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暑期提升讲练 专题12说明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专题12 说明文阅读
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说明对象
1.看文题
(1)标题是名词性的,一般是说明事物的,如《松鼠》、《北京的立交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
(2)而标题是抽象名词的,一般用“……方法”作标题多是事理性的说明文,如《统筹方法》;
(3)标题中带有疑问性的,常常是解释原因,说明事理的,如《什么是生态系统》。
2.抓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点明了说明对象。
3.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
(1)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2)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对象)的……(内容)。
(二)概括说明对象特征
1.看标题。
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或拟人的手法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如《巍巍中山陵》
2.抓住关键句、中心句。
对于总分式、递进式结构的说明文,从中心句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如:不少说明文会集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阅读时必须抓住它。如《苏州园林》一文,开头总说部分,就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善的图画”。后面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个布局以及局部的安排都突出了这个特点。另外,也有在过渡的句子中有具体的概括,一般用“不但,而且”这样递进关系的句子。
3.逐段阅读,综合概括。
对于非“总分”式的文段,比如并列式结构,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关键句的,要逐段提取、分析、综合,再作概括。有时,说明事物的特征不止一个;说明事理的,要注意连接词,如 “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
4.尽量采用原词,原句。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答题技巧: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题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三)给说明对象下定义。
答题格式:常用判断句“××是××”的句式。
先确定句子主干, 再添加表示说明对象特征、性质、功用、状态等修饰成分,注意准确、严密、简明。
(四)加标题类。
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二、说明文的顺序
(一)梳理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理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人们认识事物、事理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
年代:古今;季节:春冬;一天:早晚 ……
以时间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或事理的说明顺序。一般有表时间的词语,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等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技术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多以时间为序。
2.空间顺序:
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指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和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的事物,常用这种顺序。
3.逻辑顺序:
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由概括到具体,由特点到用途,由整体到局部等(常综合运用)
指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成因等。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术、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
提示:
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我们阅读时要把握表示时间和空间的关键词语。
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阐述前因后果,为此,我们须从总体上把握说明内容。
(二)设问形式及答题格式
【题型1】某一文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解题思路:
1.找说明顺序的标志词;
2.根据说明对象判断说明顺序;
3.结合标志词和说明对象,根据文本具体分析。
【题型2】本文主要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讲的?
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本文对……的说明更有条理性,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理)的顺序,便于读者理解。
【题型3】xx段(句)和xx段(句)能否调换?
答题格式:
xx段(句)和xx段(句)是……顺序,这样说明更有条理性,调换后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题型4】语句、段落作用
1.开头段落作用
(1)内容:概括段意;
(2)结构: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或激发阅读兴趣。
2.其他段落结合说明方法谈
(1)通过……的说明方法;
(2)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提示:
有时一篇文章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还将几种方式糅合在一起,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所以在回答时要分清主次。
三、说明文的方法及作用
(一)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类别
判断标志
作用(答题规范)
举例子
比如、例如、譬如、再如、如、据说
列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说明了……
列数字
必须要呈现具体的数字(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比、度数等)
列举了……等一系列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注: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数字。
作比较
比、而、和、相对于、较……相比
把……和……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的特征(道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打比方
像、仿佛、如、犹如、是……
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生动有趣。
下定义
判断句式:……是……、这就是……、……叫(作)……
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分类别
一种(方面、类)……另一种(方面、类)……
有序号:一、二、三……
把……分门别类(分为×类),条理清晰地说明……。
引资料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名人名言、诗句、新闻报道、轶闻趣事……
标志是有“引号”
①引用故事、神话传说:以……这个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对象,增强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用名人名言:用……这句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③引用诗句:该诗句的引用,使文章具有诗情画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学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列图表
有表格、图片、照片等
直观明了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作诠释
因为、由于、这是由……造成的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易于理解。
摹状貌
对事物进行细致地描摹
生动形象地描摹了事物的……特征。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
1.下定义:揭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定义要求完整,内容与对象可以颠倒。
①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2.作诠释:解说事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并不要求完整,内容与对象不可以颠倒。
②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
(二)设问形式及答题格式
1.某句段运用了……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文中的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
①本句运用了……(三个字)的说明方法;
②……(作用)地说明了……(说明内容);
③使读者/文章……。
四、说明文语言考点
(一)说明文语言特点
准确性、严谨性和科学性。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表达,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体现:
1.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主要、几乎、大约、一般、之一”等词,考查时常用删除法,即该词能否删去,如果删去有什么不好。
2.同义词的慎重选用。注意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赏析限制性词语
1.表时间:已经、早已、一直、渐渐、当时等
2.表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都、大多数、少数、总共、有些、大面积等
4.表数量:多、有余、很少、之一等
5.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6.表频率:经常、常常、屡次、总是、有时、往往、通常等
◆运用举例
这座桥(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这里的两处数字说明,由于年代久远,只能用推测的方法,表面上看似乎不精确,实际上正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这里的“绝大部分”表明并非所有的“宫殿”和“住房”都是对称的,也有少部分并不对称,这种客观的说明同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
说明事物时,常常会用到程度副词,如“很、十分、非常、较、更、最、稍微、略”等。
这里的“很”表明御花园虽然面积不小,但不是特别大,因为它只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
(二)说明文的语言风格
1.平时性
平实:就是用通俗、准确的语言客观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即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平实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
2.生动性
生动: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或事理。即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形象性的动词、形容词等,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有时还引用神话故事、传说和历史故事等。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科学小品文”或“文学性的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大多数说明文采用生动说明的语言风格。
◆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体现:
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3.说明中融入个人情感(抒情)等手法。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设问形式及答题格式
【题型1】xx词能否删除?
①表态:不能删,不能去掉。
②比较:因为“……”表示……,删掉后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
A原来是什么意思;B删去后是什么意思,会怎样(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③套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2】xx词能否替换?
