化和情况,同时有加重语气的作用。译为“了”。例如:
    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用于句末,表示将要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表达一种确有把握的语气,或表述一种命令、决断或请求的语气。译为“了”,或不译。例如: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荆轲刺秦王》)
    ③焉
    用在句末,表达一般的陈述语气,有引人注意的意味。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④耳
    用于陈述句末,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例如: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
    用于陈述句末,表示坚决、肯定语气。例如: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赤壁之战》)
    (2)疑问语气
    ①乎
    用于各种疑问句末,表达询问、反诘、测度等语气,可译为“吗”“呢”等。例如:
    a.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表询问,译为“吗”。
    b.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表反问,译为“呢”。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乎,表测度,译为“吧”。
    ②与(欤)、邪(耶)
    a.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与,表询问,译为“吗”。
    b.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欤,用于是非问句,译为“吗”。
    c.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耶,表疑问,译为“呢”。
    d.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岂……邪,表反诘,译为“难道……吗”。
    (3)感叹语气
    ①哉
    a.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②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4)其他
    “唯”用于句首,表示希冀的语气,有时译为“希望”。“夫”“盖”在句首,表示引起议论,不译。例如:
    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③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答司马谏议书》)
    3.音节助词
    音节助词指没有实在意义、以协调音节为主的助词。常见的有:之、者、其,言。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
    ③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滕王阁序》)
    ④ 言遂矣,至于暴矣。(《诗经·卫风·氓》)人叹词

    六、叹词
    是表示强烈的感情以及用于招呼、应答的词。
    它不充当句子成分,也不和别的词组合,而是独立于句子成分之外,或充当独立成分,或成为独词句。例如:
    ①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②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祭十二郎文》)
    ③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七、兼词
    古代汉语里,用一个字的形体兼有两个字的读音或意义的词叫兼词。常用的有:诸、焉、盍、叵。
    1.诸
    “诸”是“之”和“于”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例如: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诸”还是“之”和“乎”的合音,“之”是代词,“乎”是语气词。例如: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2.焉
    “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介词,“之”是代词。例如: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3.盍
    “盍”相当于“何不”。例如:
    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4.叵
    “叵”相当于“不可”。例如:
    白云叵揽撷,但觉沾人衣。(《黄罴岭》)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