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认识区域第1节区域及其类型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7041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认识区域第1节区域及其类型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7041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认识区域第1节区域及其类型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7041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认识区域第2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第1课时区域的发展阶段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认识区域第2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第2课时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认识区域第3节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检测卷1第1章认识区域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1 次下载
-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发展第1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__以我国上海为例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1 次下载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达标测试
展开第一章 第一节
【A基础培优练】
时间:20分钟 总分:44分
(知识点1:区域的特征。知识点2:区域的类型)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知识点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对区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范围
B.一个区域内部特征是绝对一致的
C.区域的边界都是十分明确的
D.区域之间存在差异
2.划分区域的意义是( )
①进一步加剧区域之间的差异 ②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 ③因地制宜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 ④了解区域发展的区位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D 2.D 【解析】第1题,有些区域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如行政区域,A项错误;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B项错误、D项正确;区域的边界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则是模糊的,C项错误。第2题,划分区域可以进一步了解(非加剧)区域发展的区位条件及区域之间的差异,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并因地制宜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②③④正确。
[知识点1](2021年山西阳泉期中)读下图,完成第3~4题。
3.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4.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区域具有一定的边界,如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划分半湿润地区与湿润地区、旱作农业区与水田农业区的界线,但该图未表达出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故A项不符合题意。区域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在划分指标的特征上,内部是相对一致的,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故B项符合题意。区域可划分出下一级区域,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可划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该图未表达出区域可划分出下一级区域,故C项不符合题意。区域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域;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故D项错误。第4题,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自然地理要素中湿度的差异,同时直接影响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故C项符合题意。
[知识点2]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图甲、图乙分别划分的是( )
A.地形区、自然区 B.行政区、工业区
C.自然区、行政区 D.地形区、工业区
6.下列有关两图中区域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区域是按照地形类型划分的
B.图乙中区域都是以经纬线为标准划分的
C.图甲中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
D.图乙中区域有大有小,为不同层次的区域
【答案】5.C 6.C 【解析】第5题,图甲反映了非洲西北部地区从北向南植被的地域分异,故划分的是自然区;根据区域轮廓及国界线可以确定图乙为非洲西北部国家分布图,故划分的是行政区。第6题,图甲为非洲西北部植被类型的划分,各植被区之间区域特征差异较大;图乙为非洲西北部国家分布图,图中区域有些是依照经纬线划分的,有些是以河流、山脉为自然标志划分的;图乙中的区域虽有大有小,但为同一个层次,即国家。
[知识点1、2](2021年甘肃金昌期中)读我国局部地区方言区分布图,完成第7~8题。
7.下列对图中方言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一定的面积范围
B.划分指标多样
C.区间界线明确
D.区内没有差异
8.与我国北方相比,南方方言区种类多,分布范围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 ②水源 ③地形 ④历史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7.A 8.C 【解析】第7题,图中方言区占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划分指标是语言,指标单一;区间界线不明确;区内有一定的差异性。第8题,我国北方多平原,人们之间交流较为便利,受历史影响,形成的语言较为单一;南方地区多山,受地形阻隔,彼此间交流不便,受历史影响,形成众多的南方方言。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知识点1、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提出,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
材料二 下图为东北地区略图。
(1)简述材料中所呈现出的区域特点。(4分)
(2)试从区域的特征入手,分析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与黑、吉、辽三省一同划为东北地区的原因。(8分)
(3)从区域发展角度,简要分析东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劣势。(8分)
【答案】(1)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并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2)从区域的整体性看,它们在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从区域的开放性看,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内在联系。
(3)优势:地域广,煤、铁、石油、土地、森林等资源丰富。
劣势:经济相对封闭落后,科技水平低。
【B拓展提升练】
时间:20分钟 总分:40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区域认知](2021年江苏苏州阶段检测)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如图①、②、③、④四块区域,并将这四块区域命名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各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各区域间不存在广泛的联系
B.各区域间具有明确的界线
C.各区域内部没有明显的分异
D.各区域划分的依据是自然景观差异
2.图中数字及各区域与主要成因的组合,对应正确的是( )
