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暑期提升讲练 专题11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考点
◆考点一、解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类活用,通假字。
◆考点二、译句: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
◆考点三、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阅读时需要划分停顿或加标点。
◆考点四、内容:1.读懂文言文,概括大意;2.结合注释,准确理解;3.结合文章,分析概括。
◆考点五、涵义:理解文言文深层含义。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二、文言文解词
(一)文言实词
什么是文言实词——有固定意义的词
文言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
◆1.一词多义
如:说,读shuō时,说、说明。读shuì时,游说。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读yuè时,高兴。如《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①词义的扩大。
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
②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
③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如, “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3.通假字
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如:为之足。《画蛇添足》足:名词活用为动词,画足。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二)文言虚词
什么是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文言虚词有哪些——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常见虚词20个:
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三、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翻译要忠于原文。
“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语言简明、优美、富有文采。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
◆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等均保留不译;与古今通用词语可保留。
例: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谪做巴陵郡太守。
要注意人名第一次出现是姓与名全出现,再次出现时往往只说名字不说姓。
◆删——一些无意义的虚词,如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应删去。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
◆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补——句子省略的部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调——变式句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
例:何为不去也? (《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四、文言文断句
(一)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二)常用虚词是标志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三)看句式,据修辞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
五、文言文内容理解
1.借助标题,揣摩文意。文言文的标题大直接概括主要内容。
2.浏览全文,寻找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结合注释,弄懂句意。古诗文中在有一些难懂的字词或者一词多义的时候,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
4.巧借问题,理解文意。选择题里的选项一般都会涉及文章内容,阅读时可以先浏览各个选项,通过解读这种题,就能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六、文言文感悟、评价
文言文蕴含的道理就是故事中人物所作所为给我们的启示。
要想准确把握文言文蕴含的道理,首先要理解文章大意;然后详细寻找、分析文中每个人干了什么,有什么特征,从这些人身上寻找启示。
一、选择题
1.《囊萤夜读》一文中,交代车胤“囊萤”原因的句子是( )
A.家贫不常得油 B.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C.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D.以夜继日焉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A.“家贫不常得油”意思是: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
B.“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意思是: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C.“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意思是: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
D.“以夜继日焉”意思是:从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囊萤”意思是:用袋子装萤火虫。车胤晚上用袋子装着萤火虫是为了借光来读书,所以车胤“囊萤”的原因是: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
故选A。
2.下列人物与成语故事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杨时——程门立雪 B.李白——铁杵成针
C.匡衡——凿壁偷光 D.吕蒙——悬梁刺股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日常积累。
D.悬梁刺股主要人物有孙敬和苏奏,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并不是吕蒙。
故选D。
3.《铁杵成针》一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
A.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满招损,谦受益。 D.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下去便能获得成功。还告诉人们只要勤奋、认真地对待所做的事,就一定能做好这件事情。
故选D。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都是寓言故事。
B.“问之,日:‘欲作针’”中的“之”指的是老妇人。“学而时习之”中的“之”是指以前的知识。
C.成语“囊萤映雪”中“囊萤”的主人公是车胤,“映雪”的主人公是孙敬。
D.车胤和李白都是家境贫穷、勤学苦读的典范。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错误。《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都是成语故事。
C.错误。“映雪”的主人公孙康。
D.错误。李白不是家境贫穷、勤学苦读的典范。《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继续学习,最终完成学业的故事。
故选B。
5.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B.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C.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D.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
A.正确。“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出自文言文《囊萤夜读》,意思: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根据意思可知,停顿正确。
B.有误。“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出自文言文《囊萤夜读》,意思: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其中的“则”和“以”都是文言虚词,都应单独画开。“盛数十萤火”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不能画开。正确的停顿是: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C.有误。“磨针溪,在象耳山下”出自文言文《铁杵成针》,意思: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其中的“磨针溪”和“象耳山”都是地名,不需要划开。正确停顿为: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D.有误。“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出自文言文《铁杵成针》,意思: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其中“是溪”是一个完整的词,不能画开。“逢”是动词,要单独画开。“老媪”是人物需单独画开。“方” 是副词,应单独画开。正确的停顿应为: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6.下列句子中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B.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C.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D.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答案】B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朗读时的节奏划分。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结合课内文言语句谈谈朗读节奏的划分。
