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第3讲生物的进化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第3讲生物的进化课件第1页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第3讲生物的进化课件第2页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第3讲生物的进化课件第3页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第3讲生物的进化课件第4页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第3讲生物的进化课件第5页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第3讲生物的进化课件第6页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第3讲生物的进化课件第7页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第3讲生物的进化课件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第3讲生物的进化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第3讲生物的进化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形态结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生存和繁殖,普遍存在,环境条件,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定向选择,统一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点一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自主学习]1.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2.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3.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
    [自主检测]1.思考判断(1)生物的遗体或生活痕迹也可能形成化石。 (  )(2)“沧海桑田”观点形成的依据是陆地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  )(3)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相似性越高。 (  )(4)人和猴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最小,由此说明人和猴的亲缘关系最近。 (  )(5)有共同祖先的生物个体在形态结构上没有差异。 (  )(6)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  )
    2.深挖教材(1)赫氏近鸟龙化石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因为赫氏近鸟龙化石兼具鸟类(具翅膀,能飞翔)和恐龙的特点(2)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和人的上肢,骨骼的功能迥异,外形差别也很大,其内部结构模式为什么如此一致?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具有共同祖先的相似基因
    (3)关于人与其他生物的亲缘关系,从细胞色素c的相关资料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相似性越高,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差别越大
    知识点二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自主学习]
    1.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
    [自主检测]1.思考判断(1)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  )(2)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脖子越来越长,符合拉马克的观点。 (  )(3)达尔文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并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  )(4)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存斗争。 (  )(5)各种生物均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  )(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研究对象是生物个体。 (  )
    2.热图导析下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化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颈鹿祖先的颈和前肢的长短有差异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有差异,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
    (2)在旱季缺乏青草的时期,颈和前肢长短不同的个体生存机会相等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生存机会不相等,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从而得以生存并繁殖,食物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选择作用
    (3)通过对长颈鹿的进化历程的分析,你能否解释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就是生物的变异性状,定向筛选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通过遗传使生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以积累加强
    知识点三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自主学习]1.种群和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2.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及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1)基因突变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原因。基因突变产生新的________,这就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2)可遗传的变异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隔离与物种形成(1)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________并且产生________的一群生物。 
    ①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②结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______条件。 
    [自主检测]1.思考判断(1)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  )(2)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既能预测进化的方向又能预测变异的方向。 (  )(3)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出现的3∶1性状分离比的过程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  )(4)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  )(5)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  )(6)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  )(7)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  )
    2.深挖教材(1)染色体数目变异和结构的变异都能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吗?为什么?__。 【答案】都能。染色体数目变异必然引起染色体上基因数目的变化,进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也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2)自然选择的实质和结果分别是什么?__。 【答案】自然选择的实质是对控制某特定性状的基因的选择。自然选择的结果:从生物个体角度看,导致生物个体生存或死亡;从基因角度看,导致控制某特定性状的基因的频率上升或下降
