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学分认定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2019级2020--12021学年11月学分认定考试生物学科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成分
B. 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C. 神经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B、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B正确;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故间接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C错误;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成分上基本相同,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2. 静息电位和兴奋的产生,均是以膜两侧离子的不均匀分布为基础的。将神经浸泡在某一溶液(模拟细胞外液,但无Na+)中,则该神经
A. 表现为外负内正的静息电位,刺激后可产生兴奋
B. 表现为外负内正的静息电位,刺激后不产生兴奋
C. 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刺激后可产生兴奋
D. 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刺激后不产生兴奋
【答案】D
【解析】
【详解】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当处于静息电位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使得神经细胞维持了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当受到刺激的时候,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但是由于本题是将神经细胞浸泡在无Na+的溶液中,所以即使刺激该细胞也会由于溶液中没有Na+,而不会出现电位的变化,即刺激后不会兴奋,依然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3. 如图中a、b、c三个神经元构成了1、2两个突触,甲、乙、丙3条曲线为不同刺激引起神经元c上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表明刺激a时兴奋仅以电信号形式迅速传导给c
B. 乙表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 乙也可表示只刺激b时,a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D. 实验表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突触是两个神经细胞相互建立联系的结构,根据图示可知,b和a能够形成突触,a和c能够形成突触,故图中含有两个突触。分析左图,单独刺激a,c能形成动作电位,说明a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只刺激b时,c没有任何变化,说明b没有使a释放神经递质;同时刺激a、b时,c的动作电位变化小于只刺激a,进而推断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详解】A、据图分析,甲表示只刺激a,c神经元产生了电位变化,即兴奋通过突触1由a传到了c,但是不能说明两者之间以电信号传导,A错误;
B、由于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因此不能说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B错误;
C、只刺激b时,a神经元受到抑制,应有电位变化,C错误;
D、乙表示只刺激b,结果c没有产生电位变化;丙表示同时刺激a、b,结果c产生了电位变化,但是与单独刺激a相比减弱了,说明刺激b抑制了a向c传递兴奋,进而说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
4. 渐冻人是指肌萎缩侧索硬化,也叫运动神经元病。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等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如图为渐冻人的某反射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以针刺S,渐冻人无法感觉到疼痛
B. 若刺激III处,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的释放
C. 若刺激II处,渐冻人的M发生轻微收缩,则该过程可以称为反射
D. 若刺激I处,则在III处可以检测到动作电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①上有神经节,故为传入神经;②是传出神经;③是神经中枢; 则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
2、分析题干信息:渐冻人是指肌萎缩侧索硬化,也叫运动神经元病。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等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可知,渐冻人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正常,而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受损。
【详解】A、痛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故若以针刺S,渐冻人能感觉到疼痛,A错误;
B、渐冻人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正常,若刺激III处,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的释放,B正确;
C、若刺激II处,渐冻人的M虽然可以发生轻微收缩,但该过程没有完整反射弧的参与,故不能称为反射,C错误;
D、由题干可知,渐冻人的传出神经受损,故若刺激I处,则在III处不可以检测到动作电位,D错误。
故选B。
5. 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两电极位于Q点位置的膜外和膜内)、Ⅱ(R处和S处电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Ⅰ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神经冲动传导过程
B. 电表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值时,Q处无K+外流
C. 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
D. 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①→②电位变化表示产生动作电位,对应于Q点的兴奋,A错误;
B、电表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值时,说明恢复静息电位,因此,Q处有K+外流,B错误;
C、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是R点产生动作电位,后又恢复静息电位,而兴奋不能从胞体传递到轴突末梢,所以其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C正确;
D、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不论S处电极在膜外还是膜内,电表Ⅱ的指针都只发生一次偏转,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及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人体各部位的感觉与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体觉区与运动区中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侧手指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对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间部
