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3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3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01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3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02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3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03
    还剩5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3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3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共57页。

    专练13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冲刺高考50题
    一、 选择题
    1.(2019·湖南省株洲二中高三月考)生命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流、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其稳态主要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下列关于反馈调节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细胞代谢产物过多时,可反馈调节酶的活性,改变酶的分子结构,从而抑制酶促反应进行
    B.肌细胞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使血液酸度增加,从而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为机体提供更多的O2
    C.高水平的血糖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通过血糖利用和抑制血糖来源使血糖浓度降至正常水平,而血糖浓度的降低又会反馈给胰岛A细胞,从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D.种群数量超过K值时,能迫使种群繁殖速度下降,造成个体移居,还能增强天敌作用,从而使种群密度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于生命系统属于开放系统,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流、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这就决定了生命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生命系统的动态变化都是在 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否则就会解体,导致系统的崩溃。稳态是生命系统能够独立存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实现离不开系统内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即自我调节,这种自我调节机制主要依靠反馈。所谓反馈,就是一个系统本身工作产生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进入这一系统,指导这一系统的工作 。
    【详解】
    代谢产物可以通过反馈调节相关酶活性,进而调节代谢速率,所以当细胞代谢产物过多时,可反馈调节酶的活性,改变酶的分子结构,从而抑制酶促反应进行,A正确;剧烈运动过程中,能量供应不足,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故血液中乳酸含量升高,从而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为机体提供更多的O2,B正确;高水平的血糖给胰腺一种反馈,使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转变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到平均水平,而血糖含量的降低又会给胰腺一种反馈,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C错误;在一个资源、空间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增长呈现“S”型曲线,即种群经过 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相对稳定,并在K 值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超过K值时,种群密度越大,环境因子的限制就越强。高密度群体能够迫使生育或繁殖速度下降,也能造成个体移居,并且限制外来个体迁入。另外,还能增加天敌的作用,D正确;故选C。
    2.(2019·东北育才学校高三开学考试)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细胞参与下完成的,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细胞代谢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
    B.遗传和变异是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
    C.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
    D.激素调节、神经调节与免疫调节都是通过促进细胞代谢而实现调节的
    【答案】D
    【解析】
    细胞正常代谢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A正确。遗传和变异是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而进行的,B正确。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C正确。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都是通过调节细胞代谢,有可能是促进也有可能是减弱而实现调节的,D错误。
    点睛:本题看着比较难但实质是考察考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这在必修一课本中第一章进行了原话描述,而必修一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3.(2020·江苏省高三二模)在机体缺氧时,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酶,该酶作用于肝脏所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其转变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SF)。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改善缺氧;另一方面又反馈性地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B.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还能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
    C.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增加可增加携氧能力,改善缺氧
    D.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紧扣题干信息“在机体缺氧时,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酶,该酶作用于肝脏所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其转变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SF)。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改善缺氧;另一方面又反馈性地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答题。
    【详解】
    A、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这种机制保证了生物体内物质含量的相对稳定,A正确;
    B、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还能产生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B正确;
    C、由图可知,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骨髓造血组织和肝脏,C错误;
    D、相对于组织液和淋巴,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4.(2020·江苏省高三二模)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B.细胞内高Na+、细胞外高K+有利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C.正常情况下抗体、激素、神经递质均会出现在内环境中
    D.葡萄糖在内环境中彻底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
    A、内环境中抗利尿激素增加,机体重吸收水分增加,血浆渗透压下降,A错误;
    B、细胞内高K+、细胞外高Na+有利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B错误;
    C、正常情况下抗体、激素、神经递质均会出现在内环境中,C正确;
    D、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生理意义,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5.(2020·湖南省高三其他)下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于活细胞中,这说明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B.冠状病毒和人体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ACE2结合从而入侵细胞,说明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是相对的
    C.冠状病毒的+RNA进入宿主细胞后,首先翻译出RNA聚合酶。这一过程需要冠状病毒的+RNA为模板,还需宿主细胞的氨基酸、ATP、酶、tRNA、核糖体等参与
    D.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需要免疫细胞将其消灭,免疫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
    【答案】D
    【解析】
    【分析】
    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
    A、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不可以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A正确;
    B、冠状病毒和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结合入侵细胞,说明细胞膜具有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也说明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是相对的,B正确;
    C、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进入宿主细胞内,原料、能量和场所都是由宿主提供, C正确;
    D、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需要免疫细胞将其消灭,免疫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D错误。
    故选D。
    【点睛】
    易错点:培养基不能直接培养病毒。
    6.(2020·天津高三一模)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物质组成和含量测定的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10
    140
    2.5
    10.35
    25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随之减少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③是组织液。
    【详解】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
    B、③属于组织液,②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组织液增加,B错误;
    C、④属于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C正确;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B。
    7.(2020·海南省高三其他)下列关于动物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重要场所
    B.组织液中的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
    C.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其化学成分处于恒定不变的状态
    D.内环境中发生的葡萄糖氧化分解为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是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A、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组织液中的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少部分进入淋巴,B正确;
    C、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C错误;
    D、葡萄糖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内环境在细胞外,D错误。
    故选B。
    8.(2020·浙江省高三一模)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化道能将多种营养素摄入内环境 B.肝脏对血糖浓度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C.免疫系统对内环境的稳态没有影响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发生自动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A、消化道能将多种营养素摄入内环境可以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同时调节内环境的理化指标和物质含量(例如血糖含量),有利于维持细胞和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
    B、肝细胞中有肝糖原可以调节血糖平衡,B正确;
    C、免疫系统通过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对维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C错误;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发生自动调节,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9.(2020·浙江省高三一模)从人体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约有90%被重吸收回毛细血管。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B.毛细血管通透性较小,细胞无法从血浆迁移到组织液
    C.淋巴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有助于维持血浆含量的稳定
    D.细胞的代谢影响内环境的成分,但不影响其理化性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存在于动物细胞外面的液体称为细胞外液,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如下:

