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绵阳南山中学2023年春季高2021级6月热身考试
生 物 试 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变酸的果酒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
B. 制作果酒时瓶口需密闭,制作果醋时中断通氧醋酸菌可能会死亡
C. 利用新鲜的葡萄制作果酒时,应将葡萄冲洗干净后再去除枝梗
D. 制作果酒和果醋时为提高发酵效率,应将发酵液装满整个发酵装置
【答案】D
【解析】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果酒发酵时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果醋发酵需要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在变酸的果酒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A正确;
B、果酒发酵需要无氧环境,参与醋酸发酵的醋酸菌是嗜氧菌,因此制作果酒时瓶口需密闭,制作果醋时中断通氧醋酸菌可能会死亡,B正确;
C、利用新鲜的葡萄制作果酒时,应将葡萄冲洗干净后再去除枝梗,防止杂菌污染,C正确;
D、制作果酒和果醋时,不能将发酵液装满整个发酵装置,应该留有约1/3的空间,D错误。
故选D。
2. 下列关于腐乳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腐乳制作利用了毛霉等微生物的蛋白酶和脂肪酶
B. 将长满毛霉的豆腐装瓶腌制时,底层和近瓶口处需加大用盐量
C. 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加入香辛料既能调节风味,还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
D. 在腐乳制作过程中,盐的用量要适宜,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
【答案】B
【解析】
【分析】豆腐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都是大分子有机化合物,难以消化、吸收,毛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腐乳制作利用了毛霉等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其中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A正确;
B、腐乳装瓶时每层豆腐块均需要加盐但添加的盐量一般由下到上逐层增加,近瓶口处需加大用盐,防止杂菌污染,B错误;
C、腐乳制作过程中加入香辛料既能调节风味,还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C正确;
D、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加盐的作用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盐的用量要适宜;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若酒的含量过高会延长腐乳成熟的时间,D正确。
故选B。
3. 腐乳外部的一层白色致密的“皮”、泡菜坛内长的一层白膜,形成它们的有关菌种分别是( )
A. 乳酸菌、毛霉 B. 醋酸菌、乳酸菌
C. 毛霉、醋酸菌 D. 毛霉、酵母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1、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发酵,在泡菜制作过程中,泡菜发酵液的营养丰富,其表面往往含有适量的氧气,适合酵母菌生长繁殖,成膜酵母生长繁殖会在泡菜坛液面的形成一层白膜;
2、腐乳表面的一层致密的皮是由毛霉的匍匐菌丝形成的,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型。
【详解】腐乳表面一层致密的“皮“是由毛霉的匍匐菌丝形成的;在泡菜制作过程中,泡菜发酵液的营养丰富,其表面往往含有适量的氧气,适合酵母菌生长繁殖,成膜酵母生长繁殖会在泡菜坛液面的形成一层白膜,D正确。
故选D。
4. 下列发酵环境会引起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上升的是( )
A. 温度较低 B. 食盐含量高 C. 杂菌污染 D. 腌制时间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故选C。
5. 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纯化培养时,对培养皿皿盖做标记后应倒过来放在恒温培养箱内培养
B. 涂布接种时,需将涂布器浸酒精后在酒精灯外焰上引燃,冷却后再使用
C. 平板划线法是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通过接种环连续划在固体培养基表面
D. 可用平板划线操作对微生物进行分离和计数
【答案】B
【解析】
【分析】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2、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①灼烧灭菌: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②干热灭菌: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灭菌。③高压蒸汽灭菌: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min。
【详解】A、纯化培养时,对培养皿皿底做标记,培养皿应倒过来放在恒温培养箱内静置培养,A错误;
B、涂布接种时,需将涂布器浸酒精后在酒精灯外焰上引燃,冷却后再使用,防止高温杀死菌种,B正确;
C、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通过涂布器连续划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而平板划线法是通过在平板上划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C错误;
D、平板划线法不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D错误。
故选B。
6. 下列关于对微生物筛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含酚红的培养基筛选出能分解尿素的菌株
B. 用不含碳源的培养基筛选出自养微生物
C. 利用高温培养条件筛选耐热的Taq细菌
D. 用高浓度NaCl的培养基筛选耐盐突变菌株
【答案】A
【解析】
【分析】微生物筛选的关键是选择培养基的使用,通过选择培养混合的微生物,仅得到或筛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其他不需要的种类在这种培养基上是不能生存的。
【详解】A、尿素分解菌可以将尿素分解成氨,使酚红指示剂呈红色,应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筛选分解尿素的菌株,可以用含酚红的培养基进行鉴别,A错误;
B、不含碳源的培养基能筛选出自养型的微生物,异养型的缺乏碳源不能存活,故可用不含碳源的培养基筛选出自养微生物,B正确;
C、高温能抑制细菌生长,但耐热的Taq细菌可在高温中正常生长,因此可利用高温起到筛选作用,C正确;
D、高浓度的NaCl抑制细菌生长,可能造成细菌脱水死亡,但耐盐突变菌株可在高浓度NaCl培养基中生长,故可用高浓度NaCl筛选耐盐突变菌株,D正确。
故选A。
7. 下列与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氮肥,农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
B. 分解尿素的细菌能合成脲酶将尿素分解为氨和CO2
C. 纤维素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均能催化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
D.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活菌计数,其结果可能会偏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1、尿素需要分解为氨和CO2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2、只有能产生脲酶的分解菌才能分解尿素。
3、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主要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其中C1酶、Cx酶是将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是将纤维二糖分解为葡萄糖。
4、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活菌计数时,由于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所以其计数结果常常偏小。
【详解】A.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氮肥,需要分解为氨才能被农作物吸收利用,A正确;
B.尿素分解菌中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为氨和CO2,B正确;
C.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主要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其中C1酶、Cx酶是将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是将纤维二糖分解为葡萄糖,C错误;