①表态:不能换。
②比较:A原词的意思或内容;B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C换后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与事实不符。
③套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3】xx词有什么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①解词:解释所指词语的意思。
②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③套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4】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
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1)准确,(2)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答题格式:本文语言具有准确、生动/平实(二选一)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平实(二选一)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从古至今,人类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地在田间耕作。然而今天,科学家们已能在电脑上“播种”了。你看,随着科学家的操作,电脑上出现了一棵破土而出的小麦苗,小麦苗渐渐长大,然后开花,再抽穗,最后结出颗粒饱满的麦子,他们在电脑上“种出”了小麦。
②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科学家在利用高智能的电脑,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进行模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知道,农作物的生长受自然环境、气候、虫害,甚至农作物自身因素等影响,人们在田间或实验室对农作物进行研究,花的时间很长。
③目前在电脑上模拟蔬菜的生长过程,最主要的目的是更好地“种出”蔬菜,比如,为了在电脑上“种出”优质的番茄,科学家通过电脑模拟,就能发现叶子如何生长,如何展开,才能更好地吸收光照,结出丰硕的番茄果实。
④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根据电脑模拟的结果,培植出新型的、更理想的蔬菜品种来。
1.给短文拟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播种”加引号的作用是( )(填序号)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的称谓 C.表示着重强调
3.细读短文,简要写出小麦从种子到长成麦子的生长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面朝黄土背朝天”形容人们在田间辛苦工作的场景。( )
B.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因素除了外界因素,还有农作物自身的因素。( )
C.科学家已经根据电脑模拟种出了各种口味的番茄。( )
5.科学家为什么要在电脑上种蔬菜,下面概述正确的是( )
A.更好地“种出”蔬菜。 B.电脑上种的蔬菜口味更好。
C.任何人都可以在电脑上种蔬菜。
6.针对文章内容,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并试着解决。
我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会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电脑“播种”》 2.B 3.麦苗→长大→开花→抽穗→麦子 4.√ √ × 5.A 6.人们在电脑上模拟种蔬菜有什么好处? 可以种出好的蔬菜,更好地种出蔬菜。
【解析】1.本题考查了如何给文章加合适的题目。
结合文章内容,可用主要人物作题目,也可用主要事件来作题目,还可以用所告诉我们的道理来作题目。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说明对象及特点”拟写即可。
本文主要介绍科学家在电脑上“播种”,故标题可以是“电脑‘播种’”或者“在电脑上种蔬菜”等。
2.本题考查辨析引号作用的能力。
利用文本信息和生活积累,具体分析引号的用法。
句子“科学家们已经能在电脑上‘播种’了”中的“播种”不是真的在电脑上播种,而是一种特定的称谓。
故选B。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具体内容的能力。
根据具体内容概括作答。小麦的生长过程出现在文章第①段,由“电脑上出现了一棵破土而出的小麦苗,小麦苗渐渐长大,然后开花,再抽穗,最后结出颗粒饱满的麦子”可得出答案。即:麦苗→长大→开花→抽穗→麦子。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正确。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般是指农民在地里干农活的时候,低着头、弯着腰,正好脸朝着黄土(中原地区的土地是黄色的),后背朝着天。用来形容农民耕作的辛勤。
B.正确。从第②段的句子“我们知道,农作物的生长受自然环境、气候、虫害,甚至农作物自身因素等影响”可知本句叙述正确。
C.错误。从第④段的句子“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根据电脑模拟的结果,培植出新型的、更理想的蔬菜品种来。”可知本句叙述错误。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通读文章,结合具体句子作答。根据第③段“目前在电脑上模拟蔬菜的生长过程,最主要的目的是更好地‘种出’蔬莱”可知,科学家在电脑上种蔬菜是为了更好地“种出”蔬菜。
故选A。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提出疑问的能力。
根据文章内容,提出合理的疑问并解决。
示例:在电脑上种菜有什么好处?
一是可以节约实践;二是可以开发新型的、更理想的蔬菜品种;三是可以节省财力、人力。
阅读
夏天的昆虫(节选)
蝉
①蝉大别有三类。一种是“海溜”,最大,色黑,叫声洪亮。这是蝉里的楚霸王,生命力很强。我曾捉了一只,养在一个断了发条的旧座钟里,活了好多天。一种是“嘟溜”,体较小,绿色而有点银光,样子最好看,叫声也好听:“嘟溜——嘟溜——嘟溜”。一种叫“叽溜”,最小,暗赭色,也是因其叫声而得名。
②蝉喜欢栖息在柳树上。古人常画“高柳鸣蝉”,是有道理的。
③北京的孩子捉蝉用粘竿---竹竿头上涂了粘胶。我们小时候则用蜘蛛网。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黏。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
蜻蜓
①家乡的蜻蜓有四种。
②一种极大,头胸浓绿色,腹部有黑色的环纹,尾部两侧有革质的小圆片。叫做“绿豆钢”。这家伙厉害得很,飞时巨大的翅膀磨得嚓嚓地响。或捉之置室内,它会对着窗玻璃猛撞。
③一种即常见的蜻蜓,有灰蓝色和绿色的。蜻蜓的眼睛很尖,但到黄昏后眼力就有点不济。他们栖息着不动,从后面轻轻伸手,一捏就能捏住。
④一种是红蜻蜓。不知道什么道理,说这是灶王爷的马。
⑤另有一种纯黑的蜻蜓,身上、翅膀都是深黑色,我们叫它鬼蜻蜓,因为这有点鬼气,也叫“寡妇”。
刀螂
①刀螂即螳螂、螳螂是很好看的。螳螂的头可以四面转动。螳螂翅膀嫩绿,颜色和脉纹都很美。昆虫翅膀好看的,为螳螂及纺织娘。
②或问:你写这些昆虫什么意思?答曰:我只是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这些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现在的孩子大都只在电子玩具包围中长大,未必是好事。 ——选自汪曾祺《人间草木》
7.这篇文章,作者抓住了不同昆虫的不同方面来写:在写蝉时,重点写了蝉的_______和_______,写蜻蜓时,只写了蜻蜓的________,写刀螂时,主要写了刀螂的________,虽然写的内容不同,但我们都能从中体会到作者对这些昆虫的________。
8.作者写蝉和蜻蜓时都写到它们的种类,对比读《蝉》的第①自然段和《蜻蜓》的②-⑤自然段,说说同样是写种类,有什么不同?______
9.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处描写,说说为什么?_______
10.读完短文,提出一个问题并解决。
提出问题:________
解决问题:_______
【答案】7.外形 声音 颜色
外形 喜爱 8.作者写“蝉”时,先介绍名称,再写外形特点;写“蜻蜓”时,先写外形特征,再介绍名称。
9.这是蝉里的楚霸王,生命力很强。这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特别形象。 10.古人为什么经常画“高柳鸣蝉”? 因为蝉喜欢栖息在柳树上。
【解析】7.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文中《蝉》第①段,“最大,色黑”“体较小,绿色而有点银光,样子最好看”“最小,暗赭色”,这些部分都是介绍蝉的外形特征;“叫声洪亮”“叫声也好听”“因其叫声而得名”,这些部分介绍的是蝉的声音。
