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分层训练解密 (含解析)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分层训练解密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分层训练解密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解析),共33页。
解密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A组 考点专练
考向一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020·浙江高三月考) 下图为浙江杭州近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图中绕城高速南段分布于河谷。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等高距最可能为( )
A.20米 B.50米 C.70米 D.90米
2.连接山地南、北两侧村落的游步道设计最可能是为了( )
A.节省建设投资 B.防止山洪侵袭 C.便于居高俯眺 D.加强两地联系
【答案】1.B 2.C
【分析】
1.两山峰海拔相关40米,说明等高距应大于40米,排除A;从430米海拔处到绕城高速附近相差8条,如果等高距大于70米,那么绕城高速附近低于0米,杭州近郊海拔高于0米,排除CD;故图中等高距最可能为50米,B正确;故选B。
2.连接山地南、北两侧村落的游步道经过山地,起伏大,不能节省建设投资,A错误;高速公路更应防止山洪侵袭 ,B错误;可能是便于居高俯眺,C正确;要加强两地联系应将道路修在海拔较低处,且两村之间有公路相连,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以浙江杭州近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019·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高三月考) 读图“湖南张家界某山区的公路景观图”。该公路号称“九十九道弯”,似玉带环绕,弯弯紧连。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该公路“弯弯紧连”的目的是( )
A.减低线路坡度,保障行路安全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观光旅游
C.通往更多村落,促进经济发展 D.增加线路密度,构建交通网络
4.在修建该公路时应特别防范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 B.崩塌 C.干旱 D.台风
【答案】3.A 4.B
【分析】
考查地形对交通运输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影响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因素。
3.山区交通线路的修建受地形因素影响较大,为降低坡度,应沿等高线修建呈“之”型弯曲。故选A。
4.因地处山区,地形较陡,因此在修建该公路时应特别防范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故选B。
(2019·浙江高三专题练习)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图示地区( )
A.位于我国西南山区 B.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
C.春季降水少不利于种植业发展 D.主要运输方式为内河航运
6.图示聚落中( )
A.农田临近河流以方便灌溉 B.农田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民居远离山坡以利于修建 D.民居靠近坡地上部可避免滑坡
【答案】5.C 6.A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势崎岖,除了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传统民居是窑洞,窑洞建在山坡。同时还要掌握黄土高原的交通、农业发展、水土保持工作。
5.图示地区地形崎岖,分布有窑洞,属于我国黄土高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A错;以流水侵蚀地貌为主,B错;春季降水少不利于种植业生产,C对;主要运输方式为铁路和公路,D错。所以选C。
6.农田临近河流以方便灌溉,A对; 农田接近坡地中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B错;民居靠近山坡,利于建设窑洞,C、D错。所以选A。
考向二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0·浙江嘉兴市·高三月考) 下图为欧洲冬季过去近1000年的气温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上述时段内,关于欧洲地理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200年陆地面积明显较大 B.1300年高大山地雪线较低
C.1400年葡萄种植北界偏北 D.1700年树木生长年轮较密
8.推测影响1700年前后气温状况的原因包括( )
①下垫面反射率较高②火山灰长时间蔓延③水域面积明显增加④人类燃烧化石燃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7.D 8.A
【分析】本题考查全球气温变化的影响和原因。
7.1200年气温波动变化,但变化幅度较小,陆地面积不回出现明显变化,A错误。1300年气温高,冰川少,雪线偏高,B错误。1400年气温虽略有提升,但总体温度偏低,葡萄种植北界有可能北移,但界线仍偏南,C错误。1700气温偏低,年轮较密,D正确。
8.1700年前后,气温下降,气温较低。主要原因是冰川面积增大,地面反射率增强,大量太阳辐射流失,温度低,①正确。火山灰蔓延,削弱作用强,气温低,②正确。水域面积增大和燃烧化石燃料会导致气温升高,③④错误。故选择A。
【点睛】了解图片数字和文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2020·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高三其他模拟) 下图为大西洋西部某岛屿略图,该岛人口约2000人,气候寒湿,为纯牧业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是( )
A.淡水枯竭 B.气候变暖 C.水土流失 D.酸雨危害
10.近十几年来,岛屿上生物种类呈快速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岛屿封闭 B.地形单调 C.人类破坏 D.降水过多
【答案】9.B 10.C
【分析】本题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9.结合图例可知,该岛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米以下,地势低平,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该岛地势较低的大部分地区可能被淹没,居民居住环境受限,因此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是气候变暖,故选B。
