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区域合作第2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区域合作第2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2课时西电东送和北煤南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区域合作第3节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区域合作第4节“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期末综合检测卷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2 次下载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检测卷3第3章区域合作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检测卷3第3章区域合作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共8页。
第三章综合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2年陕西安康期末)运动鞋服产业是福建省引以为傲的一个世界级产业,改革开放后,福建省吸引了近百家国外知名运动品牌入驻。据此完成第1~2题。
1.国外知名运动品牌企业入驻福建省的主要原因是( )
A.劳动力素质优化 B.交通条件改善
C.科技水平提高 D.国际化战略政策实施
2.跨国公司总部入驻数量不断增加对福建省的影响是( )
A.拓展本省同类企业的生存空间 B.促进当地经济转型升级
C.促使厦门高端产业大量向郊区疏解 D.提升我国在全球体系中的政治地位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改革开放后,福建省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实行国际化战略政策,是吸引国外知名运动品牌企业入驻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福建省的交通、科技、劳动力素质等与知名运动品牌企业原在国相比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第2题,跨国公司总部入驻福建省会提高区域发展竞争力,有利于促进福建省经济转型升级,B项正确;跨国公司总部入驻会加剧同类企业间竞争,从而缩小我国同类企业的生存空间;高端产业不会向郊区大量疏解;提升我国在全球体系中的政治地位不是对福建省的影响,与题意无关。
(2021年河南联考)工业空间基尼系数持续上升体现出工业的集中转移,持续下降体现出工业的分散转移。2004年以来,我国工业总体处于两个阶段的转移中,第一阶段转移地为中西部地区,第二阶段为东部地区。图1示意1992—2018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工业空间基尼系数变化趋势。据此完成第3~5题。
图1
3.我国工业空间布局变迁的特征是( )
A.呈现“先分散,后集中”的态势
B.2004年后分散转移趋势改变
C.目前总体趋势处在分散转移中
D.2004年前呈现持续集中转移
4.第一阶段,中西部地区主要承接的工业为( )
①技术密集型 ②劳动密集型 ③资金密集型 ④资源密集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第二阶段东部地区应( )
A.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B.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提高农牧林业产值比重 D.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答案】3.C 4.B 5.D 【解析】第3题,注意材料“工业空间基尼系数持续上升体现出工业的集中转移,持续下降体现出工业的分散转移”。目前,工业空间基尼系数下降,总体趋势处在分散转移中,C项正确。整体而言,2004年前,工业空间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工业集中转移趋势明显,2004年后,工业空间基尼系数呈下降趋势,工业分散转移趋势明显,大致呈现“先集中,后分散”的态势,2004年后分散转移趋势更加明显,并未改变。2004年前呈现集中转移趋势,但这种现象并不持续(注意中途工业空间基尼系数有下降的阶段)。第4题,第一阶段,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劳动力丰富且用工成本低,资源丰富,适合承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工业,②④正确。第一阶段,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技术薄弱,资金不足,难以承接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①③错误。第5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第二阶段东部地区应结合当地的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地理位置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的竞争力,D项正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其建设和完善不应等到第二阶段才成为发展重点;东部地区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有限,不是第二阶段的发展重点;应提高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比重。
(2021年江苏连云港期中)2018年2月,一篇关于“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设想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热议。“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分为一条主线、三条支线,工程计划从雅鲁藏布江取水,采取“山区打隧洞、河道修水库、平原开明渠”的方式,输水至我国西北缺水地区(图2)。据此完成第6~8题。