文中《蜻蜓》第②段“头胸浓绿色,腹部有黑色的环纹”第③段“有灰蓝色和绿色的”第⑤段“纯黑的蜻蜓,身上、翅膀都是深黑色”,这些介绍蜻蜓的部分都为颜色。
文中《刀螂》第①段“螳螂的头可以四面转动。螳螂翅膀嫩绿,颜色和脉纹都很美。昆虫翅膀好看的,为螳螂及纺织娘。”可知,介绍刀螂的外形。
虽然内容有差异,“好看”“好听”“厉害得很”通过这些词语能感受到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作者写了三种“蝉”,每一种都是先介绍名称:“一种是‘海溜’”“一种是‘嘟溜’”“一种叫‘叽溜’”,再介绍外形特点;作者在写蜻蜓时,都是先介绍外形特点,名称都放在最后介绍:“叫做‘绿豆钢’”“灶王爷的马”“我们叫它鬼蜻蜓,因为这有点鬼气,也叫‘寡妇’”。
9.本题考查描写手法。
答案不唯一,理由充分即可。如:
这家伙厉害得很,飞时巨大的翅膀磨得嚓嚓地响。作者用“嚓嚓”这个象声词把这种蜻蜓飞行时状态描写地具体又形象。
10.本题考查综合实践能力。
为开放性试题,问题和文章内容相关即可。如:
刀螂分为哪几种呢?可以通过上网搜索或查阅相关的书籍找到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味道是怎么来的
“味道”是如何被感知的
①人的舌头大约有8000个味蕾,每个味蕾大约由100个味觉受体细胞组成。味蕾主要分布在舌头的前半部分、后部和两侧。科学家曾认为不同位置的味蕾负责感受不同的味道,后来却发现每个味蕾都能感受到不同的味道。味蕾中的味觉受体细胞感受到食物中味道的刺激后,一般会产生神经信号,这种信号传到大脑中,由大脑辨别食物的味道。这就是味觉产生的过程。
②当然,唾液也是影响味道感知的一大因素。食物溶解在唾液里后,化学物质才能被味蕾上的接收器感知。
感冒时为什么吃饭不香
③如果舌头能尝到的味道只有酸、甜、苦、咸、鲜这几种,那我们感受到的千千万万种味道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里面还有鼻子的功劳。我们每个人大概有384种不同的嗅觉细胞。鼻子闻到的味道占我们感受到的味道的80%~90%,这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味觉感受。如果你感冒了,就会发现吃饭不香,这是因为鼻子被堵住了。
11.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味蕾主要分布在舌头的前半部分、后部和两侧。( )
(2)我们感受到的味道不仅有舌头尝到的,还有鼻子闻到的。( )
(3)感冒后只有嗅觉,没有味觉,所以吃饭不香。( )
12.根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梳理人们吃东西时味觉产生的过程,把示意图补充完整。(填序号)
①_____②_____③_____
A.味觉受体细胞产生神经信号
B.信号传到大脑中
C.味觉受体细胞感受到刺激
13.这篇短文中多次出现“大约”“大概”这样的词,是因为( )。
A.没想好用什么词
B.不确定,对情况不了解
C.这样写可以使语言更科学、严谨
【答案】11.√ √ × 12.C A B 13.C
【解析】11.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1)结合第①自然段这句“味蕾主要分布在舌头的前半部分、后部和两侧。”可知,此项判断为正确。
(2)结合第③自然段“鼻子闻到的味道占我们感受到的味道的80%~90%,这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味觉感受。”可知,我们感受到的味道不仅有舌头尝到的,还有鼻子闻到的。此项判断为正确。
(3)结合第③自然段可知“如果你感冒了,就会发现吃饭不香,这是因为鼻子被堵住了。”可知,感冒吃饭不香的原因是鼻子堵住闻不到味道,不是因为没有味觉。此项判断为错误。
12.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画线句子“味蕾中的味觉受体细胞感受到食物中味道的刺激后,一般会产生神经信号,这种信号传到大脑中,由大脑辨别食物的味道。这就是味觉产生的过程。”可知,这里写了“味觉受体细胞感受到刺激”然后“产生神经信号”,再是“信号传到大脑中”,最后“由大脑辨别食物的味道”。结合画线句“当然,唾液也是影响味道感知的一大因素。食物溶解在唾液里后,化学物质才能被味蕾上的接收器感知。”,可知,第一步食物要溶解在唾液里,然后“味蕾上的接收器感知”。所以人们吃东西时味觉产生的过程可梳理为:食物溶解在唾液里——味蕾感知受到刺激——味觉细胞产生神经信号——信号传到大脑,故依次选填序号为:C-A-B。
1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这篇短文中多次出现“大约”“大概”这样的词,都是表示很可能;表示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形)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说明文中用这样的词,是因为可以使语言更科学、严谨。
故选C。
阅读。
紫禁城屋顶上的瑞兽
①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站在金水桥上,屋顶上那一排排形态各异的小动物映入眼帘,它们被称为“瑞兽”。
②这些瑞兽最初的功能是保护屋脊的钉子。因为宫殿的屋脊是屋面两个坡的交线,这个位置用来粘瓦的泥巴一般非常厚且松软,所以瓦放在泥巴上容易下滑。为了防止瓦下滑,古代工匠常常用钉子来固定该部位的瓦。然而,裸露的钉子很容易在空气中生锈,因而工匠便给钉子戴了个“帽子”,还做了个造型,这个“帽子”的造型就是不同形象的瑞兽。久而久之,瑞兽逐渐与屋脊部位的瓦连成一体,起到了固定、支撑、装饰的作用。
③紫禁城古建筑屋顶上的瑞兽不仅具有科学性,也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文化。瑞兽排序固定,除了太和殿之外,数量均为单数,可为1个:龙;3个:龙、凤、狮子;5个:龙、凤、狮子、天马、海马;7个: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押鱼、狻猊(suān ní);9个: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押鱼、狻猊、獬豸(xiè zhì)、斗牛。瑞兽的数量体现了建筑的等级,数量越多,建筑等级越高。这些形象各异的瑞兽,还有不同的寓意。比如,狮子是“猛”“仁”兼具的瑞兽,寓意勇猛威严;獬豸被视为公平正义的象征。
④紫禁城屋顶上的瑞兽是我国古建筑的瑰宝,也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
(有删改)
1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_____
(2)瑞兽排序固定,数量均为单数,可为3个:狮子、龙、凤。 _____
(3)瑞兽不仅是我国当代建筑的瑰宝,也体现了工匠的智慧。 _____
15.短文里画线语句中的“最初”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请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关于文中介绍的瑞兽对屋脊的作用,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瑞兽数量可以体现故宫里古建筑的等级,瑞兽造型独特,数量越少,建筑等级越高。
B.粘瓦的泥巴非常厚且松软,瓦放在泥巴上容易下滑,所以工匠用屋脊的交线来固定。
C.为了避免钉子下滑,工匠便给钉子戴了“帽子”,这个“帽子”就是不同形象的瑞兽。
D.最初是保护屋脊的钉子,后来和屋脊部位的瓦连成一体,起到固定、支撑、装饰作用。
17.故宫有很多文创产品,它们不仅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还兼具实用价值。请你以瑞兽为主题设计一个文创产品,写出产品名称和设计理由。
【答案】14.√ × √ 15.句中的“最初”一词,不能去掉。“最初”意思是开始,去掉后就变成这些瑞兽功能是保护屋脊的钉子,只有这一功能。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16.D 17.“百鸟朝凤”花盆。因为凤凰是美丽的、高尚的,鸟儿们面对高尚的鸟表示尊敬,这样的美景镶嵌在花盆上,更能突出世界和谐之美,意境更美丽。
【解析】14.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与辨析
(1)结合第①自然段中“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可知,此说法正确;
(2)结合第③自然段中“瑞兽排序固定,除了太和殿之外,数量均为单数,可为1个:龙;3个:龙、凤、狮子”可知,除了太和殿之外,数量均为单数。此说法错误;
(3)结合第④自然段中“紫禁城屋顶上的瑞兽是我国古建筑的瑰宝,也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可知,此说法正确。
15.本题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这些瑞兽最初的功能是保护屋脊的钉子。”可知,句中的“最初”的意思是开始,句意是开始时,这些瑞兽功能是保护屋脊的钉子,后来又有了新的功能。若把这个“最初”去掉后,句意就变成这些瑞兽功能是保护屋脊的钉子,只有这一功能。若去掉,就不能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辨析。
A.结合第③自然段中“瑞兽的数量体现了建筑的等级,数量越多,建筑等级越高。”可知,题干说法错误。
