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五两句中以“怖”“不敢”写海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此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1.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
子A与B吾C吾D与E子F分G楚H国I子J不K与L吾M子N父O则P死Q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盖,文中通“盍”,指何不,与《庖丁解牛》中“技盖至此乎”的“盖”意思不同。
B.爱,文中指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意思不同。
C.士,文中指品德好、有学识的人,与《过秦论》中“六国之士”的“士”意思不同。
D.劫,文中指劫持,与《苏武传》中“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的“劫”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骊姬僭越,晋献公想要杀了她。公子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认为晋献公会伤心,坚持不这样做。
B.申生觉得晋献公年事已高,儿子的年龄尚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于是恳求狐突出山为晋献公出谋划策。
C.申鸣认为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而俸禄归于亲人。既然选择了在朝为官,侍奉君王,就应该以身殉国。
D.白公胜被申鸣派兵包围,他忌惮申鸣是名冠天下的勇猛之士,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更好,向石乞寻求突围之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4分)
(2)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4分)
5.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②,闲伴诸儒老曲台③。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韩魏公:北宋宰相韩琦。②东阁:汉代公孙弘“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③曲台:太常寺,主管礼仪制度。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题中“九日”与“佳节”相呼应,“和”字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B.首联“晚岁”与“华发”相互映衬,其中“不才”颇具自嘲之感。
C.颔联以公孙弘比韩琦,既感谢他的知遇之恩,又表达了辞谢之意。
D.尾联“寒无睡”“百遍开”刻画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诗人形象。
7.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价此诗“哀而不伤”,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衣》中从“________________”至“修我矛戟”,到最后“________________”,描绘士兵磨砺兵刃、整装待发情景。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问孔子“何哂由也”,孔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答了曾皙的问题。
(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古人用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悠然自得的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深疾浮华之士,诏吏部尚书卢毓曰:“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耳。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蒙。”帝纳其言。诏散骑常侍刘卲作考课法。卲作《都官考课法》,诏下百官议。司隶校尉崔林曰:“夫万目不张,举其纲,众毛不整,振其领,皋陶仕虞,伊尹臣殷,不仁者远。若大臣能任其职,式是百辟[注]则孰敢不肃,恶在考课哉!”黄门侍郎杜恕曰:“其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事效,然后察举、试辟公府,为新民长吏,转以功次补郡守者,或就增秩赐爵,此最考课之急务也。至于公卿及内职大臣,亦当俱以其职考课之。且天下至大,万机至众,诚非一明所能遍照;故君为元首,臣作股肱,明其一体,相须而成也。是以古人称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帝王之业,非一士之略。由是言之,焉有大臣守职办课,可以致雍熙者哉!”司空掾北地傅嘏曰:“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本纲未举而造制末程,国略不崇而考课是先,惧不足以料贤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议久之不决,事竟不行。臣光曰: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是故求之于毁誉,则爱憎竞进而善恶混淆;考之于功状,则巧诈横生而真伪相冒。要之,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为人上者至公至明,则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无所复逃矣。苟为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以为曲私欺罔之资也。(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有删改)[注]百辟:指百官。
[注]百辟:指百官。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
为 A治 B之 C要 D莫 E先 F于 G用 H人 I而 J知 K人 L之 M道 N圣 O贤 P所 Q难 R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课,指按一定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分等,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B.廊庙,原指殿下屋和太庙,后多指代朝廷或朝廷栋梁之材,文中指后者。
C.不行,此处指没有实行,与《陈情表》中“九岁不行”的“不行”意思不同。
D.竞,争相,与《与朱元思书》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竞”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帝痛恨华而不实之士,认为名声犹如地上的画饼,只能用来招揽寻常人才,却无法识别能人异士。
B.明帝认为不应按名声选拔人才,卢毓则认为先按名声任命官员,然后在实际工作中对其加以检验。
C.司马光和卢毓都反对只用赞誉或毁谤的舆论来决定官员晋升和罢免,二人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办法。
D.司马光认为上位者的至公至明才是识别人才的根本,与依法考课相比,司马光显然更重视“人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
(2)苟为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以为曲私欺罔之资也。
5.大臣们针对《都官考课法》提出了哪些不同意见?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李白集
齐已
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
冥心入海海神怖,骊龙不敢为珠主。
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注]
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
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
[注]悬圃:传说在昆仑山顶,有金台、玉楼,为神仙所居,后泛指仙境。
6.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用“云涛”“巨鳌”等意象表现李白创作时上天入海,在辽阔深远的自然界搜寻素材。
B.四、五两句中以“怖”“不敢”写海神、骊龙的心理活动,侧面表现李白作品气象神奇脱俗。
C.六、七两句诗人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表现李白想象力丰富惊人,仿佛从昆仑仙境寻来灵感。
D.八、九两句写到李白作品数量众多,如金玉般弥足珍贵,这些作品读来朗朗上口,广为传诵。
7.结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你对作品最后两句中“丈夫气”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用典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减。
(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两句抓住了日出时色彩的瞬间变化,静动有序,堪称“有物有序、清新简洁”的典范。
(3)长江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古人常常借其表达时间意识、生命感悟,如“_______,_______”两句。
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
1.CIM
2.B
【详解】A.“技盖至此乎”的“盖”:怎么。句意: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技术怎么竟会⾼超到这种程度啊?
