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课题 |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 ||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40~41页例1、例2,41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一1,2,3题 | ||
教学 目标 |
|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应用。 | ||
教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
教学流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教 学 流 程
|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修路队修一段公路,5天修了200米,修路总米数和天数的比是多少?这个比表示什么? 独立解决,指名回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6∶1.5 28∶7 1.2∶3.6 10∶30 独立计算,思考问题 ,指名学生说自已的发现。 问:1.2∶3.6 和 10∶30的比值是一样的,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师:既然两个比是相等的,那可以用等号连接这两个比吗? 得出结论:6∶1.5= 28∶7 1.2∶3.6= 10∶30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知识吧。(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情境图及表格:4名同学在操场测量竹竿和影子的长度,探索竹竿和影长之间的规律。 (1)观察上表,你有什么发现? ①学生独立思考后,得出结论:竹竿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比值是相等的。 即9:6=1.5 3:2=1.5 9:6= 3:2 ②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1.5= 28∶7 1.2∶3.6= 10∶30……这些都是比例。 ③观察这两个式子,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是等式,而且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 ④举例说明什么是比例?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两组比例,指名一名学生上黑板写。 ⑤教师: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归纳: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要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1)指导学生阅读并自学教科书40页内容,小组内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 比例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② 两个外项在什么比例的什么位置?两个内项呢? ③ 比例的写法有哪些? ④ 比例与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小组代表汇报组内交流成果,再全班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以上知识。
课件出示41页例2 提问:如果将题中的4个比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分别相乘,会是什么结果呢? (1)指名学生列出算式,师板书,要求学生独自计算出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 (2)指名说出计算结果,及自已的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课件出示: = 3×3=2×9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将分子、分母交叉相乘会怎样呢?为什么会这样?多找几个比例试试,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规律? (4)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5)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以下几组比能否组成比例: ①3:2和6:9 ②10:7和20:14 ③4:0.3和20:1.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全班反馈交流。 三、练习巩固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五、作业 完成教科书42页练习十一1,2,3题。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适时辅导学困生。
|
读题,独立解决问题。
计算结果,交流自已的发现。
观察情境图和例1的表格,汇报自已的发现。
通过计算,算出每个比的比值,从中发现规律 试着归纳比例的意义。
阅读课本40页内容,并自学,通过小组交流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及比例的写法。
读题,并按老师要求写出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算出结果,认真思考,发现其中的规律。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分小组进行数学游戏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
独立完成作业 |
通过复习,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学习活动发现比例的共性,再归纳总结出比例的意义,并认识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观察、计算、发现规律,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经历基本性的探究过程,更好地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过游戏活动加深学生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通过总结再次回顾本课知识。 |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揭示课题,探究新知,运用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六年级下册问题解决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六年级下册问题解决教案,共4页。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问题解决教案: 这是一份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问题解决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旧知,引入课题,探究新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