B. 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
C. 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
D. 分辨精细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一侧手指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对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间部,A正确;
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B错误;
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正立排列,即眼部在上口部在下,不是倒置的,C错误;
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大,D错误。
故选A。
【点睛】
7. 下列有关促胰液素、胰液和胰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盐酸刺激可以促进胰腺分泌促胰液素
B. 胰腺分泌的激素不止一种
C. 胰腺既是内分泌器官又是外分泌器官
D. 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是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2.人体内的腺体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皮脂腺、汗腺、唾液腺等,它们的分泌物是通过导管排出的,因此这类腺体叫外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叫内分泌腺。
【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黏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错误;
B、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浓度,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都是胰腺中的胰岛分泌的,胰腺分泌的激素不止一种,B正确;
C、胰腺具有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其内分泌部是胰岛,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是内分泌腺,外分泌部分泌的胰液通过导管进入十二指肠,是外分泌腺;因此胰腺既是内分泌器官又是外分泌器官,C正确;
D、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产生后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个过程中包含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A。
8. 如图表示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胰岛B细胞受损
B. 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
C. 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
D. 细胞无法吸收葡萄糖合成肝糖原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突变鼠的血糖浓度降低后不能再上升恢复到正常血糖浓度,升血糖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有关,原因可能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不足或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信息的分析能力。
9. 判断下列关于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能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B. 科学家进入南极后,身体的适应性变化是:机体耗氧量降低、皮肤血管收缩、下丘脑兴奋性增强
C. 人寒冷时打寒颤,这一反射的效应器为骨骼肌,而神经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D. 剧烈运动引起的大量出汗会导致失水过多,从而抑制垂体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答案】A
【解析】
【分析】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人体正常体温为37℃左右;水平衡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水平衡调节过程中,会有抗利尿激素参与,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详解】A、下丘脑具有分泌功能,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下丘脑中具有体温调节中枢,能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A正确;
B、科学家进入南极后,因外界温度较低,散热量大,要维持体温稳定,需要增加产热,身体的适应性变化是:机体耗氧量增加,以增加产热,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其兴奋性增强,B错误;
C、人寒冷时打寒颤,这一反射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骨骼肌,而神经中枢为下丘脑,不包括大脑皮层和垂体,C错误;
D、剧烈运动引起的大量出汗会导致失水过多,从而促进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对水的重吸收,D错误。
故选A。
10. 某同学研究甲状腺的功能,提出以下实验思路:①将若干只未成年小鼠分为2组:甲组假手术(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乙组切除甲状腺;②实验开始时和实验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体长和单位时间耗氧量,并记录结果如下图。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B. A曲线表示甲组小鼠代谢正常,耗氧量也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
C. D曲线表示乙组小鼠甲状腺激素缺乏,生长发育停滞
D. 可增设丙组(假手术,给予甲状腺激素)作为实验组,使实验更严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根据题意,本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区别是是否切除甲状腺,通过测定小鼠的体长研究小鼠的发育状况,通过测定耗氧量研究小鼠的新陈代谢情况,故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故A正确;
B、A曲线表示甲组小鼠代谢正常,耗氧量也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故B正确;
C、D曲线表示乙组小鼠生长发育停滞,说明缺乏甲状腺激素,故C正确;
D、本实验还可增加切除甲状腺后给予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组,以便进一步确定是甲状腺激素在发挥作用,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1. 肾上腺盐皮质激素醛固酮,进入细胞后与细胞内受体蛋白结合,形成R1,R1启动相关核基因的表达,进而生成IP,IP发挥作用体现激素的生物效应。以下对此过程分析错误的是( )
A. 醛固酮的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
B. 醛固酮进入细胞的方式和R1进入细胞核的方式不同
C. IP可能促进肾小管细胞中有机物分解供能
D. 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小管细胞加强对Na+和K+的重吸收
【答案】D
【解析】
【分析】盐皮质激素为醛固酮,是一种脂质激素,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醛固酮能促进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和钾离子的分泌,从而维持无机盐的平衡。