    (2)皮肤的任何破损都可能使病原微生物进入体内,引起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钻出,进入受损伤部位的组织间隙。一个中性粒细胞可吞噬几个细菌。单核细胞则分化成巨噬细胞,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
    【详解】
    A、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错误;
    B、通常情况下,毛细血管通透性较小,当人的皮肤破损后,人体会释放一种多肽类的物质,使受损伤部位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舒张、扩大,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高,进而引起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钻出,进入受损伤部位的组织间隙,即从血浆迁移到组织液,B错误;
    C、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一部分组织液可回流进入血浆,一部分组织液可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有助于维持血浆含量的稳定,C正确;
    D、细胞的代谢既影响内环境的成分,也影响其理化性质,例如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会导致血浆的pH略有下降,D错误。
    故选C。
    10.(2019·河北安平中学高三月考)根据下图人体器官模型,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
    B.如果器官为胰腺,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处高于B
    C.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处高于B处
    D.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
    A、饭后血糖浓度会升高,但血液经过肝脏后,有一部分血糖会被肝脏转换成肝糖原储存在肝脏中,所以B处的血糖浓度较低,A正确;
    B、如果器官为胰腺,饭后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随血液从B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所以B处高于A处,B错误;
    C、血液经过肾之后,尿素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最后经肾小管排出体外,所以B处的尿素浓度较低,C正确;
    D、饥饿时为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肝糖原水解补充血糖,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B处血糖浓度较A处高,D正确。
    故选B。
    11.(2020·云南省高三二模)10月3日,“一带一路·七彩云南·活力蒙自”2019蒙自国际马拉松在红河州蒙自市成功举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比赛过程中,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
    B.内环境中丙酮酸氧化分解为体温的维持提供热能
    C.跑时产生的CO2和乳酸导致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
    D.赛跑过程中运动员散热的主要途径之是汗腺分泌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温恒定的调节
    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
    活细胞是代谢的主要场所。
    【详解】
    A、比赛过程中,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A错误;
    B、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B错误;
    C、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奔跑时产生的CO2和乳酸不会导致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C错误;
    D、热量的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D正确。
    故选D。
    12.(2020·全国高三一模)下图为正常人体局部代谢简图,其中A、B、C表示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物质A会转化为物质B。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中存在葡萄糖、血红蛋白、激素、O2等物质
    B.血浆中物质C的含量低于组织液中物质C的含量
    C.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由组织液和血液构成
    D.物质B进入血浆后和HCO3-等发生反应,血浆pH基本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多细胞动物绝大多数细胞并不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他们周围的环境就是动物体内细胞外面的液体,叫做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同时组织液又通过毛细血管壁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
    A、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A错误;
    B、物质C为O2,其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运输,B错误;
    C、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由组织液和血浆构成,C错误;
    D、物质B为乳酸,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HCO3-、HPO42-等,可以与之反应维持pH稳定,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内环境成分的理解,以及对物质出入方式的掌握。
    13.(2020·江苏省高三二模)图为人体内血糖的调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Ⅱ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B.Ⅲ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C.Ⅰ、Ⅱ激素间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
    D.结构A代表大脑皮层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2、分析图形:激素Ⅰ是胰岛素,Ⅱ是胰高血糖素,Ⅲ是肾上腺素。
    【详解】
    A、Ⅱ是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下降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成血糖,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的激素是胰岛素,A错误;
    B、Ⅲ是肾上腺素,其分泌量的增加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促进血糖浓度升高,B正确;
    C、Ⅰ是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Ⅱ是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两者之间有拮抗作用,C错误;
    D、结构A代表下丘脑,是血糖调节的中枢,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结合血糖调节过程图解,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及其具体功能,掌握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激素或结构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2020·北京高三一模)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出抗甲状腺细胞的抗体,随病情发展许多患者会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称为桥本氏甲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B.桥本氏甲减出现的原因是甲状腺细胞受损
    C.桥本氏甲减患者会表现出体温偏高的症状
    D.桥本氏甲减可通过补充甲状腺激素减轻症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的血液中存在抗甲状腺细胞的抗体,会攻击甲状腺细胞,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详解】
    A、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体内产生抗体攻击正常的细胞,故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桥本氏甲减出现的原因是甲状腺细胞受损,甲状腺激素分别不足,B正确;
    C、桥本氏甲减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代谢缓慢,可能会出现体温偏低的症状,C错误;
    D、桥本氏甲减患者缺乏甲状腺激素,可通过补充甲状腺激素减轻症状,D正确。
    故选C。
    15.(2020·上海高三二模)在炎热的夏季,食品工厂的工人需要频繁出入冷库,如图所示。则体内甲状腺素分泌增加和汗腺大量分泌的区段分别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③和②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寒冷环境中,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量增加(TRH),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2)炎热环境中,皮肤温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对传来的兴奋经过分析和综合后,再通过相应的传出神经传到汗腺等效应器,导致汗腺大量分泌汗液等生理反应。
    【详解】
    食品工厂的工人进入冷库,即从①(高温)到②(低温)环境,此时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通过有关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后者再作用于甲状腺使之合成甲状腺素,导致②区段体内甲状腺素分泌增加。食品工厂的工人从冷库中出来,即从②(低温)到③(高温)环境,此时皮肤温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导致③区段汗腺大量分泌汗液,C正确。
    故选C。
    16.(2020·上海高三二模)人体的血压通常在清晨起床时会出现“晨起高峰”现象,下列与该现象无关的是( )
    A.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甲状腺素分泌增加
    C.起床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D.夜间饮水较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体的自主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它们支配共同的内脏器官,而作用的结果却是互相拮抗的。比如,当人体从事重体力活动或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占优势,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增高、血糖上升、胃肠蠕动减慢等变化,以适应生理需要。反之,当身体处于安静状态或睡眠时,则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心跳呼吸减慢、代谢降低、胃肠蠕动加快等。
    (2)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使人的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血糖浓度增加等。
    (3)甲状腺素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4)抗利尿激素(ADH)又称加压素,可使全身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升高血压。
    【详解】
    A、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可使人的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A错误;
    B、甲状腺素分泌增加,新陈代谢加快,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提高,但不能使血压升高,B正确;
    C、起床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可引起血压增高,C错误;
    D、夜间饮水较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使全身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升高血压,D错误。
    故选B。
    17.(2020·江西省高三二模)反馈调节在生命活动调节和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有关反馈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此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
    B.害虫与其天敌食虫鸟的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此过程存在正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的结果总是使系统趋向于稳态
    D.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时都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这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2、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3、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详解】
    A、由分析可知,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可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此过程为负反馈调节,A正确;
    B、害虫与其天敌食虫鸟的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此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B错误;
    C、负反馈调节的结果总是使系统趋向于稳态,而正反馈的结果正好相反,C正确;
    D、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在人体中都存在,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时都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
    故选B。
    18.(2020·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
    ⑤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是先分化出造血干细胞,进而分化出T细胞
    ⑥抗生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体现了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
    ⑦初次接种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
    ⑧2、4-D、苯乙酸均为生长素类似物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严重腹泻时体内丢失的是水分和盐分;
    2、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
    3、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4、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5、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6、免疫细胞中,只有效应B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抗体可特异性识别抗原。
    【详解】
    ①严重腹泻后需要补充水分和无机盐等,而不仅仅是补充水分,①错误;
    ②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即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而直接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只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参与,因此不属于反射,②错误;
    ③垂体功能受损会影响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和合成和分泌,因此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③正确;
    ④神经递质包括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其中兴奋型递质可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而抑制型递质不会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④错误;
    ⑤T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转移到胸腺中成熟,⑤错误;
    ⑥抗生素不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产物,故抗生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不能体现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⑥错误;
    ⑦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细胞免疫过程中会产生效应T细胞,而体液免疫过程中会产生抗体,⑦正确;
    ⑧2、4-D属于人工合成的生长调节剂,苯乙酸是植物合成的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⑧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无机盐的功能、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垂体的功能、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免疫调节、生长素类似物的种类,平常需多加积累。
    19.(2020·山东省高三一模)褪黑素是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内源激素。随着日照周期变化,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在淋巴细胞中含有褪黑素的特异性受体。研究发现,切除雌鼠的松果体会引起卵巢增生肥大,注射褪黑素会导致卵巢重量减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致盲小鼠松果体内,与褪黑素合成有关酶的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小鼠
    B.褪黑素可能作用于下丘脑,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抑制卵巢的发育
    C.某人长期熬夜玩电脑扰乱了生物钟,这可能与光线刺激引起褪黑素分泌减少相关
    D.熬夜可能影响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影响淋巴细胞的作用,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分析可知,通过“光周期信号→松果体→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途径对生物钟的调控。在淋巴细胞中含有特异性褪黑素受体,说明褪黑素可以与相应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从而影响免疫力。研究发现,切除雌鼠的松果体会引起卵巢增生肥大,注射褪黑素会导致卵巢重量减轻。褪黑素可能通过下丘脑-垂体抑制性腺的发育。
    【详解】
    A、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致盲小鼠松果体内不能感受到外界光照信号,所以褪黑素合成量多于正常小鼠,与褪黑素合成有关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小鼠,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注射褪黑素会导致卵巢重量减轻”,可见褪黑素可能反馈作用于下丘脑,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抑制卵巢的发育,B正确;
    C、随着日照周期变化,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某人长期睡前玩电脑扰乱了生物钟,这与光线刺激引起褪黑素分泌减少相关,C正确;
    D、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在淋巴细胞中含有褪黑素的特异性受体,熬夜可能减少褪黑素的分泌,影响淋巴细胞的作用进而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需要考生结合题干分析出褪黑素在调控小鼠周期和免疫中的作用,结合选项进行解答。
    20.(2020·天津高三其他)美国学术期刊《免疫》报道,记忆T细胞会储存在脂肪组织中。下图是研究人员进行的有关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记忆T细胞是由T细胞或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B.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
    C.实验鼠B不患病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D.仅图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移植的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相应的抗体,没有识别抗原的作用,记忆细胞在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参与二次免疫,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
    A.抗原刺激T细胞可以使其增殖分化为记忆T细胞或效应T细胞,同时记忆T细胞本身也可以增殖分化为记忆T细胞,A正确;
    B.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不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否则,其体内会产生相应的记忆T细胞,干扰实验结果,B错误;
    C、实验鼠B不患病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
    D、仅图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移植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另设一组不移植脂肪组织且直接感染病原体的对照组,D正确。
    故选B。
    【点睛】
    结合免疫调节尤其是细胞免疫的内容分析选项。
    21.(2020·贵州省高三一模)2019年底武汉出现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 CoV-2)感染引起的肺炎疫情,该病患者肺功能受损引起血氧饱和度下降,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浑身酸痛等症状。SARS-CoV-2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RNA组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导致呼吸急促,以补偿机体缺氧
    B.患者治愈后,机体产生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有对SARS-CoV-2免疫的能力
    C.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能使SARS-CoV-2的蛋白质外壳变性,从而失去感染力
    D.患者发热时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衡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当体温升高时,机体产热大于散热;当持续高温时,机体产热等于散热;当体温下降时,机体产热小于散热。
    【详解】
    A、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机体为补偿缺氧就加快呼吸及血循环,可使人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的现象,A正确;
    B、治愈后的机体在一段时间内含有可特异性识别SARS-CoV-2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保持对SARS-CoV-2免疫的能力,B正确;
    C、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能使SARS-CoV-2的蛋白质外壳变性,破坏病毒的结构,从而失去感染力,C正确;
    D、患者发热时,机体产热、散热均增加,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通过对SARS-CoV-2的分析,主要考查机体免疫调节和体温调节,题干较新颖,考查内容较基础。
    22.(2020·北京高三二模)人类依靠几百万个嗅觉受体神经元识别多种气味,每个嗅觉受体神经元中有几百个气味分子受体基因。研究发现,L蛋白与气味分子受体基因附近的一段DNA序列结合,增强几百个基因中的一个基因表达,从而使该神经元细胞表达特定受体,只感应一种气味分子。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神经元产生兴奋
    B.嗅觉受体神经元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形成嗅觉
    C.不同的嗅觉感受神经元的基因组成相同,mRNA的种类不同
    D.细胞中特定基因表达增强是实现细胞功能特异性的方式之一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效应器,感觉神经末梢,或传入神经末梢组成感受器。
    2、机体所有的感觉都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
    【详解】
    A、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进而产生兴奋,A正确;
    B、嗅觉受体神经元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形成嗅觉,B错误;
    C、由于不同的嗅觉感受神经元有共同的来源,因此这些嗅觉神经元基因组成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其细胞内含有的mRNA的种类不同,C正确;
    D、题目信息显示,L蛋白与气味分子受体基因附近的一段DNA序列结合,增强几百个基因中的一个基因表达,从而使该神经元细胞表达特定受体,只感应一种气味分子,由此可知,细胞中特定基因表达增强是实现细胞功能特异性的方式之一,D正确。
    故选B。
    23.(2020·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三一模)如图是植物激素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拟南芥根和茎生长的影响。据图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A.相对根而言,茎对IAA和GA更敏感
    B.IAA浓度为b时,根不生长
    C.IAA浓度大于c时,茎的生长受抑制
    D.仅IAA表现出两重性,GA无两重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赤霉素均能促进茎段生长,IAA和GA具有协同作用。I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而根的敏感性大于茎;GA具有促进作用,没有两重性。
    【详解】
    A、对IAA而言,根的敏感度更高,A错误;
    B、IAA浓度为b时,对根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表现为正常生长,B错误;
    C、IAA浓度大于c时,对茎的促进作用减弱,C错误;
    D、从图中看出GA没有表现为抑制作用,所以没有两重性,仅IAA表现出两重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易错点是区分生长素的促进和抑制作用,理解两重性必须要体现为抑制作用。
    24.(2020·江西省高三二模)红树生活在潮间带,特殊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胎萌现象。即种子在成熟后不立即脱离母体,萌发形成小幼苗后再脱离母株。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中的色氨酸脱水缩合产生生长素
    B.若赤霉素受体基因发生缺失突变,胎萌现象可能受到抑制
    C.外施脱落酸,胎萌现象可能受到抑制
    D.胎萌现象的产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有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等。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含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含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各部分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
    A、细胞中的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为生长素,A错误;
    B、赤霉素能够促进种子的萌发,因此,若赤霉素受体基因发生缺失突变,胎萌现象可能受到抑制,B正确;
    C、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因此,外施脱落酸,胎萌现象可能受到抑制,C正确;
    D、胎萌现象的产生是红树一种适应性的表现,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25.(2020·上海高三二模)下图表示一横放盆栽植物由于受到重力影响的生长状况及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若测得d生长素浓度为2m,则远地测c处生长素浓度X范围是( )

