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优秀教案
展开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课题 |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 单元 | 第二单元 | 学科 | 科学 | 年级 | 六年级上册 |
教材分析 |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3课。在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上有过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学说,即“ 地心说”和“日心说”。在教科书中,列举了“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代表人物和学说的主要观点。“地心说”以托勒密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地球是宇宙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及其他天体都是绕着地球在转。“日心说”是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的,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当然,每种学说在历史上都有其产生、发展、修正、创新的过程,教科书罗列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一方面希望学生能对比分析,了解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人类科学的进步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在前一课的学习中, 学生发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在于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因此本课需要学生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再次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正确解释。这样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及严谨的逻辑推导过程,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 ||||||
学情分析 | 大部分六年级的学生在科普读物中了解过“地心说”和“日心说”,对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是有所了解的,比如:“地心说”是以地球为中心,太阳绕着地球转:“日心说” 是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且绝大多数学生会支持“日心说”,但是学生对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以及观点的推理过程了解并不多。尤其是后来的科学家对于“日心说”的理论模型,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与实验,得到的佐证了解更是少之又少。 | ||||||
教学目标 | 科学概念 通过阅读资料及模拟实验,知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围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科学思维 运用模拟实验、推理论证等方法,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 探究实践 在阅读过程中学会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能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信息改进地球模型,并利用模型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态度责任 在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历史的过程中,体会到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有证据意识,并能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 ||||||
教学重点 | 通过阅读材料,认识地球的运动状态,了解“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并利用它指导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 | ||||||
教学难点 | 认识“日心说”的科学性的证据,理解两种学说的推理过程。 | ||||||
教学方法 | 实验法、讨论法 | ||||||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一套、班级大记录表一份。 学生准备: 阅读资料。手电筒、地球模型。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 (一)教师提问:历史上人们对地球的运动有过哪些看法呢?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世纪,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总结前人的观点,确立了“地心说”理论。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运动,同时又绕轴自转。可惜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这位天才的思想未能为人们所认识。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设计了观测仪,经过长达30年的观测,确立了“日心说"理论。 (二)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地区运动的相关问题。 |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 提问让学生释放潜能,激发学生科技史学习兴趣。 | |||||||||||||||||
讲授新课 | (一)探索活动1:了解“地心说”与“日心说” 1.教师讲解: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总结了前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心说”,影响了欧洲一千多年。一千多年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了解“地心说”与“日心说”,并完成学习帮助卡。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7页的最后一段材料,以及本课标题页关于“傅科摆”的图片和介绍,指出前者否定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后者证实了地球自转。 (2)实验记录
(二)探索活动2::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完善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1.实验材料:曾经做过的地球模型铁丝、手电筒、反光的小圆片。 2.实验步骤: (1)改进我们的地球模型。用一根铁丝贯穿地球模型的南北,当作“地轴”。 (2)在地球模型的几块大陆上,分别贴上几个反光的小圆片。(小圆片代表地球上的参照物) (3)用较强的光源照射地球模型,同时让地球模型自转。(光源代表太阳) (4)图文结合记录观察结果。 3.实验现象:通过转动地球模型我们发现面向光的贴有小圆片的地方会变亮,代表这里是白昼;小圆片被慢慢转到背光的一面。贴有小圆片的地方会变暗,代表这里是黑夜。 4.实验结论:通过模拟“日心说"实验,我们发现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三)讨论研讨 主持人:再次做昼夜模拟实验与前一次做昼夜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 提示:与前一次实验相比的不同之处是证据更加充分。实验条件不同,增加了地轴,增加了反光的小圆片,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且自转时,地球模型上的昼夜变化。 2.现在你们认为昼夜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我们认为昼夜现象是地球围着太阳转并且绕地轴自转,24小时自转一周而形成的。 3.教师小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获得更多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四)拓展延伸 傅科摆实验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法国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 证实了地球的自转,“傅科摆”由此而得名。 傅科将一个摆长为60余米、重27千克的铁球摆锤吊挂在高高的圆顶上,并且在摆下面的地面上画了一个刻度盘。当时,许多人都来观看这个奇妙的实验。摆摆动起来后,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人们惊奇地看到:刻度盘所指示的方向与摆摆动的方向悄悄地发生了“偏转”,并且是沿顺时针方向发生偏转。因为摆保持摆动方向不变,所以这恰好证明了地球在旋转。人们终于亲眼看到了地球的“自转”。 | 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问题。
学生实验,并进行交流与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与交流
学生思考、讨论与交流。
|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运动的的学说,丰富学生的知识。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对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务实学生的科学概念。
利用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 |||||||||||||||||
课堂小结 |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关于地球的运动,托勒密提出“地心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地球绕着太阳转的同时绕地轴自转,地球每天绕地轴自转一周。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获得更多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 |||||||||||||||||||
板书设计 | 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托勒密)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日心说(哥白尼)
| |||||||||||||||||||
课后作业 | 一、填空题 1. “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创始人分别是希腊的托勒密和波兰( )。 2..托勒密提出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且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动的学说称为( )。( )通过研究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的学说称为( )。 3. ( ) 的观点主要阐述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 ) 的观点主要阐述了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4.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认为,( )是不动的, 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 二、判断题 5.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地球是-个球体。( ) 6.地轴是地球结构的一部分。( ) 7.地球是宇宙中心,其他天体围绕地球运动。( ) 8.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 | |||||||||||||||||||
课后反思 | 亮点:本课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资料的阅读和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存在。特别是在科学发展史,已经在模拟昼夜交替现象的实验中,利用各种学具,形象的延时了三大星球得运动轨迹以及特点,务实学生太阳不动;地球自转;昼夜交替等知识。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不断地修正观点。所以,目前的结论只是基于人类现有科技基础得出来的,要形成自己的判断。 不足:教材的资料中,相关内容过于陈旧。 教学建议:可以引入关于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分,丰富教学内容。 |
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5.灵活巧妙的剪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5.灵活巧妙的剪刀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判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7.能量从哪里来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7.能量从哪里来优秀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判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5.电磁铁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5.电磁铁精品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判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