10.据题干知,近十几年来,短期的变化原因。岛屿封闭和降水过多不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A、D错误;地形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也不会对生物种类产生影响,B错误;据材料可知,该岛为纯牧业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C正确。故选C。
【点睛】全球变暖的影响:1.温度和降水的增减,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2.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3.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4.导致地球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5.对人类的主要生产领域产生影响。
(2020·浙江高三学业考试)来古冰川位于西藏东部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大冰川,冰雪融水流进然乌湖,湖畔分布着茂密的森林。下图为来古冰川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据观测,近年来然乌湖面积和水量呈增大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湖盆下陷 B.全球气候变暖
C.湖底淤积 D.湖面蒸发减少
12.若森林遭到破坏,将导致湖畔地区
A.降水增加 B.地表径流减少
C.下渗减少 D.植物蒸腾增加
【答案】11.B 12.C
【分析】
11.据材料分析可知,来古冰川位于西藏东部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大冰川,冰雪融水流进然乌湖,乌湖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水增加,然乌湖面积和水量呈增大趋势,B正确。湖盆下陷会导致水面减小;湖底淤积会导致湖面增加,但水流量不一定会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形势下湖面蒸发会增加,ACD错误。故选B。
12.若森林遭到破坏,汇入湖泊的冰雪融水流速减慢,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植被减少,植物蒸腾减少,降水减少,因此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0·浙江月考) 近些年来,在南极洲沿海部分地区的雪呈现出奇异的绿色,这种绿色是由大量微细雪藻繁殖引起的。科学家研究得知,企鹅的粪便可以促进藻类的生长。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南极洲大面积绿雪一般出现在( )
A.2月 B.5月 C.8月 D.10月
14.南极洲大片"绿雪"的出现,将会( )
A.增加积雪厚度 B.减缓气候变暖 C.加剧干旱程度 D.加速冰盖消失
【答案】13.A 14.D
【分析】
13.绿色是由大量微细雪藻繁殖引起的,气温高有利于雪藻繁殖,2月为南极洲的夏季,有利于雪藻繁殖,可能出现大面积绿雪,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4.南极洲大片"绿雪"的出现,将会降低地面的反射率,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加速冰盖融化消失,D正确;降低积雪厚度,A错误;加剧气候变暖,B错误;短期内水资源增多,不会加剧干旱程度,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以南极洲大面积绿雪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考向三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2017·浙江全国·高三课时练习) 在新疆伊犁、塔城、喀什等地,寒冬采冰储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等到来年夏天出售到市场上。下图为伊犁河及其支流吉尔格郎河示意图,这里曾是伊犁河谷最大的采冰场,但近年来伊犁河谷采冰规模越来越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新疆伊犁寒冬采冰储藏主要用于
A.制作冰雕景观,发展冰雪旅游 B.传统冷饮原料和食品保鲜
C.获取淡水,缓解用水紧张状况 D.夜间纳凉,调节室内气温
16.导致近年来伊犁河谷采冰规模越来越小的原因是
①气温升高 ②降水减少 ③发现新的采冰区④机器制冰的大量出现 ⑤水质污染加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⑤
【答案】15.B 16.C
【分析】
15.A.题干中“来年夏天出售”,可知制作冰雕景观,发展冰雪旅游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新彊地区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高,食物腐烂速度快,并有传统冷饮,利用冰块可以进行传统冷饮的制作以及为食物保鲜,故B正确;
C.根据材料,寒冬采冰储藏“夏天出售”,西北夏季冰雪融化,水源比冬季更充足,故C错误;
D新疆为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夜间相对凉快,如果要用于降温,主要是白天,故D错误。
故选B。
16.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冰川规模减小,①正确;西北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和降水量变化关系不大,②错误;制冷技术的出现,机械制冰更加方便快捷;水质变差导致开采减少;新疆地区水分不足,发现新的采冰区的可能较小,③错误,故①④⑤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19·浙江高三月考) 2019年2月18日,北京市发改委等8家单位联合提出将热泵系统作为北京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地源热泵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地下蓄能,进行能量季节迁移,冬天供暖蓄冷,夏天制冷蓄热,用最少的能耗获得最大的效益。下图为“地源热泵系统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地源热泵
A.所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B.春秋两季的利用率最高
C.我国西部地区更易推广 D.在中纬度地区效益最大
18.北京市推广热泵系统的现实意义主要是