B.结合第②自然段中“因为宫殿的屋脊是屋面两个坡的交线,这个位置用来粘瓦的泥巴一般非常厚且松软,所以瓦放在泥巴上容易下滑。为了防止瓦下滑,古代工匠常常用钉子来固定该部位的瓦。”可知,题干叙述错误。
C.结合第②自然段中“然而,裸露的钉子很容易在空气中生锈,因而工匠便给钉子戴了个‘帽子’,还做了个造型,这个‘帽子’的造型就是不同形象的瑞兽。”可知,题干说法错误。
D.结合第②自然段中“裸露的钉子很容易在空气中生锈,因而工匠便给钉子戴了个‘帽子’,还做了个造型,这个‘帽子’的造型就是不同形象的瑞兽。久而久之,瑞兽逐渐与屋脊部位的瓦连成一体,起到了固定、支撑、装饰的作用。”可知,题干说法正确。
故选D。
17.本题考查开放探究的能力。
结合文本内容与链接资料以瑞兽为主题设计文创作品,合情合理即可。
如:产品名称:“天马”瑞兽手链。
理由:“天马”具有“神速”的特征,能追风逐日。将其形象做成手链,寓意在人生旅途上,能够像天马一样追风逐日,勇于追逐自己的梦想。
阅读实用文,完成下面小题
“鸟语”之谜
①“鸟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每种鸟都有自己独特的鸣叫声,这叫声代表什么呢?为了揭开鸟类语言的秘密,科学家向大自然的鸟巢派出了不少“密探”。这是一些微型电子仪器,包括能自动录音的微型录音器、录像机和望远镜,用来仔细观察巢中鸟的一举一动。科学家们把叫声和活动对照起来研究,弄清了不少“鸟语”的含义。
②画眉鸟发出“呜——鸣——”的声音,并扇动双翅,那是它们在表达高兴之情,一群乌鸦落在树上,如果其中一只发出“哇——哇——”的叫声,其他乌鸦听到就会立即飞走。原来,这惊叫声代表的是危险。可爱的小燕子在向“妈妈”表示自己又渴又饿时,就在窝中“唧——唧——”地叫个不停……看来,鸟儿们的叫声是表示某种意思的信号。
③知道鸟叫声的秘密后,
④比如,他们把乌鸦拼命挣扎时的惊叫声录下来,通过扩音器在田地边不停地播放。很快,田地上空成群的乌鸦便像一团乌云似的飞走了,庄稼就可以免遭破坏,得到一个好收成。
⑤科学家还利用鸟的叫声给人治病。在莫斯科郊外的一所康复中心里,他们给手术后的病人听录制的由各种鸟叫声组成的乐曲。因为这样可以使病人置身于莺歌燕语之中,心情就会舒畅起来。同时,人身体的各个器官开始积极工作,提高了生命活力。
18.哪一项不是科学家向鸟巢派出的“密探”?( )
A.微型录音器 B.录像机
C.纳米机器人 D.望远镜
19.关于“鸟语”的秘密,下面哪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
A.画眉乌“呜——呜——”叫是紧张 B.小燕子“啾——啾——”叫表示饥饿
C.乌鸦“哇——哇——”叫是在报警 D.燕子妈妈“唧——唧——”叫表示饥渴
20.第三自然段的横线上填入哪一项最恰当?( )
A.科学家利用“鸟语”保护庄稼 B.科学家利用“鸟语”为人类服务
C.科学家利用“鸟语”给人看病 D.科学家开始学习鸟类语言
21.第三自然段在表达上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
A.总结全文 B.总起全文 C.抒发感情 D.承上启下
22.哪本杂志最有可能转载这篇文章?( )
A.《电影画报》
B.《动物世界》
C.《少年文艺》
D.《童话大王》
23.本文的主要写作目的是什么?( )
A.描写“鸟语”的多样与动听
B.介绍“鸟语”的不同含义
C.介绍科学家如何利用“鸟语”造福社会
D.区分益鸟与害鸟
24.科学家会怎样说服医生利用“鸟语”来为人类治病的?请结合文中内容写一写。(提示:可从治病的原理和实验的效果两个方面来说明。)
科学家说:“______。”
25.科学家还能利用“鸟语”从哪些方面为人类服务呢?结合文中内容,合理想象,试着写一写____。
【答案】18.C 19.C 20.B 21.D 22.B 23.C 24.利用鸟的叫声给人治病,让病人置身于莺歌燕语之中,他们的心情就会舒畅起来。同时,人身体的各个器官开始积极工作,提高了生命活力。我们已经在莫斯科郊外的一所康复中心里开展了实验,取得一定的效果。所以,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你们可以大胆地尝试。 25.科学家也许还能利用“鸟语”帮助鸟儿们建立家园,使得鸟类资源比较欠缺的城市,拥有鸟语花香的美景。
【解析】18.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关键信息的获取。
从第①自然段“为了揭开鸟类语言的秘密,科学家向大自然的鸟巢派出了不少‘密探’。这是一些微型电子仪器,包括能自动录音的微型录音器、录像机和望远镜”可知,科学家向鸟巢派出的“密探”不包括纳米机器人,故选C。
19.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从第②自然段“画眉鸟发出‘呜——鸣——’的声音,并扇动双翅,那是它们在表达高兴之情”可知,画眉乌“呜——呜——”叫是高兴,不是紧张,故该项说法错误。
B.从第②自然段“可爱的小燕子在向‘妈妈’表示自己又渴又饿时,就在窝中‘唧——唧——’地叫个不停”可知,小燕子不是“啾——啾——”叫,故该项说法错误。
C.从第②自然段“一群乌鸦落在树上,如果其中一只发出‘哇——哇——’的叫声,其他乌鸦听到就会立即飞走。原来,这惊叫声代表的是危险。”可知,乌鸦“哇——哇——”叫是在报警,故该项说法正确。
D.从第②自然段“可爱的小燕子在向‘妈妈’表示自己又渴又饿时,就在窝中‘唧——唧——’地叫个不停”可知,“唧——唧——”叫表示饥渴的是小燕子,不是燕子妈妈,故该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0.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第②自然段主要写的是科学家破解出的鸟语的秘密,第④自然段主要写科学家利用“鸟语”保护庄稼,第⑤自然段主要写科学家利用“鸟语”给人看病,因此,第③自然段的横线上应是对下文④⑤自然段内容的概括,即科学家利用“鸟语”为人类服务,故选B。
21.本题考查了对过渡句的认识。
由上一题可知,第③自然段的内容是“知道鸟叫声的秘密后,科学家利用“鸟语”为人类服务。”,很明显,这是一个过渡句,前面的第②自然段主要写的是科学家知道了鸟语的秘密,后面的第④⑤自然段主要写科学家利用“鸟语”为人类服务,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故选D。
22.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题目以及文章内容可知,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对“鸟语”之谜的研究,属于“动物”的范畴,故选B。
23.本题考查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本文主要写科学家通过研究,揭开了“鸟语”的秘密,并利用鸟语的秘密,为人类服务,造福社会,故选C。
24.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根据提示,从治病的原理和实验的效果两个方面来说明。第⑤自然段“因为这样可以使病人置身于莺歌燕语之中,心情就会舒畅起来。同时,人身体的各个器官开始积极工作,提高了生命活力。”揭示了用“鸟语”来为人类治病的原理。“在莫斯科郊外的一所康复中心里,他们给手术后的病人听录制的由各种鸟叫声组成的乐曲。”则是实验的举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梳理整合即可,注意语句通顺,连贯。
25.本题考查了思维拓展。
结合生活实际,想象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情况下需要鸟儿,什么情况下不需要鸟儿,进行想象写话。
示例:科学家利用鸟的“语言”来驱赶鸟类。在飞机场的附近,大量鸟的存在是很危险的,万一它们和正在起飞或降落的飞机相撞,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机场人员设法录下了鸟群的报警信号,并且在扩音器中不断播放,使得鸟群惊恐万分,远走高飞。
课内阅读
琥珀(节选)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6.文中的“推测”可不可以换成“猜测”?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从这块琥珀里可以看见什么?用“ ”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8.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在于: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29.结合短文内容,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通常会采用什么方法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6.不可以。“猜测”是凭想象估计;而“推测”是根据已知条件推断,有凭据。 27.①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②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③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28.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9.示例:科学家是在较短时间还是经过很长时间,才推测出这些情形的? 30.示例:我通常会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查资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懂的问题;遇到问题还可以请教别人。