    A.0i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左图分析,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对生长素更敏感;由于重力的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在根部b侧由于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a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因此a侧长得快,b侧长得慢,导致植物的根向地生长;由于茎对生长素较不敏感,在茎部d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c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作用小,因此d侧长得快、c侧长得慢,导致植物的茎背地生长。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左图中对于茎来讲,由于重力作用,d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c侧,且已知d生长素浓度为2m,则结合右图分析,c侧的生长素浓度应该小于2m;又因为d侧的生长素对茎的促进作用比c侧高,则c侧的生长素浓度应该低于m,且大于0。
    故选A。
    26.(2020·山东省高三一模)科研人员以野生型和油菜素(BR,一种植物激素)合成缺陷突变型南瓜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油菜素在植物向性生长中对生长素的作用,将三组幼苗均水平放置,其中一组野生型幼苗施加外源BR,另外两组不施加,测定0~14h内三组幼苗胚轴和主根的弯曲度,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未施加外源BR的野生型幼苗的胚轴、主根在4h左右达到最大弯曲度
    B.主根和胚轴弯曲方向相反,说明油菜素对主根和胚轴的生长都表现出了两重性
    C.该实验需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是为了避免光照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不会影响油菜素的合成及生理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主根和胚轴弯曲的方向相反,施加外源BR的野生型幼苗的胚轴、主根在第4小时就可达到最大弯曲度,BR合成缺陷突变体的最大弯曲度形成的时间较其他两组延迟,说明BR促进胚轴和主根的向性(弯曲)生长。
    【详解】
    A、从图中看出,未施加外源BR的野生型幼苗的主根在8h,胚轴在10h左右达到最大弯曲度,A错误;
    B、在BR合成缺陷的植株中,胚轴和主根的弯曲方向也相反,所以说明胚轴和主根的弯曲与BR无关,同时该实验也不能说明BR具有两重性,B错误;
    C、光照会引起植物向光弯曲生长,所以该实验需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是为了避免光照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C正确;
    D、油菜素是植物激素,植物的生长发育除了受到激素调控外,还受到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是研究油菜素内酯(BR)在植物向性生长中对生长素(IAA)的作用,分析曲线的内容结合选项进行解答,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27.(2020·湖南省高三其他)将琼脂加水溶解后再加溴甲酚紫指示剂,调pH到5后倒入2个培养皿中冷却凝固。取培养了3天的玉米幼苗,将根部全部用手指轻轻压入琼脂,然后把培养皿直立放置使根成垂直或水平位置,见下图。注意:生长素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H+ 外流改变植物生长模式,外流增加越多促进生长效果越强;溴甲酚紫指示剂在pH 3. 5—4. 8时为紫色,pH 4. 8—5. 5时为橙色,pH 5. 5—6. 4时为红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1中的根部生长不弯曲,图2中的根部生长发生明显向地性弯曲
    B.初始阶段,图1中根部周围琼脂都为橙色时间足够后,根部周围琼脂都呈紫色
    C.时间足够后,图2中根近地侧琼脂颜色及颜色的深浅与远地侧有明显差异
    D.H+ 外流很可能增加了某种酶的活性使细胞壁可塑性变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生长素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H+ 外流改变植物生长模式,外流增加越多促进生长效果越强,所以促进生长快的部位H+ 外流多,初始的培养基PH为5,随着H+ 外流PH降低,培养基由橙色变为紫色。
    【详解】
    A、图1中的根部生长不弯曲,但由于重力作用使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浓度的生长素浓度抑制根的生长,故图2中的根部生长发生明显向地性弯曲,A正确;
    B、生长素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H+ 外流改变植物生长模式,外流增加越多促进生长效果越强,根据根的生长部位为伸长区可知,初始阶段,图1中根部周围琼脂都为橙色,时间足够后,根部伸长区周围琼脂呈紫色,而根的成熟区周围琼脂颜色不一定是紫色,B错误;
    C、由于在重力作用下,近地侧的生长素分布较远地侧多,生长素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H+ 外流改变植物生长模式,溴甲酚紫指示剂在pH 3. 5—4. 8时为紫色,pH 4. 8—5. 5时为橙色,pH 5. 5—6. 4时为红色。所以时间足够后,图2中根近地侧琼脂颜色及颜色的深浅与远地侧有明显差异,C正确;
    D、根据“生长素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H+ 外流改变植物生长模式,外流增加越多促进生长效果越强”,可推测H+ 外流很可能增加了某种酶的活性使细胞壁可塑性变强,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分布以及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根生长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题意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8.(2020·山东省高三其他)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感染赤霉菌的水稻病株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这是植物激素促进细胞伸长的结果
    B.提前采摘的青香蕉没有种子无法产生乙烯,故必须人工催熟
    C.α-萘乙酸常用于扦插枝条的生根,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光照条件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调节基因的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插枝生根、防止落花落果;
    赤霉素有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叶的脱落;
    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还能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详解】
    A、赤霉菌能产生赤霉素,促进植物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此处的赤霉素不为植物激素,A错误;
    B、植物体各个部位均可合成乙烯,因此提前采摘的青香蕉即使没有种子也能产生乙烯,B错误;
    C、α-萘乙酸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化学本质不是吲哚乙酸,C错误;
    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D正确。
    故选D。
    29.(2020·四川省高三三模)2020年3月20日,中国本土实现新冠肺炎零增长,被世卫组织赞誉为了不起的成就。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常表现为发热、干咳、头疼、食欲不振,有的还出现腹泻等症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病毒入侵后可被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呈递给B细胞,引发一系列体液免疫清除病毒
    B.病毒入侵会影响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使细胞代谢加快,产热增加,引起发热
    C.腹泻使内环境渗透压增高,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引起渴觉
    D.给患者注射治愈者的血清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这与免疫学上疫苗的应用原理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特异性免疫包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免疫接种或预防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免疫接种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主动免疫是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被动免疫是通过接种对抗某种病原体的抗体获得免疫力。注射疫苗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提供对相关疾病的长期保护,而注射抗体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及时有效地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详解】
    A、抗原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A错误;
    B、病毒入侵会影响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使细胞代谢加快,产热增加,引起发热,增强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B正确;
    C、腹泻丢失大量的水分,使内环境渗透压增高,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引起渴觉,C正确;
    D、治愈者的血清含有抗体,给患者注射治愈者的血清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这与免疫学上疫苗的应用原理不同,属于被动免疫,D正确。
    故选A。
    30.(2020·上海高三二模)褪黑素是由人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图表示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褪黑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 )