B.“意思不同”错误。意思相同,均为“吝惜”。句意: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一头牛。
C.“六国之士”的“士”:先秦时期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句意:楚国有位读书人叫申鸣/六国的士人。
D.句意: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亲/共同谋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
故选B。
3.A
【详解】A.“骊姬僭越,晋献公想要杀了她”错,“谮”是诽谤谗害之意,晋献公想要杀的人是申生。
故选A。
4.(1)君父会认为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君父的国家!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
(2)申鸣拿起鼓槌击鼓,最终杀了白公胜,他的父亲也因此而死,楚王赏赐他百斤黄金。
【详解】(1)“谓”,认为;“岂”,哪里;“何行如之”,逃到哪里去呢。
(2)“援桴”,拿起鼓槌;“遂”,最终;“金百斤”,百斤黄金。
5.①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不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矢志尽孝。②不同之处是申生始终站在晋献公角度多方考虑,主动赴死;申鸣开始尽心做孝子,后听从父命入仕,在国难之时违背父命,功成之后自杀身死。
【详解】相同点:依据“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和“放弃做父亲孝子却要去为君王做忠臣,这是什么道理?”可见,二者都不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矢志尽孝。
不同点:依据“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可见,申生始终站在晋献公角度多方考虑,主动赴死;
依据“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可见,申鸣开始尽心做孝子,后听从父命入仕,在国难之时违背父命,功成之后自杀身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骊姬在晋献公面前诽谤谗害公子申生,晋献公将要杀了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您为什么不向父亲说出心里的话呢?”太子说:“不可,父亲有骊姬才得安乐,这样做会伤他的心。”重耳又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太子说:“不行!君父会说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君父的国家!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别说:“我有罪,没有考虑您的忠告,以至于一死,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虽然如此,但我的国君年纪大了,爱子年纪小,国家有许多忧患,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受到您的恩惠,甘愿去死。”申生两次跪拜行稽首礼,接着身亡。因此,人们送他谥号称“恭世子”。
材料二:
楚国有位读书人叫申鸣,在家奉养父亲,他的孝顺在楚国闻名。楚王想封他做国相,申鸣推辞不肯接受。他的父亲说:“楚王想让你做国相,你为何不接受啊?”申鸣回答道:“放弃做父亲的孝子却要去为君王做忠臣,这是什么道理?”他父亲说:“如果能在国家享受俸禄,在朝堂上奉行大义,你快乐我就没有忧愁啊。我希望你做相。”申鸣说:“好。”于是入朝,楚王于是任命他为国相。过了三年,白公胜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也准备为国捐躯。他的父亲制止他说:“丢下父亲自己去死,难道可以吗?”申鸣说:“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已离开父亲去侍奉君王,怎能不为国家的危难而死呢?”于是辞别前往,趁机派兵包围白公胜。白公胜对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勇士,如今用兵巴围我,我该怎么办呢?”