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指导
展开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
预习指导
一、注解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以,因为)其无礼于晋(句式:状语后置;“于晋无礼”),且(并且)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于楚也。晋军(名作动,驻扎)函陵,秦军氾[fán]南。
②佚[yì]之狐言于郑伯(句式:状语后置;“于郑伯言”)曰:“ 国危矣,若(假如)使(派遣)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听从)之。辞(推辞)曰:“ 臣之(之,主谓取独)壮(形作名,壮年。古时男子三十为“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已,通“矣”)。”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急而(才,表顺承;却,表转折)求子,是(这是)寡人(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之过(过,过错)也。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语气词)。”许(答应)之。
③夜(名作状,在晚上)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表修饰)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如果)亡(使……灭亡)郑而(就,表顺承)有益于君(句式:状语后置;“于君有益”),敢(自言冒昧的谦辞)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代指对方,表示恭敬)。越国以鄙(以……为边邑)远(形作名,远地,指郑国),君知其难也,焉(何)用(介词,表原因)亡郑以(来,表目的)陪(通“倍”,增加)邻?邻之厚(变雄厚,形作动),君之薄(变薄,形作动)也。若(如果)舍郑以为(以为,古今异义。古:把……作为;今:作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今异义。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接待或宴客的主人),行李(行李,古今异义。古:外交使者;今:出行所带的东西)之(之,主谓取独)往来,共[gōng](通“供”,供给)其乏困(形作名,缺少的资粮)(乏困,古今异义。古:缺少的资粮;今:疲劳),君亦无所害。且(况且)君尝(曾经)为(给予)晋君赐(恩惠,动作名)矣,许(答应)君焦、瑕,朝(早上)济(渡河)而(表并列,不译。一说表转折)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的工事)焉(兼词,于此,在这里。一说语气助词),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通“餍”,满足)之有(句式:宾语前置;“有何厌”)?既东(名作状,在东方)封(以……为疆界)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若不阙[quē](使……侵损、削减)秦,将焉(从哪里)取之?阙秦以(来,表目的)利(使……获利)晋,唯(表示希望,祈请)君图(考虑)之。” 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订立盟约,名作动)。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戍守)之,乃(于是,就)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没有)夫人(夫人,古今异义。古:那个人;今:妻子)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表转折)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同盟),不知(通“智”,明智);以乱易(取代)整,不武(使用武力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吾其(表示祈使,还是)还也。” 亦去(离开)之。
二、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矣”,了)
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供”, 供给、供应)
4.夫晋,何厌之有(厌,通 “餍”,满足)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智”,明智,聪明)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把……作为;今:作为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外交使者;今:出行所带的东西
4.共其乏困
古:缺少的资粮;今:疲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今:妻子
三、词类活用
1.名作状
①夜缒而出(名作状,在晚上)
②既东封郑(名作状,在东方)
2.名作动
①晋军函陵(名作动,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作动,订立盟约)
3.形作名
①臣之壮也(形作名,壮年)
②越国以鄙远(形作名,远地)
③共其乏困(形作名,缺少的东西)
4.形作动
①邻之厚(形作动,变雄厚)
②君之薄(形作动,变薄)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作动,敝:损害)
5.动作名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作名,恩惠)
6.意动用法
①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②即东封郑(以……为疆界)
7.使动用法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使……撤兵。)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
③若不阙秦(阙,使……削弱)
④阙秦以利晋(利,使……获利)
8.数词作动词
①且贰于楚也(数作动,有二心)
四、一词多义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来,表目的,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来,表目的,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⑥阙秦以利晋(来,表目的,连词)
⑦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一说表转折,连词)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哪里)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此,在这里。一说语气助词)
④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4.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代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代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示祈使,还是)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状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宾语前置
①何厌之有
三、知识补充
一、背景解读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好,派人出使晋国,与晋修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使两国重归于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原因在于,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强大的伙伴。秦、晋关系一向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强强联合也是必然。
二、走近作者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朱由俭封左丘明为“先贤”。
三、相关史实
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等人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詹劝告,对重耳无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无礼于重耳,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四、文化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①《十三经》,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的十三部儒家经典。《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②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3.史书体例
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左传》。
②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国语》《战国策》。
④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如《通鉴纪事本末》。
⑤典志体,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如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
⑥通史,不间断地记叙史实,如《史记》《资治通鉴》。
⑦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与课文相关的历史事件
4.关于古代姓名。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5.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6.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7.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另有称“不谷”和“孤”的。
8.敢:自言冒昧的谦辞。
9.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10.版:版筑的工事。
11.东道主:古时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客人由西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客人由南来,则称主人为北道主。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12.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烛之武退秦师》
