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13 区域可持续发展 (含解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13 区域可持续发展 (含解析)第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13 区域可持续发展 (含解析)第2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13 区域可持续发展 (含解析)第3页
    还剩5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13 区域可持续发展 (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13 区域可持续发展 (含解析),共5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森林的功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密13 区域可持续发展

    核心考点
    读高考考查点知考点分布
    命题解读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019年浙江高考真题)沼泽的生态价值
    1. 以区域地图、环境问题示意图、最新时政材料为背景,考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2. 以热点材料、资源开发图、区域地图为背景,考查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原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 以区域地图、示意图、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4. 以区域地图、示意图、景观图为背景,考查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9年浙江高考真题)南方地区的红色荒漠
    (2019年浙江高考真题)科尔沁草原沙漠化
    (2018年浙江高考真题)黄河三角洲土地盐碱化
    (2018年浙江高考真题)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2020年浙江高考真题)智利铜矿开采
    (2019年浙江高考真题)流域综合治理
    (2019年浙江高考真题)云南铜矿开采
    (2019年浙江高考真题)坦桑尼亚矿产资源合理开发
    (2019年浙江高考真题)长江流域综合开发
    (2019年浙江高考真题)煤碳气化利用
    区域经济发展
    (2019年浙江高考真题)四大地区发展差异
    (2019年浙江高考真题)坦桑尼亚经济走廊
    (2017年浙江高考真题)浙江农业发展
    (2017年浙江高考真题)浙江五水共治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2021年浙江高考真题)中部崛起
    (2020年浙江高考真题)长江经济带
    (2019年浙江高考真题)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南水北调
    (2019年浙江高考真题)巴勒斯坦西水东调
    (2017年浙江高考真题)产业转移


    核心考点一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一、 荒漠化
    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3、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4、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④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2)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3)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二、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1.世界森林的分布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4、 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原因










    5、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
     (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全球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干旱,甚至出现旱涝失调的局面。
     (2)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3)热带雨林的破坏,还会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不断减少。
    6、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三、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1.黄土高原的概况
    (1)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
    (2)范围: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
    (3)地貌特征:黄土广布,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1)位置: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过渡性强。它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2)土壤:土质疏松,由粉砂质 土状沉积物组成,极易受流水侵蚀。
    (3)气候: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4)地质:滑坡、塌陷、泥石流地质灾害频繁,加剧水土流失。
      3.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露天开矿导致大面积开挖地表土;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
    (2)破坏植被:滥砍滥伐、过度樵采、历史上营造宫殿、战乱。
    4.水土流失的治理
    (1)工程措施——保塬工程”
       ①打坝淤地——既拦泥蓄水,又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②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
       ③在黄土塬面上,平整土地,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
    (2)农业技术措施
          ①科学施肥  ②选育良种③地膜覆盖④喷灌和滴灌⑤轮作套种
     (3)生物措施——根本措施:植树种草
    四、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概况
    (1)含义: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3)我国湿地分布特点: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东部多、西部少。
    2.沼泽湿地成因
    (1)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3.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4.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1)数量在减少,由于泥沙淤塞,围湖造田,滥垦沼泽、滩涂等。
    (2)质量在下降。
    (3)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在降低。
    (4)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
    5.湿地资源问题出现的原因
    (1)自然原因
    气候变化,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逐渐消失;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消失。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
    人口急剧增加,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大量围垦和开垦湿地,泥沙淤积严重,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的威胁,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填海造陆等。
    6.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完善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1.如何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2.荒漠化的治理

    3、 水土流失



    考法一 湿地的功能(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9·浙江高考真题)2019年5月31日中俄黑龙江公路大桥顺利合龙,该大桥的开通结束了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之间年内某时段不能运送货物的历史。读我国东北局部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沼泽的重要生态价值有
    ①调节气候 ②提供航运水道 ③提供水源 ④净化水体污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该大桥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自然障碍有
    ①风沙②缺氧③严寒④流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C 2.D
    【分析】
    1.本题考查湿地的功能,据图该沼泽为三江平原河流下游地区,主要功能是调节气候、净化水体污染,①④正确,③错误,而结合材料由于图中沼泽区域纬度高,结冰期长,通航时间短,因此②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交通运输建设的困难,据图分析,该大桥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冻土广布,修建过程中可能遇见冻土问题;同时由于河流有结冰期,春季气温升高,冰凌融化,修桥过程中可能会遇见流冰;东北位于湿润地区,风沙危害小,东北海拔低,不存在缺氧问题,故选D。
    考法二 红色荒漠(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9·浙江高考真题)我国南方某山区产业以耕作业和矿产开采为主,上世纪七十年代,该地“红色荒漠”面积有所扩大。完成下面小题。

    3.“红色荒漠”面积扩大导致该地( )
    A.生物种类增多 B.河流含沙量减少
    C.地下径流减少 D.降水量明显增大
    4.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该地适宜
    A.推广立体农业 B.鼓励发展放牧业
    C.增加粮食种植 D.加大矿产开发力度
    【答案】3.C 4.A
    【分析】
    3.本题考查“红色荒漠”的影响,结合材料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地区大量耕作业和矿产开采,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的现象,会导致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由于坡面径流增加,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低下径流减少;一个地区降水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红色荒漠会对降水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明显增加,因此ABD错误,C正确。
    4.结合上题,由于过度的种植与矿产开采导致该地“红色荒漠”现象严重,因此CD不符合可持续发展,错误; 当地丘陵山地面积比例大,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推广立体农业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发挥丘陵山地土地资源潜力,提高经济效益,A正确;由于南方低山丘陵区可耕地面积小,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小,不适宜发展畜牧业,D错误,故选A。
    考法三 土地荒漠化(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9·浙江高考真题) 研究表明,我国科尔沁草原在历史时期曾出现过草原与沙漠交替现象。下图为科尔沁草原沙漠化现状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5.导致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A.风沙入侵强度的不同 B.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
    C.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D.风力和流水交替侵蚀
    6.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有
    ①合理用水 ②全面造林 ③禁止放牧 ④生态移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5.B 6.D
    【分析】该题考查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措施,试题难度较小,理解教材内容可做出回答。
    5.自然环境是荒漠化形成的基础,但不是主要原因,A、C、D错误。该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度地带,历史时期该地区出现农耕和畜牧业的多次变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是造成植被破坏,导致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主要原因,B正确。
    6.草原地区打机井是造成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用水是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措施之一,①正确。该地降水较少,不适合全面植树造林,②错误。禁止放牧过于绝对,也不现实,③错误。生态移民可减少该地人口数量,减少资源需求和人类活动,有助于防治该地荒漠化,④正确。故选D。
    【点睛】
    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存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因此不同区域荒漠化的成因不同,防治措施也不同,概括来讲是“因地制宜”四个字。如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选择往往要考虑区域的水分条件的差异,在水分条件充足的地方可以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而特别干旱的地区只能采取草方格沙障等工程措施。再如合理利用水资源,内蒙古东部应减少水井数量,而一些河流沿岸地区更要注意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此荒漠化的防治类问题不光要答出具体措施,更要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选择合适的措施。
    (2018·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漢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构成图。完成下列各题。

    7.引起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类活动是
    A.农业生产 B.工业生产 C.交通建设 D.居民生活
    8.我国新疆治理土地荒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是
    ①天山建设高海拔人工草场②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③塔里木河中上游合理控制用水④塔里木盆地中部废弃油田复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7.A 8.C
    【分析】
    7.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原因主要有在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放牧;在半干旱的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过度农垦;由于农业规模的扩大,导致水资源利用不当,这些都属于农业生产活动,故选A。
    8.天山建设高海拔人工草场,会破坏自然环境,①错误;可以在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②正确;塔里木河中上游合理控制用水,合理分配水资源,③正确;塔里木盆地中部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废弃油田复垦不适宜,④错误。因此②③正确。故选C项。