A.降低投资成本 B.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C.简化管网系统 D.利于缓解地面沉降
【答案】17.D 18.B
【分析】
17.地源热泵系统属于可再生能源技术,最终能源来源为太阳能,大地是太阳能最好的、最广泛的接收器,A错误;冬夏两季的利用率最高,B错误;地源热泵系统需要技术,我国西部地区技术落后,不易推广,C错误;在中纬度四季分明的地区冬夏效益最大,D正确。故选D。
18.地源热泵系统的能量来源于自然能源。它不向外界排放任何废气、废水、废渣、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空调”。因此北京市推广热泵系统的现实意义主要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减轻环境污染。故选B。
(2020·浙江开学考试) 地球超载日是指地球已用完年度可再生自然资源额度,当天进入生态赤字状态。下图为1969-2017年地球超载日期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9.从地球超载日角度看,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超越地球生态临界点的年份大约是( )
A.1969年 B.1970年 C.1987年 D.2017年
20.2020年“地球超载日”比2019年推迟了三个多星期,原因可能是( )
A.技术发展使资源利用率不断提升 B.开发力度加大使资源总量增加
C.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数量减少 D.新冠疫情使短期消费模式改变
【答案】19.B 20.D
【分析】
19.据图可知,1969年可再生自然资源额度并未用完,还有结余,但是到了1971年末,出现了生态赤字状态,这表明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超越地球生态临界点的年份大约是1970年,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20.2020年从年初开始出现了新冠疫情,多国公民减少了外出消费,使短期消费模式改变,因此“地球超载日”比2019年推迟了三个多星期,故D正确。2020年技术发展、资源开发力度、人口政策与2019年相比没有较大变化,不是影响地球超载日推迟的主要原因,故ABC错误。
考向四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2020·浙江高三学业考试) 2020年6月1日5时2分(北京时间)日本本州岛某地(36.15°N,140.50°E)发生5.1级地震。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1.日本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位于板块的( )
①生长边界 ②消亡边界③张裂地带 ④碰撞地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2.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分,与地震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滑坡 B.洪涝 C.蝗灾 D.海啸
【答案】21.D 22.A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群岛附近,太平洋板块俯冲至欧亚板块之下,因此日本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地壳活动活跃,因此地震多发,由此可知,①、③不符合题意,②、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2.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划分,自然灾害包括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滑坡属于地质灾害,洪涝属于气象灾害,蝗灾属于生物灾害,海啸属于海洋灾害,地震属于地质灾害,因此与地震属于同一类型的是滑坡,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点睛】自然灾害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自然灾害成因类型:地质地貌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旱涝等)、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
(2019·浙江高三专题练习) 2017年6月24日6时左右,四川省茂县叠溪镇新磨村突发体高位砾石堆垮塌性滑坡,造成河道堵塞2千米,100余人被掩埋。下图为新磨村附近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诱发新磨村山体高位砾石堆垮塌性滑坡的自然因素可能是( )
A.岩石破碎 B.连续性降雨
C.矿山开采 D.冻融作用
24.为有效防御滑坡等地质灾害,新磨村应( )
A.移民搬迁 B.开垦梯田
C.植树造林 D.修建水库
【答案】23.B 24.C
【分析】
23.山体滑坡是山体斜坡上上某一部分岩石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山体滑坡的诱发因素主要有地质因素、气候因素、人为因素等。茂县新磨村山体高位砾石堆垮塌性滑坡,是由于连续性降雨会导致山体高位砾石结构疏松,因而发生山体滑坡。该地区6月份没有冻融作用,也没有矿山开采,岩石破碎不是突发性垮塌性滑坡的主要原因。
24.由于地势起伏大,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岩石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发生滑坡。植树造林能够保护地表水土,可以有效防御滑坡灾害的发生。移民搬迁投资太大,不切实际,开垦梯田和修建水库会加剧地质灾害。
(2020·浙江高三三模) 巴芬岛是加拿大第一大岛屿,岛上山脉几乎纵贯东部,海拔均高于2400米,上覆有冰川(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5.巴芬岛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 )
A.台风 B.地震 C.泥石流 D.暴风雪
26.影响冰川在巴芬岛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降水 C.地形 D.暖流
【答案】25.D 26.C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分布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渗透的核心素养有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25.巴芬岛大部分位于北极圈以内,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受台风侵袭的可能性较小,A错误;巴芬岛位于美洲板块内部,地质结构稳定,发生地震的几率小,B错误;巴芬岛气温低,冰川冻土广布,不易出现泥石流,C错误;北极圈附近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几率大,加之气温低,因此容易出现暴风雪,D正确。故选D。