D.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活菌计数,其结果常常偏小,原因是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D正确;
故选C。
8. 下列关于果胶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果胶酶是指能够高效分解果胶的一种酶
B. 果胶酶可以分解细胞壁的全部组成物质
C. 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均能产生果胶酶
D. 组成果胶酶的基本单位是半乳糖醛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果胶酶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果胶酶可产生于霉菌、酵母菌和细菌。
【详解】AB、果胶酶含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只能分解果胶不能分解纤维素,AB错误;
C、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均能产生果胶酶,C正确;
D、果胶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组成单位是氨基酸,D错误。
故选C。
9. 下列有关加酶洗衣粉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普通洗衣粉含磷高,可能会导致微生物和藻类的大量繁殖
B. 可使用添加蛋白酶的洗衣粉洗涤丝绸表面的血渍
C. 污渍的污染程度可通过滴加在布料上的污染物的量来控制
D. 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可以通过观察相同时间内污物的残留状况来判断
【答案】B
【解析】
【分析】加酶洗衣粉中添加了多种酶制剂,如碱性蛋白酶制剂和碱性脂肪酶制剂等。这些酶制剂不仅可以有效地清除衣物上的污渍,而且对人体没有毒害作用,并且这些酶制剂及其分解产物能够被微生物分解,不会污染环境。
【详解】A、普通洗衣粉含磷高,可能会导致微生物和藻类的大量繁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A正确;
B、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酶会使蛋白质水解,不可使用添加蛋白酶的洗衣粉洗涤丝绸衣物,B错误;
C、污渍的污染程度可通过滴加在布料上的污染物的量来控制,可用来探究酶的催化效果,C正确;
D、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可以通过观察相同时间内污物的残留状况来判断,残留越少的酶效果越好,D正确。
故选B。
10. 下列关于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凝胶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溶化好的海藻酸钠需立即与酵母细胞混匀,否则海藻酸钠会凝固导致混合不均匀
B. 注射器中的液体需以恒定的速度缓慢地滴加到配制好的氯化钙溶液中以形成凝胶珠
C. 用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时,可能观察到溶液中有气泡生成,可能闻到有酒味生成
D. 工业生产中,要避免其他微生物污染,细胞的固定化需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
【答案】A
【解析】
【分析】固定化细胞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小火、间断加热、定容,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
(2)海藻酸钠溶液与酶母细胞混合:冷却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匀,不要进入气泡。
(3)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高度适宜,并匀速滴入。
(4)刚溶化的海藻酸钠应冷却后再与酵母菌混合,否则温度过高会导致酵母菌死。
【详解】A、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必须冷却至室温,才能加入细胞,否则高温会杀死酵母菌,A错误;
B、固定化酵母细胞的过程中,要以恒定的速度缓慢地将注射器中的溶液滴加到配制好的CaCl2溶液中,以形成凝胶珠,B正确;
C、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故利用固定的酵母细胞发酵产生酒精,可观察到的现象为产生气泡,同时会闻到酒味,C正确;
D、在工业生产中,细胞的固定化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其他微生物的污染,实现固定化细胞的反复使用,D正确。
故选A。
11. 以下关于猪血红蛋白提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洗涤红细胞时,使用生理盐水可防止红细胞破裂
B. 猪成熟红细胞中缺少细胞器和细胞核,提纯时杂蛋白较少
C. 血红蛋白的颜色可用于凝胶色谱法分离过程的监测
D. 在凝胶色谱法分离过程中,血红蛋白比分子量较小的杂蛋白移动慢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红蛋白的分离过程:
1、样品的处理:通过洗涤红细胞、血红蛋白的释放、离心等操作收集到血红蛋白溶液;
2、样品的粗分离:利用透析法去除分子量较小的杂质蛋白;
3、样品的纯化:利用凝胶色谱法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杂质蛋白除去;
4、纯度鉴定:利用聚丙烯凝胶电泳完成。
【详解】A、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以利于后续步骤的分离纯化,加入的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稳定形态,防止红细胞破裂,A项正确;
B、猪的成熟红细胞中无细胞核,缺少细胞器,提纯时杂蛋白质较少,B项正确;
C、血红蛋白是有色蛋白,因此在凝胶色谱分离时可以通过观察颜色来判断什么时候应该收集洗脱液(如果操作都正确),C 项正确;
D、在凝胶色谱法分离过程中,血红蛋白的分子量比杂蛋白大,质量越大的蛋白质,通过凝胶色谱柱的速度越快,D项错误。
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 玫瑰精油的提取过程中,依次用到清水、氯化钠、无水硫酸钠,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
A. 溶解,萃取,除水
B. 蒸馏,萃取,除颗粒杂质
C. 蒸馏,油水分层,除水
D. 溶解,油分水层,除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蒸馏法提取玫瑰草精油的流程为:
①在开花的盛期(时期)采收玫瑰花瓣,与清水以质量比为1∶4的比例进行混合;
②在水蒸气蒸馏装置中进行蒸馏,在锥形瓶中收集到乳白色(颜色)的乳浊液;
③向乳化液中加入NaCl,增加盐的浓度,静置,出现油水分层;
④用分液漏斗将其两层分开,得到油层;
⑤向油层中加入一些无水硫酸钠吸水,静置约12h,过滤得到的液体为玫瑰油。
【详解】加入清水共沸,可以通过水分子向原料细胞中渗透,植物中芳香油向水中扩散,并随水份一起蒸馏出来;
加入NaCl的目的是使油水分层,便于分液;
加入无水Na2SO4可除去芳香油中的水份,提高产品纯度。
故选C。
13. 橘皮中精油的提取步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的作用是破坏橘皮细胞结构,分解果胶
B. ④可以用普通布袋过滤,除去固体物和残渣
C. ⑤的条件是需在5—10℃下处理5—7天
D. 最终的橘皮精油只在⑥处理后的滤液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橘皮精油的主要成分是柠檬烯,主要贮藏在橘皮部分。
【详解】A、石灰水可以破坏橘皮细胞结构,分解果胶,使精油释放,A正确;
B、④第一次过滤可用普通布袋,除去固体物和残渣,B正确;
C、⑤第一次过滤后需在5—10℃下处理5—7天,C正确;
D、静置后会用吸管吸出上层橘皮精油,故最终的橘皮精油还包括⑤处理后的上层液体中,D错误。
故选D。
14. 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正确的是( )
A. 胡萝卜→干燥→过滤→粉碎→萃取→浓缩→胡萝卜素
B. 胡萝卜→干燥→粉碎→过滤→萃取→浓缩→胡萝卜素
C. 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
D. 胡萝卜→粉碎→萃取→干燥→浓缩→过滤→胡萝卜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胡萝卜素为橘黄色的结晶,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脂溶性有机溶剂,可以采用萃取法提取。实验流程为: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
【详解】胡萝卜素的提取流程为: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5. 下列有关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物芳香油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B. 依据植物原料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植物芳香油提取方法
C. 提取玫瑰精油时,花瓣与清水的质量比与制作泡菜时用的盐与清水的质量比相同
D. 提取胡萝卜素时,为了能够使胡萝卜素充分溶解,采用的萃取剂要沸点高且不与水混溶
【答案】C
【解析】
【分析】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可以随水蒸气一同蒸馏。柑橘和柠檬用水中蒸馏法时,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因此宜使用压榨法制备。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的主要步骤是: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用量,同时还受原料颗粒的大小、含水量等条件的影响;在对新鲜胡萝卜进行干燥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否则会引起胡萝卜素的分解;提取的胡萝卜素粗品可通过纸层析法进行鉴定。
