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过关检测卷B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过关检测卷B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共6页。
第二章过关检测卷(B)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江西三清山是花岗岩山岳地貌的一个天然博物馆,被中外专家一致称为是“西太平洋地区最美的花岗岩区”。其中,“东方女神”为世界“绝景”。读图,完成1~2题。
图1 “东方女神”景观
图2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1.组成“东方女神”风景的岩石属于图2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岩浆喷出—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B.地壳抬升—岩浆喷出—外力作用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D.外力作用—岩浆侵入—地壳抬升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组成“东方女神”风景的岩石是花岗岩,为侵入岩。图2中岩浆活动分为两个过程,经①过程在地下侵入岩石圈内部,形成甲岩石,即侵入岩;经②过程在地表喷出,形成乙岩石,即喷出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第2题,组成该景观的岩石为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岩石圈内部后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浆岩,该类岩石在地下形成,需经地壳运动抬升到地表,在球状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该景观。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3~5题。
3.若岩层Ⅰ为页岩,Ⅱ为石灰岩,则图中甲、乙、丙、丁四处中最有可能变质的位置及变质形成的新岩石是( )
A.甲—大理岩 B.乙—板岩
C.丙—大理岩 D.丁—石英岩
4.甲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为( )
A.地垒 B.地堑 C.背斜 D.向斜
5.乙、丙、丁、戊四处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丙、乙、丁、戊 B.戊、丙、乙、丁
C.丙、乙、戊、丁 D.丁、乙、丙、戊
答案:3.C 4.C 5.A
解析:第3题,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的变质条件下形成的。岩浆侵入地区附近温度和压力都较高,所以丙处最有可能变质,由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故C项正确。第4题,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可以判断是背斜,故C项正确。第5题,由图可以看出,戊侵入丙、乙、丁岩层中,所以丙、乙、丁先于戊形成。又由于丙、乙、丁是沉积岩,按照沉积岩沉积规律,可知丙先于乙沉积,乙先于丁沉积。故A项正确。
读日本海沟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M、N分别属于( )
A.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B.欧亚板块、美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
7.与日本海沟所处板块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
A.安第斯山脉
B.红海
C.冰岛
D.东非大裂谷
答案:6.D 7.A
解析:日本海沟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安第斯山脉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红海、冰岛、东非大裂谷均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读图,完成8~9题。
8.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位移
9.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答案:8.D 9.C
解析:第8题,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高度一致,可推知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也高度一致。后来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表层的玄武岩层,再后来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整体出现断裂,同时X区岩层整体相对下沉而Y区岩层整体相对上升,从而导致图示区域出现分异,故D项正确。第9题,依据上题推理过程,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理应厚度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可能是Y区海拔高于X区,且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C项正确。
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读图,完成10~11题。
图1
图2
10.从地质构造看,庐山属于图中①~④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0.C 11.A
解析:第10题,庐山属于断块山,是岩块沿断层相对上升形成的,图中③处是上升岩块。第11题,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①为背斜。
下图是模拟某地貌形成的小实验:将小米沿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堆积体的形状特点。读图,完成12~13题。
12.此实验主要是探究( )
A.风力的搬运作用
B.流水的搬运作用
C.风力的沉积作用
D.流水的沉积作用
13.该实验存在的不足有( )
①没有体现流水作为搬运媒介 ②没有选用颗粒不等的混合物作为实验材料 ③堆积体的形状与实际地貌差别很大 ④没有体现搬运过程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答案:12.D 13.C
解析:第12题,读图可知,图中书本的中缝相当于河谷地带,小米沿倾斜的中缝流下,相当于河水沿河谷流出;小米流出中缝后在平坦开阔的接触面呈扇形堆积,可见该实验主要探究流水的沉积作用。第13题,在该实验中没有水作为搬运媒介,小米堆积时也不能按照重量、大小次序堆积。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4~15题。
14.铁路选择在图中地形部位通过的主要原因是( )
A.该部位为山脊,地势较高
B.该部位为山谷,工程量较小
C.该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
D.该部位岩层松软,易于开挖
15.在山区,一般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铁路运输量小
B.公路运输装卸方便
C.公路运输成本低
D.修建公路成本低,难度小
答案:14.C 15.D
解析:第14题,图中地形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施工工程量小,造价低。第15题,山区地势崎岖,地质构造复杂,修建铁路成本高,运营难度大,故在山区一般优先发展公路。
