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展开2023年初中毕业生毕业升学考试
化学试卷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第一部分 择题
(本部分共15道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其中1~10小题每小题1分,11~15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传统工艺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炼生铁 B. 晒海盐 C. 扎风筝 D. 捏面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A、炼生铁是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将铁从铁的化合物中还原出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晒海盐,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扎风筝,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捏面人,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2. 空气污染是引起多种疾病的原因之一。下列物质中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 N2 B. PM10 C. He D. H2O
【答案】B
【解析】
【详解】A、空气的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臭氧等。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不污染空气,错误;
B、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是指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又称PM10。可吸入颗粒物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都很大。PM10属于空气污染物,正确;
C、氦气属于稀有气体,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污染空气,错误;
D、水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污染空气,错误。
故选B。
3.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连接仪器 B. 检查气密性
C. 取固体 D. 倾倒液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连接仪器时,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正确;
C、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错误;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所示操作瓶塞没有倒放,错误。
故选B。
4. 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按规定应使用碳素墨水(用炭黑等制成)。说明单质碳具有的性质是
A. 难溶于水 B. 可燃性
C. 熔点高 D. 常温化学性质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碳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则用碳素墨水书写的字迹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该用途与碳单质的溶解性、可燃性、熔点无关;
故选D。
5.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A. 汽油 B. 天然气 C. 酒精 D. 氢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A、汽油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等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故A错误;
B、天然气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等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故B错误;
C、酒精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等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故C错误;
D、氢气燃烧生成水,对环境没有污染.故的D正确;
故选D.
6. 稀土元素是一类有重要用途的资源。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铈的原子序数是58 B. 铈属于非金属元素
C. 铈原子中的质子数是58 D. 铈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8,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铈,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8;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铈原子中的质子数为58,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单位不是克,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7.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 食盐 B. 豆油 C. 花椒粉 D. 面粉
【答案】A
【解析】
【详解】A、食盐与水混合后可以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则可以得到溶液,故选项符合题意;
B、豆油与水混合后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则不可以得到溶液,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花椒粉与水混合后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则不可以得到溶液,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面粉与水混合后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则不可以得到溶液,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 古人用硫磺涂在松木片顶端制得“发烛”。“发烛”燃烧时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是
A. CO B. H2O C. SO2 D. N2
【答案】C
【解析】
【详解】A、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符合题意,错误;
B、H2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错误
C、硫磺燃烧生成二氧化硫,SO2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正确;
D、N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错误。
故选C
9.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液态氧 B. 洁净的空气 C. 汽水 D. 水泥砂浆
【答案】A
【解析】
【详解】A、液态氧是氧气的液态,只有氧分子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A正确;
B、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属于混合物,故B错;
C、汽水中含有水、碳酸、添加剂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
D、水泥砂浆中含有水泥、黄砂、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A。
【点睛】易错点:洁净的空气为混合物。
10. “航天点亮梦想”。航天工业曾用液氢作火箭燃料,氢气液化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A 分子种类 B. 原子种类