26.读图可知,冰川主要分布在巴芬岛东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根据材料所述,该地区有海拔高于2400米的山脉纵贯,海拔高,气温低,利于冰川长期存在,因此影响巴芬岛冰川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地形,C正确。巴芬岛东部和西部之间没有纬度差异,A错误;该地区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整体降水较多,东西差异不大,B错误;根据海流方向,该地洋流流向为高纬度流向低纬度,应为寒流,D错误。故选C。
B组 专题综合练
一、 基础题
(2020·浙江高三其他模拟) 冰川物质平衡(即冰川物质收支)是联系气候和冰川变化的纽带,是冰川对所在地区气候状况的直接反映。下面左图中的甲岛是国际上监测研究冰川物质平衡的重点区域之一,右图示意甲岛某冰川物质的冬夏平衡。甲岛终年多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右图推断甲岛( )
A.冰川面积扩大 B.冰川储量减少
C.海拔持续升高 D.夏季降水减少
2.造成甲岛冰川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洋流 D.大气污染
【答案】1.B 2.A
【分析】
1.据右图可知,甲岛冰川物质的冬夏平衡曲线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结合全球变暖的特点,推断甲岛冰川储量减少,B对。冰川储量减少,冰川面积减小,海拔持续降低,A、C错。图示反映冰川物质平衡,不能反映夏季降水减少,D错。故选B。
2.结合全球变暖的现实,造成甲岛冰川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温,气温升高,导致极地冰川融化,冰川储量减少,A对。极地降水很少,影响小,B错。极地附近洋流以寒流为主,不是冰川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C错。大气污染不影响冰川储量,D错。故选A。
(2020·浙江金华市·高三二模)下图为南极长城站1986-2019年平均气温及线性变化趋势图。完成下面小题。
3.1986-2019年南极长城站的气温变化特点是
A.持续升高 B.均温最高出现在2018年
C.波动上升 D.2019均温比1986高0.6℃
4.图示气温变化给全球带来的影响最不可能的是
A.全球各地降水减少 B.扩大某些疫病流行
C.高山冰川普遍退缩 D.改变原有生态系统
【答案】3.C 4.A
【分析】
3.读南极长城站1986-2019年平均气温及线性变化趋势图可知,1986~2019年南极长城站的气温变化特点是波动上升,不是持续升高,A错误、C正确;读图可知,均温最高出现在1989年,达到-1℃~-0.5℃之间,而2018年均温在-1.5℃~-1℃之间,B错误;读图可知,2019年均温在-2℃~-1.5℃之间,1986年均温在-3.5℃~-3℃之间,两年的温差应1℃~2℃之间,D错误。故选C。
4.图示气温变化表明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导致全球陆地降水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北半球中高纬度和热带地区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亚热带地区有减少趋势,并不是全球各地降水减少,A符合题意;全球变暖造成极端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传播疾病,扩大某些疫病流行,危害人类活动,B不符合题意;全球变暖使得雪盖和冰川大量融化,导致高山冰川普遍退缩,C不符合题意;全球变暖改变了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从而改变原有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陆地降水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北半球中高纬度和热带地区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亚热带地区有减少趋势;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气候变化使资源条件变化,如热量资源、水资源的变化;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如洪涝和干旱;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化;气候变化对生产领域有影响,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气候变化造成极端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传播疾病,危害人类活动。
(2020·浙江湖州中学月考)2020年起我国将全面推广使用乙醇汽油,它是一种由粮食及各种植物纤维加工制成的乙醇和普通汽油按比例混配形成的新型能源。完成下面小题。
5.从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来看,汽油属于矿产资源,而乙醇属于
A.气候资源 B.矿产资源 C.生物资源 D.土地资源
6.推广使用乙醇汽油的突出意义是
A.提高能源利用率 B.改善大气质量 C.缓解交通拥挤 D.强化能源安全
【答案】5.C 6.B
【分析】
5.按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划分,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因此从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来看,汽油属于矿产资源。材料信息表明,乙醇是一种由粮食及各种植物纤维加工制成的能源,因此乙醇属于生物资源,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6.若汽车不作任何改动就使用乙醇10%的混合汽油时,发动机的油耗会增加5%,因此能源利用率降低,A不符合题意;乙醇汽油中的乙醇是一种新型清洁燃料,也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它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改善大气质量,B符合题意;乙醇汽油是属于能源,交通拥挤程度与之无关,C不符合题意;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使得能源来源途径增多,有一定强化能源安全的意义,但不是最突出的意义,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20·浙江诸暨市·高三三模) 国际民航界,把位于海拔高度1500米以上2483米以下的机场称之为高原机场;把位于海拔高度2483米以上的机场称之为高高原机场。相对应的,起降机场均为高原机场和高高原机场的航线又称之为高原航线和高高原航线。这种航线飞行时,地形起伏大时飞机颠簸状况明显,尤其是当航线直穿等高线时最颠簸。下左图为我国西南地区部分机场分布图,右图为成都-九寨沟航线对应的地面海拔示意图(单位:米)。