    A.激素调节 B.神经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 D.免疫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效应器,感觉神经末梢,或传入神经末梢组成感受器。
    【详解】
    视网膜接受光暗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到达下丘脑的相应的神经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产生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到松果体,促进松果体合成并分泌褪黑素,褪黑素含量的增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的活动,进而使褪黑素的含量下降,由此可见褪黑素的分泌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即B正确。
    故选B。
    31.(2020·山东省高三二模)下面关于激素、神经递质、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者都是由核糖体合成,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到细胞外
    B.抗体是一种由B细胞分泌的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免疫球蛋白
    C.激素的特点是微量、高效,对生命活动起催化作用
    D.激素、神经递质、抗体都可存在于内环境并对人体内的生理活动起一定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调节靶细胞代谢,之后激素会被分解;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之后神经递质被分解或重新利用;浆细胞(效应B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一种抗体只能结合一种抗原,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详解】
    A. 有些激素和神经递质不是蛋白质,不在核糖体中合成,A错误;
    B. 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浆细胞是由B细胞增值分化得到的,B错误;
    C. 激素的特点是微量、高效,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C错误;
    D. 激素、神经递质、抗体都可存在于内环境并对人体内发生的生理活动起一定的作用,D正确。
    32.(2020·湖南省高三一模)叶柄离层细胞近树干的部分为近基端,反之为远基端。下图为叶柄离层细胞两端生长素浓度与叶片脱落的关系。乙烯能促进离层细胞合成和分泌水解离层细胞细胞壁的酶。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近基端生长素浓度高时,有利于叶柄的脱落
    B.叶柄脱落时离层细胞脱落酸含量可能增加
    C.生长素从远基端往近基端的运输可抑制乙烯合成
    D.乙烯与生长素都参与叶柄脱落的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有五大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但它们的生理效应却非常复杂、多样。从影响细胞的分裂、伸长、分化到影响植物发芽、生根、开花、结实、性别决定、休眠和脱落等。所以,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能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而脱落酸和乙烯的作用则是抑制植物生长,促进成熟和衰老。这几种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除各有其独特作用外,还能互相促进或抑制,充分发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详解】
    A、近基端生长素浓度越高,叶柄的脱落也加快,A正确;
    B、脱落酸促进脱落,叶柄脱落时离层细胞脱落酸含量可能增加,B正确;
    C、据图可知,生长素从远基端往近基瑞的运输造成近基端生长素升高,从而促进乙烯合成,C错误;
    D、据图可知,高难度的生长素促进近基端的脱落,乙烯能促进离层细胞合成和分泌水解离层细胞细胞壁的酶,因此乙烯与生长素都参与叶柄脱落的调节,D正确。
    故选C。
    33.(2020·河南省高三二模)为验证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的影响,将如图1所示取得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溶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图2。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的植物激素类似物
    B.生长素类似物A应溶解于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中,以得到5种浓度的A溶液
    C.与浓度为1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的促进作用减弱
    D.A溶液浓度为0. 1mg/L时,两次实验数据偏差较大,应如实记录并增加实验次数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一类物质,其并不属于植物激素。该题属于实验题,实验目的为“验证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的影响”,所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实验材料的处理和A溶液的浓度,再通过实验的对照原则分析实验结果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详解】
    A、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植物激素类似物,是调节作用,不一定是促进作用,A错误;
    B、因为对照组只有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故生长素类似物A应溶解于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中,以得到5种浓度的A溶液,B正确;
    C、由图可知,浓度为1mg/L和10mg/L时,切段平均长度均大于对照组,且与浓度为1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的促进作用减弱,C正确;
    D、重复试验的目的是可以减少实验误差,A溶液浓度为0.1mg/L时,两次实验数据偏差较大,应如实记录并增加实验次数,D正确;
    故选A。
    34.(2020·浙江省高三月考)某小组探究“不同浓度2,4-D对大蒜生根情况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编号
    2,4-D浓度(mol/L)
    根的平均数目(根)
    根的平均长度(mm)
    1
    蒸馏水
    16.2
    2.8
    2
    10-12
    22.3
    11.5
    3
    10-11
    26.1
    10.4
    4
    10-10
    24.7
    10
    5
    10-8
    22.5
    8.6
    6
    10-5
    15.8
    2
    A.2,4-D浓度低于10-5mol/L促进生根,高于10-5mol/L抑制生根
    B.10-12mol/L与10-8mol/L的2,4-D浓度对生根的促进作用基本相同
    C.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在10-12mol/L至10-10mol/L之间
    D.以根的平均数目为横坐标、平均长度为纵坐标可以绘制根的生长曲线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分析图表可知,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2,4-D,因变量是根的平均数目和长度,1号蒸馏水为对照组,其余是实验组,其中2、3、4、5号伸长量大于1号,表示2,4-D能促进根的平均数目和长度的伸长,6号伸长量小于1号,表示2,4-D能抑制根的伸长。
    【详解】
    A、据表分析,2,4-D浓度为10-5mol/L抑制生根,10-8mol/L促进生根,在10-5mol/L与10-8mol/L之间是抑制还是促进未知,因此A错误;
    B、据表分析,浓度为l0-12mol/L与l0-8mol/L促进生根数量基本相同,但长度不同,B错误;
    C、据表分析,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在l0-12mol/L至l0-l0mol/L之间,C正确;
    D、由分析可知,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2,4-D,因变量是根的平均数目和长度,故横坐标为不同浓度的2,4-D,D错误。
    故选C。
    35.(2020·黑龙江省高三二模)某同学将表现出顶端优势的某植物顶芽的尖端和侧芽的尖端分别放置在空白琼脂块上,得到含有相应生长索浓度的琼脂块A、B,如图1所示;图2中的甲,乙、丙为同种长势相同的燕麦胚芽鞘(生长素对该植物和燕麦影响相同),甲为完整的燕麦胚芽鞘,乙、丙为去掉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将A、B琼脂块分别放置在去掉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乙、丙上。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中,生长素在芽内的运输方式和琼脂块中的运输方式相同
    B.为探究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图2应增加去尖端的胚芽鞘上放置空白琼脂块的对照
    C.图2中,胚芽鞘生长一段时间后丙的高度可能小于乙的高度
    D.图2中,若给予单侧光照射能发生弯向光生长的只有甲
    【答案】A
    【解析】
    【分析】
    禾本科植物的向光生长,即为单侧光引起尖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导致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因此植物弯向光源生长。生长素是植物产生的、对植物有调节作用的激素之一。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这称为生长素的两重性,而且生长素的作用往往与发生作用的器官有密切关系。
    【详解】
    A、生长素在芽内的运输方式为极性运输(主动运输),在琼脂块中的运输方式为扩散,A错误;
    B、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这称为生长素的两重性。为探究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为排除无关变量琼脂块的干扰,图2应增加去尖端的胚芽鞘上放置空白琼脂块的对照,B正确;
    C、顶芽产生生长素,运往侧芽,在侧芽积累,因此B的浓度大于A,抑制侧芽生长,图2中,胚芽鞘生长一段时间后丙的高度可能小于乙的高度(高浓度抑制),C正确;
    D、图2中,若给予单侧光照射能发生弯向光生长的只有甲,因为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而琼脂块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因此乙、丙均直立生长,D正确。
    故选A。
    36.(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考模拟)缩节胺(DPC)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调节大豆节间生长、矮化株高并塑造良好株型,测定不同浓度缩节胺(单位:mg/kg)对大豆叶片中赤霉素(GA3)的含量(g/g)的影响,结果如下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调控植株矮化的最适宜DPC浓度为62.5mg/kg
    B.缩节胺对赤霉素的合成量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C.缩节胺可以催化与赤霉素合成有关的基因的表达
    D.赤霉素和缩节胺的合成部位主要是幼根和幼芽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自变量是缩节胺(DPC)的浓度,因变量是赤霉素的含量。当DPC 浓度为 62.5 mg/kg时,促进赤霉素的合成,当DPC 浓度为 125 mg/kg、250mg/kg、500mg/kg、1000 mg/kg时,抑制赤霉素的合成,可知缩节胺对赤霉素的合成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
    【详解】
    当DPC 浓度为 62.5 mg/kg时,与空白对照(DPC 浓度为0)相比较,大豆叶片中赤霉素(GA3)的含量升高,未起到矮化作用,A错误;与空白对照作用相比,缩节胺对赤霉素的合成量的影响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因此,缩节胺对赤霉素的合成量的影响具有两重性,B正确;从题干中信息无法得出缩节胺可以催化与赤霉素合成有关的基因表达,C错误;缩节胺是一种人工植物生长类似物,植物无法合成,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的相关信息“缩节胺(DPC)是一种人工植物生长类似物,可以调节大豆节间生长、矮化株高并塑造良好株型”,再根据题意作答。

    二、 非选题
    37.(2020·河南省高三二模)垂体和下丘脑发生病变都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现有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通过给两人注射适量且等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别测定两人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 min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 TSH)浓度来鉴别病变的部位是垂体还是下丘脑,测定结果如下表。请冋答下列问题。

