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全国各省市地区中考化学试卷真题合集(含答案解析)
2023年辽宁省辽阳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辽宁省辽阳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保护环境卫生,学会垃圾分类,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辽宁省辽阳市中考化学试卷
1. 下列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国外的发明和技术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烧制陶瓷 B. 使用火药 C. 指南针用于航海 D. 冶炼金属
2. 保护环境卫生,学会垃圾分类。快递纸箱属于下列图示中的( )
A. B. C. D.
3. 日常生活中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是( )
A. 沉淀 B. 吸附 C. 煮沸 D. 蒸馏
4. 厨房里的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面粉 B. 白糖 C. 植物油 D. 辣椒面
5.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 氨气 B. 氮气 C. 汞 D. 五氧化二磷
6.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加入固体粉末 B. 倾倒液体
C. 滴加液体 D. 点燃酒精灯
7. 浓盐酸敞口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说明浓盐酸具有的性质是( )
A. 挥发性 B. 腐蚀性 C. 吸水性 D. 酸性
8. 区别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正确方法是( )
A. 观察颜色 B. 加水溶解 C. 抚摸感觉 D. 灼烧闻味
9. 化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物质能用作磷肥的是( )
A. Ca3(PO4)2 B. CO(NH2)2 C. NH4NO3 D. K2SO4
10. 人体内的一些液体的正常pH范围如下表,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体液
血浆
唾液
胆汁
胃液
pH
7.35−7.45
6.6−7.1
7.1−7.3
0.9−1.5
A. 血浆 B. 唾液 C. 胆汁 D. 胃液
11. 下列生活中的做法错误的是( )
A. 餐具上的油污用洗涤剂除去 B. 室内放盆水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 用含小苏打的发酵粉焙制糕点 D. 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物
12. 取一张光滑的厚纸,做成一个如图所示的小纸锅,用纸锅盛水在火上加热,锅里的水烧开了,纸锅却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 )
A. 纸的着火点变低 B. 水隔绝了氧气
C. 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 纸锅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太小
13. 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需要98%的浓硫酸的质量为10g,水的质量为90g
B. 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会导致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偏大
C. 混匀时应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D. 装瓶时有少量液体溅出,会导致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偏小
14. 归纳法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知识归纳正确的是( )
A. 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B.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 人类利用的能量一定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15.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铜粉中的少量炭粉
在空气中灼烧
B
除去CO2中的少量CO
点燃
C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用铁丝代替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D
鉴别硝酸铵和氯化钠固体
分别加适量的水,用手触摸容器外壁
A. A B. B C. C D. D
16. 请从H、S、O、Ca四种元素中选择合适的元素,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硫原子 ______ 。
(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______ 。
(3)导致酸雨的气体 ______ 。
(4)常用作食品干燥剂的物质 ______ 。
17. 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请回答。
(1)硅的原子序数为 ______ 。
(2)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______ 。
(3)硅属于 ______ (填“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
(4)生产硅涉及的反应:SiO2+2CSi+2CO↑,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______ 。
18.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于2023年5月30日成功对接空间站。核心舱内生命保障系统包括电解制氧、水处理、二氧化碳去除等子系统。
(1)航天员呼吸所需的氧气来自循环水电解制氧系统。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理论上为 ______ 。
(2)在水处理系统中,用活性炭除去色素和异味,利用活性炭具有 ______ 性。
(3)航天员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转化时,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①反应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______ (填“分子”或“原子”)。
②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______ 。
③在舱内,该转化的优点是 ______ 。
19. 下表是氯化钠和氯化钾的部分溶解度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氯化钾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1)3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______ g。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 ______ 。
(3)某同学用氯化钾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实验过程中水分损失忽略不计)。
①A∼D中为饱和溶液的是 ______ (填字母)。
②D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______ g。
20.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变。如图是不同年份中世界能源占比结构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2015、2030、2050年能源结构。化石能源占比日益减少的是 ______ 。
(2)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能源,其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3)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 ______ (写一种)。
(4)减少CO2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______ (填字母)。
A.随手关灯
B.节约用纸
C.多使用一次性木筷
21. 2023年5月28日,C919大型客机成功完成首次商业载客飞行。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承载着国家意志、民族梦想、人民期盼。