【详解】A、植物芳香油的组成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包括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正确;
B、依据植物原料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植物芳香油提取方法,如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可以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水中蒸馏有时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的分解等问题,因此柑橘柠檬芳香油的制备通常使用压榨法提取,B正确;
C、提取玫瑰精油时,花瓣与清水的质量比是1:4,制作泡菜时用的清水与盐的质量比是4:1,C错误;
D、提取胡萝卜素时,为了能够使胡萝卜素充分溶解,采用的萃取剂要沸点高且不与水混溶,D正确。
故选C。
16. 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核DNA分子数目相同
B.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都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但其行为不同
C.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的次数相同
D.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前期同源染色体不联会,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类似有丝分裂,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
【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二倍,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有丝分裂后期核DNA数目为体细胞的二倍,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核DNA数目也是体细胞的二倍。所以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不同,但DNA分子数目相同,A正确;
B、有丝分裂过程中都存在同源染色体,但二倍体生物的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
C、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着丝粒)分裂,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着丝点(着丝粒)分裂,即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着丝粒)分裂的次数都是一次,C正确;
D、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行为类似,前期散乱分布,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正确。
故选B。
17. 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
B. 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100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
C. 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均分,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没有细胞质的均分
D.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答案】D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0条,但因为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没有成对的染色体,A错误;
B、一个精原细胞能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只能形成1个卵细胞,因此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25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B错误;
C、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均分,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第一极体形成第二极体时存在细胞质的均分,C错误;
D、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由于同源染色体分裂,一个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因此染色体数目减半,D正确。
故选D。
18. 如图甲、乙均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丙为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在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变化,图丁为细胞分裂各时期染色体与核DNA分子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图所示细胞都有2个染色体组
B. 甲、乙两图所示细胞所处的时期分别对应图丙的BC段和DE段
C. 图丁中a时期可对应图丙的DE段,图丁中b时期的细胞可以是图乙所示的细胞
D.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均可用图丙表示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甲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分析乙图: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析丙图: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DE段表示着丝点分裂。分析丁图:a组所含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组染色体::DNA=1: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c组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的集合,甲和乙细胞都含有2个染色体组,A正确;
B、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于图丙的BC段,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对应于丙图的DE段,B正确;
C、图丁中f时期染色体∶核DNA=1∶1,可对应于图丙de段,图丁中g时期的细胞所含染色体:DNA=1:2,而图乙细胞所含染色体:DNA=1:1,不对应,C错误;
D、分析丙图: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故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均可用图丙表示,D正确。
故选C。
19. 孟德尔通过“假说-演绎法”研究了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在“纯种高茎与纯种矮茎豌豆杂交得到F1 ,F1 测交”的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B.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并且位于同源染色体上”,是属于孟德尔的假说内容
C. 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预测另一些实验的结果
D. 孟德尔推测出测交后代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的数量比应该为1∶1,这属于实验验证
【答案】C
【解析】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详解】A、孟德尔提出问题是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的,A错误;
B、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是孟德尔假说的内容之一,但孟德尔时代并未提出染色体这一概念,B错误;
C、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够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先根据以上假说预测了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实验结果,再用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豌豆杂交,他所做的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合,验证了他的假说,C正确;
D、孟德尔根据假说,推出测交后代高茎豌豆与矮茎的数量比为1∶1,即“F1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其后代高茎与矮茎植株数量比应为1:1”属于演绎内容,D错误。