图2
6.“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面临的最大障碍是( )
A.技术水平较低 B.地质条件复杂
C.气候条件恶劣 D.资金相对欠缺
7.如果“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得以实施,将( )
A.促进新疆地区的农业增产 B.增加雅鲁藏布江下游水量
C.解决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 D.破坏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8.“红旗河”调水设计线路绕行于青藏高原边缘,而没有经过青藏高原内部的原因是( )
①利用天然地势落差实现河流自流 ②保护高原内部生态环境 ③高原内部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困难 ④缩短路线,节省投资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6.B 7.A 8.D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沿线主要经过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地壳活跃,多地震,地质环境复杂,极大地限制了调水工程的实施,B项正确;技术水平、气候条件、资金都不是限制“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建设的最大障碍。第7题,该调水工程如果得以实施,将极大地改善新疆的水源条件,促进新疆地区农业增产,A项正确;调水工程调水,减少了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的水量;调入区水资源增加,会减轻荒漠化,但不能解决荒漠化问题;调入区水资源增加,会改善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第8题,红旗河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引水,可以利用天然地势落差实现河流自流,①正确。线路绕行于青藏高原边缘,而没有经过青藏高原内部,减少了对高原的影响,保护了高原内部生态环境,故②正确。高原内部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困难,不易穿过高原,③正确。绕行于青藏高原边缘,路线较长,④错误。
(2022年吉林联考)煤炭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我国煤炭储量巨大,且其探明储量仍不断增长,长期以来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格局。但我国仍存在阶段性能源供应紧张问题。据此完成第9~10题。
9.改变我国阶段性能源供应紧张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
A.大量从国外调入电力资源 B.提高电力价格,减少用电量
C.加快水电、太阳能开发利用 D.限制工业发展,减少电力消耗
10.下列有利于改变“西煤东运、北煤南运”格局的是( )
A.就地发电,变输煤为输电 B.将东部、南部工业向外转移
C.减少西部、北部煤炭开采 D.加强交通建设,提高运输量
【答案】9.C 10.A 【解析】第9题,加快水电、太阳能开发利用可以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新的电力供应量,可以有效改变我国阶段性能源供应紧张状况,C项正确;大量从国外调入电力资源的可行性较小,A项错误;提高电力价格,减少用电量和限制工业发展,减少电力消耗均会影响经济发展,B、D项错误。第10题,“西煤东运、北煤南运”是指将西部和北部的煤炭运输到东部和南部,在煤炭产地就地发电变输煤为输电,可减少煤炭运输量,A项正确;将东部、南部工业向外转移,会影响转出地的经济发展,B项错误;减少西部、北部煤炭开采会加剧我国煤炭供应紧张状况,C项错误;加强交通建设,提高运输量不会改变该格局,D项错误。
(2022年广东佛山期末)金沙江下游云集了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白水滩群(白水是指江河激流卷起的白浪),被世界漂流爱好者视为顶级漂流区域。近年来该区域密集建设的水电站正大幅度改变原有江水面貌。图3示意金沙江流域梯级开发中水电站的位置。据此完成第11~13题。
图3
11.金沙江下游云集了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白水滩群的主要原因是( )
①结冰期短 ②含沙量大 ③流量适中 ④落差较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金沙江流域梯级开发将( )
A.带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B.缓解长江流域洪涝灾害
C.带动上游航运业的发展 D.提高流域内生物多样性
13.水电站的修建对白水漂流的影响是( )
A.可漂流段减少 B.漂流更加惊险
C.水质大幅改善 D.白水区域增加
【答案】11.D 12.A 13.A 【解析】第11题,根据材料“白水是指江河激流卷起的白浪”分析,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地势落差较大,并且流量适中,因此江水激荡卷起的白浪比较丰富,③④正确;金沙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没有结冰期,①错误;金沙江含沙量比较小,并且含沙量大不利于形成白浪,②错误。第12题,金沙江流域的梯级开发有利于将流域内丰富的水能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A项正确;金沙江流域位于长江上游,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金沙江流域的梯级开发对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影响不大,B项错误;长江上游地势落差大,不利于发展航运,C项错误;梯级开发会对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可能降低流域的生物多样性,D项错误。第13题,白水是指江河激流卷起的白浪,大量水电站的修建会使金沙江流速减慢,水质变差,白水区域减少,可漂流段减少,A项正确。