(1)C919的机身采用了第三代铝锂合金,铝锂合金属于 ______ (填“金属材料”或“合成材料”)。
(2)飞机起落架是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合金钢。用合金钢制造起落架主要是利用其 ______ (写一点)和耐腐蚀等性能。
(3)本次航班为旅客提供的餐食有:腊味煲仔饭、三色水果拼盘、牛奶等。米饭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______ ;青少年可从牛奶中摄入 ______ 元素以促进骨骼发育。
(4)金属的应用与金属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利用下列提供的试剂,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验证铝、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现有试剂:铝丝、铜丝、硫酸铜溶液和稀硫酸。(金属均已打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 。
______ 。
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22. 小丽学习酸、碱的知识后,构建了有关酸、碱与甲、乙、丙三种初中常见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图,图中连线两端的物质均能发生反应,其中甲为黑色固体,乙、丙为氧化物。请回答。
(1)Ca(OH)2的俗称为 ______ 。
(2)甲的化学式为 ______ 。
(3)乙与稀盐酸反应得到黄色溶液,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4)丙与甲反应过程会 ______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3. “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根据如图实验回答。
(1)图1实验中,发现碘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 ______ 有关。
(2)图2实验中,为了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氧气的多少,应分别向集气瓶中插入 ______ 。
(3)图3探究铁钉锈蚀条件实验中,蒸馏水需煮沸并迅速冷却,煮沸的目的是 ______ 。几天后观察,能证明铁钉锈蚀与水有关的现象是 ______ 。
24.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根据如图回答有关问题。
(1)某同学选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______ (填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2)在向装置中添加药品前,应先检查装置的 ______ 。
(3)若要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______ (填字母)。
(4)用F装置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为了检验产物,可在燃烧停止后的集气瓶中倒入少量的 ______ ,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25. 认识物质是化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同学们对NaOH展开了如下探究活动。
活动一:探究NaOH的化学性质
【查阅资料】Mg(OH)2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1)A试管中观察到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 ______ 性。向A试管中继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 ______ ,由此证明NaOH能与H2SO4反应。
(2)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为证明B试管中已发生化学反应,向该试管中再加入足量的 ______ ,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3)C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活动二:了解NaOH的制备
工业上,可以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获得NaOH,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X2NaOH+Cl2↑+H2↑,则X的化学式为 ______ 。
活动三:测定NaOH样品的纯度
工业制得的NaOH中常含有一定量的NaCl。同学们采用“沉淀法”对某NaOH样品的纯度进行测定。实验方案如下:
(1)判断方案中MgCl2溶液过量的化学方法是 ______ 。
(2)称量前需将滤渣洗涤、干燥,否则会导致测定结果 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6.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玫瑰花中含有的香茅醇(化学式为C10H20O)具有芳香的气味。请计算。
(1)香茅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______ 。
(2)香茅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 (填最简整数比)。
27. 化学实验操作考试结束后,同学们想了解所用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取25g石灰石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至完全反应,测得烧杯内残留固体的质量为5g(石灰石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请计算。
(1)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实验过程中,理论上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B、使用火药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C、指南针用于航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
D、冶炼金属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答案】B
【解析】解:快递纸箱是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弃物,属于可回收类垃圾,故选:B。
根据垃圾分类的标准进行分析。
本题比较简单,需要学生对生活环境进行细致观察,并结合化学与生活学习的相关概念进行理解,同时要增强环保意识。
3.【答案】C
【解析】解:A、沉淀,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选项错误。
B、吸附,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选项错误。
C、煮沸,能将硬水中含有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不溶性的钙、镁化合物,从而降低水的硬度,是日常生活中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故选项正确。
D、蒸馏,能降低水的硬度,但不是日常生活中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根据降低水的硬度,要降低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含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B
【解析】解:A、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悬浊液,故A错;
B、白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正确;
C、植物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乳浊液,故C错;
D、辣椒面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悬浊液,故D错。
故选:B。
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5.【答案】C
【解析】解:A、氨气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氨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氮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氮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D、五氧化二磷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五氧化二磷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包括气态的非金属单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A