故选C。
20. 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甲,要确定甲的遗传因子组成,以下方法不可行的是( )
A. 选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
B. 让甲与另一株高茎豌豆杂交,子代若都表现高茎,则甲为纯合子
C. 让甲豌豆进行自花传粉,子代中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
D. 让甲与另一株高茎豌豆杂交,子代若高茎与矮茎之比接近3∶1,则甲为杂合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鉴别方法:
(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
(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
(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
(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
(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详解】A、选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是测交,子代若有矮茎出现,说明甲为杂合子,A正确。
B、让甲与另一株高茎豌豆杂交,子代若都表现高茎,则甲为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而另一株高茎豌豆可能是纯合体,B错误。
C、让甲豌豆进行自花传粉,子代中若有矮茎的出现,说明出现性状分离,则甲豌豆是杂合子,C正确。
D、让甲与另一株高茎豌豆杂交,子代若高矮茎之比接近3:1,让甲与另一株高茎豌豆杂交,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鉴别,能扣住题干中关键词“不可行”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1. 现有一条黑斑蛇与一条黄斑蛇杂交,结果如下图,若再让F1代黑斑蛇之间相互交配,在F2代中有黑斑蛇和黄斑蛇两种表现型同时出现,根据上述实验,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 所有黑斑蛇的亲代中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
B. F1代黑斑蛇的基因型与亲代黑斑蛇的基因型相同
C. F2代黑斑蛇的基因型与F1代黑斑蛇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4
D. 黄斑是隐性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及题图:让F1黑斑蛇之间自交,在F2中有黑斑蛇和黄斑蛇两种表现型同时出现,即发生了性状分离,由此可判断黑斑相对于黄斑是显性性状(用A、a表示),则F1黑斑蛇的基因型为Aa,亲本中黑斑蛇的基因型也为Aa,黄斑蛇的基因型均为aa。
【详解】A、黑斑蛇的基因型为A_,可见其亲代中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F1黑斑蛇与亲代黑斑蛇的基因型相同,均为Aa,B正确;
C、F1代黑斑蛇之间相互交配,Aa×Aa→AA:Aa:aa=1:2:1,与F1代黑斑蛇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C错误;
D、让F1黑斑蛇之间自交,在F2中有黑斑蛇和黄斑蛇两种表现型同时出现,即发生了性状分离,由此可判断黑斑相对于黄斑是显性性状,D正确。
故选C。
22. 将一批基因型为DD与Dd的高茎豌豆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代中矮茎个体的比例为1/10,则这批豌豆中DD与Dd的比例为( )
A. 1:2 B. 3:2 C. 1:1 D. 4:5
【答案】B
【解析】
【分析】1、豌豆是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即豌豆在自然状态下只能自交。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豌豆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自交产生后代,在这批基因型为DD与Dd的高茎豌豆中,只有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自交才会产生隐性个体(dd),依据子代中隐性个体(dd)的比例为1/10(2/5dd=1/10),可以计算出亲代中Dd的比例为2/5。因此这批豌豆中DD与Dd的比例为3:2。
故选B。
23. 如图表示某种植物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都可以作为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
B. 图丁个体自交后代中最多有四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
C. 图甲、乙所表示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揭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 图丙个体自交,若子代表现型比例为12:3:1,则不遵循遗传定律
【答案】A
【解析】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分析题图可知:甲乙图中,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丙丁中,Y(y)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甲、乙、丙、丁都可以作为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A正确;
B、丁的基因型是YyDdrr,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如果不发生交叉互换,产生的配子是ydr和YDr,则自交后代中有3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如果发生了交叉互换,可以产生YDr、Ydr、yDr和ydr四种配子。则自交后代中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B错误;
C、图甲基因型Yyrr、图乙基因型是YYRr,不论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都产生比例是1:1的两种类型的配子,因此不能揭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错误;
D、图丙个体自交,若子代表现型比例为12:3:1,遵循遗传定律,但属于特例,D错误。
故选A。
24. 果蝇的红眼和白眼由一对等位基因(W/w)控制。让一只纯合的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交配得到F1,F1全为红眼;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F2。为了确定W/w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下列数据中不需要统计的是( )
A. F2中雌性个体的性状分离比
B. F2中雄性个体的性状分离比
C. F2中白眼果蝇的性别比例
D. F2中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比例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位置的判断方法。在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的判断方法:
1.已知性状的显隐关系,通常采用隐性的雌性和显性的雄性的个体进行杂交,若后代中雌雄个体表现型一致,则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后代中雌性表现为显性,雄性表现为隐性,则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未知性状的显隐关系,通常采用正反交实验,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则位于常染色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则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为了确定W/w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应统计F2中雌性个体的性状分离比、F2中雄性个体的性状分离比,再进行比较,若雌雄两性的性状分离比一致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不一致说明性状的传递与性别有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统计F2中白眼果蝇的性别比例,根据白眼果蝇的性别比例是否为1∶1进行判断;若只统计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比例,无法判断与性别的关系,即D错误。
故选D。
2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女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儿子不能传给女儿,属于交叉遗传
B. 人类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和性别相关联,属于伴性遗传
C. 摩尔根研究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时采用的方法,属于假说一演绎法
D. 父方细胞减数分裂时发生异常会导致子代出现性染色体组成为XYY的后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A.女性的色盲基因既能传给儿子也能传给女儿,男性的色盲基因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属于交叉遗传,A错误;