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属于高高原航线的是
A.贵阳-重庆 B.成都-拉萨 C.拉萨-迪庆 D.稻城-昆明
8.从地形的角度看,成都-九寨沟航线中飞机最颠簸航段是
A.成都—甲航段 B.甲—乙航段 C.成都—乙航段 D.九寨沟—乙航段
【答案】7.C 8.D
【解析】
7.材料信息表明,把位于海拔高度2483米以上的机场称之为高高原机场,起降机场均为高高原机场的航线称之为高高原航线。贵阳—重庆航线中,贵阳和重庆的海拔高度均低于2483米,该航线不属于高高原航线,排除A。成都—拉萨航线中,图中显示,成都的海拔高度低于600米,因此该航线不属于高高原航线,排除B。拉萨—迪庆航线中,图中显示,迪庆和拉萨均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度都高于2483米,该航线属于高高原航线,C符合题意。稻城—昆明航线中,昆明位于云贵高度,海拔高度低于2483米,该航线不属于高高原航线,排除D。故选C。
8.材料信息表明,飞行时,地形起伏大时飞机颠簸状况明显,尤其是当航线直穿等高线时最颠簸。图中显示,成都—九寨沟航线中成都—甲航段航线与附近的等高线基本平行,因此不是飞机最颠簸航段,排除A。图中显示,成都—九寨沟航线中甲—乙航段航线与附近的等高线斜交,因此不是飞机最颠簸航段,排除B。图中显示,成都—九寨沟航线中成都—乙航段航线与附近的等高线基本平行或斜交,因此不是飞机最颠簸航段,排除C。图中显示,成都—九寨沟航线中九寨沟—乙航段航线与附近的等高线基本垂直,因此是飞机最颠簸航段,D符合题意。故选D。
(2020·浙江建人专修学院高三月考) 牛扼湖是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随着流水作用愈来愈曲,最后导致自然截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的湖泊。读北半球某地牛扼湖形成过程及景观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 B.流水搬运 C.流水沉积 D.地壳下陷
10.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可以
A.减小河流流速 B.减弱洪水灾害 C.增加航运距离 D.增强河道淤积
【答案】9.A 10.B
【分析】
9.弯曲河道往往凹岸侵蚀,凸岸沉积,虚线框内两个弯曲处的凹岸不断受到侵蚀,随着侵蚀持续发展,两个凹岸相隔越来越近,最终相连,形成相对平直的河道,因此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
10.河流截弯取直后,河水可以直接由取直后河道流走,水流速度增加,减少其在弯道处滞留的时间,有利于洪水快速排泄,从而减弱洪水灾害,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后,河道长度变短,因此会减少航运距离,排除C。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后,河水流动速度增加,不利于河道淤积,排除D。所以选B。
【点睛】山区型河道自然截弯取直后,由于坡降增大、流速加大,可大大加快洪水演进,从而降低上游的水位;但同时由于洪水演进速度加快,将影响与下游支流洪水的叠加过程,从而可能加大下游的防洪风险。
(2019·浙江期中) 随着光伏发电用地需求的激增,一些天然湖泊和湿地成为光伏阵列的集结之地。下图为江苏盐城滨海湿地一带的“风光渔”互补产业,上有风力发电、中有光伏利用、下有水产养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风光渔”互补产业主要利用的自然资源从资源的自然属性属于
A.水资源 B.气候资源
C.非可再生资源 D.可再生资源
12.“风光渔”互补产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①提高水面温度
②使鸟类失去栖息地
③提高资源利用率
④增加大气污染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11.B 12.C
【解析】
11.水资源和气候资源是按自然资源的属性划分的,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按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划分的,排除C、D。“风光渔”互补产业主要利用的自然资源是太阳能和风能,根据资源的自然属性划分,两者属于气候资源,B正确,A错误。故选B。
12.由图可知,太阳能电池板建在水面上方,为水面遮挡了部分太阳光,因此会降低水面温度,①错误;水面覆盖了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板,加上风力发电设备影响,鸟类失去了栖息地,②正确;根据材料“上有风力发电、中有光伏利用、下有水产养殖。”可知,该产业充分利用了该地的空间、风能、太阳能、水等各类资源,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③正确;该产业利用的是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可减轻当地的大气污染,④错误。故选C。
(2019·浙江海亮高级中学月考) 发展清洁能源,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2017年我国清洁能源上网电量构成及占比。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与水电相比,图中其他清洁能源的发电特点是
A.清洁可再生 B.发电成本高
C.发电不稳定 D.绿色无污染
14.提高清洁能源发电占比,利于减排温室气体,可能会
A.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B.增加极端天气发生频率
C.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 D.稳定粮食生产
【答案】13.B 14.D
【分析】
本题组以清洁能源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清洁能源的发电特点、清洁能源利用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3.水电与其他清洁能源一样具有清洁可再生的特点,因此选项A不符合题意;相对于水电来说,其他清洁能源科技投入较大,发电成本较高,选项B符合题意。风电、光伏电与水电一样发电具有不稳定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而核电发电相当稳定,选项C不符合题意。其他清洁能源中,核电有一定放射性污染,水电无污染,选项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14.提高清洁能源发电占比,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气候变暖放缓,粮食生产尽可能少地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粮食生产趋于稳定,选项D符合题意。提高清洁能源利用,可以替代部分矿物能源资源,可能会减小资源开发力度,A错。提高清洁能源发电占比,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气候变暖放缓,可能减小极端天气发生频率,B错。提高清洁能源发电占比,可能会减小桔杆的燃烧量和樵采量,从而增加桔杆还田和保护植被,可能会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C错。所以选D。