【解析】解:A.往试管中加入粉末状固体药品时,试管横放,且用药匙或纸槽辅助,放入试管底部。故A正确;
B.倾倒液体时,试管倾斜,试管口与试剂瓶口紧挨在一起且瓶塞倒放,故B错误;
C.往试管中用胶头滴管加液体药品时,试管应垂悬于试管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更不能接触试管壁,且胶头滴管也要竖直将液体滴入试管中;故C错误;
D.酒精灯不能直接点燃另一个酒精灯,易引起火灾,故D错误。
故选:A。
A.根据向试管中添加固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判断;
B.根据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滴加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酒精灯的点燃方法上和实验安全的角度进行分析。
我们应该正确使用实验室常用仪器和熟悉物料的基本取用方法。
7.【答案】A
【解析】解:浓盐酸敞口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说明浓盐酸具有的性质是具有挥发性,从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故选:A。
根据浓盐酸敞口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D
【解析】解:A、观察颜色,不能区别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故A错误;
B、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均不溶于水,不能通过加水溶解鉴别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故B错误;
C、抚摸感觉,不能区别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故C错误;
D、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合成纤维是化学纤维的一种,灼烧有特殊气味,故可以鉴别羊毛和合成纤维,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观察颜色,不能区别进行分析。
B、根据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均不溶于水进行分析。
C、根据抚摸感觉,不能区别进行分析。
D、根据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合成纤维是化学纤维的一种,灼烧有特殊气味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9.【答案】A
【解析】解:A、Ca3(PO4)2中含磷元素,属于磷肥,故A正确;
B、CO(NH2)2中含氮元素,属于氮肥,故B错误;
C、NH4NO3中含氮元素,属于铵态氮肥,故C错误;
D、K2SO4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D错误。
故选:A。
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确定化肥中营养元素的种类、化肥的分类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答案】D
【解析】解:A、血浆的pH为7.35−7.45,显碱性。
B、唾液的pH为6.6−7.1,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
C、胆汁的pH为7.1−7.3,大于7,显碱性。
D、胃液的pH为0.9−1.5,小于7,显酸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胃液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D。
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1.【答案】B
【解析】解:A、餐具上的油污用洗涤剂除去,利用了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室内放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说法错误。
C、碳酸氢钠本身受热易分解,同时由于是碳酸氢盐,遇到酸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用含小苏打的发酵粉焙制糕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物,变质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一氧化碳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常见盐的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超过保质期的食物,变质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等,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盐的用途、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C
【解析】解:用纸锅盛水在火上加热,锅里的水烧开了,纸锅却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水蒸发吸热,导致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故选:C。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13.【答案】B
【解析】解:A、设需要98%的浓硫酸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100g×10%=x×98%,x≈10.2g;水的质量为100g−10.2g=89.8g,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浓硫酸的体积偏大,会导致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飞溅,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液具有均一性,装瓶时有少量液体溅出,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B、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配制稀溶液的基本步骤、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C
【解析】解:A、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如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等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说法错误。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人类利用的能量不一定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如太阳能、风能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等除外),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人类利用的能量来源,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特征、单质和有机物的特征、人类利用的能量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D
【解析】解:A、炭粉、铜粉在空气中灼烧,分别生成二氧化碳、氧化铜,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用点燃的方法,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硝酸铵溶于水放热,使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分别加适量的水,用手触摸容器外壁,溶于水温度降低的是硝酸铵,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的是氯化钠,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A、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B、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C、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D、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6.【答案】2SOSO2 CaO