B.人类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遗传和性别相关联,属于伴性遗传,B正确;
C.摩尔根研究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时采用了假说一演绎法,C正确;
D.父方细胞减数分裂时发生异常,会产生YY的精子,该精子与X卵细胞受精后会导致子代出现性染色体组成为XYY的后代,D正确。
故选A。
26. 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35S标记的实验中,搅拌不充分,会使沉淀物放射性偏高
B. 32P标记的实验中,保温时间过短或者过长都会使上清液放射性偏高
C. 用35S、32P分别标记两组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D. 用含有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可以将噬菌体的蛋白质标记
【答案】D
【解析】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搅拌不充分,会使噬菌体的外壳(含35S,有放射性)没有从菌体上脱离下来,离心进入沉淀物,所以沉淀物放射性偏高,A正确;
B、保温时间过短,噬菌体部分DNA(含32P,有放射性)没有进入菌体,离心留在上清液,如果时间过长,细菌可能破裂,重新释放子代噬菌体DNA(含32P,有放射性),都会使上清液放射性偏高,B正确;
C、噬菌体侵染分两组进行,用35S、32P分别标记两组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C正确;
D、噬菌体是病毒,只有在细胞内寄生才进行代谢活动,才完成复制。所以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是无法标记噬菌体的,D错误。
故选D。
27.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①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②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③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④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RNA⑤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①②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遗传物质都是DNA,①正确,②错误;
③④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即细胞核和细胞质的遗传物质都是DNA,③正确,④错误;
⑤烟草花叶病毒只含有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RNA,⑤错误。
综上所述,②④⑤错误,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8. 下列有关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个或2个DNA,但有多个基因
B.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C. DNA分子的多样性是由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决定的
D.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般而言,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真核生物的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真核生物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个(DNA分子复制前或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后)或2个DNA(DNA分子复制后至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前),但有多个基因,A正确;
B、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B正确;
C、基因决定蛋白质的合成,DNA分子多样性决定蛋白质的多样性,C错误;
D、真核生物中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D正确。
故选C。
29. 关于DNA的双螺旋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双链DNA分子中,含氮碱基与脱氧核糖的数目相等
B. 双链DNA 分子中,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C.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D. 一条链上的相邻碱基通过“—磷酸—脱氧核糖—磷酸—”连接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的,在双链DNA分子中,含氮碱基与脱氧核糖的数目相等,A正确;
B、在一个直链双链DNA分子中,含有2个游离磷酸基团,B正确;
C、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正确;
D、一条链上的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D错误。
故选D。
30.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有a、b、e
B. 图中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有a、b、c、d、e
C. T2噬菌体能在肺炎双球菌的细胞中完成a、b、e过程
D. 真核细胞完成b过程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的催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a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b表示转录过程,c表示逆转录过程,d表示RNA复制过程,e表示翻译过程。
【详解】A、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分裂,没有a过程,A错误;
B、a、b、c、d、e过程都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B正确;
C、T2噬菌体只能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中,C错误;
D、RNA聚合酶具有解旋的作用,故转录不需要解旋酶,D错误。
故选B。
二、选择题
31. 在果酒、果醋发酵过程中,发酵初期不通气,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中期可以闻到酒香;后期接种醋酸菌,适当升高温度并通气,酒香逐渐变成醋香。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整个发酵过程中,初期到中期,再到后期,培养液pH逐渐减小
B. 制葡萄醋和制葡萄酒的发酵条件不同,但时间要控制相同天数
C. 制葡萄醋和制葡萄酒涉及的微生物种类不同,但细胞基本结构相同
D. 两种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新陈代谢类型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发酵初期不通气,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但无酒香,是因为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容器内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中期可以闻到酒香是因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后期酒香逐渐变成醋香是因为醋酸菌有氧呼吸产生醋酸。
【详解】A、整个发酵过程中,初期到中期产生酒精,再到后期产生醋酸,培养液pH逐渐减小,A正确;
B、制葡萄醋和制葡萄酒的发酵条件不同,发酵天数也不同,B错误;
C、制葡萄醋和制葡萄酒涉及的微生物种类不同,制酒所用的是酵母菌,为真核生物,制醋所用的是醋酸菌,为原核生物,二者细胞基本结构不同,C错误;
D、两种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但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而醋酸菌是好氧细菌,二者新陈代谢类型不同。
故选A。
32. 在“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中,为判断是否起到了分离效果,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需要精心设置对照。对照组的设置方式为( )
A.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接种相同土壤样液
B.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接种无菌水
C. 筛选分解尿素细菌的选择培养基不接种
D. 筛选分解尿素细菌的选择培养基上接种无菌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本实验中,目的是为了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分离效果,故应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为对照,接种相同土壤样液观察菌落的多少,通过两种培养基上菌落的多少,可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分离效果,A正确;
