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实录声音的产生_苏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实录声音的产生_苏教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激发情趣,作出假设,进行验证,感受体验,巩固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声音的产生》教学纪实与评析 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 是按照“制造声音,获得感性认识;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的思路编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归纳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教材安排1课时完成。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试验探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 教学准备:课件、小鼓、音叉、水槽、烧杯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播放课件:无声音的大自然。) 师:我们刚才看到的画面仿佛缺了点什么?谁能告诉大家?有什么美中不足之处吗? 生:画面是美丽的大自然景象,但没有声音,我觉得缺少了生机。 师:回答得真好。其实老师也有这种感觉。看到这幅画面使我想起了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大家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那么,今天老师就把这首诗改一下,你们想听吗? 生:想。 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也惊。 (师播放课件,给画面添加声音。生兴趣十足。) 师:有问题吗? 生:我觉得有了声音,这个世界真美好。 生: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观看动画片大家都深有感触,声音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平时在我们的周围就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你们自己会制造声音吗?老师给大家1分钟时间来试一试! (生利用塑料瓶、尺子、橡皮筋等制造各种声音。) 师:同学们,我们不动这些物体时,它会发出声音吗? 生:不会。 师:下面,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材料用不同的方法使其发声,比一比看谁制造声音的方法多。 (生利用不同的物体制造声音,分组实验。进行汇报。) 师:那么,关于声音你最想了解什么? (引导答出:声音是怎样的产生的。板书课题。) 二、作出假设,进行验证 师:你们觉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请大家猜想一下。 (生说出自己的假设如拍打、敲击、摩擦、碰撞、拨动、振动等。) 师:能讲出你们的理由吗? 生:像钗、鼓等,我一敲就有声音。 师:你认为声音是敲打产生的,不敲打可以产生声音吗? 生:能。 师: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声音是碰撞产生的,每种物体都要和别的物体碰撞才能产生声音。 师:不碰撞可以产生声音吗? (生讨论,意见不一。) 师:你说说看为什么不能产生声音。 生:弹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碰撞,但是产生了声音。 师: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看来我们只猜还不行,要用实验去证明才行。(师演示豆子跳舞实验。) 师:我敲击的是鼓,为什么豆子在跳动? 生:因为鼓面在振动。 师:类似这样的实验大家想做吗?请大家用桌上的实验材料自己做做看。 (生动手实验,如拨动皮筋,搬动尺子。) 师:这3个实验中物体发声时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点? 生:发声时物体都在振动着。 反面验证: 1.你能让一个物体发声,但不振动吗?讨论一下。 (想办法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观察发生的现象。) 2.汇报讨论结果。 3.学生实验验证。 4.汇报实验结果:物体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 师:根据刚才正反两方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可能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师:这个推想对不对呢?需要我们进一步通过实验验证。(演示音叉发声实验。)根据我们刚才的推想。你们说它发声时在振动吗?你看见它在振动了吗? 生:看不见,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种实验器材,谁能帮老师想想办法,我怎样用它们证明音叉是振动的? (生讨论。) 师: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音叉振动小球有何变化?不振动有变化吗?如果音叉振动水面有何变化?不振动有变化吗?用手摸一摸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生做实验。师巡视指导。) 师: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这个结论对不对呢?让我们共同看两个短片。(师播放拨动琴弦与敲击鼓面的慢速录像,让生进一步观察声音产生时的现象。) 三、感受体验 师:好,为了再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个游戏好不好?让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 师:注意听口令自己想办法快速完成:伸出左手。把手轻放在咽喉,跟老师发音——啊!有什么感觉?同学之间互相做这个动作,感受咽喉的振动。 生:我感到咽喉在振动。 师:那么,我们刚才感受到的振动是谁产生的呢? (生讨论,之后播放声带振动时的录像。) 师:人发出的声音是喉咙里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所以声带十分重要。我们小学生的声带正处于发育阶段,我们应做到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保证睡眠时间的充足,以此来保护我们的声带,否则我们的声带就会病变,我们发声就会有障碍。
四、巩固拓展
师:说说你今天在这节课上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风声、水声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
(引导学生答出是由空气与水的振动产生的。)
师:你能自己验证吗?比如空气,怎样验证空气的振动?
(生讨论。)
师:这个实验留在课下大家自己探究。如果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再一起研究好不好?
师:那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评析:
《声音的产生》一课,通过生动优美的画面带领学生步入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还引出了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兴趣,并通过学生的制造声音实验、使物体发声实验,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把选择制造声音的材料和方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实验中,人人有任务,人人都参与,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在制造声音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做出假设。假设不是凭空猜想,而是从观察和收集资料出发,经过整理和分析产生的想象和概括。假设应该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建立假设后应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验证。
探究活动的设计,体现了科学课标中的“科学探究既是科学教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手段”。学生在亲自动手做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并且探究过程的设计具有层次性。例如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先设计了一个学生动手制造声音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再一次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交流时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对物体施加外力这一因素上,教师就及时加以引导,再放手让学生探究,学生的注意力由外力转移到发声物体的变化这一根本原因上来,也就是由现象到本质,交流时对于结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实录我们吃什么_苏教版,共8页。
这是一份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实录食物的消化_苏教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实录声音的传播_苏教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