    考法四 土地盐碱化(题型预测:综合题)
    9.(2018·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左图为黄河三角洲略图。

    材料二: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是在地表开挖明渠,引水漫灌,以降低土壤盐碱含量。2000年以来,该地区引进暗管排盐碱技术,即在土壤中铺设渗水管收集盐碱水,再通过排水管将盐碱水排出。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的有效措施。右图为暗管排盐碱示意图。
    (1)21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河道未发生摆动,说明主要原因。
    (2)从水循环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的成因。
    (3)简述利用暗管技术排盐碱的主要优点。
    (4)有专家认为,与商品谷物农业相比,该地更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你认为专家提出该观点的理由有哪些?
    【答案】(1)中上游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减轻;水土保持工程发挥效益,泥沙减少;流域用水量增加,河口径流减少;河道疏浚,加固堤岸,不易泛滥 (2)地势低平,径流缓慢;海水倒灌;地下水位高;蒸发量较大 (3)节约用水;节约用地;降低地下水位;排盐碱快 (4)灌溉水源紧张,缓解水资源压力;土壤盐碱化较重,相对适宜牧草生长;畜牧产品市场扩大,牧业经济效益更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黄河三角洲不断改道的成因、土地盐碱化的成因以及治理措施、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等相关知识。
    【详解】
    (1)黄河三角洲不断改道,主要是由于河流含沙量较大,泥沙不断在河口堆积,从而形成地上河,洪水泛滥导致。由于我国对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生态治理,使得中上游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减轻;水土保持工程发挥效益,泥沙减少;流域用水量增加,河口径流减少;河道疏浚,加固堤岸,不易泛滥,从而黄河三角洲河道也未发生摆动。
    (2)黄河三角洲,地势低平,径流缓慢,排水不畅,地表积水增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位于河口的位置,在枯水期,海水容易倒灌,从而导致水质下降,土壤的盐分增加;再加上在干旱季节,蒸发量较大,从而导致土壤盐碱化产生。
    (3)本题主要考查治理盐碱化的措施。读材料分析可知,该地在土壤中铺设渗水管收集盐碱水,再通过排水管将盐碱水排出,一方面可以节约用水;另一方面,管道铺在地下,能够节约用地;而且对地下水的下降作用较为明显,排盐碱的速度较快。
    (4)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主要从气候、土地以及经济效益来进行分析。该地位于华北地区,年降水量较少,灌溉水源紧张,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用水量减少,可以缓解水资源压力;另外该地的土壤盐碱化较重,相对适宜牧草生长;畜牧产品市场扩大,牧业经济效益更高。
    考法五 森林的功能(题型预测:综合题)
    10.(2017·浙江高考真题)读中国某区域略图(左图)及重庆市示意图(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宁夏彭阳县曾经植被稀少,如今通过造林工程,该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2%。这使大气降水后,地表水下渗 ,导致 径流对土壤的侵蚀减弱,生态环境改善。
    【答案】增加 地表
    【解析】宁夏彭阳县曾经植被稀少,如今通过造林工程使森林覆盖率提高后,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增加大气降水,截流更多雨水,使得地表水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小,进而使得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减弱。


    下图是亚马孙平原某地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直接反映出亚马孙平原主要的生态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雨林破坏 C.土地盐碱化 D.草场退化
    2.推测该地区未来20年时间内耕地与林地面积的变化关系可能是( )
    A.一直保持图示的负相关 B.一直保持图示的正相关
    C.与图示变化相反的负相关 D.由负相关转为正相关
    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关于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①位于地势阶梯的交界处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破坏严重④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⑤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大,风化作用显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4.图中①②③④⑤五个生态安全战略工程中,规划目的以保护大河源头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5.对图中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自然环境共同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①——草原广布、千沟万壑 B.②——日温差大、降水少
    C.③——光照充足、地表平坦 D.④——气候湿润、林地多
    位于干旱地区的民勤县东湖镇正新村治沙村民利用装入沙子的编织袋构成的沙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村民构筑沙障的主要目的有( )
    ①削弱风力②增加旅游景观③截留水分④压沙造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沙产业是积极利用沙漠、戈壁的土地和风光资源,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变沙害为沙利,向沙漠要效益的新兴产业。下列适合在宁夏发展的沙产业有( )
    ①沙生中药材产业②沙区生态经济林产业③沙区粮食产业④沙漠旅游休闲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阅读以下有关黄土高原的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左图为黄土高原及华北平原。黄土土质松软易遭流水侵蚀,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一遇暴雨,大量黄土被洪水冲入河流,滚滚东去。黄河、淮河和海河所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了华北平原。
    材料二:右图为黄河金三角及周边地区示意图.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是我国跨省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苏、上海等地的眼镜、皮具、模具、机械、纺织、服装等生产企业已经将部分产业转移至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

    材料三:专家对植被覆盖率与减水减沙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获得相关数据如下表:
    植被覆盖率(%)
    地表径流减少率(%)
    侵蚀减少率(%)
    20
    15
    55一30一20
    40
    30
    80一50一40
    60
    60一50一30
    95一85一70
    80
    75一60一50
    98一89一80
    ≥90
    70
    100一95一90
    (1)根据表中资料,尝试说明植被覆盖率与减水减沙效益之间的关系,并解释A地区最突出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
    (2)列举B地区在经济生产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从自然和经济方面简述其成因。
    (3)从外力作用角度解释A处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过程,并试分析该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条件。
    (4)结合材料,分析产业转移对黄河金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可能产生的何积极影响。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是我国第二大流动性沙漠,沙漠内形成了世界上最高大的复合型沙山群。沙漠南部存在着多条断裂带,使沙山间形成大小一百多个内陆湖泊景观,冬季不结冰。当地对巴丹吉林沙漠积极进行治理,采取流沙地质机械压沙,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植物固沙等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图示意巴丹吉林沙漠地理位置。