B、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接种无菌水可用于检测培养基是否合格,与题意不符,B错误;
C、筛选分解尿素细菌的选择培养基是实验组,应该接种,否则无法达到筛选的目的,C错误;
D、筛选分解尿素细菌的选择培养是为了增加细菌的数量,保证筛选的成功,不是对照组,故应接种适量适宜浓度的土壤样液,D错误。
故选A。
33. 为探究洗衣粉加酶后的洗涤效果,将一种无酶洗衣粉分成两等份,在甲组洗衣粉中加入某种酶,乙组不加酶,在不同温度下清洗化纤布上的血渍(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下表为实验结果记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水温/℃
10
20
30
40
50
组别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清除血渍时间/min
67
88
52
83
36
77
11
68
9
67
A. 甲组洗衣粉中加入了蛋白酶
B. 实验结果说明添加酶制剂和适当升高洗涤温度有利于提高去污效果
C. 研究表明50℃是洗衣粉中所加酶的最适温度
D. 本实验应控制的无关变量有血渍面积的大小、洗衣粉的用量、洗涤的方式、用水量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甲、乙两组中一组加酶,一组不加酶,自变量为是否加酶和温度。表中数据显示,加酶和适当提高温度能提高洗衣粉去污能力。
【详解】A、依据题干信息,甲组加入某种酶,乙组不加酶,结合血渍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甲组加入酶后清除血渍的时间明显缩短,说明其加入的是蛋白酶,A正确;
B、将甲、乙两组对比可知,加酶制剂可提高洗衣粉去污能力;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适当提高温度也能提高洗衣粉去污能力,B正确;
C、该实验不能确定洗衣粉中所加酶的最适温度,若确定酶的最适温度,需要扩大酶的温度范围(增加大于50°C的实验组)和进一步缩小温度梯度进行研究,C错误;
D、实验的无关变量可以从实验材料本身和环境条件两个角度考虑,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血渍的大小、洗衣粉的用量、洗涤的方式、用水量等,D正确。
故选C。
34. 玫瑰精油能使人产生愉悦感,具有抗菌、净化、镇静、调节内分泌和缓解焦虑等功能。如图是提取玫瑰精油的实验流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水蒸气蒸馏时要提高产品质量,应严格控制蒸馏温度,缩短蒸馏时间
B. 如果蒸馏过程中不进行蒸馏物冷凝,则精油提取量会下降
C. 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都可能含有芳香油,真菌也可产生芳香化合物
D. 乳浊液分离时,为了有利于水和油层分开,向乳化液中加入氯化钠,增加盐的浓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芳香油提取方法主要有: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易挥发,能够随水蒸气一同蒸馏,适合采用蒸馏法提取。
【详解】A、蒸馏法提取植物有效成分时,蒸馏时的许多因素都会影响产品的品质,如蒸馏温度太高、时间太短,产品的品质就比较差,为了提高产品的品质,需要严格控制蒸馏温度,延长蒸馏时间,A错误;
B、如果蒸馏过程中不进行蒸馏物冷凝,则精油提取量会下降,这是因为蒸馏的高温会把蒸发的精油随气体流失,从而导致精油提取量下降,B正确;
C、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都可能含有芳香油,能够用于提取芳香油,同时真菌也可产生芳香油化合物,C正确;
D、在乳浊液分离的时候,向乳浊液中加入氯化钠,增加盐的浓度,有利于水和油层分开,D正确。
故选A。
35. 下列对胡萝卜素提取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可选用乙醇和丙酮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
B. 在萃取过程中,由于安装了回流冷凝装置,所以可用明火直接加热
C. 在对萃取液进行浓缩前还要进行过滤,目的是除去萃取液中的不溶物
D. 将滤液用蒸馏装置进行蒸馏浓缩,可以在蒸馏装置末端的锥形瓶中收集到胡萝卜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有蒸馏、压榨和萃取等。水蒸气蒸馏法是植物芳香油提取的常用方法,它的原理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混合物又会重新分出油层和水层。萃取法是将粉碎、干燥的植物原料用有机溶剂浸泡,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方法。
【详解】A、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应符合具有较高沸点,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并且不与水混溶的特点,因此乙醇和丙酮均不可用于萃取胡萝卜素,A错误;
B、有机溶剂一般是易燃物,直接使用明火加热容易引起燃烧、爆炸,B错误;
C、在浓缩之前要进行过滤,目的是除去萃取液中的不溶物,然后通过蒸馏浓缩获得胡萝卜素,C正确;
D、将滤液用蒸馏装置进行蒸馏,锥形瓶收集到的是有机溶剂,蒸馏烧瓶中留下的是胡萝卜素,D错误。
故选C。
36. 如图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46(个)
B. 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1(个)
C. 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2(组)
D. 若曲线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核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23(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4)核膜和核仁:前期消失,末期重建;
(5)中心体:间期复制后加倍,前期分离,末期细胞质分裂后恢复体细胞水平。
【详解】A、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为46→92→46,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等于46,A正确;
B、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数目为1或2,因此n=1,B正确;
C、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规律为2→4→2,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2(个),C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核DNA是体细胞的两倍,即92,因此n等于46,D错误。
故选D。
37. 在研究果蝇(2N=8)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实验中,一个无放射性的细胞在胸腺嘧啶被32P标记的培养液中分裂一次,然后将子细胞置于无放射性物质的培养液中再分裂一次,实验过程中实时检测染色体放射性强度,基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细胞②与细胞③中所含的具有放射性染色体的条数相同
B. 实验结束后,④~⑦中至少两个细胞中含有具放射性的染色体
C. 实验过程中,染色体放射性总强度最强的细胞含有16条染色体
D. 若细胞④中具放射性的染色体条数与⑥相同,则⑤与⑦也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复制: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
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
DNA复制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详解】A、细胞②与细胞③都是细胞①在胸腺嘧啶被32P标记的培养液中有丝分裂一次产生的,所以细胞中所含的具有放射性染色体的条数相同,都是8条,A正确;
B、实验结束后,形成的子细胞中,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0~8条,所以④~⑦中至少两个细胞中含有具放射性的染色体,B正确;
C、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所以实验过程中,染色体放射性总强度最强的细胞含有8条或16条染色体,C错误;
D、由于细胞②与细胞③中所含的具有放射性染色体的条数相同,所以若细胞④中具放射性的染色体条数与⑥相同,则⑤与⑦也相同,D正确。
故选C。
38. 某种雌雄异株植物,茎有绿色和紫色两种(用基因B、b表示),花有红花和白花两种(用基因R、r表示)。两表现型为绿茎红花的雌、雄植株杂交得到如下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绿茎红花
绿茎白花
紫茎红花
紫茎白花
雄株
152
148
48
52
雌株
297
0
101
0
A. 控制茎色和花色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 亲本的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
C. 让子代中绿茎雄株与紫茎雌株杂交,F2中紫茎植株所占比例为1/3
D. 让子代中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杂交,F2中白花雄株占1/3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将表中每竖列个体数相加,绿茎红花∶绿茎白花∶紫茎红花∶紫茎白花≈9∶3∶3∶1,故茎色和花色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控制茎色和花色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A正确;
