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
展开三年级下册语文
《枣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枣核》是一则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村民夺回牲口,惩治恶官的故事。课文的语言非常鲜活,有很强的画面感,比如:枣核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小小的枣核机智灵活的模样,县官狼狈不堪的样子跃然纸上。课文中诸如此类的语句还有不少,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文配有插图,一对夫妻高兴地站在田间,父亲手中托着小小的枣核,母亲满是喜爱地望着这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插图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枣核的小巧与可爱。
教学目标
1.会认“枣、核”等10个生字。读准“折、涨”这2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课文的插图,学生观察。
2.导入:老伯伯手中的孩子多小啊,仿佛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他的名字叫“枣核”,别看他人长得小,但是非常机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新朋友的故事吧。
3.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提示:“核”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hú,多用于口语。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出示要求。(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标注自然段;圈画生字。)
2.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一组词语。
官府 衙役 官粮 折腾
①折腾:“折腾”里,读一声;“折纸、打折、折叠”读二声;它还有一种读音,读shé,可组词:折本。(“折腾”在文中表示翻过来倒过去地反复做某件事。)
②衙役:读准“衙役”这个词;衙门,旧时称官署为衙门;衙门里的差役就是衙役。
③官粮:指旧时向官府交纳的税粮。
④课文中枣核折腾衙役;官府折腾老百姓。
(2)课件出示一组词语。
扶犁 钱褡 惊堂木 善罢甘休
①犁:形声字,借助图片认识。
②钱褡:褡,衣字旁,跟衣物相关。这里指装钱物的口袋。
③惊堂木:古时县官举起惊堂木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让堂下若干人等安静下来。
④善罢甘休:指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每个部分讲了什么。
点拨: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枣核”名字的由来,“枣核”真的只有枣核那么大。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夫妻两人为长不大的枣核发愁,但枣核很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第三部分(第4~13自然段):一年大旱,衙役把庄稼人的牛、驴都牵走了,枣核趁着天黑用计把牛、驴赶回了村子。第二天,县官和衙役们把枣核带回县衙治罪,在大堂上,小巧灵活的枣核反而巧妙地惩治了县官,然后大摇大摆地回家了。
2.读了课文后,你觉得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枣核是一个既勤劳又聪明的孩子。
3.读相关片段,感受枣核的聪明。
①枣核是怎么戏弄衙役们的?
课件出示:
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②最后挨打的是谁?
课件出示:
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
(四)交流复述
1.选用合适的方法提示故事主要内容。
预设:表格、示意图、关键词、关键句、时间变化、地点变化、人物关系等。
2.学生选用方法,完成复述。
预设:关键词法。
白天、到了晚上、天一亮。
3.教师小结。
小枣核虽然小,但是敢于与县官和衙役斗智斗勇。别看有些人渺小不足道,但是他们身上却有巨大的能量。
(五)创新作业
想象一下,聪明的枣核帮助村民们还干了哪些有意义的事?请你写下来。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597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枣核教学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总结,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字词,感受故事,再读课文,理清顺序,选用方法,交流复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枣核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枣核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检测预习,研读课文,重点探究,抓住重点,练习复述,拓展延伸,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