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大孝子,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这件事必然前来,你趁机与他谈判。”白公胜说:“好。”于是就去捉拿了他的父亲,用武力控制,告诉申鸣说,“你援助我,我和你瓜分楚国。你不援助我,你的父亲就会死。”申鸣流着眼泪回答他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如今我是君王的忠臣。我听说,吃谁的饭就要为谁的事去牺牲,接受谁的俸禄就要竭尽所能为他做事。如今我已不可能做父亲的孝子了,而是君王的忠臣,我怎能保全自身呢?”申鸣拿起鼓槌击鼓,最终杀了白公胜,他的父亲也因此而死,楚王赏赐他百斤黄金。申鸣说:“吃君王的饭,躲避君王的祸难,不是忠臣。安定您的国家,杀死我的父亲,不是孝子。名声不能够同时树立,品行不能够同时保全,像这样活着,有什么颜面在天下立足呢?”于是自尽。
6.C
【详解】C.“又表达了辞谢之意”错误,诗人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并没有辞谢之意。
故选C。
7.①“萧萧华发”“不堪”等词表现出诗人因年华老去、壮志难酬而产生的哀愁。②壮心偶来,百遍开新诗等内容可见诗人心中壮怀未泯,体现出“不伤”。
【详解】首联苏洵自称“不才”,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己的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颔联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诗人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下句,诗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苏洵在1061年(嘉祐六年)被命于太常寺修纂礼书,至赴宴时,刚完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费时五年。苏洵以自己能辅助帝王的才能来做这种白首穷经的工作,深感虚度年华。前两联表现出诗人因年华老去、壮志难酬而产生的哀愁。
颈联“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其意气尤不少衰”。尾联说自己此番风雨之夜辗转无眠,起来把新诗一遍一遍地写下。后两联可见诗人心中壮怀未泯,体现出“不伤”。
8.(1) 修我戈矛 修我甲兵
(2)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3)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二)
1.D I N
2.B
解析:B.“文中指后者”错,文章说“古人称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意思是古人说廊庙所需的木材,绝非一根木头就能支撑。此处的“廊庙”,是指殿下屋和太庙,故在文中应指“前者”。
故选B。
3.A
解析:A.“明帝……认为名声……只能用来招揽寻常人才,却无法识别能人异士”错误,原文说“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认为名声“只能用来招揽寻常人才,却无法识别能人异士”的是“卢毓”,而非“明帝”,选项张冠李戴了。
故选A。
4.(1)一般人敬畏教化、仰慕善行,这样之后才出名,不应当痛恶这样的人。
(2)如果不公不明,那么考绩之法,恰好能够成为徇私、欺骗的凭借。
解析:(1)“常士”,一般的人;“畏教慕善”,敬畏教化、仰慕善行;“疾”,痛恶。
(2)“苟”,如果;“适”,恰好;“资”,凭借。
5.①崔林认为朝廷重臣应尽职尽责,成为百官的榜样,这样就不需要考课了。
②杜恕认为不应只靠大臣守职尽责,办理课试,而应靠众臣群策群力。
③傅嘏认为明确官员职责、管理百姓才是根本,考核事小。
解析:崔林说“若大臣能任其职,式是百辟则孰敢不肃,恶在考课哉”,崔林认为如果大臣们能尽到他的职责,成为百官效法的榜样,这样就不需要考课了。
杜恕说“天下至大,万机至众,诚非一明所能遍照;故君为元首,臣作股肱,明其一体,相须而成也。……帝王之业,非一士之略。由是言之,焉有大臣守职办课,可以致雍熙者哉”,杜恕认为天下如此之大,大事如此之多,绝非一盏明灯就能照亮每个角落,所以君王好比是头脑,大臣好比是四肢,必须明白同属一体、互相依赖才能成事的道理。他认为帝王的宏大事业,绝非只靠一个臣僚的谋略。不能只靠大臣守职尽责办理课试,就可以使天下太平和乐。也就是说,他认为不应只靠大臣守职尽责,办理课试,而应靠众臣群策群力。