B、亲本的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B正确;
C、由于子一代不存在白花雌株,因此控制花色的基因与性别有关,属伴性遗传。让子代中绿茎雄株(1/3BB、2/3Bb)与紫茎雌株(bb)作亲本杂交,产生的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2/3B、1/3b,雌配子全为b,F2中紫茎植株(bb)所占的比例为1/3×1=1/3。C正确;
D、子代中红花植株(1/2XRXR、1/2XRXr)和白花植株(只能是XrY)作亲本杂交,产生的雌配子种类及比例为3/4XR、1/4Xr,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1/2Y、1/2Xr,F2中白花雄株占1/8。D错误
故选D
【点睛】
39.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其性别决定为XY型。科研工作者从某突变种群中随机选取一只直毛雌果蝇与一只野生型分叉毛雄果蝇杂交得到F1,F1中直毛雌:分叉毛雌:分叉毛雄=1:1:1.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控制该果蝇毛形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直毛为显性
B. 根据实验结果初步判断该种群中不存直毛纯合体
C. 出现直毛是因为控制分叉毛的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
D. 出现该实验结果是因为含该突变基因的雌配子致死
【答案】B
【解析】
【分析】随机选取一只直毛雌果蝇与一只野生型分叉毛雄果蝇杂交得到F1,F1中直毛雌∶分叉毛雌∶分叉毛雄=1∶1∶1,由于子代雌雄比例不等,所以推测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雌性既有直毛,又有分叉毛,雄性只有分叉毛,直毛为显性性状,用Aa表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亲代雌性基因型是XAXa,雄性为XaY,子代XAXa∶XaXa∶XaY∶XAY=1∶1∶1∶1,XAY致死。
【详解】A、根据分析,控制毛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
B、根据分析XAY致死,所以推测控制直毛的基因纯合(XAY和XAXA)致死,所以该种群中不存在直毛纯合体,B正确;
C、根据分析,直毛是显性性状,所以直毛是分叉毛发生了显性突变,C错误;
D、出现该实验结果是控制直毛的基因纯合致死,D错误。
故选B。
40. 现有拟核区DNA(含100个碱基对,其中有60个G)的两条单链均只含有14N(表示为14N14N)的一个大肠杆菌,若让该大肠杆菌在含有15N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再转到含有14N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则对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理论上有15N14N和14N14N两种DNA,其比例为3:1
B. 该DNA一条单链上(C+G)/(A+T)的值等于2/3
C. 运用密度梯度离心后,离心管中会出现两条密度带
D. 共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80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A、由于DNA半保留复制,14N14N的一个大肠杆菌在含有15N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再转到含有14N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则,形成8个DNA,6个DNA为15N14N,2个DNA为14N14N,A正确;
B、DNA一条单链上(C+G)/(A+T)的比值不确定,B错误;
C、理论上共有两种DNA,即15N14N和14N14N,运用密度梯度离心后,离心管中会出现两条密度带,C正确;
D、每个DNA分子含有腺嘌呤40个,复制三次共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3-1)×40=280个,D正确。
故选B。
41. 回答下列生物技术实践的相关问题:
(1)进行果酒的发酵生产,通常先分离纯化酵母菌,然后扩大培养、固定化酵母细胞,最后才接种、发酵。酵母细胞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固定前需要进行活化,活化是指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如果制作的凝胶珠颜色过浅、呈白色,原因是__________,固定的酵母细胞数目较少。
(2)在提取胡萝ト素的实验中,需要对胡萝卜进行干燥处理,干燥时,________会导致胡萝卜素分解。萃取时,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在凝胶色谱制作过程中,装填凝胶柱时,不得有气泡存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向盛有干酵母的小烧杯中加入蒸馏水 ②. 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菌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③. 海藻酸钠的浓度较低
(2) ①. 温度过高、时间过长 ②. 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
(3) ①. 样品的处理 ②. 气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降低分离效果
【解析】
【分析】果酒发酵的原理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小问1详解】
酵母细胞的活化:向盛有干酵母的小烧杯中加入蒸馏水,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菌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时,先将海藻酸钠溶液灭菌冷却后,加入活化的酵母细胞混合均匀,然后转移到注射器中以恒定的速度缓慢地滴加到适宜浓度的CaCl2溶液中,形成凝胶珠。如果制作的凝胶珠颜色过浅、呈白色,说明海藻酸钠的浓度偏低,固定的酵母菌细胞数目会偏少。
【小问2详解】
在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中,对胡萝卜进行干燥处理时,若温度过高、时间过长会导致胡萝卜素分解。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同时还受到原料颗粒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萃取温度、时间等影响。
【小问3详解】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主要分为样品的处理与粗分离、纯化和纯度的鉴定等步骤。在凝胶色谱法制作过程中,装填凝胶柱时,气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降低分离效果,所以色谱柱内不得有气泡存在。
42. 橘皮精油无色透明,具有诱人的橘香味,是食品、化妆品和香水配料的优质原料。研究发现,橘皮精油还有抑菌效果。回答下列问题:
(1)橘皮精油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通常采用压榨法制备,制备中需将橘皮用石灰水 浸泡。石灰水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出油率。橘皮在石灰水中的浸泡时间为______________,橘皮要浸透,这样压榨液的黏稠度不会太高,过滤时不会堵塞筛眼。
(2)科研人员探究橘皮精油抑菌实验时,得到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供试菌种
橘皮精油浓度/(ul•ml)
100
50
25
15
10
5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
—
+
++
++
++
++
++
大肠杆菌
—
—
—
+
++
++
++
肺炎克雷伯菌
—
—
—
—
+
++
++
铜绿假单胞菌
—
—
—
—
—
—
—
啤酒酵母
—
—
—
—
—
+
+
注:“—”表示不生长;“+”代表生长,“++”表示生长很多,
①由表可知,橘皮精油对________________的抑菌效果最好。
②某同学完成验证实验后,欲测定某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取 10g该样品,用无菌水制成100mL样品溶液,再将样品溶液稀释105倍后,各取样品溶液0.1mL 在3个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基平板上接种,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分别为156、174和159。则每克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为_____________个。
【答案】(1) ①. 柠檬烯 ②. 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 ③. 10h以上
(2) ①. 铜绿假单胞菌 ②. 1.63×109
【解析】
【分析】从橘皮中提取橘皮油时用石灰水浸泡的目的是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提高出油率。压榨橘皮时一般加入相当于橘皮质量0.25%的NaHCO3和5%的Na2SO4,使橘皮油易与水分离,压榨液中有一些糊状残渣等杂质。可以先用普通布袋过滤除去固体物和残渣,然后离心进一步除去质量较小的残留固体物,再用分液漏斗或吸管将上层的橘皮精油分离出来。此时的橘皮精油还含有少量的水和果蜡,需要在较低温度下静置5-7天,使杂质沉淀,用吸管吸出上层澄清橘皮精油,其余部分通过滤纸过滤,滤液与吸出的上层橘油合并,成为最终的橘皮精油。