①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如“夫”、“盖”、“故”、“惟”、“自”、“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②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③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
④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⑤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⑥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⑦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总之,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停顿的规律综合分析判断。
给句子中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7.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
A.通道 B.用处多 C.通晓,明白
8.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
A.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B.练习用的囊 C.装稿纸的一种工具
9.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
A.方正 B.刚才 C.正在
10.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A.回去完成了学业 B.返回刚才的学业 C.还有作业
【答案】7.C 8.A 9.C 10.A
【解析】7.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出自晋朝的《晋书·车胤传》,意思是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通”指通晓,明白。C项正确,故本题选C。
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出自晋朝的《晋书·车胤传》,意思是夏天,就练囊装着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书。“练囊”指白色薄绢做的口袋。A项正确,故本题选A。
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出自《铁杵成针》,意思是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方”意思是正在。C项正确,故本题选C。
10.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出自《铁杵成针》,意思是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卒业”意思是回去完成了学业。A项正确,故本题选A。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终止学业) B.曰:“欲作针。”(欲望)
C.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肃敬勤勉) D.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方正)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意思。
A.错误。“太白感其意,还卒业”意思是:李白被感动了,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卒:完成了。
B.错误。这句意思是:老婆婆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欲:想要。
C.正确。这句话意思是: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D.错误。这句意思是:(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方:正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与理解。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逄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2.文中的“李太白”,是_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___(姓名),他被人们称为“______”( 美称),与杜甫并称为“____________”。
13.根据课文内容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
(2)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 )
(3)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 )
14.判断句子中的“之”的意思,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问之,曰:‘欲作针。’”句中“之”指的是李太白。( )
(2)“学而时习之”一句中“之”指的是以前学过的知识。( )
15.“太白感其意”,他当时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说说你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唐代 李白 诗仙 李杜 13.放弃 这 正在 被她的意志感动 回去完成了学业 14.× √ 15.这位老妇人都有将铁杵磨成针的毅力和决心,我怎么能够在学习上半途而废呢? 16.学习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坚持下去才能获得成功。
【解析】12.考查文学常识。
“李太白”即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13.考查字词解释。
(1)“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意思是: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弃:放弃。
(2)“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意思是: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是:这。方:正在。
(3)“太白感其意,还卒业”意思是: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14.考查字词理解。
(1)“问之”是指李白问老妇人,“之”是代词,指老妇人。故错误。
(2)“学而时习之”一句中“之”是代词,指代之前学过的知识,故正确。
15.考查揣摩人物心理。
“太白感其意”指李白被老妇人的意志所感动,他想的内容应与老人的精神品质和回去完成学业相关。言之成理即可。
16.考查内容理解。
《铁杵成针》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不能半途而废。
【点睛】参考译文: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所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阅读《囊萤夜读》,完成练习。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7.根据意思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解释。
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
A.shèng,兴旺 B.chéng,把东西放进去
1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博学多通( ) (2)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
19.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囊萤夜读》中能解释“囊萤夜读”这个题目的句子是“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表现了车胤__________的精神。这篇文章揭示了____________的道理。
21.看到车胤如此勤奋,人们会说:_____________。(言之有理即可)
2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向车胤那样勤奋努力地学习。
B.我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怎样节约用电,可以用萤火虫来照明。
C.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懂得了要学会动脑.筋,利用周边的事物解决面临的困境。
【答案】17.B 18.通晓,明白。 装。 19.夏天的夜晚,他就用白绢做成口袋,在里面装几十只萤火虫照亮书本,夜以继日地读书。 20.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勤学苦读 只有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才能取得成就 21.他这样勤奋学习,日后必成大才。 22.B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与词语理解。