【详解】A、醛固酮的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A正确;
B、醛固酮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R1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B正确;
C、IP发挥作用使肾小管细胞加强对Na+的重吸收,而Na+的重吸收为主动运输过程,需消耗能量,故IP可能促进肾小管细胞中有机物分解供能,C正确;
D、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小管细胞加强对Na+的重吸收,排出K+,D错误。
故选D。
12. 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 抗原化学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④的化学本质一定是蛋白质
D. 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T细胞)、c(B细胞)、d(效应T细胞)、e(记忆T细胞)、g(记忆B细胞),a(吞噬细胞)具有非特异性识别能力,f(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不具有识别能力。HIV侵入人体主要破坏T细胞,降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尤其是细胞免疫。
【详解】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
B、细胞a是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细胞f是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因此,图中能特异性别抗原的有b、c、d、e、g,B错误;
C、抗原的化学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④是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一定是蛋白质,C正确;
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D错误。
故选C。
13. 将小鼠B 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 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 细胞凝集成团。T 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 小鼠B 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 小鼠T 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 小鼠B 细胞和小鼠T 细胞有相同抗原
D. 小鼠T 细胞和家兔T 细胞有相同抗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小鼠B细胞作为抗原被注射到家免体内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使得家免血清中含有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含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同时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已免疫家兔血清与未免疫家兔血清的区别就是否含有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
【详解】A、小鼠B细胞没有进入到家兔的细胞内部,不会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A错误;
B、注射的是小鼠B细胞,所以材料中能得出的是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C正确;
D、小鼠和家兔属于不同的生物,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不具有相同抗原,D错误。
故选C。
14. 某种致病性极强的细菌外毒素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其中β亚单位无毒性,但能促进α亚单位进入宿主细胞发挥毒性作用。因此,研制疫苗时应选择该细菌的( )
A. 外毒素 B. DNA C. 外毒素α亚单位 D. 外毒素β亚单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
【详解】分析题意可知: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不能用来研制疫苗,细菌外毒素具有致病性,细菌外毒素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其中β亚单位无毒性, α亚单位有毒性,所以研制疫苗时不可选择外毒素α亚单位,而外毒素β亚单位无毒性,不会对宿主细胞发挥毒性作用,所以研制疫苗时可选用。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疫苗的相关知识。
15. 下图表示人体免疫异常引起某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 细胞甲是在胸腺中成熟的
B. 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C. 甲状腺细胞对激素丙的敏感度降低
D. 激素乙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细胞甲可以产生抗体,为浆细胞,来自于B淋巴细胞的分化,而B细胞成熟于骨髓,A错误;
B、分析图解可知,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甲状腺细胞上的激素丙的受体,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
C、甲状腺细胞的激素丙的受体被抗体占据,所以甲状腺细胞对激素丙的敏感度降低,C正确;
D、激素乙是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以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D正确。
故选A
【点睛】
16. DNA疫苗又称基因疫苗,是指将编码某种蛋白质抗原的基因重组到载体上,直接或经包装注入动物体内,被宿主细胞摄取后转录和翻译表达出相应抗原。此抗原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特异性免疫应答,尤其是能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从而起到免疫保护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相应抗原的表达过程必须有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参与
B. T细胞在骨髓中产生,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抗体只分布在血浆中
C. 接种DNA疫苗后,特异性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浆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中的基因和mRNA均存在差异性
D. DNA疫苗的研制利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该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题意知:将DNA疫苗注入机体细胞内表达出相应抗原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同时激活机体内具有杀伤性作用的细胞,产生的免疫反应既有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也有非特异性免疫。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由于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做DNA重组技术。基因选择性表达是细胞分化的原因。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详解】A、相应抗原的表达过程必须有核糖体(合成多肽链)、线粒体(供能)等细胞器参与,A正确;