    TSH浓度
    注射前
    注射后
    健康人
    9
    30

    2
    29

    1
    2
    (1)由上述结果可以推测甲、乙两人发生病变的部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小白鼠注射TSH,会使下丘脑对TRH的分泌量减少。对此现象的解释是,观点1:认为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观点2:认为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认为正确的观点。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生理状况相同的小白鼠等分为A、B两组,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饲养一定时间后,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第一步所测物质的含量。
    实验结果及结论:
    ______________,证明观点______正确。
    【答案】下丘脑、垂体 TRH 手术切除A组小白鼠的甲状腺,B组做相同的手术,但不切除此器官 向A、B两组小白鼠注射等量且适量的TSH A组TRH不减少,B组TRH减少(或写A组TRH和B组TRH都减少) 观点2(或观点1)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的特点。先有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后由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同时该过程存在反馈调节的特点,甲状腺激素会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其分泌相关激素。该题以实验的角度,考察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详解】
    (1)该实验的目的为“鉴别病变的部位是垂体还是下丘脑”,因此甲、乙与健康人相比注射前的TSH浓度都较低,但注射TRH后,甲的TSH浓度恢复到正常范围,可证明甲的垂体功能正常,应该是下丘脑发生病变;乙注射TRH后也没有分泌TSH正常,可推断乙体内垂体病变;
    (2)为探究这两个观点的正确性,首先分析这两个观点的差别在于TSH是直接抑制下丘脑还是间接通过甲状腺激素来抑制下丘脑,所以可将本实验的自变量设置为甲状腺的有无,因此实验步骤设计为实验前先检测两组正常小鼠的TRH水平,然后手术切除A组小白鼠的甲状腺,B组做相同的手术,但不切除此器官,后续注射等量且适量的TSH,一段时间后观察TRH的分泌情况;若支持观点1正确,则A、B组的TRH分泌量都会减少,若支持观点2,则A组缺乏甲状腺所以A组TRH不减少,而B组TRH减少。
    【点睛】
    该题的难点是以实验的方式来研究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特点,需要学生对分泌和反馈调节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8.(2020·浙江省高三月考)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产生的抗体和淋巴细胞攻击自身组织的疾病,Ⅰ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就是其中的一员。Ⅰ型糖尿病患者的相关免疫细胞会识别、攻击胰岛β细胞,使其丧失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白细胞介素-35(IL-35)是一种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因子,现欲研究IL-35对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请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和用具,以机体血糖含量为检测指标,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材料和用具:Ⅰ型糖尿病小鼠若干,正常小鼠若干,IL-35注射液(用磷酸盐缓冲液配制),磷酸盐缓冲液,注射器,血糖检测仪,饲料等。
    (要求与说明:实验涉及的具体操作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回答下列问题: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实验分组与处理:
    组甲:10只Ⅰ型糖尿病小鼠,每三天注射一次IL-35注射液。
    组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组注射的试剂均适量且等量;实验开始时用血糖测定仪测三组小鼠血糖浓度,记录。
    ②将上述三组小鼠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饲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处理。
    (2)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以坐标曲线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
    (3)分析与讨论:
    ①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能识别并破坏胰岛β细胞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其由受到刺激和激活后的________________细胞分裂和分化而来。
    ②健康人体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对肾小管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或“不能”)直接降低血糖浓度。
    【答案】10只Ⅰ型糖尿病小鼠,每三天注射一次磷酸盐缓冲液 10只正常小鼠,每三天注射一次磷酸盐缓冲液 每隔一段时间,用血糖测定仪测三组小鼠血糖浓度,并记录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 不能
    【解析】
    【分析】
    1.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可归结为:
    (1)胰岛素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
    (2)胰岛素还抑制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
    胰岛素是调节机体各种营养物质代谢的重要激素之一,对于维持正常代谢和生长是不可缺少的。
    2.细胞免疫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此外也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过程如下:成熟的T淋巴细胞分成不同的群体,其中有成熟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还有成熟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这些细胞成熟后离开胸腺进人血液循环中。每一个成熟的T淋巴细胞只带有对应于-种抗原的受体。如果没有遇到这种抗原,这个T淋巴细胞就处于不活动状态。T细胞对自身细胞上的MHC标志不发生反应。当一个细胞毒性T细胞遇到与它的受体相适应的抗原,而且是呈递在抗原-MHC复合体上时,这个T细胞便会受到刺激。但是还必须有一个辅助性T淋巴细胞也被同样的呈递在抗原-MHC复合体上的抗原所激活,这个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多种蛋白质促进这个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开始分裂形成一个克隆。这个细胞毒性T细胞的后代分化为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识别嵌有抗原一MHC复 合体的细胞(已被感染的体细胞或癌细胞)并消灭之。
    题中实验目的为,研究IL-35对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据此可知本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给小鼠注射了IL-35,因变量是胰岛素的含量,测量指标是血糖含量的变化,由于实验目的是看治疗效果,故需要用正常小鼠做对照,据此判断治疗效果的高低。
    胰岛素的作用胰岛 素是由51个氨基酸形成的两条肽链所组成的蛋白质,是已知的唯一能
    【详解】
    (1)根据分析设计实验如下:
    ①分组编号,选择生长状况相同的患有Ⅰ型糖尿病小鼠20只,随机均分为两组,编号甲、乙,另取10只正常的小鼠编号为丙组,三组小鼠给与不同处理,处理如下:
    组甲:10只Ⅰ型糖尿病小鼠,每三天注射一次IL-35注射液。
    组乙:10只Ⅰ型糖尿病小鼠,每三天注射一次磷酸盐缓冲液。
    组丙:10只正常小鼠,每三天注射一次磷酸盐缓冲液。
    为了保证无关变量的一致性,故要求各组注射的试剂均适量且等量;实验开始时用血糖测定仪测三组小鼠血糖浓度,记录。
    ②将上述三组小鼠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饲养,并每隔一段时间,用血糖测定仪测三组小鼠血糖浓度,做好记录。
    (2)题意显示,白细胞介素-35(IL-35)是一种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因子,故可以对胰岛β细胞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故实验组(甲)小鼠体内的胰岛素含量上升,从而使血糖含量下降,据此预测实验结果如下:

    (3)①由分析可知,胰岛β细胞受损是细胞免疫攻击的结果,故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能识别并破坏胰岛β细胞的免疫细胞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其由受到刺激和激活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分裂和分化而来。
    ②健康人体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对肾小管的作用表现为促进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故不能直接降低血糖浓度。
    【点睛】
    学会利用实验目的分析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并据此设计实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关注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对胰岛素功能的掌握是解答本题的必备知识点。
    39.(2018·浙江省高三月考)给健康雄性小鼠一次灌喂1mL50%乙醇,禁食16h后处死小鼠,取出肝脏进行检测,发现肝组织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甘油三酯(TG)的含量都明显增加,分別为Xμg/mL、Ymmol/L。为研究小鼠每天灌喂护肝茶对一次灌喂1mL50%乙醇所致急性肝损伤的影响,请依据提供的材料用具,以肝组织中GSH、TG的含最为检测指标,提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材料用具:符合实验要求的雄性小鼠若干只,高、中、低剂量的护肝茶,清水,50%乙醇,灌喂设备,检测设备等。
    (要求与说明:实验期间小鼠在适宜条件下饲养;30d后检测小鼠肝组织中GSH、TG的含量,检测方法和过程不作要求。)
    请回答:
    (1)实验思路:
    ①小鼠随机均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30d后一次灌喂1mL50%乙醇并禁食16h,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果表明,在实验剂量范围内,护肝茶对1mL50%乙醇所致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对TG增加的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在高剂量情况下测得TG含量为3/4Ymmol/L;对GSH增加的促进作用:只有在高剂量情况下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测得GSH含量为2Xμg/mL。请设计一个坐标系,用柱形图表示检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对小鼠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时,可用_____________给肝组织切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TG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1mL50%乙醇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细胞内被染色区域_____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健康小鼠。
    【答案】将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4组。 甲、乙、丙组分别每天灌喂适量且等量高、中、低剂量的护肝茶,丁组灌喂等量清水。 30d后一次灌喂1mL50%乙醇并禁食16 h,检测GSH、TG的含量,并记录。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苏丹III /苏丹III染液 大于
    【解析】
    【分析】
    实验设计要遵循的是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及等量原则。本实验中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护肝茶,因变量为GSH、TG的含量。
    【详解】
    (1)实验设计时要符合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护肝茶,因变量为GSH、TG的含量,故可设计实验如下。
    ①将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4组。
    ②甲、乙、丙组分别每天灌喂适量且等量高、中、低剂量的护肝茶,丁组灌喂等量清水。
    ③30d后一次灌喂1mL50%乙醇并禁食16 h,检测GSH、TG的含量,并记录。
    ④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据实验结果可知,在实验剂量范围内,护肝茶对TG增加的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在高剂量情况下测得TG含量为3/4Ymmol/L;对GSH只有在高剂量情况下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测得GSH含量为2Xμg/mL,故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矩形图.注意图中要标出轴的名称、数值单位,标出X、Y的值,TG浓度甲、乙、丙、丁需呈现出递增趋势,小鼠肝组织中GSH、TG的含量 且甲组为3/4Y、丁组为Y; GSH浓度甲组为2X、丁组为X,且乙、丙、丁三组无显著差异,绘图如下:

    (3)由于灌喂1mL50%乙醇后甘油三酯(TG)的含量都明显增加,故在对小鼠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时,可用苏丹III给肝组织切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TG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1mL50%乙醇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细胞内被染色区域大于健康小鼠。
    【点睛】
    本题考查了探究实验的设计,意在考查学生的应用和实验探究能力,试题具有一定难度等。
    40.(2020·北京市第十一中学高三月考)为探究植物免疫的作用机制,科研人员以拟南芥为材料进行研究。
    (1)病原菌入侵植物时,植物细胞膜表面的__________可以识别病原菌,病原菌可向植物体内注入一些效应因子来抑制植物的免疫。植物通过让感病部位出现类似于动物细胞凋亡的现象,阻止病原菌的进一步扩散。植物和病原菌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称为__________。
    (2)植物对抗病原体的免疫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细胞表面的物理屏障,如质膜和细胞壁间形成胝质沉淀,有效防御病原体的入侵;另一方面是植物细胞分泌的起防御作用的化学物质,如H2O2。科研人员用白粉菌侵染拟南芥突变体,得到下图1和图2所示结果。由此推测E基因在植物免疫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3)水杨酸和茉莉酸信号通路可能参与植物免疫,已知P基因是水杨酸信号通路上的关键基因,C基因是茉莉酸信号通路上的关键基因。为探究E基因是水杨酸还是茉莉酸信号通路上的关键基因,科研人员利用E基因、P基因和C基因敲除突变体进一步研究,实验结果如图3。

    ①实验结果表明E基因是__________通路上的关键基因,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②请选用以下符号和基因:“→(促进)”、“(抑制)”、E基因、P基因、C基因,表示这些基因参与植物免疫的可能通路__________。
    (4)研究者由以上实验结果提出假设,当白粉菌感染拟南芥时,水杨酸增强了植物的免疫反应。为验证该假设,研究者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完善该实验设计。

    材料
    感染处理
    水杨酸
    预期检测结果
    胝质沉淀
    H2O2含量
    对照组
    野生型
    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
    实验组
    __________
    白粉病菌感染
    _________