15.(2020·浙江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1为斯里兰卡等高线地形图,如图2为甲城气温和降水统计图。
材料二:该国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但是受气象灾害的影响,水稻产量波动较大,经常需要进口大米。
(1)甲城的降水季节变化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
(2)从地形角度,分析斯里兰卡城市分布在南部的原因。
(3)斯里兰卡水稻生产面临主要气象灾害有飓风、_________、洪涝,为抵御洪涝灾害导致的水稻减产,指出该国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
【答案】(1)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9月-次年2月降水较多,3月-8月降水相对较少。
(2)南部沿海地区地势低平,有利于城市建设;南部部分地区海拔相对较高,气候凉爽,适宜居住。
(3)旱灾;加强洪涝的监测和预报;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加筑河流堤坝;培育抗涝性高的水稻品种;健全洪灾紧急预警机制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自然灾害的防治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详解】
(1)根据图中降水量随月份的变化可知,甲城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具体而言,9月-次年2月降水较多,3月-8月降水相对较少。
(2)注意材料信息“从地形的角度”。首先,南部沿海地区地势低平,有利于城市建设;其次,根据图中等高线疏密信息可知,自中部山地到南部沿海,存在部分海拔相对较高,但地势平坦的地区,斯里兰卡地处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整体气候湿热,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城市建设。同时,这些地区海拔相对较高,气候凉爽,更适宜居住。
(3)注意关键词“气象灾害”,该地水稻生产面临的气候灾害主要有飓风、旱灾(季风气候具有不稳定性,旱灾和涝灾多发)、洪涝等。注意题干中采取措施的主体是“该国政府”,对于政府而言,为减少洪涝灾害导致的水稻减产,可采取诸如加强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完善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加固和筑高河流堤坝,避免河流决堤、加大相关科研经费的投入,改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的抗涝性、建立健全洪灾紧急预警机制等措施。
二、提高题
(2020·浙江高三学业考试) 东北地区季节性冻土分布广泛,冻土一般从10月中下旬开始,一直到次年5月底。读 1961~2016年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厚度变化趋势图,完成下面小题。
1.冻土层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水汽输送 B.下渗 C.大气降水 D.蒸腾
2.1961~2016年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厚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地壳运动 C.流水侵蚀 D.全球变暖
【答案】1.B 2.D
【分析】
1.冻土层发育,水分不易下渗,冻土层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下渗环节,B正确;冻土层均无法直接影响水汽输送、降水以及蒸腾等环节。故选B。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自1961~2016年,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厚度呈下降的变化趋势,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季节性冻土厚度减小,D正确;季节性冻土层上农业开垦活动相对较少,A错;与地壳运动和流水侵蚀等关系不大,BC错。故选D。
【点睛】下渗的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2017·浙江高三专题练习)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贫困县局部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为实现当地脱贫致富,国家拟建一条连接甲村和乙村的高速公路,最为合理的选择方案为
A.① B.② C.③ D.④
4.之所以选择该设计方案的最主要原因为
A.减缓道路坡度 B.提升行车速度
C.联系更多村落 D.开发煤矿资源
【答案】3.C 4.B
【分析】该题考查交通线路选线原则,方案选择的主要原因。
3.高速公路以直达交通为主,为实现当地脱贫致富,国家拟建一条连接甲村干到乙村的高速公路,应以直达为主,尽量少穿越等高线,最合理的选择方案为③,C对。其它方案都绕远,A、B、D错。
4.高速公路的车速快,选择该设计方案的最主要原因是提升行车速度,B对。减缓道路坡度、联系更多村落、开发煤矿资源不是主要目的,A、C、D错。
【点睛】了解山区修路的原则是尽量少穿越等高线,高速公路以直达运输为主,尽量少走弯路。根据图示等高线特点,判断合适的选线方案。
(2020·浙江高三其他模拟) 研究发现,南极洲封冻是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今)以来全球“冰室效应”的缩影。中生代时期(距今2.52亿年-0.66亿年),二氧化碳浓度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全球气候普遍温暖。当新生代造山运动发生时,山体岩石中的硅酸盐与降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固定到沉积物中,引发“冰室效应”,全球气候变冷。此外,西风漂流的出现、加强,使得南极进一步变冷。2019年11月7日, 中国“雪龙2号”科考船从霍巴特港附近海域出发,于2019年11月23日抵达中山站附近海域。下图为南极大陆及部分海域洋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南极洲封冻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全球海平面下降 B.板块运动更剧烈