(2022年江苏徐州期末)凌汛是冰凌堵塞河道,对水流产生阻挡而引起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近年来,黄河下游凌汛得到较大缓解,主要得益于黄河全流域管理,尤其是小浪底水库强大的调蓄功能。据此完成第14~15题。
14.为发挥小浪底水库的防凌作用,合理的调蓄方案是( )
A.封河前加大泄水量,封河期加大泄水量
B.封河前减小泄水量,开河期加大泄水量
C.封河前加大泄水量,开河期减小泄水量
D.封河前减小泄水量,封河期减小泄水量
15.除了水量调蓄功能,小浪底水库对下游地区防凌的作用还表现在( )
A.下泄水温较高 B.下游泥沙淤积减轻
C.下泄流速减小 D.下游河道形态变化
【答案】14.C 15.A 【解析】第14题,封河前,在此期间加大泄水量,提高下游河流的水温与流速,缩短河流结冰长度及延缓结冰时间;封河期如果加大泄水量,会增加下游结冰河段冰层的厚度,在初春时期加大凌汛的危害;开河期,上游纬度低,先解冻,下游后解冻,在此期间加大泄水量会加剧凌汛,应减小泄水量。综上所述,为减小凌汛带来的灾害,不同时期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河流封冻之前,应加大泄水量;在封冻期间及开河期间应减小泄水量,故C项正确。第15题,冬季时,表层水温受冷空气的影响较大,水库底部水温高于表层,在凌汛期间,小浪底水库下泄的水温较高,有利于缩短下游河流封冻的长度,推迟封冻时间,A项正确。
(2021年安徽六安联考)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原先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传统“单循环”价值体系链被打破,由中国主导的“双环流”价值体系链(图4)正在形成。中国作为“双环流”价值体系链的核心枢纽,连接着欧美发达经济体与亚非拉发展中经济体,有利于实现世界经济的共赢。据此完成第16~18题。
图4
16.全球价值体系链从“单循环”向“双环流”的转变,主要得益于( )
A.发达经济体产业结构的调整
B.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C.发展中经济体资源储量增加
D.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17.在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环流中,中国面临的挑战是( )
A.劳动力资源匮乏
B.矿产资源日渐枯竭
C.基础设施不完善
D.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18.为帮助发展中经济体更好地融入“双环流”价值体系链,实现双赢,中国应( )
A.提高初级产品进口价格 B.大力发展传统工业,扩大资源进口
C.降低中间产品生产成本 D.加大海外投资力度,传播先进技术
【答案】16.B 17.D 18.D 【解析】第16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单循环”价值体系链中,发达经济体掌握技术,处于价值链高端,发展中经济体处于价值链末端。近年来,中国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成为“制造大国”,从发展中经济体进口初级产品,从发达经济体进口技术,制造中间产品,成为连接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核心枢纽,形成了“双环流”价值体系链,B项正确。第17题,中国是人口大国,目前并没有出现劳动力资源匮乏现象,A项错误;中国向发达经济体进口技术、出口中间产品,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矿产品,对矿产资源依赖性大,但是与该环流关系不大,B项错误;中国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C项错误;与发达经济体的环流中,中国产业创新能力不足,D项正确。第18题,在中国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环流中,中国从发展中经济体进口初级产品,并向其出口技术,加大海外投资力度,传播先进技术,有利于提高发展中经济体工业化水平,促进其经济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双环流”价值体系链,D项正确;提高初级产品进口价格不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也不利于我国产业的健康发展,A项错误;传统工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工业,不符合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趋势,B项错误;降低中间产品生产成本有利于中国更好地融入与发达经济体的环流,对发展中经济体影响不大,C项错误。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以中欧班列为载体的陆上贸易蓬勃发展,有望打破之前几乎单一面向海洋的流通格局,并初步建立西向流通网络。西向流通网络格局表现出与三角洲水系分布相似的空间形态。图5、图6分别为2013年和2020年国家西向流通网络结构的“三角洲模式”。据此完成第19~20题。
图5
图6
19.与沿海港口相比,图中内陆边境口岸的主要作用是( )
A.腹地货物的集结中枢 B.提供放行的出入门户
C.进口货物的分散节点 D.出口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
20.2013年、2020年位于三角洲顶点的城市分别是( )
A.武威、兰州 B.武威、哈密
C.西安、哈密 D.西安、武威