    __________
    (5)请根据本研究结果,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产量提出合理建议__________。
    【答案】膜蛋白(糖蛋白) 共同进化(共同进化) 通过抑制胝质沉淀的形成与H2O2的产生进而抑制植物免疫 水杨酸 第5组与第1组结果相近,第6组与第2组结果相近,说明C基因不参与白粉菌诱导的植物免疫,E基因的作用与茉莉酸信号通路无关;第4组与第3组结果相近,远高于第2组,说明E基因在水杨酸信号通路中起作用 EP→植物免疫 白粉病菌感染 不加 少 野生型 加 多 适当时喷施一定量的水杨酸
    【解析】
    【分析】
    (1)(2)小题对植物免疫的一般原理进行了一些铺垫,(3)小题将信号通路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渗透其中。研究人员往往利用敲除突变体进行信号通路的研究,将双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表现型与单基因敲除突变体比较,分析被敲除基因在信号通路中的上下游关系。
    【详解】
    (1)病原菌入侵植物时,能够被植物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识别。植物通过让感病部位出现类似于动物细胞凋亡的现象,阻止病原菌的进一步扩散。这是植物和病原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选择出来的一种生存方式,属于协同进化(共同进化)。
    (2)由图1分析可知,敲除E基因(E基因突变)的植物出现了胝质沉淀,野生型(E基因正常)没有,说明E基因通过抑制胝质沉淀的形成抑制植物免疫;由图2分析可知,敲除E基因的植物H2O2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说明E基因通过抑制H2O2的产生进而抑制植物免疫。
    (3)①第5组与第1组结果相近,第6组与第2组结果相近,说明C基因不参与白粉菌诱导的植物免疫,E基因的作用与茉莉酸信号通路无关;第4组与第3组结果相近,远高于第2组,说明E基因在水杨酸信号通路中起作用,说明E基因在水杨酸信号通路中起作用。
    ②由上图分析推测;P基因促进植物免疫,E基因抑制植物免疫,如果P基因是上游基因,PE,敲除P,解除了对E的抑制,则抑制免疫,则3组发病高,但如果是双敲除,E减少,则植物不容易患病,但3组和4组植物患病无明显差异,所以这些基因参与植物免疫的可能通路是EP→植物免疫。
    (4)由假设可知,自变量是水杨酸增强,所以材料处理、感染处理都是无关变量,若假设成立,则实验组的水杨酸增多。由图1、2可知,敲除E基因的拟南芥,胝质沉淀增多,H2O2含量多,由此完成表格如图:

    (5)本研究结果是水杨酸增强了植物的免疫反应,所以农业生产上适当时喷洒一定量的水杨酸,可以提高植物抗病菌感染能力。
    【点睛】
    本题以植物免疫机理及信号通路研究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3)小题较难,但对思维的逻辑性、完整性要求较高。
    41.(2020·江西省高三月考)在一定范围内,胚芽鞘切段的伸长与生长素浓度呈正相关。为探究“萌发的小麦种子中生长素的含量”,取胚芽鞘尖端下部的切段(4mm),分别浸入6种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萌发种子提取液(待测样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24小时后,测量切段长度,结果见下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与浓度为1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___________,由上述实验结果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确定待测样液中的生长素浓度是0.1mg/L还是10mg/L,请根据上述实验原理及方法,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及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促进伸长的作用减弱 不能 本实验只体现了低浓度促进生长,没有体现高浓度抑制生长(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仍具有促进作用) 将待测样液稀释,重复上述实验 若切段长度小于10mm(切段比原来的短),则待测样液中生长素的浓度为0.1mg/L;反之就为10mg/L
    【解析】
    【分析】
    根据实验课题可以知道,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因变量是切根平均长度,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生长素浓度为0作为对照组,其余生长素浓度对应的切根平均长度均大于对照组,故均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
    【详解】
    (1)通过观察图像可以看出,浓度为10mg/L时候的切断平均长度比浓度为1mg/L短,说明促进伸长的作用减弱。上述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原因是本实验只体现了低浓度促进生长,没有体现高浓度抑制生长(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仍具有促进作用)。
    (2)实验思路:由于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促进作用不同,改变待测样液的浓度(比如稀释十倍),然后处理植物切断,观察生长情况并与图像中的数据做对比即可知道待测样液的浓度。预测结果及结论:若切段长度小于10mm(切段比原来的短),则待测样液中生长素的浓度为0.1mg/L;反之就为10mg/L。
    【点睛】
    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及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2.(2020·北京首都师大二附高三零模)小花草玉梅是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的一种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深入了解其种子萌发机制,某研究团队开展实验研究,分别在12h光照/12h黑暗和24h黑暗条件下检测赤霉素(GA)、脱落酸(ABA)的含量在种子不同萌发阶段中的变化。
    (1)赤霉素和脱落酸在调节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表现为___关系。
    (2)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的结果,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描述,你认为正确的有_____
    ①由植物特定部位产生 ②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③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很多 ④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一种激素的敏感性可能不同
    (3)研究结果显示,光照会影响种子的萌发率,如图所示,萌发40天后,小花草玉梅种子在光照条件下的累积萌发率为40%,4倍于黑暗条件下的10%。

    光照条件下种子在播种后的第17天开始萌发,仅比黑暗条件下的种子早一天,据此得出光照对于种子萌发的影响是_________。
    (4)对于种子萌发过程中激素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两种条件下GA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具有相似的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培养到第17天时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GA含量非常接近,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而在种子培养的前17天,ABA含量均在黑暗条件下高于光照,这说明在种子萌发过程中,______,这可能是导致本研究中光照条件下种子萌发率较黑暗条件下高的原因之一。
    (5)早期对于模式植物的研究表明,光照对激素调控下的种子萌发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光照能够通过提高GA含量和降低ABA含量来促进拟南芥和生菜种子的萌发。在本研究中,种子内的GA含量在光照与黑暗条件下并未见显著差异,请进一步推测光照可能影响了与GA有关的哪个过程进而促进了种子的萌发?________________
    【答案】拮抗 ①②④ 光照能够有效促进种子的萌发,但对种子的萌发开始时间并无显著影响 光照不会影响赤霉素的合成 光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ABA含量的合成 提高种子对GA的敏感性/运输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可知,该实验研究不同条件下,两种植物激素的含量在种子本题萌发阶段的变化,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条件、种子萌发的阶段,因变量是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的含量、种子萌发率,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
    (1)赤霉素能够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而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因此两者在调节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表现为拮抗关系。
    (2)①植物激素由植物特定部位产生的,①正确;
    ②激素具有调节作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②正确;
    ③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很少,③错误;
    ④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一种激素的敏感性可能不同,如植物的根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④正确。
    故选①②④。
    (3)据图分析,光照条件下种子在播种后的第17天开始萌发,仅比黑暗条件下的种子早一天,但是萌发率比黑暗条件下高,说明光照能够有效促进种子的萌发,但对种子的萌发开始时间并无显著影响。
    (4)根据题意分析,两种条件下GA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具有相似的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且在培养到第17天时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GA含量非常接近,说明光照不会影响赤霉素的合成;而在种子培养的前17天,ABA含量均在黑暗条件下高于光照,说明光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ABA含量的合成。
    (5)光照能够通过提高GA含量和降低ABA含量来促进拟南芥和生菜种子的萌发,而本研究中,种子内的GA含量在光照与黑暗条件下并未见显著差异,说明光照可能提高种子对GA的敏感性(或运输),进而促进了种子的萌发。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点,了解本题激素对植物种子萌发的作用,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能够结合题干的提示分析答题。
    43.(2020·山西省高三月考)打破昼夜节律会提高肠道中某些微生物数量。为研究肠道微生物与肥胖之间的关系,科学家利用正常小鼠(N3+)和N3基因敲除小鼠(N3-)进行了相关研究。
    (1)用高脂肪食物饲喂小鼠10周后,测量小鼠体脂含量百分比及N3基因表达量,结果如图1、图2。

    给③、④组小鼠饲喂抗生素的目的是__________。小鼠小肠上皮细胞中N3基因表达N3蛋白,推测N3蛋白能够__________小肠上皮细胞对脂质的摄取及储存。综合分析图1、图2结果推测__________。
    (2)Rev蛋白是N3基因的转录调控因子。科学家检测了24h内(0-12h有光、12h-24h黑暗)正常小鼠与无菌小鼠N3基因和Rev基因表达水平的节律变化,结果如图3。基于大量实验研究,绘制出肠道微生物影响脂代谢的分子机制图,如图4。