    (1)说明巴丹吉林沙漠成为流动性沙漠的原因。
    (2)简述巴丹吉林沙漠众多湖泊形成的原因。
    (3)试为巴丹吉林沙漠在治理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参考答案
    1.B 2.C
    【分析】
    1.通过图表直接反映出林地面积大幅减少,即雨林遭到严重破坏;森林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但图中不能直接反映出水土流失问题。故选B。
    2.图示时期亚马孙平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幅减少;之后由于环境恶化,土壤肥力下降农业生产力降低,出现土地弃耕现象,即耕地面积减少,在弃耕的土地上,森林开始再生,从而使森林面积增加;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对亚马孙雨林的保护力度加大,退耕还林,林地面积増加。因此在未来20年内,耕地面积减少,森林面积增加,二者出现与图示变化相反的负相关。故选C。
    【点睛】
    第一小题易错选成A,解答时应注意 “直接反映”的题干要求。
    亚马孙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但由于商业性伐木、耕种、交通和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等原因,亚马孙的热带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有科学家指出,如果我们失去了亚马逊热带雨林将变得无法生存。
    3.A 4.D 5.D
    【分析】
    3.结合已学知识,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即地形落差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①②③正确;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描述的为黄土高原,但由图可知,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有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地区,④错误;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大,风化作用显著与水土流失无关,⑤错误。综上,故选A。
    4.①工程所在区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存在着大面积的沙漠和裸土,主要目的是防治荒漠化;②④两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区位于我国的两大林区,森林资源丰富,都是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主要目的是森林保护;③工程跨长江和黄河两流域,对减轻两流域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⑤工程位于三江源地区,应该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故选D。
    5.①工程所在区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存在着大面积的沙漠和裸土,A错误。②④两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区位于我国的两大林区,森林资源丰富,都是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B错误,D正确。③工程跨长江和黄河两流域,光照充足、地表平坦与③工程自然环境描述不符,C错误。综上,故选D。
    【点睛】本题要结合图及所学知识分析每个工程所处的自然环境,如①工程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最典型的特征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因此沙漠戈壁广布;②④工程分别分布在我国东北和南方低山丘陵森林广布的地区,均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③工程跨长江和黄河两流域,要结合这两个流域特点分析自然环境;⑤工程位于我国青藏高原,最典型的特征为高寒、缺氧、冻土广布等。
    5. C 7.D
    【分析】
    6.构筑沙障可以削弱风力,①对;沙障没有旅游功能,不是增加旅游景观,②错;沙障阻挡地表水的流动,可以截留水分,③对;沙袋压住沙子,固定沙子,有利于造林,④对。综上,正确的是①③④,故选C。
    7.沙漠中有珍贵的中药材,可以发展中药材产业,①对;沙区生态经济林产业既有经济效益,又有防风固沙作用,②对;沙区发展粮食产业破坏植被,会加剧荒漠化,③错;沙漠旅游休闲业可以增加收入,又不破坏环境,④对。综上,正确的是①②④,故选D。
    【点睛】沙障可以削弱风力,又可以截留水分,利于固沙植物成活。
    8.(1)植被覆盖率越高,能形成的地表径流越少,流水侵蚀作用减弱,河流含沙量减少,水土保持越好。
    A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陡坡开荒;不合理开矿;滥采滥伐,破坏植被;城市及工程建设中的不当施工。
    (2)缺水: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少,枯水期长;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土地盐碱化:降水季节变化显著,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急剧变化。大气污染:重工业集中,冬季燃煤使用量大,地势低平,大气稳定不利于污染扩散。
    (3)形成过程:风力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深厚疏松的黄土层,地表经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不断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景观。
    自然条件:黄土分布广,土层深厚,地表土质疏松;地表崎岖,多塬、墚、峁、沟;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多暴雨;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地表径流众多。
    (4)使得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提高了第二产业比重,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建立起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增加了当地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提高了经济效益,提高了社会效益。
    【分析】本题考查了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及水土流失的成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
    (1)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植被覆盖率越高,地表径流减少率越高,侵蚀减少率越高,即植被覆盖率越高,形成的地表径流越少,流水侵蚀作用越弱,河流含沙量越少,水土保持的效果越好。A地区位于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引发该区域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包括人口增长快,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陡坡开荒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不合理的开矿、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破坏了地表结构;滥采滥伐,破坏地表植被等。
    (2)读图分析,B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工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水资源短缺、土地盐碱化、大气污染严重等。其中土地盐碱化的成因是华北平原地势地平,降水季节变化大;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的灌溉是地下水位升高;春秋季节降水少,蒸发旺盛,土壤中的盐分不断在表层积累形成土壤盐碱化。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少,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地表径流较少;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水资源的需求量大;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污染和浪费严重。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是华北地区重化工业发达,以及冬季燃煤取暖,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多;华北地区地形平坦,大气稳定,不利于大气污染扩散;降水较少,对大气的净化能力较弱。
    (3)A处为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黄土高原由风力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形成,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形成以后,地表经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不断侵蚀,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黄土地貌景观。该地貌形成发育是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各要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黄土高原地形崎岖,地势起伏较大;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多暴雨;黄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地表径流众多,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4)产业转移对黄河金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可以从社会经济方面进行分析。有利于促进黄河金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迁入的企业主要是眼镜、皮具、模具、机械、纺织、服装等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建立与当地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体系;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城市化进程。
    9.(1)沙漠面积广大,沙漠流动空间大;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显著,地表干燥疏松,沙源丰富;气候干旱,全年降水少,地表植被稀少,对沙漠流动阻挡作用小;位于西北地区,接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大。
    (2)沙漠南部多断裂带;深层地下水沿断裂带出露地表,在低洼处形成湖泊。
    (3)在沙漠地区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等绿色能源;充分利用沙山群、沙漠湖泊景观开发沙漠生态旅游;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治理流沙,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植树种草,建防护林。(任答三点)
    【分析】本题以巴丹吉林沙漠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
    【详解】
    (1)本题考查荒漠化的成因。巴丹吉林沙漠成为流动性沙漠的原因要从基本条件、物质条件、动力条件和空间条件等角度来分析。从空间条件来说,据图可知,巴丹吉林沙漠面积广大,为沙漠流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物质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显著,地表物质干燥疏松,为流动性沙漠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基本条件:深居内陆,距海远,全年降水少,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少,对沙漠的固定作用小,对沙漠流动的阻挡作用小;动力条件: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接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大,风力比较大,为沙漠流动提供了动力条件。
    (2)本题考查湖泊的成因。根据材料“冬季不结冰”表明湖水不是来自地球表面,而是来自地球内部,“沙漠南部存在着多条断裂带,使沙山间形成大小一百多个内陆湖泊景观”,可推测,地球内部的深层地下水沿沙漠南部的断裂带出露地表,在低洼处积水,从而形成湖泊。
    (3)本题考查荒漠化治理中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在沙漠地区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等绿色能源,一方面充分利用能源,减少能源浪费,另一方面改善当地农牧民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人类获取薪柴对植被造成破坏;这里有“世界上最高大的复合型沙山群”“冬季不结冰”的“内陆湖泊景观”,都是比较独特的旅游资源,所以建议充分利用沙山群、沙漠湖泊景观开发沙漠生态旅游,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可知“当地对巴丹吉林沙漠积极进行治理,采取流沙地质机械压沙,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植物固沙等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建议继续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治理流沙,不断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巩固治理成果;通过植树种草,建防护林,提高植被覆盖率,达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核心考点二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
    一、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的分类
    (1)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2)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资源开发条件
    (1)资源状况——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
    ②分布范围广,40%的土地下都有煤田分布
    ③煤种齐全,十大煤种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
    ⑤开采条件好,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
    (2)市场——广阔
    ①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使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②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3)交通条件——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1)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2)采取的措施——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建设,构建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三条产业链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
    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 、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②大力发展农业 、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3)“三废”的治理:
    ①废渣: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③废水:沉淀净化
    二、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1)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2)开发注意:
    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3)自然背景:
    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
    ③水文: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
    ④矿产:煤铁铜等丰富。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人口激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
    (1)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修建水坝。
    (2)水坝的功能:防洪、灌溉、航运、发电 、旅游 、养殖等。
    (3)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4)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5)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1、能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2、流域的综合开发模式