B、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淋巴,组织液中也有抗体,B错误;
C、接种DNA疫苗后,特异性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浆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中的基因完全相同,转录的mRNA存在差异性,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C错误;
D、DNA疫苗的研制利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该过程中未产生新基因,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基因,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识记并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 根据在免疫应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将T淋巴细胞分为若干亚群,其中常见的有具有协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和具有杀伤靶细胞功能的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某科研组做了用HIV病毒感染上述两类T细胞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HIV病毒破坏T淋巴细胞将导致艾滋病患者患癌机率增大
B. Tc细胞数量的减少可能是由于Tc细胞自身凋亡的缘故
C. Th细胞易受HIV的攻击,将影响患者的体液免疫能力
D. 正常机体接种疫苗后,Tc细胞的形成与Th细胞无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机体存在二次免疫,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过程中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的来源不完全相同:初次免疫过程中只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过程中不仅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而且记忆细胞能更快地分化出更多的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
【详解】A、由图可知,HIV病毒可导致Th细胞显著减少,而T淋巴细胞是参与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细胞,因此HIV病毒破坏T淋巴细胞将导致艾滋病患者患癌几率增大,A正确;
B、HIV感染后,Tc细胞数量略微有所减少,可能是由于其自身凋亡的缘故,B正确;
C、体液免疫中,需要Th细胞将绝大多数抗原呈递给B细胞,而且Th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化,因此Th细胞受HIV攻击会影响患者的体液免疫能力,C正确;
D、正常机体接种疫苗后,发生的主要是体液免疫,但也有部分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中,Tc细胞是由Th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几乎丧失全部免疫功能,患者多死于并发症。
18. 对胚芽鞘进行如图的①~④实验,其中旋转均为匀速旋转,一段时间后停止旋转时,实验①、②装置仍停止在如图位置,则四个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依次是( )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单一方向的刺激下,生长素会发生定向分布,图影响生长素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重力、离心力等,进而生长素的分布会影响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
【详解】①由于转盘匀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生长素在远离圆心的一侧多,而匀速旋转时胚芽鞘的受光情况可以看成是均匀的,因此胚芽鞘会弯向圆心生长,即→生长;
②图中,胚芽鞘在暗盒中匀速旋转,尖端接受暗盒上小孔的光照均匀,生长素分布也均匀,所以会直立生长,即↑生长;
③图中,在重力作用下,尖端B侧生长素较多,A侧较少,移植到去尖端的胚芽鞘后B侧生长快,A侧生长慢,所以会向左弯曲生长,即←生长;
④图中,胚芽鞘尖端匀速旋转,重力作用可以忽略,AB两侧的生长素分布相同,移植到去尖端的胚芽鞘后会直立生长,即↑生长。
故选D。
19. 下列有关生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长素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是极性运输
B. 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的伸长
C. 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中,沾蘸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
D. 生长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影响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生长素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是横向运输,A错误;
B、高浓度的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抑制茎段细胞伸长,B错误;
C、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中,沾蘸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高,浸泡发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C错误;
D、生长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影响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D正确。
故选D。
20. 植物生命活动除了直接受化学物质的调节之外,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原产于热带地区的玉米适应短日照条件,在从热带地区引种至温带地区时,可能出现不适应的现象
B. 冬小麦的正常开花离不开春化作用,实验室夏季种植冬小麦时,可合理使用冷库,调节冬小麦的开花
C. 环境因素和植物激素对植物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但二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D. 由于光敏色素的存在,光照可调节植物体内有关基因的表达,进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可知:植物生命活动除了直接受植物激素及激素类似物的的调节之外,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变化会影响植物体内一些代谢活动的进行,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详解】A、原产于热带地区的玉米适应短日照条件,在从热带地区引种至温带地区时,由于环境日照时间及温度发生变化,有可能引起基因的表达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生长发育,故可能出现不适应的现象,A正确;
B、冬小麦的正常开花离不开春化作用,在实验室夏季种植冬小麦时,合理使用冷库可以达到温度条件,能调节冬小麦的开花,B正确;
C、环境因素和植物激素对植物的影响是相互联系的,对植物都具有重要的影响,C错误;
D、光敏色素的存在,植物感受到光照的变化,可调节植物体内有关基因的表达,进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环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枝条生根的情况如图甲,图乙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顶芽和根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图甲表明在没有外源激素的作用时,扦插枝条也能生根