C. 原子大小 D. 分子间隔
【答案】D
【解析】
【详解】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氢气液化是氢气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物理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但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故选D。
11. 学好化学,有助于增强安全意识。下列做法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A. 乘坐高铁不携带易燃易爆品 B. 发现煤气泄漏打开抽油烟机
C. 进入加油站禁止吸烟 D. 高楼失火时禁止乘坐电梯逃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A、乘坐高铁不携带易燃易爆品,以免发生意外,则不能携带易燃易爆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煤气泄漏时不能打开抽油烟机,以免产生电火花发生爆炸,该选项符合题意;
C、加油站中可燃物含量过高,吸烟可能会引起爆炸,则应禁止吸烟,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高楼失火时禁止乘坐电梯逃生,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 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太空强国之一。为了探索太空,中国科学家研发出了多种类型的宇航服。其中舱外字航服的最内层由尼龙经编材料制成,尼龙属于
A. 复合材料 B. 金属材料 C. 合成材料 D. 合金
【答案】C
【解析】
【详解】尼龙是人们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合成纤维,属于合成材料。
故选C。
13. 酚酞(C20H14O4)是常见的酸碱指示剂。下列关于酚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酚酞由38个原子构成 B. 酚酞中C、H元素质量比是20:14
C. 酚酞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18g D. 酚酞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酚酞的化学式可知:一个酚酞分子是由38个原子构成,此选项错误;
B、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的比,所以酚酞中C、H元素质量比= ,此选项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1”通常省略不写,所以酚酞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18,此选项错误;
D、酚酞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120:7:32,所以酚酞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4. 化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A. KNO3 B. NH4NO3 C. Ca3(PO4)2 D. KCl
【答案】A
【解析】
【分析】含有营养元素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营养元素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营养元素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详解】A、KNO3中含有营养元素氮、磷、钾中的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A符合题意;
B、NH4NO3中只含有营养元素氮、磷、钾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B不符合题意;
C、Ca3(PO4)3中只含有营养元素氮、磷、钾中的磷元素,属于磷肥,C不符合题意;
D、KCl中只含有营养元素氮、磷、钾中的钾元素,属于钾肥,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A。
15. 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由碳、氧元素组成,能相互转化
B.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都可作为燃料
C.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能与水反应,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温室气体,含量增多都能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由碳、氧元素组成,在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又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可以互相转化,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做燃料;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作燃料,错误;
C、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碳酸,碳酸是一种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一氧化碳不能与水反应,错误;
D、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一氧化碳会引起中毒,不是温室气体,错误;
故选A。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16. 我国古代将炉甘石(ZnCO3)、赤铜(Cu2O)和木炭粉混合后加热到约800℃时,ZnCO3可分解为一种金属氧化物和空气中含有的一种气态氧化物,最终得到一种外观似黄金的锌铜合金。请用化学用语回答:
(1)两个碳酸根离子_______。
(2)标出Cu2O中铜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
(3)两个铜原子_______。
(4)ZnCO3分解生成①_______和②_______。
【答案】(1)
(2)
(3)2Cu (4) ①. ZnO ②. CO2
【解析】
【小问1详解】
在碳酸根前面加上2,表示两个碳酸根离子,即。
【小问2详解】
氧化亚铜中氧的化合价是-2价,根据化合物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计算出铜元素化合价是+1价,即。
【小问3详解】
在铜前面加上2,表示两个铜原子,即2Cu。
【小问4详解】
由题意可得出ZnCO3可分解成的金属氧化物为氧化锌,空气中含有的一种气态氧化物为二氧化碳。
17.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为几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图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②B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成为_______(填“阴”或“阳”)离子;
③C中x的值是_______;
(2)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根据图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1) ①. A ②. 失去 ③. 阳 ④. 6
(2)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图中A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②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
③在原子中,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C中的值是;
【小问2详解】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8. 某饼干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如下:
配料
小麦粉、白砂糖、精炼植物油、奶油、食盐、膨松剂碳酸钙、食用香精
储藏方法
存放于阴凉干爽处,避免阳光直射
保质期
9个月
(1)该配料中所含的营养素有_______(答一种即可);
(2)若某同学准备只用这种饼干作午餐,从营养的角度看,你认为_______(填“科学”或“不科学”),理由是_______;