    考法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9·浙江高考真题)读世界某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是
    A.发展高耗能产业 B.扩大小麦种植 C.水资源综合开发 D.大力发展航运
    2.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A.废弃物增加 B.阻碍鱼类回游 C.下游泥沙增多 D.加剧生物入侵
    【答案】1.C 2.B
    【分析】
    1.本题考查流域的综合开发,结合图示分析,该河流以梯级开发为核心,对流域水资源进综合开发,因此该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实水资源综合开发,C正确;发展高耗能产业、扩大小麦种植、大力发展航运属于流域开发中的具体措施,都是在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的前提下进行的,ABD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择C。
    2.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会对废弃物进行统一的处理,故废弃物会减少,A错;该流域以梯级开发为核心修建水电站,会阻碍鱼类的回游,B正确;上游水电站的修建,会阻碍部分泥沙,下游泥沙会减少,C错误;流域综合开发与生物入侵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D错误,故选B。
    (2017·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田纳西河能够进行梯级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洪涝灾害多发 B.土地荒芜严重 C.河流落差大 D.流域面积广大
    4.甲地综合治理和开发的主要措施是
    A.建立公园,增加旅游经济收入 B.种棉花和玉米等,发展种植业
    C.植树造林,减轻水土流失 D.种植牧草,发展乳畜业
    【答案】3.C 4.B
    【分析】
    考查田纳西河梯级开发的主要原因,河流综合治理与开发的主要措施。
    3.河流梯级开发的前提是水能资源丰富,田纳西河流域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C正确。故选C。
    4.甲地位于密西西比河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因此适宜的治理与开发措施应为发展种植业,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气候温暖湿润,也有利于发展种植业。甲地附近北部是美国的玉米带,附近南部是棉花带。B正确。故选B。
    考法二 能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题型预测:选择题)
    5.(2019·浙江高考真题)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按自然属性属于
    A.气候资源 B.矿产资源
    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
    【答案】5.B
    【详解】5.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它是一种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结合形成的冰状白色固体物质,点火即可燃烧,主要成分是甲烷,因此按自然属性属于矿产资源,不属于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的范畴,A、C、D错误,所以B正确。
    (2019·浙江高考真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利用煤炭的方式逐步改革。右图为煤炭气化利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6.煤炭属于
    A.后天性资源 B.化石能源
    C.可再生资源 D.清洁能源
    7.与传统燃煤相比,图示利用方式的优点主要是
    ①减轻对环境的污染②增强对煤炭的依赖③拓展资源的利用深度④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6.B 7.A
    【分析】
    该组试题以煤炭气化利用为背景,考查能源类型、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来说,试题难度较小。
    6.煤炭直接来自自然界,属于先天性资源,A错误。煤炭是地质历史时期植物所形成的,属于化石能源,B正确。煤炭再生周期很长,因此属于非可再生能源,C错误。燃煤向大气中排放出烟尘、废气等污染物,D错误。
    7.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利用方式将煤炭气化后分别提取出煤气、二氧化硫等,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①正确。该利用方式不能增强对煤炭的依赖,②错误。该利用方式延长了产业链条,拓展了煤炭资源的利用深度,③正确。煤炭是非可再生资源,不可能实现永续利用,④错误。故选A。
    考法三 能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题型预测:综合题)
    8.(2019·浙江高考真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山西省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打造新型能源基地。2015年底,该省太阳能和风能电力装机总量约占全省电力装机总量的11%。左图为山西省略图。右上图为山西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支柱工业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太原某企业过去向美国出口普通钢材,近年来该企业研发出超薄钢材,其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交货周期短,主要用于高端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并对美国出口。
    材料三:右下图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观测日落位置年内变化示意图。α为左图中甲地观测到的年内日落位置变化最大角。
    (1)说出山西省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并说明这种特点带来的主要问题。
    (2)有专家认为山西省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难以取代火力发电,请说明理由。
    【答案】(1)特点:以重工业为主;工业门类增多。影响:煤炭等资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较低。
    (2)山西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不丰富;风能、太阳能电力生产波动性较大;风能、太阳能发电成本高。
    【分析】该组试题以山西能源开发为背景,考查区域产业结构、能源资源开发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试题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详解】
    (1)由材料可知,山西工业类型包括煤炭、电力、焦化、冶金等,这些工业类型均为重工业,且随着时间推移,该地工业类型逐渐增多。重工业一般耗能多,环境污染较大,且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2)该题考查山西发展太阳能、风能的不利条件,可结合山西地理环境特征,从太阳能风能数量、波动性、发电成本等方面分析。
    9.(2020·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是图1中丙地的气候资料。

    材料二:甲地是全世界最大的露天铜矿,该矿易采易选,冶炼铜需要大量的水。甲地经百年开采,形成了长4300米、宽3000米、深700米的巨型深坑,横亘在沙漠中,如同地球上一块巨型伤疤。现甲地所在国重视环境保护监管,建立了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简析甲地铜矿开采和冶炼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
    【答案】用水量大,加剧了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排放废水,造成水环境污染;排放废气,严重污染空气;矿渣不合理处理,破坏地表生态环境。
    【详解】经百年开采,形成了长4300米、宽3000米、深700米的巨型深坑,破坏地表生态环境,开采引起地面断裂和沉降;矿区开发会破坏森林植被,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地表矿渣与弃土堆放会引发泥石流或粉尘污染,排放废气,严重污染空气;废矿和有害金属会引起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冶炼铜需要大量的水,在干旱区开矿、冶炼会加剧水资源短缺,加剧土地荒漠化等。


    在风力发电过程中,由于蓄电池充满,载荷不足而剩余的电量,即没有被利用和储存的剩余电量,称为风电弃电量。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风电弃电率比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我国西北地区风电弃电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电网建设速度快 B.能源需求量小
    C.能源利用率高 D.科技水平较高
    2.我国西北地区降低风电弃电率的合理措施是( )
    A.扩大能源开发 B.鼓励人口迁入
    C.风电跨区域输出 D.发展火力发电
    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泄洪排水系统采用的是直排式大坝设计,但是长江三峡在各个泄洪口都增加了一个三角形的导槽,洪水流出受阻,使水流喷向天空。每年旅游旺季都会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前来观赏这个震撼的工程奇观。下图为拍摄的三峡枢纽泄洪深孔泄洪景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河流域河流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与其关联性较强的有( )
    ①地形 ②植被 ③气候 ④土壤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4.与直排式大坝设计相比,长江三峡泄洪排水系统采用三角形导槽设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洪水下泄增加发电量 B.减缓流速利于防洪
    C.减少水流对大坝基面冲刷 D.形成世界奇观发展旅游业
    5.三峡水库泄洪对大坝的下游河段带来的影响是( )
    A.来沙增多水污染加重 B.来水增多淤积严重
    C.减轻下游防洪压力 D.河床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大
    红水河指南盘江与北盘江汇合处到柳江口间的河段,位于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之间,是我国重点开发的水电基地之一。下图中给出的水位指河水水面的平均海拔(单位∶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红水河河段的落差约为( )
    A.795米 B.761米 C.74米 D.34米
    7.红水河流域开发的核心内容是( )
    A.航运 B.旅游 C.水电 D.防洪
    8.红水河水电主要输送到( )
    A.珠三角 B.长三角 C.京津唐 D.辽中南
    9.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甲河流域干流建有多个梯级水电站,据图表信息回答问题。