【答案】19.B 20.B 【解析】第19题,沿海港口是腹地所有货流的集结中枢,内陆边境口岸更多作为提供放行的出入门户存在,其在外向型物流网络中的功能远不能和港口相提并论;外向型陆路运输中,线路始发地往往具有较强的货源组织能力,如深圳、厦门、上海等地,进出口货物并不在内陆边境口岸集散;出口产品多以农产品、零配件、机电产品为主。第20题,据图分析可知,2013年位于三角洲顶点的城市是武威,2020年位于三角洲顶点的城市是哈密,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1年江苏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20世纪后半期,美国基于国内劳动力成本高和保护环境的考虑,开始将制造业中、低端环节向不发达国家转移,即“去工业化”。1970年,美国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38%、59%;而到了2000年,其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6%、24.9%、73.5%,同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5.1%。
材料二 自2008年以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提倡再工业化战略。2017年美国某位政府要员上台后更是秉持“美国优先”原则,主动设置贸易壁垒并实施贸易保护以增强本国制造业优势,促使跨国公司的产业回流本国,以此重振美国制造业。
(1)简述20世纪后半期美国的“去工业化”对其国内社会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2)指出美国制造业回迁本土的优势条件。(6分)
(3)面对发达国家制造业从中国回流本国的态势,分析中国制造业应采取的对策。(8分)
【答案】(1)导致工业失业人员增加,工人收入减少;贫困、治安等社会问题加剧;加剧城市空心化,影响城镇化发展。
(2)劳动力素质高;技术水平高;政府政策支持。
(3)完善产业链,建设高质量、现代的产业链;挖掘中国国内市场的潜力,激发国内消费活力;加大科技投入,促使制造业升级;给予政策扶持,减税降费,降低国内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图7)起于阿姆河右岸的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A、B两线基本为同期双线建设,经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和哈萨克斯坦南部,从霍尔果斯进入中国,连接西气东输二线;C线与A、B两线平行建设,连接西气东输三线;D线以土库曼斯坦复兴气田为气源,途经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进入中国。
图7
(1)简述中国与中亚进行能源合作的有利条件。(4分)
(2)简述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对中亚地区的有利影响。(8分)
(3)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是建设难度较大的线路之一,说明其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8分)
【答案】(1)地缘相近,能源跨区域调配线路短,安全性好;中亚能源资源丰富,而中国能源资源紧张,市场广阔。
(2)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中亚地区天然气勘探开采和管道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3)经过帕米尔高原,地形崎岖;经过地震多发地段,地质条件复杂;内陆地区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都较大,高温与低温都不利于工程施工;途经大部分地区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差。
第三章综合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2年陕西安康期末)运动鞋服产业是福建省引以为傲的一个世界级产业,改革开放后,福建省吸引了近百家国外知名运动品牌入驻。据此完成第1~2题。
1.国外知名运动品牌企业入驻福建省的主要原因是( )
A.劳动力素质优化 B.交通条件改善
C.科技水平提高 D.国际化战略政策实施
2.跨国公司总部入驻数量不断增加对福建省的影响是( )
A.拓展本省同类企业的生存空间 B.促进当地经济转型升级
C.促使厦门高端产业大量向郊区疏解 D.提升我国在全球体系中的政治地位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改革开放后,福建省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实行国际化战略政策,是吸引国外知名运动品牌企业入驻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福建省的交通、科技、劳动力素质等与知名运动品牌企业原在国相比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第2题,跨国公司总部入驻福建省会提高区域发展竞争力,有利于促进福建省经济转型升级,B项正确;跨国公司总部入驻会加剧同类企业间竞争,从而缩小我国同类企业的生存空间;高端产业不会向郊区大量疏解;提升我国在全球体系中的政治地位不是对福建省的影响,与题意无关。
(2021年河南联考)工业空间基尼系数持续上升体现出工业的集中转移,持续下降体现出工业的分散转移。2004年以来,我国工业总体处于两个阶段的转移中,第一阶段转移地为中西部地区,第二阶段为东部地区。图1示意1992—2018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工业空间基尼系数变化趋势。据此完成第3~5题。
图1
3.我国工业空间布局变迁的特征是( )
A.呈现“先分散,后集中”的态势
B.2004年后分散转移趋势改变
C.目前总体趋势处在分散转移中
D.2004年前呈现持续集中转移
4.第一阶段,中西部地区主要承接的工业为( )
①技术密集型 ②劳动密集型 ③资金密集型 ④资源密集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第二阶段东部地区应( )