二、综合题(共40分)
16.(12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经图中④作用形成的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B.花岗岩
C.大理岩
D.页岩
(2)将图中数码与表示的地理含义连线。
① 熔融
② 埋藏和成岩作用
③ 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④ 冷却凝固
(3)读图比较喷出岩与侵入岩的异同,并完成表格。
岩石
相同点
不同点
喷出岩
侵入岩
答案:(1)B
(2)
(3)
岩石
相同点
不同点
喷出岩
都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
岩浆喷出地表,在地面上冷凝形成;多具有气孔构造,比重较小
侵入岩
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凝形成;矿物结晶良好,比重较大
解析:第(1)(2)题,根据图例和图的比较很容易判断出各数码的含义,①为埋藏和固结成岩作用,②为侵蚀、搬运、堆积作用,③为熔融,④为冷却凝固作用。岩浆侵入其他岩石冷却凝固可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第(3)题,可以从形成环境和冷却过程分析其晶体大小、致密程度上的差别。
17.(12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我国,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 地区,是由 作用形成的。
(2)图中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 风。沙丘是由 作用形成的。
(3)图中断层左侧地壳垂直运动的情况是 。
(4)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 地貌。
答案:(1)西北 风蚀 (2)东北 风积 (3)相对上升
(4)喀斯特(岩溶)
解析:第(1)题,A为风蚀蘑菇,是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第(2)题,沙丘由风积作用形成,且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结合指向标可知该地盛行东北风。第(3)题,图中岩层断裂成左、右两块,左侧的岩层相对右侧岩层上升。第(4)题,石灰岩受高温多雨的气候影响,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
18.(16分)读现阶段重点投资建设开发的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丙地区交通线路密度比甲地区 (填“大”或“小”),原因是 。
(2)如果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发展钢铁工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 (填“甲乙”或“甲丙”)间的交通问题,这需要以 条件为保证。
(3)在选择乙丙之间的交通干线时,人们选择了乙—丁—丙线路而没有选择乙—丙直线线路,其原因是 。
答案:(1)小 山区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密度小
(2)甲丙 科学技术
(3)乙丙间的直线线路经过山地,地面起伏大,工程难度大,投资高且安全性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第(1)题,由图可知,甲地平坦开阔,丙地位于山地,对交通干线的选择与密度大小有影响。第(2)题,若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首先需要解决甲丙之间的交通问题,甲丙之间需要跨越河流,穿越山区,工程难度大,这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保证。第(3)题,乙丙之间的直线线路经过山地,工程难度大,投资大,安全性差。
第二章过关检测卷(B)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江西三清山是花岗岩山岳地貌的一个天然博物馆,被中外专家一致称为是“西太平洋地区最美的花岗岩区”。其中,“东方女神”为世界“绝景”。读图,完成1~2题。
图1 “东方女神”景观
图2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1.组成“东方女神”风景的岩石属于图2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岩浆喷出—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B.地壳抬升—岩浆喷出—外力作用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D.外力作用—岩浆侵入—地壳抬升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组成“东方女神”风景的岩石是花岗岩,为侵入岩。图2中岩浆活动分为两个过程,经①过程在地下侵入岩石圈内部,形成甲岩石,即侵入岩;经②过程在地表喷出,形成乙岩石,即喷出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第2题,组成该景观的岩石为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岩石圈内部后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浆岩,该类岩石在地下形成,需经地壳运动抬升到地表,在球状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该景观。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3~5题。
3.若岩层Ⅰ为页岩,Ⅱ为石灰岩,则图中甲、乙、丙、丁四处中最有可能变质的位置及变质形成的新岩石是( )
A.甲—大理岩 B.乙—板岩
C.丙—大理岩 D.丁—石英岩
4.甲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为( )
A.地垒 B.地堑 C.背斜 D.向斜
5.乙、丙、丁、戊四处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丙、乙、丁、戊 B.戊、丙、乙、丁
C.丙、乙、戊、丁 D.丁、乙、丙、戊
答案:3.C 4.C 5.A
解析:第3题,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的变质条件下形成的。岩浆侵入地区附近温度和压力都较高,所以丙处最有可能变质,由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故C项正确。第4题,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可以判断是背斜,故C项正确。第5题,由图可以看出,戊侵入丙、乙、丁岩层中,所以丙、乙、丁先于戊形成。又由于丙、乙、丁是沉积岩,按照沉积岩沉积规律,可知丙先于乙沉积,乙先于丁沉积。故A项正确。
读日本海沟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M、N分别属于( )
A.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B.欧亚板块、美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
7.与日本海沟所处板块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
A.安第斯山脉
B.红海
C.冰岛
D.东非大裂谷
答案:6.D 7.A