    甲河干流梯级水电站开发前后的甲河流量分配比例
    流量分配
    春季
    夏秋
    冬季
    开发前的比例
    61%
    24%
    15%
    开发后的比例
    38%
    32%
    30%
    (1)指出甲河汛期出现时间及其主要补给方式。
    (2)说明甲河径流量主要来自N市以上河段的自然原因。
    (3)简析甲河干流开发梯级水电站对W国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参考答案
    1.B 2.C
    【分析】
    1.西北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能源需求量小,导致风电弃电率较高,B正确;电网建设速度快,提高了风电外运能力,风电弃电率较低,A错;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科技水平较低,能源利用率较低,CD错。故选B。
    2.通过加大风电资源跨区域输出,可以消纳多余的电力,降低风电弃电率,C正确;扩大能源开发以及进一步发展火力发电会加大能源过剩,不利于降低风电弃电率,AD错;鼓励人口迁入会加大当地对能源的需求,有降低风电弃电率的作用,但人口的迁移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明显,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鼓励人口迁入这一措施取得的效果较小,B错。故选C。
    【点睛】弃风限电是指风机可以正常运作,但因为电网消纳能力不足、风力发电不稳定、建设工期不匹配等而使得风电机组停止运作的现象。在中国,三北(华北、东北、西北)是弃风限电重灾区。所以该题中,降低风电弃电率的关键在于加强电网对风电的消纳能力。
    3.C 4.C 5.D
    【分析】
    3.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主要与其地形地势和气候有关。据图可知,该河流中下游流经著名的长江三角洲,该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季降水多,因此流域河流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与植被、土壤关系不大。故选C。
    4.根据材料“洪水流出受阻,使水流喷向天空”,分析结果是泄洪后的水不会对大坝下的基面造成冲刷而减少大坝的寿命。而不是为了增加发电量、利于防洪及发展旅游业。故选C。
    5.泄洪后,现有河段来水来沙量增多,流速加快,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沉积物的颗粒物砾径增大,B错误,D正确。含沙量增大,不影响水污染,A错误。来水量增大,加大了下游的防洪压力,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的关键在于三峡枢纽的泄洪图文,明确材料中“长江三峡在各个泄洪口都增加了一个三角形的导槽,洪水流出受阻,使水流喷向天空。其作用是减轻水流对大坝基面冲刷,同时还应了解”河流水文特征基本知识来进行综合分析。
    6.B 7.C 8.A
    【分析】
    6.红水河指南盘江与北盘江汇合处到柳江口间的河段,南盘江与北盘江汇合处海拔约为835米,柳江口海拔约为74米,两者间落差约为761米。B正确。故选B。
    7.红水河流域落差大,水电开发是流域开发的核心内容。航运、旅游和防洪是流域综合开发的效益。C正确。故选C。
    8.红水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我国西电东送的南部通道,水电主要输送到珠三角地区。A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河流的开发。根据材料得出红水河的河段起止点,再从图中找出起止河段的平均水位,便可算出红水河段的落差。结合区域的地势起伏状况,分析流域开发的重点在于水电。作为西电东输的南部通道,主要输往临近的珠三角地区。
    9.(1)春汛积雪融水补给
    (2)与N市以下河段相比,以上河段:支流较多,流域面积较大;降水较多;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
    (3)提供较稳定的水源,缓解夏秋季农业用水的不足;为农业生产提供廉价的水电;改善了河流通航条件,利于农产品运输;库区适宜发展水产业;调节径流,防御旱涝灾害。
    【分析】本题以世界某区域河流流域基本状况为材料,考查河流开发的有关知识,难度一般。
    【详解】
    (1)读甲河流量分配比例可知,甲河春季流量占比最大,而该地春季降水量较小,结合图中经纬网判断,该地位于北纬50°附近,纬度高,冬季降雪量大,春季积雪融化,河流出现汛期。
    (2)影响河流径流大小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大气降水的补给量、支流汇入水量、流域面积的大小。读图可知,与N市以下河段相比以上河段,支流较多,流域面积较大;读上下河段降水量柱状对比可知,上河段降水量较多且纬度高气温较低,蒸发弱。
    (3)河流梯级开发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水产养殖等方面,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即可答出此题。读图可知,该国位于东欧地区,河流春季流量大,夏季流量小,而夏秋季节气温高,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但是水资源相对不足,修建水库进行梯级开发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较稳定的水源,缓解夏秋季农业用水的不足。梯级开发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廉价的水电。从运输角度看,梯级开发可以调节径流量季节变化,使得径流量更加稳定,改善了河流通航条件,利于农产品运输。同时,梯级开发形成的库区,水域面积广大,可以发展水产业;调节径流,防御旱涝灾害,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收。

    核心考点三 区域经济发展
    一、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不同区域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在区域内部,要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机结合气候,形成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
    2、分析思路
    (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2)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和主要问题。
    (3)针对区域农业存在的问题,寻找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3、案例分析——我国东北地区
    (1)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2)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①气候条件: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热量不足易成为限制性条件)。
    ②地形条件: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
    ③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壤肥沃。
    ④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发达(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工业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促进农业发展);交通便利;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等。
    (3)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形成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②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③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4)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特点(P65图4.10)。
    (5)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口激增→高强度农林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等)
    (6)东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①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种植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发展,绿色食品基地。
    ②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畜牧业,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舍饲畜牧业。
    ③山区农业发展方向:林业,森林保育为核心,开发特色农产品。
    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会促进工业化。
    2、分析思路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2)根据材料,了解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3、案例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优势地理条件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③良好的区位;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主导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产值增长慢。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主导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升级,工业产值增长快。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一方面城镇数量猛增,另一方面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3)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4)珠江三角洲地区解决问题采取的措施
    ①产业结构调整;②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加强规划与管理。


    1、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



    考法一 浙江农业发展(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7·浙江高考真题)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浙江省解决当前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经过近几年努力,五水共治成效显著。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有关浙江省水资源、水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海地区治污水压力较小 B.平原地区排涝压力较大
    C.丘陵山地的防洪压力较小 D.沿海岛屿供水压力较小
    2.有助于治理污水的措施主要有( )
    ①发展“种一养一加”农业循环经济 ②促进分散的工业企业集聚发展 ③鼓励工商业资金投向农业产业 ④提高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B 2.A
    【解析】
    1.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生产生活排放污水较多,治污水压力较大,A错;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排涝压力较大,B对;浙江省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丘陵山地地势陡峻,汇水速度快,故防洪压力较大,C错;沿海岛屿面积小,不易储水,供水压力较大,D错。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使废弃物再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污染源,①对;工业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工厂之间的废弃物,还可以共同利用治污设施,实现清洁生产,②对;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并且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农药、化肥等也会污染水资源,③错;工业排放污水量大,提高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会加重水污染,④错。选A。
    考法二 坦桑尼亚经济走廊(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9·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坦桑尼亚略图。图2为图1中乙地降水量统计图。

    材料二:坦桑尼亚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大部分地区为高原,东部沿海地区有狭窄平原。自然保护区众多,约占国土面积的1/3。该国经济欠发达,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近年来,坦桑尼亚实施经济改革,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外资,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
    简述该国规划建设图中经济走廊的主要目的。
    【答案】开发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带动走廊沿线地区发展;加快西部落后地区发展;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解析】该国规划建设图中经济走廊的主要目的从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经济走廊建设有利于开发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带动走廊沿线地区发展;加快西部落后地区发展;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考法三 区域经济发展(题型预测:综合题)
    (2018·浙江高考真题)(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左图为黄河三角洲略图。

    材料二: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是在地表开挖明渠,引水漫灌,以降低土壤盐碱含量。2000年以来,该地区引进暗管排盐碱技术,即在土壤中铺设渗水管收集盐碱水,再通过排水管将盐碱水排出。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的有效措施。右图为暗管排盐碱示意图。
    有专家认为,与商品谷物农业相比,该地更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你认为专家提出该观点的理由有哪些?
    【答案】灌溉水源紧张,缓解水资源压力;土壤盐碱化较重,相对适宜牧草生长;畜牧产品市场扩大,牧业经济效益更高
    【详解】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主要从气候、土地以及经济效益来进行分析。该地位于华北地区,年降水量较少,灌溉水源紧张,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用水量减少,可以缓解水资源压力;另外该地的土壤盐碱化较重,相对适宜牧草生长;畜牧产品市场扩大,牧业经济效益更高。
    5.(2017·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浙江省山多地少,耕地有限;海域广阔,河网密布,湖泊众多。下图为浙江省北部丘陵山地立体农业景观示意图。

    材料: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当其值大于l时,表明该部门在该地区的专门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区位商越大,表明该部门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越强。
    浙江省三大产业内部结构区位商