A.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B.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提高农牧林业产值比重 D.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答案】3.C 4.B 5.D 【解析】第3题,注意材料“工业空间基尼系数持续上升体现出工业的集中转移,持续下降体现出工业的分散转移”。目前,工业空间基尼系数下降,总体趋势处在分散转移中,C项正确。整体而言,2004年前,工业空间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工业集中转移趋势明显,2004年后,工业空间基尼系数呈下降趋势,工业分散转移趋势明显,大致呈现“先集中,后分散”的态势,2004年后分散转移趋势更加明显,并未改变。2004年前呈现集中转移趋势,但这种现象并不持续(注意中途工业空间基尼系数有下降的阶段)。第4题,第一阶段,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劳动力丰富且用工成本低,资源丰富,适合承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工业,②④正确。第一阶段,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技术薄弱,资金不足,难以承接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①③错误。第5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第二阶段东部地区应结合当地的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地理位置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的竞争力,D项正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其建设和完善不应等到第二阶段才成为发展重点;东部地区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有限,不是第二阶段的发展重点;应提高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比重。
(2021年江苏连云港期中)2018年2月,一篇关于“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设想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热议。“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分为一条主线、三条支线,工程计划从雅鲁藏布江取水,采取“山区打隧洞、河道修水库、平原开明渠”的方式,输水至我国西北缺水地区(图2)。据此完成第6~8题。
图2
6.“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面临的最大障碍是( )
A.技术水平较低 B.地质条件复杂
C.气候条件恶劣 D.资金相对欠缺
7.如果“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得以实施,将( )
A.促进新疆地区的农业增产 B.增加雅鲁藏布江下游水量
C.解决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 D.破坏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8.“红旗河”调水设计线路绕行于青藏高原边缘,而没有经过青藏高原内部的原因是( )
①利用天然地势落差实现河流自流 ②保护高原内部生态环境 ③高原内部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困难 ④缩短路线,节省投资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6.B 7.A 8.D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沿线主要经过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地壳活跃,多地震,地质环境复杂,极大地限制了调水工程的实施,B项正确;技术水平、气候条件、资金都不是限制“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建设的最大障碍。第7题,该调水工程如果得以实施,将极大地改善新疆的水源条件,促进新疆地区农业增产,A项正确;调水工程调水,减少了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的水量;调入区水资源增加,会减轻荒漠化,但不能解决荒漠化问题;调入区水资源增加,会改善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第8题,红旗河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引水,可以利用天然地势落差实现河流自流,①正确。线路绕行于青藏高原边缘,而没有经过青藏高原内部,减少了对高原的影响,保护了高原内部生态环境,故②正确。高原内部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困难,不易穿过高原,③正确。绕行于青藏高原边缘,路线较长,④错误。
(2022年吉林联考)煤炭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我国煤炭储量巨大,且其探明储量仍不断增长,长期以来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格局。但我国仍存在阶段性能源供应紧张问题。据此完成第9~10题。
9.改变我国阶段性能源供应紧张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
A.大量从国外调入电力资源 B.提高电力价格,减少用电量
C.加快水电、太阳能开发利用 D.限制工业发展,减少电力消耗
10.下列有利于改变“西煤东运、北煤南运”格局的是( )
A.就地发电,变输煤为输电 B.将东部、南部工业向外转移
C.减少西部、北部煤炭开采 D.加强交通建设,提高运输量