盛数十萤火以照书chéng shù shí yíng huǒ yǐ zhào shū: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这里的“盛”读“chéng”,意思是把什么装进去。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字词理解。
(1)博学多通:知识广博,学问精通。通:通晓,明白。
(2)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就用布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用以照亮书籍。盛:装。
19.本题考查翻译句子。重点字词:练囊: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20.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与启示。
囊萤夜读:意思是把萤火虫放在白绢口袋里面,用此来照亮读书。与文中“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相对应。表现了车胤勤学苦练,刻苦学习的精神。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在各种困难的境遇之下都不能放弃学习。
21.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囊萤夜读”中的车胤如此勤奋,人们会说:这孩子从小就这么勤奋刻苦的读书,以后肯定会有大出息的。
2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囊萤夜读》告诉我们是在各种困难的境遇之下都不能放弃学习,要利用自己周边的各种事物给自己打造比较好的学习环境,想要获得丰富的知识与刻苦学习,这样日后必有成就。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阅读。
凿 壁 偷 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②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③以书,遂成大学④。
【注释】①不逮(dài):(烛光)照不到。②与:帮助。③资给:借,资助。④大学:大学问家。
23.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偿:报酬 B.主人怪怪:怪罪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愿:希望 D.遂成大学 遂:于是
24.匡衡读书时没有蜡烛。匡衡在墙壁上凿洞引来了邻居家的光亮。(用关联词将两句话连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从画线的语句中,你体会到匡衡的心情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凿壁偷光是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成语,与其意思相近的成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_。
27.匡衡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23.B 24.因为匡衡读书时没有蜡烛,所以他在墙壁上凿洞引来了邻居家的光亮。 25.求书若渴,追求进步 26.勤奋学习 囊萤映雪 27.好学、勤奋、懂事
【解析】2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B.主人怪:主人感到奇怪。怪:感到奇怪。
故选B。
24.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读书时没有蜡烛”和“在墙壁上凿洞引来了邻居家的光亮。”之间是因果关系,前因后果,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连接。
25.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的意思是: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可以体会到当时匡衡对读书的极度渴望。
26.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本文讲的是“凿壁偷光”的故事,凿壁偷光:形容勤学苦读。类似的成语故事还有:悬梁刺股。
27.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二是借书苦读。可以看出匡衡是一个勤奋好学、勇于战胜困难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个洞,引来邻居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帮工,却不要报酬。这家主人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这家主人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阅读理解。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然②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④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
注释:①诵:背诵。②缀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③喧:遗忘。④引:拿来。
28.这个小古文蕴含的道理是( )
A.母亲要教育孩子。
B.教育孩子要用暴力。
C.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不能半途而废。
29.解释加点的字: 其母方织( ) 以此戒之( )
3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31.结合文段,说说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8.C 29.正在 告诫 30.从此之后,孟子不再因分心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1.孟母是一个善于运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的人。
【解析】28.考查了对文章蕴含道理的辨析。
结合阅读可知,孟子常常因分心而中断背书,孟母割断布作为警告,使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由此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可分心,否则会半途而废。
故选C。
29.考查了字词释义。
其母方织:孟子的母亲正在织布。方:正在。
以此诫之:以此来告诫孟子。诫:告诫。
30.考查了句子的翻译。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中“自是”意思是“从此”,“复”意思是“再”,“喧”意思是“因为分心而遗忘”。故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此之后,孟子不再因分心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1.考查了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文中内容,孟母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可知她是一个善于运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孟子年轻时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然后再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说:“这织物断了,还能连接起来吗?”以此来告诫孟子,从此之后,孟子不再因分心遗忘书中的内容。
小古文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2.把课文补充完整。
33.选择下列“之”的意思。
人问之 __________ 取之 _______
A.指代王戎 B.指代李子 C.指代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34.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5.与诸小儿比,王戎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答案】32.尝与诸小儿游 33.C B 34.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5.爱观察 爱思考
【解析】32.本题主要考查默写文言文。
书写时注意“尝、与、诸、游”的正确写法。
33.本题主要考查字词解释。
人问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由此可知,此处的“之”指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故选C。
取之,信然:摘来(李子)一尝,的确如此。由此可知,此处的“之”指代李子。
故选B。
34.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根据“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可知,其他小孩都去摘李子了,只有王戎不为所动,原因是王戎认为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35.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根据“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可知,其他小孩都去摘李子了,只有王戎不为所动,原因是王戎认为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王戎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孩子一起出去玩耍。他们看见道路旁边的李树上有许多成熟的李子,把枝头都压弯了。大家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大家问他,他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还有那么多的果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来一尝,的确如此。
阅读。