    数据来源:通过(浙江省统计年鉴2010)计算得出。
    (1)说出浙江省北部丘陵山地发展立体农业的主要出发点。
    (2)浙江省农业中渔业的区位商较高,分析浙江省渔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区位条件。
    (3)畜牧业和采掘业是浙江省农业和工业中的弱势行业,分别说明制约其发展的自然原因。
    【答案】(1)充分利用地形;优化农业结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2)河湖众多;海岸线长,大陆架宽广;近长江、钱塘江的出海口;沿岸有寒暖流交汇(台湾暖流和沿岸寒流),饵料丰富。
    (3)地处东部沿海,没有大片牧场;煤炭、铜、铁等矿产资源匮乏。
    金融市场活跃;有国内外领先的移动支付平台;有发达的电商及现代物流业。
    【解析】
    (1)丘陵山区立体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多样化的地形、地貌及气候、生物资源。一般说来,丘陵山区生物种类繁多,土壤差异较大,适于农、林、牧、副、渔等多种农业的综合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地形,优化农业结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2)渔业的发展需要较多的水域,浙江省河湖众多,海岸线长、大陆架宽广,近长江、钱塘江的出海口,水域面积大,且沿岸有寒暖流交汇,为渔业发展提供丰富的饵料。
    (3)畜牧业薄弱是因为浙江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缺乏天然草场。采掘业薄弱是因为浙江省矿产资源贫乏。金融业发展成为服务业中的主导行业的有利条件要结合浙江的现状回答,浙江省经济发达,金融市场活跃,有国内外领先的移动支付平台,有发达的电商及现代物流业。


    经济圈又称城市群集合,是从地域的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和政府的宏观管理出发,组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2020年1月,国家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目标。下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格局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形成得益于( )
    A.区域间人口流动 B.城市空间格局变化
    C.生产要素的集聚 D.交通通信方式发展
    2.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郊区城市化 B.解决城市环境问题
    C.优化城市分工协作 D.提高中小城市等级
    招远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被誉为“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所产红富士苹果色艳形正、营养丰富随着当地红富士苹果的产业化发展,残次果露天堆放、利用果树枝作为生活燃料等苹果废弃物处理不当的问题也日益严重,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下图为招远市地理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招远市红富士苹果品质优良的气候条件是( )
    A.冬季寒冷干燥,病虫害少 B.春季晴日多,日照时间长
    C.夏季光照充足,雨热同期 D.秋季多阴雨,空气较湿润
    4.为了促进招远市红富士苹果的产业化发展,应当( )
    ①尽可能扩大种植面积②重视优质果品的培育
    ③大规模发展旅游业④延长产业链,实现果品的深加工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招远市红富十苹果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可行性措施是( )
    A.发展沼气,废物利用 B.挖坑填埋,防止污染
    C.多方输出,分散焚毁 D.作为肥料,直接还田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4月在莫桑比克赛赛市,由中国带资管理的中非农业合作项目迎来丰收季,该项目共种植水稻3.72万亩。与此同时依托该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引进无人机技术用于田间管理,逐渐从单一的水稻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发展成家畜养殖、大棚蔬菜、白酒酿造、牛肉加工等农业多元化经营,打造现代化农业。同年7月联合国指出:全世界1/4人口面临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非洲情况最为严重,到2030年世界长期饥饿人数中将有半数以上位于非洲。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使全球粮食供应链面临巨大压力,越南率先宣布停止大米出口,大米出口国印度也因“封国”而陷入停滞,小麦出口国俄罗斯随后限制出售。图1和图2示意莫桑比克的位置。

    (1)简述图2所示区域地势特点,并说明判断理由。
    (2)简析赛赛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3)说出该农业合作项目可促进哪些工业部门发展。
    (4)结合材料为中国应对粮食安全提出合理化建议。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城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25年)》,示范区为江浙沪交界的“两区一县”,即江苏吴江区、上海青浦区、浙江嘉善县,面积为2413平方千米(如下图所示)。示范区提出“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的总体发展愿景,具体表述为“未来的示范区,将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域功能与风景共融、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进、江南风和小镇味共鸣、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享的地区。”

    (1)说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有利条件。
    (2)试说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来自安徽省务工人员众多的原因。
    (3)简述为顺利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可采取的措施。
    (4)推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选择吴江区、青浦区、嘉善县的可能原因。
    参考答案
    1.D 2.C
    【分析】
    1.成渝经济圈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两城市存在一定的地理距离,但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城市之间联系密切,资源互补,区域产业协同发展,D正确;区域人口流动只是区域产生联系的一小部分内容,A错误;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格局的变化,B错;生产要素集聚能促进区域的发展,但不是促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成因,C错。故答案选D。
    2.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形成双核驱动、全域共兴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促使成都和重庆优化城市分工协作,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C对;ABD均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内部问题。故答案选C。
    【点睛】培育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利于引领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有利于发挥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区位优势,推动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有利于探索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引导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3.C 4.B 5.A
    【分析】
    3.考场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结合材料,苹果生长在夏季,收获在秋季。因而招远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是苹果生长的有利条件。因此选项C正确。
    4.考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无限的扩大种植规模,会引发生态问题,①错误;旅游业为苹果产业的辅助产业,③错误;应当重视优质果品的培育,并延长产业链,实现果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②④正确,故选B正。
    5.
    考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题干进行分析, 可以采取循环经济的模式处理,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沼气是将苹果产业废弃物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A正确;挖坑填埋,会导致土壤污染;多方输出,分散焚毁会扩大污染的范围;作为肥料,直接还田经济效益太低,因此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和提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整体难度较小。
    6.(1)地势特点:西北高,东南低(北高南低);判断理由:河流大致由西北向东南流(由北向南流)或河流流向。
    (2)中非合作有一定的农业基础;引用无人机技术,技术先进;农业类型多样,多元化经营;沿海且铁路经过,海陆交通便利;政策支持。
    (3)食品加工业;农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建材制造业。
    (4)限制粮食出口,保证本国需求;加大现代化农业推广,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适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粮食生产领域的科技投入,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力;政府加大对粮食种植的支持力度,加强财政、金融支持。
    【分析】本题以莫桑比克赛赛市为背景,考查地势特点及判断理由、发展现代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可促进哪些工业部门的发展以及应对粮食安全可采取的措施。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
    (1)本题考查地势特点及判断理由。根据河流的流向大致为自西北流向东南,可以判断该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或北高南低。
    (2)本题考查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政策,技术,市场,劳动力,交通,工业发展程度,农业基础等方面分析。中非合作有一定的农业基础;“引进无人机技术用于田间管理”可见该地农业发展的技术比较先进;“逐渐从单一的水稻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发展成家畜养殖、大棚蔬菜、白酒酿造、牛肉加工等农业多元化经营”可知,农业类型多样,多元化经营,具备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据图可知,该地位于沿海且有铁路经过,海陆交通便利;“由中国带资管理的中非农业合作项目”可见当地的农业发展有政策支持。
    (3)本题考查农业可促进哪些工业部门的发展。大的工业部门分类有12类,涉及到与该农业发展有关的工业部门有化学工业(如农药,化肥)、机械制造业(生产农业机械)、建材制造业(农业基础设施)、食品工业(如食品加工)等。
    (4)本题考查应对粮食安全可采取的措施。主要可以从科技支持,政策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模式入手。根据材料“全世界1/4人口面临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可知,中国要限制粮食出口,保证本国需求;根据莫桑比克赛赛市的发展模式,可知我国也需加大现代化农业推广,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 ,适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粮食生产领域的科技投入,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力,满足国内粮食需求;政府加大对粮食种植的支持力度,加强财政、金融支持,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不断发展。
    7.(1)国家政策支持;沿江靠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河湖众多,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环境人口容量大。(答对三点即可,第一点必答)
    (2)地缘相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3)完善各区协同发展机制,互联互通,打破行政璧垒;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信息交流与协作,增强上海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示范区内各城市的产业升级和分工,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强化政策支持,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保障。
    (4)吴江区、青浦区、嘉善县为江浙沪交界地带,为跨界区域,具有代表性;这两区一县位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示范区内河网密布,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示范区内湖荡密布、河网交错、阡陌纵横,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的生产、生态、生活系统具有浓厚的文化持色和文化底蕴,答对三点即可,第一点必答)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较难。找出设问中的关键词语是解答的关键。
    【详解】
    (1)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有利条件,首先应明确示范区的范围、示范的内容。由材料可知:示范区包括江浙沪交界的“两区一县”,即江苏吴江区、上海青浦区、浙江嘉善县,该地区沿江靠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未来的示范区,将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域功能与风景共融、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进、江南风和小镇味共鸣、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享的地区”,说明该示范区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因此该示范区的有利条件应与经济、政策、科技、环境、基础设施等因素有关。“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城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体现了国家政策支持;长三角地区河湖众多,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环境人口容量大。
    (2)经济原因是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多是“就近”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迁移。安徽省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距离近,且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因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吸引了大量安徽省务工人员。
    (3)“一体化”、“示范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点。从“一体化”角度分析,为应注意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进一步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减少城市群区域内行政壁垒,努力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打造成一个合作共赢、相互补充、互通有无的、协作型的、完整体系的有机城市群整体,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提高整个城市群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知名度。从“示范区”角度分析,应发挥上海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示范区内各城市的产业升级和分工,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政策支持,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保障。
    (4)解答本题首先应先应明确示范区所示范的内容。分析材料可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因此本题应从经济、政策、科技、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考虑。图片信息显示吴江区、青浦区、嘉善县位于江浙沪交界地带,为跨界区域,代表性强;两区一县位于长江三角洲,该地区经济发达,科技力量强;生态环境好,河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历史悠久,有鲜明的文化持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核心考点四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我国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
    1.西气东输工程
    (1)概况
    指把西部(新疆、陕甘宁、川渝,甚至中亚)天然气通过管道运输到东部(珠三角、长三角等)的能源调配工程。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高,带来严重的交通压力与环境污染问题;具有清洁优势的天然气比重很低。
    ③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西部地区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3)西气东输的影响