(3)过期的食品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_______(答一种即可);
(4)根据该说明中的储藏方法,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_______。
(5)配料中的碳酸钙可以增加_______元素的摄入量,预防骨质疏松。
【答案】(1)糖类、油脂、无机盐
(2) ①. 不科学 ②. 该饼干中富含糖类,油脂、无机盐,缺少维生素、蛋白质、水,营养不均衡
(3)营养价值会下降,可能会产生异味、变色,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合理即可)
(4)防止食品受潮,使食品发生缓慢氧化的速率变慢,使食品能保存更长的时间(合理即可)
(5)钙##Ca
【解析】
【小问1详解】
小麦粉、白砂糖富含糖类;精炼植物油、奶油富含油脂;食盐、膨松剂碳酸钙属于无机盐;
【小问2详解】
由(1)的分析可知,该饼干中含糖类、油脂、无机盐,缺少蛋白质和维生素、水,营养不均衡,故不科学;
【小问3详解】
过期食品,会因发生缓慢氧化而变质,营养价值会下降,可能会产生异味、变色,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
【小问4详解】
存放于干爽处,可以防止食品受潮,存放于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可以使食品发生缓慢氧化的速率变慢,使食品能保存更长的时间
【小问5详解】
碳酸钙含钙元素,且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可作补钙剂,故配料中的碳酸钙可以增加钙元素的摄入量,预防骨质疏松。
19. 根据Na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两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_______。
(2)若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将KNO3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
(3)在60℃时,若使55gKNO3完全溶解,则需要水的质量至少是_______g;
(4)若NaCl中混有少量KNO3,提纯NaCl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
【答案】(1)氯化钠##NaCl
(2)降温至溶液刚好达到饱和 (3)50 (4)蒸发结晶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的是氯化钠。故填:氯化钠。
【小问2详解】
降温至溶液刚好达到饱和时,溶剂和溶质的质量均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所以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将KNO3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降温至溶液刚好达到饱和。故填:降温至溶液刚好达到饱和。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含义是6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110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若使55g KNO3固体完全溶解,至少需要50g60℃的水。故填:50。
【小问4详解】
据图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若NaCl中混有少量KNO3,提纯NaCl可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蒸发溶剂等。
20. 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A实验中点燃氢气时,若发出尖锐爆鸣声表明气体_______(填“纯”或“不纯”)。
(2)B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3)C实验中稀释浓硫酸时,玻璃棒搅拌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
(4)D实验中,依据反应前后天平测定结果__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1)不纯 (2)低蜡烛比高蜡烛先熄灭
(3)加快热量散失,使溶液混合均匀 (4)不能
【解析】
【小问1详解】
氢气是可燃性气体,点燃可燃性气体时需要检验气体纯度,若若发出尖锐爆鸣声表明气体不纯。
【小问2详解】
二氧化碳具有不可燃不助燃,密度大于空气的性质,所以B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低蜡烛比高蜡烛先熄灭。
【小问3详解】
浓硫酸密度比水大,且溶于水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浓硫酸还有很强的腐蚀性,为防止液体外溅,应将浓硫酸漫漫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迅速散发,防止液体外溅,还可以使溶液混合均匀。
【小问4详解】
D实验中,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导致反应后的质量偏小,所以依据反应前后天平测定结果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1.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
干粉灭火器:干粉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或磷酸二氢铵(NH4H2PO4)等。灭火时干粉中的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磷酸二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五氧化二磷和水。二者分解吸收热量,同时产生的固体粉末履盖在可燃物表面使火熄灭。
干粉灭火器可扑灭一般失火及油、燃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灭火时需上下摇动灭火器几次,拔出保险销,距火3米处,对准火焰,压下把手,扫射即可。
二氧化碳灭火器:加压时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其喷出。灭火时不会因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因此常在图书馆、档案室等场所使用。
水基型灭火器:装有AFFF水成膜泡沫灭火剂和氮气。灭火时操作方便,泡沫和水膜的双重作用,使其能快速、高效灭火,能用于扑灭非水溶性可燃性液体及固体材料引起的失火。
(1)干粉灭火器灭火时应对准火焰_______(填“上部”“中部”或“根部”)扫射;
(2)请你推测,精密仪器失火可使用_______灭火器灭火;
(3)磷酸二氢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4)使用水基型灭火器的优点是_______(答一点即可)。
【答案】(1)根部 (2)二氧化碳
(3)
(4)能快速、高效灭火
【解析】
【小问1详解】
干粉灭火器灭火时应对准火焰根部扫射,使可燃物隔绝氧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小问2详解】
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因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由此可推测精密仪器失火可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问3详解】
磷酸二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五氧化二磷和水,化学方程式是。
【小问4详解】
由上述信息可知,使用水基型灭火器能快速、高效灭火。
22. 下图所示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收集满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
(2)用D装置收集氧气时,当导管口出现_______时开始收集;当实验结束时先_______,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冷水倒吸炸裂试管;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4)用B装置制取气体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要伸到液面以下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1) ①.
