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高考文言实词识字辨义(共6个)
展开高考语文文言实词识字辨义1.既这是甲骨文的“既”字。【识字】右边是一个食器,尖尖的装满食物;左边是一个人,大张着嘴,面对食器跪坐着,表示已经吃饱了。【辨义】①根据古字形,既的本义是吃完了或吃饱了。②由本义引申为某种行为或现象完成了,即“完”“尽”“完毕”。[例]语未既,有老甿笑于旁。(话还没有说完,有个老农在旁边笑起来。)又[例]取之不竭,用之不既。(拿不完,用不尽。)③再由行为或现象的完成引申为时间副词,已经。[例]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归附,就要使他们安顿。)再[例]既得陇,复望蜀,人之常情。(已经得到陇地,又奢望得到蜀地,这是人之常情。)④后又引申为连词,组成“既……又……”“既……且……”,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例]既无老谋,而又无壮事,何以事君。(既没有深远的谋划,又不能建立大功业,怎么侍奉君主。)2.城 这是“城”字从金文到篆文再到楷书的演化过程。【识字】“城”字是个会意字,左边为形旁,表含意;右边为声旁,表读音。①为“城”字在金文的样子。左边中间的圆圈表示城邑的围墙,上下两端是两座对峙的城楼,其实城楼也是围墙的一部分,供瞭望和守卫之用;右边“成”在这里是声旁,指示读音。但也要注意到:“成”字,本是一件兵器,即锋刃朝左的大斧,表示用武器保卫城池。②是“城”字在小篆的形体,把金文左边的城郭简化为“土”字,表明城墙、城楼是用土筑起来的。当然也使书写更方便。③是“城”字现在楷书的样子。【辨义】①根据古代字形,“城”的本义就是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即城墙。[例]百雉而城。(长度达三百丈的城墙。)又[例]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就像有千里的坚固城墙环绕一样险固可靠)②由本义又扩大为“城市”“城邑”的意思。[例]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今日割让五座城邑,第二天割让十座城邑,如此之后得到一夜安稳的睡觉。)又[例]击秦,拔五城。(攻打秦国,占领五座城市。)③“城”本是名词,在使用过程中又活用作动词,产生了“筑城”“守城”等意义。[例]今吴是惧而城于郢。(现在害怕吴国,因而在郢都修筑城墙。)再[例](李)应庚发两路兵城南城。(李应庚派出两路兵马守卫南城。) 3.衣 这是甲骨文的“衣”字。【识字】甲骨的“衣”,颇像衣服之形。上面“人”形的部分,表示衣领;两侧开空的部分,则是衣袖;下面则像两片衣襟左右相覆的样子。【辨义】①根据甲骨字形,“衣”的本义是上衣。[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怎么说没衣穿?我愿与你同穿长袍)②后由本义引申为动词,即“穿(衣)”,旧时读成yì。[例]衣锦还乡(穿了锦绣衣服,回到故乡)又[例]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不耕作却吃饭,不纺织却穿衣。)③还要注意:“衣”本指上衣。古代衣服分上与下,上衣为“衣”,下衣为“裳”。《说文》里说“衣,所以蔽体者也。上曰衣,下曰裳。”意思是衣服是用来遮蔽身体的,上衣称为衣,下衣称为裳。后来,把衣服通称为“衣裳”了。4.向这是甲骨文的“向”字。【识字】甲骨的“向”,外形像人字屋顶的房子;里面有个方框,则表示在房墙上开了一个口,即窗口。【辨义】①根据甲骨字形,“向”的本义是朝北开的窗户,后泛指窗口。《说文》解释:“向,北出牖也。”(向,就是在北墙开辟的窗口)[例]闭户塞向,勿使风入。(把门关好,把窗塞严,不要让塞风钻进来)②后由朝着北方的窗户引申为朝着,对着。[例]惟有葵花向日倾。(只有葵花对着太阳开放。)③又引申为朝着某个方向的行为,即奔向,趋向。[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奔向洛阳。)又[例]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沛公面朝北坐,张良面朝西陪坐。)④再由奔向某个方位引申为接近,临近等。[例]木欣欣以向荣。(草木生机勃勃临近开花。)⑤后又远引出从前,过去,刚才等表示时间的副词。[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先前做的标记,最终迷失方向,不能再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又[例]向察众人之议。(刚才观察众臣的意见。)⑥值得注意的还有:由表示过去的时间引申成连词,假使,如果,表示假设。[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三个国家各自爱惜好他们的土地。)再[例]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如果从前我不干这差事,那么早已困苦不堪了。)5.安这是甲骨文的“安”字。【识字】甲骨文字的“安”:外形像一座房子;房里坐着一个面朝左方的少女。意思为:一个家庭有个女人,就是“安”。【辨义】①根据图形文字,“安”的本义是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例]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祸害。)又[例]风雨不动安如山。(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再[例]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逸。)②后又加深一层引申从容不迫、缓慢等状态。[例]安步以当车。(用缓缓步行当做坐车。)③又由此引申为动词,意思是要达到“安”的状态,即使安宁,安抚,抚慰,安排等。[例]可以为富安天下。(可以形成使天下富足安定的局面。)又[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如果刘备和刘表能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抚他们。)④再由长期处在“安”的状态,引申为习惯,满足于,安心。[例]安于现状。(满足于当前的状况。)又[例]郊境之内,民不安业。(国境的人都不安心从事职业。)⑤值得注意的还有:“安”有时用作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等,但这与它的本义无关,是古文的假借用法了。[例]安与项伯有故?(你怎么与项伯有旧交情?)又[例]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再[例]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皮都不存在了,毛将附在哪里呢?)6.伐这是甲骨文的“伐”字。【识字】甲骨文字的“伐”:右边是一柄长戈,左边是面朝左站着的一个人,戈的长刃正架在人的脖子上。这是个会意字,表示砍头的意思。【辨义】①根据甲骨文字,“伐”的本义是砍,猛劈,砍杀。[例]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这是砍断树根来求取树木茂盛。)又[例]为酒醴,伐豚羔。(摆设美酒,杀猪宰羊。)再[例]伐薪烧炭南山中。(在南山上砍柴烧制木炭。)②后由本义引申为攻打,讨伐。[例]其后秦伐赵,拔石城。(那以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石城。)③又因“攻打”就可能取胜,取胜就建立了功劳,所以引申为功业,功劳等。[例]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像春秋五霸一样的功业啊。)又[例]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自恃功劳,全凭个人的想法却不学习古人。)④一个人有了功劳,就常常吹嘘自己,就又引申为夸耀,自吹自擂。[例]自伐者无功。(自己夸耀自己的人,没有功劳。)又[例]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⑤又因这种吹嘘行为常会引起人的不满,由此引申为批评,指责,非议。[例]口诛笔伐。(用言论或文字宣布罪状,进行声讨。)又[例]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礼?(批评孔子的学说,怎么是对礼的背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