【小问1详解】
橘皮精油的主要成分 是柠檬烯,由于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在水蒸气蒸馏时发生部分水解等问题,所以橘皮芳香油的制备不采用水蒸气蒸馏法,通常采用压榨法制备;为了提高出油率,需要将橘皮干燥去水,并用石灰水浸泡,其作用是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橘皮在石灰水中的浸泡时间为10h以上。
【小问2详解】
①由表可知,即使低浓度的橘皮精油条件下,铜绿假单胞菌也不生长,说明橘皮精油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橘皮精油浓度为25ul/ml时大肠杆菌不再生长,说明橘皮精油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25ul/ml。
②在进行菌落计数时,应选择30~300的培养基进行计数,故计算菌落数分别为156、174和159的培养基,求得平均菌落数为163,则每克样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为(163÷0.1)×106=1.63×109个。
43. 下图表示真核细胞内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
(1)图1中以④为模板合成⑤物质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核糖体在信使RNA.上相对运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填“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若合成⑤时到图中UCU决定的氨基酸后就结束,则终止合成的密码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方框内所示结构是____________的一部分,DNA与其在空间结构.上的区别是________。
(3)若①中有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导致该基因编码的肽链中氨基酸数目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替换后肽链未发生改变,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 ①. 翻译 ②. 从左到右 ③. UAA
(2) ①. RNA ②. DNA是双螺旋结构(或是DNA双链结构,RNA是单链结构)
(3) ①. 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翻译提前终止(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终止密码提前出现) ②.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以对应多种密码子。DNA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可能转录出的密码子对应的氨基酸不变,所以翻译的肽链未发生改变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1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①是DNA;②是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③为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④为mRNA,是翻译的直接模板;⑤是肽链;⑥为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图2是转录过程,方框内所示结构是RNA的一部分。
【小问1详解】
图1中以④为模板合成⑤物质的过程称为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②表示的物质是tRNA;根据tRNA在核糖体中的位置判断,核糖体在信使RNA上相对运动方向是从左到右。若合成⑤多肽链时到图中UCU决定的氨基酸后就结束,则是由于其后出现终止密码子UAA的缘故。
【小问2详解】
根据图2中方框内所示结构中有尿嘧啶碱基可知为RNA的一部分。DNA与其在空间结构上的区别是DNA是双螺旋结构,而RNA一般为单链结构。
【小问3详解】
若①DNA中有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导致该基因编码的肽链中氨基酸数目减少,则应该是替换的碱基对转录出的mRNA中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导致翻译提前终止;若替换后肽链未发生改变,则应该是碱基替换后转录出的mRNA中相应位置的密码子虽然改变但决定的氨基酸并没有发生改变,因而翻译出的多肽链中氨基酸顺序不变,这是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导致的。
【点睛】熟知基因表达的过程以及相关的基本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辨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基因中碱基对的改变导致的现象的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44. 果蝇是昆虫纲双翅目的一种小型蝇类,由于易饲养、繁殖快、子代数量多,常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已知果蝇的体色和肢型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探究这两种性状的遗传特点,某实验小组做了以下杂交实验:
亲本(P)
子一代(F1)
性状
数目
正常肢(♂)
正常肢(♀)
短肢(♂)
短肢(♀)
正常肢(♂)×正常肢(♀)
3对
102只
122只
11只
9只
(1)果蝇的正常肢与短肢是一对_______, 决定肢型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________不同。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控制果蝇肢型的基因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子代肢型性状并没有呈典型的孟德尔性状分离比(3:1),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另一对灰身正常肢、黑身短肢果蝇杂交,F1全为灰身正常肢,F1随机交配后F2中灰身:黑身=3:1,正常肢:短肢=3:1,若需探究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还需要统计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只雄果蝇由于某种原因发生性反转,并进行孤雌生殖,即该果蝇的卵细胞与同一原始生殖细胞产生的极体随机结合形成受精卵,所产生后代的雌性和雄性的比例为________(染色体组成为YY的受精卵不能发育)。
【答案】(1) ①. 相对性状 ②. 碱基对排列顺序
(2) ①. 常 ②. 只有双亲均为杂合体才会出现 3∶1的性状分离比,而双亲中存在部分显性纯合体
(3)灰身正常肢、灰身短肢、黑身正常肢、黑身短肢四种表现型的比例
(4)1∶4
【解析】
【分析】结合表格信息,正常肢(♂)×正常肢(♀),后代出现短肢,因此短肢为隐性性状。雌性中正常肢∶短肢=122∶9,雄性中正常肢∶短肢=102∶11,两者比值相近,因此位于常染色体上。
【小问1详解】
果蝇的正常肢与短肢是同一性状的不同的表现形式,是一对相对性状。正常肢为显性基因控制,短肢由隐性基因控制,决定肢型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因而导致基因不同。
【小问2详解】
据实验结果分析,控制果蝇肢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表格中有3对双亲,只有双亲均为杂合体才会出现 3∶1的性状分离比,而双亲中存在部分显性纯合体,因此子代肢型性状并没有呈典型的孟德尔性状分离比(3∶1)。
【小问3详解】
一对灰身正常肢、黑身短肢果蝇杂交,F1全为灰身正常肢,说明灰身、正常肢为显性,且双亲纯合,F1为双杂合,若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双杂合的F1随机交配,F2应出现灰身正常肢、灰身短肢、黑身正常肢、黑身短肢=9∶3∶3∶1,因此若需探究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还需要统计灰身正常肢、灰身短肢、黑身正常肢、黑身短肢四种表现型的比例。
【小问4详解】
一只雄果蝇由于某种原因发生性反转,并进行孤雌生殖,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为XY,性逆转后产生的四个细胞为X、X、Y、Y,其中一个为卵细胞,另三个为第二极体,卵细胞与第二极体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XX、4XY、1YY(不能发育),即所产生后代的雌性(XX)和雄性(XY)的比例为1∶4。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热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热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第三阶段,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热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热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一下学期热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一下学期热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