解析:日本海沟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安第斯山脉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红海、冰岛、东非大裂谷均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读图,完成8~9题。
8.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位移
9.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答案:8.D 9.C
解析:第8题,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高度一致,可推知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也高度一致。后来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表层的玄武岩层,再后来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整体出现断裂,同时X区岩层整体相对下沉而Y区岩层整体相对上升,从而导致图示区域出现分异,故D项正确。第9题,依据上题推理过程,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理应厚度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可能是Y区海拔高于X区,且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C项正确。
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读图,完成10~11题。
图1
图2
10.从地质构造看,庐山属于图中①~④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0.C 11.A
解析:第10题,庐山属于断块山,是岩块沿断层相对上升形成的,图中③处是上升岩块。第11题,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①为背斜。
下图是模拟某地貌形成的小实验:将小米沿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堆积体的形状特点。读图,完成12~13题。
12.此实验主要是探究( )
A.风力的搬运作用
B.流水的搬运作用
C.风力的沉积作用
D.流水的沉积作用
13.该实验存在的不足有( )
①没有体现流水作为搬运媒介 ②没有选用颗粒不等的混合物作为实验材料 ③堆积体的形状与实际地貌差别很大 ④没有体现搬运过程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答案:12.D 13.C
解析:第12题,读图可知,图中书本的中缝相当于河谷地带,小米沿倾斜的中缝流下,相当于河水沿河谷流出;小米流出中缝后在平坦开阔的接触面呈扇形堆积,可见该实验主要探究流水的沉积作用。第13题,在该实验中没有水作为搬运媒介,小米堆积时也不能按照重量、大小次序堆积。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4~15题。
14.铁路选择在图中地形部位通过的主要原因是( )
A.该部位为山脊,地势较高
B.该部位为山谷,工程量较小
C.该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
D.该部位岩层松软,易于开挖
15.在山区,一般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铁路运输量小
B.公路运输装卸方便
C.公路运输成本低
D.修建公路成本低,难度小
答案:14.C 15.D
解析:第14题,图中地形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施工工程量小,造价低。第15题,山区地势崎岖,地质构造复杂,修建铁路成本高,运营难度大,故在山区一般优先发展公路。
二、综合题(共40分)
16.(12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经图中④作用形成的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B.花岗岩
C.大理岩
D.页岩
(2)将图中数码与表示的地理含义连线。
① 熔融
② 埋藏和成岩作用
③ 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④ 冷却凝固
(3)读图比较喷出岩与侵入岩的异同,并完成表格。
岩石
相同点
不同点
喷出岩
侵入岩
答案:(1)B
(2)
(3)
岩石
相同点
不同点
喷出岩
都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
岩浆喷出地表,在地面上冷凝形成;多具有气孔构造,比重较小
侵入岩
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凝形成;矿物结晶良好,比重较大
解析:第(1)(2)题,根据图例和图的比较很容易判断出各数码的含义,①为埋藏和固结成岩作用,②为侵蚀、搬运、堆积作用,③为熔融,④为冷却凝固作用。岩浆侵入其他岩石冷却凝固可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第(3)题,可以从形成环境和冷却过程分析其晶体大小、致密程度上的差别。
17.(12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我国,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 地区,是由 作用形成的。
(2)图中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 风。沙丘是由 作用形成的。
(3)图中断层左侧地壳垂直运动的情况是 。
(4)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 地貌。
答案:(1)西北 风蚀 (2)东北 风积 (3)相对上升
(4)喀斯特(岩溶)
解析:第(1)题,A为风蚀蘑菇,是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第(2)题,沙丘由风积作用形成,且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结合指向标可知该地盛行东北风。第(3)题,图中岩层断裂成左、右两块,左侧的岩层相对右侧岩层上升。第(4)题,石灰岩受高温多雨的气候影响,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
18.(16分)读现阶段重点投资建设开发的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丙地区交通线路密度比甲地区 (填“大”或“小”),原因是 。
(2)如果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发展钢铁工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 (填“甲乙”或“甲丙”)间的交通问题,这需要以 条件为保证。
(3)在选择乙丙之间的交通干线时,人们选择了乙—丁—丙线路而没有选择乙—丙直线线路,其原因是 。
答案:(1)小 山区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密度小
(2)甲丙 科学技术
(3)乙丙间的直线线路经过山地,地面起伏大,工程难度大,投资高且安全性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第(1)题,由图可知,甲地平坦开阔,丙地位于山地,对交通干线的选择与密度大小有影响。第(2)题,若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首先需要解决甲丙之间的交通问题,甲丙之间需要跨越河流,穿越山区,工程难度大,这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保证。第(3)题,乙丙之间的直线线路经过山地,工程难度大,投资大,安全性差。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