②.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
(2) ①. 连续、均匀的气泡 ②. 将导管移出水面 (3)BC
(4)形成液封,防止反应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
【解析】
【小问1详解】
A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气体,适用于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检验收集满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
【小问2详解】
用D装置,即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导管口出现连续、均匀的气泡时,开始收集,因为一开始排出的是空气;
当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冷水倒吸炸裂试管;
【小问3详解】
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B,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C,故填:BC;
【小问4详解】
用B装置制取气体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要伸到液面以下的原因是:形成液封,防止反应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
23. 学习完NaOH的性质后,某兴趣小组对KOH的性质展开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KOH为白色固体,水溶液为无色;②下表是部分物质的溶解性表(室温)
说明:“溶”表示该物质可溶于水,“不”表示该物质不溶于水。
OH-
K+
溶
溶
Cu2+
不
溶
【设计实验】如图所示,同学们用KOH溶液进行了下列实验:
(1)A实验测得KOH溶液的pH_______7(填“>”“=”或“<”);
(2)B试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
(3)C试管中无明显现象,为了证明二者发生反应,同学们又设计如下实验:
①步骤Ⅱ中若观察到_______ ,可证明C中发生了化学反应;
②试写出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③同学们猜测反应后的溶液中可能含有X,可选择_______加以证明。
【得出结论】
(4)KOH与NaOH化学性质相似,原因是_______。
【答案】(1)> (2)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3) ①. 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②. ③. 锌##碳酸钠##紫色石蕊溶液
(4)水溶液中都解离出氢氧根离子
【解析】
【小问1详解】
氢氧化钾属于碱,溶液显碱性,A实验测得KOH溶液的pH>7;
【小问2详解】
氢氧化钾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钾,氢氧化铜是蓝色絮状沉淀,B试管中的现象是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小问3详解】
①氢氧化钾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向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再滴加稀硫酸,若观察到红色溶液变成无色,可证明C中发生了化学反应,因为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氢氧化钾消失了,一种物质物质被反应完全,就有新的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②氢氧化钾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③同学们猜测反应后的溶液中可能含有X,即证明反应后有酸剩余,依据酸的通性,可以选择活泼的金属(如锌)、碳酸盐、紫色石蕊溶液。
【小问4详解】
KOH与NaOH都属于碱,在水溶液中都解离出氢氧根离子,KOH与NaOH化学性质相似,原因是都解离出氢氧根离子。
24. 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继而进入铁器时代,就是以金属材料的使用为标志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将硬铝片和纯铝片相互刻画,纯铝片上留下划痕说明硬铝比纯铝的硬度_______。
(2)生活中常用铜制导线,利用了铜具有良好的_______性;
(3)“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下也不与_______反应;
(4)实验室内铁架台经常因接触盐酸而被腐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5)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有_______(答一种即可)。
【答案】(1)大 (2)导电
(3)氧气##O2 (4)
(5)回收利用废旧金属(或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或寻找金属代用品)
【解析】
【小问1详解】
将硬铝片和纯铝片相互刻画,纯铝片上留下划痕说明硬铝比纯铝的硬度大, 合金的硬度大于构成其纯金属的硬度,故填:大;
【小问2详解】
生活中常用铜制导线,是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故填:导电性;
【小问3详解】
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即使在高温条件下也很难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故填:氧气(或O2);
【小问4详解】
实验室内铁架台经常因接触盐酸而被腐蚀,是盐酸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小问5详解】
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有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代用品,故填:回收利用废旧金属(或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或寻找金属代用品)。
25. 我国承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大国担当。工业上有一种利用烧碱溶液实现“碳捕捉”的技术,其主要流程如下:
(1)分离区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填操作名称);