    知识点四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自主学习]1.协同进化
    [自主检测]1.思考判断(1)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被捕食者的生存。(  )(2)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  )(3)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  )(4)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5)协同进化只能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  )(6)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单细胞的厌氧型生物。 (  )
    2.深挖教材(1)昆虫传粉的专门化对植物繁衍后代有什么意义?__。 【答案】提示:特定昆虫给特定植物传粉,这样可以提高传粉效率,并且昆虫也可以得到较多的食物或保护,是互利的过程
    (2)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哪一类,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__。 【答案】提示: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
    [深度讲解]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3.物种形成(1)三种模式。
    (2)渐变式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者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②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③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
    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关于生物进化的六个易混点
    (1)突变≠基因突变。“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2)变异先于环境选择。农田喷施农药杀灭害虫,在喷施农药之前,害虫中就存在抗农药的突变个体,喷施农药仅杀灭了不抗药的个体,抗药的个体存活下来。农药不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3)形态、结构一致≠同一物种。形态、结构一致的生物,有可能具有生殖隔离,两个种群的生物形态、结构相同,但繁殖期不同,则这两个种群的生物具有生殖隔离,是两个物种。
    (4)能产生后代≠同一物种。两个个体能够交配产生后代,有可能子代高度不育,如马和驴,虽然能够产生子代,但子代不育,因此马和驴是两个物种。(5)隔离≠生殖隔离。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①只有地理隔离而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可能产生亚种,但没有产生新物种。②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③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后代不活;杂交后代活而不育。(6)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②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
    [考向预测](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素养目标:生命观念)
    1.(2022年山东烟台模拟)达尔文列举了大量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生物进化理论。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又发现了许多支持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新证据。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证据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赫氏近鸟龙化石为鸟类起源于恐龙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比较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和人的上肢,可为这些生物是否存在共同祖先提供证据C.脊椎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都彼此相似,支持脊椎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D.人和其他动物DNA的碱基序列或某种蛋白质的比较,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证据【答案】D 
    【解析】化石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正确;比较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和人的上肢,属于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可为这些生物是否存在共同祖先提供证据,B正确;胚胎学上的证据也可为生物是否存在共同祖先提供证据,C正确;DNA中碱基的序列和蛋白质的比较,属于分子水平上的证据,D错误。
    (二)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素养目标:生命观念)2.(2022年江西九江期末)各种各样的抗生素对治疗细菌感染造成的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种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就会下降,原因是细菌产生了抗药性。下列选项试图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其中就有抗药性强的变异B.在未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强的变异不是有利变异,这样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不占优势C.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了抗药性,抗药性强的个体能产生更多的后代,杀菌效果下降D.ABC项解释未能深入到基因水平,没有说明基因突变在进化中的作用【答案】C 
    【解析】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有抗药性弱的变异,有抗药性强的变异,A正确;在未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强或抗药性弱,并不影响细菌的生存,因此抗药性强的变异不是有利变异,这样的个体也没有生存优势,B正确;抗生素的作用是选择出细菌种群中已经具有抗药性强性状的个体,抗药性强的个体在抗生素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C错误;ABC项解释都是在个体水平进行的,没有深入到基因水平,没有说明基因突变在进化中的作用,D正确。
    (三)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素养目标:生命观念)3.(2022年广东梅州检测)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用甲、乙两种近缘蝴蝶杂交得到了一种具有繁殖能力的H蝴蝶,H与自然界中的一种已知的蝴蝶物种完全相同,且H仅选择同种的H蝴蝶交配。结合该材料推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界中的该已知蝴蝶物种起源于甲、乙两种近缘蝴蝶杂交B.没有经过地理隔离,故H蝴蝶不是新物种C.甲、乙两种近缘蝴蝶之间没有生殖隔离D.H与甲或乙种蝴蝶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B 
    【解析】H与自然界中的一种已知的蝴蝶物种完全相同,说明自然界中的该已知蝴蝶物种起源于甲、乙两种近缘蝴蝶杂交,A正确;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也可能产生新物种,H与甲或乙种蝴蝶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故H可能是新物种,B错误;甲、乙两种近缘蝴蝶杂交可得到一种具有繁殖能力的H蝴蝶,说明甲、乙两种近缘蝴蝶之间没有生殖隔离,C正确;H仅选择同种的H蝴蝶交配,说明H与甲或乙种蝴蝶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四)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素养目标:科学思维)4.(2022年广东六校联考)中国科学家揭示了植物到动物的功能性基因转移的现象。在植物和昆虫的进化过程中,植物产生有毒酚糖充当“矛”来防御昆虫侵害,但其过量表达对植物自身不利,植物通过PMaT1基因产物来降解多余酚糖。烟粉虱直接“盗用”植物PMaT1基因变成自身基因,获得对抗植物的“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上述基因转移的现象体现了协同进化B.基因突变直接为烟粉虱种群进化出“盾”提供原材料C.“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烟粉虱产生了定向进化D.阻断烟粉虱“盗用”PMaT1基因可作为一种防控烟粉虱的思路【答案】B 