C.南极地区上升气流加强 D.南极冰川更新周期变短
6.“冰室效应”的产生( )
A.是因为西风漂流促进水热交换 B.是由于造山运动消耗地球内能
C.导致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增大 D.使南极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7.“雪龙2号”从霍巴特港到中山站附近海域的航程中( )
A.船上日出的地方时渐晚 B.地球公转速度变慢
C.地中海气候区受副高控制 D.多数时间是逆流而行
【答案】5.A 6.C 7.D
【分析】
5.由材料可知,南极洲封冻带是全球气候变冷的结果,“冰室效应”使地球水体以固态的形式存在于地表,造成海水减少;同时温度降低导致水体体积收缩,造成海平面下降,故选择A;大气的温度变化是地球的外力,对板块运动没有影响,排除B;南极地区气候更冷,下沉气流加强,排除C;蒸发更弱,水循环速度趋缓,南极冰川更新周期变长,排除D。
6.“冰室效应”是由于新生代造山运动发生时,山体岩石中的硅酸盐与降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固定到沉积物中,造成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减弱,使地球表面在白昼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温度升高;夜间丧失更多的地面辐射,得到更少的大气逆辐射,夜间温度更低,加剧了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故选择C,排除A、B、D。
7.“雪龙2号”从霍巴特港到中山站附近海域的航程,从11月7日到11月23日,此时期为南半球夏季,且越来越接近冬至日,故日出越来越早,排除A;此期间离近日点(1月初)越来越近,公转速度加快,排除B;南北半球都有地中海气候,此时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受副高控制,C表述不全面,排除C;霍巴特港到中山站需要向西航行,途径西风漂流(自西向东),与航线方向相反,故多数时间是逆流而行,选择D。
【点睛】
该题考查了二氧化碳变化对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的影响,地球运动,气候成因、洋流等,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仔细阅读材料。
(2020·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高三其他模拟) 传统村落也称古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及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截至2019年6月,国家先后公布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其中黄河流域(下图所示)现存673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主要分布于( )
A.湿润地区 B.平原地区 C.行政中心附近 D.河流附近
9.黄河下游流域传统村落少主要因为( )
A.经济落后 B.开发历史短 C.涝灾多发 D.旱灾多发
10.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由于( )
A.保护措施加强,传统村落多 B.基础设施完善,传统村落多
C.城市化进程快,传统村落少 D.生态环境恶化,传统村落少
【答案】8.D 9.C
10.C
【分析】
8.从图中分布密度分析,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主要分布于河流附近,黄河流域主要位于我国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水源较紧张,河谷地区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合定居生产,D正确,A错误。古村落多在高原河谷地区,边远地区,BC错误。故选D。
9.黄河下游地区为地上河,历史上多次发生决口改道,洪涝灾害多发,对人们的居住生产构成较大的威胁,传统村落分布少,C正确。下游村落分布少与经济水平、开发历史和干旱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10.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多位于省会城市周围,由于城市化进程快,城市人口增加,工业化发展,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村落逐渐被城市包围,建筑物进行了拆迁改造,传统村落不断消失,分布较少。C正确。故选C。
(2020·浙江高三其他模拟)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表示,通过多种不同方法进行的研究发现,大约到2050年,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或许这个时间还要提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增强 B.沿岸暖流加强
C.极昼时间变长 D.全球气候变暖
12.下图中与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1.D 12.C
【分析】
11.“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夏季冰川融化,故选D。
12.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关系密切,由于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保温效应明显,图中③为大气逆辐射,故选C。
【点睛】
(2020·浙江高三一模) 孢粉即植物的孢子和花粉,产出数量大、体积小、抗腐蚀,地质时期的孢粉记录十分丰富。下图是科学家依据孢粉信息重建的近年11万年以来全球相对应海平面高度变化图。
完成下面小题。
13.存在孢粉的地层,其岩石类型属于
A.沉积岩 B.变质岩 C.侵入岩 D.喷出岩
14.11万年以来,全球气候
A.波动变暖 B.波动变冷 C.经历冰期 D.处于冰期
【答案】13.A 14.C
【分析】
13.孢粉来自生物,在外力沉积作用过程进入地层,因此存在孢粉的地层也应是沉积作用形成,其岩石类型属于沉积岩,A符合题意;变质岩一般在岩石圈深处高温高压环境下变质形成,在这新的环境下,地层中原有的孢粉不可能再存在,B不符合题意;侵入岩和喷出岩的物质来自地球内部,其冷凝过程中曾经历高温高压,因此侵入岩和喷出岩过程中孢粉不太可能进入或保存在岩层中,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期时,水圈水分大量以固态的形式聚集于陆地而使全球海平面大大下降,大冰期海平面可比目前海平面下降100米以上,间冰期,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如果现今地表冰体全部融化,则全球海平面将会上升80~90米。图中显示,11万年以来,相对海平面高度先呈下降趋势,在距今2万年左右,相对海平面高度达到-120米以下,因此11万年以全球气候曾经历冰期,C符合题意;距今2万年以前海平面高度波动下降,全球气候应波动变冷,距今2万年以来,海平面高度迅速增长,表明全球气候迅速(波动)变暖,排除A、B;图中显示,目前相对海平面处于上升趋势,因此应处于间冰期,排除D。故选C。