B. 图乙中①表示的是根部,因为根对生长素更敏感
C. 图乙中cd段浓度的生长素对顶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D. 两图均能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甲图中对照组生长素类似物为0的一组,对于扦插枝条起作用的是插条自身激素,其他组与之对比。乙图中植物不同器官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反应不同,根比芽对生长素反应敏感;曲线①代表的是根,②代表的是顶芽。
【详解】扦插枝条上有芽,而芽能够产生生长素,所以,对照组生长素类似物为0的一组,也有自身激素的作用,A正确;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生理作用,根比芽对生长素反应敏感,看图可知:图甲中曲线①代表的是根,②代表的是顶芽,B正确;cd段浓度的生长素对顶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C错误;图乙可说明生长素对生根有促进和抑制作用,图甲也可说明生长素对根有促进和抑制作用,D正确。
【点睛】注意:图甲是通过与对照组比较得出,生长素对插条生根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而体现两重性;图乙是通过曲线分布在“O”点水平直线上方和下方,表明生长素对根部和顶芽都有促进和抑制作用,体现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22. 研究植物激素对豌豆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如下表。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组别
操作
豌豆侧芽生长长度(单位: mm)
第1天
第3天
第5天
第7天
1
保留顶芽
0
0
0
0
2
切除顶芽
0
10
20
40
3
保留顶芽,侧芽涂抹细胞分裂素
0
20
40
60
4
切除顶芽,侧芽涂抹赤霉素
0
30
65
100
A. 比较1、2可知,顶芽对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B. 比较l、3可知,细胞分裂素能解除顶芽的抑制作用
C. 比较2、4可知,赤霉素能明显促进侧芽生长
D. 比较3、4可知,赤霉素的作用效果大于细胞分裂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赤霉素的作用: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详解】A、比较1、2可知,保留顶芽的组别1中豌豆侧芽生长长度小于切除顶芽的组别2中的豌豆侧芽生长长度,可推知顶芽对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A正确;
B、比较1、3可知,细胞分裂素能解除顶芽的抑制作用,B正确;
C、比较2、4可知,赤霉素能明显促进侧芽生长,C正确;
D、组别3中顶芽能合成生长素,向侧芽运输,侧芽涂抹细胞分裂素,而组别4中切除顶芽,侧芽涂抹赤霉素,它们的变量不唯一,故无法比较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侧芽生长的作用效果,D错误。
故选D。
【点睛】生长素的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3. 如图为小麦子粒形成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麦子粒成熟后赤霉素合成量较小
B. 小麦子粒形成初期细胞分裂素合成旺盛
C. 小麦子粒质量的增加主要取决于生长素的含量
D. 小麦子粒的形成受多种植物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分析题图可以看出,小麦籽粒成熟后赤霉素合成量很少,故A正确;小麦子粒形成初期,细胞分裂素合成旺盛,故B正确;小麦子粒质量的增加与图中三种曲线均不一致,故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小麦的子粒形成过程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故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4. 油菜素内酯存在于花粉、种子、茎和叶等器官中,有促进植物的营养体生长和促进受精的作用。科研人员以拟南芥为材料,做了如下实验,检测结果如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组
B组
处理方法
5μmol/L油菜素唑(Brz)处理,分解内源BL
5μmol/L油菜素唑(Brz)处理,分解内源BL,再用0.1μmol/LBL处理
检测指标
两天后检测BL合成基因CPD和BL分解基因BASI的mRNA水平
A. 油菜素内酯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含量丰富的植物激素
B. Brz处理促进基因BASI的表达,抑制基因CPD的表达
C. BL是CPD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
D. 在促进植物的营养体生长时,油菜素内酯与生长素存在协同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1、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油菜素内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被称为“第六大植物内源激素”。
2、根据A组分析可知,Brz处理促进基因CPD的表达,产生mRNA量比对照组多,但抑制基因BASI的表达,产生相应的mRNA比对照组少。根据B组可知,5μmol/L油菜素唑(Brz)处理,分解内源BL,再用 0.1μmol/L BL处理,CPD的表达产生mRNA量先减少后相对稳定,BASI的表达产生mRNA量先增加后相对稳定。
【详解】A、油菜素内酯是一种植物激素,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很少,作用很大,A错误;
B、根据A组分析可知,Brz处理抑制基因BASI的表达,产生相应的mRNA比对照组少;但促进基因CPD的表达,产生mRNA量比对照组多,B错误;
C、CPD是控制BL合成的基因,但本实验不能得出BL是CPD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C错误;
D、在促进植物的营养体生长时,油菜素内酯与生长素存在协同关系,D正确。
故选 D。
二、不定项选择题
25. 依据动物细胞内的某些囊泡内容物作出的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若为消化酶,则该细胞的分泌物都进入内环境
B. 若为胰岛素,则该细胞表面没有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
C. 若为细胞因子,则该细胞一定是辅助性T细胞
D. 若为抗体,则该细胞表面有抗原的特异性受体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再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细胞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消化酶进入消化道,而消化道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胰岛B细胞表面有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B错误;
C、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其他细胞也能产生细胞因子,C错误;
D、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与分泌的,而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因此浆细胞表面没有抗原的特异性受体,D错误。
故选ABCD。
26. 观察牛蛙脊髓反射现象的实验中,用硫酸刺激左后肢趾间皮肤中的感受器,左右后肢同时收缩;刺激右后肢趾间皮肤中的感受器,左右后肢也同时收缩。若破坏左右后肢的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中的某两条神经,再刺激左后肢皮肤中的感受器,结果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下列判断和推测正确的是( )
A. 左后肢传入神经元和右后肢传出神经元均被破坏
B. 若用硫酸刺激右后肢,左、右后肢都不会收缩
C. 兴奋从左后肢感受器传到右后肢时是双向的