【解析】解:(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硫原子表示为2S;
(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化学式为:O;
(3)导致酸雨的气体有SO2;
(4)常用作食品干燥剂的物质是CaO。
故答案为:(1)2S;
(2)O;
(3)SO2;
(4)CaO。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7.【答案】1428.09非金属元素 +4置换反应
【解析】解:(1)左上角属于原子序数,硅的原子序数为14;
(2)元素周期表中正下方属于相对原子质量,硅的相对原子质量,28.09;
(3)硅属于非金属元素;
(4)SiO2中氧元素显−2价,所以硅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1)14;
(2)28.09;
(3)非金属元素;
(4)+4;置换反应。
(1)左上角属于原子序数;
(2)元素周期表中正下方属于相对原子质量;
(3)根据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区别进行分析;
(4)根据化合价的计算方法和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元素周期表中信息,化合价的计算方法,熟悉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18.【答案】2:1 吸附 分子 2:1 降低了舱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或物质得到了充分利用等合理即可)。
【解析】解:(1)由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理论上为2:1。
(2)在水处理系统中,用活性炭除去色素和异味,利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3)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烷和水,化学方程式为:4H2+CO2CH4+2H2O。
①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分子。
②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
③由物质的转化可知,在舱内,该转化的优点是降低了舱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或物质得到了充分利用等(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2:1;
(2)吸附;
(3)①分子;
②2:1;
③降低了舱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或物质得到了充分利用等合理即可)。
(1)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分析回答;
(2)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分析;
(3)根据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化学反应的实质、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置换反应的概念来分析。
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单质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化合物的分子,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微粒的变化等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19.【答案】36.3氯化钾 BCD4.5
【解析】解:(1)3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3g。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氯化钾。
(3)①20℃时,氯化钾溶解度是34g,50g水中溶解17g,恰好饱和,A是不饱和溶液,B是饱和溶液,40℃时,氯化钾溶解度是40g,50g水中溶解20g,恰好饱和,C是饱和溶液,10℃时,氯化钾溶解度是31g,C−D过程中析出固体,D是饱和溶液。A∼D中为饱和溶液的是BCD。
②D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是20g−15.5g=4.5g。
故答案为:(1)36.3。
(2)氯化钾。
(3)①BCD。
②4.5。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表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表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表、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表、溶液质量可以判断温度变化时析出固体质量的大小。
溶解度表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表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20.【答案】煤炭、石油 CH4+2O2CO2+2H2O太阳能(合理即可)AB
【解析】解:(1)由2015、2030、2050年能源结构图,化石能源占比日益减少的是煤炭、石油。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点燃条件下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3)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还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
(4)A.随手关灯,能节约电能,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理念,故选项正确。
B.节约用纸,能节约造纸所用的木材,减少树木的砍伐,增强二氧化碳的消耗,符合低碳理念,故选项正确。
C.多使用一次性木筷,增加了森林的砍伐,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不符合低碳理念,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
(1)煤炭、石油;
(2)CH4+2O2CO2+2H2O;
(3)太阳能(合理即可);
(4)AB。
(1)根据2015、2030、2050年能源结构图,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点燃条件下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新能源是指无污染、可以持续利用的能源,进行分析解答。
(4)低碳理念指的是生产、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产、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新能源的特征、低碳理念的含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答案】金属材料 强度高 糖类 钙 将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或将铝丝和铜丝分别插入稀硫酸中)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或铝丝表面有气泡产生,铜丝表显现象)
【解析】解:(1)铝锂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答案为:金属材料;
(2)用合金钢制造起落架主要是利用其在强度、可靠性、耐久性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性能,故答案为:强度高等;
(3)米饭中富含的营养素是糖类,故答案为:糖类;青少年促进骨骼发育可以摄入适量钙元素,所以青少年可从牛奶中摄入钙元素以促进骨骼发育,故答案为:钙;
(4)实验操作:将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实验现象: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或实验操作:将铝丝和铜丝分别插入稀硫酸中,实验现象:铝丝表面有气泡产生,铜丝表显现象,故答案为:将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或将铝丝和铜丝分别插入稀硫酸中);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或铝丝表面有气泡产生,铜丝表显现象)等。
本题根据金属与金属材料以及营养素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金属与金属材料以及营养素等相关知识,难度不大。
22.【答案】熟石灰(或消石灰)CFe2O3+6HCl=2FeCl3+3H2O吸收
【解析】解:(1)图中连线两端的物质均能发生反应,甲为黑色固体,乙、丙为氧化物,丙会与氢氧化钙反应,所以丙是二氧化碳,甲是碳,乙会与碳、盐酸反应,所以乙是金属氧化物,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Ca(OH)2的俗称为熟石灰(或消石灰);