【解析】26.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首先对这两个词语的含义要有所理解,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来猜测和判断不知道的。猜测:推测;凭想象估计。然后,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及词语在句子中语境可知,猜测是凭空想象,估计去推测结果,而推测是根据看到的事实进行的推测,是有凭据的,故文中的“推测”不可以换成“猜测”,换成“猜测”就不能准确说明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景,也没有说服力。
2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仔细阅读给出的文段,从文段的的第二句话“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可知,我们看见了什么。这句话有三个分句,选出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写出即可。
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仔细阅读全文段,从“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我们从这个递进关系的句子中可以获得两个信息即 ,前一个分句中的①“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后一个分句②“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两个科学价值。
29.本题考查思维拓展能力。
结合短文的内容,可以从中找出让你感到疑惑或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如:“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是什么原因等。
30.本题考查拓展延伸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日常学习经验和自身的体会作答。如:和同学探讨、研究解决问题;在文中定位关键词,根据关键词确定主题在联系上下文解答等。答案不唯一。
现代文阅读。
人类的“老师”
①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可以说,鱼类是人类的“老师”。
②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③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从蜻蜓那里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而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 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名少精力呀!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④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放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⑤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它捏碎。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
⑥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⑦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31.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的词语。
①通过启发提示而领悟的道理。_______
②形容事情很容易做。___________
3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潜水艇可像鱼儿一样在水中自由升降。
B.人类根据鲸的流线体改善轮船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
C.自然界只有动物们才是人类的好“老师”。
D.人类受蜻蜓翅膀的启发,改善了飞机的设计。
33.关于文中人类的好“老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题目中老师一词加上引号,说明这个老师是假的。
B.鱼儿、鸟儿、苍蝇、蚊子等都是人类的“老师”。
C.鸡蛋什么也没做,靠着自身的构造特点成为了人类的“老师”。
D.文中对人类好“老师”的介绍有详有略。
3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科学家研究了__________的原理,发明了_______,以后还从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飞行特点得到启示,造出了许多_______。
35.读了这篇文章,你对“人类与自然”这个话题有了怎样的思考?请用一段话将自己的想法写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向它学习了什么?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1.启示 轻而易举 32.C 33.A 34.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 潜水艇 鸟类 蜻蜓 蜜蜂 飞机 35.人类受生物的启示发明了潜水艇、飞机等这些例子,说明了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36.人类从苍蝇的复眼得到启示,制造出了高分辨率照相机。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词语的理解。
①结合解释在文中对应的词语是第①自然段中的“启示”。
②结合解释在文中对应的词语是第④自然段中的“轻而易举”。
3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C.说法错误,结合第⑦自然段“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可知“自然界只有动物们才是人类的好‘老师’”的说法错误。
故选C。
33.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A.说法错误,题目“人类的‘老师’”中“老师”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老师”在文中指的是生物界给予人类启发的自然界的种种生物,“说明这个老师是假的”是错误的。
故选A。
34.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可知科学家从鱼儿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结合第③自然段“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从蜻蜓那里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可知科学家还研究了鸟类、蜻蜓、蚊子、蜜蜂飞行特点得到启示,造出了许多飞机。
35.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人类受生物的启示发明了潜水艇、飞机等这些例子,说明了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动物身上受到了很多启发,发明了很多东西,解决了很多问题。
36.本题考查了课外知识的积累。
根据自己掌握的实际情况作答。注意不要再写文中列举的事例了。
示例: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一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
阅读《冷饮与健康》,完成文后的练习。
冷饮与健康
①烈日炎炎的盛夏,冷饮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适时适量地食用一些冷饮有助于防暑降温,有利于身体健康;但如果饮食无度,大量食用冷饮也会导致“冷饮病”,不利于身体健康。
②为什么大量食用冷饮为什么会导致疾病呢?首先,大量冷饮下咽后,从咽喉到肠胃,由于猛然受到冷刺激,黏膜下的血管会急剧收缩,导致局部功能紊乱,容易引起咽喉疼痛、声音嘶哑、胃疼等症状。其次,大量冷饮进胃后,会冲淡胃液,刺激胃黏膜,不仅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而且会使胃液分泌减少引起急性肠胃炎、痢疾等疾病。
③大量饮用冷饮也会引起头痛。口腔黏膜长时间受到刺激,会反射性地引起头部血管收缩和随后而来的被动扩张,从而刺激血管上的神经末引起头痛。