    ①根据图3结果分析,Rev蛋白__________N3基因的表达。
    ②结合图4分析,肠道微生物作为__________被免疫细胞识别,并呈递给__________淋巴细胞,促使该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IL-22。IL-22与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结合,激活STAT3,从而________,进而使N3基因的表达增加。
    (3)打破昼夜节律(如熬夜)还可能导致激素分泌紊乱,如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请从胰岛素生理作用的角度解释其分泌增加引发肥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去除小鼠肠道微生物 促进肠道微生物 通过促进N3基因表达(出N3蛋白),促进小肠上皮细胞对脂质的摄取和储存,进而影响小鼠脂肪代谢 抑制 抗原 T 受体 抑制Rev基因表达 胰岛素促进血糖被细胞摄入,转化成为脂肪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鼠是否敲除N3基因,饲养条件(是否无菌),因变量是小鼠体脂含量百分比及N3基因表达量;根据图1、2分析,敲除N3基因的小鼠的体脂含量百分比在两种条件下都下降,且下降后的百分比相似;正常小鼠在无菌条件下的体脂含量百分比及N3基因表达量均下降。
    【详解】
    (1)据图分析可知,给③、④组是无菌条件饲养,因此给小鼠饲喂抗生素的目的是去除小鼠肠道微生物;N3基因在小鼠小肠上皮细胞中选择性表达N3蛋白,说明N3蛋白能够促进肠道微生物小肠上皮细胞对脂质的摄取及储存。综合分析图1、图2结果,推测通过促进N3基因表达(出N3蛋白),促进小肠上皮细胞对脂质的摄取和储存,进而影响小鼠脂肪代谢。
    (2)①根据图3曲线图分析可知,Rev蛋白抑制N3基因的表达。
    ②根据图4分析,肠道微生物作为抗原被免疫细胞识别;并呈递给T淋巴细胞;促使该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IL-22,IL-22与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STAT3,从而抑制Rev基因表达,进而使N3基因的表达增加。
    (3)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被细胞摄入,并转化成为脂肪,所以胰岛素分泌增加会引起肥胖。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根据柱状图和对照性原则等判断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
    44.(2020·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三模)人体血糖的相对稳定是神经系统和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为人进食后,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a、b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
    (2)当血糖升高时,下丘脑通过分泌__________(填“神经递质”或“激素”)调节胰岛B细胞的活动。某糖尿病患者体检时,发现体内的胰岛素含量正常,但其体内的血糖浓度却较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种糖尿病,是因为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这种糖尿病属于_____________病。患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定期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控制血糖。
    (4)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作用途径是通过______________;作用范围较为____________等。
    【答案】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神经递质 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自身免疫 能 体液运输 广泛
    【解析】
    【分析】
    1、人摄食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根据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可判断图中曲线a、b分别表示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变化、胰岛素浓度的变化。

    2、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①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或免疫损伤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 
    ②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可能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有关),而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降低并不明显。
    【详解】
    (1)进食后,随着糖类的消化吸收,血糖含量升高,血糖含量升高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因此图中曲线a、b分别表示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变化、胰岛素浓度的变化。
    (2)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某糖尿病患者体检时,发现体内的胰岛素含量正常,但其体内的血糖浓度却较高,说明胰岛素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几乎为全身各处细胞,若靶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则靶细胞不能接受胰岛素,导致血糖的摄取减缓。所以此糖尿病人体内的血糖浓度较高,可能的原因是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3)由于是自身的T细胞过度激活形成的效应T细胞攻击自身的胰岛B细胞使之死亡而导致的疾病,这种致病机理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致病机理类似,都属于自身免疫病。该种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形成的,所以患者能用定期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控制血糖。
    (4)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范围较为广泛;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
    【点睛】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免疫等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血糖平衡调节途径的理解。
    45.(2020·云南省高三二模)创伤或寒冷刺激下,机体会通过分泌糖皮质激素来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图为糖皮质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调控,此过程是_____调节。A表示___激素。
    (2)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这一特点是受到了图中_______的控制。
    (3)糖皮质激素在机体内的作用非常广泛,是因为机体多处组织或细胞存在糖皮质激素的_________________。
    (4)糖皮质激素可用于器官移植时抗免疫排斥,是因为糖皮质激素能减少淋巴细胞的数目,其作用机理可能是糖皮质激素抑制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促进淋巴细胞的___________。
    (5)研究发现,精神抑郁也会引发图示的调节过程。据此推测,长期精神抑郁的人容易出现感染或发生肿瘤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分级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 下丘脑 特异性受体(受体) 凋亡 长期精神抑郁的人糖皮质激素分必增加,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
    【解析】
    【分析】
    1、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此过程为分级调节;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这种调节方式为反馈调节。
    2、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详解】
    (1)由图可知,下丘脑通过分泌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糖皮质激素,此过程是分级调节。
    (2)由分析可知,下丘脑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
    (3)激素作用于靶细胞,需要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糖皮质激素在机体内的作用非常广泛,说明机体多处组织或细胞存在糖皮质激素的受体。
    (4)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促进淋巴细胞的凋亡,使淋巴细胞数目减少,免疫功能降低,从而使免疫排斥反应减弱。
    (5)当人长期精神抑郁,会引起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引起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造成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功能降低,因而容易引起感染或发生肿瘤。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激素调节、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46.(2020·北京高三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5)题。
    抗体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抗体(Ig)是重要的免疫活性物质。人的抗体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如图),每条链都包括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V区是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区域,C区是序列相对稳定区域。人的一生中可以产生多达1011种抗体。

    针对如何产生数量众多的不同抗体,早期科学界主要有两种假说。一种是种系发生细胞学说,认为所有Ig编码基因都是进化过程中积累产生的,在种系发生细胞中有很多Ig编码基因,对应各种不同的抗体。另一种是体细胞变异学说,认为种系发生细胞中最初只有很少Ig编码基因,而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发生重组或突变而产生更多基因编码抗体。
    美国科学家Ursula Storb从某动物脾脏细胞中提取DNA,先在其中加入从肝脏细胞中提取的RNA(不带放射性标记)进行第一次杂交,然后在同一个体系中加入从脾脏细胞中提取的RNA(带有放射性标记)进行第二次杂交。检测第二次杂交的杂交量,并以此表示Ig编码基因的数量。由结果推测Ig编码基因数量足够大,因此支持种系发生细胞学说。但实际上此种方法的影响因素很多,推测并不准确。
    1976年日本科学家小泉纯一郎和利根川进设计了一个实验检测小鼠胚胎期细胞和成体期浆细胞中Ig编码基因的区别。首先用限制酶BamHI将两种细胞中的全部DNA切成小段,用编码Ig轻链的mRNA制备2种带有放射性标记的探针与DNA片段杂交,检测杂交区段分子量大小,结果如下表。
    探针种类
    杂交区段分子量
    (百万道尔顿)
    实验小鼠
    轻链的RNA全序列(V区+C区)探针
    轻链的RNA3’端序列(C区)的探针
    胚胎期小鼠细胞DNA
    6.0和3.9
    3.9
    成体小鼠浆细胞DNA
    2.4
    2.4
    两位科学家比较了2种细胞DNA杂交区段分子量种类和大小。认为成体小鼠浆细胞DNA杂交后只出现一种分子量的杂交区段的原因不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丢失了一个BamHI的酶切位点引起的,而是在胚胎期细胞基因组中含有两个不连接的片段,分别编码V区和C区,在成体小鼠浆细胞DNA中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重新组合(染色体重组),使V区和C区的编码基因连接形成了一个片段。
    后续很多实验证实了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发生染色体重组,重组方式多样性是Ig序列多样性的重要来源。
    (1)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它是由抗体基因经过_________过程合成的,在免疫中与_________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根据文中信息,你认为区分种系发生细胞学说和体细胞变异学说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__。
    (3)Ursula Storb实验中首先加入没有标记的从肝脏细胞中提取的RNA的作用是_________。
    (4)据两位日本科学家的实验分析,3.9及6.0百万道尔顿的基因组片段分别控制合成抗体轻链中的__________区域。 文中提出“成体小鼠浆细胞DNA杂交后只出现一种分子量的杂交区段的原因不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丢失了一个BamHI的酶切位点引起的。” 结合文中信息,请说明理由:_________。
    (5)下图是对日本科学家核酸分子杂交实验结果的分析示意图,请补充完整。(在图中画出成体小鼠浆细胞V区和C区片段情况,并用箭头表示出2种小鼠DNA片段中的BamHI酶切位点)

    __________
    【答案】蛋白质 转录和翻译 抗原 编码抗体的基因是胚胎细胞中本身都存在的还是在细胞分化过程中主要经重组或突变得到的 肝脏RNA可与脾脏DNA上编码非Ig的基因结合,以尽量确保脾脏的RNA主要与脾脏DNA上编码Ig的基因结合 C区、V区 若是失去一个BamHI的酶切位点,杂交区段分子量应该变大,长度可能为9.9百万道尔顿。若要得到2.4百万道尔顿的片段可能需要同时改变几个BamHI切割位点的序列
    【解析】
    【分析】
    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特异性免疫包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为效应B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和体液中,体液免疫的主要目标是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这些病原体和毒素在组织和体液中自由的循环流动时,抗体与这类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结合,致使病毒一类的抗原失去进入寄主细胞的能力,使一些细菌产生的毒素被中和而失效,还可使一些抗原(如可溶的蛋白质)凝聚而被吞噬细胞吞噬。
    【详解】
    (1)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它是由抗体基因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合成的。在免疫中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根据文中信息,区分种系发生细胞学说(在种系发生细胞中有很多Ig编码基因,对应各种不同的抗体)和体细胞变异学说(细胞中最初只有很少Ig编码基因,而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发生重组或突变而产生更多基因编码抗体)最简单的方法是编码抗体的基因是胚胎细胞(未分化或分化程度低)中本身都存在的还是在细胞分化过程中主要经重组或突变得到的。
    (3)Ig编码基因在脾脏细胞中表达而在肝脏细胞中不表达,因此在肝脏细胞中无Ig编码基因对应的RNA而在脾脏细胞中有Ig编码基因对应的RNA,肝脏细胞和脾脏细胞有些基因都表达,如呼吸酶基因,因此Ursula Storb实验中首先加入没有标记的从肝脏细胞中提取的RNA的作用是肝脏RNA可与脾脏DNA上编码非Ig的基因结合,以尽量确保脾脏的RNA主要与脾脏DNA上编码Ig的基因结合。
    (4)据两位日本科学家的实验分析,用轻链的RNA3’端序列(C区)的探针杂交得到的区段分子量为3.9百万道尔顿,因此3.9百万道尔顿的基因组片段控制的是合成抗体轻链中的C区区域,6.0百万道尔顿的基因组片段控制合成抗体轻链中的V区区域。用限制酶BamHI将两种细胞中的全部DNA切成小段,得到的杂交片段如表格所示, 文中提出“成体小鼠浆细胞DNA杂交后只出现一种分子量的杂交区段的原因不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丢失了一个BamHI的酶切位点引起的。” 结合文中信息,理由是:若是失去一个BamHI的酶切位点,杂交区段分子量应该变大,长度可能为9.9百万道尔顿。若要得到2.4百万道尔顿的片段可能需要同时改变几个BamHI切割位点的序列。
    (5)如图为胚胎期小鼠细胞DNA片段杂交情况, 结合表格可知,成体小鼠浆细胞DNA杂交片段为2.4百万道尔顿,且前面推导出并不是丢失1个酶切位点造成的,而是在成体小鼠浆细胞DNA中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重新组合(染色体重组),使V区和C区的编码基因连接形成了一个片段。因此,成体小鼠浆细胞V区和C区片段情况如图所示。