(2)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甲、乙分别是_______。
(3)反应区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答一个即可);
(4)为了确定“捕捉区”进入反应区Ⅰ中溶液的成分,请完成下表中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
_______
溶液成分只有Na2CO3
【答案】(1)过滤 (2)氧化钙、氢氧化钠## CaO、NaOH
(3)或
(4) ①. ①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②取①中上层清液,加入酚酞溶液(合理即可) ②. ①产生白色沉淀,②无明显变化(与前一空对应)
【解析】
【分析】工业上有一种利用烧碱溶液实现“碳捕捉”技术,根据流程可知,捕捉区发生的反应是烧碱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经反应区Ⅰ、分离区得到碳酸钙,所以反应区Ⅰ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物质乙是氢氧化钠,送回捕捉区循环使用,碳酸钙经反应区Ⅱ得到二氧化碳,碳酸钙高温反应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则甲是氧化钙,送回反应区Ⅰ循环使用。
【小问1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分离室中分离出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溶液,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溶液的操作为过滤;
【小问2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既能做反应物又能做生成物的物质可循环利用,故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CaO、NaOH。
【小问3详解】
反应区1中发生的反应分别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和水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小问4详解】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恰好完全反应,“捕捉区”进入反应区Ⅰ中溶液的成分是碳酸钠;氢氧化钠过量,“捕捉区”进入反应区Ⅰ中溶液的成分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都显碱性,碳酸钠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会产生干扰,因此在检验碳酸钠溶液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钠时,应先用足量的中性溶液(如可溶性的钡盐、钙盐)检验碳酸钠存在,并完全除去碳酸钠,再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氢氧化钠是一种碱具有碱的通性,可通过碱的通性,检验氢氧化钠存在。因此: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
②取①中上层清液,加入酚酞溶液
①产生白色沉淀
②无明显变化
溶液成分只有Na2CO3
26. 某兴趣小组拟选用鸡蛋壳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为了测定鸡蛋壳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否满足实验要求,该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将鸡蛋壳洗净、捣碎后准确称量15.0g,全部投入足量稀盐酸中,电子秤的示数变化情况如图:
(说明:①忽略二氧化碳溶于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②假设其它物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
(1)捣碎鸡蛋壳的目的是_______。
(2)根据图示判断:蛋壳中的CaCO3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根据此数据计算Ca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结果保留到0.1%);
(3)对此计算结果,兴趣小组认为满足实验要求。但有同学认为该结果有可能偏低,理由是_______。
【答案】(1)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的速率
(2) ①. 4.4 ②. 66.7%
(3)盐酸具有挥发性,4.4g包含了反应过程中盐酸挥发了的氯化氢气体的质量,即实际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小于4.4g
【解析】
【小问1详解】
捣碎鸡蛋壳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的速率,故填: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的速率;
【小问2详解】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160g+15g-170.6g=4.4g;
解:设参加反应的CaCO3的质量为x,
CaCO3的质量分数为×100%≈66.7%;
故填:4.4;66.7%;
【小问3详解】
盐酸具有挥发性,4.4g包含了反应过程中盐酸挥发了的氯化氢气体的质量,即实际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小于4.4g,因此实际CaCO3的质量分数有可能偏低,故填:盐酸具有挥发性,4.4g包含了反应过程中盐酸挥发了的氯化氢气体的质量,即实际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小于4.4g。
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真题: 这是一份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真题,文件包含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真题原卷版docx、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真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真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真题: 这是一份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真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