    2、南水北调

    3、西电东送


    二、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被成为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称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称国际产业转移。
    2、分析思路(以东亚地区为例):
    (1)产业转移,从本质上讲,是因为企业生产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
    ①劳动力因素;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③市场因素。
    企业进行国际产业转移还会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方面影响。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③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1、跨区域调配资源原因的分析思路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①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②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③资源在区域间一般不具流动性。
    (2)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①本地少;②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③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
    2、解决该资源短缺途径的分析思路:开源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跨区域资源调配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
    (1)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2)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
    (3)安全系数高。
    (4)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1)对于资源调入地区而言,资源的大规模调入,缓解了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充足,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促进了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2)对于资源调出地区而言,随着资源的开发和工程的建设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产业转移的变化及影响



    考法一 中部崛起(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1·浙江高考真题) 随着“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下表为2019年中部四个省发展状况部分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指标
    河南
    湖北
    江西
    山西
    人口(万人)
    9640
    5927
    4666
    3729
    人均GDP(万元/人)
    5.6
    7.7
    5.3
    4.6
    三次产业结构
    8.5:43.5:48.0
    8.3:41.7:50.0
    8.3:44.2:47.5
    4.8:43.8:51.4
    1.中部地区承接的产业类型,主要为( )①资金密集型②技术密集型③劳动密集型④资源密集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关于中部四个省承接产业转移比较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江西省经济水平高 B.湖北省第二产业产值高
    C.山西省农业基础好 D.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1.D 2.D
    【分析】
    1.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产业类型。在区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部地区是产业转入地,主要是承接相对落后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③④正确。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差异。湖北省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均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最好,A错误。通过人口总数和人均GDP,可计算得到GDP总量,再将GDP总量乘以第二产业比重,即可得第二产业产值,四省中河南第二产业产值最高,B错误。山西省第一产业比重低,但无法获知农业基础好差,C错误。河南省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丰富,D正确。故选D。
    【点睛】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为了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而进行产业转移。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主要因素。

    考法二 资源跨区域调配(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0·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两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工程I、Ⅱ分别是
    A.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B.南水北调 西电东送
    C.西气东输 南水北调 D.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4.工程I、Ⅱ对图示地区的有利影响是
    ①减轻大气污染②缓解能源短缺③减轻水土流失④缓解洪涝灾情
    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
    【答案】3.D 4.A
    【分析】
    3.工程I、Ⅱ的目的地是上海,南水北调的目的地是华北地区,A、B、C错误。据工程I走向可知其是西气东输工程,工程Ⅱ是西电东送工程,D正确。故选D。
    4.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可以改善上海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减轻燃烧化石燃料带来的大气污染,①正确。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可以增加上海能源供应,缓解能源短缺问题,②正确。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水土流失不严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不能减轻水土流失,③错误。长江洪灾主要在中游河段,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对缓解洪涝灾情作用不大,④错误。A正确。故选A。

    考法三 区域经济发展(题型预测:综合题)
    (2018·浙江高考真题)(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左图为黄河三角洲略图。

    材料二: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是在地表开挖明渠,引水漫灌,以降低土壤盐碱含量。2000年以来,该地区引进暗管排盐碱技术,即在土壤中铺设渗水管收集盐碱水,再通过排水管将盐碱水排出。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的有效措施。右图为暗管排盐碱示意图。
    有专家认为,与商品谷物农业相比,该地更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你认为专家提出该观点的理由有哪些?
    【答案】灌溉水源紧张,缓解水资源压力;土壤盐碱化较重,相对适宜牧草生长;畜牧产品市场扩大,牧业经济效益更高
    【详解】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主要从气候、土地以及经济效益来进行分析。该地位于华北地区,年降水量较少,灌溉水源紧张,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用水量减少,可以缓解水资源压力;另外该地的土壤盐碱化较重,相对适宜牧草生长;畜牧产品市场扩大,牧业经济效益更高。
    5.(2017·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浙江省山多地少,耕地有限;海域广阔,河网密布,湖泊众多。下图为浙江省北部丘陵山地立体农业景观示意图。

    材料: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当其值大于l时,表明该部门在该地区的专门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区位商越大,表明该部门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越强。
    浙江省三大产业内部结构区位商

    数据来源:通过(浙江省统计年鉴2010)计算得出。
    (1)说出浙江省北部丘陵山地发展立体农业的主要出发点。
    (2)浙江省农业中渔业的区位商较高,分析浙江省渔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区位条件。
    (3)畜牧业和采掘业是浙江省农业和工业中的弱势行业,分别说明制约其发展的自然原因。
    【答案】(1)充分利用地形;优化农业结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2)河湖众多;海岸线长,大陆架宽广;近长江、钱塘江的出海口;沿岸有寒暖流交汇(台湾暖流和沿岸寒流),饵料丰富。
    (3)地处东部沿海,没有大片牧场;煤炭、铜、铁等矿产资源匮乏。
    金融市场活跃;有国内外领先的移动支付平台;有发达的电商及现代物流业。
    【解析】
    (1)丘陵山区立体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多样化的地形、地貌及气候、生物资源。一般说来,丘陵山区生物种类繁多,土壤差异较大,适于农、林、牧、副、渔等多种农业的综合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地形,优化农业结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2)渔业的发展需要较多的水域,浙江省河湖众多,海岸线长、大陆架宽广,近长江、钱塘江的出海口,水域面积大,且沿岸有寒暖流交汇,为渔业发展提供丰富的饵料。
    (3)畜牧业薄弱是因为浙江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缺乏天然草场。采掘业薄弱是因为浙江省矿产资源贫乏。金融业发展成为服务业中的主导行业的有利条件要结合浙江的现状回答,浙江省经济发达,金融市场活跃,有国内外领先的移动支付平台,有发达的电商及现代物流业。