④大量饮用冷饮还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人体发育。国外一家卫生组织对4000多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经常饮用冰镇可口可乐而很少饮用牛奶的青少年,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这是因为大量饮用碳酸饮料的青少年,平均每天钙的摄入量只占人体所需的60%,对青少年骨骼发育极为不利。因此,对于冷饮,不但成人要减量,少年儿童更要少饮用,切不可把冷饮当水喝。
⑤科学合理地食用冷饮有益健康。第一要适时,不宜在饭前或饭后立即吃冷饮,也不宜剧烈运后马上吃冷饮。第二要适量,冷饮摄入量一次以150毫升左右为宜,不宜多吃。吃冷饮应该像喝汤一样,一口一口,慢慢下咽。更要注意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食用,婴儿忌食冷饮,幼儿少食冷饮,青少年适时适量食用冷饮,年者体弱者和心血管病人不宜多食用冷饮。
37.下列说法与文章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冷饮需适时适量地饮用。 B.食用冷饮就会导致“冷饮病”。
C.心血管病人不宜多食用冷饮 D.成年人和青少年都不宜把冷饮当水喝。
38.文中的②③④段都是围绕( )这一意思来讲的。
A.大量食用冷饮不利于健康 B.大量食用冷饮会导致疾病
C.大量饮用冷饮会引起头痛 D.大量饮用冷饮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人体发育。
39.下面这些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②③④⑤段的开头都有一个中心句,它能帮助我们快速地了解段意。
B.这篇短文先总述后分述,条理非常清楚。
C.第四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列举一项调查表明了大量饮用冷饮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发育。
D.文章的首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抓住它可以让我们迅速地了解文章的内容。
40.运动会上小明刚跑完长跑,又热又渴,拿起冰镇饮料大口地喝了起来。如果你在现场,结合文章内容你会怎么劝告他?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7.B 38.A 39.D 40.小明,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喝冷饮。大量冷饮会引起急性肠胃炎、痢疾、头痛等疾病,还会影响人体发育,我们应该适量饮用,一次以150毫升左右为宜,而且要像喝汤一样,慢慢喝,否则不利于身体健康噢。
【解析】3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食用冷饮就会导致“冷饮病”表述有误。由第①段可知“但如果饮食无度,大量食用冷饮也会导致“冷饮病”,不利于身体健康。”
故选B。
38.本题考查概括段意。
由第②段中“为什么大量食用冷饮为什么会导致疾病呢”;第③段中“大量饮用冷饮也会引起头痛”;第四段“大量饮用冷饮还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人体发育”的中心句可知,②③④段是从大量食用冷饮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观点来叙述。
故选A。
3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正确。中心句有助于了解段落大意。
第②段围绕着“为什么大量食用冷饮为什么会导致疾病呢?”写的。
第③段围绕着“大量饮用冷饮也会引起头痛。”写的。
第④段围绕着“大量饮用冷饮还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人体发育。”写的。
第⑤段围绕着“科学合理地食用冷饮有益健康。”写的。
B.正确。本文②③④⑤段都是围绕着中心句来写的,先总写再分写,结构十分清晰。
C.正确。第四段画线句子“国外一家卫生组织对4000多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经常饮用冰镇可口可乐而很少饮用牛奶的青少年,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通过列举国外的调查案例来证明大量饮用冷饮会影响身体健康。
D.有误。第①段中“烈日炎炎的盛夏,冷饮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文章的首句,但对于理解文章内容帮助不大,本文主要讲述大量食用冷饮不利于身体健康。
故选D。
4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小明的情况和文中大量、大口饮用冷饮的不良后果来劝说即可。语言要委婉。
示例:小明,你刚长跑完不适宜大口喝冷饮哦,而且要适量,不宜喝多,不然会引起身体不适,吃冷饮应该像喝汤一样,一口一口,慢慢下咽。
现代文阅读。
动物的忧伤
①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②人们长期以来就知道,不仅人有感情,动物也有。例如:雌天鹅死了,雄天鹅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悲痛;如果把小狗从母狗身边拿走,母狗就会恼怒;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享,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会显得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归来。在意大利米兰,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有一只狗十二年如一日,每天都到火车站去接它的主人,但它的主人早就死掉了。它每一次到火车站去,都要在那里耐心等待,一直要等到火车进站,等到乘务员全部离开火车站,它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垂着头,怏怏不乐地往回走。
③对高等动物来说当然也不例外。那么更原始的生物情形如何呢?它们是否也有某种类似的感情呢?人们怎样才能知道鲜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是什么心情呢?直接去问蝴蝶看来是得不到答案的,唯一的办法是,在相同的环境下对不同动物的习性进行研究。譬如,把它们与同类分开,不让它们接触,看它们的表现如何,观察它们是怎样忍受孤独和寂寞的。
④动物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会感到非常难过。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就会死亡。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就是群居生长的,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队伍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为成虫。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⑤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等。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蜜蜂和蚂蚁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
41.根据下面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1)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中烦闷不快活。( )
(2)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
(3)形容非常失望或沮丧的神情。( )
42.选择题。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
①议论文 ②记叙文 ③说明文
(2)文中第②自然段列举了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 )。
①人有感情 ②动物也有感情 ③植物也有感情
43.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受到宠爱的小狗盼望主人早点回来是因为它饿了。( )
(2)变蛾子的毛虫失去同伴后,食欲会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为成虫。( )
(3)所有的昆虫都是没有同伴的陪伴就会死亡。( )
(4)蜜蜂和蚂蚁的伙伴如果少于25个就会死亡。( )
44.问答题。
(1)科学家用了什么办法来研究原始生物是否有感情?
____________
(2)马路上经常会看到被人抛弃的宠物猫或宠物狗,你想对抛弃它们的主人说什么?
__________
【答案】41.闷闷不乐 萎靡不振 垂头丧气 42.③ ② 43.× √ × × 44.科学家在相同的环境下对不同动物的习性进行研究。譬如,把它们与同类分开,不让它们接触,看它们的表现如何,观察它们是怎样忍受孤独和寂寞的。 我想对抛弃它们的主人说:“动物也是有感情的,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你无情地抛弃宠物,让它们流落街头,让它们独自忍受孤独和寂寞,多么残忍啊!”