    【解析】烟粉虱直接“盗用”植物PMaT1基因变成自身基因,获得对抗植物的“盾”,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属于协同进化,A正确;烟粉虱直接“盗用”植物PMaT1基因变成自身基因,属于基因重组,不是基因突变,B错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烟粉虱向对抗植物的“盾”方向定向进化,C正确;烟粉虱直接“盗用”植物PMaT1基因获得对抗植物的“盾”,阻断烟粉虱“盗用”PMaT1基因可作为一种防控烟粉虱的思路,D正确。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2.“公式法”求解基因频率(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a为例)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3.运用遗传平衡定律求解基因频率条件:①种群非常大,②所有雌雄个体自由交配,③没有迁入和迁出,④没有自然选择,⑤没有基因突变。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则:(p+q)2=p2+2pq+q2=1。其中p2是AA的基因型频率,2pq是A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q2是aa的基因型频率。
    4.自交和自由交配对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影响(1)自交:种群个体自交时,纯合子增多,杂合子减少,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自交过程不改变基因频率。(2)自由交配: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如果一个种群没有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但改变基因型频率。
    [考向预测](一)种群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素养目标:科学思维)1.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  )A.30%、21% B.30%、42%C.70%、21% D.70%、42%【答案】D 
    【解析】亲本中AA占55%,aa占15%,所以Aa占30%,则A基因的频率为55%+30%×1/2=70%,a基因的频率=1-70%=30%。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可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
    (二)种群性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素养目标:科学思维)2.(2022年广东东莞检测)控制果蝇红眼(A)和白眼(a)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某个果蝇种群中雌雄蝇数量相等,个体间自由交配,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如图所示,那么经过Ⅰ、Ⅱ、Ⅲ时间段后,种群中XaXa、Xa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  )
    A.80%,64%  B.32%,40%C.64%,40%  D.32%,20%【答案】B 
    【解析】个体间自由交配,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后雌果蝇中XaXa基因型频率=Xa基因频率的平方,雄果蝇中XaY基因型频率=Xa的基因频率,即XaXa=(80%)2=64%;XaY=80%,又因为雌雄个体数量相等,故果蝇群体中XaXa=64%/2=32%,XaY=80%/2=40%,B正确。
    (三)种群基因型频率的计算(素养目标:科学思维)3.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且种群数量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不起作用、没有迁入迁出,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如果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25B.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C.如果该种群个体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其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D.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答案】B 
    【解析】由分析可知,该动物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3+1/2×0.4=0.5,a的基因频率为1-0.5=0.5。如果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5×0.5=0.25;由题意知,该种群数量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不起作用、没有迁入迁出,可以认为遵循遗传平衡定律,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不会发生改变;如果该种群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即发生自交,其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3+0.4×1/4=0.4;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实验理论]1.原理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在实验室连续培养细菌时,如果向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药菌有可能存活下来。
    2.目的要求通过观察细菌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3.方法步骤第1步:用记号笔在培养皿的底部画2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将培养皿分为4个区域,分别标记为①~④。第2步:取少量细菌的培养液,用无菌的涂布器(或无菌棉签)均匀地涂抹在培养基平板上。第3步:用无菌的镊子先夹取1张不含抗生素的纸片放在①号区域的中央,再分别夹取1张抗生素的纸片放在②~④号区域的中央,盖上皿盖。
    第4步:将培养皿倒置于37 ℃的恒温箱中培养12~16 h。第5步:观察培养基上细菌的生长状况。纸片附近是否出现了抑菌圈?如果有,测量和记录每个实验组中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第6步: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接种到已灭菌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重复步骤2~5。如此重复几代,记录每一代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
    4.结果在培养基上有细菌生长,在放有抗生素纸片的区域无细菌生长。连续培养几代后,抑菌圈的直径会变小。5.结论抗生素对细菌具有定向选择作用。
    [诊断小练](一)实验的原理和方法1.(2021年江苏宿迁模拟)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阿莫西林对细菌的选择作用,首先取少量含细菌的培养液均匀涂抹在平板上,并将平板均等地分为四个区,然后在1号区放1张不含阿莫西林的圆形纸片,2、3、4号区放等大的含有阿莫西林的圆形纸片。在37 ℃的恒温箱中培养12~16 h(第一代),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的直径。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菌体,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取菌液重复上述操作,获得第二代、第三代,并记录每代抑菌圈的直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耐药菌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每代都需计算2、3、4区抑菌圈的平均值C.培养过程中细菌的耐药性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培养过程中抑菌圈越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弱【答案】D 