D. 感受器产生兴奋时电信号会转变为化学信号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能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神经中枢在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详解】A、右后肢收缩,所以右后肢的传出神经完整,A错误;
B、破坏左右后肢的传人神经和传出神经中的某两条神经,再刺激左后肢皮肤中的感受器,结果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说明破坏的是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右后肢的传入神经,用硫酸刺激右后肢,左、右后肢都不会收缩,B正确;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
D、感受器产生兴奋时,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兴奋只有在突触处才会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及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7. 研究人员构建了用特定光束控制脑部神经元X激活的小鼠模型,以考察X神经元对体内水分平衡的作用。当用特定光束照射X神经元时,小鼠的舔水次数明显增加。为进一步探究光刺激下小鼠的舔水行为是否和口渴程度有关,设计了如下表实验,测定在“光刺激”和“测量前48h限水”情况下三组小鼠15min内的舔水次数,结果为: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对照组。
对照组
实验组Ⅰ
实验组Ⅱ
测量前48h限水
-
-
+
光刺激
-
+
-
(注:“-”表示不处理,“+”表示处理)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神经元X位于下丘脑,上述过程的调节方式是体液调节
B. 光刺激神经元X一段时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可能减少
C. 实验组Ⅱ小鼠的舔水行为与口渴程度有关
D. 光刺激激活X神经元所诱导的过度饮水行为与口渴程度无关
【答案】BCD
【解析】
【分析】水盐调节过程:当吃食物过咸、饮水不足、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一方面下丘脑把有关信息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使人体产生渴觉,通过主动饮水来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另一方面下丘脑能够合成抗利尿激素,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分的重吸收。
【详解】A、题干中的信息用特定光束照射X神经元时,小鼠的舔水次数明显增加,其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A错误;
B、光刺激后,小鼠添水次数增加,小鼠饮水后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从而调节水平衡,B正确;
C、实验组Ⅱ,测量前48h限水,光刺激舔水次数高于对照组,说明测量前限水的小鼠舔水行为与口渴程度有关,C正确;
D、实验组Ⅰ,测量前不限水,光刺激舔水次数最高,说明光刺激诱导的小鼠舔水行为与口渴程度无关,D正确。
故选BCD。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在识记水盐调节过程的基础上,分析表格的变量得出结论。
28. 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增殖
B. 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可以治疗病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产生的问题,其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C. 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D. 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答案】CD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第三道防线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特异性免疫产生专门抗击病原体的蛋白质称为抗体。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肉毒杆菌抗毒素是免疫球蛋白。
【详解】A、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增殖,A错误;
B、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可与肉毒杆菌毒素结合治疗病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产生的问题,B错误;
C、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C正确;
D、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淋巴细胞),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但记忆细胞的种类是不变的,效应B细胞会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接种乙肝疫苗之所以要间隔注射三次,就是为了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D正确。
故选CD
【点睛】识记并理解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9. 某同学将豌豆幼苗横放几小时后,将一段弯曲部位制成临时装片,观察到细胞大小如图所示。检测到Ⅰ侧生长素的浓度低于Ⅱ侧(图中·表示生长素的分布状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部位是尖端的分生区 B. 该区段不可能取自根尖
C. Ⅱ侧为茎的近地侧 D. 生长素在该区段未体现两重性
【答案】BCD
【解析】
【分析】图中Ⅱ侧细胞较长, Ⅰ侧细胞较短,Ⅰ侧生长素少,细胞生长慢,Ⅱ侧生长素多,细胞生长快,说明Ⅱ侧生长素促进作用强于Ⅰ侧,该位置应该是茎。
【详解】A、由题意可知,该部位为弯曲部位,属于尖端下部的伸长区,A错误;
B、如果是取自根尖, Ⅰ侧生长受抑制,生长素的浓度应该高于Ⅱ侧,B正确;
C、Ⅱ侧生长素浓度较高,生长较快,近地侧,C正确;
D、Ⅰ侧和Ⅱ侧生长素都是促进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D正确。
故选BCD。
30. 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提高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含量的比值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根
B.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
C. 用青鲜素处理马铃薯,可以抑制其发芽,利于储存
D. 利用成熟木瓜释放的乙烯可促进柿子的发育
【答案】ABD
【解析】
【分析】1.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细胞分裂素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能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的衰老。
3.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
4、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详解】A、提高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含量的比值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芽,而不是根,A错误;
B、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不一定与植物激素类似,但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B错误;
C、青鲜素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用青鲜素处理马铃薯,可以抑制其发芽,延长储存时间,C正确;