宋濂嗜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注释】①嗜学:特别好学。 ②怠:松懈。 ③逾约:超过预定的期约,过期。 ④以是:因此。
36.本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7.下面带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录毕,走送之
38.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作者最终能够“遍观群书”的原因是( )
A.刻苦好学 B.手自笔录 C.遵守约定 D.家里贫穷
40.读了这则小古文,我们想到了古人勤奋读书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如:___________等。
【答案】36.余幼时即嗜学 37.B 38.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 39.A 40.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卧薪尝胆
【解析】36.本题考查对关键句子的掌握。
本文的题目是《宋濂嗜学》,“嗜学”的意思是喜欢读书,文章第一句“余幼时即嗜学”就照应了题目,也点明了本文的中心,即宋濂小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接着用具体的事例体现了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
37.本题考查对加点字意思的掌握。
A.“余幼时即嗜学”一句的意思是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其中“余”的意思是“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一句的意思是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其中“余”的意思是“我”。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一句的意思是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其中“之”是一个助词,意思是“的”。
“录毕,走送之”一句的意思是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的书。其中“之”是一个代词,指的是前文提到的“书”。
38.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本题中注意“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句子翻译为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
3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从“无从致书以观”到“遍观群书”,这中间的原因,表面看来,是“不敢稍逾约”,实际上是“弗之怠”,是他刻苦好学的学习精神。
40.本题考查对课外知识的积累。
体现古人勤奋读书的诗句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
体现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有:凿壁借光、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等。
【点睛】参考译文: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阅读很多书。
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1.《精卫填海》是一则_____(童话 神话)故事,你还读过这一类型的故事吗?请列举一个:___________。
42.《精卫填海》选自( )
A.《山海经·北山经》 B.《三字经》
43.“故为精卫”中“故”的意思是( )
A.原来的,从前的,旧的 B.因此
44.对于“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女娃到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B.女娃到东海游玩,沉溺于东海美景不愿返回。
45.《精卫填海》赞扬了精卫的( )精神。
A.坚韧、执着 B.严谨、认真
【答案】41.神话 女娲补天 42.A 43.B 44.A 45.A
【解析】41.本题考查的是对故事类型的理解。
通过日常学习积累,可知《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此类型的故事还有后羿射日、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哪吒闹海等。
42.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出处的积累。
日常积累可知《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
故选A。
4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
根据译文可知“故为精卫”所以化为精卫鸟。其中“故”的意思是所以,因此。
故选B。
4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根据译文“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可知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故选A。
45.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根据阅读《精卫填海》告诉人们的道理: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情,不在乎是否成功,看的是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精卫填海是古人用来颂扬善良愿望和锲而不舍精神的故事。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故选A。
【点睛】译文: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翠鸟移巢
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③生子,爱之,恐坠④,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⑤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注释]①翠鸟:一种羽毛是翠绿色的水鸟。②患:灾祸。③及:到了……的时候。④坠:落,掉下。⑤益:更加。
4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避患:_______ (2)稍下作巢:_______
47.翠鸟一开始作巢的原因是________(填文中语句),结果是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48.读了这个故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
B.我们要懂得变通,要随着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C.母爱是伟大的,我们要懂得感恩。
【答案】46.避免 筑 47.爱之,恐坠 自己和孩子都被人捉住 48.A
【解析】46.本题考查字义。
“避患”的意思是躲避祸患,“避”的意思是躲开、回避。
“稍下作巢”的意思是就在稍低处做巢,“作”的意思是“做、建造”。
4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句子“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可知翠鸟一开始作巢的原因是“爱之,恐坠”,结果是“而人遂得而取之矣。”翠鸟和它的孩子都被人捉住了。
4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翠鸟移巢》是冯梦龙《古今谭概》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翠鸟自己铸成了“丧子之祸”的故事,说明如果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到头来是害了他们。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翠鸟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祸患。等到它生了小鸟,特别喜爱它,惟恐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得更低了一些,于是人们就把它们捉住了。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暑期提升讲练 专题11 同步讲义:《济南的冬天》新课预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暑期提升讲练 专题11 同步讲义:《济南的冬天》新课预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暑期提升讲练专题11同步讲义《济南的冬天》新课预习解析版docx、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暑期提升讲练专题11同步讲义《济南的冬天》新课预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暑期提升讲练 专题11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暑期提升讲练 专题11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暑期提升讲练专题11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暑期提升讲练专题11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暑期提升讲练 专题15写作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暑期提升讲练 专题15写作训练(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暑期提升讲练专题15写作训练解析版docx、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暑期提升讲练专题15写作训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