【答案】9.C 10.A 【解析】第9题,加快水电、太阳能开发利用可以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新的电力供应量,可以有效改变我国阶段性能源供应紧张状况,C项正确;大量从国外调入电力资源的可行性较小,A项错误;提高电力价格,减少用电量和限制工业发展,减少电力消耗均会影响经济发展,B、D项错误。第10题,“西煤东运、北煤南运”是指将西部和北部的煤炭运输到东部和南部,在煤炭产地就地发电变输煤为输电,可减少煤炭运输量,A项正确;将东部、南部工业向外转移,会影响转出地的经济发展,B项错误;减少西部、北部煤炭开采会加剧我国煤炭供应紧张状况,C项错误;加强交通建设,提高运输量不会改变该格局,D项错误。
(2022年广东佛山期末)金沙江下游云集了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白水滩群(白水是指江河激流卷起的白浪),被世界漂流爱好者视为顶级漂流区域。近年来该区域密集建设的水电站正大幅度改变原有江水面貌。图3示意金沙江流域梯级开发中水电站的位置。据此完成第11~13题。
图3
11.金沙江下游云集了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白水滩群的主要原因是( )
①结冰期短 ②含沙量大 ③流量适中 ④落差较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金沙江流域梯级开发将( )
A.带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B.缓解长江流域洪涝灾害
C.带动上游航运业的发展 D.提高流域内生物多样性
13.水电站的修建对白水漂流的影响是( )
A.可漂流段减少 B.漂流更加惊险
C.水质大幅改善 D.白水区域增加
【答案】11.D 12.A 13.A 【解析】第11题,根据材料“白水是指江河激流卷起的白浪”分析,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地势落差较大,并且流量适中,因此江水激荡卷起的白浪比较丰富,③④正确;金沙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没有结冰期,①错误;金沙江含沙量比较小,并且含沙量大不利于形成白浪,②错误。第12题,金沙江流域的梯级开发有利于将流域内丰富的水能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A项正确;金沙江流域位于长江上游,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金沙江流域的梯级开发对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影响不大,B项错误;长江上游地势落差大,不利于发展航运,C项错误;梯级开发会对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可能降低流域的生物多样性,D项错误。第13题,白水是指江河激流卷起的白浪,大量水电站的修建会使金沙江流速减慢,水质变差,白水区域减少,可漂流段减少,A项正确。
(2022年江苏徐州期末)凌汛是冰凌堵塞河道,对水流产生阻挡而引起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近年来,黄河下游凌汛得到较大缓解,主要得益于黄河全流域管理,尤其是小浪底水库强大的调蓄功能。据此完成第14~15题。
14.为发挥小浪底水库的防凌作用,合理的调蓄方案是( )
A.封河前加大泄水量,封河期加大泄水量
B.封河前减小泄水量,开河期加大泄水量
C.封河前加大泄水量,开河期减小泄水量
D.封河前减小泄水量,封河期减小泄水量
15.除了水量调蓄功能,小浪底水库对下游地区防凌的作用还表现在( )
A.下泄水温较高 B.下游泥沙淤积减轻
C.下泄流速减小 D.下游河道形态变化
【答案】14.C 15.A 【解析】第14题,封河前,在此期间加大泄水量,提高下游河流的水温与流速,缩短河流结冰长度及延缓结冰时间;封河期如果加大泄水量,会增加下游结冰河段冰层的厚度,在初春时期加大凌汛的危害;开河期,上游纬度低,先解冻,下游后解冻,在此期间加大泄水量会加剧凌汛,应减小泄水量。综上所述,为减小凌汛带来的灾害,不同时期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河流封冻之前,应加大泄水量;在封冻期间及开河期间应减小泄水量,故C项正确。第15题,冬季时,表层水温受冷空气的影响较大,水库底部水温高于表层,在凌汛期间,小浪底水库下泄的水温较高,有利于缩短下游河流封冻的长度,推迟封冻时间,A项正确。
(2021年安徽六安联考)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原先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传统“单循环”价值体系链被打破,由中国主导的“双环流”价值体系链(图4)正在形成。中国作为“双环流”价值体系链的核心枢纽,连接着欧美发达经济体与亚非拉发展中经济体,有利于实现世界经济的共赢。据此完成第16~18题。
图4
16.全球价值体系链从“单循环”向“双环流”的转变,主要得益于( )
A.发达经济体产业结构的调整
B.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C.发展中经济体资源储量增加
D.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17.在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环流中,中国面临的挑战是( )
A.劳动力资源匮乏
B.矿产资源日渐枯竭
C.基础设施不完善
D.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18.为帮助发展中经济体更好地融入“双环流”价值体系链,实现双赢,中国应( )
A.提高初级产品进口价格 B.大力发展传统工业,扩大资源进口
C.降低中间产品生产成本 D.加大海外投资力度,传播先进技术
