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后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6360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后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6360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后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6360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全一册课后训练(打包25套)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后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它描述的是,图中数码①代表的自然景观是,该图所示内容的主题应是自然带的,图2中的点与图1能正确匹配的是,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自然带为,长白山的基带植被主要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巩固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完成1~2题。
1.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产生从塞北到江南景观差异的基础是( )
A.水分B.光照
C.土壤D.热量
答案:1.A 2.D
解析:从“塞北”到“江南”的变化属于沿纬度变化的方向进行更替,不同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从而引起植被等地表景观发生变化,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下图为由赤道到北极地区的自然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数码①代表的自然景观是( )
A.常绿硬叶林B.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草原D.针叶林
4.该图所示内容的主题应是自然带的( )
A.植被高度变化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答案:3.D 4.C
解析:图中反映的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①代表的自然景观靠近苔原带,且较苔原带纬度低,应是亚寒带针叶林。
读景观图(图1)和世界局部地区图(图2),完成5~6题。
图1
图2
5.图2中的点与图1能正确匹配的是( )
A.a—①B.b—②
C.c—③D.d—④
6.图2中,c→b→a→d的景观变化,体现了( )
A.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答案:5.D 6.D
解析:第5题,图1中①表示热带雨林景观,分布于热带雨林气候区;②表示亚寒带针叶林景观,分布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③表示沙漠景观,分布于沙漠气候区;④所示为企鹅,为生活在冰原气候条件下的动物。图2中d位于南极洲的冰原气候区,与图1中④匹配。第6题,图2中,c→b→a→d的景观变化,明显地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读两地某自然带的分布图,完成7~8题。
图1
图2
7.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自然带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草原带
8.图1中该自然带分布的最高纬度高于40°,而在图2中分布的最高纬度低于35°,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分布及轮廓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答案:7.C 8.A
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该自然带主要分布在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条件下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8题,由于图2中陆地的最高纬度低于35°S,再往南为海洋,而图1中陆地再向北仍为陆地,故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及轮廓。
长白山是我国东北地区第一高山,植被垂直差异显著。读长白山垂直带示意图,完成9~10题。
9.长白山的基带植被主要为( )
A.常绿硬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10.丙处植被分布的上界阳坡远高于阴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人类活动
C.降雪量
D.地形坡度
答案:9.C 10.A
解析:第9题,长白山位于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由此可判断出基带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第10题,在同一海拔,阳坡的温度高于阴坡,热量条件较好。因此,同一植被类型在阳坡的上界常高于阴坡。
11.图1是世界部分地区示意图,图2是120°E附近某山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1)图1中②地所属的自然带是 ,此自然带在澳大利亚分布较广,其原因是什么?
(2)图1中④地所属的自然带是 ,⑤地所属的自然带是 。①地→④地→⑤地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 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是以 为基础的;③地→②地自然带的更替主要受 因素影响。
(3)图2中A、B、C代表的自然带可能分别是 、
、 。
答案:(1)热带荒漠带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西岸有西澳大利亚寒流流经,降温减湿;受东南信风带控制,吹离岸风,空气干燥;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
(2)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纬度地带性 热量 水分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第(1)题,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南信风带及洋流的影响,图1中②地虽位于沿海地区,但为热带荒漠带。第(2)题,根据所处的气候区来判断自然带。图1中④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所属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⑤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其所属的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图1中①地所属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①地→④地→⑤地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图1中③②两地分别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与西岸,其自然带的更替主要受水分因素影响。第(3)题,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有相似之处。图2中该山地基带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带,A、B、C代表的自然带可能分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能力提升
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a→f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图1和图2。读图,完成1~2题。
图1
图2
1.关于图1和图2反映的自然环境分异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1反映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②图2反映了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③从A地到F地,经度发生变化 ④从a地到f地,纬度发生变化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2.如果某地水热状况与D和d地区比较相似,则下列对该地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草原带
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C.可能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
D.可能生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图1中A→F热量逐渐减少,是因为纬度逐渐增高,体现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图2中f→a降水量逐渐减少,是因为距海洋越来越远,体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第2题,从图中可知,D地区的年积温在4000℃左右,d地区的年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据水热状况可判断该地可能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下图为塔里木盆地边缘某山地两坡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 )
A.甲表示北坡,乙表示南坡
B.丙表示草甸草原带
C.甲表示东坡,乙表示西坡
D.丙表示温带荒漠带
4.导致该山地甲、乙两坡垂直带谱复杂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降水B.气温
C.相对高度D.山顶海拔
5.造成乙坡缺少森林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气温低
B.海拔高,气温低
C.地形封闭,降水少
D.阴坡光照不足
答案:3.D 4.C 5.C
解析:第3题,塔里木盆地南缘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北缘为天山。读图可知,该山地甲坡山麓海拔为4600米左右,乙坡山麓海拔为1300米左右。昆仑山大致为东西走向,山脉南侧为青藏高原,北侧为塔里木盆地,因此南坡的地面高度远高于北坡,故该山地为昆仑山,其中甲表示南坡,乙表示北坡。昆仑山北坡山麓为塔里木盆地边缘,属于温带沙漠气候,丙表示温带荒漠带。D项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坡相比,乙坡相对高度较大,水热条件随海拔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带谱较复杂。C项正确。第5题,乙坡位于昆仑山北坡、塔里木盆地南部,该盆地较为封闭,水汽难以进入,导致乙坡降水少,缺少森林分布。C项正确。
6.读南美洲部分陆地自然带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甲、A、B、C自然带的名称。
(2)甲→A→B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的 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 为基础的。
(3)分析C自然带狭长的原因。
(4)乙纬度较高,但自然带类型与甲地相同,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这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5)说出D自然带的名称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荒漠带。
(2)纬度地带性 热量
(3)沿岸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安第斯山脉的阻挡。
(4)处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有巴西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地方性分异规律。
(5)温带荒漠带。形成原因:因其处在安第斯山脉盛行西风的背风坡地带,降水少,形成了荒漠景观。
解析:图中自然带甲、乙为热带雨林带,A为热带草原带,B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为热带荒漠带。由于C沿岸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和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作用,自然带狭长分布,向北延伸到赤道附近。乙地纬度本应该为热带草原带,但由于位于迎风坡,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的作用,形成了热带雨林带。D处由于处在盛行西风的背风坡,形成了温带荒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当堂达标检测题,共9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同步训练题,共8页。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巩固练习,共8页。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