(2)甲的化学式为C;
(3)乙与稀盐酸反应得到黄色溶液,该反应是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4)丙与甲反应过程会吸收热量。
故答案为:(1)熟石灰(或消石灰);
(2)C;
(3)Fe2O3+6HCl=2FeCl3+3H2O;
(4)吸收。
根据图中连线两端的物质均能发生反应,甲为黑色固体,乙、丙为氧化物,丙会与氢氧化钙反应,所以丙是二氧化碳,甲是碳,乙会与碳、盐酸反应,所以乙是金属氧化物,然后将推出的物质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3.【答案】溶质种类(或溶质的性质)燃着的木条 除去水中溶有的氧气 A中铁钉生锈,C中铁钉不生锈
【解析】解:(1)碘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种类(或溶质的性质)有关。
(2)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剧烈,为了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氧气的多少,应分别向集气瓶中插入燃着的木条。
(3)蒸馏水需煮沸并迅速冷却,煮沸的目的是除去水中溶有的氧气;A试管中的铁钉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B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C试管的铁钉只能与干燥的空气接触;一段时间后,A试管中的铁钉生锈,B、C试管的铁钉没有生锈,可用于探究铁生锈条件。能证明铁钉锈蚀与水有关的现象是A中铁钉生锈,C中铁钉不生锈。
故答案为:
(1)溶质种类(或溶质的性质);
(2)燃着的木条;
(3)除去水中溶有的氧气;A中铁钉生锈,C中铁钉不生锈。
(1)根据碘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剧烈,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铁锈蚀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铁锈蚀的条件、氧气能支持燃烧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4.【答案】A2KClO32KCl+3O2↑气密性 E 澄清石灰水
【解析】解:(1)某同学选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需要固体加热型装置,则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2)在向装置中添加药品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若要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E。
(4)用F装置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为了检验产物,可在燃烧停止后的集气瓶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故答案为:
(1)A;2KClO32KCl+3O2↑;
(2)气密性;
(3)E;
(4)澄清石灰水。
(1)根据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来分析;
(2)根据在向装置中添加药品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来分析;
(3)根据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来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气体的制取、收集和检验,熟练掌握气体的制取原理,了解确定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原理及注意事项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5.【答案】碱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稀盐酸(或稀硫酸等合理即可)2NaOH+MgCl2=Mg(OH)2↓+2NaClH2O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合理即可)偏大
【解析】解:活动一:
(1)A试管中观察到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向A试管中继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由此证明NaOH能与H2SO4反应。
(2)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为证明B试管中已发生化学反应,向该试管中再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等合理即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3)C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MgCl2=Mg(OH)2↓+2NaCl。
活动二:
反应前后钠原子都是2个,氯原子都是2个,反应后氢原子是4个,反应前应该是4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后氧原子是2个,反应前应该是2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则X的化学式为H2O。
活动三:
(1)判断方案中MgCl2溶液过量的化学方法是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合理即可)。
(2)称量前需将滤渣洗涤、干燥,否则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活动一:(1)碱;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稀盐酸(或稀硫酸等合理即可)。
(3)2NaOH+MgCl2=Mg(OH)2↓+2NaCl。
活动二:H2O。
活动三:(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合理即可)。
(2)偏大。
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色,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反应前后哥在这里和个数都不变。
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和氯化钠。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6.【答案】156 30:5:4
【解析】解:(1)香茅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10+1×20+16=156;
(2)香茅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1×20):16=30:5:4。
故答案为:(1)156;
(2)30:5:4。
(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等原子质量和原子个数乘积的比值进行分析;
(2)根据元素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个数乘积的比值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7.【答案】解:(1)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石灰石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则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25g−5g=20g,所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20g25g×100%=80%。
(2)设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20g x
10044=20gx
x=8.8g
答:理论上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8.8g。
故答案为:
(1)80%;
(2)8.8g。
【解析】(1)根据碳酸钙能和盐酸反应而杂质不反应也不溶于水,结合题中数据来分析;
(2)根据碳酸钙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辽宁省本溪市、辽阳市、抚顺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保护环境卫生,学会垃圾分类,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辽宁省本溪市、辽阳市、抚顺市中考化学试卷(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辽宁省抚顺市、本溪市、辽阳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