D、乙烯促进果实成熟,利用成熟木瓜释放的乙烯可催熟未成熟的柿子,乙烯不能促进柿子的发育,D错误。
故选ABD。
第Ⅱ卷非选择题
31. 你提起重物时,基本过程如下:肌肉被重物牵拉引起肌梭兴奋,通过α神经纤维和γ神经纤维导致梭外、梭内肌纤维收缩。α神经元兴奋使梭外肌纤维收缩以对抗牵张,γ神经元兴奋引起梭内肌纤维收缩以维持肌梭兴奋的传入,保证牵张反射的强度,从而提起重物。下图是表示该反射通路的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图中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均为兴奋性递质)
(1)ɑ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____________(单向、双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从反射弧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肌梭是____________,A神经元属于____________。γ神经元兴奋,最终会使骨骼肌收缩的力量__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3)刺激强度与兴奋强度有何关系,现有两种假设:
假设1:刺激与兴奋是同时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强兴奋也随之增强,超出该范围,兴奋强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假设2:只有当刺激电流达到一定值时,神经元才开始兴奋,且兴奋强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①请在坐标图中画出上述两种假设相对应的实验结果。_______
②科学家进行了实验: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测得一个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如图),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上述两种假设哪一种正确?___________
【答案】 ①. 单向 ②.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③. 感受器、效应器 ④. 传入神经 ⑤. 增强 ⑥. ⑦. 假设2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2、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轴突一侧,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1)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ɑ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2)由“肌肉被重物牵拉引起肌梭兴奋,通过ɑ神经纤维和γ神经纤维导致梭外、梭内肌纤维收缩”可知,肌梭既能感受兴奋也能传递兴奋,从反射弧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肌梭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据图可知,A神经元上有神经节,因此A神经元属于传入神经元。由于γ神经元兴奋引起梭内肌纤维收缩,从而提起重物,且图中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均为兴奋性递质,因此,γ神经元兴奋,最终会使骨骼肌收缩的力量增强。
(3)假设1认为刺激与兴奋是同时效应,即有刺激即可产生兴奋,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强兴奋也随之增强,超出该范围,兴奋强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强;假设2认为只有当刺激电流达到一定值时,神经元才开始兴奋,且兴奋强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强(即维持在某一固定值)。实验结果如下图: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S1-S4期间,没有引起细胞膜上动作电位的产生,S5增强到S8过程中,电位有变化,但电位变化并没随刺激增强而增强,结果符合假设2。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和兴奋的传递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和认知功能障碍,晚期出现严重痴呆。该病主要是由非可溶性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破坏神经细胞所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出失语、失认或失行等病理特征,这说明Aβ的聚集损伤了___________中的细胞。
(2)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体内Aβ的聚集使突触小体中线粒体损伤,引起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量_______,从而导致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率__________。
(3)研究发现,雌激素能促进Aβ的前体分解成可溶性的蛋白,从而减缓老年性痴呆症状。这体现的调节方式为 _________。这体现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哪一方面?___________。
(4)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体内注射抗Aβ的抗体是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大脑皮层 ②. 减少 ③. 减慢 ④. 体液(激素)调节 ⑤.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⑥. 抗 Aβ的抗体与Aβ特异性结合,减少 Aβ的聚集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老年性痴呆是由非可溶性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破坏神经细胞所致,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和认知功能障碍等,而神经元细胞是神经调节的基本单位,记忆、认知都与人的大脑皮层有关。
(1)由于认知障碍出现的失语、失认或失行等都与大脑皮层有关,说明Aβ的聚集损伤了大脑皮层中的细胞。
(2)乙酰胆碱的合成与释放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若线粒体受损,则乙酰胆碱的合成和释放量会减少,从而导致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率减慢。
(3)根据题意分析,雌激素能促进Aβ的前体分解成可溶性的蛋白,从而减缓老年性痴呆症状,属于体液调节中的激素调节,说明神经调节受激素调节(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影响。
(4)抗Aβ的抗体与Aβ特异性结合,减少 Aβ的聚集,这样可以减少对神经细胞中线粒体的损伤,进而可以达到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效果。
33. 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乙烯的产生具有自促作用,即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因此,这种乙烯合成的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___(正/负)反馈调节,其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与其生理效应类似的生长调节剂是___________。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麦、玉米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天气之后又遇大雨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的原因是(研究表明,脱落酸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霉素作用的发挥也同动物激素一样,需要受体。现有赤霉素突变矮生玉米品种,初步确定其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植株不能产生赤霉素(或赤霉素水平低),二是受体异常(不能与赤霉素结合发挥作用)。请设计实验来探究该突变矮生玉米品种产生的原因属于上述哪一种。材料:突变矮生玉米幼苗若干株、赤霉素溶液、根据需要其他用品自选。(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设计实验思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和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变矮生玉米品种由植株不能产生赤霉素引起;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突变矮生玉米品种由受体异常引起。