傅嘏说“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设置官吏分担职责,管理百姓,是治国的根本。依照官职考察官员的实际工作,依照规章进行督促检查,是治国的细微末节。
参考译文:
明帝对华而不实的士人深恶痛绝,下诏给吏部尚书卢毓说:“选拔举荐人才时,不要唯名是取,名声如同地上的画饼,只能看不能吃。”卢毓说:“凭名声选拔,不足以得到奇异的人才,但可以得到一般的人才;一般的人敬畏教化、仰慕善行,然后才会出名,不应当痛恶这样的人。我既不能够识别奇异的人才,而主事官吏的责任又是根据名次按常规任命官职,只有从以后的实际中检验了。古代以上奏陈事考察言谈,用实际工作考察能力。如今考绩的办法已经废驰,只是凭借赞誉或毁谤的舆论决定晋升和罢免,所以真假混杂,虚实难辨。”明帝接受了他的建议,颁布诏书让散骑常侍刘邵制定考课法。
刘邵制定《都官考课法》,下诏让百官讨论。司隶校尉崔林说:“万目不张,就要拉住它的纲绳;裘毛不整,就要抖动它的衣领。皋陶在虞舜的手下做事,伊尹在商王朝供职,邪恶的人自会远离。如果大臣们能尽到他的职责,成为百官效法的榜样,那么谁敢不恭恭敬敬地尽职尽责,难道在于考核吗?”黄门侍郎杜恕说:“打算让州、郡举行任官考试,必须经由四科,都有实际成效,然后保举,经官府考试征用,任职地方官吏,根据功绩补升为郡守,或者增加禄秩,赐予爵位,这最是考核官吏的当务之急。至于三公九卿及内职大臣,也应当都就他们的职务进行考核。况且天下如此之大,大事如此之多,绝非一盏明灯就能照亮每个角落,所以君王好比是头脑,大臣好比是四肢,必须明白同属一体、互相依赖才能成事的道理。所以古人说廊庙所需的木材,绝非一根木头就能支撑,帝王的宏大事业,绝非只靠一个臣僚的谋略。由此看来,怎么可能只靠大臣守职尽责办理课试,就可以使天下太平和乐呢?”司空掾北地人傅嘏说:“设置官吏分担职责,管理百姓,是治国的根本。依照官职考察官员的实际工作,依照规章进行督促检查,是治国的细微末节。大纲不举而抓细小之事,不重视国家大政方针,而以制定考课之法为先,恐怕不足以区分贤能和愚昧,显示出明暗之理。”于是,久议不决,此事竟没有实行。
臣司马光曰:治理国家的关键,没有比用人更重要的了;然而识别人才的办法,连圣贤也感到困难。所以只好求助于舆论的毁谤或赞誉,于是个人爱憎争相掺杂进来,使善良和邪恶混淆;用档案进行考核,于是巧诈横生,真假不明。总之,识别人才的根本在于主上的至公至明而已。居上位的人至公至明,那么属下有能无能就会清清楚楚地反映在眼中,无所遁形。如果不公不明,那么考绩之法,恰好能够成为徇私、欺骗的凭借。
6.D
解析:D.“如金玉般弥足珍贵”错误,“锵金铿玉”比喻音节响亮,诗句优美。
故选D。
7.①“丈夫气”是作者评价李白作品,素材丰富绚丽,意境恢弘壮阔,语言抑扬顿挫,情感自由奔放,体现出豪迈的“大丈夫”气概。
②《梦游天婼吟留别》选取了云霓、青云梯、天鸡、熊、龙、青冥、金银台、仙人等瑰丽神奇的意象,营造了雄奇壮丽的意境,语言新奇飘逸,表现对光明、自由的渴求以及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体现了“大丈夫”气概。
解析:结合“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可知,“丈夫气”是充满雄健、雄强之气的阳刚博大的“大丈夫”气概,结合李白作品风格,体现在素材丰富绚丽,意境恢弘壮阔,语言抑扬顿挫,情感自由奔放。
《梦游天婼吟留别》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营造了雄奇壮丽的意境,语言新奇飘逸。作者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这种叛逆的精神,体现了“大丈夫”气概。
8.①.出师一表真名世 ②.千载谁堪伯仲间
③.极天云一线异色 ④.须臾成五采
⑤.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不尽长江滚滚来(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0809(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0808(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0809(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