    【解析】细菌耐药性状的出现是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而细菌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A正确;本实验需要测定2、3、4号区抑菌圈的直径,所以每代都需计算2、3、4区抑菌圈的平均值,B正确;由于在培养过程中,都加入了阿莫西林,所以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就存活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耐药性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培养过程中抑菌圈越大,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弱,抑菌圈越小,说明其耐药性越强,D错误。
    (二)实验原理和方法的应用2.(2022年广东佛山二模)下表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2005—2008年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细菌耐药率的不断升高是人工选择的结果B.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细菌的基因发生了定向变异C.2005—2008年细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细菌的耐药性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产生的【答案】C 
    【解析】细菌耐药率的不断升高是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A错误;细菌的基因发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2005—2008年由于抗生素的选择作用,细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C正确;细菌为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D错误。
    1.(2022年广东卷)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由H、h和D、d两对等位基因决定,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如图表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比例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B.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C.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h的基因频率更高D.基因重组会影响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答案】D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草食动物能采食白车轴草,故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A正确;分析题中曲线可知,从市中心到市郊和乡村,白车轴草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增加,说明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的进化,B正确;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小,即基因型为D_H_的个体所占比例小,d、h基因频率高,C正确;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不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D错误。
    2.(2022年浙江卷)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两个物种C.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D.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 
    【解析】大峡谷分隔形成的地理隔离,使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能进行基因交流,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两个物种,B正确;由题意可知,某高山两侧间存在的“通道”是有限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不能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C错误;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3.(2022年湖南卷)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B.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答案】D 
    【解析】由表格中的交配率的结果可知,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A正确;已知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但从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来看,说明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B正确;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②和③虽然可以交配并完成精子传递,但由于②和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导致自然条件下无法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4.(2021年广东卷)兔的脂肪白色(F)对淡黄色(f)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兔群由500只纯合白色脂肪兔和1 500只淡黄色脂肪兔组成,F、f 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15%、85% B.25%、75%C.35%、65% D.45%、55%【答案】B 
    【解析】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由题意可知,该兔种群由500只纯合白色脂肪兔(FF)和1 500只淡黄色脂肪兔(ff)组成,故F的基因频率=F/(F+f)=(500×2)/(2 000×2)×100%=25%,f 的基因频率=1-25%=75%,B正确。
    考向预测  对基因频率计算的考查,主要是常染色体上或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的计算,本题针对的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的计算,相对难度较小。
    5.(2021年广东卷) 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B.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C.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D.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答案】C 
    【解析】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如果缺少天敌,则斑点数量会增多,反之,则会减少,A、B正确。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不是变异的方向,C错误。由“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可知,斑点少的雄鱼繁殖后代的机会少,但不易被天敌捕食,所以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D正确。

    相关课件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第2讲染色体变异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第2讲染色体变异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数目或排列顺序,ⅢⅣX,ⅢⅣY,受精卵,个或3个以上,单倍体,多倍体,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花药离体培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第1讲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第1讲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谷氨酸,增添或缺失,碱基序列,等位基因,体细胞,新基因,根本来源,原材料,普遍存在的,不定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高考3 第七单元 第22讲 生物的进化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3 第七单元 第22讲 生物的进化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word部分,点击进入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