【答案】 ①. 正 ②. 植物体各个部位 ③. 乙烯利 ④. 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 ⑤. 高温下,脱落酸易被分解,解除了脱落酸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大雨又为种子萌发提供了水分 ⑥. 选取生长状况相同(或相似)的突变矮生玉米幼苗若干株平均分为两组 ⑦. 一组用一定量的赤霉素溶液处理作为实验组,另一组用等量的清水处理(或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 ⑧. 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并比较两组的植株平均高度(或生长情况或长势) ⑨. 若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⑩. 若两组株高一致
【解析】
【分析】1、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2、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各个部分,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3、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详解】(1)乙烯的产生具有自促作用,即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使得乙烯的浓度越来越大,因此这种乙烯合成的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调节;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各个部分,与乙烯作用相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乙烯利,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2)种子成熟后,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使种子处于休眠状态。小麦、玉米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天气之后又遇大雨天气,高温下脱落酸易被分解,解除了脱落酸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大雨又为种子萌发提供了水分,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
(3)探究该突变矮生玉米品种产生的原因,实验的自变量是赤霉素的有无,因变量是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设计实验思路如下:
①选取生长状况相同(或相似)的突变矮生玉米幼苗若干株平均分为两组;
②一组用一定量的赤霉素溶液处理作为实验组,另一组用等量的清水处理(或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
③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并比较两组的植株平均高度(或生长情况或长势)。
预期结果和结论:
①若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则突变矮生玉米品种由植株不能产生赤霉素引起;
②若两组株高一致,则突变矮生玉米品种由受体异常引起。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干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34. 用某种降血糖物质X做以下实验(注:用生理盐水配制X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要验证X的降血糖作用,进行如下实验:
选择一批体重相同的正常小鼠,测定血糖浓度,并将小鼠随机等量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注射适量的___________,对照组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明X有降血糖作用。
(2)若要验证一定量的X能使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进行如下实验:
用___________小鼠作为实验组,用患糖尿病小鼠作为对照组1,用___________小鼠作为对照组2;实验组注射___________,对照组1注射___________,对照组2注射___________,一定时间后若___________(填组别)的血糖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而___________(填组别)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则表明一定量的X能使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
【答案】 ①. X溶液 ②. 等量的生理盐水 ③. 对照组血糖浓度不变,实验组血糖浓度下降 ④. 患糖尿病 ⑤. 正常 ⑥. 一定量的X溶液(或X溶液) ⑦. 等量的生理盐水 ⑧. 等量的生理盐水 ⑨. 实验组和对照组2 ⑩. 对照组1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且适宜,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据此设计实验。
【详解】(1)实验目的是验证X的降血糖作用,那么此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X,因变量是血糖的变化。基本思路是,建立一个对照组和一个实验组,测得两组小鼠血糖浓度,在分别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和等量的X,一段时间之后测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若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有明显的血糖下降,则证明X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2)该实验要验证一定量的X能使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设计的实验:选患糖尿病的小鼠作为实验组,用患糖尿病的小鼠作为对照组1,用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2,实验组注射X溶液,对照组l、2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定时间后测定1、2两组及实验组的小鼠的血糖浓度,假如实验组和对照组2的血糖浓度在正常范围内,而对照组1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则表明一定量的X能使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
【点睛】在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76,7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76,7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山东师大附中高一11月学分认定考试(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山东师大附中高一11月学分认定考试(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