【答案】16.B 17.D 18.D 【解析】第16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单循环”价值体系链中,发达经济体掌握技术,处于价值链高端,发展中经济体处于价值链末端。近年来,中国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成为“制造大国”,从发展中经济体进口初级产品,从发达经济体进口技术,制造中间产品,成为连接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核心枢纽,形成了“双环流”价值体系链,B项正确。第17题,中国是人口大国,目前并没有出现劳动力资源匮乏现象,A项错误;中国向发达经济体进口技术、出口中间产品,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矿产品,对矿产资源依赖性大,但是与该环流关系不大,B项错误;中国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C项错误;与发达经济体的环流中,中国产业创新能力不足,D项正确。第18题,在中国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环流中,中国从发展中经济体进口初级产品,并向其出口技术,加大海外投资力度,传播先进技术,有利于提高发展中经济体工业化水平,促进其经济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双环流”价值体系链,D项正确;提高初级产品进口价格不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也不利于我国产业的健康发展,A项错误;传统工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工业,不符合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趋势,B项错误;降低中间产品生产成本有利于中国更好地融入与发达经济体的环流,对发展中经济体影响不大,C项错误。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以中欧班列为载体的陆上贸易蓬勃发展,有望打破之前几乎单一面向海洋的流通格局,并初步建立西向流通网络。西向流通网络格局表现出与三角洲水系分布相似的空间形态。图5、图6分别为2013年和2020年国家西向流通网络结构的“三角洲模式”。据此完成第19~20题。
图5
图6
19.与沿海港口相比,图中内陆边境口岸的主要作用是( )
A.腹地货物的集结中枢 B.提供放行的出入门户
C.进口货物的分散节点 D.出口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
20.2013年、2020年位于三角洲顶点的城市分别是( )
A.武威、兰州 B.武威、哈密
C.西安、哈密 D.西安、武威
【答案】19.B 20.B 【解析】第19题,沿海港口是腹地所有货流的集结中枢,内陆边境口岸更多作为提供放行的出入门户存在,其在外向型物流网络中的功能远不能和港口相提并论;外向型陆路运输中,线路始发地往往具有较强的货源组织能力,如深圳、厦门、上海等地,进出口货物并不在内陆边境口岸集散;出口产品多以农产品、零配件、机电产品为主。第20题,据图分析可知,2013年位于三角洲顶点的城市是武威,2020年位于三角洲顶点的城市是哈密,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1年江苏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20世纪后半期,美国基于国内劳动力成本高和保护环境的考虑,开始将制造业中、低端环节向不发达国家转移,即“去工业化”。1970年,美国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38%、59%;而到了2000年,其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6%、24.9%、73.5%,同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5.1%。
材料二 自2008年以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提倡再工业化战略。2017年美国某位政府要员上台后更是秉持“美国优先”原则,主动设置贸易壁垒并实施贸易保护以增强本国制造业优势,促使跨国公司的产业回流本国,以此重振美国制造业。
(1)简述20世纪后半期美国的“去工业化”对其国内社会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2)指出美国制造业回迁本土的优势条件。(6分)
(3)面对发达国家制造业从中国回流本国的态势,分析中国制造业应采取的对策。(8分)
【答案】(1)导致工业失业人员增加,工人收入减少;贫困、治安等社会问题加剧;加剧城市空心化,影响城镇化发展。
(2)劳动力素质高;技术水平高;政府政策支持。
(3)完善产业链,建设高质量、现代的产业链;挖掘中国国内市场的潜力,激发国内消费活力;加大科技投入,促使制造业升级;给予政策扶持,减税降费,降低国内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图7)起于阿姆河右岸的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A、B两线基本为同期双线建设,经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和哈萨克斯坦南部,从霍尔果斯进入中国,连接西气东输二线;C线与A、B两线平行建设,连接西气东输三线;D线以土库曼斯坦复兴气田为气源,途经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进入中国。
图7
(1)简述中国与中亚进行能源合作的有利条件。(4分)
(2)简述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对中亚地区的有利影响。(8分)
(3)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是建设难度较大的线路之一,说明其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8分)
【答案】(1)地缘相近,能源跨区域调配线路短,安全性好;中亚能源资源丰富,而中国能源资源紧张,市场广阔。
(2)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中亚地区天然气勘探开采和管道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3)经过帕米尔高原,地形崎岖;经过地震多发地段,地质条件复杂;内陆地区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都较大,高温与低温都不利于工程施工;途经大部分地区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差。
相关资料
更多