【解析】4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读第二自然,从句子: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享,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会显得闷闷不乐。可知闷闷不乐指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中烦闷不快活。
(2)读第四自然段,从句子“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可知毛虫因为掉队而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萎靡不振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3)读第四自然段,从句子“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可知毛虫因为掉队而十分失望、沮丧,垂头丧气形容非常失望或沮丧的神情。
4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本题考查文章题材。
读文章可知,文章是说明文。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阅读第二自然段可知,作者认为:人们长期以来就知道,不仅人有感情,动物也有。为了证明动物也有感情,所以后面列举了三个例子,证明动物也有感情。
4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读第二自然段,从句子: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享,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会显得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归来。选项说法有错。
(2)从第四自然段句子: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为成虫。可知选项说法正确。
(3)从第五自然段句子: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等。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可知并不是所有的昆虫离了同伴都不能活,选项说法错误。
(4)从第五自然段句子蜜蜂和蚂蚁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可知选项说法错误。
4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
(1)从第三自然段句子:唯一的办法是,在相同的环境下对不同动物的习性进行研究。譬如,把它们与同类分开,不让它们接触,看它们的表现如何,观察它们是怎样忍受孤独和寂寞的。可以知道科学家的研究方法。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合理组织语言进行劝说即可,如:小动物也是有感情的,我们要爱护她,把他们当作家人,你的随手抛弃,会对他们造成巨大的伤害。
课外阅读。
筷子
①说起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习惯,话可就长了。
②早在商代,筷子被称为“扶”,后来改称叫“箸”;大约过了上百年后又改为“筷”。“筷子”的“筷”与“快”是同音字。“快”表达了人们肚子饿了,急于进食的心情,于是便拿起“筷子”美餐起来。
③用筷子吃饭,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十分方便。有人做过这样的测定,使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甚至肩膀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处肌肉。由此可见,用筷子吃饭,( )进食方便,( )可以灵活手指,锻炼脑力,有益身心健康。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④我们中国的筷子,各式各样,原料也各异。最为出名的有驰名中外、物美价廉的杭州天竺筷,这种筷子是用佛教名山天竺山的细白竹做成的;有花纹清晰、浓淡相映,令人爱不释手的福州漆筷,这种筷子下圆上方,漆花瑰丽,筷子头上有寓意吉祥的鸟兽花草和各地名胜图案;还有象牙、玉石雕刻而成的各类高档筷子。
⑤今天,在全世界,凡吃中餐者,都用筷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中国的筷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的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武士。”
⑥中国筷子还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来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总愿带回几把中国筷子作为纪念,小小筷子传播了友谊,加深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互相了解。
45.第①自然段画线句中,“长”的意思是( )
A.是从远古说起,有很长的时间、很长的历史。
B.历史长,内容多,有很多话可说。
C.内容很多,有很长的话说,能作长篇大论。
D.优点多,有中国特色。
46.在第③自然段的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47.“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中的“好事”指______,“一举”指_____,“多得”指_______。
48.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中国人使用筷子有很长的历史了。
B.“挟”“箸”“筷”的意思是相同的。
C.天竺筷产于印度佛教名山天竺山。
D.杭州天竺筷和福州漆筷都是名筷。
49.本文介绍了中国筷子的_____、_____和____。第③④两自然段开头一句都是_____句。这两段都采取了先____写后___写的写作方法。
【答案】45.B 46.不仅……而且 47.用筷子吃饭这件事 用筷子吃饭 不仅进食方便,而且可以灵活手指、锻炼脑力,有益身心健康 48.C 49.历史 作用 样式 总起 总 分
【解析】45.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结合画线句子“说起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习惯,话可就长了”可知,“话就长了”的意思是:说有关于筷子的内容 很多,说完要用很长时间。“长”的意思应该选:B。
46.本题考查关联词。
“进食方便”“可以灵活手指,锻炼脑力,有益身心健康”两句,后一句的意思比前一句更进一步,属递进关系,故填:不仅……而且……
47.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由此可见,用筷子吃饭,来仅进食方便,而且可以灵活手指,锻炼脑力,有益身心健康。”可知,这里的“好事”是指“用筷子吃饭的好处”;“一举”是指“用筷子吃饭”;“多得”是指“不仅进食方便,而且还可以灵活手指、锻炼脑力,有益身心健康。”
48.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A、B、D说法与内容一致。
C.结合“最为出名的有驰名中外、物美价廉的杭州天竺筷,这种筷子是用佛教名山天竺山的细白竹做成的”可知,“天竺筷产于印度佛教名山天竺山。”这种说法与短文内容不一致。
49.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方法。
短文的第二自然段介绍了“筷子”的历史,第三自然段介绍了筷子的作用,第四自然段介绍了筷子的样式。
根据内容可知,第三自然段中的第一句“用筷子吃饭,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十分方便”和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我们中国的筷子,各式各样,原料也各异。”都是本段的中心句(总起句),先总写筷子的作用和样式,后面再分别写出了筷子的具体作用和样式,是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
阅读说明文《空间大揭秘》,完成习题。
空间站大揭秘
空间站的英文名叫space station, 又称航天站、太空站,是一种可供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坚守在太空的空间站代表,听它来介绍一下空间站的独特之处吧。
我造价昂贵
你能想到最贵的房子是什么?别墅?私人城堡?但它们的价格在空间站面前就是“毛毛雨”了。请记住,一定要以“亿元”为单位来和我“洽谈”买卖。当然,我也就这么随便一说,作为“集最顶尖技术于一身”的我,可是非卖品。
我站得很高
斑头雁能飞到接近9千米的高空,翻越珠穆朗玛峰;飞机X-15A能飞到接近10.8万米的高空,创造世界纪录。不过,这些与空间站相比都不值一提,因为空间站所处轨道的平均高度在40万米。
我跑得很快
普通的房子一旦动起来就离坍塌不远了,不倒也得挂个“危房”的牌子。而我,不但能动,而且速度嗖嗖的。我的运行速度大约是每秒7.7千米,一般的民航客机速度大约才每秒0.25千米,你说我快不快?
你知道吗?
科学研究有四个环境领域:地球表面、海洋、大气层、太空。太空有微重力、超真空、强辐射、超低温、洁净等特点,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去做各种科学实验来认识它,其中许多科学实验需要有人照料完成。因此,我们需要建空间站。
空间站家族排排站
1971年,苏联“礼炮-1号”升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空间站。
1973年,“天空实验室号”从美国升空。
1986年,苏联“和平号”核心舱发射升空,2001年被销毁,共接收135名航天员,进行了1.65万次科学实验。
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共同建成国际空间站。这是目前人类建造过的规模最大的空间站。(《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9年03期)
50.下列哪一个是目前坚守在太空的空间站代表?( )
A.载人航天器 B.“天空实验室号” C.国际空间站 D.苏联“和平号”
51.下列对第②自然段画波浪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
A.说明空间站造价昂贵。
B.说明空间站是“非卖品”。
C.说明别墅、私人城堡是最贵的房子。
D.说明空间站比别墅、私人城堡贵一点。
52.人类要在太空建立空间站有哪些原因?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哪一项?( )
①空间站可供航天员在太空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
②空间站“集最顶尖技术于一身”,可以显示国力。
③科字家、工程师需要做各种科学实验来认识太空。
④科学家在太空做的许多科学实验需要有人照料完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3.假如《福建少年报》要转载这篇文章,请你推测这篇文章最有可能安排在哪个版面? ( )
A.写作秘籍 B.快乐家族 C.知心姐姐 D.科技前沿
54.“我的运行速度大约是每秒7.7千米。”这一句中的“大约”能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请读短文“我跑得很快”这部分,试着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提一个问题 。
我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0.C 51.A 52.C 53.D 54.不能去掉。因为“大约”表示大概、左右的意思,如果去掉,句子就变成“我的运行速度一定是每秒7.7千米”,这与原文不符,所以“大约”不能去掉。“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55.世界上有比“我”跑得更快的东西吗?