预习指导
一、注解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以,因为)其无礼于晋(句式:状语后置;“于晋无礼”),且(并且)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于楚也。晋军(名作动,驻扎)函陵,秦军氾[fán]南。
②佚[yì]之狐言于郑伯(句式:状语后置;“于郑伯言”)曰:“ 国危矣,若(假如)使(派遣)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听从)之。辞(推辞)曰:“ 臣之(之,主谓取独)壮(形作名,壮年。古时男子三十为“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已,通“矣”)。”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急而(才,表顺承;却,表转折)求子,是(这是)寡人(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之过(过,过错)也。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语气词)。”许(答应)之。
③夜(名作状,在晚上)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表修饰)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如果)亡(使……灭亡)郑而(就,表顺承)有益于君(句式:状语后置;“于君有益”),敢(自言冒昧的谦辞)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代指对方,表示恭敬)。越国以鄙(以……为边邑)远(形作名,远地,指郑国),君知其难也,焉(何)用(介词,表原因)亡郑以(来,表目的)陪(通“倍”,增加)邻?邻之厚(变雄厚,形作动),君之薄(变薄,形作动)也。若(如果)舍郑以为(以为,古今异义。古:把……作为;今:作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今异义。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接待或宴客的主人),行李(行李,古今异义。古:外交使者;今:出行所带的东西)之(之,主谓取独)往来,共[gōng](通“供”,供给)其乏困(形作名,缺少的资粮)(乏困,古今异义。古:缺少的资粮;今:疲劳),君亦无所害。且(况且)君尝(曾经)为(给予)晋君赐(恩惠,动作名)矣,许(答应)君焦、瑕,朝(早上)济(渡河)而(表并列,不译。一说表转折)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的工事)焉(兼词,于此,在这里。一说语气助词),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通“餍”,满足)之有(句式:宾语前置;“有何厌”)?既东(名作状,在东方)封(以……为疆界)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若不阙[quē](使……侵损、削减)秦,将焉(从哪里)取之?阙秦以(来,表目的)利(使……获利)晋,唯(表示希望,祈请)君图(考虑)之。” 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订立盟约,名作动)。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戍守)之,乃(于是,就)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没有)夫人(夫人,古今异义。古:那个人;今:妻子)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表转折)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同盟),不知(通“智”,明智);以乱易(取代)整,不武(使用武力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吾其(表示祈使,还是)还也。” 亦去(离开)之。
二、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矣”,了)
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供”, 供给、供应)
4.夫晋,何厌之有(厌,通 “餍”,满足)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智”,明智,聪明)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把……作为;今:作为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外交使者;今:出行所带的东西
4.共其乏困
古:缺少的资粮;今:疲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今:妻子
三、词类活用
1.名作状
①夜缒而出(名作状,在晚上)
②既东封郑(名作状,在东方)
2.名作动
①晋军函陵(名作动,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作动,订立盟约)
3.形作名
①臣之壮也(形作名,壮年)
②越国以鄙远(形作名,远地)
③共其乏困(形作名,缺少的东西)
4.形作动
①邻之厚(形作动,变雄厚)
②君之薄(形作动,变薄)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作动,敝:损害)
5.动作名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作名,恩惠)
6.意动用法
①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②即东封郑(以……为疆界)
7.使动用法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使……撤兵。)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
③若不阙秦(阙,使……削弱)
④阙秦以利晋(利,使……获利)
8.数词作动词
①且贰于楚也(数作动,有二心)
四、一词多义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来,表目的,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来,表目的,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⑥阙秦以利晋(来,表目的,连词)
⑦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一说表转折,连词)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哪里)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此,在这里。一说语气助词)
④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4.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代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代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示祈使,还是)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状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宾语前置
①何厌之有
三、知识补充
一、背景解读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好,派人出使晋国,与晋修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使两国重归于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原因在于,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强大的伙伴。秦、晋关系一向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强强联合也是必然。
二、走近作者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朱由俭封左丘明为“先贤”。
三、相关史实
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等人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詹劝告,对重耳无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无礼于重耳,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四、文化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①《十三经》,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的十三部儒家经典。《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②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3.史书体例
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左传》。
②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国语》《战国策》。
④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如《通鉴纪事本末》。
⑤典志体,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如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
⑥通史,不间断地记叙史实,如《史记》《资治通鉴》。
⑦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与课文相关的历史事件
4.关于古代姓名。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5.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6.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7.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另有称“不谷”和“孤”的。
8.敢:自言冒昧的谦辞。
9.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10.版:版筑的工事。
11.东道主:古时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客人由西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客人由南来,则称主人为北道主。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12.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