(2020·浙江二模)在农作物生长季节,0℃以上低温对农作物的危害称为冷害。读我国东北三省水稻冷害发生频率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关于图示区域冷害危害及发生频率说法正确的是
A.冷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在冬季最严重
B.冷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是冻伤
C.影响冷害发生频率主要因素是纬度
D.影响冷害发生频率主要因素是地形
16.监测与评估冷害危害分别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IS、RS B.GPS、RS
C.GIS、GPS D.RS、GIS
【答案】15.C 16.D
【分析】
15.材料信息表明,在农作物生长季节,0℃以上低温对农作物的危害称为冷害,而图示区域冬季日平均气温一般远低于0℃,图示区域冬季大多数地区大雪覆盖,农田中不会种植农作物,因此冷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在冬季不是最严重的,A错误;叶温下降到0℃以下,使正在生长发育的植物受到冻伤,从而导致减产,冷害是作物在生长季节内,因温度降到生育容所能忍受的低限以下而受害,材料信息表明,在农作物生长季节,0℃以上低温对农作物的危害称为冷害,因此冷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往往是无形的,主要不是冻伤,主要是影响作物的生理功能,B错误;图中显示,我国东北三省水稻冷害发生频率大致从南向北增加,因此影响冷害发生频率主要因素是纬度,C正确;图中我国东北三省水稻冷害发生频率变化与当地地形分布情况相关性小,因此地形不是影响冷害发生频率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C。
16.受到冷害的作物,生物功能发生变化,使得农作物对电磁波的反射、辐射水平发生变化,利用遥感技术可监测到这一状况;由遥感技术(RS)获得的关于冷害原始图像信息,输入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存储、分析处理、表达,可获得冷害的范围、程度等信息,从而可以评估冷害危害。由此可知,监测与评估冷害危害分别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RS、GIS,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2020·浙江嘉兴市·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欧洲部分区域图。图2为乙地气温降水变化图。图3为挪成2015年能源消费结构图。
材料二∶挪威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领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漫长曲折,境内东侧多山地,人口500多万,油气资源丰富,经济高度发达。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初期,挪威等地渔业大幅度减产,到了80年代,1700多个湖泊鱼虾绝迹,周边森林也大片枯萎。经研究,这是由于受到跨国污染的影响,降下了大量酸雨造成的。
(1)甲、乙两地的自然带分别是____、____,从气候特征角度分析乙地自然带形成的原因。
(2)挪威石油资源丰富,但在能源消费中占比低于水电,试分析其原因。
(3)简析挪威化石燃料使用较少却多酸雨的原因。
【答案】(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原因∶乙地夏季凉爽,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较多(500到600毫米之间),7到11月降水较多,形成亚寒带针叶林带。
(2)石油燃烧产生的污染较重;挪威降水丰富,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水能清洁可再生;当地人口较少,能源需求量较小,水电能满足大部分能源需求。
(3)英法等国燃烧化石燃料产生大量酸性气体,受盛行西风影响,污染物被带到挪威;挪威降水丰富,故多酸雨。
【分析】本题考查西欧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和能源利用以及读图分析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详解】
(1)据图1可知,甲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侧,受西风和沿岸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据图2乙地乙地气温降水特点分析可知,乙地夏季气候凉爽,而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且年降水量较多,尤其是7到11月降水较多,形成亚寒带针叶林带。
(2)挪威石油资源丰富,但在能源消费中占比低于水电的原因应从环境污染、水资源丰富、市场需求等角度分析,首先石油属于常规能源,燃烧产生的污染较重;挪威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且水能资源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对环境影响小;当地人口较少,能源需求量较小,水电能满足大部分能源需求。
(3)据材料三可知,该地由于受到跨国污染的影响降酸雨。结合相对位置可知,英法等国燃烧化石燃料产生大量酸性气体,然后受盛行西风影响,污染物被带到挪威;而挪威国家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丰富,因此多酸雨。
【点睛】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中国的酸雨主要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解密06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的地区是,实现碳中和的核心问题是,此次地理考察最可能发生在,推测当惹雍措与当穷措分离的原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分层训练解密11 工业生产(含解析),共34页。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分层训练解密10 农业生产(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为马达加斯加岛等高线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