    【点睛】
    本题以抗体的结构及作用机制的探究为例,考查学生对抗体多样性的原因的理解,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信息处理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47.(2020·贵州省高三一模)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神经递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GABAA和GABAB是位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GABA的两种受体,GABA与GABAA结合后引起氯离子内流,抑制突触后神经元产生______电位;GABA与GABAB结合后能抑制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则GABAB位于__________(填“突触后膜”或“突触前膜”)上。
    (3)科学家向兔大脑皮层的侧视区注射GABA,光刺激后,兔侧眼的条件反射受到短暂抑制,但非条件反射不受抑制。据推测GABA在中枢神经系统的_____处起作用,该兔控制自主排尿的能力下降,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受到抑制 动作 突触前膜 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的兴奋受到抑制,对脊髓的控制能力下降
    【解析】
    【分析】
    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
    (1)神经递质是兴奋传导过程中的信息分子,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受到抑制。
    (2)GABA与GABAA结合后能引起氯离子内流,增大了膜内侧的负电位,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形成。GABA与GABAB结合后能抑制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释放神经递质的位置是突触前膜,推测GABAB位于突触前膜上。
    (3)题意显示,GABA能抑制条件反射,不会抑制非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的产生与大脑皮层有关,因此可推测GABA作用的是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即大脑皮层。该兔控制排尿的能力会下降,其原因是大脑皮层的兴奋受到抑制,对脊髓的控制能力下降。
    【点睛】
    熟知相关基本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48.(2020·北京高三二模)吗啡是常用的镇痛剂,但长期使用会导致成瘾,科研人员对此进行研究。
    (1)如图1所示,吗啡与脑组织V区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M结合,V区细胞产生_______,沿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多巴胺以________方式释放到_______,引起N区神经元兴奋,经一系列传递过程,最终弓起强烈刺激和陶醉感。长期使用吗啡,会使V区细胞对吗啡刺激的依赖性增大,导致成瘾。

    (2)科研人员构建转基因秀丽隐杆线虫作为该研究的模式生物,为使蛋白M在秀丽隐杆线虫神经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科研人员需将蛋白M基因与________等调控序列进行重组,再将重组基因通过_______法导入受精卵,获得转基因线虫(tgM)。
    (3)为了在tgM线虫中找到抑制吗啡作用的基因,科研人员进行图2所示筛选。

    ①用EMS诱变剂处理tgM,诱导其发生_______,然后连续自交两代以获得_________的tgM。
    ②据图分析,最终在_______区得到的tgM,可用于筛选具有抑制吗啡作用的基因,原因是_______。
    (4)研究发现,某些新型毒品的成瘾危害要远大于吗啡,让个体表现出难以中断、行为自制障碍、对药物的渴求、人际关系淡化、情绪失常等反应。有人说:“吸毒一口,掉入虎口”,为避免毒品成瘾,从行动上我们应当________。
    【答案】兴奋(或“动作电位”、“神经冲动”) 胞吐 突触间隙 线虫神经细胞特异表达基因的启动子(与终止子) 显微注射 基因突变 突变基因纯合 A、C 具有抑制吗啡作用基因的tgM能较快从大量吗啡处理中恢复(苏醒)并运动到其他区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坚决不碰第一次;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识别并防范诱骗
    【解析】
    【分析】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
    (1)题中显示,吗啡是一种镇痛剂,因此,吗啡与脑组织V区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M结合后,引起V区细胞产生兴奋(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扩散到达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引起N区神经元兴奋,经一系列传递过程,最终引起强烈刺激和陶醉感。
    (2)为使蛋白M在秀丽隐杆线虫神经细胞中特异性表达,为了保证蛋白M基因在受体细胞中成功表达,需将蛋白M基因与线虫神经细胞特异表达基因的启动子(与终止子)等调控序列进行重组,而后将重组基因通过显微注射法导入受精卵,获得转基因线虫(tgM)。
    (3)①用EMS诱变剂处理tgM,诱导其发生基因突变,然后经过连续自交以便获得突变基因纯合的tgM。
    ②经过大剂量吗啡处理的tgM,使其处于麻醉状态,如果是具有抑制吗啡作用基因的tgM能较快从大量吗啡处理中恢复(苏醒)并运动到其他区(A、C区),因此为了筛选具有抑制吗啡作用的基因,应在A、C区得到的tgM体内获得。
    (4)研究发现,某些新型毒品的成瘾危害要远大于吗啡,有人说:“吸毒一口,掉入虎口”,为避免毒品成瘾,为了避免染上毒品,从行动上我们应当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坚决不碰第一次;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识别并防范诱骗,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具有坚定的信念,争取使自己具有报效我们伟大祖国的能力。
    【点睛】
    熟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从题目中获取关键信息并能正确运用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49.(2020·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三其他)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感染该病毒的人有的只是发烧或轻微咳嗽,有的会发展为肺炎,有的则更为严重,甚至死亡。下图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后,效应T细胞释放穿孔素,促使靶细胞裂解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可能发生的免疫反应有__________,新型冠状病毒的表面蛋白在上述反应中可作为__________。
    (2)由图可知,穿孔素可能是由效应T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__________(填物质)结合图分析,靶细胞裂解的可能机理是__________。
    (3)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正在研发和临床实验中,并在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外界的新型冠状病毒侵入机体时,机体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产生大量抗体,说明机体内存在一定量的__________细胞。
    (4)临床上治疗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人时,除了利用药物治疗外,还可以利用__________对患者进行治疗,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抗原 外分泌蛋白(蛋白质)或淋巴因子 组织液中的穿孔素可促进Na+内流改变细胞内的渗透压,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补充:穿孔素与靶细胞膜结合后,可促进Na+内流改变细胞内的渗透压,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记忆(B) 康复者的血清 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
    【解析】
    【分析】
    (1)新型冠状病毒属于病原体,抵御病原体的攻击,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其中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2)据图分析,组织液中的穿孔素可促进Na+内流,使细胞内的渗透压升高,细胞吸水胀破死亡。(3)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分布在血清、组织液中,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
    (1)新型冠状病毒属于病原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可能进行的免疫反应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新型冠状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在免疫反应中可作为抗原。
    (2)由题图可知,穿孔素可能是一种由效应T细胞合成并释放的外分泌蛋白(蛋白质)。结合题图分析,穿孔素与靶细胞结合后,发生了Na+内流,所以靶细胞裂解的可能机理是组织液中的穿孔素可促进Na+内流改变细胞内的渗透压,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或穿孔素与靶细胞膜结合后,可促进Na+内流改变细胞内的渗透压,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3)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当外界的新型冠状病毒侵入机体时,机体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产生大量抗体说明机体内存在一定量的记忆(B)细胞。
    (4)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所以临床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人时除了利用药物治疗外,还可以利用康复者的血清对患者进行治疗,理由是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病毒感染机体后的免疫反应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图像进行分析,得出靶细胞裂解的机理,这是本题的难点。
    50.(2020·山东省高三一模)延髓位于脑干与脊髓之间,主要调节内脏活动。下图为动脉压力反射示意图,当血压升高时,动脉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产生兴奋,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反之,则心率加快,血压回升。该过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动脉压力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一般来说,反射弧中神经中枢的功能是__________。
    (2)心脏离体实验中,电刺激副交感神经或用乙酰胆碱溶液灌注心脏都会引起心率减慢,而上述实验现象均能被乙酰胆碱受体的阻断剂(阿托品)终止,以上实验说明了在电刺激下__________。
    (3)像心脏一样,人体许多内脏器官也同时接受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其作用相互__________,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请从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两个方面说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支配同器官产生了不同效应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延髓 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在电刺激下副交感神经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 拮抗 两种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效应器细胞膜上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种类不同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为动脉压力反射示意图,当血压升高时,动脉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产生兴奋,经传入神经传递到延髓和脊髓,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反之,则心率加快,血压回升。
    【详解】
    (1)据图可知,动脉压力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延髓;反射弧中神经中枢的功能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2)心脏离体实验中,电刺激副交感神经或用乙酰胆碱溶液灌注心脏都会引起心率减慢,说明电刺激副交感神经与灌注乙酰胆碱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而上述实验现象又能被乙酰胆碱受体的阻断剂(阿托品)终止,因此综合上述实验说明了在电刺激下副交感神经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
    (3)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支配同一器官产生了不同效应,所以二者的作用相互拮抗;其可能的原因是:两种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效应器细胞膜上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种类不同。
    【点睛】
    本题考查了血压升高的原因、血压平衡的调节过程等相关知识,考生结合图解分析反射弧的结构,同时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



    相关试卷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4 生物与环境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4 生物与环境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共49页。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2 遗传与进化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2 遗传与进化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共49页。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1 分子与细胞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1 分子与细胞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共50页。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3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