    (2021·浙江高考真题) 随着“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下表为2019年中部四个省发展状况部分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指标
    河南
    湖北
    江西
    山西
    人口(万人)
    9640
    5927
    4666
    3729
    人均GDP(万元/人)
    5.6
    7.7
    5.3
    4.6
    三次产业结构
    8.5:43.5:48.0
    8.3:41.7:50.0
    8.3:44.2:47.5
    4.8:43.8:51.4

    1.中部地区承接的产业类型,主要为( )①资金密集型②技术密集型③劳动密集型④资源密集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关于中部四个省承接产业转移比较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江西省经济水平高 B.湖北省第二产业产值高
    C.山西省农业基础好 D.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1.D 2.D
    【分析】
    1.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产业类型。在区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部地区是产业转入地,主要是承接相对落后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③④正确。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差异。湖北省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均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最好,A错误。通过人口总数和人均GDP,可计算得到GDP总量,再将GDP总量乘以第二产业比重,即可得第二产业产值,四省中河南第二产业产值最高,B错误。山西省第一产业比重低,但无法获知农业基础好差,C错误。河南省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丰富,D正确。故选D。
    【点睛】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为了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而进行产业转移。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主要因素。
    (2020·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两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工程I、Ⅱ分别是
    A.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B.南水北调 西电东送
    C.西气东输 南水北调 D.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4.工程I、Ⅱ对图示地区的有利影响是
    ①减轻大气污染②缓解能源短缺③减轻水土流失④缓解洪涝灾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3.D 4.A
    【分析】
    3.工程I、Ⅱ的目的地是上海,南水北调的目的地是华北地区,A、B、C错误。据工程I走向可知其是西气东输工程,工程Ⅱ是西电东送工程,D正确。故选D。
    4.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可以改善上海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减轻燃烧化石燃料带来的大气污染,①正确。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可以增加上海能源供应,缓解能源短缺问题,②正确。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水土流失不严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不能减轻水土流失,③错误。长江洪灾主要在中游河段,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对缓解洪涝灾情作用不大,④错误。A正确。故选A。
    (2017·浙江高考真题)近年来,我国山西、内蒙古等能源输出地逐步用电力输出代替煤炭输出。沿海输入地鼓励用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完成下列各题。
    5.用电力代替煤炭输出会( )
    ①减轻输入地环境压力 ②促进输出地经济增长
    ③增加我国交通运输压力 ④减少我国温室气体排放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6.输入地鼓励居民用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主要目的是( )
    A.缓解交通拥堵 B.减轻噪声污染
    C.改善大气环境 D.减少交通事故
    【答案】5.A 6.C
    【分析】
    5.用电力代替煤炭,意味着能源输出地将煤炭资源在本地转换为电力,输出地的环境压力加大,但输出电力较输出煤炭的附加值高,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因而可带动输出地的经济增长。输出电力可以减少煤炭运输,缓解我国交通运输压力,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没有减少,只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地发生了变化。据此本题选A。
    6.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后,汽车排放的污染气体会大幅度减少,可改善大气环境。输入地只是鼓励居民用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并没有控制私家车拥有量和发展公共交通等,因而并不能缓解交通拥堵。噪声污染和交通事故与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没有相关关系。据此分析选C。
    (2017·浙江高考真题) 近年来,有西方发达国家鼓励外迁的企业回迁。某组装企业欲从我国回迁本国进行生产。完成下面小题。
    7.若该企业回迁后生产的产品与规模不变,则下列区位变化正确的是
    A.远离企业总部 B.扩大销售市场
    C.工人数量减少 D.技术投入减少
    8.下列影响该企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近年来发生有利变化的是
    ①集聚协作 ②劳动力成本 ③环保成本 ④市场规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7.C 8.D
    【分析】
    7.西方发达国家组装业回迁,离企业总部更近,A错;企业回迁后会远离中国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B错;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科技投入大,机械化水平高,企业对工人数量需求减少,C对、D错。故选C。
    8.组装业属于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提高,②属于不利变化;近年来各个国家对环境重视度提高,企业在环保方面成本提高,③属于不利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间集聚协作加强,市场规模扩大,①、④属于有利变化,D正确。故选D。
    9.(2020·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皖江城市带在长江经济带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它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
    材料三:东部地区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大减少。皖江城市带是国家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
    (1)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出的三大航运中心是 、 、 。
    (2)与环鄱阳湖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发展有哪些优势?
    (3)分析皖江城市带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1)上海 武汉 重庆
    (2)毗邻长三角;产业基础良好;交通条件优越;环境容量大。
    (3)承接产业的能力强;地价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开发空间广;便于接纳长三角产业转型回流的劳动力。
    【分析】
    本题以皖江城市带为背景,考查长江经济带航运中心的分布、皖江城市带发展区位优势条件、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条件,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
    (1)长江经济带中,上海要建成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是下游的航运中心,中游最大城市是武汉,是中游的航运中心,重庆是上游最大城市,是上游的航运中心。
    (2)据图分析,与环鄱阳湖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经济带地理位置更加临近,区域内长江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水陆运输更便利;临近经济发达地区,受长三角辐射带动,经济发展快,产业基础比环鄱阳湖城市群好;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大。
    (3)皖江城市带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承接产业的能力强;地价水平相对长三角较低,土地面积广,城市开发空间广;长三角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大减少,将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外迁,皖江城市带便于接纳长三角产业转型回流的劳动力。皖江城市带是国家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有政策支持。
    【点睛】产业转移规律:产业转移就地域来看,在国内由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在国际由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就产业类型来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10.(2016·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区域略图。2015年中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材料二 淮河中游许多河段,河道弯曲狭窄,泄水不畅。一旦上游及支流洪水迅猛地汇集在一起,极易在中下游地区造成洪涝灾害。
    (1)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将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廊坊的城市功能等级。
    (2)图中资源调配工程的名称是________工程,该工程能缓解华北地区的________问题。
    (3)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________气候区的南界,该界线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________区。
    (4)防治淮河洪涝灾害的主要工程措施有上游________,下游________。
    (5)图中太行山东麓有一条古都密集的长廊,分析古都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案】(1)提高
    (2)南水北调 水资源短缺
    (3)温带季风 东部季风
    (4)修筑水库(水利设施) 开挖(疏浚)入海河道
    (5)位于山前冲积扇;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等。
    【详解】
    (1)京津冀协同发展,把北京过多的非首都功能疏解、转移到河北省的周边城市,廊坊因距离北京、天津都很近而可以优先接收这些功能,增加了原来没有的功能,从而提升了廊坊的城市等级。
    (2)图中工程是沿着太行山麓从丹江口水库向北到京津地区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3)秦岭—淮河是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气候上,北方是温带季风气候,南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和北方是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4)淮河上游发源于山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很多,其中有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建设各种生态防护林)、工程措施等,工程措施在上游主要是修建水库蓄水拦洪,对于河道弯曲的中下游河段以加快泄洪为目的,可以疏浚河道,增加新的入海河道,也可以裁弯取直,对堤岸加固,束缚河水,还可以建设分洪区、滞洪区。
    (5)该题实际上是分析城市形成的区位条件。太行山麓多冲积平原,地形比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下水相对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可以为城市的形成、发展提供必要的粮食、副食品。


    相关试卷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分层训练解密13 区域可持续发展(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分层训练解密13 区域可持续发展(含解析),共3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11 工业生产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11 工业生产 (含解析),共37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10 农业生产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10 农业生产 (含解析),共37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