【解析】5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从第一段“空间站的英文名叫space station, 又称航天站、太空站,是一种可供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可知,“载人航天器”是空间站的别称,并不能说明它就是目前坚守在太空的空间站代表。
B.从“1973年,‘天空实验室号’从美国升空。”可知“天空实验室号”的年份,但不是目前坚守在太空的空间站代表。
C.从第一段的“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坚守在太空的空间站代表,听它来介绍一下空间站的独特之处吧。”可知此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D.从“1986年,苏联‘和平号’核心舱发射升空,2001年被销毁,共接收135名航天员,进行了1.65万次科学实验。”可知,“苏联‘和平号’”已被销毁,不符合题目要求。
因此本题选C。
5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从“你能想到最贵的房子是什么?别墅?私人城堡?但它们的价格在空间站面前就是“毛毛雨”了。”理解可知,生活中比较昂贵的别墅、私人城堡远远不如空间站的价格,符合此题的是A。
5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太空有微重力、超真空、强辐射、超低温、洁净等特点,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去做各种科学实验来认识它,其中许多科学实验需要有人照料完成。因此,我们需要建空间站。”可知需要建立空间站的原因有③科字家、工程师需要做各种科学实验来认识太空。和④科学家在太空做的许多科学实验需要有人照料完成。以及科学家们需要在太空中生活,而“空间站的英文名叫space station, 又称航天站、太空站,是一种可供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所以符合题目要求的有①③④。因此本题选C。
5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从《空间站大揭秘》这个标题以及文章内容来看,是属于介绍科技的内容,因此选择D。
5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知识点。
回答本题的方法是:①表态(能/不能删、能/不能去掉)②解释词语的意思③去掉词语以后的意思④点出为什么不能删的原因。即:不能去掉,因为“大约”是左右的意思,去掉后句子就变成运行速度确定是每秒7.7千米,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所以不能去掉。“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5.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问题要和文章内容有关,可以是有疑问的句子、写得好的句子,不能偏离原文。
阅读
天坛之美
历史悠久的北京城从元朝开始一直是中国的都城。历朝历代的帝王在城中建造各式各样的祭拜场所,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天坛了。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位于北京故宫的正阳门外东侧,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它是现存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祭祀建筑群。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天坛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的精神内涵,将意境之美融于建筑之中。
天坛的祈年殿、皇穹宇、圜(yuán)丘建造在南北中轴线上。自南端向北,建筑高度连续性逐渐上升。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比象征帝王的故宫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这出人意料的“高”象征着“天”的至高无上,可见古人对“天”的无比崇敬。
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因此,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建筑,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的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天空相融。这“圆”的设计,更是一种祥和的象征。
《黄帝内经》中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天坛是祭天之地,建筑采用了深蓝色的琉璃瓦,园内大面积种植四季常青的柏树——整体色调可谓是“青”色。墨绿的树、深蓝的琉璃瓦和浅蓝的天空形成了色彩的深浅对比。你知道这“青”色又象征着什么吗?
天坛和故宫相比,两者之美截然不同。故宫建筑群庞大,以气势取胜,而天坛____;故宫的空间图形是方形的,而天坛的空间图形是____的;故宫的颜色以红色为主,而天坛以____为主;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面面墙为特点,而天坛以____为特点。
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5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B.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坛墙南北形状不同。
C.天坛的琉璃瓦采用深蓝色,是为了与浅蓝的天空相融合。
57.结合短文选择恰当的内容,将序号填在第六自然段的横线上。
①青色 ②开放式的一个个圆 ③建筑群少而精,以宁静著称 ④圆形
58.短文第三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
(1)_______
(2)_______
59.本文中的“意境之美”是指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建筑的“高”,象征着“天”的至高无上;建筑形态的“圆”,象征着_____;建筑色调的“青”,象征着_______。
【答案】56.B 57.③ ④ ① ② 58.列数字 作比较 准确说明建筑高度,有说服力; 与故宫太和殿作比较,突出祈年殿的高。 59.祥和 清朗
【解析】56.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 不正确。从“祈年殿上升到38米,比象征帝王的故宫太和殿还高出3米”可知,太和殿不是明、清两代北京最高的建筑
B. 正确。从“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因此,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建筑”可知,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坛墙南北形状不同。
C. 不正确。从“天坛是祭天之地,建筑采用了深蓝色的琉璃瓦”可知,天坛的琉璃瓦采用深蓝色,不是为了与浅蓝的天空相融合。
57.本题主要考查补充句子。
从“故宫建筑群庞大”可知,“而天坛”这里填“建筑群少而精,以宁静著称”。
从“故宫的空间图形是方形的”可知,“天坛的空间图形是”填“圆形”
从“故宫的颜色以红色为主”可知,“天坛以”填“青色”
从“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面面墙为特点”可知,天坛的特点是“开放式的一个个圆”。
58.本题主要考查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从“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可知,句子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写出了祈年殿很高。
从“祈年殿上升到38米,比象征帝王的故宫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句子把祈年殿和太和殿相对比,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突出祈年殿非常高。
59.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建筑,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的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天空相融。这“圆”的设计,更是一种祥和的象征。”可知,建筑形态的“圆”,象征着祥和。
从“墨绿的树、深蓝的琉璃瓦和浅蓝的天空形成了色彩的深浅对比。你知道这“青”色又象征着什么吗?”可知,建筑色调的“青”,象征着清朗。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暑期提升讲练 专题29 名著阅读:《西游记》(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暑期提升讲练 专题29 名著阅读:《西游记》(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暑期提升讲练专题29名著阅读《西游记》解析版docx、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暑期提升讲练专题29名著阅读《西游记》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暑期提升讲练 专题28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暑期提升讲练 专题28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暑期提升讲练专题28名著阅读《朝花夕拾》解析版docx、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暑期提升讲练专题28名著阅读《朝花夕拾》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暑期提升讲练 专题12说明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暑期提升讲练 专题12说明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暑期提升讲练专题12说明文阅读解析版docx、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暑期提升讲练专题12说明文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