A.①—“黄色中国”—海陆位置影响
B.②—“绿色中国”—流水侵蚀作用
C.③—“金色中国”—海拔高度所致
D.④—“银色中国”—纬度位置影响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从德国教授把中国划分成的区域名称来看,划分出的区域名称分别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都是以颜色来冠名的,因此图中各区域划分的依据是自然景观差异,D项正确。第2题,①地因干旱多沙漠而呈黄色,为“黄色中国”,主要是受海陆位置影响,A项正确;②地因高寒多冰雪而呈银白色,为“银色中国”,B项错误;③地因降水多、气温高而森林和农作物四季常绿,为“绿色中国”,C项错误;④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北方有广阔的东北和华北平原,小麦、水稻成熟时遍地一片金黄,为“金色中国”,D项错误。
[综合思维](2021年甘肃天水段考)我国“十三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开发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完成第3~4题。
3.以上四类主体功能区是按________划分的( )
A.自然特征
B.某种内在关联特点
C.空间尺度
D.区域性质
4.下列关于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各区域可继续划分出次一级的区域
B.各区域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不同
C.各区域内部特征完全一致
D.各区域差异较大
【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综合考虑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开发和城镇化格局等方面因素,因此不是按自然特征、区域性质来划分的;主体功能区属于功能区的一种,功能区是按照某种内在关联特点来进行划分的;我国面积广大,将广阔的疆土划分成四大类主体功能区,每类主体功能区的空间尺度都较大,因此不可能是按空间尺度划分。第4题,区域具有高低层级之分,各区域可继续划分出次一级的区域。各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不相同,各区域的差异较大,其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也不同,A、B、D项正确;各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但并不是完全一致,C项错误,符合题意。
[人地协调观]下图左半部分是某地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循环图,右半部分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
A.开垦土地、单产增加
B.科学种田、提高单产
C.退耕还林、耕地减少
D.毁林开荒、水土流失
6.该区域生产活动从①转变为③,对区域的发展影响极大,这反映的区域的特点是(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动态性
【答案】5.D 6.D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左半部分是某地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循环图,可以判断出①②③分别代表了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农林牧业综合发展,因此D项正确。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毁林开荒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加剧;而③农林牧业综合发展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了区域的动态性,D项正确。
[综合思维]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着饮食文化,由于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方居民的口味也千差万别。下图为中国区域饮食文化圈示意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图示中国区域饮食文化圈(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景观一致
C.无具体自然标志
D.同一圈内地理差异显著
8.图示饮食文化圈中的虚线表示( )
A.现实中饮食文化的地域分布
B.现实中无该圈饮食文化地域
C.形成与该圈不同的饮食文化
D.饮食文化传播受行政区的限制
【答案】7.C 8.A 【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由于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方居民的口味也千差万别”可知,图示中国区域饮食文化圈是依据不同地方居民的口味划分的,有划分指标依据;中国区域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差异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与自然景观不一致;划分依据属于人文因素指标,无具体自然标志;同一饮食文化圈内地理差异不明显。第8题,图示饮食文化圈中的虚线表示现实中饮食文化的地域分布,该文化圈不仅分布在国内,在国外也有分布;现实中相邻国家有该圈饮食文化地域;形成与该圈相同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传播不受行政区的限制。
二、非选择题(共16分)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 农业关乎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针对各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综合考虑各地农业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见下表)。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的原则,确定不同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和重点。
分区
区域范围
优化
发展区
东北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
黄淮海区
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部
长江中
下游区
江西、浙江、上海,江苏、安徽中南部,湖北、湖南大部
华南区
福建、广东、海南
适度
发展区
西北及长
城沿线区
新疆、宁夏,甘肃大部,山西,陕西中北部,内蒙古中西部,河北北部
西南区
广西、贵州、重庆,陕西南部,四川东部,云南大部,湖北、湖南西部
保护
发展区
青藏区
西藏、青海,甘肃藏区,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
海洋
渔业区
我国管辖海域
(1)说明西北及长城沿线区与西南区被划分为适度发展区的不同自然原因。(8分)
(2)试分析青藏区和海洋渔业区被划分为保护发展区的不同原因。(8分)
【答案】(1)西北及长城沿线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较优化发展区少,但多于保护开发区;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耕地面积小,草原面积广阔;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宜适度发展。西南区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地势起伏大,过度开发易引发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处于长江、珠江流域的中上游,对中下游地区影响大,宜适度开发。
(2)青藏区海拔高,水热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青藏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海洋渔业区存在着渔业资源衰退、污染突出的问题,要限制开发,使海洋生物等资源得到休养生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湘教版 (2019)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一课一练,共10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 认识区域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章 认识区域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巩固练习,共12页。
高中中图版 (2019)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第二节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中图版 (2019)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第二节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课堂检测,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